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和周勃,都曾挺呂。


    漢惠帝去世後第二年,呂後就動議要封諸呂為王。這並不奇怪,也未必不妥。當時的中央政府十分脆弱,諸侯們的王國占據了漢帝國的大半壁江山,而直屬中央的郡縣卻十分有限。


    所以,漢初的形勢,跟當年的秦與六國無異。這才逼得劉邦不講信義也不要臉麵,痛下毒手滅掉或廢掉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隻留下無傷大雅的長沙王吳芮父子裝門麵。


    廢掉的異姓諸侯六國,封給或分給了劉家人。他們是:劉邦長子齊王劉肥,三子趙王如意,四子代王劉恒,五子梁王劉恢,六子淮陽王劉友,七子淮南王劉長,八子燕王劉建,堂兄荊王劉賈,四弟楚王劉交,侄兒吳王劉濞(讀如譬)。至此,天下才基本上姓了劉。


    但,異姓王靠不住,同姓就靠得住嗎?


    也靠不住。


    這一點,劉邦其實心裏有數。漢高祖十一年,劉邦封劉濞為吳王時,就曾摸著他的背半開玩笑說:阿濞呀阿濞,你他媽的以後可別造反啊!


    劉濞頓首:臣不敢!


    不敢?後來七國之亂,領頭的就是劉濞。[14]


    實際上,漢初同姓諸侯王不反,是因為有劉邦、呂後和惠帝。惠帝雖然懦弱,卻畢竟是戰爭年代過來的人,又是嫡子,還有呂後撐腰、群臣護衛,當然坐得穩江山。


    惠帝之後的小皇帝,就不好說了。小皇帝有兩個,第一個叫劉恭,第二個叫劉弘。劉恭後來被呂後殺死,史稱前少帝。之後是劉弘,為後少帝。兩人都號稱惠帝與宮女所生,其實可能是呂後胡亂立的,哪裏鎮得住?


    呂後別無選擇,隻能臨朝稱製。


    這時,蕭何、曹參、張良、樊噲一班功臣元老,都已相繼去世。朝中重臣,是右丞相王陵、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呂後要封諸呂為王,必須跟他們三人商量。


    結果,王陵反對,陳平和周勃讚成。


    ◎ 高帝末年同姓王國封域一覽              <th scope=\"col\">國名</th>      <th scope=\"col\">王名</th>      <th scope=\"col\">王都</th>      <th scope=\"col\">封域</th>      <th scope=\"col\">始封年月</th>              <th scope=\"row\">楚</th>      劉交      彭城      彭城、東海、薛郡      漢高帝六年正月              <th scope=\"row\">齊</th>      劉肥      臨淄      臨淄、膠東、膠西、 濟北、博陽、城陽、琅邪      六年正月              <th scope=\"row\">趙</th>      劉如意      邯鄲      邯鄲、常山、中山、 巨鹿、河間、清河      九年正月              <th scope=\"row\">代</th>      劉恒      晉陽      太原、雁門、定襄、 代郡      十一年正月              <th scope=\"row\">梁</th>      劉恢      定陶      碭郡、東郡      十一年三月              <th scope=\"row\">淮陽</th>      劉友      陳縣      陳郡、汝南、潁川      十一年三月              <th scope=\"row\">淮南</th>      劉長      壽春      九江、衡山、廬江、豫章      十一年七月              <th scope=\"row\">吳</th>      劉濞      廣陵      東陽、吳郡、鄣郡      六年正月荊國      十二年十月更封              <th scope=\"row\">燕</th>      劉建      薊縣      廣陽、上穀、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      十二年二月


    據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


    讚成並不奇怪,也無不妥。因為當時的中央,不是少帝而是呂後。呂後安全,中央才安全。中央安全,帝國才安全。呂後效法劉邦封同姓為王,其實是要維穩。


    因此,陳平和周勃是對的,王陵反倒是不對的。


    麻煩在於,後來政變了。主導和牽頭的,則正是陳平和周勃。這跟他們當年讚成諸呂封王一樣,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卻又互相矛盾,該怎麽自圓其說呢?


    這就要講故事。


    第一個故事說,劉邦曾殺白馬與群臣盟約:從今往後,封王稱王者若非劉氏,天下共擊之。[15]


    這就叫“白馬之盟”。


    顯然,此盟如果屬實,呂後就是背約。齊王劉襄起兵,周勃和陳平起事,也就有了法理上的依據。


    毫無疑問,這是一件大事。


    然而如此大事,曆史上卻沒有明確的記載。白馬之盟是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參加的都有誰?有沒有盟書?如果有,存放在哪裏?一概不知。


    更奇怪的是,《史記》的《高祖本紀》對白馬之盟隻字不提,後來齊王劉襄的“討呂檄文”也隻字不提,隻有《呂太後本紀》提到此事,還首先出自王陵之口。


    王陵是當時的右丞相。他提到白馬之盟,當然是為了阻止呂後封諸呂為王。後來,呂後臨終前也舊話重提。她對呂產和呂祿說,高皇帝與群臣有白馬之盟。如今我們呂氏封王,大臣不平,你們要小心!


    這麽說,白馬之盟,呂後是知情的。


    同樣,陳平和周勃,也應該是知情的。


    所以退朝之後,王陵就指責兩人:高皇帝與群臣歃血為盟,二位當時難道不在場嗎?如今二位為了逢迎女主放棄原則,將來有什麽臉麵見先帝於九泉?


    陳平和周勃卻回答:今日當廷力爭,我等確實不如大人。將來保全社稷,安定劉氏,大人恐不如我等。[16]


    言外之意也很清楚:我們是“曲線救國”。


    這就為後來的政變埋下了伏筆。陳平和周勃也不但沒有曆史汙點,反倒比王陵更像政治家。問題是,他倆為什麽會如此默契?心有靈犀嗎?


    不,是因為陸賈。


    陸賈是與酈食其齊名的縱橫家。天下在馬上得,不能在馬上治,就是他的名言。據說,為了最終能夠順利解決諸呂擅權亂政的問題,他曾經主動去見陳平。


    陳平卻不怎麽搭理他。


    陸賈說:什麽事讓丞相如此憂心?


    陳平說:你猜。


    陸賈說:諸呂吧?


    陳平說:是。為之奈何?


    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相和諧心往一處想,則無往而不勝。


    陳平這才與周勃同心協力。[17]


    故事很精彩,可惜穿幫了。陸賈為陳平出主意,可是在諸呂封王以後。呂後征求意見和王陵指責他們時,他倆的說法為什麽會高度一致呢?


    所以,還得再編故事。


    這故事說,劉邦臨終前,呂後曾經請示他:陛下百年之後,如果蕭相國也不在了,請問誰可以接替?


    劉邦說:曹參。


    呂後又問:曹參之後呢?


    劉邦說:王陵。不過,王陵年輕,為人憨直,所以得讓陳平協助。陳平多智,卻難以獨任,這就要靠周勃。周勃穩重忠厚樸實無華,安定劉氏的一定是他。


    呂後又問:他們之後呢?


    劉邦說:這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18]


    請注意,這裏的原文不是“此後亦非我所知也”,而是“此後亦非而(你)所知也”。嗬嗬,當然不能是呂後所能知的,因為王陵、陳平、周勃之後,呂家會完蛋。


    好一個神機妙算的“臨終囑咐”!


    看來,劉邦早就料定自己死後呂氏一定會作亂,平叛的一定是周勃,助一臂之力的一定是陳平。至於作證白馬之盟確有其事的,則一定是王陵。


    呂後也很聽話。她居然在漢惠帝六年,同時任命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周勃為太尉,親手為家族的覆滅和自己的敗亡,安排了掘墓人。


    精彩嗎?精彩。


    靠譜嗎?不靠譜。


    事實上,這故事如果屬實,就等於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了讓美國在世界上當老大。不可笑嗎?


    很清楚,什麽臨終囑咐,什麽曲線救國,什麽陸賈之謀,都不過是西漢官方事後編出來的彌天大謊。而且那著作權,很可能屬於陳平。


    當然,也可能是集體創作。


    眾口一詞,司馬遷也沒有辦法,隻能照錄。


    不過,司馬遷畢竟是司馬遷,他把所有的破綻和漏洞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等待後人去發現,去破譯。看不出這一點,隻能怪自己笨。同樣,如果因此而認為陳平和周勃失卻道義,也大錯特錯。


    [14]見《史記·吳王濞列傳》。


    [15]此盟除見於《史記》之《呂太後本紀》外,亦見於《絳侯周勃世家》。絳侯世家其文曰: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


    [16]見《史記·呂太後本紀》。


    [17]見《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18]見《史記·高祖本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