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的根本是什麽


    如何了脫生死跳出輪回


    成佛有哪二障


    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別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


    接下來繼續講“圓覺經”十二位菩薩中的彌勒菩薩,我們已經講過了前麵四位菩薩:第一文殊菩薩,第二普賢菩薩,第三普眼菩薩,第四金剛藏菩薩。這四位是一組,所問的是無上大法,可以說是頓悟法門。下麵從彌勒菩薩起,代表漸修,這中間仍是四位一組,代表了三乘道的意義,這一點我們必須了解。


    一般人喜歡大乘,對於文殊菩薩到金剛藏菩薩這一段非常樂於接受,引用的經句也很多。對於漸修法門,很少有人去注意,視之為小乘而忽略掉了,這點請特別留心。


    關於彌勒菩薩,在佛教中稱之為“一生補處”菩薩。由凡夫修行到成佛,一般而言須經三大阿僧祗劫,中間有五十幾個程序,各家說法不同。其中末後階段的菩薩分為十地,十地之上是等、妙二覺菩薩,等覺是菩薩的極果,如文殊、普賢是,到了等覺得金剛喻定,斷最後一品無明,才完全成佛,名妙覺,成為一代教主。彌勒菩薩是等覺菩薩,為菩薩最後身,他與釋迦牟尼佛本是同學,將後補釋迦佛,成為娑婆世界下一任佛,以後也要像釋迦佛一樣,在人間投胎、出生、出家、修道、證果、度生、故名一生補處。


    那麽,彌勒菩薩什麽時候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呢?要等多久呢?一千年?二千年?不是這樣計算,還早呢!依佛法的傳播,分三個時期,佛住世親自教化的時期叫正法時期;佛涅槃後,佛像沒有了,經典也沒有了,叫末法時期,人類的浩劫便接二接三而來。人類的浩劫有好幾種,刀兵劫,就是戰爭,人類相互殘殺,同歸於盡;疾疫劫,就是疾病,各種怪病流行,醫藥束手無策;饑饉劫,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糧食生產出現危機,大家餓肚子,這是小三災。另外還有風水火等大三災,能夠毀滅整個宇宙,更是可怕。


    到了末劫,人類的知識非常進步,頭腦很聰明,腦部充分發育,而四肢退化。目前雖然不到末法時代,但是,我們看到現代的小孩比以前聰明得多,同時人也懶了,四肢越來越不發達,因為生活依賴機器的比重愈大。同時,真正末法來臨,人的壽命也會縮短,那時人心將變得很壞,相互殘殺,最後隻剩下少數幾個作為人種。然後,人類的曆史文化再重新建立,每經過一百年,壽命增加一歲,身高增加一寸,如此漸漸增長,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便是彌勒菩薩下生人間之時。此在“彌勒菩薩下生經”有清楚的記載。


    彌勒菩薩現在在哪裏呢?在欲界天中的兜率天裏。佛教把宇宙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什麽叫欲界呢?欲有五欲,五欲又分大五欲及小五欲。色、聲、香、味、觸是大五欲,例如人喜歡看美麗的東西,喜歡聽悅耳的音樂,喜歡聞香的味道,喜歡吃美味的食物,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觸)。小五欲呢?男女之間的笑、視、交、抱、觸。欲界中的眾生都因兩性的關係而有生命,在太陽係統以內,包括人、畜生、餓鬼、地獄都屬於欲界;在太陽係統之上,還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些都是欲界天。四天王天分東、西、南、北天王。寺廟裏所供的韋馱護法神,他就是南天王天的天將,他發願要為娑婆世界的修行人護法,我們稱之為韋馱菩薩。現在我們這位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就在兜率天中當天主,天女宮妃數不勝數,一片富貴享樂的殊勝景象。但是,在兜率天中心有個彌勒內院,他在這裏麵講經說法。彌勒外在的表現是在享受,但是,內心則是菩薩境界,一切無著,徹底清淨。釋迦牟尼佛逝世後約八百年,有位無著菩薩,寫了一部“瑜伽師地論”,這是研究佛學唯識學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無著菩薩他是利用晚上時間入定,將自己的意生身升到彌勒內院,聽彌勒菩薩說法,下課後出定,天也亮了,將所聽的內容記錄下來,寫成這一百卷的巨著。


    無著菩薩還有個故事,他的弟弟天親原來弘揚小乘佛教,反對大乘,到了晚年悟道,知曉毀謗大乘乃無上罪過,想自殺了斷,無著斥責他自殺豈能懺悔罪業?隻徒增加罪障,因而講一句名言:“譬如行路,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你既然可以毀謗大乘,同樣也可以弘揚大乘。所以,後來天親菩薩留下了很多大乘佛法的著作。


    有關彌勒菩薩的故事很多,我們現在所看到挺著大肚子的塑像,都稱作彌勒菩薩,其實另有典故。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自號名契此,人稱長汀子,唐末五代人。他因為經常背個布袋到處走,所以又稱布袋和尚。如果有人問他:師父,什麽是佛法?他就將布袋一放,站著笑笑,也不說話,你懂的話就悟道了;不懂,他將布袋一背就走了。他究竟是哪裏人?姓什麽?何時出家?大家都不知道,隻知道他形跡卑陋,時現神異,等到他死後,才曉得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他有一首很有名的偈語,境界很高,許多人都很喜歡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講到彌勒菩薩,再跟各位提一提中國的特殊社會這一部分。所謂特殊部分就是幫會組織,中國的幫會組織從春秋戰國時代的墨子開始,到秦、漢、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到現在都一直存在於中國社會裏,不僅是中國,外國也一樣有,像美國的黑手黨都是民間的幫會。


    中國的幫會到了唐代,有的吸收佛教思想,一逢亂世,便出現各種秘密組織,尤其到了元朝,為了要推翻元朝的政權,知識分子便與幫會合流。用現代的觀點來說,一個黨派的形成,必須以某個主義思想作號召,古代沒有這一套,於是,向佛教中尋取,說三劫的末劫到了,天下要大亂了,彌勒菩薩要下生度世了,大家趕快來皈依。


    朱元璋當年也參加過這些秘密組織,那時民主凋敝,窮得沒有飯吃,隻好去當和尚,不過化緣也化不到,餓得要死,後來跑去當兵,最後當了皇帝。他說當初哪裏想到當皇帝,隻是為了吃飯才出來幹的,東闖西闖,不小心闖到這個位子上來,這是朱元璋講的真話,人生的際(機)遇真是不可知。他當年參加的秘密組織叫光明道,所以後來訂立的國號叫“明”。元明有白蓮教,到清朝,又產生洪門、清幫、天地會、紅燈照、義和團等等幾十種組織,這些幫會有一共同特性,多少都借用了佛教的三期末劫彌勒下生這段典故。


    後來的某些教派,在曆史上也都是與這些組織多少有點關聯,特別標榜儒、釋、道三教一家。這是中國民間非常特殊的宗教社會團體,其中起源因素相當複雜。


    最近有一個中國人還在美國紐約開創“紅十字會”,標榜五教同源,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酥、穆罕默德都請上座,排排坐,泡好茶,吃果果,這是中國大同思想的文化在曆史演變中,由民間宗教信仰做了某種形式的表現。


    這些宗教的教義如何呢?有如拚盤一般,東抓一點,西揍一點。至於修持的方法,也是一樣,道家的也有,密宗的也有,都不全。


    譬如以前北方的“理門”,現在政府(指台灣)也承認了,叫作“理教”。這個教門源於黃河以北,祖師爺叫“羊祖”,這是隱語,實際上是楊澤,山東人,明末進士,為了反清救世,走入地下,以前理門在北方很流行,不抽煙,不喝酒,也吃素,也是三教一家。他們也有個秘密咒,叫作“五字真言”,靈驗無比,但不能隨便公開,傳的時候不能有第三者在場,稱為“六耳不同傳”。這個咒子學到以後,平常不能念出聲音來,要在肚子裏念;那麽,何時才可念出聲音來呢?要在大難臨頭的時候,而且要大聲念,哪五個字?---觀世音菩薩。


    現在我們回到本經,由彌勒菩薩提出修學佛法的若幹問題。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這一段是佛教的儀式,每一位菩薩都一樣,在此不贅。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彌勒菩薩請求釋迦牟尼佛,要為諸菩薩開示修行的秘密要點,使大家明了生死輪回的根本在哪裏,人自己做不了主,永遠在生死之間輪轉。出生之後,慢慢長大,然後衰老,最後死亡。死了以後,又再投胎,為什麽會如此輪轉不停?此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要分別邪正,每一種宗教都說自己好。基督教說到上帝的天堂來,可以得到永生,佛教也說到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來最舒服,隻有快樂沒有痛苦。究竟哪個是正確可靠的呢?請您為我們講清楚。這樣可以使末世一切眾生對人生的生老病死,無所畏懼,不再感到害怕。


    人的生死確是個大問題,所以莊子說:“生死大矣哉”。一切宗教所要解決的也是這個問題。而佛法的最高目的,在證得大涅槃,涅槃是個代號,指成佛的果位,圓明清淨,也教圓寂,圓滿寂靜,又叫寂滅,但不是滅亡,它是不生不死,它的境界是“常樂我淨”,很難翻譯,隻好保留不翻,叫作“涅槃”,這是佛的正道。彌勒菩薩希望一切眾生對真正的佛法有所認識,生出絕對肯定的信心,然後,個個修行成道,再不會墮入生死輪回之中,“起循環見”,循環見就是顛倒想;搞了半天仍然沒有跳出生死輪回的圈子。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於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舍救世大慈,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接下來,彌勒菩薩對於剛才所提的問題,再問得更詳細--一點,將重點點出。


    他說一切學大乘道的菩薩,以及末世的眾生,要想達到成佛的境界,什麽是成佛的境界呢?剛才講的是總稱“涅般+木”,現在他又把現狀描述了一下,叫“如來大寂滅海”,非常偉大、清淨、光明、快樂、自在、要達到這樣的境界,必須不在迷蒙的生死輪回中轉,那麽,要如何切斷生死輪回的根本呢?如何跳出輪回的圈子呢?


    “於諸輪回有幾種性?”我們的生命都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圈子中轉,轉來轉去跳不出來,“西遊記”上形容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這種輪回有幾種性質呢?


    “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要想修成佛道,大徹大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其中有那些層次差別?


    “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塵勞是佛學上的名詞,我們生活的世界叫塵勞,在這個世界中生活的人都勞勞碌碌過一生叫塵勞。塵勞這兩個字,在文學境界上非常美,再加上煩惱兩個字,成為塵勞煩惱,則更美,詩詞歌賦中經常用到這幾個字。假如我們爬到觀音山上看台北,上麵籠罩著一層塵埃,灰蒙蒙的一片,那不是紅塵滾滾,而是黑塵滾滾。紅塵滾滾的境界,如果你到大陸的黃河以北,開車經過,揚起灰塵,經太陽光一照,那種景象看了便可了解。


    為什麽叫“回入塵勞”呢?諸佛菩薩自己跳出了三界以後,為了悲憫眾生,再回到苦海中渡眾生。當然,我們不知道哪位是菩薩再來,他也不告訴你。假如某某人告訴你,我是什麽菩薩化身,那你就留心了。我國有句老話:“半瓶水響叮當”,滿瓶水不會響,對不對?“學問深時意氣平”。真菩薩來,他不會讓你知道,都是等過後才露出一點痕跡訊息,而他已經不在了,有的甚至連走了都不告訴你。


    諸佛菩薩都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再來,在諸世間中教化眾生,而且不一定搞佛教,不要以為在佛教中才有菩薩。依我看社會上許多大小不同的菩薩,做了很多好事,但往往絕口不談佛教,尤其是在亂七八糟的下等社會中,再來菩薩才多呢!“回入塵勞”就有這麽大這麽深的意義,難啊!一般人發了財,就不肯到窮人家裏去了,嫌他窮,嫌他髒,嫌他低俗,對不對?菩薩們重回人間,等於一個人發了財,還與以前的夥伴一齊討飯過日子,這樣,才能教化眾生。菩薩不隻是再回到人間,甚至還變牛變馬變其他各種的動物,所以,我們吃肉要小心哦!是不是有時候吃到菩薩的肉呢?


    “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教育眾生的方法有多少種呢?希望佛大慈大悲,解答這些問題,使得一切修行的菩薩,以及末世眾生“慧目蕭清”,頭腦清晰,智慧明朗,心裏清楚明白什麽是真正的佛法。圓滿覺悟如來無上的正知正見,看清楚哪一條是正路。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複始。】


    彌勒菩薩把上麵的問題提出來以後,跪下來磕頭,五體投地三次,虔誠請法。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時,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好的!好的!你們能夠為了諸位菩薩及末世眾生,提出這些佛法中最深奧、最秘密、最微妙的問題,讓諸位菩薩智慧清明潔淨,以及使一切的末世眾生能夠永遠斷除輪回的根本,悟到如來道體、般若實相,也就是與諸佛之法身相應,切斷生死之流,得無生法忍。你仔細聽,我來為你解說。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彌勒菩薩聽到佛要解答問題,非常高興,在座大眾也都靜默聆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女+(遙-走)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


    佛告訴彌勒菩薩,一切眾生生命的來源是種種“恩愛貪欲”,這是修行第一步下手處,所以,比丘、比丘尼的第一條戒律就是戒婬。欲分為廣義的欲及狹義的欲,廣義的欲如求名求利以及其他一切貪愛等等,狹義的欲指男女兩性之間的愛欲。佛這裏所說的欲包括了廣義和狹義。


    講到欲念,很多老年朋友跟我談,這些年輕人學佛亂來呀!我說老兄啊!他們都是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是人,是人就有欲,你不能要求這麽高。他說像我們吃素很多年,我說你現在已七十幾歲了,並不表示你修行好啊!不吃乃是不能,非不為也,這並不是持戒。他們被我說得一愣一愣的,講得坦白一點,叫作油盡燈枯,沒有這個貪欲的本錢了。


    但是,很奇妙,人到了臨死最後一口氣時,不管男女,欲念比年輕任何時候都強。注意!要了生死不是那麽容易(口+育)!斷了氣以後,變成中陰身,在人道中投胎,第一念是由欲念而來,男女兩人在性行為時,與你有緣的話,雖在千萬裏之外,也一樣把你吸過來,就是因為愛欲這一念,就投胎進去了。


    然而,是不是都是以愛欲的表現進去的呢?不是的,有時候感覺到狂風暴雨,被人家追,有仇人或是魔鬼要抓你,拚命逃,看到一個茅蓬或是一個洞可以躲,一鑽就進去了,就如此入胎了。在這種情況入胎的,生出來窮苦,或是五官不全。何以會有如此境界?--業報所生。或是感覺天氣晴朗,到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看到一幢建築物,心生喜愛,一進去就入胎了。此因愛欲而入胎,妙不可言。哪怕你男女愛欲都沒有了,隻愛我手上這隻表,完了,這一念就是生死根本。或者你喜愛抽煙,到那個時候,看到一支香煙,伸手一拿,進去了。或者你說我什麽都不愛,隻愛山水,說不定你就投胎變成猴子,整天就在山上。愛鈔票的,說不定就看到一堆鈔票好高興,也進去了。你看我們活著,有多少人為了鈔票自殺、坐牢?一般人為了鈔票忙了一輩子,最後就這樣勞碌而死。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鈔票誰不愛?我不要,沒有這回事!清朝才子袁枚說:“不談未必是清流”,倒是一天到晚在這裏麵打滾的人有時反而無所謂,一輩子清高的人隻是不爆發而已,一爆發出來,比誰都厲害,很多人說我不要名不要利,那是你沒有資格要,達不到那個高位,等到你坐上那個位子,許多人擁護著你,許多人服侍著你,那種滋味是很舒服、很迷人的,這個時候叫你下來,你就舍不得了。對此真不動心的,世上隻有兩個人,一個已經死了,一個還沒出生。錢財不一定指鈔票,我送你一件貴重的東西,別人沒有的稀世珠寶,有錢還買不到,你要不要?一定要。人就是玩這一套,是不是?


    貪欲是多方麵的,例如欣賞藝術品、欣賞字畫,也是一種貪欲,像我自己喜愛讀書,也是貪欲,說不定將來看到書就投胎進去了。請大家千萬注意!一切貪欲都是生死輪回的根本,你看“圓覺經”說:“種種恩愛貪欲”,種種包含的範圍太廣、太大了,要細心體會。


    諸位年輕的同學們很喜歡讚歎愛情,而覺得欲則是墮落的。天主教及基督教的聖經裏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他們兩位本來極純潔而善良,由於受到蛇(魔鬼)的誘惑,吃了蘋果,因此有了煩惱,生育了人類。我們姑且不論這個說明人種來源的故事是對是錯,透過這個故事的描述,表達了“欲”是人類痛苦煩惱的根本。


    我們所生存的欲界乃是以欲為根本;到了色界,則偏重於愛;到了無色界,則升華為情。宇宙中的三界眾生,都在情、愛、欲的困擾中。古人有首詩說得極好:


    “無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終須累此身。”


    如果沒有情愛則不會到這個世界上來做人,隻要有嗜好終究是生活的拖累。上次我們也提到過嗜好就是愛,佛經在這裏則說明此乃輪回之根本。


    學佛修道要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非常困難!其根本問題就是情、愛、欲難分難解。據我所了解,一般的宗教及其修行的方法,對於這個問題,除了逃避和壓抑,別無方法。曾經有位學者,在幾十年前,寄來一篇討論人類性欲的論文,要我加以評論。他提出“性無罪”,就是說性欲本身無罪,我不敢隨便表示意見,此事必須加以分析,此欲若屬於生理自然的變化,例如嬰兒及少年人的陽舉現象,這是純生理的荷爾蒙變化,沒有加上人為的欲念,我問他所謂的“性無罪”是不是指這一部分?他說是這個意思。其實這個問題很難下定論,在佛學上講,不稱為罪,而叫作“業”。業是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屬於無記之業,沒有加上自己主觀意識的作用,屬於莫名其妙的懵(meng2:糊塗,不明白事理。)懂狀態。


    又如青少年的問題,每個人到了幾十歲這個階段,煩惱特別多,如同“西廂記”上所說的“無故尋愁覓根”,莫名其妙地覺得任何事情都不對勁,看到花落下來,也要傷心掉眼淚,“花落水流紅”、“閑愁萬種”。“閑愁萬種”這四個字真用絕了,你說人生愁什麽呢?說不出道理,沒有理由,定不出名稱來,叫作“閑愁”,此閑愁還不隻一種,有萬種。“無語怨東風”,什麽東西都看不順眼,連東風也要埋怨,這種情緒其實也是由愛欲來的。


    佛告訴我們必須解決這愛欲的問題,才能成佛。至於如何去了脫愛欲的方法,雖未明講,但在經典中卻仍有跡可尋。一般宗教指出“欲”的罪過,而人類在認其為罪,在無可奈何的尷尬下,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結果,都被老虎吃掉了。


    佛教裏有個故事,有一位老和尚找不到一個適合修道的傳人,因為一般人都被世間汙染得太厲害了,因此,他到孤兒院去找個幼兒,帶上山去撫養。這個小孩長到幾十歲後,什麽事情都不懂。老和尚什麽都不教他,隻管穿衣吃飯而已。有一天老和尚下山去了,剛好他的一位道友上山來探望,看到小和尚事事無知,連一般待人接物的禮貌也不懂,於是就教他如何問訊、行禮等等。等到老和尚回來,發現有異,問明原因,唉!氣死人了,花了十幾年的心血,就是要將他養成猶如白紙般的純淨,結果,被那家夥教壞了。既然如此,就帶他下山去走走吧!下山之前,特別吩咐他要小心一樣叫老虎的動物,長得跟你我差不多,頭發長長地在頭上做個髻,看到這種東西不可以多看。吩咐完後,就帶小和尚下山到城市裏逛,逛了幾天,回到山上。老和尚就問,看了那麽多稀奇新鮮的東西,什麽東西最可愛最好看?小和尚說師父啊!看來看去,還是老虎最可愛。


    這個故事說明了人性的根本問題,屬於生理?屬於心理?不是那麽簡單,要了解這個問題,必須研究所有佛教經典,包括密教部分。一般修行的人,不論是在家或是出家,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會碰上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即使有人解決了欲的問題,但是不要忘了前麵所提過的“情”、“愛”與“欲”還是同樣的東西,隻是層次不同。沒有欲,那有沒有愛?沒有愛,那有沒有情?不隻是對人的愛,對物質以及名利,乃至留戀一花一草一木,皆是如出一轍。所以修“頭陀行”的人,要厭離三界,有句話“頭陀不三宿空桑”,以免對這棵樹留情。甚至嚴格說起來,有些修行方式,對於親情的愛意都不能有絲毫的沾染,都必須了斷,由此以觀,修行是很難很難的事。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不隻一種,除了男女之間的性欲之外,例如愛錢財、愛名,乃至名利都不愛,愛清高,也都是欲。由於種種的欲望,它是一股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去攀緣,使得你千方百計想去了緣,這些更引發增長根本的愛欲,使得我們永遠在生死中打滾受累。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男女兩性的欲是從愛而來,我們的生命則由欲望而來,男性的精蟲與女性的卵子與我們的愛欲相結合,便有了我們。而我們都愛惜自己的生命,為什麽愛惜生命呢?還是以欲為根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世界的人都喜歡看漂亮的人,但是,天下最漂亮的人是誰?是自己,對不對?在鏡子裏看自己,越看越漂亮,怎麽看怎麽美,百看不厭。


    佛經裏提到釋迦牟尼佛的兄弟難陀出家的故事。釋迦牟尼成佛之後,他的兄弟一個一個都跟他出家了,最後留下難陀,他的父王也準備將王位交給難陀。不隻是這位父王擔心釋迦牟尼佛會將難陀帶去出家,難陀的妻子也害怕丈夫會出家,所以對難陀管得極嚴。難陀要出門,在離開之前,先在難陀的額頭點上口紅,規定口紅沒有幹以前要回來,否則處罰。難陀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難陀也非常愛,所以無話不聽。怕太太是因為愛太太,因為愛,所以怕,不愛就不怕。後來因緣成熟。時間到了,釋迦牟尼佛托缽來到王宮化緣。難陀的妻子當然緊張,怕丈夫隨佛一去不回,但是,難陀不出去也不行,兩人爭執了老半天,最後還是老辦法,用口紅在難陀額上一點,規定把飯送出去,倒在缽裏,馬上回來。難陀到了門口,把飯一倒,釋迦牟尼佛沒有講話,用手一招,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就跟他走了,難陀便如此出家了。


    難陀出家以後,六神不安,無心修道。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告訴難陀說帶他去東海玩玩,叫他抓住衣角,使個神通,便到了海邊。沙灘上有具屍體,佛陀帶著難陀慢慢走向它,這具屍體是女的,雖然死了,仍然很漂亮。佛叫難陀仔細看看屍體臉上有什麽?屍體的臉上有一隻白白的蟲,佛問難陀知不知道這蟲從哪裏來的?難陀不知,佛說這隻蟲是這具女屍體的主人變的,因為太愛自己的麵貌,所以死後舍不得自己的美色,變成蟲在屍體臉上爬。


    然後,佛又問難陀去過天堂沒有?一般凡人哪能去得了,於是,佛又叫難陀抓住衣角,升到欲界天。天上美女成林,佛問難陀這些仙女比起你的妻子如何?唉呀!簡直不能比啊!太漂亮了!既然你喜歡這裏,就到處多玩玩,我等會兒再來接你,佛說完就避開了。難陀當然高興極了,在眾美色中穿來走去,看到的都是美豔動人的仙女。難陀後來覺得奇怪,怎麽沒有男人?仙女告訴他男性隻有一位,我們這五百位仙女都屬於這位男性的天主。那麽,這位天主呢?仙女答道,我們的老板還沒有上升,正在人間修行。又問,此人是誰?他名叫難陀,生在印度,他的哥哥是佛,他現在跟著他的哥哥出家修行,等修行果報成功以後,上升做天主,我們在此等他。難陀一聽,趕緊回頭找哥哥。佛說你知道了,好!我帶你下去好好修行。難陀回去以後,盤腿也不怕腿痛了,念佛也不怕心亂了,拚命用功修行,用功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這五百天女。


    過了幾天,佛告訴難陀說有個地方你要去看看。哪裏?地獄。到了地獄,景象當然很可怕,其中有個大油鍋,火燒得猛烈,兩個惡鬼手拿叉子等著,看得難陀又害怕又好奇,問這兩個惡鬼,你們等什麽人?此人犯什麽罪?惡鬼說此是婬惡之罪,此人現在正在修行,但是,修得動機不純,為了貪圖性愛之欲而修行,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此人享完天福以後,便到地獄來受此果報。難陀一聽,大吃一驚。這下子才真發心修行。


    人最愛的是自己的生命,為什麽會如此愛惜生命?這就是欲的本身,“愛欲為因,愛命為果”,二者互為因果,而循環不已。眾生愛已命的欲最嚴重。所以,打坐修行要空掉自己的身體。希望能忘掉“我”,結果忘不掉,空不掉,“愛欲”之故。所以,以人類文化來說,愛惜自己的生命是必然的現象。若論及愛情的哲學,愛情的出發點如何?是不是自私的情欲與貪念呢?喜歡異性,以及愛惜自己的生命,這些都是貪的根本,也就是生命的根本,生生世世輪轉生死的原因。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


    有了愛欲之心以後,更產生自私的占有欲,然後,合於我心意的就是順境;達不到我的需求的就是違境。順境時沾沾自喜得意忘形,碰到違境就產生痛苦,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棄。人生的痛苦乃是因欲而來的,與欲相違,或是欲望不滿足,便耿耿於懷,渾身不自在,所謂“有求皆苦,無欲則剛”,這世上有幾個人不為自己的貪求和物欲掉入名利的牢籠呢?


    在佛法中,一般將痛苦歸納為八苦,細分還有二十種苦、十八種苦、十二種苦等等。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


    生苦,人活著便有許許多多的苦,從小就經曆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長大以後麵臨生活就業的壓力,光是這些,苦不苦?苦啊!


    老苦,年紀大了,眼睛看東西模糊了,走路也走不動了,吃東西也咬不動了,這個時候蹦蹦跳跳的機器不靈了,兒子媳婦也不理會你了,你說苦不苦?


    病苦,那更不用說了,天不怕地不怕的張飛都怕,你病的時候滋味如何?


    死苦,人死時,四大分散更是痛苦,別說死,未死聽到死、想到死都心有餘悸,莫可奈何。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四個階段,誰都不能免。


    求不得苦,所追求的得不到,想做生意賺錢,偏偏虧本,買股票碰到長黑全被套牢。古人有兩句詩說: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人生如意的事太少了,大部分都是拂逆其心,而且碰到不如意的事,往往還不能隨便跟別人講。


    愛別離苦,所愛的人不能在一起,像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碰到戰亂,背井離鄉到了台灣,而親人父母妻子兒女則留在大陸,這都是愛別離苦,令人扼腕長歎。


    怨憎會苦,不是冤家不聚頭,人與人在一起永遠是恩恩怨怨夾雜不清,所以我們看一個家庭的夫妻,就算恩愛甜蜜,也難免都要吵架,碰上冤家嘛!


    前麵這七種苦已經夠受了,再加上五陰熾盛苦,更是火上添油,不可收拾。五陰就是色受想行識,也就是人活著受生理心理的煎熬,例如身體上的冷、熱,情緒上的低落、煩悶等等。這八種苦其實就是違境,令我們的愛欲處處不能痛快。至於人生的順境呢?那可難了。中國人有兩句老話“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很準的,相信嗎?請小心!


    “背愛心而生憎嫉”,在人生的旅途上,不管人和事,一違背了“我”的愛欲,憎恨和嫉妒便產生了,這種身心的煎熬誰沒嚐過?青年朋友談戀愛也是這樣,我看得順眼,合我意的,我就愛,愛不到就悲而恨。嫉是嫉妒,吃醋了,這是人天生的占有欲,不隻是女性容易嫉妒,男性也一樣。女性的嫉妒在愛情上表現得突顯些,男性在嫉妒的表現上範圍廣,你的學問比我好,你開得車比我大,你戴的手表比我名貴,心理上都不舒服。正由於這些心理的作用,“造種種業,是故複生地獄餓鬼”,便促成種種不同的行為,所以自己便掉入地獄餓鬼道裏去,萬劫不複了。


    講到這裏,剛好最近有一位在美國的同學寫信來,問我地獄到底有沒有。他說他看了一本書叫作“大師在喜馬拉雅山”,作者好像是一位喇嘛,這本書對他的啟發很大,但是書上說根本沒有地獄,地獄是宗教家拿來嚇唬人的,這點讓他覺得很疑惑。


    各位!您說地獄有是沒有?我在此先講一個故事,以前有位讀書人去問一位法師,有沒有地獄?這位法師說沒有。這個讀書人覺得不對勁,再去問一位禪師:師父啊!有沒有地獄?有。讀書人說:師父啊!這就怪了,我問某某法師有沒有地獄,他說沒有,問您老人家,您卻說有,叫我相信誰呢?這位禪師問他說:你有沒有妻子?有。某某法師有沒有妻子?沒有。好!某某法師說沒有地獄是對的,而你就不能說沒有地獄。這位法師答得非常高明,字麵下大有深意。地獄餓鬼有沒有呢?有,絕對有,而且在人間的地獄比看不見的地獄還明白得多。人世間有很多地獄,大家在地獄中住慣了,還當成是樂園呢!但是,佛說過:“三界唯心造”,地獄也是唯心造,心若是了了,地獄也就空了,心若不能了,地獄絕對有。如果那位大師真的說地獄是“假造”“唬人”的,那我不同意。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舍惡樂善,複現天人。】


    知道了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離,在愛欲上舍棄惡念,專修善行,所得的果報就是人天境界。天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共二十八天。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舍,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回故,不成聖道。】


    知道了一切愛欲的可怕,而心生厭惡,因此跑去修道,如同前麵提到宗教徒難免有回避男女愛欲的問題。要舍棄愛欲是很難的事,有些修行人,東躲西躲,到後來碰到了冤家,照樣掉進愛欲裏去。


    那麽,厭惡愛欲,舍棄愛欲,是不是問題就解決了呢?是不是就可以超脫輪回了呢?沒有那麽簡單,“還滋愛本”,愛還是在。愛什麽?愛修道,愛清淨,愛道德,這也是愛,這種果報叫“增上善果”,即使你修到無色界天,到達非想非非想天,仍然沒有跳出輪回,不能成就聖道。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回,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佛告訴彌勒菩薩,眾生若想要了脫生死,免受輪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第一步要斷除貪欲,還要更進一步,斷除更深一層的愛。愛如同口渴,非常需要,故名“愛渴”。


    如何斷除貪欲及愛渴呢?在小乘方麵,初步先剃除鬢發,為什麽呢?因為人之所以覺得漂亮,就是頭上這幾根草,這幾根草花樣可多了,可以變處上百種的名堂來。人有頭發,如同天人有花冠。天人衰老是由花冠開始萎謝,人也是一樣,人老了,頭發開始白了或是掉了。所以,出家先要剃除愛欲的色相,其次就是穿壞色衣,不穿花花綠綠的衣服,免得引起愛欲。在大乘方麵,那就難了,那是要滾進愛河裏麵去修行。跳入苦海茫茫中去磨練的。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


    大乘的菩薩們為了救度眾生,以各種不同的形態重回世間,自己得了道以後,再回到人間來,我們一般人修行是為了“超凡入聖”,菩薩則是“超聖入凡”。至於變化的道理,各位可以參閱“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菩薩是為教化眾生而來,換句話說,菩薩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菩薩來到人間,並不是因為貪愛,而是為了慈悲眾生,為了讓眾生舍棄貪愛,而菩薩投胎的時候,又假借貪欲的作用而入胎。這話說得多高明,但是,我們說句良心話,難道慈悲不是情嗎?慈悲也是情啊!把小我的貪欲擴大了就是慈悲,慈悲乃菩薩之累,佛教有兩句名言:“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一般學佛的人講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可是要善於運用,不當的慈悲容易衍生禍害,而且落在有情之中。菩薩的全稱叫菩提薩土+垂,菩提者覺悟也,薩土+垂者有情也、多情也,合起來就是覺了悟、得了道的多情人,這就叫菩薩。菩薩是因慈悲而有情,在此舉清朝雍正皇帝讚觀世音菩薩的偈子:


    “三十二應現全身,拯救眾生出苦津,


    砒霜當作醍醐用,翻將覺海作紅塵。”


    這首偈子正是“圓覺經”此段話的寫照。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舍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回,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注意!這裏有一個秘密:假如一切末世的眾生,能夠舍棄一切欲望,以及滅除憎恨癡愛之心,就可以永遠斷除生命的生死輪回。佛在這裏講得很輕鬆,但是,如何斷除呢?這又是一個秘密。而其實本經前麵一開始便早已透露過了。


    另外還有一個大秘密。不要認為永斷輪回之後就可以成道,還要“勤求如來圓覺境界”,還要悟後起修,精勤向道,求得佛的大圓覺境界。如果有這樣的立誌發心,才有資格稱為學佛的人。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佛教徒,我說不是,我沒有資格,所謂菩薩道,我一點都做不到。什麽是菩薩?你的眼睛壞了,需要一隻眼睛,好!我給你,馬上拿,考慮一秒鍾,就不算菩薩。這個我做不到,既然做不到,怎麽有資格說是佛弟子?


    此段這兩種秘密,我隻提出來,不予作答,答案在你們那裏,請自參究。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


    現在講到學佛的基本,為什麽一般人學佛得不到清淨呢?因為都在貪欲中,連學佛的動機也是貪欲,想成佛是不是貪?這個貪可貪得大呢!學密宗想念個咒子馬上成佛,是不是貪?學打坐求長壽健康,這是“壽者相”,也是貪。很多人問我:老師啊!我打坐半年了,怎麽沒有反應?怎麽沒有消息?貪欲!貪欲!以有所求心修無為之道,此乃背道而馳,非學佛也。假如你能做到一無所有,這是世上第一等人,連佛也不求,你看這人偉大吧!釋迦牟尼佛看到,大概馬上拱手讓位。


    由於貪欲,發揮無明之性,顯出了眾生五種不同差別的種性,哪五種性呢?而這五種差別,乃因為兩種障礙而有深淺程度不同,這些佛在後麵有所解釋。


    【雲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哪兩種障呢?“一者理障,礙正知見”,知識越高,學佛往往越難,佛學的知識越多,成佛反而越有障礙。為什麽呢?主觀的成見多,本來腦海裏很單純,學了佛或是信了宗教以後,看別人都不對,唉呀!怎麽不學佛?怎麽不來信教?好像不學佛、不信教就是犯罪似的。然後,拿了一個宗教的尺度到處去衡量別人,批評這個人這裏不對那裏不對,比如什麽學佛又不吃素,差勁啦!甚至把吃素叫作吃齋。吃素是不吃葷,葷是蔥、蒜、韭、興渠五葷,這是五種刺激性的植物,並沒有包括肉。但是為的意思並不是要你吃肉,請別搞錯。不吃肉是不殺戒,為了培養慈悲心。至於齋呢?這是莊子提出來的“心齋”,“禮記”上有“齋戒沐浴”,心念清淨恭敬叫作“齋”,一些人搞不清楚,就以有沒有吃素來估計這個人有沒有修行,忽略這個人的貪欲心如何?慈悲心如何?貪嗔癡慢心如何?於此,我恭勸大家,學佛修道要“嚴於律己,恕以責人”,對自己要求嚴格。中國人講道德,結果,往往都以道德標準去要求別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實道德是要恕以責人,別人有錯要包容,盡量寬恕別人,原諒別人。


    “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事障又叫煩惱障,有事就有煩惱,心中煩惱多、貪欲多,所以打坐靜不下來,功夫修不上路。事障也就是業力習氣,它是一股力量牽引著你,讓你在生死中輪轉不已。


    【雲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什麽是五性呢?善男子,假使理障與事障沒有了結,就不能成佛。這段文字很簡單,不再解釋了。


    【若諸眾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佛在這裏所說的五性,五種分類,乃是指聖賢位而言,一般凡夫不包括在內。


    “若諸眾生永舍貪欲”,眾生要做到永舍貪欲是很難的。若以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學來說,人類的所有行為都與性有關係,這說來也有他一部分的道理。以佛學的觀點來看,我們眾生乃以貪愛為本,所有,出家第一條戒律就是戒婬欲。講到這裏,順便跟各位提一下所所謂“漏丹”的問題,譬如遺精,沒有動欲而自然遺漏精液,為何會有此現象呢?這是業識的根本習氣,還是由貪欲而來的。又如入山專修的在家或出家人,離開了塵世,避開了家室,能不能永舍貪欲呢?也沒有那麽簡單。假如能做到了“永舍貪欲”,就可證得聲聞乘的羅漢果。


    “永離貪欲”那麽困難,如何舍呢?一切有靈知的生物,都有一個共同的傾向--“離苦得樂,即使有些生物沒有思想,但是本能也促使他往這個方向追求。例如餓了想吃,因為餓得很難過,吃飽了就舒服;即如學佛修道,也是同此一理。


    苦與樂是相對的,你舍掉苦,就得到樂了嗎?不見得,這一舍不也苦嗎?永舍貪欲如何舍呢?關鍵在於轉化,把貪欲轉化升華了,成為大喜樂的境界。所有佛教密宗裏有所謂大喜樂的修持方法。大喜樂境界也是成佛的境界--常、樂、我、淨,我們現在的我是假我,生命的真我是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永恒存在,不是世間的無常之苦,而是永恒之樂,那是真正的我,真正的樂,真正的清淨。


    現在這裏所提的“永舍貪欲”,是成佛的初步,乃是有限度的永舍貪欲,譬如有人要受出家戒,和尚問你盡形壽能守持否?隻問你形體壽命還存在的這一生,能不能守這個戒,這是屬於聲聞戒,又叫別解脫戒。菩薩戒就不隻是盡形壽,甚至不隻論你的行為,連夢中有所維越也是犯戒,平常偶爾想一下就是犯戒了。不要以為大乘菩薩道容易學,其實最難最難。菩薩戒是菩提心戒,比丘戒或是比丘尼戒有幾百條,而菩薩戒則有八萬四千條,而且還沒說完呢!起心動念都是戒,所有“永舍貪欲”的範圍極廣,佛在這裏所說的,是指這一生或多少生?佛沒有注解。


    “先除事障”,什麽是事障呢?例如很多人打坐,兩條腿發麻發脹,痛得坐不住,這也是事障。另外有一種人學佛學道幾十年,打坐可以坐上幾個鍾頭,雖然腿不痛,但是,並沒有得樂,這叫枯禪,像一根枯木愣在那兒,這也是事障。


    這裏有一個科學性的問題,人必須斷除狹義男女間的性欲問題,以及廣義的貪欲斷除了一部分,才能把生理轉化過來。何謂轉化“生理”?就是打通身體的七經八脈,這樣才能斷除事上的障礙以及功夫方麵的障礙。也就是說在功夫方麵斷除了性愛,打通七經八脈,才能使身體發樂得定,這樣才能斷除事障,達到羅漢境界。


    但是,到了這個階段,認為清淨這一方麵是道,守住清淨,不敢稍有動心,如此便落在所知障,所有說“未斷理障”。到此階段,也是四果羅漢的境界,叫作聲聞乘的種性。比聲聞乘高一點,就是緣覺乘獨覺佛的境界,然而卻始終不能證得大乘菩薩道的境界。


    這一段所講的是天生屬於聲聞緣覺乘根器的人,能夠做到這一生永舍貪欲。永舍貪欲是修持的因,果是斷除事障,但是,卻未斷除理障。等於說很用心學佛的人,住在深山中,萬事不管,在外表看起來,比一般人威儀莊嚴,好象很有道的樣子,但是,以真正的佛法看來,隻是屬於聲聞乘的眾生,他不敢入世,即使入世,他的功夫也會垮,事障有會起來。所以,佛在“楞嚴經”裏,對聲聞緣覺乘大加嗬責,斥為外道種性。


    “永舍貪欲,先除事障”,這八個字做起來很不容易口+育!也許五輩子八輩子還做不到。假如一個人能夠斷除一部分貪欲,貪目+真癡慢疑這五個根本事障變薄了,不是沒有了,而是減輕了,柔軟了,再加上定力,證得羅漢初果後,然後至多七返人間,便可達到無生。二果羅漢需要一返人間,三果羅漢則不再生於欲界,四果羅漢在這一生就了了。“圓覺經”在此隻是大略地說,詳細情形要研究各種經綸,“瑜伽師地論”中的欲地到聲聞地,對於由欲境修到聲聞乘間的身心變化過程有詳細的解說。出家的朋友同時還可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了解如何由人乘修到天乘、聲聞乘。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


    假如末世的一切眾生,想要到佛的大圓覺中遊曆一番,先要發願精勤斷除理障與事障。未來工商業越來越發達,人也越來越忙,事障更難斷。即使斷了外務的事障,身體的疾病也都去除了,達到絕對健康,才去掉事障這一半,然後還要再去掉心理的所知障,把學識上的理障去掉。你說我把現在的境界與“圓覺經”對照,看看對不對?這已經落入理障了。到了“二障已伏”,隻是已伏而已,沒有斷除,能夠製伏,讓它柔順一點。這樣才能夠悟入菩薩境界,但也還隻是悟入,了解而已,還沒證道。


    【若理事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假如事障與理障已經永遠斷滅,再不生起障礙,就可以進入如來微妙圓覺境界,到此才算證得菩提,到達常樂我淨的大涅槃境界。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佛又進一步說,實際上每一個眾生都可以證得圓覺而成佛,但是,必須要遇到善知識的啟發,得到明師的指點,依照他指導的“因地法行”去修習。什麽是“因地法行”呢?就是發心、立誌,動機的出發點是為什麽?例如有人學佛的動機是感到人生很痛苦,想要脫離痛苦,這樣的“因地法行”修得好所得到的是什麽呢?小乘之果。假如有人學佛修行是為了拯救世人的苦難,這樣的發心是大乘的“因地法行”。所以,同樣的學佛,不論是出家或在家,不論是修何種宗派,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動機為何?又如我們現代的教育很普及,但是大學生求學的目的何在呢?大部分是為了自己將來的出路,這樣的出發點乃是自私的功利思想。很多人來找我學打坐,我都會問為什麽要學打坐啊!為了使身體健康一點,為了求福報安樂,有的甚至莫名其妙,隻是覺得好玩,這都是因地上的偏差。


    “爾時修習,便有頓漸。”由於初發心的不同,因此,修行便分為兩路,一是頓悟,一是漸修。“圓覺經”在這裏隻講大綱,其中的道理包括很多,若要詳細研究,必須融通大小乘各種經綸。不過話說回來,佛在世現身說法,其教育手法又與一般善知識不同,他接著補上一句:“根無大小”,隻要按照佛的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方法,都會成佛。為什麽根無大小都可以成佛呢?諸位可以參考“法華經”做個研究。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假如有些人雖然一心一意尋找明師,但是,一個凡夫哪能知道誰是明師呢?佛經上說:得了法眼淨的人才能分辨哪位是善知識。法眼就是擇法之眼,選擇正法的眼睛,這個眼睛當然不是指肉眼,而是智慧之眼,中國有句話叫作“慧眼識英雄”,也是這個道理。假如自己沒有擇法之眼,碰到了見解不正確的人,就被引到歪路上去,無法得到正悟,這樣叫作“外道種性”。什麽是外道呢?心外求法叫作外道,這個觀念要把握住,外道不是指佛教以外的宗教如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一貫道……,即使是佛教徒,你心外求法就是外道,外道種性再加上前麵所講的聲聞乘、緣覺、菩薩、佛四種種性,就是眾生的五性差別。


    那麽,這個錯誤、罪過由誰來負呢?當老師的人要負這個責任。所以,主意啊!我們不要隨便冒充善知識,不要認為自己有所得,很高明了,就到處去教人家,賣弄佛法。在此請各位不要認為我是老師,我自己一輩子都不覺得自己是老師,你們客氣叫老師,那是你們的德性,與我不相幹,我自小一直以學生自居,希望自己一生永居學生之位,活到老學到老。我平常隻是隨緣而對遇到的一些朋友講一些該說的話罷了。孟子有句話講得極好:“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有傲慢好勝的心理,都想比人家好,都想教訓別人,都想指導別人,這是人的毛玻這是什麽心理?在佛學上是屬於貪、嗔、癡、慢、疑中“慢”的作用,也就是貢高我慢,由我見而來,如果有人以盲指盲,自認高明,那這種“邪師過謬”是很嚴重的!尤其是在佛法是自認為是老師,自認為有所得而教人家,會出差錯的。


    中國自古以來講究“尊師重道”,但是,到了現代似乎已經沒有了。小學裏還有一點,小學生剛上學,老師早,老師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級就差了一點。等到了國中、高中又更差了。至於在大學這一階段那就更談不上了。有許多同學在路上遇見老師,假裝沒看見,假如跟你翹個下巴,那已經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對他的學生全不記得,當然這種現象教授本身也有責任。像清朝的年羹堯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元帥,他老師的教育關係很大。所以,他對教師非常尊重,不隻是敬重自己的老師,對請來的教兒子的家庭教師,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極為尊重。他特別在西席先生的門號寫了一副對聯,上聯是“不敬師尊,天誅地滅”,下聯是“誤人子弟,男盜女娼”,包含了兩方麵警世的含義。他隻要在家裏吃飯,一定陪著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廚子端上一盤鴨掌燒豆腐,是這位師傅喜歡吃的,太燙了,把老師給燙著了。年羹堯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過了一會兒,廚房端出一個人的人頭出來,另一說法是一隻手,那位廚子被砍了,當然這是年羹堯威風的過度膨脹,卻也可作為尊師重道的一個襯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狀元,當了宰相,回鄉來見啟蒙老師,還是要把官服脫掉,跪下來向老師磕頭,表麵是禮貌,其實是感恩。你不這樣做,別人看不起你。現在不一樣,錢多了,地位高了,學問就好了似的,其實學問是金錢能買得到或地位能換得來的嗎?


    講到師的邪正如何分辨?實在很難。我們學佛要謹慎,自己沒有擇法之眼,不要隨便跟著人家亂學,或者人雲亦雲。而自己當老師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誤人子弟,斷人慧命。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這裏講到學習大乘佛法的正題。大乘菩薩的唯一動機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動機是發大悲心,沒有救人救世的悲願而來學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薩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還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強解釋為方法,不要以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寶劍,金剛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經一手拿劍,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這是中東地區沙漠國家的做法,姑且引用來對大悲方便作為一種類比的說明。


    在座各位特別注意!“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大乘佛法隻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薩入世是不拘形式,沒有一定的形象,也不一定以佛學的名相來講佛法。民國三十九年,我剛到台灣時,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告訴我,我的一位同鄉死了。怎麽死的?我這位同鄉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風,船被刮得觸礁,快要沉沒。他的朋友找個救生圈給了這位太太,叫他趕緊帶著孩子走。過了一會兒,他的朋友看到他還站在那裏,又去找一個救生圈給他,叫他趕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輕人沒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這個救生圈送給年輕人,最後自己跟著沉下去了。什麽是菩薩?這就是菩薩。菩薩在哪裏?就在人世間,就在社會裏。


    菩薩永遠是濟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這就要看“華嚴經”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事跡,善財參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識,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賣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於形式,並不一定非要剃個光頭,披個袈裟,敲個木魚,才是對的。


    什麽叫“逆順境界”?順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許多佛公公、佛婆婆們,碰到人就阿彌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臉佛像,滿口佛話,這是順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橫眉豎目做強盜的,就像今天報紙刊登有八個搶銀行的,臨刑前懺悔,叫年輕人不要幹這種事,這也是一種以身說法,反麵的教材。當年我在四川,與袁老師去一個廟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三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沒有辦法走,路的兩邊則跪滿了討飯的乞丐,沒有鼻子的,瞎一隻眼的,斷一隻手的,各種怪模怪樣都有,有些長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裝的錢,一路走,一路丟。後來,我的老師問我,你看到菩薩沒有?我說沒有呀!老師說你是瞎子!我說我真的沒有看到,他說跪在道路兩邊的都是菩薩,你還送錢給他,供養他,與他結緣呢!這也是逆境界,告訴你人生是那麽的苦。


    菩薩就是與這些窮苦的人生活在一起,“與其同事,化令成佛”,這是具有菩薩種性的人,從無始以來,就有這種清淨願力。假如沒有這種清淨願力,沒有發起這種大悲心,光是盤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幾個咒子,這樣就想成佛,成嗎?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什麽叫作“於大圓覺起增上心”呢?有一個原則要把握住,我們的自性是本來圓滿清淨的,叫作大圓覺,但是,現在卻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來的大圓滿,大清淨覺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覺悟,那麽,第一步要怎麽走呢?如何起步呢?--“當發清淨大願”,學佛的第一步就是發願。發願就是一般所講的立誌,立定誌向、目標。“願”就唯識學來講,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個名稱叫“願”。為了自我滿足,自私自利叫欲。犧牲自我,超越自我,為了利他,發起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名願,此謂清淨大願、大悲大願,或者大行大願。總而言之,菩薩道有四個方向、目標--慈、悲、喜、舍,這是四大行願,一切的修行都要朝這個大方向去做。換句話說,學佛的人做人做事,離不開這四個字的內涵、標準、原則。到了最後,連“慈悲喜舍”也要舍掉,達到大圓滿清淨覺性的境地。


    發願是學佛的第一步,釋迦牟尼佛在這裏教我們如何發願。這一段等於是大乘菩薩的發願文。我們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發願,看你的目標是求什麽,一般人拜佛求什麽呢?求菩薩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發大財,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義思想。菩薩很難做口+育!人家磕一個頭很簡單,脖子彎一彎,你就要保佑他這樣那樣,保佑不到,便說這個菩薩不靈。當菩薩很可憐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個頭,要求那麽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報,何況磕個頭算不了什麽善事。真正學佛發願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在這裏說,“願我今者住佛圓覺”,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觀想、參禪時,能夠進入佛的清淨圓滿覺性之中。


    同時,還要“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二乘”。學佛的須靠善知識指引,所以,學佛者都希望能夠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備正知正見的明師。善知識不僅代表人,也代表經教,經典也是善知識。經典分為了義教與不了義教,了義教是徹底的佛法,是我們的善知識;不了義教是方便教育,僅作為參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不要一開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麽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麽,什麽是二乘呢?聲聞與緣覺。


    我們講到這裏,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們,有很多的見解都屬於外道而不自知。在我個人的觀點看來,現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摻和了許多外道知見,譬如以打坐來說,有人說子午卯酉的時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則說非在子午卯酉的時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時辰能不能打坐這是道家的觀念,而且這還不是正統道家的觀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時空的觀念,哪裏受子午卯酉的限製?又如看風水選日子都是同樣的道理,真正一個學佛的人,應該是時時大吉,方方大利,萬法唯心嘛!


    講到外道,我勸各位不要隨便罵人家外道,你懂不懂這些外道?不懂,隨便說人家是外道,這是仇恨心理,看別人不起,如此則違反學佛的道理,學佛的人應該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們發願,希望學佛時不要碰到外道,以及聲聞、緣覺二乘。在我們一般的觀念裏,聲聞與緣覺總不是外道吧!聲聞與緣覺是羅漢境界,怎麽是外道呢?不!你翻開“楞嚴經”看,佛在最後講五十種陰魔,還在罵聲聞與緣覺屬於外道。為什麽呢?他們還在“心外求法”,歡換句話說,還沒有徹底明心見性,雖然到了羅漢境界,隻明白了一半,還未圓滿。依“圓覺經”來講,還沒有達到大圓覺境界。在禪宗而言,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傳禪宗,他講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沒有證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屬於“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屬於外道知見。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教我們的第一段發願文。接下來是第二段發願文。


    “依願修行,漸斷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斷了各種障礙。有哪些障礙呢?歸納起來有事障與理障。事障,後世加上一個學名叫作煩惱障,什麽叫煩惱障?例如我們打坐,心裏雜念紛飛,靜不下來,或是腿痛發脹,這些是煩惱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見不明,智慧不開,不能明心見性。這些障礙無法馬上排除,必須漸漸斷除。願力越堅固,則越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薩或某某上師前麵磕個頭,菩薩啊!你加庇我!好像隻要磕個頭,什麽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薩會幫忙我,這是什麽心理?依賴心。所以,我常常對年輕人說:你不要來學佛啊!先去學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學佛呢?對不對?例如這種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賴心理,如何能學佛呢?所謂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來,然後加上庇護,互相感應。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薩想加都加不進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謂加庇的道理,就是我們自己中國文化本有的觀念。古德雲:“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別人幫助,自己先要站得起來。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說:“你們來加庇我啊!我站不起來呀!你們抱我到家裏,抱到床上,還要喂我吃飯啊!你們要加庇我啊!”你們說這像話嗎?隻要你們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會得到佛菩薩的加庇,你真有願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庇。我經常碰到學佛的人來說:老師啊!見了你回去以後,境界好得很,老師你加庇我。我說:別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還有更妙的,有位同學告訴我說:在美國有一個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實,我連他是誰,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麽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麽長伸到太平洋那邊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聖經提到一些麻瘋病人看見耶酥,趕緊求耶酥救我啊!這些病人摸了耶酥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跑下來感謝耶酥。耶酥說:不要感謝我,感謝你自己。對呀!為什麽感謝自己呢?信則得救。耶酥此話很高明,一點都沒有錯。可惜聖經因為翻譯的關係,很多話、很多意思都走了樣,表達得不理想,假如耶酥再複活看到這樣的聖經,一定傷心透了。


    “障盡願滿”,請注意這四個字。你說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沒有效果,業障還是那麽重。抱歉!這些都毫不相幹。事障與理障總歸叫業障,業障包括善業、惡業、不善不惡業。造善業則有福報,造惡業則有罪報,不善不惡則有無記報。什麽是無記報?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車子撞著了,都是無記報。因為業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滿願。


    若能“障盡願滿”,便自然解脫,自然自性清淨,自然“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見到自性大圓滿的境界,覺性清明,“證大圓滿妙莊嚴域”。


    以上是釋迦牟尼佛答複彌勒菩薩的結論,下麵是把以上所講的內容,再歸納為梵文押韻的句子,等於中國的詩詞。但是,翻譯成中文時,很難翻成押韻的詩,因此,翻譯的大師們另創造了新的佛教文學,叫作偈頌,脫離了平仄(ze4:傾斜。古漢語中上聲、去聲、入聲的總稱。)音韻的規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薩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彌勒汝當知】


    彌勒菩薩你應該知道,


    【一切諸眾生】


    所有一切的眾生,


    【不得大解脫】


    不能得到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都是因為貪欲的緣故。


    【墮落於生死】


    墮落在生死輪回之中。


    【若能斷愛憎】


    假如能夠斷除憎恨埋怨以及喜愛嗜好,


    【及與貪嗔癡】


    以及斷除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內心達到無分別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


    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時候,內心有無愛憎?有愛憎。愛什麽?愛阿彌陀佛,憎什麽?憎妄想。唉!念佛不應該想股票,罪過!罪過!趕緊再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愛憎之中?假如你對佛既不愛,對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淨,淨土現前。


    【二障永消滅】


    一切修行的大原則就是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


    【求師得正悟】


    然後還要求得大善知識的明師指引,明師很難找,也很難辨認,誰是我們的明師呢?本師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的明師,他的經教還在,學佛要以佛經為根據,直接向佛經求取正法。


    【隨順菩薩願】


    悟道之後,發大慈大悲菩薩之願。


    【依止大涅槃】


    悟道成佛以後,依止大涅槃,在哪裏涅槃呢?就在世間,不垢不淨,畢竟清淨。不要以往成佛以後就不來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雙運。


    【十方諸菩薩】


    十方諸位大菩薩,


    【皆以大悲願】


    都因為本事的大悲願力,


    【示現入生死】


    再度來到五濁惡世眾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積極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極逃避現實。


    【現在修行者】


    佛又再三吩咐,現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眾生】


    以及未來末世的眾生們,


    【勤斷諸愛見】


    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奮去斷除自己內心各種愛憎的觀念,


    【便歸大圓覺】


    自然大徹大悟,回歸清淨圓滿的大覺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圓覺經略說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懷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懷瑾並收藏圓覺經略說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