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老姨家的晴姐姐來了。”
方晴先笑著叫“姨父”,再問好。又與文馨表姐打了招呼。
姨父比方晴記憶中胖了很多,這樣和暖的天氣卻穿著全套子的白色西裝,西裝裏麵是米白襯衫和銀白杭綢西式馬甲,脖子上又箍條五彩斑斕的領帶,手裏拿著文明拐杖,一副“大腹賈”派頭。方晴卻替他熱。
文馨愈發地漂亮,燙的波浪頭發,穿一件碎花洋裝,乍看還真像外國明星。
“好,好,小晴都這麽大了,你父母來了嗎?我們可有好些年沒見了。”姨父仔細看了看方晴,笑著說。
方晴笑著說父母沒來,隻自己來了,又約略解釋了原因。送給朱茂生和文馨的扇子文馥代收了,這時也拿出來。
朱茂生拿過來先搖一搖,“小晴怎麽知道姨父怕熱?”又拿在手裏細看,“是程記的扇子?我在那兒訂過一把扇骨上鑲嵌掐絲琺琅山水人物的,後來送給一個美國領事了,聽說他轉手賣了一千刀勒,這美國人都念的好生意經……這把的扇麵是誰畫的,倒有意思。”
送給姨父的這把扇子,方晴畫的是《魚戲蓮池圖》,白蓮碧葉,幾條朱橘色金魚在蓮葉間搖頭擺尾地戲水,兼工帶寫,又明豔,又清雅,又靈動,關鍵是金魚帶財,彩頭好。
“這是晴姐姐自己畫的呢,您看我的。”文馥獻寶。
朱茂生很是驚異。文馨看著扇麵兒上的自己也笑道,“沒想到晴妹妹畫得這麽好。”
“我想起來了,你這是家傳的本事,你父親畫兒畫得就很好。”朱茂生笑道。
方晴笑道,“我還差得遠,實在當不得這麽誇。”
大吳氏聽到了動靜,也從樓上下來,接口說,“是真的好!”
方晴連連擺手,“臉都燙了。”
大吳氏笑,招呼方晴看文馨的孩子。
那孩子大約一歲多,皮膚白嫩,眼珠黑亮,是個很漂亮的男孩子。小孩並不怕生,用小手抓著他外祖母的頭發扯。
大吳氏笑道,“真是我命裏的天魔星。”
方晴用手指碰碰孩子的腮,把脖子上戴的舅舅送的玉環摘下來,放到孩子衣兜裏,“來得匆忙,沒備下見麵禮,這個給哥兒玩吧。”
“一家人客氣什麽。”大吳氏笑道。
文馨也笑謂方晴不要太客氣,又問方晴,“晴妹妹怎麽沒帶妹夫來認認門?聽說妹夫在軍中做事,你姐夫也有幾個軍官朋友,他們一定說得來。”
方晴笑道,“他被長官派去濟南了,等他回來一定帶他來。”
又說一會兒話,方晴揣度著姨父和表姐同時回來,許是有重要事情,便起身告辭。朱家人挽留幾句,見方晴執意要走,朱茂生便讓司機送方晴回去。方晴推辭不過,便坐上了朱家的汽車。
司機是個很精神的小夥子,笑著彎腰幫方晴開車門,稱表小姐,方晴受寵若驚,從未有人對自己這麽殷勤過。
從朱家回來的方晴又回到平靜無瀾的擺攤兒生涯中來。從春到夏再到秋,轉眼方晴已經到天津一年還掛零兒了。
今日方晴頗忙,但忙得很不順心。
先是為一個打扮入時的太太畫素描像。畫完,太太很不滿意,說方晴把她的嘴唇畫厚了、臉畫胖了——這點兒方晴無從辯駁。這位太太一張絲瓜臉,嘴唇如果是鐵的,都能當刀用了,不用開刃那種。方晴本著為人美化的原則,給修飾了一下,誰知遇到一個追求真實效果的……
對方皺著眉看方晴一眼,“我看你不是科班出身吧?”
方晴紅著臉承認,又再次道歉。
那太太扔下錢,並不拿走那畫,“這種畫,再美,也是下乘之作。”
鈔票被風一刮,掉在地上,方晴羞愧地咬著嘴唇忍著淚,蹲下身去撿。
其實之前也遇到過說話更難聽的,但這位太太的話讓方晴格外難過——因為她說的是真的。一個沒有氣節,每一筆都在討好別人的街頭畫像的,是畫不出什麽上乘之作的。
劉大爺在一旁歎口氣,安慰方晴別放在心上。方晴強笑,點點頭。
不多時,又來了個胖乎乎的年輕先生,戴著眼鏡,西裝革履的。開始並沒有要求,讓方晴隨便畫。等方晴畫完,先生皺著眉,說把他的臉畫得太僵硬,又說沒畫出自己的氣韻,讓方晴重新畫。
方晴本想推了這生意,對方又不同意,一副來畫像是看得起你的樣子。方晴隻能認倒黴,重新畫。這次先溝通,先生又嫌方晴話多,“怎麽畫是你的事,問我做什麽?我隻要看結果就好。”
方晴憋著氣,又不敢胡亂湊合,加倍用心畫了。對方還是不滿意,又重畫了一回,對方才勉為其難,扔給方晴三角錢,卷著畫走了。
方晴苦笑。
收拾了畫具,看沒有新的客人來,方晴胳膊拄在桌子上,用手托著臉發呆。
溫煦的秋風帶來一種不知名的花香,甜膩膩的,讓方晴想起故鄉的槐花。由槐花自然就想到槐花糕,想到方家學堂、父母兄弟……
朦朧間,有人敲桌子。方晴驚醒,嗬,是位英俊的先生,約莫三十七八歲的年紀,穿著甚是體麵。
“先生是算命測字還是畫像?”方晴站起問道。今天讓前兩單生意磋磨的,方晴實在沒多少心力巴結顧客。
“哦?姑娘還會算命測字?”一雙鳳眼略帶笑意。
方晴正色道,“家伯父算命測字。”
劉大爺也打盹呢,這時也醒了,“算命請找小老兒,舍侄女隻管畫像。”
“如此……就請姑娘幫在下畫幅像吧。”
這位先生除了表示選擇“站姿”以外,對用色與否之類的回答都是“隨便”。這種最是難伺候,因為什麽都得靠猜的。方晴品度其形容氣度,畫的依舊是一幅水墨寫意。
這位先生生的一副雅致的好相貌,丹鳳眼、懸膽鼻,就連修剪整齊的小胡子都透著一股子儒雅。
這次方晴畫得格外順,大約隻用了平時一半的工夫。方晴覺得這是因為被畫者長相好,不用自己人為貼補修改的緣故。
方晴打量一下這位先生,再端詳一下自己的畫,不由得翹起嘴角,這畫中人雅致的氣韻像要從畫裏溢出來。方晴把剛才被那位太太撕爛的自信又抹了點糨子,裱糊了起來。
“姑娘這畫法倒頗為新鮮,像是用毛筆做西方人的寫生,卻又有中國畫的氣韻……”
原來是內行人,方晴連忙嚴肅了麵皮,“學過兩天西洋畫法,不過是在街上混口飯吃,讓先生見笑。”
那先生淺笑著看方晴一眼,便踱步去看那些懸掛的劉大爺畫像。看一回畫像,又走去與真的劉大爺攀談,讓劉大爺卜了個上吉的掛後,留下五塊錢,拿著墨跡剛幹的畫走了。
劉大爺笑著把四塊八角給方晴,自己隻留了二角。方晴不依,定要跟劉大爺平分,爺倆推讓一番,到底是平分了這五塊錢。
“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要是老有這大手筆的主顧就好了。”方晴笑說。
劉大爺笑說,“得碰,比這手筆還大的也有,龍蛇混雜之地就是這樣。”然後說起自己一樁“開張吃三年”的買賣,聽得方晴一愣一愣的。
“這種事可遇不可求,有時候碰上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錢的爺難伺候著呢。所以老實本分細水長流才是過日子做買賣的道理。”
方晴點頭受教,“您說的是。”
好像為了印證劉大爺的話,過不兩日,就來了一位看起來不好伺候的爺。
第26章 終於有奇遇
這位先生約莫四十歲上下,長相委實不大好,八字眉,綠豆眼,兩撇小胡子,怎麽看都透露著猥瑣,卻偏戴著玳瑁眼鏡框,穿著一身藍色寧綢長衫,做文士打扮。
麵貌雖不好看,人卻痛快,並不議價,讓方晴隨便畫。
方晴哪敢隨便畫,戰戰兢兢地,很怕不和這位意,會被砸場子。
在這裏呆得越久,方晴越是如履薄冰。天津衛作為前清陪都,龍蛇混雜之地,什麽人物沒有?自己這兩下子,實在上不得大台麵,在這南市旮旯兒混口飯吃,最需要的就是謹慎。
但眼下這位,方晴很是犯難。畫得像了,這人八成是要怒的;畫得不像,人家能給錢?這單買賣十之八·九要賠。
但買賣上門,也不能不接。方晴沒轍,隻好在氣度上下功夫,畫的是一幅大寫意。用筆仿《高逸圖》,怎麽高古飄逸怎麽來。
費盡工夫,才算搞出一幅《文士賞秋圖》,弄得一臉一手都是汗。
“這秋老虎還挺厲害。”方晴嘟囔。
畫畢,請那八字眉先生看。八字眉看了看畫,又看一眼方晴,莞爾一笑。
看到那笑容,方晴心一顫,惶恐地說,“手拙不能畫出先生的容止氣度,還望海涵。”
八字眉笑著擺擺手,“姑娘既學過西洋畫,又有國畫功底,人也懂變通,很好,很好。”
方晴頓時臉通紅,自己耍小巧,被人看個徹底。
“姑娘莫要不好意思,在下有正經事請教。”
方晴低著頭輕聲說,“先生請講。”
“在下是《津門時報》報館副經理,姓魏,名行之。”說著遞上自己的名片。
方晴恭敬地雙手接過,隻見小小的硬白卡紙上寫著“津門時報副經理/魏行之/崇明/臨汾”,反麵是洋文,想來也是介紹的職務姓名籍貫。
“魏先生有何事見教?”方晴頭一回接別人的名片,有點緊張,又有點納罕,這麽一位體麵人這是想幹嗎。
“不知姑娘可有意去報館做事,敝報館恰缺一位姑娘這樣的繪畫人才。”
方晴呆住。
“敝報館就在這南市廣興大街上,雖比不得那些大報,卻也還有些影響,薪水暫定三十元,若做得好,還可以升一升的。”八字眉魏先生繼續遊說。
方晴看一眼劉大爺,劉大爺也沒想到這樣的轉折,也愣住了。
“不知貴報館是否著急,還望容我與家人商量一下。”
“不瞞姑娘,原來敝報館的畫工,辭職的辭職,生病的生病,活兒委實有些趕不開。明日我來聽姑娘消息,可否?”
方晴點頭同意,那魏先生便不再多言,拿上畫兒,留下畫錢走了。
“我知道這個報館,在廣興大街中間,就是對著嘉木茶樓那個二層樓,看上去倒挺體麵,他們給的薪水也不少,隻是你一個姑娘家,跟一幫男人一起上工……”
方晴笑道,“那倒不礙的,如今女人出來工作的多了。這報紙我也看過,也是正經報紙,剛才您又說這是個體麵地方,想來不會有什麽……”方晴看一眼劉大爺,二人心照不宣,那魏先生許隻是長得猥瑣……
越琢磨方晴越覺得這實在是個不錯的機會。別的不說,萬一被家裏人知道自己“拋頭露麵”出來謀生活,說出去,總比南市擺攤體麵些,單隻這一條就值得去試試。況且薪水比現在擺攤兒掙錢多多了。
方晴笑著說,“您明兒個陪我去看看?您經的見的多,替我掌掌眼。”
見方晴已經決定,劉大爺也就不說什麽了。對方晴這樣的姑娘來說,南市擺攤終不是長久之計。
劉大爺笑道,“那我得把我最好的那件長衫穿上,不能丟了你的人。”
“不至於的,您老就是穿短打,一眼看上去也是文質彬彬的夫子。”
劉大爺笑罵,“你這妮兒越發油嘴了。”
因著這件大事,爺兒倆下半晌就收工回家了。
回去一說,劉大娘、錢二嫂聽了都代為高興,錢二嫂更提醒方晴捯飭捯飭自己,“我姨家有個小表妹,上的女學,畢業了就在報館當——當什麽來著?對了,記者!我見過一回,收拾得可體麵了,燙著頭發,穿著洋裝裙子。”
既錢二嫂如此有見識,方晴便找出應季的衣服,請錢二嫂並劉大娘幫著參詳明天的行頭。
錢二嫂打量方晴,“幸好年前我攛掇你去剪了頭發,梳髻哪像個在報館上工的新女性。”
方晴先是被錢二嫂的“新女性”逗樂了,繼而想起馮璋的話,嗬,原來我也一個不小心就成了“新女性”呢,真是諷刺!
“你應該索性去把頭發燙一燙,那才摩登。”錢二嫂仍在說頭發。
年前的時候,一是自己使性子,一是錢二嫂攛掇,方晴去理發店把頭發剪得隻到肩膀,梳不了髻,也不方便再梳辮子,就學摩登女郎拿個發箍箍著。
方晴先笑著叫“姨父”,再問好。又與文馨表姐打了招呼。
姨父比方晴記憶中胖了很多,這樣和暖的天氣卻穿著全套子的白色西裝,西裝裏麵是米白襯衫和銀白杭綢西式馬甲,脖子上又箍條五彩斑斕的領帶,手裏拿著文明拐杖,一副“大腹賈”派頭。方晴卻替他熱。
文馨愈發地漂亮,燙的波浪頭發,穿一件碎花洋裝,乍看還真像外國明星。
“好,好,小晴都這麽大了,你父母來了嗎?我們可有好些年沒見了。”姨父仔細看了看方晴,笑著說。
方晴笑著說父母沒來,隻自己來了,又約略解釋了原因。送給朱茂生和文馨的扇子文馥代收了,這時也拿出來。
朱茂生拿過來先搖一搖,“小晴怎麽知道姨父怕熱?”又拿在手裏細看,“是程記的扇子?我在那兒訂過一把扇骨上鑲嵌掐絲琺琅山水人物的,後來送給一個美國領事了,聽說他轉手賣了一千刀勒,這美國人都念的好生意經……這把的扇麵是誰畫的,倒有意思。”
送給姨父的這把扇子,方晴畫的是《魚戲蓮池圖》,白蓮碧葉,幾條朱橘色金魚在蓮葉間搖頭擺尾地戲水,兼工帶寫,又明豔,又清雅,又靈動,關鍵是金魚帶財,彩頭好。
“這是晴姐姐自己畫的呢,您看我的。”文馥獻寶。
朱茂生很是驚異。文馨看著扇麵兒上的自己也笑道,“沒想到晴妹妹畫得這麽好。”
“我想起來了,你這是家傳的本事,你父親畫兒畫得就很好。”朱茂生笑道。
方晴笑道,“我還差得遠,實在當不得這麽誇。”
大吳氏聽到了動靜,也從樓上下來,接口說,“是真的好!”
方晴連連擺手,“臉都燙了。”
大吳氏笑,招呼方晴看文馨的孩子。
那孩子大約一歲多,皮膚白嫩,眼珠黑亮,是個很漂亮的男孩子。小孩並不怕生,用小手抓著他外祖母的頭發扯。
大吳氏笑道,“真是我命裏的天魔星。”
方晴用手指碰碰孩子的腮,把脖子上戴的舅舅送的玉環摘下來,放到孩子衣兜裏,“來得匆忙,沒備下見麵禮,這個給哥兒玩吧。”
“一家人客氣什麽。”大吳氏笑道。
文馨也笑謂方晴不要太客氣,又問方晴,“晴妹妹怎麽沒帶妹夫來認認門?聽說妹夫在軍中做事,你姐夫也有幾個軍官朋友,他們一定說得來。”
方晴笑道,“他被長官派去濟南了,等他回來一定帶他來。”
又說一會兒話,方晴揣度著姨父和表姐同時回來,許是有重要事情,便起身告辭。朱家人挽留幾句,見方晴執意要走,朱茂生便讓司機送方晴回去。方晴推辭不過,便坐上了朱家的汽車。
司機是個很精神的小夥子,笑著彎腰幫方晴開車門,稱表小姐,方晴受寵若驚,從未有人對自己這麽殷勤過。
從朱家回來的方晴又回到平靜無瀾的擺攤兒生涯中來。從春到夏再到秋,轉眼方晴已經到天津一年還掛零兒了。
今日方晴頗忙,但忙得很不順心。
先是為一個打扮入時的太太畫素描像。畫完,太太很不滿意,說方晴把她的嘴唇畫厚了、臉畫胖了——這點兒方晴無從辯駁。這位太太一張絲瓜臉,嘴唇如果是鐵的,都能當刀用了,不用開刃那種。方晴本著為人美化的原則,給修飾了一下,誰知遇到一個追求真實效果的……
對方皺著眉看方晴一眼,“我看你不是科班出身吧?”
方晴紅著臉承認,又再次道歉。
那太太扔下錢,並不拿走那畫,“這種畫,再美,也是下乘之作。”
鈔票被風一刮,掉在地上,方晴羞愧地咬著嘴唇忍著淚,蹲下身去撿。
其實之前也遇到過說話更難聽的,但這位太太的話讓方晴格外難過——因為她說的是真的。一個沒有氣節,每一筆都在討好別人的街頭畫像的,是畫不出什麽上乘之作的。
劉大爺在一旁歎口氣,安慰方晴別放在心上。方晴強笑,點點頭。
不多時,又來了個胖乎乎的年輕先生,戴著眼鏡,西裝革履的。開始並沒有要求,讓方晴隨便畫。等方晴畫完,先生皺著眉,說把他的臉畫得太僵硬,又說沒畫出自己的氣韻,讓方晴重新畫。
方晴本想推了這生意,對方又不同意,一副來畫像是看得起你的樣子。方晴隻能認倒黴,重新畫。這次先溝通,先生又嫌方晴話多,“怎麽畫是你的事,問我做什麽?我隻要看結果就好。”
方晴憋著氣,又不敢胡亂湊合,加倍用心畫了。對方還是不滿意,又重畫了一回,對方才勉為其難,扔給方晴三角錢,卷著畫走了。
方晴苦笑。
收拾了畫具,看沒有新的客人來,方晴胳膊拄在桌子上,用手托著臉發呆。
溫煦的秋風帶來一種不知名的花香,甜膩膩的,讓方晴想起故鄉的槐花。由槐花自然就想到槐花糕,想到方家學堂、父母兄弟……
朦朧間,有人敲桌子。方晴驚醒,嗬,是位英俊的先生,約莫三十七八歲的年紀,穿著甚是體麵。
“先生是算命測字還是畫像?”方晴站起問道。今天讓前兩單生意磋磨的,方晴實在沒多少心力巴結顧客。
“哦?姑娘還會算命測字?”一雙鳳眼略帶笑意。
方晴正色道,“家伯父算命測字。”
劉大爺也打盹呢,這時也醒了,“算命請找小老兒,舍侄女隻管畫像。”
“如此……就請姑娘幫在下畫幅像吧。”
這位先生除了表示選擇“站姿”以外,對用色與否之類的回答都是“隨便”。這種最是難伺候,因為什麽都得靠猜的。方晴品度其形容氣度,畫的依舊是一幅水墨寫意。
這位先生生的一副雅致的好相貌,丹鳳眼、懸膽鼻,就連修剪整齊的小胡子都透著一股子儒雅。
這次方晴畫得格外順,大約隻用了平時一半的工夫。方晴覺得這是因為被畫者長相好,不用自己人為貼補修改的緣故。
方晴打量一下這位先生,再端詳一下自己的畫,不由得翹起嘴角,這畫中人雅致的氣韻像要從畫裏溢出來。方晴把剛才被那位太太撕爛的自信又抹了點糨子,裱糊了起來。
“姑娘這畫法倒頗為新鮮,像是用毛筆做西方人的寫生,卻又有中國畫的氣韻……”
原來是內行人,方晴連忙嚴肅了麵皮,“學過兩天西洋畫法,不過是在街上混口飯吃,讓先生見笑。”
那先生淺笑著看方晴一眼,便踱步去看那些懸掛的劉大爺畫像。看一回畫像,又走去與真的劉大爺攀談,讓劉大爺卜了個上吉的掛後,留下五塊錢,拿著墨跡剛幹的畫走了。
劉大爺笑著把四塊八角給方晴,自己隻留了二角。方晴不依,定要跟劉大爺平分,爺倆推讓一番,到底是平分了這五塊錢。
“得,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要是老有這大手筆的主顧就好了。”方晴笑說。
劉大爺笑說,“得碰,比這手筆還大的也有,龍蛇混雜之地就是這樣。”然後說起自己一樁“開張吃三年”的買賣,聽得方晴一愣一愣的。
“這種事可遇不可求,有時候碰上了也不一定是好事,有錢的爺難伺候著呢。所以老實本分細水長流才是過日子做買賣的道理。”
方晴點頭受教,“您說的是。”
好像為了印證劉大爺的話,過不兩日,就來了一位看起來不好伺候的爺。
第26章 終於有奇遇
這位先生約莫四十歲上下,長相委實不大好,八字眉,綠豆眼,兩撇小胡子,怎麽看都透露著猥瑣,卻偏戴著玳瑁眼鏡框,穿著一身藍色寧綢長衫,做文士打扮。
麵貌雖不好看,人卻痛快,並不議價,讓方晴隨便畫。
方晴哪敢隨便畫,戰戰兢兢地,很怕不和這位意,會被砸場子。
在這裏呆得越久,方晴越是如履薄冰。天津衛作為前清陪都,龍蛇混雜之地,什麽人物沒有?自己這兩下子,實在上不得大台麵,在這南市旮旯兒混口飯吃,最需要的就是謹慎。
但眼下這位,方晴很是犯難。畫得像了,這人八成是要怒的;畫得不像,人家能給錢?這單買賣十之八·九要賠。
但買賣上門,也不能不接。方晴沒轍,隻好在氣度上下功夫,畫的是一幅大寫意。用筆仿《高逸圖》,怎麽高古飄逸怎麽來。
費盡工夫,才算搞出一幅《文士賞秋圖》,弄得一臉一手都是汗。
“這秋老虎還挺厲害。”方晴嘟囔。
畫畢,請那八字眉先生看。八字眉看了看畫,又看一眼方晴,莞爾一笑。
看到那笑容,方晴心一顫,惶恐地說,“手拙不能畫出先生的容止氣度,還望海涵。”
八字眉笑著擺擺手,“姑娘既學過西洋畫,又有國畫功底,人也懂變通,很好,很好。”
方晴頓時臉通紅,自己耍小巧,被人看個徹底。
“姑娘莫要不好意思,在下有正經事請教。”
方晴低著頭輕聲說,“先生請講。”
“在下是《津門時報》報館副經理,姓魏,名行之。”說著遞上自己的名片。
方晴恭敬地雙手接過,隻見小小的硬白卡紙上寫著“津門時報副經理/魏行之/崇明/臨汾”,反麵是洋文,想來也是介紹的職務姓名籍貫。
“魏先生有何事見教?”方晴頭一回接別人的名片,有點緊張,又有點納罕,這麽一位體麵人這是想幹嗎。
“不知姑娘可有意去報館做事,敝報館恰缺一位姑娘這樣的繪畫人才。”
方晴呆住。
“敝報館就在這南市廣興大街上,雖比不得那些大報,卻也還有些影響,薪水暫定三十元,若做得好,還可以升一升的。”八字眉魏先生繼續遊說。
方晴看一眼劉大爺,劉大爺也沒想到這樣的轉折,也愣住了。
“不知貴報館是否著急,還望容我與家人商量一下。”
“不瞞姑娘,原來敝報館的畫工,辭職的辭職,生病的生病,活兒委實有些趕不開。明日我來聽姑娘消息,可否?”
方晴點頭同意,那魏先生便不再多言,拿上畫兒,留下畫錢走了。
“我知道這個報館,在廣興大街中間,就是對著嘉木茶樓那個二層樓,看上去倒挺體麵,他們給的薪水也不少,隻是你一個姑娘家,跟一幫男人一起上工……”
方晴笑道,“那倒不礙的,如今女人出來工作的多了。這報紙我也看過,也是正經報紙,剛才您又說這是個體麵地方,想來不會有什麽……”方晴看一眼劉大爺,二人心照不宣,那魏先生許隻是長得猥瑣……
越琢磨方晴越覺得這實在是個不錯的機會。別的不說,萬一被家裏人知道自己“拋頭露麵”出來謀生活,說出去,總比南市擺攤體麵些,單隻這一條就值得去試試。況且薪水比現在擺攤兒掙錢多多了。
方晴笑著說,“您明兒個陪我去看看?您經的見的多,替我掌掌眼。”
見方晴已經決定,劉大爺也就不說什麽了。對方晴這樣的姑娘來說,南市擺攤終不是長久之計。
劉大爺笑道,“那我得把我最好的那件長衫穿上,不能丟了你的人。”
“不至於的,您老就是穿短打,一眼看上去也是文質彬彬的夫子。”
劉大爺笑罵,“你這妮兒越發油嘴了。”
因著這件大事,爺兒倆下半晌就收工回家了。
回去一說,劉大娘、錢二嫂聽了都代為高興,錢二嫂更提醒方晴捯飭捯飭自己,“我姨家有個小表妹,上的女學,畢業了就在報館當——當什麽來著?對了,記者!我見過一回,收拾得可體麵了,燙著頭發,穿著洋裝裙子。”
既錢二嫂如此有見識,方晴便找出應季的衣服,請錢二嫂並劉大娘幫著參詳明天的行頭。
錢二嫂打量方晴,“幸好年前我攛掇你去剪了頭發,梳髻哪像個在報館上工的新女性。”
方晴先是被錢二嫂的“新女性”逗樂了,繼而想起馮璋的話,嗬,原來我也一個不小心就成了“新女性”呢,真是諷刺!
“你應該索性去把頭發燙一燙,那才摩登。”錢二嫂仍在說頭發。
年前的時候,一是自己使性子,一是錢二嫂攛掇,方晴去理發店把頭發剪得隻到肩膀,梳不了髻,也不方便再梳辮子,就學摩登女郎拿個發箍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