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物 梟雄桓溫
易中天中華史:魏晉風度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無論如何,桓溫都是不可不說也值得一說的。這不僅因為他的權勢和功業,更因為他那句驚世駭俗的名言: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37]
這是怎樣的人物!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據說生下來不滿周歲便被溫嶠一眼看出非同尋常,因此以溫嶠之姓命名為溫。後來,又因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薦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簡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然而桓溫對人們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滿意的,他更欣賞的是劉琨。北伐前秦時,桓溫偶遇當年劉琨府上的歌女,這個老女人一見桓溫就眼淚奪眶而出。桓溫問她為什麽,老女人答:看見將軍就像看見了劉司空(劉琨)。
桓溫非常高興,便重整衣冠,讓老女人再看。
這下子老女人看出差別來了。她說:臉皮像,可惜薄了點;眼睛像,可惜小了點;胡須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像,可惜短了點;聲音像,可惜有點娘娘腔。
據說,桓溫因此鬱悶了好幾天。[38]
此事雖然見於正史,卻其實可疑。因為桓溫的長相是胡須像刺蝟毛,眉骨像紫石棱,屬於孫權和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這樣的人,說起話來怎麽會是娘娘腔?
那麽,桓溫的這一相貌特征可靠嗎?
可靠。因為作此描述的是劉惔(讀如談)。[39]
劉惔也是晉明帝的女婿,而且跟桓溫是好朋友,他的描述應該不會錯。更何況劉惔雖然是清談家,基本上不務正業,看人卻是極其準確的,看問題也相當透徹。桓溫西征討伐成漢,朝中大臣都不看好,隻有劉惔認定必勝。給出的理由是:此人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哪怕是遊戲。[40]
桓溫後來的尾大不掉,當然也在劉惔意料之中。
這是晉穆帝時期的事。此刻的東晉王朝,早已不是王導時代的樣子。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朝政實際上落入庾太後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因此與地方勢力衝突嚴重,終於釀成蘇峻之亂,東晉王朝也差一點就萬劫不複。
“大事之日,仆在都,謂無所複見慰勞,又計時事也,逐節郎來,已具言意,餘所慰勞,諸相具答,邊將粗當爾耳,仆無所使酒席意。”字如其人。桓溫的字,汪洋恣肆,一如其野心。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占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回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麵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41]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42]
結果,不幸而言中。
事實上,桓溫的野心就是從擔任荊州刺史之後開始膨脹的,隻不過這野心也可以說是雄心。因為桓溫的矛頭並不像王敦那樣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滅亡成漢後,他又征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對此,朝廷的態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實際上,自從成漢被滅,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溫的軍事行動每每不被批準,無能之輩則一再被啟用。結果這些家夥兵敗如山倒,收複中原的大業就這樣坐失良機。
桓溫後來的北伐,其實是孤軍作戰。
想當時桓溫心裏一定充滿悲憤。軍進洛陽時,他站在旗艦的船樓上眺望北國,曾非常感慨地說: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某些人是應該負責任的![43]
這恐怕是話裏有話。
然而東晉朝廷寧可不要中原,也不願意桓溫成功,這就注定了他的事業隻能功敗垂成。伐前燕時,桓溫的部隊高歌挺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結果卻铩羽而歸,還差一點就全軍覆沒。
枋頭之敗讓桓溫威名頓挫,六十之年更讓他感到時不我待。寧可遺臭萬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溫,決定把一肚子氣都出到天子身上,並借此機會震懾天下。
沒錯,桓溫要廢立皇帝。
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此公即位十年謹言慎行,並無過錯,便隻能在私生活方麵做文章。桓溫的辦法是指控司馬奕性無能,所生三子都是野種。無法做親子鑒定的皇帝百口莫辯,隻能由著他以太後的名義把自己廢掉。[44]
新皇帝是會稽王司馬昱,是為簡文帝。
簡文帝就是差一點被司馬睿立為太子的那個人。他也是清談家,而且學識淵博,氣度非凡,口碑極佳,就連桓溫都每每感歎:朝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45]
可惜桓溫廢立皇帝並不是為了討論哲學,簡文帝也隻好打起精神與之周旋。好在桓溫雖然跋扈,卻總算知書達理恪守禮節,簡文帝也就多少能夠維持皇帝的尊嚴。
其實,桓溫對簡文帝也是有所忌憚的。畢竟,簡文帝是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兒子,又曆任穆帝、哀帝和廢帝三朝宰輔,何況之前兩人的關係也不錯。有一次,官職還是撫軍將軍的簡文帝與桓溫一起上朝,竟執意要讓桓溫走在前麵。桓溫隻好說:伯也執殳(讀如書),為王前驅。
簡文帝則說:無小無大,從公於邁。[46]
兩句話都出自《詩經》。桓溫比簡文帝年長一些,因此以“伯”(哥哥)自稱,但表示仍不過是王的馬前卒。簡文帝則暗示無論官職年齡是大是小,大家都會追隨桓公。
不難想象,當時兩人定是會心一笑。
可惜這樣的好日子再無可能,隻不過內心深處的劍拔弩張仍必須表現為溫文爾雅,否則就不是魏晉風度。因此平時不善言辭的桓溫為了對廢立一事進行解釋,竟精心準備了數百字的發言稿,然後才去見簡文帝。
簡文帝卻不聽他解釋,隻管流淚。
桓溫也居然亂了方寸,一句話都說不出。[47]
然而梟雄並不會因為別人的眼淚就停止行動。為了排除異己奪取軍權,桓溫仍然提出要廢掉擔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讀如希),後來又要殺了他們全家。簡文帝批準了前一項要求,卻無論如何不肯殺人。他的批文說:此言已為朕所不忍,又豈能再付諸行動?
桓溫又上表堅持。
簡文帝再次批複:如果桓公認為晉的國運還久,請奉前詔執行。如果認為我朝氣數已盡,朕遜位讓賢就是。
據說,桓溫接詔,竟汗流浹背。[48]
如此這般地相持七八個月後,簡文帝駕崩,時年五十三歲。晉人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廟號太宗。
一年後,桓溫也駕鶴西去,享年六十二歲。他被追贈為丞相,諡號宣武。但他盼望已久的九錫,卻依然沒能在臨終前等來。九錫是皇帝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馬昭都是加了九錫的,桓溫則未能如願。
東晉王朝卻轉危為安,後來還出現了一派新氣象。淝水之戰的勝利,就是在桓溫去世十年後取得的。但這並不是因為簡文帝,而是因為謝安。
[37]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尤悔》。
[38]見《晉書·桓溫傳》。
[39]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容止》。
[40]見《世說新語·識鑒》。
[41]庾翼的願望是由自己的兒子接任,但被何充否決,並提議桓溫。見《晉書·何充傳》。
[42]見《世說新語·識鑒》。
[43]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輕詆》。
[44]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三。
[45]見《世說新語·雅量》。
[46]見《世說新語·言語》。
[47]見《晉書·簡文帝紀》、《世說新語·尤悔》。
[48]見《晉書·簡文帝紀》、《世說新語·黜免》。
這是怎樣的人物!
桓溫是兩晉名臣桓彝的兒子,據說生下來不滿周歲便被溫嶠一眼看出非同尋常,因此以溫嶠之姓命名為溫。後來,又因為庾亮之弟庾翼的推薦成為晉明帝的女婿,從此扶搖直上,簡直就是王敦的翻版。
然而桓溫對人們把他比作王敦是不滿意的,他更欣賞的是劉琨。北伐前秦時,桓溫偶遇當年劉琨府上的歌女,這個老女人一見桓溫就眼淚奪眶而出。桓溫問她為什麽,老女人答:看見將軍就像看見了劉司空(劉琨)。
桓溫非常高興,便重整衣冠,讓老女人再看。
這下子老女人看出差別來了。她說:臉皮像,可惜薄了點;眼睛像,可惜小了點;胡須像,可惜紅了點;身材像,可惜短了點;聲音像,可惜有點娘娘腔。
據說,桓溫因此鬱悶了好幾天。[38]
此事雖然見於正史,卻其實可疑。因為桓溫的長相是胡須像刺蝟毛,眉骨像紫石棱,屬於孫權和司馬懿一類的人物。這樣的人,說起話來怎麽會是娘娘腔?
那麽,桓溫的這一相貌特征可靠嗎?
可靠。因為作此描述的是劉惔(讀如談)。[39]
劉惔也是晉明帝的女婿,而且跟桓溫是好朋友,他的描述應該不會錯。更何況劉惔雖然是清談家,基本上不務正業,看人卻是極其準確的,看問題也相當透徹。桓溫西征討伐成漢,朝中大臣都不看好,隻有劉惔認定必勝。給出的理由是:此人從來不做沒把握的事,哪怕是遊戲。[40]
桓溫後來的尾大不掉,當然也在劉惔意料之中。
這是晉穆帝時期的事。此刻的東晉王朝,早已不是王導時代的樣子。晉明帝司馬紹去世後,五歲的晉成帝司馬衍繼位,朝政實際上落入庾太後哥哥庾亮之手。庾亮是要加強中央集權的,因此與地方勢力衝突嚴重,終於釀成蘇峻之亂,東晉王朝也差一點就萬劫不複。
“大事之日,仆在都,謂無所複見慰勞,又計時事也,逐節郎來,已具言意,餘所慰勞,諸相具答,邊將粗當爾耳,仆無所使酒席意。”字如其人。桓溫的字,汪洋恣肆,一如其野心。
更麻煩的是,蘇峻之亂雖然被平定,庾亮卻從中央變成了地方。他和他的弟弟庾翼先後擔任荊州刺史達十一年之久,等於占有了東晉的半壁江山。因此,庾翼去世後誰來接替這個職位,就成了生死攸關的問題。
三歲的晉穆帝當然回答不了,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也是清談家,何況這事本來就是難題。荊州北麵是強胡,西邊是勁蜀,派個忠厚老實能力差的去當刺史,抵擋不住那些蠻族;繼續交給庾家人,又不放心。
最後,朝廷選擇了桓溫。[41]
劉惔卻說:有了桓溫,荊州倒是不會淪入敵手;但是有了荊州,桓溫可就沒人管得住了。[42]
結果,不幸而言中。
事實上,桓溫的野心就是從擔任荊州刺史之後開始膨脹的,隻不過這野心也可以說是雄心。因為桓溫的矛頭並不像王敦那樣指向建康,而是指向胡人。滅亡成漢後,他又征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軍進洛陽,取得了東晉有史以來的最大勝利。
對此,朝廷的態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實際上,自從成漢被滅,朝廷就起了戒心。桓溫的軍事行動每每不被批準,無能之輩則一再被啟用。結果這些家夥兵敗如山倒,收複中原的大業就這樣坐失良機。
桓溫後來的北伐,其實是孤軍作戰。
想當時桓溫心裏一定充滿悲憤。軍進洛陽時,他站在旗艦的船樓上眺望北國,曾非常感慨地說: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某些人是應該負責任的![43]
這恐怕是話裏有話。
然而東晉朝廷寧可不要中原,也不願意桓溫成功,這就注定了他的事業隻能功敗垂成。伐前燕時,桓溫的部隊高歌挺進勢如破竹,一直打到枋頭(今河南浚縣),結果卻铩羽而歸,還差一點就全軍覆沒。
枋頭之敗讓桓溫威名頓挫,六十之年更讓他感到時不我待。寧可遺臭萬年也要功成名就的桓溫,決定把一肚子氣都出到天子身上,並借此機會震懾天下。
沒錯,桓溫要廢立皇帝。
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此公即位十年謹言慎行,並無過錯,便隻能在私生活方麵做文章。桓溫的辦法是指控司馬奕性無能,所生三子都是野種。無法做親子鑒定的皇帝百口莫辯,隻能由著他以太後的名義把自己廢掉。[44]
新皇帝是會稽王司馬昱,是為簡文帝。
簡文帝就是差一點被司馬睿立為太子的那個人。他也是清談家,而且學識淵博,氣度非凡,口碑極佳,就連桓溫都每每感歎:朝廷中竟有這樣的人物![45]
可惜桓溫廢立皇帝並不是為了討論哲學,簡文帝也隻好打起精神與之周旋。好在桓溫雖然跋扈,卻總算知書達理恪守禮節,簡文帝也就多少能夠維持皇帝的尊嚴。
其實,桓溫對簡文帝也是有所忌憚的。畢竟,簡文帝是開國皇帝司馬睿的兒子,又曆任穆帝、哀帝和廢帝三朝宰輔,何況之前兩人的關係也不錯。有一次,官職還是撫軍將軍的簡文帝與桓溫一起上朝,竟執意要讓桓溫走在前麵。桓溫隻好說:伯也執殳(讀如書),為王前驅。
簡文帝則說:無小無大,從公於邁。[46]
兩句話都出自《詩經》。桓溫比簡文帝年長一些,因此以“伯”(哥哥)自稱,但表示仍不過是王的馬前卒。簡文帝則暗示無論官職年齡是大是小,大家都會追隨桓公。
不難想象,當時兩人定是會心一笑。
可惜這樣的好日子再無可能,隻不過內心深處的劍拔弩張仍必須表現為溫文爾雅,否則就不是魏晉風度。因此平時不善言辭的桓溫為了對廢立一事進行解釋,竟精心準備了數百字的發言稿,然後才去見簡文帝。
簡文帝卻不聽他解釋,隻管流淚。
桓溫也居然亂了方寸,一句話都說不出。[47]
然而梟雄並不會因為別人的眼淚就停止行動。為了排除異己奪取軍權,桓溫仍然提出要廢掉擔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讀如希),後來又要殺了他們全家。簡文帝批準了前一項要求,卻無論如何不肯殺人。他的批文說:此言已為朕所不忍,又豈能再付諸行動?
桓溫又上表堅持。
簡文帝再次批複:如果桓公認為晉的國運還久,請奉前詔執行。如果認為我朝氣數已盡,朕遜位讓賢就是。
據說,桓溫接詔,竟汗流浹背。[48]
如此這般地相持七八個月後,簡文帝駕崩,時年五十三歲。晉人給了他極高的評價:廟號太宗。
一年後,桓溫也駕鶴西去,享年六十二歲。他被追贈為丞相,諡號宣武。但他盼望已久的九錫,卻依然沒能在臨終前等來。九錫是皇帝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馬昭都是加了九錫的,桓溫則未能如願。
東晉王朝卻轉危為安,後來還出現了一派新氣象。淝水之戰的勝利,就是在桓溫去世十年後取得的。但這並不是因為簡文帝,而是因為謝安。
[37]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尤悔》。
[38]見《晉書·桓溫傳》。
[39]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容止》。
[40]見《世說新語·識鑒》。
[41]庾翼的願望是由自己的兒子接任,但被何充否決,並提議桓溫。見《晉書·何充傳》。
[42]見《世說新語·識鑒》。
[43]見《晉書·桓溫傳》、《世說新語·輕詆》。
[44]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三。
[45]見《世說新語·雅量》。
[46]見《世說新語·言語》。
[47]見《晉書·簡文帝紀》、《世說新語·尤悔》。
[48]見《晉書·簡文帝紀》、《世說新語·黜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