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這世界有救嗎 治國還須庶人劍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跟莊子和墨子一樣,韓非也是既反對仁愛,又反對禮樂的。隻不過,莊子喜歡講故事,墨子喜歡講邏輯,韓非則既講故事又講邏輯。
韓非講的故事,最有名的是“矛盾”。
這故事說,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先說自己的盾什麽矛都擋得住,又說自己的矛什麽盾都戳得穿。於是有人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那人傻眼。[28]
這就是“矛盾”一詞的來曆。
韓非,是矛盾論者。
但,這跟仁愛、禮樂,有什麽關係?
也有兩個故事,一個叫“秦伯嫁女”,一個叫“買櫝還珠”。第一個故事說,秦國的國君嫁女兒,送了七十個盛裝打扮的丫環作陪嫁。結果,晉公子喜歡丫環,不喜歡公主。第二個故事說,楚國的商人賣珍珠,用香木做成盒子,還要“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結果鄭國人買了盒子,退回珍珠。[29]
結論很簡單:內容與形式是一對矛盾。
仁愛與禮樂,正是這樣的關係。仁為禮之本,故仁愛就是內容,禮樂就是形式。一個人,不能賣矛又賣盾。因此,不能既要仁愛,又要禮樂。
那麽,仁愛和禮樂,哪個好?
都不好。
韓非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為什麽?用不著!這就叫“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相反,如果必須裝飾,就說明它本質有問題。一個人長得醜,才要化妝;魚蝦不新鮮,才放佐料。這就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30]
結論又很簡單:如果仁愛很好,何必要有禮樂?
所以,仁愛不是好東西。
仁愛不好,禮樂更加要不得,因為禮樂是用來給仁愛遮醜的。這樣虛假騙人的玩意,怎麽會是好東西?何況仁愛越是需要禮樂來裝飾,豈非越是證明仁愛有問題?禮樂越是漂亮,則仁愛豈非越是醜陋?
相傳楚國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進獻楚王多次,不被相信,最終剖石得美玉,舉世無雙。後流轉各國,下落不明。有說被秦始皇琢為傳國玉璽。
相傳隋侯出行遇受傷大蛇,生惻隱之心,取出隨身所帶藥物為蛇敷藥、包紮。大蛇通人性,一年後銜明珠相報,即“隋侯珠”,舉世莫能與之比。
虛假的美掩飾著真實的醜,這就是韓非眼中的禮樂與仁愛。於是,韓非就這樣用他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論,邏輯地同時否定了仁愛與禮樂。
可惜這個邏輯前提是韓非的,不是孔子的。孔子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論者。在他看來,沒有內容,形式就沒有必要;沒有形式,內容也無法表現。子貢就說,內容好比皮,形式好比毛,哪個可以不要?如果去掉毛,虎皮豹皮與狗皮羊皮,又有什麽區別?[31]
儒家與法家,簡直雞同鴨講。
不過,如果墨子再世,卻會同意韓非。事實上墨法兩家雖然根本對立,卻相互同情,因為他們都是功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隻不過,墨子講“天下之利”,韓非講“軍國之利”;墨子講“庶民之用”,韓非講“君主之用”。但主張講功利,講實用,則是一樣的。[32]
那麽,墨子為什麽主張兼愛?
因為墨子認為兼愛管用。墨子說,隻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諸侯之間就不戰爭,大夫之間就不掠奪,庶民之間就不殘害,天下也就太平。[33]
所以,兼愛是必需的,禮樂則沒有用。
韓非則認為,兼愛、仁愛、禮樂,都沒有用。韓非說,儒家和墨家都鼓吹先王愛民如子。然而怎麽樣呢?人民照樣犯罪,君王也照樣殺人。這就怪了。那些人不是已經得到了慈父慈母般的疼愛嗎?為什麽還要犯罪?可見愛不管用。你愛他也好,不愛他也罷,他該犯罪,還犯罪。既然如此,那你愛他幹什麽?
愛不但沒用,還誤國。
韓非說,楚國有個良民,父親偷了羊,他去官府舉報,結果被官員殺死,罪名是“不孝”。魯國有個孝子,因為家有老父,每次打仗都貪生怕死,結果孔子推薦他做官,理由是“仁孝”。楚國那個人,是忠於國家的,卻背叛了父親。魯國那個人,是孝順父親的,卻背叛了國家。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國之忠臣,卻為父之逆子;父之孝子,卻為國之叛徒。仁愛孝悌,能要嗎?不能!
何況仁愛也未必能夠培養孝子。韓非說,一個浪子不成器,父母、鄉親、師長,愛他也好,訓他也罷,他都置若罔聞。隻有官府來抓他,他才乖了。為什麽?害怕。讓人害怕,比兼愛和仁愛都管用。[34]
還有一個故事,也能證明這一點。
這故事說,伍子胥逃出楚國,被守關的官吏捕獲。子胥說,大王通緝我,是想要我一顆寶貴的珍珠,不過現在已經丟了。你要是把我送回國,大王問起來,我隻好說珍珠被你私吞,你看著辦吧!
結果,那守關之吏把伍子胥放了。[35]
由此可見,管用的不是什麽愛,而是威脅利誘,嚴刑峻法。這就是韓非的劍。
毫無疑問,這是庶人劍。
韓非舉起庶人劍,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因為韓非之所處,已是戰國晚期。這時,曆史已經從貴族和君子的時代,變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時代。理想主義成為絕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才是主旋律。從商鞅到韓非,法家後來居上成為新時代的代言人,正是時代精神所使然。
然而理想主義從來就不可或缺。事實上,正是這些未必能夠實現的理想,保證了中華文明不至於像亞述文明和羅馬文明那樣,隨著帝國的崩潰而消亡。更有趣的是,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楊朱、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社會理想又各不相同。也正是這些不同的理想,包括韓非代表的法家主張,凝聚了華夏民族的集體智慧,體現出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這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非常值得我們去追尋,去探討。
那麽,怎樣的社會才是好的?
[28]見《韓非子·難一》。
[29]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0]見《韓非子·解老》。
[31]見《論語·顏淵》。
[32]比如有人批評《墨子》沒有文采,韓非就借他人之口為之辯護,認為墨子的語言之所以質樸,是因為擔心人君“覽其文忘有用”,“懷其文忘其直”,所講故事則正是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3]見《墨子·兼愛中》。
[34]以上均見《韓非子·五蠹》。
[35]見《韓非子·說林上》。
韓非講的故事,最有名的是“矛盾”。
這故事說,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先說自己的盾什麽矛都擋得住,又說自己的矛什麽盾都戳得穿。於是有人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如何?那人傻眼。[28]
這就是“矛盾”一詞的來曆。
韓非,是矛盾論者。
但,這跟仁愛、禮樂,有什麽關係?
也有兩個故事,一個叫“秦伯嫁女”,一個叫“買櫝還珠”。第一個故事說,秦國的國君嫁女兒,送了七十個盛裝打扮的丫環作陪嫁。結果,晉公子喜歡丫環,不喜歡公主。第二個故事說,楚國的商人賣珍珠,用香木做成盒子,還要“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結果鄭國人買了盒子,退回珍珠。[29]
結論很簡單:內容與形式是一對矛盾。
仁愛與禮樂,正是這樣的關係。仁為禮之本,故仁愛就是內容,禮樂就是形式。一個人,不能賣矛又賣盾。因此,不能既要仁愛,又要禮樂。
那麽,仁愛和禮樂,哪個好?
都不好。
韓非說,“和氏之璧不飾以五彩,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為什麽?用不著!這就叫“其質至美,物不足以飾之”。相反,如果必須裝飾,就說明它本質有問題。一個人長得醜,才要化妝;魚蝦不新鮮,才放佐料。這就叫“物之待飾而後行者,其質不美也”。[30]
結論又很簡單:如果仁愛很好,何必要有禮樂?
所以,仁愛不是好東西。
仁愛不好,禮樂更加要不得,因為禮樂是用來給仁愛遮醜的。這樣虛假騙人的玩意,怎麽會是好東西?何況仁愛越是需要禮樂來裝飾,豈非越是證明仁愛有問題?禮樂越是漂亮,則仁愛豈非越是醜陋?
相傳楚國卞和在荊山得到一塊璞玉,進獻楚王多次,不被相信,最終剖石得美玉,舉世無雙。後流轉各國,下落不明。有說被秦始皇琢為傳國玉璽。
相傳隋侯出行遇受傷大蛇,生惻隱之心,取出隨身所帶藥物為蛇敷藥、包紮。大蛇通人性,一年後銜明珠相報,即“隋侯珠”,舉世莫能與之比。
虛假的美掩飾著真實的醜,這就是韓非眼中的禮樂與仁愛。於是,韓非就這樣用他內容與形式的矛盾論,邏輯地同時否定了仁愛與禮樂。
可惜這個邏輯前提是韓非的,不是孔子的。孔子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論者。在他看來,沒有內容,形式就沒有必要;沒有形式,內容也無法表現。子貢就說,內容好比皮,形式好比毛,哪個可以不要?如果去掉毛,虎皮豹皮與狗皮羊皮,又有什麽區別?[31]
儒家與法家,簡直雞同鴨講。
不過,如果墨子再世,卻會同意韓非。事實上墨法兩家雖然根本對立,卻相互同情,因為他們都是功利主義者和實用主義者。隻不過,墨子講“天下之利”,韓非講“軍國之利”;墨子講“庶民之用”,韓非講“君主之用”。但主張講功利,講實用,則是一樣的。[32]
那麽,墨子為什麽主張兼愛?
因為墨子認為兼愛管用。墨子說,隻要做到“兼相愛,交相利”,諸侯之間就不戰爭,大夫之間就不掠奪,庶民之間就不殘害,天下也就太平。[33]
所以,兼愛是必需的,禮樂則沒有用。
韓非則認為,兼愛、仁愛、禮樂,都沒有用。韓非說,儒家和墨家都鼓吹先王愛民如子。然而怎麽樣呢?人民照樣犯罪,君王也照樣殺人。這就怪了。那些人不是已經得到了慈父慈母般的疼愛嗎?為什麽還要犯罪?可見愛不管用。你愛他也好,不愛他也罷,他該犯罪,還犯罪。既然如此,那你愛他幹什麽?
愛不但沒用,還誤國。
韓非說,楚國有個良民,父親偷了羊,他去官府舉報,結果被官員殺死,罪名是“不孝”。魯國有個孝子,因為家有老父,每次打仗都貪生怕死,結果孔子推薦他做官,理由是“仁孝”。楚國那個人,是忠於國家的,卻背叛了父親。魯國那個人,是孝順父親的,卻背叛了國家。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國之忠臣,卻為父之逆子;父之孝子,卻為國之叛徒。仁愛孝悌,能要嗎?不能!
何況仁愛也未必能夠培養孝子。韓非說,一個浪子不成器,父母、鄉親、師長,愛他也好,訓他也罷,他都置若罔聞。隻有官府來抓他,他才乖了。為什麽?害怕。讓人害怕,比兼愛和仁愛都管用。[34]
還有一個故事,也能證明這一點。
這故事說,伍子胥逃出楚國,被守關的官吏捕獲。子胥說,大王通緝我,是想要我一顆寶貴的珍珠,不過現在已經丟了。你要是把我送回國,大王問起來,我隻好說珍珠被你私吞,你看著辦吧!
結果,那守關之吏把伍子胥放了。[35]
由此可見,管用的不是什麽愛,而是威脅利誘,嚴刑峻法。這就是韓非的劍。
毫無疑問,這是庶人劍。
韓非舉起庶人劍,是一點都不奇怪的。因為韓非之所處,已是戰國晚期。這時,曆史已經從貴族和君子的時代,變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時代。理想主義成為絕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才是主旋律。從商鞅到韓非,法家後來居上成為新時代的代言人,正是時代精神所使然。
然而理想主義從來就不可或缺。事實上,正是這些未必能夠實現的理想,保證了中華文明不至於像亞述文明和羅馬文明那樣,隨著帝國的崩潰而消亡。更有趣的是,孔子和孟子代表的儒家,墨子代表的墨家,楊朱、老子和莊子代表的道家,社會理想又各不相同。也正是這些不同的理想,包括韓非代表的法家主張,凝聚了華夏民族的集體智慧,體現出中華文明中的共同價值。這是極其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非常值得我們去追尋,去探討。
那麽,怎樣的社會才是好的?
[28]見《韓非子·難一》。
[29]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0]見《韓非子·解老》。
[31]見《論語·顏淵》。
[32]比如有人批評《墨子》沒有文采,韓非就借他人之口為之辯護,認為墨子的語言之所以質樸,是因為擔心人君“覽其文忘有用”,“懷其文忘其直”,所講故事則正是秦伯嫁女和買櫝還珠。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33]見《墨子·兼愛中》。
[34]以上均見《韓非子·五蠹》。
[35]見《韓非子·說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