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是自己送上門去挨打的。[7]


    這件事照理說原本不該發生,因為周與鄭關係非同一般。鄭,是西周最後一個封國,始封之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被周宣王封為諸侯,是為桓公。


    桓公是鄭國的國君,也是周王的大臣,在幽王的時代曾經擔任周的司徒。當時西周王室已經衰落,西方的戎狄卻很強大。桓公要勤勞王事,又不想國破家亡斷子絕孫,把老本都賠進去,便聽從王室史官史伯的建議,從原來的受封之地遷到新鄭,國土疆域大約是今天河南省北邊半省的中部。


    這就是春秋時期的鄭國。


    從這段曆史看,鄭應該效忠周。


    同樣,周也應該善待鄭。因為東周王室能夠存活,主要靠的是兩個大國,這就是晉和鄭。晉在黃河北岸,鄭在南岸。晉國護衛著周的北麵,鄭國護衛著周的東麵。西邊的屏障,是虞和虢(虞在今山西平陸縣,虢在今河南陝縣)。南邊,則是申和呂(均在今河南南陽市境內)。


    這就是東周初年的形勢。後來晉國分裂,自顧不暇;楚國興起,南方不保。周王室的藩籬,就隻剩下鄭和虢。


    矛盾,由此而生。


    虢,是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國,也叫西虢。另外還有東虢,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國,後來被鄭國所滅,所以西虢就叫虢。東周初年,虢君似乎已經晉升為公爵,鄭君則是伯爵。但鄭國的綜合國力,顯然超過虢國。始封之君桓公,則在西周滅亡時殉難。所以鄭的第二任國君武公,第三任國君莊公,都一直擔任平王的卿士,作為王室重臣而大權在握。


    這時,是周與鄭的蜜月期。


    然而不知何時,鄭莊公發現周平王對自己並不那麽信任,很可能會把一半的權力分給虢公。這當然讓莊公十分不快,平王則信誓旦旦地表示絕無此事。為此,周和鄭交換了質子。周的王子狐被送到了鄭國,鄭的公子忽則到周。


    此事荒唐。因為從法理上說,周王與鄭伯,是君臣關係。交換人質,則隻能發生在諸侯之間。周平王這麽做,實際上是把自己降為諸侯,則王室的尊嚴和體麵何存?


    魯隱公三年(前720)三月十二日,平王駕崩。繼位的桓王是平王的孫子,年輕氣盛,當真把一半的權力分給了虢公。這時的鄭莊公,論輩分是周桓王的叔爺爺,哪裏咽得下這口氣?便決定給那小子一點顏色看看。四月,鄭國大夫祭仲帶兵割取了周王國地裏的麥子。秋天,又割走了周王國的穀子。前一次是在溫(今河南溫縣),算是侵略了周的屬國。後一次則在成周(今河南洛陽市境內),就騷擾到周天子眼皮底下了。於是周鄭結怨。


    不過,結怨歸結怨,麵子還得維持。三年後,鄭莊公朝見了周桓王,王室也保留了鄭莊公的職位,又過了兩年才正式任命虢公為卿士。實際上,這時虢公和鄭伯,同為周的卿士。具體地說,虢公為右卿士,鄭伯為左卿士。


    但這絕不意味著周鄭和好如初,隻不過雙方都有政治需要。周王室固然離不開鄭國的護衛,鄭莊公也想利用周王室。身為王室重臣,至少打起仗來可以借用王命,甚至動用王師,這是鄭莊公很想要的。[8]


    不過,既然是相互利用,那就要相互配合。然而桓王似乎不懂。他先是在鄭莊公朝見時不講禮貌,後來又侵犯了鄭國的實際利益,最後徹底剝奪了鄭莊公的所有權力。接替鄭莊公擔任左卿士的,是周公黑肩。


    鄭莊公毫不客氣,拒絕再見周王。


    周桓王也毫不客氣,率領聯軍伐鄭。


    這是整個春秋時期天子禦駕親征的唯一一例,時間是在公元前707年(魯桓公五年)秋天,地點是在長葛(今河南長葛縣)。周軍這邊,桓王親自統率中軍。右軍統帥是虢公林父,後麵跟著蔡國和衛國的軍隊;左軍統帥是周公黑肩,後麵跟著陳國的軍隊。鄭公子突說,陳國國內動亂不安,他們的軍隊也沒有戰鬥意誌。如果先進攻陳軍,對方一定亂作一團。


    鄭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命令各部隻要看見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結果豈止陳軍,就連蔡軍和衛軍也一起奔逃,周軍則一片混亂。鄭軍兩麵夾擊,周軍大敗,桓王自己也被一箭射中了肩膀。


    活捉桓王,隻需舉手之勞。


    然而鄭莊公卻表現出君子風度。他拒絕了下屬乘勝追擊的建議,不但任由桓王逃之夭夭,還派祭仲去勞軍,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鄭莊公說,君子不為已甚,何況是欺淩天子?能保住江山社稷,就可以了。


    鄭莊公很明智,他知道適可而止。


    周王室卻威風掃地,體麵不存。是啊,如果所謂“共主”竟然不過是戰敗之國,還有什麽資本和資格號令天下?


    莊公手下這一箭,拉開了新時代的帷幕。


    [7]本節事見《左傳》之隱公三年、六年、八年、十一年,桓公五年。


    [8]魯隱公九年,鄭莊公伐宋,便借用了王命;隱公元年,鄭莊公伐衛,便動用了王師。


    戰前,鄭國大夫向莊公指出:以往兩軍交戰,講究三軍對壘,中軍先出,左右隨之。但此次戰役,中軍是周王親率精銳部隊,戰鬥力強,而左右陳、蔡、衛皆烏合之眾,戰鬥力低。他建議,此戰鄭軍中軍應穩而不發,由左右軍向敵方左右軍發起衝鋒,對方左右軍如若潰敗,必將影響中軍士氣,此時鄭軍中軍再發起衝擊,周軍必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從春秋到戰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