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看,呂氏一族是很可憐的。


    血染京師以後,呂後和她的家人就被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然而遍查史書,卻不知他們罪在哪裏。所謂“諸呂用事擅權,欲為亂”雲雲,恐怕是不實之詞。至少,沒見過像他們那樣不成體統毫無準備的亂黨。


    其實想想就知道,呂祿如果真有野心,為什麽酈寄三言兩語就讓他暈頭轉向,不假思索就放棄了兵權?呂產如果圖謀不軌,為什麽進宮時不帶一兵一卒,南軍將士也不見蹤影?很簡單,他們根本就沒打算謀反。


    沒有政治野心,就不會有思想準備、組織係統、心腹爪牙。所以事到臨頭,呂家竟全無主張;齊王起兵,也隻能派出灌嬰。結果怎麽樣呢?前徒倒戈。[19]


    呂產和呂祿,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陳平和周勃發動的政變,卻得到了最廣泛的支持。曹參的兒子、禦史大夫平陽侯曹窋(讀如燭)為他們通風報信,襄平侯紀通持節矯旨為周勃騙開營門,酈寄的部下劉揭從呂祿那裏取來將印,未央宮的衛尉守住殿門不讓呂產入內。周勃進入北軍,命令效忠呂氏的右袒(露出右胸或右臂),效忠劉氏的左袒,結果全軍皆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裏麵未嚐沒有原因。


    原因在營壘的變化。


    劉邦去世前的政治勢力,可以說有三股力量:劉邦呂後一股,異姓諸侯一股,功臣列侯一股。劉邦係和諸侯係,構成兩大陣營,功臣係則站在劉係一邊。所以,蕭何會不顧他跟韓信的老交情,與呂後聯手滅了韓信。


    這時,劉邦和呂後俱為一體。支持呂後,就是支持劉邦。張良和叔孫通等人力挺劉盈,功臣係無一人支持戚夫人和趙王如意,道理就在這裏。


    但惠帝以後,情況就變了。


    惠帝之前,諸侯係已不複存在;惠帝之後,劉邦係也不複存在。依然存在的,隻有功臣和呂後。呂後以前姓劉,現在姓呂;以前是劉邦係的發言人,現在是新勢力的總代表。這股新勢力,就叫外戚。


    新勢力茁壯成長並不奇怪,高祖和惠帝留下了權力真空,呂家也資本雄厚。劉邦起兵沛縣,呂氏舉家跟隨;兵敗彭城,又多虧呂澤接應。呂後妹夫樊噲,更是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呂氏家族,功勳卓著。


    當然,更重要的原因在呂後。呂後不是花瓶,而是實力派。除被俘期間外,每次劉邦出征,都是呂後幫他看守大本營。劉邦去世後,大漢帝國更靠呂後一手經營。她的威望是自然形成的,也有當家做主的資格。


    這時能與之抗衡的,隻有宗室。


    宗室主要是劉姓諸侯,比如齊王劉襄,代王劉恒,淮南王劉長,吳王劉濞。但宗室雖然姓劉,卻代表地方;呂後雖然姓呂,卻代表中央。功臣係該選誰?


    陳平和周勃選擇了呂後。


    中央集權是大方向,陳平和周勃也無可厚非。但,呂後去世,諸呂還能再代表中央嗎?


    不能。


    這,才是政變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說,呂後駕崩,平衡就被打破。所有的政治力量都要重新洗牌,進行權力的再分配。劉章和劉襄起兵於外,陳平和周勃政變於內,雖非共謀,亦非偶然。


    宗室和功臣的矛頭,一致指向了外戚。


    而且心照不宣,不約而同。


    與此同時,積怨也爆發了。這當然該由呂後負責。呂後對功臣是不放心的,甚至不惜兔死狗烹。史家說漢初“所誅大臣多呂後力”,應該說基本屬實。她先殺趙王如意,再殺淮陽王劉友,三殺梁王劉恢,更是事實。[20]


    功臣也得罪了,宗室也得罪了,豈非自絕於天下?


    諸呂的寡助不在失道,而在失人。


    同樣,齊王劉襄算盤落空,也不完全因為琅琊王劉澤的反對,更因為陳平和周勃他們,絕不再想要一個強勢的皇帝。當然,太弱也不好。最好是能與群臣和諧相處,實現此刻的平穩過渡,將來的君臣共治。


    何況高祖所封十王,已死者六,失國者五,楚王劉交和吳王劉濞不是高祖子孫,淮南王劉長又年紀太小。[21]


    父死子繼,國賴長君,劉恒成為不二人選。


    代王劉恒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他的母親薄姬在劉邦那裏不受待見,靠著閨蜜幫忙才被臨幸一次,而且那次臨幸還出於劉邦的憐憫。不過劉恒母子卻因禍得福。他們被呂後放過,在大清洗中幸免於難。[22]


    哈,呂後隻知道防小三,沒想到還要防小四。


    大臣們也沒想到,不起眼的小四並不簡單。劉恒穩穩當當地做了二十三年皇帝,死後諡為文,號太宗。[23]


    太宗是僅次於太祖或高祖的廟號,超過文的諡號也不多。事實上秦漢兩代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四大天王”:始皇帝嬴政,高皇帝劉邦,文皇帝劉恒,武皇帝劉徹。


    漢文帝,為什麽會獲得如此之高的評價?


    原因很多。但最為後世稱讚的,是仁。比方說,生活儉樸,讓利於民,寬以待人,等等。他在元年十二月,就廢除了株連九族的連坐法。二年五月,廢誹謗妖言罪。十三年五月,又廢除刺青、削鼻、斷足三種肉刑。


    所以,司馬遷和班固都說他仁。[24]


    其實,漢文帝的仁被誇大了。比如功臣周勃,就被他製造冤假錯案關進監獄,隻不過後來又放了出來。但比起劉邦和呂後之對待彭越,確實要算仁。[25]


    對待宗室也如此。


    被呂後割走的城陽、濟南、琅琊三郡,劉恒都還給了齊王劉襄。失去地盤的琅琊王劉澤,則改封燕王。劉友被呂後害死,便封他的兒子為趙王。


    這可真是“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


    可惜好景不長。第二年三月,文帝就將城陽郡封給了劉章,濟北郡封給了劉興居。劉襄的兒子劉則去世後,更將齊國分成齊、濟北、濟南、菑川、膠西、膠東、城陽七個王國,統統封給了老齊王劉肥的兒子。


    趙國也被一分為二,大的一塊給劉友長子為趙王,小的一塊給劉友的少子為河間王。淮南國則在劉長死後一分為三,變成淮南、衡山和廬江三個王國。


    就這樣,漢文帝不動聲色地擺平了宗室和功臣兩大派係。此後隨著陳平、周勃等人的相繼去世,功臣係也不複存在。呂後時代的三股力量(外戚、功臣和宗室)先後退潮,漢帝國迎來了長治久安的新局麵。


    文帝,豈能不謂之文?


    漢文帝的溫柔一刀,據說是受到賈誼的啟發。賈誼認為,當時帝國的主要危險,是外有匈奴,內有諸侯。這些諸侯雖然都是同姓,卻不等於不會謀反。最好的辦法,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也就是說,將大王國分裂成中王國,中王國分裂成小王國。國小力弱,就成不了氣候。[26]


    不難想象,這種做法隻要持之以恒,宗室的危險就會最終消除。後來的漢武帝,就是這樣做的。


    可惜這一方針,最後卻被破壞。


    於是,災禍再起蕭牆。


    [19]請參看呂思勉《秦漢史》。


    [20]見《史記·呂太後本紀》。


    [21]高祖所封十王,荊王劉賈戰死,故地改封吳王劉濞。趙王如意被毒死,其地改屬呂祿。梁王劉恢被氣死,其地改屬呂產。淮陽王劉友被餓死,其地改屬劉彊。燕王劉建病死,其地改屬呂通。齊王劉肥病死,子襄繼位。所餘者,高祖四子代王劉恒,七子淮南王劉長,四弟楚王劉交,侄兒吳王劉濞。


    [22]見《史記·外戚世家》。


    [23]西漢十一帝,有廟號者五人:高帝劉邦,廟號高祖;文帝劉恒,廟號太宗;武帝劉徹,廟號世宗;宣帝劉詢,廟號中宗;元帝劉奭,廟號高宗。


    [24]見《史記·孝文本紀》、《漢書·文帝紀》。


    [25]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26]見《漢書·賈誼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