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袁世凱上午赴津,榮祿下午抵京,此中隱情,不煩小子說明,看官當一目了然。含糊得妙。榮祿抵京這一日,正值慈禧後還宮,親祭蠶神。祭畢,退入西苑。照清朝故例,外省辟員入京,非奉有召見特旨,不得入宮。榮祿不管禁令,他不用人引導,徑至西苑叩謁。當由守門人阻住,榮祿忙道:“咱們有機密要事,入稟太後,懇迅速引見。”守門人本是太後心腹,與榮祿聯同一氣,且榮祿係太後親戚,倉猝入宮,必有特別大事,便引了榮祿直至太後前。榮祿急忙下跪,磕頭如搗蒜,太後忙問何故?榮祿泣道:“求老佛爺救命!”老佛爺三字,乃是滿人尊稱帝後的徽號。榮祿因乞命要緊,所以不稱太後,直呼老佛爺。太後道:“禁城裏麵,你有什麽事要我救命?這裏沒有甚麽危險?宮裏也不是你避難的地方,你如何冒昧前來?”榮祿請屏去左右,太後即令內監退出,隻留李蓮英一人。榮祿即將皇帝密謀,一一陳奏。太後問:“此事可真麽?”榮祿從靴中取出小箭一支,作為確證。這支小箭,係光緒帝親授袁侍郎,如何落在榮祿手中?太後大怒,立命榮祿傳集滿親貴數人,並守舊黨首領世鐸、剛毅等俱到,又有懷塔布、許應騤二人,亦蒙特召,皆會集太後前,黑壓壓的跪滿一地,叩請太後速出訓政,挽救危機。太後準議,飭榮祿帶兵入衛。榮祿答稱親兵已有數千人來京,大約此時可到。榮祿確有智識,無怪太後寵任。太後道:“甚好,甚好!”隨令榮祿召兵進來,將禁城內的侍衛,一律調出。再命榮祿仍回天津,截住康黨,毋任狡脫。榮祿奉命而去。
不防會議的時候,有個孫姓太監,素為光緒帝所親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去報知光緒帝。光緒帝知事已泄漏,恐康有為必遭逮捕,忙自草一諭,令孫太監密遞康主事。其諭道:
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再遷延觀望!欽此。
康主事瞧罷,見確是皇帝手筆,且諭中有召見一次的話兒,亦係掩飾耳目,暗伏機關,明人不用細說,便謝了孫太監,送別出門,自己匆匆隨出,不暇通報同誌,連阿弟廣仁,也不及詳告。行至車站,天已微明,當即乘火車出京,一抵塘沽,忙搭輪直往上海。及榮祿到京,康有為已乘輪南下。榮祿忙電飭上海道速即查拏。
這時候,光緒帝已被撤政柄,幽禁瀛台。原來八月初六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方閱禮部奏折,預備秋祭典禮,忽由宮監傳出懿旨,宣召帝至西苑。帝出殿,宮監已在殿門外竚候,引帝入西苑內,即由李蓮英帶領yan黨,簇擁光緒帝登舟,直達瀛台。瀛台係西苑湖中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李蓮英厲色道:“太後即來,皇後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靜麽?”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約一時許,太後已到,皇後珍妃等亦在後相隨。光緒帝忙即跪接,太後怒目視帝,戟指叱道:“你入宮時,年隻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今已將二十年,不是我一力保護,你哪得有今日?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來阻你,你為什麽聽人唆弄,忘我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細想一想,應該不應該的?”光緒帝跪伏地上,戰栗不能出聲。我為光緒帝道,此後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太後又歎道:“我想你的薄命,有何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統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你。就使漢大臣中,有幾個助你為惡,你還道是好人,其實統是奸臣,我自然有法處治。”說至此,恨恨不已,似乎有即行廢立的形狀。惱了一個珍妃,突出皇後前麵,向太後跪下,籲請太後寬恕帝罪,勿加斥責。太後怒道:“象你這種狐媚子,也配著與我講話麽?”珍妃憤極,不覺大膽道:“皇帝係一國共主,聖母亦不能任意廢黜。”這句話尚未說完,麵上已撲的一聲,受著一個嘴巴,粉靨陡起桃花,不禁垂首。但聽太後厲聲道:“快與我將這狐媚子,牽了出去,圈禁宮內。”當由內監請珍妃起來,帶領回宮,引到一個密室,把她幽閉。長門寂寂,誰慰寂寥,免不得珠淚瑩瑩,長此愁苦,這且慢表。
單說慈禧後尚在瀛台,痛責光緒帝,經李蓮英從旁解勸,隻有他還配講話。方命還蹕,令皇後留住帝處,監視皇帝言動,此外不準擅召一人。太後回宮,飛飭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刑部獄中,一麵密議廢立事件。王大臣等都不敢決議,慈禧後究屬聰明,暗想驟然廢立,恐惹起中外幹涉,乃即以帝名降諭道:
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隻是維新黨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後哪裏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十日大索,仍無影響。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隻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了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麵而來。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止,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麽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黨挾嫌的緣故。”西人道:“你便是維新黨首康先生麽?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有為一走,大輪自然放汽進口,到了碼頭,見滬兵已布列岸上,遇客登岸,加意偵察。誰知這位康先生,早隨西人到關上,改坐英國威海司軍艦,直赴香港去了。命不該死,總有救星。
還有梁啟超聞風尚早,逃出塘沽,徑投日本兵船,由日本救護,直往日本,至橫濱上岸,借宿旅館,專探康先生下落。歇了好幾天,康自香港到來,師弟重逢,好如隔世。談起諸同誌被拿,不勝歎息,淚下沾襟。從此師弟兩人,逋亡在外,遊曆各地,組織報館,倒也行動自由,言論無忌。直到宣統三年,革命軍起,方才歸國,這是後話。
且說八月八日,清廷大集朝臣,請出這位威靈顯赫的皇太後三次臨朝,光緒帝也暫出瀛台,入勤政殿,向太後行三跪九叩禮,懇請太後訓政。太後俯允,仍命遵昔時訓政故例。退朝後,光緒帝仍返瀛台。嗣後雖日日臨朝,卻是不準發言,簡直同木偶一般。這班頑固老朽的守舊黨,統是欣欣得意,喜出望外。太後又借了帝名,屢次下諭,托言朕躬有恙,令各省征求名醫。當有幾個著名醫生,應征入都。診治後,居然有醫方脈案,登錄官報。實在光緒帝並沒有病,不過悲苦狀況,比生病還要厲害。醫生視病時,又由太後監視,拜跪禮節,繁重得很,已弄得頭昏腦暈,還有甚麽診視心思?況醫生視病,不外望聞問切四字,到了這處,四字都用不著。臨診時不好仰視,第一個望字,是抹掉了。屏氣不息,係臣子古禮,醫官何得故違?第二個聞字,又成沒用。醫官不能問皇帝病,隻由旁人代述,第三個問字,也可除去。名為切脈,實是用手虛按,不敢略重,寸關尺尚不可辨,何況髒腑內的病症?第四個切字,有什麽用處?諸名醫視病後,未免得了賄賂,探出帝病形狀,遂模模糊糊的寫了脈案,開了醫方,把無關痛癢的藥味,寫了幾種,上呈軍機處轉奏帝前,也不知光緒帝曾否照服,這也不在話下。
隻是海內的輿論,儒生的清議,已不免攻擊政府,隱為光緒帝呼冤。有幾個膽大的,更上書達部,直問禦疾。一手不能掩天下目,奈何?其時上海人經元善,夙具俠忱,聯絡全體紳商,頒發一電,請太後仍歸政皇上,不必以區區小病,勞動聖母。倘不速定大計,恐民情誤會,一旦騷動,適召外人幹涉,大為可慮。這樣激烈的話頭,確是得未曾有,到了太後眼中,頓時大怒,降旨嚴斥。還有密旨令江蘇巡撫拿辦。元善恰預先趨避,走匿澳門。太後又密電各省督撫下詢廢立事宜。兩江總督劉坤一守正不阿,首先反對。高岡鳴鳳。各督撫遂多半附和。各國使臣,聞著這信,亦仗義力爭,於是二十多年的光緒帝,實際上雖已失政,名義上尚具尊稱。太後還欲臨幸天津,考察租界情形,兼備遊覽,經榮祿力阻,乃收回天津閱操的成命。召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節製北洋軍隊,兼握政治大權。直隸總督一缺,著裕祿出去補授。隱伏拳匪禍亂。太後遂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黨事,榮祿力主嚴辦,遂由刑部提出楊深秀、譚嗣同等六人,嚴加審訊,六人直供不諱,又在康寓中抄出文件甚多,無非攻訐太後隱情。六人寓中,亦有排議太後案件。太後聞報,非常震怒,不待刑部複奏,已將六人處斬,並於次日借帝名下諭道:
近因時事多艱,朝廷孜孜圖治,力求變法自強,凡所設施,無非為宗社生民之計。朕憂勤宵旰,每切兢兢,乃不意主事康有為,首創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製皇太後,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朕恭奉慈闈,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述,無非離經叛道,非聖無法之言。前因講求時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辦理官報局,乃竟逗留輦下,搆煽陰謀,若非仰賴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著各省督撫一體嚴密查拿,極刑懲治。舉人梁啟超與康有為狼狽為奸,所著文字,語多狂謬,著一並嚴拿懲辦。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禦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係與康有為結黨,陰圖煽惑,楊銳等每於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前經將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旋有人奏,若稽時日,恐有中變,朕熟思審慮,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倘語多牽涉,恐致株累,是以未俟覆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此事為非常之變,附和奸黨,均已明正典刑,康有為首創逆謀,罪惡貫盈,諒亦難逃法網。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俾眾鹹知。我朝以禮教立國,如康有為之大逆不道,人神所共憤,即為覆載所不容。鷹鸇之逐,人有同心。至被其誘惑,甘心附從者,黨類尚繁,朝廷亦皆察悉,朕心存寬大,業經明降諭旨,概不深究株連。嗣後大小臣工,務當以康有為為炯戒,力扶名教,共濟時艱,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國計民生,不特已有者,亟應實力舉行;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於以挽回積習,漸臻上理,朕實有厚望焉。將此通諭知之!
看官讀這上諭,似除六人正法,嚴拿康梁外,不再株連,並言新政亦擬續行,表麵上很是明恕,不想假名的上諭,又是聯翩直下。尚書李端棻、侍郎張蔭桓、徐致靖、禦史宋伯魯、湘撫陳寶箴,或因濫保匪人,或因結連亂黨,輕罪革職,重罪充軍,及永遠官報,罷撤小學,規複製藝,撤銷經濟特科,所有各種革新機關,一概反舊,這便是戊戌政變,百日維新的結果。後人推譚嗣同等六人,為殺身成仁的六君子,並有詩吊他道:
不欲成仁不殺身,瀏陽千古死猶生。
即人即我機參破,斯溺斯饑道見真。
太極先天周茂叔,三閭繼述楚靈均。
洞明孔佛耶諸教,出入無遮此上乘。
東漢前明殷鑒在,輸君巨眼不推袁。
愛才豈竟來黃祖,密詔曾聞討阿瞞。
十日君恩嗟異數,一朝緹騎遍長安。
平戎三策何多事?抔土今還濕未幹。
太後既盡除新黨,力反新政,遂貌托鎮靜,安定了一年。這一年內所降諭旨,不是說母子一體,就是說母子一心,再加幾句深仁厚澤的套語,撫慰百姓。百姓倒也受他籠絡,沒甚變動。不意到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中,竟立起大阿哥溥儁來,究竟是何理由,待至下回再說。
維新諸子之功過,已見上回總評。至若慈禧太後之所為,一經敘述,並未周內深文,而已覺強悍潑辣,仿佛呂武,非經紳商之電爭,江督之抗議,各國使臣之反對,幾何而不如呂後之私立少帝,武後之擅廢中宗也。夫慈禧以英明稱,初次垂簾,削平大難,世推為女中堯舜,胡為曆年愈久,更事益多,反不顧物議,倒行逆施若此?意者其亦由新黨之過於操切,激之使然乎?密謀被發,全局推翻,幸則竄跡海邦,不幸則殺身燕市,自危不足,且危及主上,危及全國,操切之害,一至於此,吾不能為維新諸子諱矣!</p>
不防會議的時候,有個孫姓太監,素為光緒帝所親信,得了這個消息,忙去報知光緒帝。光緒帝知事已泄漏,恐康有為必遭逮捕,忙自草一諭,令孫太監密遞康主事。其諭道:
諭工部主事康有為:前命其督辦官報局,此時聞尚未出京,實堪詫異!朕深念時艱,思得通達時務之人,與商治法。康有為素日講求,是以召見一次,令其督辦官報,誠以報館為開民智之本,職任不為不重,現籌有的款,著康有為迅速前往上海,毋再遷延觀望!欽此。
康主事瞧罷,見確是皇帝手筆,且諭中有召見一次的話兒,亦係掩飾耳目,暗伏機關,明人不用細說,便謝了孫太監,送別出門,自己匆匆隨出,不暇通報同誌,連阿弟廣仁,也不及詳告。行至車站,天已微明,當即乘火車出京,一抵塘沽,忙搭輪直往上海。及榮祿到京,康有為已乘輪南下。榮祿忙電飭上海道速即查拏。
這時候,光緒帝已被撤政柄,幽禁瀛台。原來八月初六日清晨,光緒帝登太和殿,方閱禮部奏折,預備秋祭典禮,忽由宮監傳出懿旨,宣召帝至西苑。帝出殿,宮監已在殿門外竚候,引帝入西苑內,即由李蓮英帶領yan黨,簇擁光緒帝登舟,直達瀛台。瀛台係西苑湖中一個小島,環島皆水,光緒帝到了此間,料知沒有好結果,不禁淚下。李蓮英厲色道:“太後即來,皇後亦至,難道萬歲爺還怕寂靜麽?”言畢自去,留內監守衛。約一時許,太後已到,皇後珍妃等亦在後相隨。光緒帝忙即跪接,太後怒目視帝,戟指叱道:“你入宮時,年隻五歲,立你為帝,撫養成人,今已將二十年,不是我一力保護,你哪得有今日?你要變法維新,我也不來阻你,你為什麽聽人唆弄,忘我大德,還要設計害我?你試細想一想,應該不應該的?”光緒帝跪伏地上,戰栗不能出聲。我為光緒帝道,此後願生生世世,勿生帝王家。太後又歎道:“我想你的薄命,有何福氣做皇帝,現在親貴重臣,統請我訓政,沒有一人向你。就使漢大臣中,有幾個助你為惡,你還道是好人,其實統是奸臣,我自然有法處治。”說至此,恨恨不已,似乎有即行廢立的形狀。惱了一個珍妃,突出皇後前麵,向太後跪下,籲請太後寬恕帝罪,勿加斥責。太後怒道:“象你這種狐媚子,也配著與我講話麽?”珍妃憤極,不覺大膽道:“皇帝係一國共主,聖母亦不能任意廢黜。”這句話尚未說完,麵上已撲的一聲,受著一個嘴巴,粉靨陡起桃花,不禁垂首。但聽太後厲聲道:“快與我將這狐媚子,牽了出去,圈禁宮內。”當由內監請珍妃起來,帶領回宮,引到一個密室,把她幽閉。長門寂寂,誰慰寂寥,免不得珠淚瑩瑩,長此愁苦,這且慢表。
單說慈禧後尚在瀛台,痛責光緒帝,經李蓮英從旁解勸,隻有他還配講話。方命還蹕,令皇後留住帝處,監視皇帝言動,此外不準擅召一人。太後回宮,飛飭步軍統領,逮捕維新黨人,當時拿住楊深秀、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康廣仁等六人,下刑部獄中,一麵密議廢立事件。王大臣等都不敢決議,慈禧後究屬聰明,暗想驟然廢立,恐惹起中外幹涉,乃即以帝名降諭道:
現在國事艱難,庶務待理,朕勤勞宵旰,日綜萬幾,兢業之餘,時虞叢脞。恭溯同治年間以來,慈禧端佑康頤昭穆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兩次垂簾聽政,辦理朝政,弘濟時艱,無不盡美盡善。因念宗社為重,再三籲懇慈恩訓政,仰蒙俯如所請,此乃天下臣民之福。由今日始在便殿辦事,本月初八日,朕率諸王大臣,在勤政殿行禮,一切應行禮儀,著各該衙門敬謹預備!欽此。
這諭下後,眼見得光緒皇上,與廢立無異了。隻是維新黨首康有為未曾拿獲,太後哪裏肯饒恕他?再飭步軍統領,挨戶搜查,務期拿獲嚴辦。十日大索,仍無影響。時康已乘輪赴滬,全然不知京內消息,輪船上又毫無風聲,自己更不便探聽,隻好悶坐房艙中,消磨時日。過了三四天,輪船已到吳淞口,有為正開窗了望,但見有小火輪一艘,迎麵而來。小輪上站著西人,喝令大輪停止,他即駛近大輪,一躍而上。手中持有照相片一紙,向艙內四處尋人,尋到康有為,將照片對證。形容畢肖,便將他一把扯住。有為未免著忙,隨問何事?這個西人已通華語,便道:“你在京中闖什麽禍,由上海道嚴密捉拿。”有為頗諳西國法律,便說:“奉旨來辦官報局,出京時,並沒有這般消息,現在不知何故被逮。想因康某倡行新政,被舊黨挾嫌的緣故。”西人道:“你便是維新黨首康先生麽?據你說來,也不過是政治犯,西國律例上不便引渡,你且放心,快隨我前去!”有為不便多說,即隨著西人,換坐小輪。吳淞口本是西人範圍,哪個敢來過問?有為一走,大輪自然放汽進口,到了碼頭,見滬兵已布列岸上,遇客登岸,加意偵察。誰知這位康先生,早隨西人到關上,改坐英國威海司軍艦,直赴香港去了。命不該死,總有救星。
還有梁啟超聞風尚早,逃出塘沽,徑投日本兵船,由日本救護,直往日本,至橫濱上岸,借宿旅館,專探康先生下落。歇了好幾天,康自香港到來,師弟重逢,好如隔世。談起諸同誌被拿,不勝歎息,淚下沾襟。從此師弟兩人,逋亡在外,遊曆各地,組織報館,倒也行動自由,言論無忌。直到宣統三年,革命軍起,方才歸國,這是後話。
且說八月八日,清廷大集朝臣,請出這位威靈顯赫的皇太後三次臨朝,光緒帝也暫出瀛台,入勤政殿,向太後行三跪九叩禮,懇請太後訓政。太後俯允,仍命遵昔時訓政故例。退朝後,光緒帝仍返瀛台。嗣後雖日日臨朝,卻是不準發言,簡直同木偶一般。這班頑固老朽的守舊黨,統是欣欣得意,喜出望外。太後又借了帝名,屢次下諭,托言朕躬有恙,令各省征求名醫。當有幾個著名醫生,應征入都。診治後,居然有醫方脈案,登錄官報。實在光緒帝並沒有病,不過悲苦狀況,比生病還要厲害。醫生視病時,又由太後監視,拜跪禮節,繁重得很,已弄得頭昏腦暈,還有甚麽診視心思?況醫生視病,不外望聞問切四字,到了這處,四字都用不著。臨診時不好仰視,第一個望字,是抹掉了。屏氣不息,係臣子古禮,醫官何得故違?第二個聞字,又成沒用。醫官不能問皇帝病,隻由旁人代述,第三個問字,也可除去。名為切脈,實是用手虛按,不敢略重,寸關尺尚不可辨,何況髒腑內的病症?第四個切字,有什麽用處?諸名醫視病後,未免得了賄賂,探出帝病形狀,遂模模糊糊的寫了脈案,開了醫方,把無關痛癢的藥味,寫了幾種,上呈軍機處轉奏帝前,也不知光緒帝曾否照服,這也不在話下。
隻是海內的輿論,儒生的清議,已不免攻擊政府,隱為光緒帝呼冤。有幾個膽大的,更上書達部,直問禦疾。一手不能掩天下目,奈何?其時上海人經元善,夙具俠忱,聯絡全體紳商,頒發一電,請太後仍歸政皇上,不必以區區小病,勞動聖母。倘不速定大計,恐民情誤會,一旦騷動,適召外人幹涉,大為可慮。這樣激烈的話頭,確是得未曾有,到了太後眼中,頓時大怒,降旨嚴斥。還有密旨令江蘇巡撫拿辦。元善恰預先趨避,走匿澳門。太後又密電各省督撫下詢廢立事宜。兩江總督劉坤一守正不阿,首先反對。高岡鳴鳳。各督撫遂多半附和。各國使臣,聞著這信,亦仗義力爭,於是二十多年的光緒帝,實際上雖已失政,名義上尚具尊稱。太後還欲臨幸天津,考察租界情形,兼備遊覽,經榮祿力阻,乃收回天津閱操的成命。召榮祿入都,授軍機大臣,節製北洋軍隊,兼握政治大權。直隸總督一缺,著裕祿出去補授。隱伏拳匪禍亂。太後遂與榮祿商議,處置維新黨事,榮祿力主嚴辦,遂由刑部提出楊深秀、譚嗣同等六人,嚴加審訊,六人直供不諱,又在康寓中抄出文件甚多,無非攻訐太後隱情。六人寓中,亦有排議太後案件。太後聞報,非常震怒,不待刑部複奏,已將六人處斬,並於次日借帝名下諭道:
近因時事多艱,朝廷孜孜圖治,力求變法自強,凡所設施,無非為宗社生民之計。朕憂勤宵旰,每切兢兢,乃不意主事康有為,首創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製皇太後,陷害朕躬之事,幸經覺察,立破奸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朕恭奉慈闈,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述,無非離經叛道,非聖無法之言。前因講求時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辦理官報局,乃竟逗留輦下,搆煽陰謀,若非仰賴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康有為實為叛逆之首,現已在逃,著各省督撫一體嚴密查拿,極刑懲治。舉人梁啟超與康有為狼狽為奸,所著文字,語多狂謬,著一並嚴拿懲辦。康有為之弟康廣仁,及禦史楊深秀、軍機章京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等,實係與康有為結黨,陰圖煽惑,楊銳等每於召見時,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實屬同惡相濟,罪大惡極。前經將各該犯革職,拿交刑部訊究,旋有人奏,若稽時日,恐有中變,朕熟思審慮,該犯等情節較重,難逃法網,倘語多牽涉,恐致株累,是以未俟覆奏,於昨日諭令將該犯等即行正法。此事為非常之變,附和奸黨,均已明正典刑,康有為首創逆謀,罪惡貫盈,諒亦難逃法網。現在罪案已定,允宜宣示天下,俾眾鹹知。我朝以禮教立國,如康有為之大逆不道,人神所共憤,即為覆載所不容。鷹鸇之逐,人有同心。至被其誘惑,甘心附從者,黨類尚繁,朝廷亦皆察悉,朕心存寬大,業經明降諭旨,概不深究株連。嗣後大小臣工,務當以康有為為炯戒,力扶名教,共濟時艱,所有一切自強新政,胥關國計民生,不特已有者,亟應實力舉行;即尚未興辦者,亦當次第推廣,於以挽回積習,漸臻上理,朕實有厚望焉。將此通諭知之!
看官讀這上諭,似除六人正法,嚴拿康梁外,不再株連,並言新政亦擬續行,表麵上很是明恕,不想假名的上諭,又是聯翩直下。尚書李端棻、侍郎張蔭桓、徐致靖、禦史宋伯魯、湘撫陳寶箴,或因濫保匪人,或因結連亂黨,輕罪革職,重罪充軍,及永遠官報,罷撤小學,規複製藝,撤銷經濟特科,所有各種革新機關,一概反舊,這便是戊戌政變,百日維新的結果。後人推譚嗣同等六人,為殺身成仁的六君子,並有詩吊他道:
不欲成仁不殺身,瀏陽千古死猶生。
即人即我機參破,斯溺斯饑道見真。
太極先天周茂叔,三閭繼述楚靈均。
洞明孔佛耶諸教,出入無遮此上乘。
東漢前明殷鑒在,輸君巨眼不推袁。
愛才豈竟來黃祖,密詔曾聞討阿瞞。
十日君恩嗟異數,一朝緹騎遍長安。
平戎三策何多事?抔土今還濕未幹。
太後既盡除新黨,力反新政,遂貌托鎮靜,安定了一年。這一年內所降諭旨,不是說母子一體,就是說母子一心,再加幾句深仁厚澤的套語,撫慰百姓。百姓倒也受他籠絡,沒甚變動。不意到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中,竟立起大阿哥溥儁來,究竟是何理由,待至下回再說。
維新諸子之功過,已見上回總評。至若慈禧太後之所為,一經敘述,並未周內深文,而已覺強悍潑辣,仿佛呂武,非經紳商之電爭,江督之抗議,各國使臣之反對,幾何而不如呂後之私立少帝,武後之擅廢中宗也。夫慈禧以英明稱,初次垂簾,削平大難,世推為女中堯舜,胡為曆年愈久,更事益多,反不顧物議,倒行逆施若此?意者其亦由新黨之過於操切,激之使然乎?密謀被發,全局推翻,幸則竄跡海邦,不幸則殺身燕市,自危不足,且危及主上,危及全國,操切之害,一至於此,吾不能為維新諸子諱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