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的了?您盡管說。”方守仁心裏一沉,難道出事了?
“這不是定好日子了嗎,我就給大小子去信,好些日子沒聽到回音兒。這眼看都到正日子了,我這著急啊,上次來信不是說在京城南邊嗎,就讓孩子二大爺按照地址找了去。結果沒找著。找人打聽,才知道部隊已經走了,去哪也沒人知道。你說這事弄的。”馮五爺紮撒手。
方守仁略沉吟,“確實是個事,您也別急,這軍隊都是說走就走,沒法提前知道。”
“我倒是不擔心他,我是怕委屈了……委屈了媳婦兒。這會子喜帖都撒出去了,什麽都準備好了,他不回來……”
方守仁點點頭,這婚禮現在恐怕取消不了,又不是馮璋出事了,或者馮家悔婚,隻是趕不回來,“您是怎麽個章程?”
“我能有什麽章程?還是我們族裏的大哥,是個經過事兒的,他說讓我那丫頭替她哥哥拜堂,回門什麽的等大小子回來再補。”
方守仁思索片刻,如今也隻好如此,便點頭同意。
馮五爺總算把這難為情的事兒辦完,瞬間覺得輕鬆了,又覺得對不起方家,想要道歉,方守仁擺擺手,“又不是您的錯,這是天意弄人。再說都說好事多磨,這麽磨一磨,說明他們是有後福的。”
馮五爺趕忙說:“親家說的是,說的是。”
方守仁進內宅把這事跟吳氏方晴都說了,看吳氏變了臉色,方晴笑著寬慰母親:“軍隊就是神出鬼沒的,哪有光在一個地方呆著的道理?晚回來就晚回來吧,不是什麽大事。”
方守仁又把“好事多磨”的那套拿出來寬慰吳氏。
吳氏到底眼眶紅了,說聲“委屈我閨女了”,摟住方晴就哭出了聲。
方守仁紮撒手沒辦法了。又過了好一陣子,吳氏才緩過勁兒來,算是接受了這個事實。又不好意思,倒讓閨女來安慰自己。便想勸慰方晴,但看方晴倒還沉得住氣,吳氏便訕訕地把方守仁“好事多磨”又說了一遍。
方晴笑著說:“我知道,娘。”方晴生就的一副過不得好日子、愛杞人憂天的性子,訂婚這兩年心裏總有根弦繃著,這會兒出了這樣的事,倒有點處亂不驚的鎮定樣兒。
安慰好了母親,方晴出了屋。外麵銀灰色的天,一陣陣的小北風直往脖子裏麵鑽:“這是要下雪了呢,還真是多磨。”鄉下有講頭兒,若婚禮那天陰天下雨下雪天氣不好,婚後日子就過不好。
沒想到方晴婚禮那天卻是雪後初晴,太陽照在雪地上,到處都白茫茫,明晃晃的。
吳氏總算鬆一口氣,好賴沒趕在下大雪的天!
但雪後也麻煩,路不好走,要是雪太深,麻煩就大了。好在老天再次垂憐,雪隻兩寸。即便這樣,抬轎子的也比平時多了四個——路不好走,費力氣,提前預備下中間換手的。
方守仁吳氏紅著眼睛看閨女上了花轎,心裏空落落的,但還得笑臉招待賓客。
方晴大姨家有事隻捎了賀禮來,舅家是吳理吳彥兩位表哥來的——帶來了大表嫂終於懷孕的消息,讓吳氏高興了不少,老二家的孩子都會走了,老大家這麽些年終於有動靜了。
方晴沒有哥哥,弟弟太小,吳理就充當了把妹妹背上花轎的哥哥角色。另有一些方守仁學生的家長、鄰居,這些親朋故舊,男賓湊了四桌,女賓湊了兩桌,都需要方守仁和吳氏來招待呢。
方晴在花轎裏也是流淚不止,都說別離最苦,信焉!
到得馮家,一番喧囂,跟小姑三丫頭拜完堂,領入洞房,眾人被讓入席吃酒,屋裏隻剩下三丫頭陪著,方晴才算歇口氣。
當下掀了紅蓋頭,三丫頭竟是比方晴更羞澀的,倆人先是相對無言,又都噗嗤笑了。
折騰了半天,都餓了,倆人對麵坐下吃東西。小炕桌上本來備下的子孫餑餑按照慣例是半生的,這會子馮璋不在,很多環節也就省了,這餑餑就被擱在那,姑嫂倆人吃的是饅頭、幾碗席麵菜。
三丫頭是個懂事的,一個勁兒地讓方晴:“嫂子你吃塊肉,昨兒我看著蒸的,蒸了好幾個時辰呢,稀爛稀爛的。”
方晴笑著說“好”,心說三丫頭還是孩子呢,卻不想自己也隻比三丫頭大一歲。
二人吃過飯,又過了陣子,想是外麵席散了,進來些嬸子大娘嫂子大姑小姑們,還有妗子姑姑之類親戚女眷,人多得屋子裏簡直裝不下。方晴被指引著挨個叫了人,得了長輩的見麵禮,又鬧哄一陣子,也便散了。本地習俗,拜堂是正午,所以眾人散了,冬天的太陽還沒落山呢。
第15章 鄉下小媳婦
如此,方晴便開始了馮家媳婦的日子。
馮家足有三四十口人,祖母還健在,下麵父輩兄弟五人,堂兄弟十三個,姐妹五個,兄弟們有些已經成親,姐妹也嫁走了三個,下麵孩子又有若幹,這麽一大家子方晴過了好些天才完全認清。
馮家是農戶,日子比方家過得要清苦些。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在這個時代也並不全是虛言。並不像後世宣傳的那樣,是個地主就日日大魚大肉。普通的小地主日常也是常吃粗糧的。
方家有地,方守仁賺些束脩,更兼本也有些積蓄,人口又少,所以日子過得寬裕,吃得起細米白麵。
馮家連地主都不算,隻是個富裕些的農戶,人口又多,即便有些好的也先緊著老人,次及孩子,媳婦們是吃的最差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至少有三百日是吃棒子麵兒。
上頓棒子麵下頓棒子麵地吃著,方晴覺得嗓子都拉粗了。
不隻吃食上粗糙,活計也多。
方晴嫁過來時是冬天,農閑時刻,還不怎麽覺得。到開了春,男人們都下地,女人們就擔負起所有家事,灑掃庭除不算,喂牲畜,打掃牲畜圈舍等等都是女人來幹。
這樣的大家庭,這樣的生活環境,這樣的生活習慣,再加上當媳婦與在父母身邊當姑娘不同,方晴少不得一一適應。
這時候方晴的堅韌就顯了出來,並不嬌氣叫苦,不曾做過的,一樣一樣學著做。即便開頭做得不好,但做得多了,自然也就像模像樣了——就像世間絕大多數事情一樣,拚的是手熟,而不是天賦。
其實馮家人真還沒難為方晴。
一則是方晴是先生家的女兒,自小讀書識字,並沒做過這些活兒,總要擔待些;另一個不能說出口的就是——馮璋始終沒有回來。
再者說,方晴雖不是軟糯的脾氣,卻也不是個愛掐尖好勝的,人有些疏離,卻又客氣,讓人挑不出什麽理去。或者因為馮璋不在,方晴便始終覺得在馮家是客居,便更多兩分忍讓。
雖偶爾有一兩個妯娌什麽的說話帶刺,方晴也隻裝愚。跟她們有什麽好爭的?讓她們占個口頭的上風又如何?多幹點活,受點小氣,不是大事兒。
方晴打交道最多的是婆婆、小姑和兄弟媳婦,一則是至親,一則是住在一個院子裏。至於公公,問個安、盛個飯的事,公公和兒媳婦要避諱。小叔子見的更少,是個靦腆的年輕人。
婆婆馮五奶奶是個精明人,並不像很多婆婆那樣把自己年輕時候受的苦轉嫁到媳婦身上。或許也因著馮璋在婚禮時沒回來,覺得對大兒媳婦有虧欠,所以對方晴格外和顏悅色。
方晴受寵若驚,更加兢兢業業,譬如後世之受領導器重的職員,恨不得加班到十二點以報知遇之恩。是以婆媳很是相得。
小姑兒是個厚道懂事的,常讓方晴想起表妹芙蓉,卻又比芙蓉溫柔,沒有旗人姑娘的潑辣。
兄弟媳婦也不算難相處,雖不聰明,可也不自作聰明,隻按禮法規矩行事,是個標準妯娌。
方晴白天和妯娌姑嫂一起灑掃庭除做飯做針線伺候長輩照管侄子侄女,晚上看看書,畫兩筆畫兒,間或得到允許可以回娘家住兩天。這樣的日子,方晴漸漸就習慣了,吃得香,睡得飽,斤兩都沒掉。
照說不是該有“閨怨”嗎?方晴疑惑自己心思太粗,不然何故不像書上戲裏說的那樣哀傷自憐?雖偶爾覺得悶,但隻要回兩天娘家,就又活泛過來了。
“可見是個粗胚!”方晴給自己下了斷語。
方晴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很到位的。
方晴這種人命賤,人生順遂、花紅柳綠的時候,總是心懷惴惴,老懷疑命運之神憋著什麽壞心思要放大招,故而小心謹慎,不敢輕狂;等真正路遇坎坷了,許是因為提前有心理準備,倒也能沉下心思、踏實從容,故而表現得特別寵辱不驚。誰能想到這份寵辱不驚後麵藏的是一顆糾結得破抹布似的杞人心。
在馮家,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兩年多。
這中間,小姑出嫁,小叔子家又添了個小子,而馮璋始終不曾回來。卻也不是全無音信,寄回過兩次信,小叔子家的老二出生的時候,還寄回過三十塊錢回來。
馮璋信中連“問晴妹妹好”這個套話也沒有了——方晴覺得,或許是因為這信是寄給公婆長輩的,與給嶽父母的不同,裏麵題名道姓地問媳婦好,未免太那個。
六月間,馮璋再次來信,信中語氣很是高興,說終於從南邊回來,如今駐蹕天津衛——後來方晴才知道,馮璋投了國民革命軍,之前在南邊打仗,如今奉係張作霖敗走身亡,北伐軍占領了京津一帶。
馮璋,得勝了,升官了,又回到北方,自然是高興的。
馮家上下也高興。一直擔著心擔著,都大半年沒來信了呢,可算回來了,還升官了,少校營長了都——雖然馮家人不知道這少校營長是多大的個官。
還是馮二爺有見識,捋著胡子說:“這是軍中的官職,大約和縣太爺差不多的。”
謔!和縣太爺差不多,再想不到的!馮家祖墳冒青煙了!
興奮過後,馮五奶奶便想著這做了大官的兒子還無後呢,自打娶了媳婦,還沒見過呢,這怎麽行?媳婦不是擺設,得讓媳婦去!
當下五奶奶和五爺商量,五爺又問了幾個哥哥的意見。
馮二爺胡子捋得越發順了:“官員都是興帶家眷的。”
得,那還磨嘰什麽,去唄!
大家又一致推選馮二爺擔綱送侄媳婦去,但叔公公送侄媳婦——這又不是關二爺送皇嫂,這可不成!於是又加上馮二奶奶。
馮二奶奶最是遵守男女大妨的。
一次馮二奶奶帶著幾個兒媳侄媳從前宅去後宅送飯,聽見外麵有走街串戶的買賣人叫賣著經過,就趕忙躲在門裏,又招呼媳婦們暫避——二奶奶五十多了都。當時方晴妯娌幾個都笑了。
這回被弟媳婦五奶奶求到麵前,馮二爺也開了金口,二奶奶少不得便同意了。對此方晴覺得很是過意不去。
於去天津這種事,方晴是沒什麽發言權的。
況且馮家與方家也通了氣兒,方守仁也讚同方晴去,老這麽在這兒守著算什麽事呢?這不成了守活寡了?這二年,每每想起閨女這有名無實的婚事,方守仁和吳氏都是歎氣的。難得馮家人這麽想,方守仁自然讚同。於是,套句後世的話說,方晴被代表了。
其實方晴也想出去活泛活泛,當馮家媳婦的這兩年,方晴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塵滿麵鬢如霜。
當下先寫了信,告知動身日期,讓馮璋派人去車站接。
上次馮二爺去京郊找馮璋可費了大勁了,折騰了好幾天才算找到地方,還差點被當尖細抓起來。這次自然要吸取教訓。
然後馮家就好一通忙亂。
方晴是要常住的,要收拾的行李自然就多;馮二爺二奶奶雖隻去這一下子,但好不容易出趟遠門,總要收拾得體體麵麵的,不能給做官的侄子丟了臉麵;更有馮五奶奶收拾了些土儀讓方晴帶著,其中就有荸薺魚——以前馮璋曾經讓母親準備過好幾回,說是一個朋友睡不好覺,吃這個好。
到大家都收拾好了,也沒接到馮璋的回信。馮家人覺得這很正常——到時候去接人就行了,見麵說不是更好?當下打發三人坐了火車,奔赴天津衛。
下了車,出了站,就看見馮璋在門口等著,旁邊還有一輛車。
馮二爺哪坐過汽車,當下臉就樂開了花兒。馮璋與二大爺二大娘打了招呼,又衝方晴點點頭,就讓三人上車。車上並沒司機,馮璋自己開車。
馮二爺坐馮璋邊上,很是興奮,想細摸摸這鐵家夥,又繃著勁兒,不顯出自己沒見識來。一路絮絮地問馮璋這幾年的情況,馮璋也耐著性子回答。說之前去了廣東,後來跟隨北伐軍一路南下,又著重說了上海、南京幾個馮二爺夫婦和方晴都是耳聞卻無緣得見的大地方的風光。
雖則馮璋是笑著說話,方晴卻直覺的認為馮璋並不像他表現的那樣高興。
馮璋豈止是不像表現的那樣高興,簡直就是不高興,大大地不高興。
卻原來馮璋畢業即編入馮玉祥部,做一名小小的少尉排長。很快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政變,曹錕被俘,馮璋所在部隊奉命拱衛京畿。
半是刻意半是偶然的,馮璋去燕京大學“公幹”加探望故人時,再見孫家二小姐書錚。
秋風中的孫二小姐書錚穿著月白旗袍,披著駝色羊絨披肩,臉上粉黛未施,小小的下巴越發的尖了,一雙剪剪雙瞳似秋水一般。
“你清減了。”馮璋怔怔地看半晌,似有千言萬語,卻隻說這一句。
書錚淚盈於睫,卻又笑著。
……
卻原來北方政治勢力洗牌,曹錕被囚,曹錕係自然遭到清洗,或被殺,或遠走——與書錚定親的楊家恰是曹錕近親。
因著曹錕,楊家在天津混得風生水起。如今曹錕被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楊家很快便沉寂下來,再無複往日風光。楊公子更是遠赴海外避難,書錚這未過門的媳婦是顧不上了。
孫家對此也是沒有辦法,又慶幸好在書錚還沒嫁。書錚也隻在學校躲清靜。沒想到馮璋會尋來。
有馮璋的安慰支持,書錚很快就緩解了。
書錚是新式女子,說話做事都極其大方。馮璋閑了就來找書錚,二人出雙入對,或喝茶聊天,或去教堂禱告,或買書看電影,一個清麗女學生,一個英俊的軍官,走出去,引起豔羨目光無數。
如此過了一年多,馮璋和書錚之間郎情妾意,隻差捅破窗戶紙挑明關係了。但現在雖時興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父母的意願還是要顧及的。馮璋幾次試探,書錚也隻是苦笑一下。實則馮璋也在犯愁,與方晴定親這麽久,怎好說退婚的話?便一直這麽拖著。
這時政治氣候又是一變。馮玉祥與北洋政府掌權的奉係矛盾加劇。是年冬天,即民國14年冬,京中氣氛一觸即發,馮璋所在部隊率先撤走。到第二年春,馮玉祥部徹底被擠出華北——是以馮璋未接到家裏娶親的信,馮二爺也沒有找到馮璋。
方晴後來聽馮璋說起,隻能說聲造化弄人。
“這不是定好日子了嗎,我就給大小子去信,好些日子沒聽到回音兒。這眼看都到正日子了,我這著急啊,上次來信不是說在京城南邊嗎,就讓孩子二大爺按照地址找了去。結果沒找著。找人打聽,才知道部隊已經走了,去哪也沒人知道。你說這事弄的。”馮五爺紮撒手。
方守仁略沉吟,“確實是個事,您也別急,這軍隊都是說走就走,沒法提前知道。”
“我倒是不擔心他,我是怕委屈了……委屈了媳婦兒。這會子喜帖都撒出去了,什麽都準備好了,他不回來……”
方守仁點點頭,這婚禮現在恐怕取消不了,又不是馮璋出事了,或者馮家悔婚,隻是趕不回來,“您是怎麽個章程?”
“我能有什麽章程?還是我們族裏的大哥,是個經過事兒的,他說讓我那丫頭替她哥哥拜堂,回門什麽的等大小子回來再補。”
方守仁思索片刻,如今也隻好如此,便點頭同意。
馮五爺總算把這難為情的事兒辦完,瞬間覺得輕鬆了,又覺得對不起方家,想要道歉,方守仁擺擺手,“又不是您的錯,這是天意弄人。再說都說好事多磨,這麽磨一磨,說明他們是有後福的。”
馮五爺趕忙說:“親家說的是,說的是。”
方守仁進內宅把這事跟吳氏方晴都說了,看吳氏變了臉色,方晴笑著寬慰母親:“軍隊就是神出鬼沒的,哪有光在一個地方呆著的道理?晚回來就晚回來吧,不是什麽大事。”
方守仁又把“好事多磨”的那套拿出來寬慰吳氏。
吳氏到底眼眶紅了,說聲“委屈我閨女了”,摟住方晴就哭出了聲。
方守仁紮撒手沒辦法了。又過了好一陣子,吳氏才緩過勁兒來,算是接受了這個事實。又不好意思,倒讓閨女來安慰自己。便想勸慰方晴,但看方晴倒還沉得住氣,吳氏便訕訕地把方守仁“好事多磨”又說了一遍。
方晴笑著說:“我知道,娘。”方晴生就的一副過不得好日子、愛杞人憂天的性子,訂婚這兩年心裏總有根弦繃著,這會兒出了這樣的事,倒有點處亂不驚的鎮定樣兒。
安慰好了母親,方晴出了屋。外麵銀灰色的天,一陣陣的小北風直往脖子裏麵鑽:“這是要下雪了呢,還真是多磨。”鄉下有講頭兒,若婚禮那天陰天下雨下雪天氣不好,婚後日子就過不好。
沒想到方晴婚禮那天卻是雪後初晴,太陽照在雪地上,到處都白茫茫,明晃晃的。
吳氏總算鬆一口氣,好賴沒趕在下大雪的天!
但雪後也麻煩,路不好走,要是雪太深,麻煩就大了。好在老天再次垂憐,雪隻兩寸。即便這樣,抬轎子的也比平時多了四個——路不好走,費力氣,提前預備下中間換手的。
方守仁吳氏紅著眼睛看閨女上了花轎,心裏空落落的,但還得笑臉招待賓客。
方晴大姨家有事隻捎了賀禮來,舅家是吳理吳彥兩位表哥來的——帶來了大表嫂終於懷孕的消息,讓吳氏高興了不少,老二家的孩子都會走了,老大家這麽些年終於有動靜了。
方晴沒有哥哥,弟弟太小,吳理就充當了把妹妹背上花轎的哥哥角色。另有一些方守仁學生的家長、鄰居,這些親朋故舊,男賓湊了四桌,女賓湊了兩桌,都需要方守仁和吳氏來招待呢。
方晴在花轎裏也是流淚不止,都說別離最苦,信焉!
到得馮家,一番喧囂,跟小姑三丫頭拜完堂,領入洞房,眾人被讓入席吃酒,屋裏隻剩下三丫頭陪著,方晴才算歇口氣。
當下掀了紅蓋頭,三丫頭竟是比方晴更羞澀的,倆人先是相對無言,又都噗嗤笑了。
折騰了半天,都餓了,倆人對麵坐下吃東西。小炕桌上本來備下的子孫餑餑按照慣例是半生的,這會子馮璋不在,很多環節也就省了,這餑餑就被擱在那,姑嫂倆人吃的是饅頭、幾碗席麵菜。
三丫頭是個懂事的,一個勁兒地讓方晴:“嫂子你吃塊肉,昨兒我看著蒸的,蒸了好幾個時辰呢,稀爛稀爛的。”
方晴笑著說“好”,心說三丫頭還是孩子呢,卻不想自己也隻比三丫頭大一歲。
二人吃過飯,又過了陣子,想是外麵席散了,進來些嬸子大娘嫂子大姑小姑們,還有妗子姑姑之類親戚女眷,人多得屋子裏簡直裝不下。方晴被指引著挨個叫了人,得了長輩的見麵禮,又鬧哄一陣子,也便散了。本地習俗,拜堂是正午,所以眾人散了,冬天的太陽還沒落山呢。
第15章 鄉下小媳婦
如此,方晴便開始了馮家媳婦的日子。
馮家足有三四十口人,祖母還健在,下麵父輩兄弟五人,堂兄弟十三個,姐妹五個,兄弟們有些已經成親,姐妹也嫁走了三個,下麵孩子又有若幹,這麽一大家子方晴過了好些天才完全認清。
馮家是農戶,日子比方家過得要清苦些。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在這個時代也並不全是虛言。並不像後世宣傳的那樣,是個地主就日日大魚大肉。普通的小地主日常也是常吃粗糧的。
方家有地,方守仁賺些束脩,更兼本也有些積蓄,人口又少,所以日子過得寬裕,吃得起細米白麵。
馮家連地主都不算,隻是個富裕些的農戶,人口又多,即便有些好的也先緊著老人,次及孩子,媳婦們是吃的最差的,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至少有三百日是吃棒子麵兒。
上頓棒子麵下頓棒子麵地吃著,方晴覺得嗓子都拉粗了。
不隻吃食上粗糙,活計也多。
方晴嫁過來時是冬天,農閑時刻,還不怎麽覺得。到開了春,男人們都下地,女人們就擔負起所有家事,灑掃庭除不算,喂牲畜,打掃牲畜圈舍等等都是女人來幹。
這樣的大家庭,這樣的生活環境,這樣的生活習慣,再加上當媳婦與在父母身邊當姑娘不同,方晴少不得一一適應。
這時候方晴的堅韌就顯了出來,並不嬌氣叫苦,不曾做過的,一樣一樣學著做。即便開頭做得不好,但做得多了,自然也就像模像樣了——就像世間絕大多數事情一樣,拚的是手熟,而不是天賦。
其實馮家人真還沒難為方晴。
一則是方晴是先生家的女兒,自小讀書識字,並沒做過這些活兒,總要擔待些;另一個不能說出口的就是——馮璋始終沒有回來。
再者說,方晴雖不是軟糯的脾氣,卻也不是個愛掐尖好勝的,人有些疏離,卻又客氣,讓人挑不出什麽理去。或者因為馮璋不在,方晴便始終覺得在馮家是客居,便更多兩分忍讓。
雖偶爾有一兩個妯娌什麽的說話帶刺,方晴也隻裝愚。跟她們有什麽好爭的?讓她們占個口頭的上風又如何?多幹點活,受點小氣,不是大事兒。
方晴打交道最多的是婆婆、小姑和兄弟媳婦,一則是至親,一則是住在一個院子裏。至於公公,問個安、盛個飯的事,公公和兒媳婦要避諱。小叔子見的更少,是個靦腆的年輕人。
婆婆馮五奶奶是個精明人,並不像很多婆婆那樣把自己年輕時候受的苦轉嫁到媳婦身上。或許也因著馮璋在婚禮時沒回來,覺得對大兒媳婦有虧欠,所以對方晴格外和顏悅色。
方晴受寵若驚,更加兢兢業業,譬如後世之受領導器重的職員,恨不得加班到十二點以報知遇之恩。是以婆媳很是相得。
小姑兒是個厚道懂事的,常讓方晴想起表妹芙蓉,卻又比芙蓉溫柔,沒有旗人姑娘的潑辣。
兄弟媳婦也不算難相處,雖不聰明,可也不自作聰明,隻按禮法規矩行事,是個標準妯娌。
方晴白天和妯娌姑嫂一起灑掃庭除做飯做針線伺候長輩照管侄子侄女,晚上看看書,畫兩筆畫兒,間或得到允許可以回娘家住兩天。這樣的日子,方晴漸漸就習慣了,吃得香,睡得飽,斤兩都沒掉。
照說不是該有“閨怨”嗎?方晴疑惑自己心思太粗,不然何故不像書上戲裏說的那樣哀傷自憐?雖偶爾覺得悶,但隻要回兩天娘家,就又活泛過來了。
“可見是個粗胚!”方晴給自己下了斷語。
方晴對自己的認識還是很到位的。
方晴這種人命賤,人生順遂、花紅柳綠的時候,總是心懷惴惴,老懷疑命運之神憋著什麽壞心思要放大招,故而小心謹慎,不敢輕狂;等真正路遇坎坷了,許是因為提前有心理準備,倒也能沉下心思、踏實從容,故而表現得特別寵辱不驚。誰能想到這份寵辱不驚後麵藏的是一顆糾結得破抹布似的杞人心。
在馮家,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兩年多。
這中間,小姑出嫁,小叔子家又添了個小子,而馮璋始終不曾回來。卻也不是全無音信,寄回過兩次信,小叔子家的老二出生的時候,還寄回過三十塊錢回來。
馮璋信中連“問晴妹妹好”這個套話也沒有了——方晴覺得,或許是因為這信是寄給公婆長輩的,與給嶽父母的不同,裏麵題名道姓地問媳婦好,未免太那個。
六月間,馮璋再次來信,信中語氣很是高興,說終於從南邊回來,如今駐蹕天津衛——後來方晴才知道,馮璋投了國民革命軍,之前在南邊打仗,如今奉係張作霖敗走身亡,北伐軍占領了京津一帶。
馮璋,得勝了,升官了,又回到北方,自然是高興的。
馮家上下也高興。一直擔著心擔著,都大半年沒來信了呢,可算回來了,還升官了,少校營長了都——雖然馮家人不知道這少校營長是多大的個官。
還是馮二爺有見識,捋著胡子說:“這是軍中的官職,大約和縣太爺差不多的。”
謔!和縣太爺差不多,再想不到的!馮家祖墳冒青煙了!
興奮過後,馮五奶奶便想著這做了大官的兒子還無後呢,自打娶了媳婦,還沒見過呢,這怎麽行?媳婦不是擺設,得讓媳婦去!
當下五奶奶和五爺商量,五爺又問了幾個哥哥的意見。
馮二爺胡子捋得越發順了:“官員都是興帶家眷的。”
得,那還磨嘰什麽,去唄!
大家又一致推選馮二爺擔綱送侄媳婦去,但叔公公送侄媳婦——這又不是關二爺送皇嫂,這可不成!於是又加上馮二奶奶。
馮二奶奶最是遵守男女大妨的。
一次馮二奶奶帶著幾個兒媳侄媳從前宅去後宅送飯,聽見外麵有走街串戶的買賣人叫賣著經過,就趕忙躲在門裏,又招呼媳婦們暫避——二奶奶五十多了都。當時方晴妯娌幾個都笑了。
這回被弟媳婦五奶奶求到麵前,馮二爺也開了金口,二奶奶少不得便同意了。對此方晴覺得很是過意不去。
於去天津這種事,方晴是沒什麽發言權的。
況且馮家與方家也通了氣兒,方守仁也讚同方晴去,老這麽在這兒守著算什麽事呢?這不成了守活寡了?這二年,每每想起閨女這有名無實的婚事,方守仁和吳氏都是歎氣的。難得馮家人這麽想,方守仁自然讚同。於是,套句後世的話說,方晴被代表了。
其實方晴也想出去活泛活泛,當馮家媳婦的這兩年,方晴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塵滿麵鬢如霜。
當下先寫了信,告知動身日期,讓馮璋派人去車站接。
上次馮二爺去京郊找馮璋可費了大勁了,折騰了好幾天才算找到地方,還差點被當尖細抓起來。這次自然要吸取教訓。
然後馮家就好一通忙亂。
方晴是要常住的,要收拾的行李自然就多;馮二爺二奶奶雖隻去這一下子,但好不容易出趟遠門,總要收拾得體體麵麵的,不能給做官的侄子丟了臉麵;更有馮五奶奶收拾了些土儀讓方晴帶著,其中就有荸薺魚——以前馮璋曾經讓母親準備過好幾回,說是一個朋友睡不好覺,吃這個好。
到大家都收拾好了,也沒接到馮璋的回信。馮家人覺得這很正常——到時候去接人就行了,見麵說不是更好?當下打發三人坐了火車,奔赴天津衛。
下了車,出了站,就看見馮璋在門口等著,旁邊還有一輛車。
馮二爺哪坐過汽車,當下臉就樂開了花兒。馮璋與二大爺二大娘打了招呼,又衝方晴點點頭,就讓三人上車。車上並沒司機,馮璋自己開車。
馮二爺坐馮璋邊上,很是興奮,想細摸摸這鐵家夥,又繃著勁兒,不顯出自己沒見識來。一路絮絮地問馮璋這幾年的情況,馮璋也耐著性子回答。說之前去了廣東,後來跟隨北伐軍一路南下,又著重說了上海、南京幾個馮二爺夫婦和方晴都是耳聞卻無緣得見的大地方的風光。
雖則馮璋是笑著說話,方晴卻直覺的認為馮璋並不像他表現的那樣高興。
馮璋豈止是不像表現的那樣高興,簡直就是不高興,大大地不高興。
卻原來馮璋畢業即編入馮玉祥部,做一名小小的少尉排長。很快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馮玉祥發動政變,曹錕被俘,馮璋所在部隊奉命拱衛京畿。
半是刻意半是偶然的,馮璋去燕京大學“公幹”加探望故人時,再見孫家二小姐書錚。
秋風中的孫二小姐書錚穿著月白旗袍,披著駝色羊絨披肩,臉上粉黛未施,小小的下巴越發的尖了,一雙剪剪雙瞳似秋水一般。
“你清減了。”馮璋怔怔地看半晌,似有千言萬語,卻隻說這一句。
書錚淚盈於睫,卻又笑著。
……
卻原來北方政治勢力洗牌,曹錕被囚,曹錕係自然遭到清洗,或被殺,或遠走——與書錚定親的楊家恰是曹錕近親。
因著曹錕,楊家在天津混得風生水起。如今曹錕被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楊家很快便沉寂下來,再無複往日風光。楊公子更是遠赴海外避難,書錚這未過門的媳婦是顧不上了。
孫家對此也是沒有辦法,又慶幸好在書錚還沒嫁。書錚也隻在學校躲清靜。沒想到馮璋會尋來。
有馮璋的安慰支持,書錚很快就緩解了。
書錚是新式女子,說話做事都極其大方。馮璋閑了就來找書錚,二人出雙入對,或喝茶聊天,或去教堂禱告,或買書看電影,一個清麗女學生,一個英俊的軍官,走出去,引起豔羨目光無數。
如此過了一年多,馮璋和書錚之間郎情妾意,隻差捅破窗戶紙挑明關係了。但現在雖時興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父母的意願還是要顧及的。馮璋幾次試探,書錚也隻是苦笑一下。實則馮璋也在犯愁,與方晴定親這麽久,怎好說退婚的話?便一直這麽拖著。
這時政治氣候又是一變。馮玉祥與北洋政府掌權的奉係矛盾加劇。是年冬天,即民國14年冬,京中氣氛一觸即發,馮璋所在部隊率先撤走。到第二年春,馮玉祥部徹底被擠出華北——是以馮璋未接到家裏娶親的信,馮二爺也沒有找到馮璋。
方晴後來聽馮璋說起,隻能說聲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