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臨終前見到了子貢。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最重要的學生之一。他是聽到孔子病重的消息後,從外地趕來的。子貢趕到時,孔子正拄著拐杖在門口散步。見到子貢,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賜,你怎麽來得這樣晚啊![4]


    這是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四月。初夏的夕陽正沉穩地落入遼闊的原野,有點兒無奈,也有點兒倔強,卻還是給頭頂上的陰雲鑲上了金邊。


    是的,金邊。


    實際上,孔子就是“金邊”,那顆即將墜落的“太陽”則是周製度和周文化。這一點,孔子心裏非常清楚。唯其如此,他才要向子貢交代後事。


    那麽,孔子有什麽事放心不下?


    救世。


    記得還是周遊列國那會兒,孔子一行從楚國的葉縣(葉讀如社)返回蔡國,找不到渡口。這時,隨行並擔任駕駛員的是仲由(字子路)。孔子便接過韁繩,讓子路去“問津”(詢問渡口)。


    實線為去程,虛線為返程,出發於公元前497年,返回於前484年,前後十四年。據駱承烈編著《孔子曆史地圖集》繪製。


    子路走到田邊,向兩個肩並肩耕地的人請教。這是兩位隱士,叫長沮(讀如居)、桀溺。


    長沮問:拿韁繩的那位是誰?


    子路說:孔丘。


    這時,子路是在對長者說話,所以直呼孔子其名。


    長沮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這是話裏有話。意思是:你們家孔夫子不是給天下人指點迷津的嗎?還找不到渡口?或者說,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兒了,何必還來問我?


    兩種解釋,都通。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隻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問: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


    子路說:對的。


    桀溺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又跟誰一起去改變?與其像孔丘那樣,隻是拒絕壞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拒絕整個社會。


    說完,兩人隻顧埋頭幹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無奈,隻好回去報告孔子,孔子聽了,感慨萬千。他說: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5]


    是啊,正因為天下無道,才要救世嘛!


    問題是,救得了嗎?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說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當的。挺身而出,隻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隻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裏來?


    子路說:從孔子那裏。


    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師的。[8]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沒有說錯。漢武帝之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人民導師卻隻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複的周製,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製或漢製。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誌。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曆史並非英雄所創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曆史來塑造的。曆史要求他是什麽形象,他就隻能是什麽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麽,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麽,孔子的主張是什麽?


    [4]請參看《史記·孔子世家》。


    [5]事見《論語·微子》。此時定為由葉返蔡之時,從司馬遷說。


    [6]見《論語·微子》。


    [7]見《論語·憲問》。


    [8]見《論語·八佾》。


    [9]見《史記·孔子世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