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什麽 天命與使命
易中天中華史:百家爭鳴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墨子講鬼神,孔子講天命。
孔子說—— <blockquote>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1] </blockquote>
他還說—— <blockquote>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22] </blockquote>
前一句是直接說的,後一句是子夏的轉述。
至於鬼神,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 如此存而不論,其實是不信。[23]
這就跟墨子不同,所以墨子要質疑孔子。
墨子說,天命論其實是暴君和懶漢的主張。因為暴君倒台,懶漢受窮,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隻會說自己命不好,把所有的過錯都賴到老天爺頭上。[24]
所以墨子說,如果讚成天命論,必定是統治者“不聽治”,老百姓“不從事”,大家都消極怠工,這就“足以喪天下”,因此非批判不可。[25]
其實這是歪曲,或誤解。
前麵說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明知不可還要去做,怎麽會消極怠工?
當然不會。
那麽,孔子又為什麽要講天命?
為了使命。
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被困在匡(疑在今河南長垣縣)。孔子說,我們有沒有危險,就看天命了。如果天命在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麽樣。
那麽,天命在他那裏嗎?
在。
孔子的邏輯是:文王去世了,文明不還在嗎?可見老天爺並不打算讓它亡。更何況,如果上天不想要這文明了,為什麽會讓我掌握它呢?
後來,孔子果然脫險。[26]
類似的話,孔子還講過一次。也是周遊列國時,孔子到宋國,宋國的司馬桓魋(讀如頹)要謀殺他。孔子便說:天賦孔丘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樣?[27]
顯然,天命即使命。
因此,主張天命論的孔子,卻反倒很有使命感。他的使命,首先是傳承和延續華夏文明,並把它發揚光大,其次才是匡正時弊,平治天下。
第一種使命,孔子無疑成功了。第二種卻很抱歉,可以說處處碰壁,一事無成。
這就需要解釋,需要安慰,還需要有個說法。
怎樣解釋?如何安慰?什麽說法?
天命。
某年,一個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魯國的執政者季孫大夫那裏誹謗子路,出賣孔子。有人憤憤不平,表示他可以讓公伯寮暴屍街頭。孔子卻說:我的主張能夠實現嗎?聽天由命。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嗎?也聽天由命。
所以,謀殺公伯寮,是沒意義的。
這就叫“道之將行也與(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也是天命論的一部分。[28]
那麽,這是宿命論嗎?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義無反顧。對結果不抱幻想,就更加義無反顧。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麽都做,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任何人,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問題僅僅在於:什麽事情做,什麽事情不做。
這就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能做的,一種是選擇該做的。
選擇能夠做的,就要看結果,看利害。有好處,能成功,則做;沒好處,會失敗,就不做。選擇應該做的,則看過程,看道義。隻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至於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爺的事。這就是孔子的“聽天由命”。
可見,聽天由命並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隻不過不問收獲,隻問耕耘;不重結果,隻重過程。事實上,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因此,他們也不抱幻想,隨遇而安。
其實真能隨遇而安,也就無所謂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這才要講天命——命裏有,不拒絕;命裏沒,不在乎。該幹什麽,還幹什麽。該怎麽辦,還怎麽辦。
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 孔子的天命 <th scope=\"col\">時間</th> <th scope=\"col\">經過</th>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追封“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 追封“文聖尼父”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 追封“鄒國公”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 追封“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 追封“先聖”,十一年(637)改稱“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贈“太師” 武周天綬元年(690) 追封“隆道公”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 追封“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加稱“玄聖文宣王”,五年(1012)改稱“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 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尊為“至聖先師”,取消諡號、封號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 加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1657)改稱“至聖先師”
孔子在他的時代未能實現其匡扶正道、救民水火的“天命”,但後世百代尊為“素王”“先師”,澤及整個民族,貫穿整部中華史,也算是實現其“天命”表現之一種。
這又是一種人生態度。
按照這種態度,行義是本分,也是責任。至於主張能不能推行,主義能不能弘揚,理想能不能實現,都隻能聽老天爺的。就算有所求,也隻求問心無愧。
是的,不求如願,但求心安。
這就又跟墨子不同。前麵說過,墨子和韓非一樣,都是重功利講實用的。在墨子看來,既然要做事,那就必須獲得成功。不成功,做它幹什麽?
但,不能成功怎麽辦?
請鬼神幫忙。
於是,墨子把結果交給鬼,孔子把命運交給天。也因此,他們一個講天命,一個講鬼神。
那麽請問,他倆誰對?
莊子說,都不對。
[21]見《論語·堯曰》。
[22]見《論語·顏淵》。
[23]見《論語·雍也》。
[24]見《墨子·非命中》。
[25]見《墨子·公孟》。
[26]見《論語·子罕》。
[27]見《論語·述而》。
[28]見《論語·憲問》。
孔子說—— <blockquote>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21] </blockquote>
他還說—— <blockquote>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22] </blockquote>
前一句是直接說的,後一句是子夏的轉述。
至於鬼神,孔子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 如此存而不論,其實是不信。[23]
這就跟墨子不同,所以墨子要質疑孔子。
墨子說,天命論其實是暴君和懶漢的主張。因為暴君倒台,懶漢受窮,一定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隻會說自己命不好,把所有的過錯都賴到老天爺頭上。[24]
所以墨子說,如果讚成天命論,必定是統治者“不聽治”,老百姓“不從事”,大家都消極怠工,這就“足以喪天下”,因此非批判不可。[25]
其實這是歪曲,或誤解。
前麵說過,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明知不可還要去做,怎麽會消極怠工?
當然不會。
那麽,孔子又為什麽要講天命?
為了使命。
周遊列國時,孔子曾經被困在匡(疑在今河南長垣縣)。孔子說,我們有沒有危險,就看天命了。如果天命在我,匡人就不能把我怎麽樣。
那麽,天命在他那裏嗎?
在。
孔子的邏輯是:文王去世了,文明不還在嗎?可見老天爺並不打算讓它亡。更何況,如果上天不想要這文明了,為什麽會讓我掌握它呢?
後來,孔子果然脫險。[26]
類似的話,孔子還講過一次。也是周遊列國時,孔子到宋國,宋國的司馬桓魋(讀如頹)要謀殺他。孔子便說:天賦孔丘使命,桓魋能把我怎麽樣?[27]
顯然,天命即使命。
因此,主張天命論的孔子,卻反倒很有使命感。他的使命,首先是傳承和延續華夏文明,並把它發揚光大,其次才是匡正時弊,平治天下。
第一種使命,孔子無疑成功了。第二種卻很抱歉,可以說處處碰壁,一事無成。
這就需要解釋,需要安慰,還需要有個說法。
怎樣解釋?如何安慰?什麽說法?
天命。
某年,一個名叫公伯寮的人,在魯國的執政者季孫大夫那裏誹謗子路,出賣孔子。有人憤憤不平,表示他可以讓公伯寮暴屍街頭。孔子卻說:我的主張能夠實現嗎?聽天由命。我的主張不能實現嗎?也聽天由命。
所以,謀殺公伯寮,是沒意義的。
這就叫“道之將行也與(歟)?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也是天命論的一部分。[28]
那麽,這是宿命論嗎?
不是。
天命是使命,不是宿命。
是使命,就義無反顧。對結果不抱幻想,就更加義無反顧。實際上,人的一生不可能什麽都做,也不可能什麽都不做。任何人,都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
問題僅僅在於:什麽事情做,什麽事情不做。
這就有兩種選擇。
一種是選擇能做的,一種是選擇該做的。
選擇能夠做的,就要看結果,看利害。有好處,能成功,則做;沒好處,會失敗,就不做。選擇應該做的,則看過程,看道義。隻要是道義所在,就義無反顧地去做,全心全意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至於成不成功,那是老天爺的事。這就是孔子的“聽天由命”。
可見,聽天由命並非不努力,更非不負責,隻不過不問收獲,隻問耕耘;不重結果,隻重過程。事實上,儒家雖然主張“有為”,卻並不主張“有求”。他們是“有為而無求”。因此,他們也不抱幻想,隨遇而安。
其實真能隨遇而安,也就無所謂命不命了。怕的是“遇而不安”,這才要講天命——命裏有,不拒絕;命裏沒,不在乎。該幹什麽,還幹什麽。該怎麽辦,還怎麽辦。
總之,成事在天,謀事在人。
◎ 孔子的天命 <th scope=\"col\">時間</th> <th scope=\"col\">經過</th>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 追封“褒成宣尼公”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 追封“文聖尼父”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 追封“鄒國公”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 追封“先師尼父”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 追封“先聖”,十一年(637)改稱“宣父”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 贈“太師” 武周天綬元年(690) 追封“隆道公”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 追封“文宣王”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加稱“玄聖文宣王”,五年(1012)改稱“至聖文宣王”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 追封“大成至聖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 尊為“至聖先師”,取消諡號、封號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 加尊“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十四年(1657)改稱“至聖先師”
孔子在他的時代未能實現其匡扶正道、救民水火的“天命”,但後世百代尊為“素王”“先師”,澤及整個民族,貫穿整部中華史,也算是實現其“天命”表現之一種。
這又是一種人生態度。
按照這種態度,行義是本分,也是責任。至於主張能不能推行,主義能不能弘揚,理想能不能實現,都隻能聽老天爺的。就算有所求,也隻求問心無愧。
是的,不求如願,但求心安。
這就又跟墨子不同。前麵說過,墨子和韓非一樣,都是重功利講實用的。在墨子看來,既然要做事,那就必須獲得成功。不成功,做它幹什麽?
但,不能成功怎麽辦?
請鬼神幫忙。
於是,墨子把結果交給鬼,孔子把命運交給天。也因此,他們一個講天命,一個講鬼神。
那麽請問,他倆誰對?
莊子說,都不對。
[21]見《論語·堯曰》。
[22]見《論語·顏淵》。
[23]見《論語·雍也》。
[24]見《墨子·非命中》。
[25]見《墨子·公孟》。
[26]見《論語·子罕》。
[27]見《論語·述而》。
[28]見《論語·憲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