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印度也仍然是一個宗教大國。在那裏,印度教、伊斯蘭教、佛教、耆那教和錫克教長期共存、多元並立,充分體現著印度人經久不衰的宗教熱情。但,產生於古代印度又具有世界性影響的,是佛教。


    佛教的定位讓人頭疼。它是一神教嗎?顯然不是。它們的世界裏,有著眾多的佛。是多神教嗎?也不是。所有的佛和菩薩、羅漢,都不是神,而是人。


    那麽,佛教莫非是無神的宗教?


    不妨探個究竟。


    佛教的誕生地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在那個喜馬拉雅山麓的密林裏,曾經有一個小邦叫釋迦。佛教的創始人是這個小邦的王子,名叫悉達多·喬達摩。


    他被稱為釋迦牟尼,是後來的事。


    王子的降生充滿了神奇。據說,他一生下來就大放智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他的腳下則湧現出一朵朵金色的蓮花。王子腳踏蓮花向東西南北各走了七步,然後指天畫地作獅子吼:六合之內,唯我獨尊。[3]


    這當然非常靠不住,就連是誰作偽也不甚了然。實際上佛祖的生平並無信史可稽,關於他生卒年份的說法也有六十多種,最早的和最晚的竟相距數百年。


    更何況,佛教並不信神。


    世界上有兩種神。一種是一神教的,即造物主。造物主不但不是人,而且沒有形象。另一種則是多神教的,其中雖然也有人在,比如大禹和愷撒,卻都是死人。人死為鬼,但對國家和民族有大功德者,則為神。


    所以,愷撒不能稱帝,卻可以封神。


    當然,活人脫離凡界的也有,這就是仙。仙是中國獨有的,出現也很晚,比如呂洞賓。他們由於得道而肉體飛升,長生不老且有無邊法術,可以騰雲駕霧、點石成金,自由往來天人兩界,有如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諸神。


    其餘則是妖魔鬼怪。其中,力量大的叫魔,力量小的叫妖,隻不過女的叫妖精(比如狐狸精),男的叫妖怪(比如黃風怪)。但無一例外,都是牛鬼蛇神。


    神界,也像塵世一樣熱鬧非凡。


    妖魔鬼怪是萬物有靈論的產物,諸神則是社會理想和社會生活的投射。這兩種觀念再加豐富的想象力,就構成了千姿百態、光怪陸離的虛擬世界。


    但,這不是佛教的世界。


    佛教的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的。須彌山再加同一日月照耀的四洲,就構成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又稱三千大千世界。


    這是非神的世界。


    釋迦牟尼也不是耶和華、愷撒或呂洞賓。他就是一個真人,一個活生生的人,並在八十歲時死去。他也不是死後封神,因為活著的時候便已成佛。


    那麽,什麽是佛?


    佛就是佛陀,意思是覺悟者。釋迦牟尼,則是釋迦族的聖人。這就像我們把孔丘稱為孔子,孟軻稱為孟子,不過表示尊敬,並無神性和神格。何況這樣的覺悟者當時也不少,成為佛祖則僅僅因為他創立了佛教。


    這又是一個傳奇故事。


    據說,二十九歲出家之前,悉達多·喬達摩雖然貴為王族,且有嬌妻愛子,卻並不幸福。也許,不是他自己不幸福,而是感到人類不幸福。有一天,他出王城四門,碰巧分別看見了生老病死四件事情。於是他發現,生育、衰老、疾病和死亡將貫穿人的一生,而且無不痛苦。


    這可真是苦海無邊,卻不知如何回頭是岸。


    年輕的王子決定離家出走。他剃掉了自己的頭發,開始了對真理的追求。在四處流浪並百思不得其解之後,他在一棵無花果屬的樹下立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


    這棵樹,叫菩提樹。


    悉達多·喬達摩就這樣苦思冥想。終於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悟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據說,這是一種能夠覺知一切真理,了知一切事物,從而無所不知的智慧。這種智慧也叫般若(讀如波惹),通過修習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就叫涅槃,獲得般若、實現涅槃則叫波羅蜜多。


    需要說明的是涅槃。涅槃又叫寂滅,因此往往被誤認為死亡。其實涅槃隻是欲望的寂滅,得到的則是靈魂的安靜。這需要大智慧,這個大智慧就是般若。


    智慧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此大智慧,就能從此岸到達彼岸。此岸就是生死迷界,彼岸就是涅槃解脫。至於方式和途徑,則有八正道以及戒定慧等等,不一而足。


    一整套思想體係和修行方式就這樣建立起來。


    釋迦牟尼立地成佛。


    成佛以後的釋迦牟尼開始轉法輪(傳教),因為他要普度眾生。而且他告訴我們,成佛的關鍵在於覺悟。隻要做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人人都可以成佛。


    據公元2?3世紀犍陀羅地區灰片岩雕,描繪了釋迦牟尼成佛後於鹿野苑初轉法輪的場景。該岩雕現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請問,這是多神教嗎?


    不是。


    是一神教嗎?


    更不是。


    那麽該叫什麽?


    也隻能杜撰一個說法:無神教。


    然而印度原本是有宗教的,這就是婆羅門教。婆羅門是多神教,三大主神梵天、濕婆、毗濕奴,分別為創造神、破壞神和保護神,神格極為崇高。圍繞三大主神又衍生出其他的神,多至不可勝數。


    印度,原本是多神的世界。


    無神不成教,無論多神還是一神。因此,佛教隻能在阿育王時代風光一時。之後,印度又回到了多神教,這就是經過了改革的新婆羅門教——印度教。


    釋迦牟尼創造的無神教則遠走他鄉。一路由斯裏蘭卡而至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一路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至朝鮮、日本、越南,還有一路由尼泊爾和漢地傳入中國西藏,是為南傳、漢傳和藏傳。


    但,無論南傳、漢傳還是藏傳,都已非原始佛教的本來麵目。比方說,有廟宇,也有偶像,佛祖和菩薩則被當作神來崇拜。顯然,佛教在成為世界性宗教的同時,也與釋迦牟尼的初衷漸行漸遠。


    那麽,什麽是佛祖的初衷?


    建立一種人生的哲學、智慧和境界,而且是可以通過每個人的努力來獲得的。獲得的方式很多,比如學習、修持或領悟,但都不是信仰,因為沒有那個超自然、超世俗的存在,更沒有對這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


    佛教帶給我們的,不是信仰,而是覺悟。


    但,人類的終極之問總要有答案,終極關懷也總要有著落。因此,信仰必定產生。而且,由於這種關懷和追問是終極的,答案也隻能是一個。


    換句話說,一神教也必定產生。


    隻不過,需要條件。


    [3]見《景德傳燈錄》卷一引《普曜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