第三章 孫劉聯盟 魯肅設謀
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權在觀望。
事實上,荊州事變後,孫權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態度則很明確:擁兵自重,觀望成敗。[20]
這並不奇怪。畢竟,曹操不是衝他來的,劉備跟他也非親非故。他當然清楚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因此他要算的賬是:如果劉備敗了,曹操會不會繼續東進?如果幫助劉備抵抗曹操,自己又有什麽好處?
不過,這可以慢慢想。
沒錯,孫權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後來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他卻一直等到曹丕死後三年,看清楚萬無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結果是什麽呢?三國當中他稱帝最晚,國祚卻最長。所以,看不見兔子,孫權絕不會撒鷹。[21]
諸葛亮使命艱難。
實際上,真正促成孫劉聯盟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比孫權還會算賬。當他把所有的賬都跟孫權算清楚以後,孫權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魯肅。[22]
魯肅是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投奔孫權的,而且初次見麵就有了“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跟當年毛玠勸說曹操,沮授勸說袁紹,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意義同樣重大,堪稱“魯肅版”或“東吳版”的《隆中對》。
孫權問: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孫某有幸繼承了父兄餘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和晉文那樣的霸業。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麽辦法可以教我?
這跟劉備問諸葛亮,是一樣的。
魯肅卻當場潑了一瓢冷水:將軍怕是當不成齊桓和晉文了。想當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但是項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有曹操在,將軍怎麽成得了齊桓公和晉文公?
做不成齊桓、晉文,那做什麽?
做皇帝。
魯肅說:當今天下形勢,是大漢已無希望,曹操實力雄厚。因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等到北方處於多事之秋時,再向西進軍,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己有,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可是高皇帝的功業啊!
這當然是一個宏偉藍圖。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魯肅也好,孫權也罷,恐怕都隻能說說和聽聽。因此孫權淡淡地回應:孫某盡力一方,隻是為了輔佐漢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孫某敢想的。
其實魯肅的話,孫權聽進去了,尤其是“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猝)除”這兩句。其中奧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可複興,由霸業而帝業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後一統就是必須的;孫權的路線既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強大。南方要想對抗北方,就非得聯合不可。這正是魯肅要極力主張與劉備聯盟,孫權也最終要去蹚赤壁之戰那汪渾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僅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魯肅同樣知道,而且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
當然,他們的最終目標也都是一統天下。
且看魯肅的三部曲: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
◎ 榻上策 vs 隆中對 <th scope=\"row\"></th> <th scope=\"row\">榻上策</th> <th scope=\"row\">隆中對</th> <th scope=\"row\">獻策人</th> 魯肅 諸葛亮 <th scope=\"row\">獻策時間</th> 公元200年 公元207年 <th scope=\"row\">背景</th> 官渡之戰袁曹勝負未分。 赤壁之戰前,劉備新敗。 <th scope=\"row\">局勢判斷</th> 短時間內消滅無法曹操。劉備與曹操敵對,可以結為盟友。如果劉備有異心就見機行事。 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th scope=\"row\">戰略要點</th> 先剿除黃祖,進攻劉表占領戰略要地荊州,從而進可攻、退可守,形成鼎足態勢。 先取戰略要地荊州,再攻占益州,形成鼎足態勢。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治理國家。 <th scope=\"row\">展望未來</th> 當曹操後方發生內亂時,一舉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一旦出現有利機會,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這就與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規劃驚人地相似。換句話說,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需要“南方對抗北方”。隻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樣的,即中原、江東與荊州。荊州在劉表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在劉備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事實上,後來魯肅和孫權也做了調整:劉表換成了劉備,對峙也變成了聯合。
聯合也是魯肅促成的。
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立即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義出使荊州。走到江陵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與劉備相會於當陽長阪。
對於狼狽不堪的劉備來說,魯肅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活神仙。因此,當魯肅提出聯盟建議時,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任何異議。於是魯肅陪同劉備一行到了夏口,後來又進一步東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處)。
然而孫權卻猶豫了。
孫權猶豫,是因為有一筆賬不太好算:不幫劉備,荊州就是曹操的;幫助劉備,荊州就是劉備的。兩個都不幫,荊州仍然不可能變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戰火反倒會燒到家門口來。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這實在不好決策。
那麽,孫權後來為什麽又決定聯合劉備?
因為問題變了,不再是要不要幫助劉備,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孫權的情報部門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劉備以後還要進軍江東。另一條未必可靠的史料則宣稱,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blockquote>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23] </blockquote>
孫權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征求意見,結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論調。他們說,曹操托名漢相,似虎如狼,挾天子以征四方,豈能對抗?何況他拿下荊州占領江陵以後,就連長江天險也與我共有。不如投降。[24]
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無奈,起身上廁所,魯肅也跟著追到簷下。孫權立即意識到魯肅有極其重要的悄悄話要說,便拉著他的手問:愛卿有什麽要對我說的嗎?
魯肅說: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的;將軍您,就不可以。為什麽呢?因為魯肅投降以後,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當個郡守、州牧總不成問題。將軍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裏去呢?
這當然是悄悄話,然而說到孫權心坎上了。實際上孫權對魯肅那個“隆中對”是很以為然的。他也很清楚,隻有聯劉抗曹,才可能現在保全江東,將來南麵稱孤,最後克成帝業,投降曹操則絕無出路。
於是孫權歎息說:他們的議論很是讓人失望,隻有愛卿與我想法相同,這是上天以愛卿賜我啊!
不降曹,就隻有聯劉,這叫別無選擇。
聯劉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贏怎麽辦?
魯肅沒說,孫權也沒問。因為戰敗的結果跟投降沒什麽兩樣,卻光榮得多。至少對於孫權,是如此。
那麽,孫權可以拍板了嗎?
不能。因為他還有話要問兩個人。
這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周瑜。
[20]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21]孫吳立國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漢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魯肅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誌·魯肅傳》。
[23]此事《三國誌·魯肅傳》的說法是“得曹公欲東之問”,曹操的信則見《三國誌·吳主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關於此信的真偽,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4]見《三國誌·周瑜傳》及《資治通鑒》卷六十五。
事實上,荊州事變後,孫權就到了柴桑(今江西九江)。態度則很明確:擁兵自重,觀望成敗。[20]
這並不奇怪。畢竟,曹操不是衝他來的,劉備跟他也非親非故。他當然清楚劉備不是曹操的對手,因此他要算的賬是:如果劉備敗了,曹操會不會繼續東進?如果幫助劉備抵抗曹操,自己又有什麽好處?
不過,這可以慢慢想。
沒錯,孫權是一個沉得住氣的人。後來曹丕和劉備先後稱帝,他卻一直等到曹丕死後三年,看清楚萬無一失才肯戴上皇冠。結果是什麽呢?三國當中他稱帝最晚,國祚卻最長。所以,看不見兔子,孫權絕不會撒鷹。[21]
諸葛亮使命艱難。
實際上,真正促成孫劉聯盟的不是諸葛亮,而是另外一個人,因為他比孫權還會算賬。當他把所有的賬都跟孫權算清楚以後,孫權就拍板了。
此人就是魯肅。[22]
魯肅是在周瑜的建議和推薦下投奔孫權的,而且初次見麵就有了“合榻對飲”的密談。這次密談,跟當年毛玠勸說曹操,沮授勸說袁紹,後來諸葛亮勸說劉備,意義同樣重大,堪稱“魯肅版”或“東吳版”的《隆中對》。
孫權問:如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孫某有幸繼承了父兄餘功,便也想建立齊桓和晉文那樣的霸業。先生既然看得起孫某,不知有什麽辦法可以教我?
這跟劉備問諸葛亮,是一樣的。
魯肅卻當場潑了一瓢冷水:將軍怕是當不成齊桓和晉文了。想當年,高皇帝也想尊奉義帝成就霸業,但是項羽不同意。今天的曹操,就是當年的項羽。有曹操在,將軍怎麽成得了齊桓公和晉文公?
做不成齊桓、晉文,那做什麽?
做皇帝。
魯肅說:當今天下形勢,是大漢已無希望,曹操實力雄厚。因此為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等到北方處於多事之秋時,再向西進軍,將整個長江流域都據為己有,建號帝王以圖天下。這可是高皇帝的功業啊!
這當然是一個宏偉藍圖。但在建安五年十月,曹操剛剛戰勝袁紹的時候,魯肅也好,孫權也罷,恐怕都隻能說說和聽聽。因此孫權淡淡地回應:孫某盡力一方,隻是為了輔佐漢室。先生所言,可不是孫某敢想的。
其實魯肅的話,孫權聽進去了,尤其是“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猝)除”這兩句。其中奧妙,則不言而喻:漢室不可複興,由霸業而帝業就是可能的;曹操不可卒除,先三分後一統就是必須的;孫權的路線既然是與曹操劃江而治,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
但,南方弱小,北方強大。南方要想對抗北方,就非得聯合不可。這正是魯肅要極力主張與劉備聯盟,孫權也最終要去蹚赤壁之戰那汪渾水的根本原因。
所以,不僅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魯肅同樣知道,而且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七年。
當然,他們的最終目標也都是一統天下。
且看魯肅的三部曲: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
◎ 榻上策 vs 隆中對 <th scope=\"row\"></th> <th scope=\"row\">榻上策</th> <th scope=\"row\">隆中對</th> <th scope=\"row\">獻策人</th> 魯肅 諸葛亮 <th scope=\"row\">獻策時間</th> 公元200年 公元207年 <th scope=\"row\">背景</th> 官渡之戰袁曹勝負未分。 赤壁之戰前,劉備新敗。 <th scope=\"row\">局勢判斷</th> 短時間內消滅無法曹操。劉備與曹操敵對,可以結為盟友。如果劉備有異心就見機行事。 曹操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th scope=\"row\">戰略要點</th> 先剿除黃祖,進攻劉表占領戰略要地荊州,從而進可攻、退可守,形成鼎足態勢。 先取戰略要地荊州,再攻占益州,形成鼎足態勢。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治理國家。 <th scope=\"row\">展望未來</th> 當曹操後方發生內亂時,一舉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一旦出現有利機會,就從荊州、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操,統一天下。
這就與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規劃驚人地相似。換句話說,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需要“南方對抗北方”。隻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樣的,即中原、江東與荊州。荊州在劉表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在劉備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事實上,後來魯肅和孫權也做了調整:劉表換成了劉備,對峙也變成了聯合。
聯合也是魯肅促成的。
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立即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義出使荊州。走到江陵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與劉備相會於當陽長阪。
對於狼狽不堪的劉備來說,魯肅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活神仙。因此,當魯肅提出聯盟建議時,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任何異議。於是魯肅陪同劉備一行到了夏口,後來又進一步東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處)。
然而孫權卻猶豫了。
孫權猶豫,是因為有一筆賬不太好算:不幫劉備,荊州就是曹操的;幫助劉備,荊州就是劉備的。兩個都不幫,荊州仍然不可能變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戰火反倒會燒到家門口來。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這實在不好決策。
那麽,孫權後來為什麽又決定聯合劉備?
因為問題變了,不再是要不要幫助劉備,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孫權的情報部門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劉備以後還要進軍江東。另一條未必可靠的史料則宣稱,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blockquote>
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23] </blockquote>
孫權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征求意見,結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論調。他們說,曹操托名漢相,似虎如狼,挾天子以征四方,豈能對抗?何況他拿下荊州占領江陵以後,就連長江天險也與我共有。不如投降。[24]
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無奈,起身上廁所,魯肅也跟著追到簷下。孫權立即意識到魯肅有極其重要的悄悄話要說,便拉著他的手問:愛卿有什麽要對我說的嗎?
魯肅說: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的;將軍您,就不可以。為什麽呢?因為魯肅投降以後,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當個郡守、州牧總不成問題。將軍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裏去呢?
這當然是悄悄話,然而說到孫權心坎上了。實際上孫權對魯肅那個“隆中對”是很以為然的。他也很清楚,隻有聯劉抗曹,才可能現在保全江東,將來南麵稱孤,最後克成帝業,投降曹操則絕無出路。
於是孫權歎息說:他們的議論很是讓人失望,隻有愛卿與我想法相同,這是上天以愛卿賜我啊!
不降曹,就隻有聯劉,這叫別無選擇。
聯劉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贏怎麽辦?
魯肅沒說,孫權也沒問。因為戰敗的結果跟投降沒什麽兩樣,卻光榮得多。至少對於孫權,是如此。
那麽,孫權可以拍板了嗎?
不能。因為他還有話要問兩個人。
這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周瑜。
[20]見《三國誌·諸葛亮傳》。
[21]孫吳立國五十一年,曹魏四十六年,蜀漢四十二年。
[22]本章所述魯肅事跡如無另注均見《三國誌·魯肅傳》。
[23]此事《三國誌·魯肅傳》的說法是“得曹公欲東之問”,曹操的信則見《三國誌·吳主傳》裴鬆之注引《江表傳》。關於此信的真偽,請參看拙著《品三國》。
[24]見《三國誌·周瑜傳》及《資治通鑒》卷六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