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馮璋對舊式軍閥徹底失望,個人夢想、報國抱負、快速積累政治資本和社會地位以求娶佳人的迫切需要,使得馮璋轉投了南方國民革命軍,並很快隨部北伐。
之前因部隊撤得急,並未與書錚話別,及至稍作安頓再通信,又覺前途茫茫,不知從何說起了。其後北伐,馮璋行軍之中,居無定所,二人音信便稀了。
北伐軍到達南京做短暫休整時,馮璋給書錚打了電話。
此時書錚已經畢業,電話是打到孫家在京的宅子的。書錚是姨娘所出,這姨娘據說身子弱,吹不得海風,一年裏倒有大半年在京修養。當然這隻是麵兒上的緣由,馮璋聽書錚語氣也能猜到,大抵還是因為內宅太太姨太太之間的鬥爭。
電話被丫頭轉給書錚的母親,“是馮先生?我聽錚兒提起過,還要多謝馮先生對錚兒的照顧。”書錚的母親一口帶南邊口音的官話,聲音婉轉無比。
馮璋紅著臉稱“伯母”,問能否讓書錚聽電話。
“錚兒不住在這兒,哪有結婚了還老住在娘家的道理……”
馮璋隻覺得腦袋“嗡”地一聲,失神片刻,恰書錚母親告知書錚新的電話,馮璋木木呆呆地記下了,道了謝,說了再見,放下電話,又過片刻,才緩過勁兒來。捏著寫著書錚電話的小紙片,馮璋竟沒有勇氣打過去。
後馮璋在徐州戰場受傷,在戰地醫院住院時,認識了大膽多情的護士嚴小姐。嚴小姐成了馮璋新的紅顏知己。
第16章 前情與後果
嚴小姐閨名嚴秀玉,上海殷實商家的女兒,大膽而浪漫,背著家裏跑到戰地醫院當護士。遇到馮璋,更是主動表達愛慕之情,二人很快便墜入愛河,並有白首之約。
如今北伐勝利,馮璋駐紮天津,相思難耐的嚴小姐也追隨至此。嚴老爺知道,氣個倒仰,卻也隻好接受——又聽說馮璋也是軍校學生出身,相貌堂堂,倒也算郎才女貌,也就勉強同意了,隻等馮璋去上海提親。
馮璋聽聞嚴老爺同意,自然高興,跟嚴小姐說待局勢更穩定些便去上海。嚴小姐心滿意足,在離著馮璋營房不遠的地方賃了房子住下,以方便馮璋休沐時去過美好的“二人世界”。
卻不想馮二爺送來了方晴!
這二三年間,馮璋極少想到方晴。方晴嫁入馮家時,馮璋並不知道。待得到消息,已是好長時間過去了,想悔婚已是晚矣。
馮璋深恨沒早當機立斷,結果被裹在這包辦婚姻中不好脫身。現如今該怎麽辦,馮璋也不知道。隻能拖著,就當沒這麽回事。
可如今方晴來了。這不是大婦方晴能不能容下小妾嚴秀玉的問題,而是嚴秀玉小姐根本就不知道方晴的存在,嚴小姐是不會做妾的!想至此,馮璋不隻頭疼,心肝肺都開始疼。
馮璋深恨怎麽去濟南公幹這許多時日,沒及時收到家信。若早看到家信還可找理由推脫,結果前日才回來,看到信時真是魂飛魄散,什麽都來不及了。又埋怨父母多事,少不得也怨方晴,安安生生在家呆著就是了,跑到這裏來幹什麽?但抱怨也沒用,隻好暫且接待他們,看能否讓他們在這呆兩天就回轉。
打著這樣的主意,馮璋給馮二爺夫婦和方晴找了旅店住下,又帶他們吃館子,吃完飯少不得逛一逛。
逛時馮璋露出口風,如今世道不安定,軍隊保不齊什麽時候就轉戰別處,又遊說:“二大爺,二大娘,別看這裏繁華,保不齊一打仗就都炸了。還是老家好。”
馮璋又關切地對方晴說,“你還是跟二大爺二大娘回去的好,這裏實在不安全,軍營裏你是沒法住的,你一個女人家,獨自在外麵住怎麽行?”又慨歎“這個世道亂啊。”
還沒等方晴回答,馮二爺已經說:“我聽侄媳婦念報紙說這叫什麽來著?對,北伐,北伐勝利了,以後都是太平日子。這天津衛又是大城市,鄰近天子腳下,想來是再安全不過的。實在不行,回頭我再來接侄媳婦——我在你爹你娘那領了軍令狀的,得安全把你媳婦送到,看你兩口子安頓好再回去。”末後“兩口子”三個字加了重音。
馮二爺雖不識字,卻是做老了事的,看馮璋的情形,竟猜出七八分,富貴了,當官了,許是有了年輕漂亮的姑娘。
作為馮璋的二大爺,作為一個傳統的混衙門的人,馮二爺覺得無可厚非,甚至有點高興,貴人可不就是妻賢妾美的。
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馮二爺懂得,戲裏的陳世美是要遭人唾棄的。若是馮璋敢不要方晴,馮家以後在鄉間是抬不起頭來的,不管馮璋做多大官!
所以馮二爺一定要讓方晴留下,用後世的話說“留給二人經營婚姻的空間”——相處些日子關係就融洽了,再有個孩子,哪怕再讓方晴回去,也對方家對鄉鄰有個交代——這二年不少人說方家大姑娘真是可憐呢。
再說處了這二三年,馮二爺真心覺得這侄媳婦是個好的,不驕不躁,對長輩敬重,對平輩友愛,對晚輩關心,不愧是讀書人家的姑娘,明事理,知進退。與侄子馮璋很是般配,般配的倆人相處一段時間,肯定就好了。
馮二爺這麽說,尤其末了一句話,算是徹底把路堵死了,馮璋很是沮喪。轉眼看方晴,一雙鳳眼安分地半垂著,嘴角微微翹起,就這麽沉靜著,雖不出色,卻也有兩分安然的氣度。
馮璋又想起自己這位妻子並不是個蠢的,不由得想起上次去方家的情景,在心裏長歎一聲,心說“雖說造化弄人,卻也到底是我負了你。”便答應讓方晴留下來。
方晴心裏卻翻起了巨浪,馮二爺猜到的,方晴也“英雄所見略同”。雖覺得自己有點小人之心,也盼著自己想錯了,但馮璋不想讓自己留下卻是真真兒的。方晴不由心中苦笑。
即便馮二爺不說,方晴也知道既然來了,就不是能輕易回去的,回去怎麽跟父母、公婆交代?這回真是進退兩難了。
另外,方晴也覺得,在馮家的日子,活一天就跟活一輩子差不多,雖平穩,卻也實在沒意思極了。心裏不是不把這次天津之行當成一次人生轉機的。
想至此,方晴心中倒生起兩分歉意,光顧著自己了,馮璋許真有什麽不得已的苦衷呢。
但轉念又想,既然你當初同意娶我,賴你也不算太錯。這想法如此無賴,方晴都為自己不好意思起來。
心裏胡亂想著,方晴又偷偷拿眼打量馮璋,比上次見,更顯英武了,眉目間都是風發意氣。方晴心裏歎口氣,低下頭繼續吃飯。
既已就方晴去留問題達成共識,馮璋便說軍中事務繁忙,給馮二爺些錢,讓他們自己逛。馮璋讓方晴也安心先在旅社住下,這幾天自己賃好了房屋再搬過去。方晴並不多話,隻點頭說好。
馮璋看方晴識趣,倒也安心不少。馮璋自去忙活,馮二爺則帶著二奶奶和方晴回了旅社。
第17章 與昨天再見
雖說馮璋讓二爺帶著二奶奶和方晴逛逛,但馮二爺覺得女人家有事情拋頭露麵也就罷了,沒事閑逛,不成體統,便讓二奶奶和方晴隻在旅社裏麵呆著。不過馮二爺自己得出去看看,不能白來一趟天津衛,回去有人問不好答對的。
二奶奶是個以夫為天的,二爺說什麽就是什麽,又遵守男女大妨;方晴是覺得以後有的是機會,幹嗎非這會兒招二大爺的眼?便都老老實實在旅社呆著。
馮二爺從一早出去,這一逛就到了快睡覺的點兒才回來,第二天說什麽也不出門了。
方晴覺得其中有古怪,但當長輩的不說,方晴也不好問,隻暗中腹誹,以二大爺的性情,出去這一整天的經曆保不齊又是個好話本子呢——馮二爺天津衛曆險記。腹誹完又罵自己白眼狼,二大爺兩口子可是為自己來的,好在沒出什麽大事。
其實事情遠沒有方晴琢磨得那麽離譜,馮二爺就是迷路了!
這天津城跟北京城不一樣,北京城正南正北四平八穩的,天津城沿河而建,道路曲裏拐彎,一條路,明明向北,其實早向了東,半截腰兒再彎一彎,成了向南。
馮二爺一個外地人,又不識字,繞得暈頭轉向。開始還不急,還有心思看看景兒,心裏評論兩句這天津城就是繁華,遇到洋人,看見那洋女人挽著男人的胳膊,裙子露那麽多,心裏怒斥:“真是有傷風化。”
漸漸天色晚了到了掌燈時候,馮二爺著急了,一路問,左拐右拐,還是沒找著路。到底狠狠心,想花錢坐洋車回來。結果因為口音問題,“迎歲道”被聽成了“迎水道”,這一下子就遠了……
到了地方,馮二爺傻了眼,跟拉洋車的好一番說道,拉洋車的也自認倒黴,馮二爺又補上些錢,才坐上洋車找了回來。
第三天馮璋來說找到房子了。介紹說是一個雜居小院兒,已經住了兩戶人家,正房住的是屋主,一個三十多的婦人,帶著倆小孩兒,當家的已經沒了。東廂房住的是一對老夫婦,看著有六十多了,老頭兒是個算卦的。西廂空著,之前據說住了一對小夫妻,才搬走,屋裏挺幹淨。
介紹完,馮璋又添了句,“都是老實百姓,平時可以互相照應”。
方晴笑著點點頭,院子不大,鄰居不雜,同住的鄰居沒有壯年男子——能找到這樣的地方還真得費點工夫,方晴心裏對馮璋的歉疚又添了兩分,還真是給他添麻煩了。
馮二爺也覺得馮璋找的地方不錯。當下一行四人把行李包兒提著,坐上馮璋的車,去了這小院兒。
胡同叫風雲裏,其實一個風雲人物也沒出過,住的都是平民百姓。馮璋看中的小院在胡同最裏麵,兩扇黑色木門,院子打掃得挺幹淨。
房東是個很爽利的婦人,自稱婆家姓錢,沒了的死鬼當家的行二,大夥都叫自己錢二嫂子。或許因著馮璋一身軍官服飾,錢二嫂子很是熱情。大花蛾子一樣飛出飛進,幫著布置。
其實並無可布置處,兩間西廂,裏間住人,一床、一櫃、一桌、二椅,外間燒飯,放著一個帶鬥的桌子當條案,旁邊放著據說前麵租客留下的小煤球爐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不過是幫著方晴抹灰掃地,又有馮二奶奶搭手兒,對麵東廂的劉大娘也來幫忙,幾個人三下五除二,不多會兒就打掃幹淨。
馮璋和馮二爺在院子樹下喝茶,馮二爺“教導”侄子自己多年來的與官府中人交往之道,馮璋耐著性子聽著,不時點頭稱是。馮二爺說得興高采烈,馮璋聽得滿耳滴油。
一看女人們打掃完了,馮二爺頗有點掃興,馮璋卻鬆一口氣。倆人都站起來,馮璋想,把二大爺二大娘再送走,再給方晴留點錢,住上半年,找個借口,把方晴送回去,這事也就完了。心下放鬆不少。卻又聽著二大娘說讓去買鋪蓋還有日用家什。
馮璋少不得耐著性子陪著去,心說今天一天都得報銷在這兒了,本來還想回去陪陪阿玉,這位大小姐對自己這陣子太忙沒空陪她很是不滿呢。想到阿玉,又抬眼看看方晴,臉頰上蹭了一塊煤灰,頭發也毛了,越發顯得土裏土氣。
馮璋心下歎口氣,一個就譬如上海公館插瓶的玉蘭,一個就是北方鄉下的榆樹,偏偏這粗陋的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真是老天作弄。
馮璋心裏不喜,卻還耐得住性子,聽了房東錢二嫂子的指引,去了最近的集市店鋪買了鋪蓋和一些日用的東西。
馮二奶奶自從來了這天津衛,男女大妨就放下不少,這會兒指揮著買這買那,又討價還價,就似從小活在這市井之中一般,弄的馮二爺驚歎,“怎麽早沒看出來呢?”
即便馮璋、方晴各有心事,看馮二爺的樣子,也都笑了。
幫著方晴把家布置好,已過正午。馮璋幹脆帶馮二爺夫婦和方晴去外麵吃飯。不管怎麽說,方晴是自己媳婦,二大爺二大娘這樣大熱天把方晴送過來,於情於理都該感謝一下。這頓飯也算替二老踐行。
跑堂的見馮璋是穿官衣兒的,很是客氣。馮璋讓跑堂的報了招牌菜,很點了幾個大葷的——馮璋知道家裏吃飯油水少,常年吃不了幾口肉。又點了燒酒——二大爺就愛這口兒。
馮二爺吃飯是衙門師爺做派,呷口酒,吃口菜,眯著眼嚼一會兒,品味品味,再繼續呷酒吃菜,緩慢悠閑得緊。
馮二奶奶也有樣學樣,但奈何不喝酒,實在和不上二爺的節奏,隻能放下筷子幹等,夾菜時又縮手縮腳,全無剛才集市討價還價時的風采。
馮璋看見這老兩口的做派想笑到底沒笑,想起小時家裏的教導和第一次跟母親去吃酒席的經曆,不由得心裏柔軟下來。
轉眼看方晴,吃相很文雅,不疾不徐,從容大方,老師家的家教還是很過關的。又記得給二老夾菜添飯盛湯,動作自然熟練,估計在家就是這樣伺候長輩們的。
馮璋的心更柔軟兩分,不管怎麽說方晴是自己名義上的妻子,這幾年在馮家為自己盡孝,以後總要把她安排妥當。可如何安排?馮璋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方晴也是一邊吃飯一邊想心事,直覺告訴方晴,馮璋不對勁兒,可也沒有辦法,正琢磨著,抬眼恰看到馮璋皺著的眉頭……方晴覺得嘴裏這米飯還不如白蠟有味道呢。
吃過飯因為離著風雲裏近,馮璋先把方晴送回住處。
因席間議定明日一早送二老去車站返回滄縣,方晴此時便告罪,這裏離著旅店遠,恐怕不能去送二大爺二大娘。馮二爺揮揮手表示沒關係,二奶奶又交代了兩句小心門戶之類的話,方晴一一恭順地領了。
看著馮二爺夫婦坐上馮璋的車絕塵而去,方晴竟生出幾分不舍和惶恐,他們的離開仿佛標示著與那段清苦而安穩的日子徹底說了再見。不知為何,方晴覺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卻說馮璋第二日送走了馮二爺夫婦,又專門彎過來,給方晴留了十塊錢,又說房租已經交了半年,這十塊錢是零用。
見方晴隻笑著點點頭,馮璋自己倒有點不好意思,“我軍務忙,營裏又有規定,不能外宿……你自己在家小心點。”
方晴點點頭,說聲“好”,二人便沉默了。
馮璋覺得尷尬,印象中的方晴是個口齒伶俐的,難道發現了什麽?但看她又無異色……既想不透就不想,馮璋哪有心情在這跟方晴逗悶子猜心思,便起身拽拽衣服,“你歇著吧,我先走了。”
方晴送出胡同,看馮璋再次絕塵而去。
第18章 悠閑風雲裏
人生就像被抽趕的陀螺,鞭子揮到哪便去哪,半點兒不由己。方晴一邊感慨著,一邊收拾家裏。至於馮璋是不是有新歡這個問題,方晴下意識地不願多想,就像一個膽小的賭徒,不敢揭蓋,怕揭開發現是個癟十。
“賭徒”方晴女士便在這沒有出過風雲人物的風雲裏住了下來——她不知道若幹年後自己會成為這風雲裏老住戶口中的傳奇。
方晴先給家裏父母寫封信,還不知道二老怎麽惦記呢。
信裏當然是隻說好,不說歹,滿口說的都是這天津衛的繁華,又說住處,幹淨安全,鄰居和睦,生活也是簡單清閑,說的這新生活簡直無一不好。
至於馮璋——方晴也很策略地表示了“好”,說帶著出去吃飯,買了很多的東西。如此……父母應該安心了吧?
其實方晴信裏也不都是虛言,比如生活清閑。與在馮家當小媳婦的日子比,這風雲裏的日子簡直清閑得過分了都。
沒有公婆長輩妯娌,沒有那麽多家務,不用熬豬食,不用喂雞喂鴨——房東太太倒是有兩隻大白鵝,白日圈在院子角上,晚上放出來——當狗用,據說比一般的土狗還凶兩分,當然這鵝不用方晴喂。
方晴每天除了打掃打掃給自己做三餐飯,偶爾隨著錢二嫂子或劉大娘出門買菜,便是在屋裏呆著。
按說方晴來天津衛該去拜訪大姨,但一來是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地方還是小事,別把自己走丟了;二來按說馮璋作為外甥女婿也應該同去的……“來日方長,總有機會的。”方晴暗自說。
既不出門,消遣便隻剩了看書畫畫兒兩項——好在有先見之明,帶了幾冊書和一些紙筆畫具。
但書都是讀熟的,畫兒也不能從早畫到晚成天價畫,夏天白日長,方晴一下子覺得時間多得用不完。
在馮家的時候,每天忙裏忙外,又屋窄人多,嘰嘰喳喳,大人說孩子鬧,白天想找點工夫畫畫兒看書很是不易,晚上點燈熬油的,若是做針線還罷,看書畫畫兒就怕人說。
饒是注意著,大伯家二嫂子還撇著嘴說,“誰讓人家是識字兒的呢,不像我們是睜眼瞎——”
還是大嫂子人厚道,笑著說,“你那嘴是不是受了風?回頭弄點鱔魚血抹抹。”
之前因部隊撤得急,並未與書錚話別,及至稍作安頓再通信,又覺前途茫茫,不知從何說起了。其後北伐,馮璋行軍之中,居無定所,二人音信便稀了。
北伐軍到達南京做短暫休整時,馮璋給書錚打了電話。
此時書錚已經畢業,電話是打到孫家在京的宅子的。書錚是姨娘所出,這姨娘據說身子弱,吹不得海風,一年裏倒有大半年在京修養。當然這隻是麵兒上的緣由,馮璋聽書錚語氣也能猜到,大抵還是因為內宅太太姨太太之間的鬥爭。
電話被丫頭轉給書錚的母親,“是馮先生?我聽錚兒提起過,還要多謝馮先生對錚兒的照顧。”書錚的母親一口帶南邊口音的官話,聲音婉轉無比。
馮璋紅著臉稱“伯母”,問能否讓書錚聽電話。
“錚兒不住在這兒,哪有結婚了還老住在娘家的道理……”
馮璋隻覺得腦袋“嗡”地一聲,失神片刻,恰書錚母親告知書錚新的電話,馮璋木木呆呆地記下了,道了謝,說了再見,放下電話,又過片刻,才緩過勁兒來。捏著寫著書錚電話的小紙片,馮璋竟沒有勇氣打過去。
後馮璋在徐州戰場受傷,在戰地醫院住院時,認識了大膽多情的護士嚴小姐。嚴小姐成了馮璋新的紅顏知己。
第16章 前情與後果
嚴小姐閨名嚴秀玉,上海殷實商家的女兒,大膽而浪漫,背著家裏跑到戰地醫院當護士。遇到馮璋,更是主動表達愛慕之情,二人很快便墜入愛河,並有白首之約。
如今北伐勝利,馮璋駐紮天津,相思難耐的嚴小姐也追隨至此。嚴老爺知道,氣個倒仰,卻也隻好接受——又聽說馮璋也是軍校學生出身,相貌堂堂,倒也算郎才女貌,也就勉強同意了,隻等馮璋去上海提親。
馮璋聽聞嚴老爺同意,自然高興,跟嚴小姐說待局勢更穩定些便去上海。嚴小姐心滿意足,在離著馮璋營房不遠的地方賃了房子住下,以方便馮璋休沐時去過美好的“二人世界”。
卻不想馮二爺送來了方晴!
這二三年間,馮璋極少想到方晴。方晴嫁入馮家時,馮璋並不知道。待得到消息,已是好長時間過去了,想悔婚已是晚矣。
馮璋深恨沒早當機立斷,結果被裹在這包辦婚姻中不好脫身。現如今該怎麽辦,馮璋也不知道。隻能拖著,就當沒這麽回事。
可如今方晴來了。這不是大婦方晴能不能容下小妾嚴秀玉的問題,而是嚴秀玉小姐根本就不知道方晴的存在,嚴小姐是不會做妾的!想至此,馮璋不隻頭疼,心肝肺都開始疼。
馮璋深恨怎麽去濟南公幹這許多時日,沒及時收到家信。若早看到家信還可找理由推脫,結果前日才回來,看到信時真是魂飛魄散,什麽都來不及了。又埋怨父母多事,少不得也怨方晴,安安生生在家呆著就是了,跑到這裏來幹什麽?但抱怨也沒用,隻好暫且接待他們,看能否讓他們在這呆兩天就回轉。
打著這樣的主意,馮璋給馮二爺夫婦和方晴找了旅店住下,又帶他們吃館子,吃完飯少不得逛一逛。
逛時馮璋露出口風,如今世道不安定,軍隊保不齊什麽時候就轉戰別處,又遊說:“二大爺,二大娘,別看這裏繁華,保不齊一打仗就都炸了。還是老家好。”
馮璋又關切地對方晴說,“你還是跟二大爺二大娘回去的好,這裏實在不安全,軍營裏你是沒法住的,你一個女人家,獨自在外麵住怎麽行?”又慨歎“這個世道亂啊。”
還沒等方晴回答,馮二爺已經說:“我聽侄媳婦念報紙說這叫什麽來著?對,北伐,北伐勝利了,以後都是太平日子。這天津衛又是大城市,鄰近天子腳下,想來是再安全不過的。實在不行,回頭我再來接侄媳婦——我在你爹你娘那領了軍令狀的,得安全把你媳婦送到,看你兩口子安頓好再回去。”末後“兩口子”三個字加了重音。
馮二爺雖不識字,卻是做老了事的,看馮璋的情形,竟猜出七八分,富貴了,當官了,許是有了年輕漂亮的姑娘。
作為馮璋的二大爺,作為一個傳統的混衙門的人,馮二爺覺得無可厚非,甚至有點高興,貴人可不就是妻賢妾美的。
但“糟糠之妻不下堂”的道理馮二爺懂得,戲裏的陳世美是要遭人唾棄的。若是馮璋敢不要方晴,馮家以後在鄉間是抬不起頭來的,不管馮璋做多大官!
所以馮二爺一定要讓方晴留下,用後世的話說“留給二人經營婚姻的空間”——相處些日子關係就融洽了,再有個孩子,哪怕再讓方晴回去,也對方家對鄉鄰有個交代——這二年不少人說方家大姑娘真是可憐呢。
再說處了這二三年,馮二爺真心覺得這侄媳婦是個好的,不驕不躁,對長輩敬重,對平輩友愛,對晚輩關心,不愧是讀書人家的姑娘,明事理,知進退。與侄子馮璋很是般配,般配的倆人相處一段時間,肯定就好了。
馮二爺這麽說,尤其末了一句話,算是徹底把路堵死了,馮璋很是沮喪。轉眼看方晴,一雙鳳眼安分地半垂著,嘴角微微翹起,就這麽沉靜著,雖不出色,卻也有兩分安然的氣度。
馮璋又想起自己這位妻子並不是個蠢的,不由得想起上次去方家的情景,在心裏長歎一聲,心說“雖說造化弄人,卻也到底是我負了你。”便答應讓方晴留下來。
方晴心裏卻翻起了巨浪,馮二爺猜到的,方晴也“英雄所見略同”。雖覺得自己有點小人之心,也盼著自己想錯了,但馮璋不想讓自己留下卻是真真兒的。方晴不由心中苦笑。
即便馮二爺不說,方晴也知道既然來了,就不是能輕易回去的,回去怎麽跟父母、公婆交代?這回真是進退兩難了。
另外,方晴也覺得,在馮家的日子,活一天就跟活一輩子差不多,雖平穩,卻也實在沒意思極了。心裏不是不把這次天津之行當成一次人生轉機的。
想至此,方晴心中倒生起兩分歉意,光顧著自己了,馮璋許真有什麽不得已的苦衷呢。
但轉念又想,既然你當初同意娶我,賴你也不算太錯。這想法如此無賴,方晴都為自己不好意思起來。
心裏胡亂想著,方晴又偷偷拿眼打量馮璋,比上次見,更顯英武了,眉目間都是風發意氣。方晴心裏歎口氣,低下頭繼續吃飯。
既已就方晴去留問題達成共識,馮璋便說軍中事務繁忙,給馮二爺些錢,讓他們自己逛。馮璋讓方晴也安心先在旅社住下,這幾天自己賃好了房屋再搬過去。方晴並不多話,隻點頭說好。
馮璋看方晴識趣,倒也安心不少。馮璋自去忙活,馮二爺則帶著二奶奶和方晴回了旅社。
第17章 與昨天再見
雖說馮璋讓二爺帶著二奶奶和方晴逛逛,但馮二爺覺得女人家有事情拋頭露麵也就罷了,沒事閑逛,不成體統,便讓二奶奶和方晴隻在旅社裏麵呆著。不過馮二爺自己得出去看看,不能白來一趟天津衛,回去有人問不好答對的。
二奶奶是個以夫為天的,二爺說什麽就是什麽,又遵守男女大妨;方晴是覺得以後有的是機會,幹嗎非這會兒招二大爺的眼?便都老老實實在旅社呆著。
馮二爺從一早出去,這一逛就到了快睡覺的點兒才回來,第二天說什麽也不出門了。
方晴覺得其中有古怪,但當長輩的不說,方晴也不好問,隻暗中腹誹,以二大爺的性情,出去這一整天的經曆保不齊又是個好話本子呢——馮二爺天津衛曆險記。腹誹完又罵自己白眼狼,二大爺兩口子可是為自己來的,好在沒出什麽大事。
其實事情遠沒有方晴琢磨得那麽離譜,馮二爺就是迷路了!
這天津城跟北京城不一樣,北京城正南正北四平八穩的,天津城沿河而建,道路曲裏拐彎,一條路,明明向北,其實早向了東,半截腰兒再彎一彎,成了向南。
馮二爺一個外地人,又不識字,繞得暈頭轉向。開始還不急,還有心思看看景兒,心裏評論兩句這天津城就是繁華,遇到洋人,看見那洋女人挽著男人的胳膊,裙子露那麽多,心裏怒斥:“真是有傷風化。”
漸漸天色晚了到了掌燈時候,馮二爺著急了,一路問,左拐右拐,還是沒找著路。到底狠狠心,想花錢坐洋車回來。結果因為口音問題,“迎歲道”被聽成了“迎水道”,這一下子就遠了……
到了地方,馮二爺傻了眼,跟拉洋車的好一番說道,拉洋車的也自認倒黴,馮二爺又補上些錢,才坐上洋車找了回來。
第三天馮璋來說找到房子了。介紹說是一個雜居小院兒,已經住了兩戶人家,正房住的是屋主,一個三十多的婦人,帶著倆小孩兒,當家的已經沒了。東廂房住的是一對老夫婦,看著有六十多了,老頭兒是個算卦的。西廂空著,之前據說住了一對小夫妻,才搬走,屋裏挺幹淨。
介紹完,馮璋又添了句,“都是老實百姓,平時可以互相照應”。
方晴笑著點點頭,院子不大,鄰居不雜,同住的鄰居沒有壯年男子——能找到這樣的地方還真得費點工夫,方晴心裏對馮璋的歉疚又添了兩分,還真是給他添麻煩了。
馮二爺也覺得馮璋找的地方不錯。當下一行四人把行李包兒提著,坐上馮璋的車,去了這小院兒。
胡同叫風雲裏,其實一個風雲人物也沒出過,住的都是平民百姓。馮璋看中的小院在胡同最裏麵,兩扇黑色木門,院子打掃得挺幹淨。
房東是個很爽利的婦人,自稱婆家姓錢,沒了的死鬼當家的行二,大夥都叫自己錢二嫂子。或許因著馮璋一身軍官服飾,錢二嫂子很是熱情。大花蛾子一樣飛出飛進,幫著布置。
其實並無可布置處,兩間西廂,裏間住人,一床、一櫃、一桌、二椅,外間燒飯,放著一個帶鬥的桌子當條案,旁邊放著據說前麵租客留下的小煤球爐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不過是幫著方晴抹灰掃地,又有馮二奶奶搭手兒,對麵東廂的劉大娘也來幫忙,幾個人三下五除二,不多會兒就打掃幹淨。
馮璋和馮二爺在院子樹下喝茶,馮二爺“教導”侄子自己多年來的與官府中人交往之道,馮璋耐著性子聽著,不時點頭稱是。馮二爺說得興高采烈,馮璋聽得滿耳滴油。
一看女人們打掃完了,馮二爺頗有點掃興,馮璋卻鬆一口氣。倆人都站起來,馮璋想,把二大爺二大娘再送走,再給方晴留點錢,住上半年,找個借口,把方晴送回去,這事也就完了。心下放鬆不少。卻又聽著二大娘說讓去買鋪蓋還有日用家什。
馮璋少不得耐著性子陪著去,心說今天一天都得報銷在這兒了,本來還想回去陪陪阿玉,這位大小姐對自己這陣子太忙沒空陪她很是不滿呢。想到阿玉,又抬眼看看方晴,臉頰上蹭了一塊煤灰,頭發也毛了,越發顯得土裏土氣。
馮璋心下歎口氣,一個就譬如上海公館插瓶的玉蘭,一個就是北方鄉下的榆樹,偏偏這粗陋的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妻子,真是老天作弄。
馮璋心裏不喜,卻還耐得住性子,聽了房東錢二嫂子的指引,去了最近的集市店鋪買了鋪蓋和一些日用的東西。
馮二奶奶自從來了這天津衛,男女大妨就放下不少,這會兒指揮著買這買那,又討價還價,就似從小活在這市井之中一般,弄的馮二爺驚歎,“怎麽早沒看出來呢?”
即便馮璋、方晴各有心事,看馮二爺的樣子,也都笑了。
幫著方晴把家布置好,已過正午。馮璋幹脆帶馮二爺夫婦和方晴去外麵吃飯。不管怎麽說,方晴是自己媳婦,二大爺二大娘這樣大熱天把方晴送過來,於情於理都該感謝一下。這頓飯也算替二老踐行。
跑堂的見馮璋是穿官衣兒的,很是客氣。馮璋讓跑堂的報了招牌菜,很點了幾個大葷的——馮璋知道家裏吃飯油水少,常年吃不了幾口肉。又點了燒酒——二大爺就愛這口兒。
馮二爺吃飯是衙門師爺做派,呷口酒,吃口菜,眯著眼嚼一會兒,品味品味,再繼續呷酒吃菜,緩慢悠閑得緊。
馮二奶奶也有樣學樣,但奈何不喝酒,實在和不上二爺的節奏,隻能放下筷子幹等,夾菜時又縮手縮腳,全無剛才集市討價還價時的風采。
馮璋看見這老兩口的做派想笑到底沒笑,想起小時家裏的教導和第一次跟母親去吃酒席的經曆,不由得心裏柔軟下來。
轉眼看方晴,吃相很文雅,不疾不徐,從容大方,老師家的家教還是很過關的。又記得給二老夾菜添飯盛湯,動作自然熟練,估計在家就是這樣伺候長輩們的。
馮璋的心更柔軟兩分,不管怎麽說方晴是自己名義上的妻子,這幾年在馮家為自己盡孝,以後總要把她安排妥當。可如何安排?馮璋眉頭不由得皺了起來。
方晴也是一邊吃飯一邊想心事,直覺告訴方晴,馮璋不對勁兒,可也沒有辦法,正琢磨著,抬眼恰看到馮璋皺著的眉頭……方晴覺得嘴裏這米飯還不如白蠟有味道呢。
吃過飯因為離著風雲裏近,馮璋先把方晴送回住處。
因席間議定明日一早送二老去車站返回滄縣,方晴此時便告罪,這裏離著旅店遠,恐怕不能去送二大爺二大娘。馮二爺揮揮手表示沒關係,二奶奶又交代了兩句小心門戶之類的話,方晴一一恭順地領了。
看著馮二爺夫婦坐上馮璋的車絕塵而去,方晴竟生出幾分不舍和惶恐,他們的離開仿佛標示著與那段清苦而安穩的日子徹底說了再見。不知為何,方晴覺得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卻說馮璋第二日送走了馮二爺夫婦,又專門彎過來,給方晴留了十塊錢,又說房租已經交了半年,這十塊錢是零用。
見方晴隻笑著點點頭,馮璋自己倒有點不好意思,“我軍務忙,營裏又有規定,不能外宿……你自己在家小心點。”
方晴點點頭,說聲“好”,二人便沉默了。
馮璋覺得尷尬,印象中的方晴是個口齒伶俐的,難道發現了什麽?但看她又無異色……既想不透就不想,馮璋哪有心情在這跟方晴逗悶子猜心思,便起身拽拽衣服,“你歇著吧,我先走了。”
方晴送出胡同,看馮璋再次絕塵而去。
第18章 悠閑風雲裏
人生就像被抽趕的陀螺,鞭子揮到哪便去哪,半點兒不由己。方晴一邊感慨著,一邊收拾家裏。至於馮璋是不是有新歡這個問題,方晴下意識地不願多想,就像一個膽小的賭徒,不敢揭蓋,怕揭開發現是個癟十。
“賭徒”方晴女士便在這沒有出過風雲人物的風雲裏住了下來——她不知道若幹年後自己會成為這風雲裏老住戶口中的傳奇。
方晴先給家裏父母寫封信,還不知道二老怎麽惦記呢。
信裏當然是隻說好,不說歹,滿口說的都是這天津衛的繁華,又說住處,幹淨安全,鄰居和睦,生活也是簡單清閑,說的這新生活簡直無一不好。
至於馮璋——方晴也很策略地表示了“好”,說帶著出去吃飯,買了很多的東西。如此……父母應該安心了吧?
其實方晴信裏也不都是虛言,比如生活清閑。與在馮家當小媳婦的日子比,這風雲裏的日子簡直清閑得過分了都。
沒有公婆長輩妯娌,沒有那麽多家務,不用熬豬食,不用喂雞喂鴨——房東太太倒是有兩隻大白鵝,白日圈在院子角上,晚上放出來——當狗用,據說比一般的土狗還凶兩分,當然這鵝不用方晴喂。
方晴每天除了打掃打掃給自己做三餐飯,偶爾隨著錢二嫂子或劉大娘出門買菜,便是在屋裏呆著。
按說方晴來天津衛該去拜訪大姨,但一來是人生地不熟,找不到地方還是小事,別把自己走丟了;二來按說馮璋作為外甥女婿也應該同去的……“來日方長,總有機會的。”方晴暗自說。
既不出門,消遣便隻剩了看書畫畫兒兩項——好在有先見之明,帶了幾冊書和一些紙筆畫具。
但書都是讀熟的,畫兒也不能從早畫到晚成天價畫,夏天白日長,方晴一下子覺得時間多得用不完。
在馮家的時候,每天忙裏忙外,又屋窄人多,嘰嘰喳喳,大人說孩子鬧,白天想找點工夫畫畫兒看書很是不易,晚上點燈熬油的,若是做針線還罷,看書畫畫兒就怕人說。
饒是注意著,大伯家二嫂子還撇著嘴說,“誰讓人家是識字兒的呢,不像我們是睜眼瞎——”
還是大嫂子人厚道,笑著說,“你那嘴是不是受了風?回頭弄點鱔魚血抹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