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帝國之初 七國之亂
易中天中華史:漢武的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破壞文帝方針的,叫晁錯。[27]
晁錯原本是漢文帝太子劉啟的老師。文帝駕崩,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視晁錯為智囊,言聽計從。晁錯也蠢蠢欲動,極力主張盡快解決宗室問題。
他出的主意,是削藩。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諸侯。削藩,就是削弱諸侯們的力量。這並沒有錯,漢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文帝分齊為七,分趙為二,分淮南為三,得到封國的仍是諸侯王的子弟。晁錯卻不同,是要把王國的郡縣奪歸中央。
軟刀子割肉不疼。何況按照文帝的做法,割下來的肉仍然爛在鍋裏,諸侯沒有意見,有意見也沒有話說。晁錯的做法卻是虎口奪食,諸侯豈肯拱手?
逼急了,沒準會造反。
晁錯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說,削藩是遲早的事,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削,他們會反;不削,他們也反。早削早反,後患小;晚削晚反,後患大。等到各路諸侯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想削都削不了啦!
景帝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削去楚國東海郡、趙國常山郡、膠西國六縣、吳國會稽郡和豫章郡。
令下,七國反。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領頭的吳王劉濞氣焰囂張。他照會各國聲稱:敝國雖小,也有三千裏;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盡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呼就行。
劉濞又在國內總動員。他說,寡人今年六十二,親自將兵;寡人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從十四到六十的男丁,都要出征。
結果,劉濞兵力猛增。
如此架勢,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據《中國曆代戰爭史地圖集》。
晁錯也慌了手腳。實際上,此人是個書呆子,情急之下竟連出昏招,居然提出要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這就等於把安全留給自己,危險留給皇上,何況麻煩還是他自己惹出來的。難怪群情激奮,皆曰可殺。[28]
漢景帝心裏,恐怕也咯噔一下。
晁錯卻毫無知覺,又想公報私仇,利用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職權,要殺總跟自己作對的政敵袁盎,理由是袁盎曾說吳王不會造反,肯定是接受了賄賂。隻不過,這一提議被監察官員們集體否決。
袁盎卻得到了消息,緊急求見景帝。
景帝問袁盎:愛卿曾經擔任吳國丞相,了解他們君臣的為人。你看吳楚之亂會怎麽樣?
袁盎說:不足為慮。
景帝大吃一驚:吳王頭發白了還造反,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他會幹嗎?愛卿難道有什麽妙計?
袁盎說:吳王和楚王作亂,是被晁錯逼的。如今隻要殺了晁錯,派使節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被削之地,則兵不血刃而天下重歸太平。
景帝沉默良久,然後說:朕不會因為愛護一個人,就不顧天下萬民的。
十多天後,晁錯被殺。
那麽,劉濞他們退兵了嗎?
也沒有。
吳王劉濞甚至根本就不見前來宣詔的漢使袁盎。
和談不成,就隻能武力解決。
曆時三個月的一場內戰,最後以七國兵敗、諸王皆死而告終。他們或者被殺,或者自殺,一個個身首異處。這是景帝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殺晁錯。這也是吳王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那麽猖狂。
然而兩位功臣的結局,也不美妙。
功臣就是梁王劉武和太尉周亞夫。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時為將。文帝到他的細柳營勞軍,先是進不了營門,進去以後又被告知營中不能跑馬。最後亞夫出來拜見皇帝,居然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拱手行軍禮。
漢文帝感歎說,這才是真將軍呢!臨終前又告訴漢景帝:將來國家有難,亞夫堪當重任。
周亞夫也不負厚望,在這次戰爭中大破吳軍,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的勝利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梁王劉武堅守在睢陽,拖住七國大軍三個月之久。等到叛軍筋疲力盡、彈盡糧絕,轉而與亞夫作戰時,已是不堪一擊。
梁王也乘勢痛擊,戰功跟周亞夫一樣多。
顯然,沒有梁王,漢帝國不可能勝利。
梁王劉武支持中央並不奇怪,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他倆的母親竇太後甚至更喜歡這個小兒子。有太後寵愛又是功臣,梁王變得跋扈。他居然指使他人謀殺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原因是他們反對景帝立他為接班人。
這事直接導致了景帝與梁王的不和,梁王劉武最後也鬱鬱寡歡而死。他死後,梁國被分裂,變成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五個小王國。[29]
梁王劉武死後一年半,周亞夫被誣下獄。
司法官問:君侯為什麽要謀反?
周亞夫答:有什麽證據說我謀反?
司法官說:就算現在沒反,也打算死後在地下反。
周亞夫百口莫辯,隻好去死。
一代名將周亞夫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的。漢景帝下此毒手,則是為漢武帝登基做準備。景帝曾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這樣的人,哪裏是少主可以駕馭的![30]
周亞夫死後一年多,景帝駕崩,武帝繼位。這時,列祖列宗已經做好了種種鋪墊,單等他大顯身手。
[27]本節所據,如無另注,均分見《史記》之《袁盎晁錯列傳》和《吳王濞列傳》。
[28]見《漢書·爰盎晁錯傳》。
[29]見《史記·梁孝王世家》。
[30]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晁錯原本是漢文帝太子劉啟的老師。文帝駕崩,劉啟繼位,是為景帝。景帝視晁錯為智囊,言聽計從。晁錯也蠢蠢欲動,極力主張盡快解決宗室問題。
他出的主意,是削藩。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諸侯。削藩,就是削弱諸侯們的力量。這並沒有錯,漢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文帝分齊為七,分趙為二,分淮南為三,得到封國的仍是諸侯王的子弟。晁錯卻不同,是要把王國的郡縣奪歸中央。
軟刀子割肉不疼。何況按照文帝的做法,割下來的肉仍然爛在鍋裏,諸侯沒有意見,有意見也沒有話說。晁錯的做法卻是虎口奪食,諸侯豈肯拱手?
逼急了,沒準會造反。
晁錯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說,削藩是遲早的事,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削,他們會反;不削,他們也反。早削早反,後患小;晚削晚反,後患大。等到各路諸侯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想削都削不了啦!
景帝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削去楚國東海郡、趙國常山郡、膠西國六縣、吳國會稽郡和豫章郡。
令下,七國反。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領頭的吳王劉濞氣焰囂張。他照會各國聲稱:敝國雖小,也有三千裏;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盡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呼就行。
劉濞又在國內總動員。他說,寡人今年六十二,親自將兵;寡人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從十四到六十的男丁,都要出征。
結果,劉濞兵力猛增。
如此架勢,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據《中國曆代戰爭史地圖集》。
晁錯也慌了手腳。實際上,此人是個書呆子,情急之下竟連出昏招,居然提出要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這就等於把安全留給自己,危險留給皇上,何況麻煩還是他自己惹出來的。難怪群情激奮,皆曰可殺。[28]
漢景帝心裏,恐怕也咯噔一下。
晁錯卻毫無知覺,又想公報私仇,利用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職權,要殺總跟自己作對的政敵袁盎,理由是袁盎曾說吳王不會造反,肯定是接受了賄賂。隻不過,這一提議被監察官員們集體否決。
袁盎卻得到了消息,緊急求見景帝。
景帝問袁盎:愛卿曾經擔任吳國丞相,了解他們君臣的為人。你看吳楚之亂會怎麽樣?
袁盎說:不足為慮。
景帝大吃一驚:吳王頭發白了還造反,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他會幹嗎?愛卿難道有什麽妙計?
袁盎說:吳王和楚王作亂,是被晁錯逼的。如今隻要殺了晁錯,派使節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被削之地,則兵不血刃而天下重歸太平。
景帝沉默良久,然後說:朕不會因為愛護一個人,就不顧天下萬民的。
十多天後,晁錯被殺。
那麽,劉濞他們退兵了嗎?
也沒有。
吳王劉濞甚至根本就不見前來宣詔的漢使袁盎。
和談不成,就隻能武力解決。
曆時三個月的一場內戰,最後以七國兵敗、諸王皆死而告終。他們或者被殺,或者自殺,一個個身首異處。這是景帝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殺晁錯。這也是吳王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那麽猖狂。
然而兩位功臣的結局,也不美妙。
功臣就是梁王劉武和太尉周亞夫。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時為將。文帝到他的細柳營勞軍,先是進不了營門,進去以後又被告知營中不能跑馬。最後亞夫出來拜見皇帝,居然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拱手行軍禮。
漢文帝感歎說,這才是真將軍呢!臨終前又告訴漢景帝:將來國家有難,亞夫堪當重任。
周亞夫也不負厚望,在這次戰爭中大破吳軍,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的勝利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梁王劉武堅守在睢陽,拖住七國大軍三個月之久。等到叛軍筋疲力盡、彈盡糧絕,轉而與亞夫作戰時,已是不堪一擊。
梁王也乘勢痛擊,戰功跟周亞夫一樣多。
顯然,沒有梁王,漢帝國不可能勝利。
梁王劉武支持中央並不奇怪,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他倆的母親竇太後甚至更喜歡這個小兒子。有太後寵愛又是功臣,梁王變得跋扈。他居然指使他人謀殺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原因是他們反對景帝立他為接班人。
這事直接導致了景帝與梁王的不和,梁王劉武最後也鬱鬱寡歡而死。他死後,梁國被分裂,變成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五個小王國。[29]
梁王劉武死後一年半,周亞夫被誣下獄。
司法官問:君侯為什麽要謀反?
周亞夫答:有什麽證據說我謀反?
司法官說:就算現在沒反,也打算死後在地下反。
周亞夫百口莫辯,隻好去死。
一代名將周亞夫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的。漢景帝下此毒手,則是為漢武帝登基做準備。景帝曾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這樣的人,哪裏是少主可以駕馭的![30]
周亞夫死後一年多,景帝駕崩,武帝繼位。這時,列祖列宗已經做好了種種鋪墊,單等他大顯身手。
[27]本節所據,如無另注,均分見《史記》之《袁盎晁錯列傳》和《吳王濞列傳》。
[28]見《漢書·爰盎晁錯傳》。
[29]見《史記·梁孝王世家》。
[30]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