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乘虛而入相反,有一個北方的少數民族在動亂中成了大唐的同盟軍。至德二年(757),他們幫助唐肅宗收複了西京長安;寶應元年(762),他們又幫唐代宗收複了東京洛陽。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支部隊其實應該算作雇傭軍,而且要價之高與趁火打劫無異。但不管怎麽說,這個民族曾經大顯身手卻毋庸置疑。[32]


    是的,這裏說的是回紇(ouigours)。


    回紇(讀如何)原本是鐵勒的一支,隋煬帝大業年間從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的統治下獨立出來,正式宣布其族名為回紇。唐德宗貞元四年(788),他們又行文大唐,宣布自己改稱回鶻(讀如胡),意思是回旋輕捷有如鶻鳥。[33]


    沒錯,回紇確實善於周旋。


    跟之前的匈奴和突厥一樣,回紇起先也是遊牧民族。不同的是,他們與中原地區基本上相處甚安。而且,盡管與突厥有著千絲萬縷的種種關係,他們在曆次戰爭中卻都站在大唐一邊。貞觀四年(630),回紇助唐攻滅了東突厥;顯慶二年(657),又助唐攻滅了西突厥。[34]


    這樣看,他們還真是大唐的同盟軍。


    不過,天底下從來就沒有什麽免費的午餐,回紇助唐也絕非行俠仗義。說白了,他們每次都是有利可圖的。滅亡西突厥之後,東西突厥的土地就歸了回紇。之後回紇推翻後突厥統治,大唐也投桃報李給予幫助。在此基礎上,這個民族建立起自己的汗國,並得到了大唐的承認和冊封。


    大唐與回紇,不過互相利用。


    相互利用的規律從來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當大唐國破家亡兩京淪陷時,有資格開價的便是回紇,名為各族人民之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則隻能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寧國公主就是這樣嫁給回紇可汗的。


    與文成公主不過宗室之女不同,寧國公主可是唐肅宗最為疼愛的親生小女兒。臨行之前,皇帝親自設宴餞行,父女二人依依惜別,席間籠罩著生離死別的淒涼之情。最後還是公主含淚寬慰父皇:為了國家安危,女兒何辭一死!


    肅宗皇帝潸然淚下。


    回紇可汗卻全無當年鬆讚幹布的恭敬和感恩。他不但不出境親迎,反倒身穿黃袍頭戴胡帽,大大咧咧地坐在牙帳裏接見護送公主的漢中王李瑀(讀如禹)一行。


    可汗問:王爺是天可汗的什麽人?


    李瑀答:大唐天子堂弟。


    可汗又問:站在你上首的是誰?


    李瑀答:宮中宦官某某。


    可汗說:宦官是奴才,怎麽能居王爺之上?


    那個宦官嚇得馬上後退。


    可汗又說:你們見了本汗,為什麽不拜?


    李瑀答:寧國公主是大唐天子親女兒,可汗則是大唐天子親女婿,豈有高踞胡床受此恩典之理?


    回紇可汗這才起身受詔。[35]


    不過李瑀的交涉隻是為王朝挽回了麵子,在實惠方麵回紇卻寸步不讓。據正史記載,依照當年的約定,大唐帝國每年付給回紇的雇傭軍酬金,僅僅絹帛就多達兩萬匹,這還不包括他們搶劫、勒索和以各種名義追加的。[36]


    貪得無厭的回紇卻還要強買強賣,價錢是一匹馬換絹帛數十匹。有一次,回紇自說自話地將兩萬匹馬運往大唐,開價絹帛五十萬匹。大唐實在用不了這麽多馬,也實在拿不出那麽多絹。經過反複交涉,才以半價成交了事。


    奇怪,回紇索要如此之多的絹帛幹什麽呢?


    利用天時地利大發橫財。他們從唐帝國那裏巧取豪奪來的絹帛,小部分成為回紇貴族的奢侈品,大部分經由回紇商人和粟特商人之手流入了西方。這些絹帛甚至跟波斯的銀幣和大唐的銅錢一樣,成為當時商業貿易的通貨。[37]


    這並不奇怪。不要忘記,那條溝通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商貿通道,可是被叫作絲綢之路的。何況絹帛既便於攜帶又價格高昂,西方人還趨之若鶩,迅速倒手當然紅利可觀。


    回紇汗國財源滾滾。


    與此同時,這個民族的社會性質也發生了變化。大批回紇人從遊牧走向了定居和經商,過起了可以稱之為“遊牧都市生活”的日子。在汗國的全盛時期,他們位於鄂爾渾河(在今蒙古國境內)上遊的汗庭金碧輝煌,城中鱗次櫛比地矗立著宮殿和寺廟,也走動著各國的商人和僧侶。[38]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應該是摩尼教的法師。


    摩尼教(manichaeism)是公元3世紀興起於波斯的古老宗教,其教義簡單地說就是相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因此又稱明教。這種宗教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到7世紀從陸路傳入西域,又從西域傳到回紇的。回紇人也迅速地放棄了他們原先信仰的薩滿教(shamanism),奉摩尼為國教。


    這又是為什麽呢?


    正史的解釋,是進入漠北傳教的摩尼法師才高八鬥,口若懸河,讓回紇可汗和貴族為之傾倒。但,為什麽摩尼教在其他地區的影響力卻遠不及在回紇呢?難道那些地方的傳教士們都胸無點墨,笨嘴笨舌?講不過去吧?[39]


    顯然,此說可疑。


    可以作為反證的是中原的態度。總體上說,大唐皇帝和儒生們是不喜歡摩尼教的,唐玄宗就曾在開元二十年(732)明令嚴加禁斷。隻是由於回紇救駕有功,唐代宗才在大曆三年(768)特批摩尼教建立寺廟,並賜額大雲光明寺。但回紇汗國剛剛滅亡,它又馬上成了被禁的邪教。[40]


    那麽,摩尼教在內地為什麽會受冷遇?


    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之一,恐怕是在許多人眼裏,摩尼法師並不清心寡欲。他們進入長安後,最喜歡的就是在市場上出沒,與商人們勾搭成奸,這哪裏像是出家人?[41]


    中國士大夫反感的,卻很可能正是回紇喜歡的。這個民族似乎天生就有商業頭腦,這才把自己從小小的部落經營成龐大的汗國,把他們的汗庭建設成一座國際色彩濃鬱的遊牧商貿都市,甚至在長安也刮起了逐利之風。[42]


    難怪他們跟摩尼教一拍即合了。因為波斯原本就是商業帝國,長期在絲綢之路上充當中間商,摩尼法師在回紇傳教時更有可能投其所好,跟他們大談生意經。


    回紇的道路,將注定與眾不同。


    唐武宗開成五年(840),已經改名為回鶻的汗國遭到突然襲擊,國破城毀宣告滅亡。亡國的回鶻人卻並沒有退回到遊牧時代,而是兵分三路繼續挺進。其中一部分人南下融入了中華農耕文明;一部分人進入甘肅成為張掖的甘州回鶻和敦煌的沙州回鶻;更多的族民則遷到了新疆,與西域同族的原住民匯合成為西州回鶻或天山回鶻。


    這是一個民族的鳳凰涅槃。之前,他們已經有過一次華麗轉身,從遊牧民族變成了商貿民族。之後,則將定居於我國西北,成為裕固族和維吾爾族的先祖,或先祖之一。[43]


    西遷回鶻的宗教信仰也發生了變化。甘南的裕固族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新疆的回鶻則在公元10世紀中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時期全麵接受了伊斯蘭教。其實這絲毫都不奇怪。因為早期伊斯蘭正是阿拉伯半島上貝都因人創造的遊牧商貿文明,也是回旋輕捷有如鶻鳥的。


    隻不過,這是後話。[44]


    [32]請參看林幹《突厥與回紇史》。


    [33]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34]以下所述無另注者,均見《舊唐書·回紇傳》、《新唐書·回鶻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同時請參看林幹《突厥與回紇史》,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35]據《舊唐書·回紇傳》和《新唐書·回鶻傳》,寧國公主被回紇可汗冊封為可敦(皇後)。該可汗去世後,回紇人原本要以公主殉葬,被公主嚴詞拒絕,然後回到了大唐。


    [36]一匹絹寬1尺8寸,長4丈,即寬54厘米,長12米。


    [37]我國曆史學家沈福偉和日本曆史學家氣賀澤保規都談到了這一點。據沈福偉先生的研究,在公元8世紀中到9世紀中,由於河西走廊被吐蕃切斷,回紇成為蔥嶺以東最大的絹絲貿易中間商。他們和粟特商人一起,每年都將成千上萬的絹帛運往中亞和西亞,給大唐造成的卻是巨大的財政赤字。氣賀澤保規先生則特別談到了絹帛作為高額通貨和結算手段為回紇帶來巨額財富,從而改變其社會性質的問題。見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38]請參看氣賀澤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39]見《回鶻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


    [40]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宗教卷》。


    [41]見《新唐書·回鶻傳》。


    [42]李德裕《會昌一品集》卷二即稱,回紇在長安造成的風氣,是逐利之人甚多,邪惡之人影從(交利者風偃,挾邪者景附)。


    [43]裕固族的前身包括武則天時期遷徙到今張掖、武威的回紇和公元840年以後遷來的回鶻,元、明時稱撒裏畏兀兒,1953年定名裕固族。維吾爾是本族的自稱,一般認為有聯合、協助的意思,其族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回鶻西遷後,天山一帶和南疆各民族被回鶻化;另一種認為新疆自古就有維吾爾族,與回鶻同為古維吾爾人,兩者匯合即為後來的維吾爾族。請參看《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一版)·民族卷》。


    [44]關於伊斯蘭文明與中華史的關係,請詳見本中華史下一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