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一切學問的準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至於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有幾個要點:
第一,《周易》這一部書的學部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準”。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換句話說,化學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數學的也好,無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也不管軍事、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等等,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易經》是怎麽樣的一門學問?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切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第二,我們的祖先畫八卦,創造《易經》的哲學,它是幻想來的嗎?不是的,它是科學的,是經過科學實驗的程序的,是“仰以觀於於文,俯以察於地理”而研究發明的。我們老祖宗觀察這個天文,不曉得經過幾千萬年,才累積起來成為這個心得經驗。
我國的天文內容很多,譬如我們小時候看過一部叫《白猿占經》,書的表麵花花綠綠的,很奇特。這是一本早晨看太陽,晚上看月亮,觀察開象麵知道刮風下雨的書。哪 個地方有災變、有刀兵,晚上一看天文就知道了。這本書的來曆,據說是上古時候有個猴子修道,活了一萬年,它觀察天文,記錄下來累積得到的經驗,成了這一部《白猿占經》。當時我們聽說了這本書,興致很高,千方百計設法購得,視為珙璧,藏之密篋,輕易不讓別人看。等到自己年齡大了,知道了個中乾坤,也就一笑置之。過去一些同學們感到很新奇,我說你們誰想當諸葛亮、劉伯溫,你們拿去好了。同學們當然很寶貴。但當他們弄清楚了個中道理,也沒有什麽稀罕了。
神秘的無字天書
我們老祖宗了解到天地的法則,是科學地觀察得來的。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這個地理,並不是你們中學讀的地理。在中國古代,看風水也叫地理,這個地理是地球物理的另一種學問。所以古人又把看風水稱為堪輿學。輿圖之輿,過去就叫地理,是依據一般的地理圖形--包括山脈河流的走向等等。堪就是察看,察看地球所能負擔的能力。輿是車,也是載,有地厚載物之意。所以堪輿就是地理,一般稱它為風水。這裏我們所談的地球物理,是新興的一種學問,可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研究了地球物理。我常常告訴外國的朋友,關於地球物理這產科學,我們中國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了。我們中國有一本書,不但外國人不懂,連中國人也看不懂,這本書就是無字天書,隻有圖案,沒有文字,在《道藏》裏邊。以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地球物理學,全書都是圖案,畫了很多圈圈,都是洞洞,白洞黑洞,究竟哪一個指什麽?誰也不曉得。這本書就是《五嶽真形圖》。
在我們中國古時,認為地下麵都是通的,地球是個活的生命。我們古人之所以反地球視為一個活的生命體,就是認為地球裏麵有人。現在美國人的研究,也認為地球裏麵也有另一個世界。這話是否可靠,地球裏麵到底有沒有人,很難說!刻我們年輕時念過一首求仙得道的詩:“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是真的,絕對不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小時候這種故事讀得多了。現在西方也有這類科幻故事。譬如天上的飛碟是從哪時石料的?這有很多說法:一種認為是來自外太空,一種認為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人類,因為我們搞原子彈、核子彈,擾亂了地球內部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派出來偵察,看是怎麽一回事。據說美國曾經有位叫維物上校的軍人就被他們抓走,帶到地下去審問了。不過我想如果能被他們抓到另一個世界去玩玩,我倒滿希望的。據說到了地下,便可以長生不死了。我們中國人過去都說,地下人的生命比我們長,像王子去求仙說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多好呀!這是不是神話呢?也很難說。到現在不但地球裏邊是個跡,就是連地球的北極是什麽樣子,也還沒有人下過定論。科學家們、航空專家,都沒有辦法。因為飛機到了北極上空,一切儀器便都失靈了,分不出東西南北,隻有在那裏打轉。如果被地心吸力吸進去,飛機便飛往地下了,也就什麽都完了。進去之後變神仙不變神仙,我們不知道,但這些情形到底是什麽原因,現在人們還弄不清楚。倒是幻想的科學家的這種想法,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便知道了。這些在《道藏》裏邊都有,但很可異沒有人看得懂。如果我們能懂了,知道哪裏是門戶,一開門我們便可以進去了,那該多好。我曾經想關起門來研究它十年八年,總要弄出個眉目。如果能進去,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滿好玩的。但總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到底沒有這麽長的時間,讓我下這個功夫去研究。
旅程
我們老祖宗的《易經》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由於它科學積累的經驗,“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是看不見的一麵,像宗教家講上帝、講天堂、講地獄,究竟有沒有?沒有人能看得見,這就是幽。明呢?就是我們擺在地麵上的看得見的,就是明。換句話說,世界上的神秘學、宗教學都是屬於幽的。你如果懂了《易經》的道理,關於明的你固然看得見,幽的──鬼神的世界,你也都知道它的根源。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懂了《易經》的道理,像我們學佛、學禪宗的所說的生死,在中國文化看來都是笑話,那是小問題。一個人怎麽死、怎麽活、怎麽來投生等等,在中國文化中那不是問題。
譬如上古時候距離現在幾千年前,大禹王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的話。生是來觀光旅遊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易經》也是這樣說法:“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從哪裏來,還回到哪裏去。年輕時很調皮,讀到這裏便報告老師說我懂了!老師很毫異,問我懂了些什麽,我說:生是莫名其妙的來,死也是因到莫名其妙那裏去。老師哈哈大笑。這雖然是笑話,但懂了《易經》就懂了生死。生煞費苦心本來是兩頭的現象,像早上太陽上來了,晚上太陽下去了。生死也等於佛所說的,是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於真的生命、太極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這一次你生成一個男的,下次再來你要變成女的;這一次變人,也許下一次變狗呢!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講的六道輪回是一樣的道理。分段生死,生來就好像這個世界上的觀光之客,因此產生了文學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天地就是萬物的旅店,所謂光陰就是時間,現代人常說的時間隧道。從宇宙看世界幾千年,也不過是個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暫的。宇宙不止幾千萬年。逆,就是歡迎。你來了,店老板當麵歡迎你。旅,就是旅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種思想跟我們老祖宗《易經》的思想,是一貫來的。所以死生不成問題。
莊子以為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怎麽生,怎麽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認為,一個高人創造了我們。哲學家不相信,科學家也不相信。你說他造了我們,我還要問問,他是誰創造的呢?每一個宗教教主又是誰造的呢?其實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們造的!因為我們信他,他才能夠存在,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還有他的影子?所以說他是我們造的。不過我又是誰造的?我的媽媽,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誰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雞?誰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問到最後便完了,那又是哲學、科學院問題了。宗都是不能問的,還管他雞呀蛋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管你雞呀蛋呀!一齊加點醬油蔥花紅燒吃掉算了。中國人個性懶得問這個,西方人卻拚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國古代文化“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承認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薩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見的,中國古代文化都說有,那是心物一元的。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你懂了《易經》,鬼神都在你手裏掌握,聽你的命令。所以我們年輕時候學《易經》,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學。學了《易經》鬼都不怕,鬼還要聽我的命令,這種學問非學它不可!
誰創造了宇宙萬物
事實上,照我們《易經》的觀點,這個宇宙萬物,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變的,是佬呢?“精氣為物。”什麽是精?不是人體荷爾蒙那個精啊!這個物也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物。中國秦漢以前,老子也好,莊子也好,提到這個“物”字,他們的觀念就是一個“東西”,跟我們現在所謂的什麽東西一樣,這是個抽象的觀念。“精氣為物”,構成一個東西。“遊魂為變”,遊魂也是個東西,不過與精氣是兩層。精氣是固體的,遊魂已經不是固體的,而到了物理的狀態。
“遊魂為變”——起了變化。鬼是什麽呢?是實體的、向下走的;遊魂像是冒出的煙,是向上走的,就是遊魂。什麽是精氣呢?好像我們抽香煙,煙抽完了,分為兩層,煙向上走,煙灰還在這裏,就是精氣。這裏有三樣東西:香煙、燃後冒的煙——遊魂、抽完後剩下的煙灰——精氣。所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鬼神有沒有?有,絕對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這是心物一元變化出來的。所以學了《易經》可以統禦鬼神,每一個人都可以作教主了。
堪輿學上的問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們老祖宗仰觀俯察的這個“地理”,包括了現在所謂的地球物理等等一切。說到地理,大家會聯想到看風水的問題,雖然是個小道,但也必須運用《易經》的法則,今天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
關於看風水的問題,這裏邊包涵的也很多。大體上說,看風水所謂的地理,就是堪輿學,它在我們中國文化係統中,也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站在文化的立場,風水雖然是小道,但大家也不要輕視了它。因為它也是一門很複雜很深奧的學問。像我們古代開礦,那時候並沒有所謂的地質學,也沒有探測的儀器,完全憑堪輿之學,就可以斷定礦源、藏量及深度等。
一般看風水大概分為兩派:一是三合,是依據天、地、人各種不同的法則;一是三元,是以時間為標準的方法,分為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比較而言,三合是注重形巒,也叫巒頭;三元是注重理氣。後來又分了很多派別,開始時是晉朝的郭璞,專門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來相地,來觀察地理。郭氏著有《葬經》,是講安葬死人法則的學問。死人與活人有什麽關係呢?這就很難講了。說起來恐怕就是電、感的關係吧!有時候有道理,有時候沒道理。但是郭璞本人的故事,卻不無令人有所感慨。
我們看晉代的曆史,郭璞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學問當然很好。他研究這一套學問,對當時的政治影響也很大,可是他卻不幸遇到了一個君弱臣強的時代。有位宰相叫王郭,很跋扈,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這些有學問的讀書人反對他,有一天就請郭璞吃飯,想威脅他屈服。吃完了飯,王敦就問郭璞:郭先生你的陰陽五和是很靈的,請你算算我的命好嗎?意思就說我能當皇帝嗎?郭璞就勸他不要篡位當皇帝,不然會有不測之禍。王敦很不高興,就問郭璞那麽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王璞笑著說: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為你要殺我。王敦說,我正是這個意思,就把他殺了。所以有人說,善《易》的人不卜。曆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大家千萬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幾條魚,而且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很不吉利的。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陰私,便認為自己消息靈通,那對自己實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個人要裝糊塗一點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塗。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作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報。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玩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神奇的堪輿術
現在回頭再講中國過去的地理——看風水的問題。開始我們講三元、三合。所謂形巒,一般的說法就是龍,看龍脈。龍是形容詞,不是直的有龍;形巒就是五行相配。有的山頭是圓形的,便屬於土形;有的山頭是尖形的,便屬於火形;方形的是屬於金形;另外還有木形的山。金木水火土配起來,就是看形巒。
風水師常說這個山是麒麟呀、獅子呀、寶劍呀、軍旗呀、紗帽呀,都是鬼話,不要相信。獅子跟狗差不多,麒麟跟豬差不多,為什麽不說是狗形山、豬形山呢?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胡說,是迷信。後來堪輿學到了唐代,分為四家,就是賴、李、楊、廖,最有名的是楊救貧。我們年輕時,聽說看風水要練眼睛,要能看到地下三尺深。那也是騙人的話,不可能的事!當時我也練了很久,後來越想越不對勁,便不再練了。
事實上,一個地理師要能看到地下三尺,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用智慧之眼去看。要了解地質的情形,豈止三尺!三丈也應該了解的。楊救貧因為十分高明,所以不輕易為人家看墳地。他隻想忠臣、孝子、節婦、義士這四種人看。這些是中國社會的典型人物。他指定地點,把這家死去的父母埋下,不出三年一定大發!不管什麽地,隻要楊救貧一指點,頭向哪一邊,腳向哪一邊,埋下去三年以後,你等著看吧!升官、發財都來了。
這種方法我們年輕時候聽了,心中認為非常神奇,也非常向往。其實是用三元理氣,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葬人。過去我家孩子們也有信來,說為我選了一個好地。我寫信告訴他們,“青山何處不埋人”!人死了哪裏不能埋呢?不要那麽麻煩,哪裏死,哪裏埋,壽終正寢跟死在道路旁邊是一樣的。但是講堪輿之學,的確有這種學問,叫做理氣。懂了理氣,懂了三元的道理,任何地方都可以。
譬如今年為下元甲子年(一九八四年),卦氣便跟著變了。台灣是屬於後天卦巽卦的位置,巽在東南。台灣幾百年沒有走過這個運,這幾十年正是巽卦當令,所以也是台灣最走運的時候、氣最旺的時候。過了這個卦氣,便要開始鼎卦。鼎卦的方位、當令、當權,又另是一種氣象了。楊救貧的方法就是抓這個東西,抓住這個時運。運氣正要到那裏的時候,等於一條光線,正好照到那裏一樣,不論水澤、荒丘、道旁……這時候你把人埋下去,等到你自己發達了,有辦法了,再把你父親、母親移去他處安葬。這是唐朝楊救貧的大概。地理這門學問,我平常也常鼓勵一般人學。但是派別很多,這個裏邊竅門也很多,絕對不能迷信。
有一本書,我在香港看到,現在已經在台灣流行了。這本書有圖案,寫得很明白。譬如正對門口有棵樹,這是很不好的。記得有次到南部去,走到清水等車子,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有一棵榕樹,榕樹須一串一串糾結不清,很是不好。一問這家果然有問題。
風水這東西有時也真邪!你說不信嗎,有時候還真靈;不過有時候也不盡然。我們中國看地是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你懂了這些以後,便不要看風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雖然如此,過去大家還是很重視它。在我們曆史上出將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範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們的風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學生們也很注意這個問題。孔子死後,他的墓地是他的學生子貢看的。當時三千弟子會議如何來葬夫子,結果選了地(就是後來葬漢高祖的那塊地),子貢看了說:不好,這塊地不行,因為這塊地隻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們夫子比皇帝偉大!所以子貢選了山東的曲阜。但是子貢又講了:這塊地固然不錯,隻是這條水有問題。若幹年後,下代女家差一點,再一代又好一點,再下一代又差一點……由於過去重男輕女,女家好壞大家認為不算什麽。這麽一塊千秋萬世的好地,雖然的這一點缺陷,也總算是塊好地了,於是孔子便葬在這裏。
這些事故說明中國文化中,古代的讀書人必須要通三理——醫理、命理、地理。為什麽要通三理?
因為中國文化講孝道,一個作兒女的人要懂了這些,才能為父母盡孝。父母年紀大了,作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論語》中就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為什麽?知道了父母是多大歲數了,自己出遠門能不能回來,自己心裏有數。算一算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關口,怕有麻煩,早點準備,要特別小心。第二點,萬一有病了,自己懂得醫理,知道治療。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個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個讀書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醫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我小的時候也看到很多。當時有一個老前輩,又會算命又會看地,我們老喜歡跟著他跑,一邊跑一邊聽他講些道理,講些學問。那時候不用筆記,完全靠腦子記憶,有時候一件事要他講好幾遍。記得有一次走到一個山上,看到一座墳墓,這一家是我們都認識的。他說:這家的後代一定很不好,我們要幫幫他。我說我們又沒有錢,又沒能力,怎麽幫法?老師帶我們站在山上說:你看他的祖墳下麵出了毛病啦!我們站在山上看墳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墳墓,都一樣呀!老師說某某家的墳墓裏有水,在我看來卻跟別家的墳沒有什麽兩樣。
過了半年,聽說這家要遷墳了。那時候還小,怕看棺材、怕見鬼,不敢去看。老師說不怕!我帶你去。年輕人多學些經驗,於是便去了。到那裏還沒有開始挖墳,老師說這個棺木有問題,裏邊都是白螞蟻。結果把墳挖開了一看,不但棺木變了方麵,而且已變成黑色,外邊還乾乾的。再打開一看,棺木內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螞蟻。想想老師的確有一套。
我們一般人講風水,風水是什麽?什麽叫做風水?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所以我就問老師,棺木怎麽會歪呢?裏邊怎麽會有水呢?他說這是風的關係,地下有風,風的力量就那麽大,把它吹動的。水呢?水是從附近集中來的,所以看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屍骨在地下還受風與水的浸襲。老師還講了很多故事給我聽,好風水的地方的確不同。記得家父四十多歲的時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擺起來,墳墓也做好。這是中國的老規矩,免得子孫們麻煩。在開始為家父做墳時,老師來了。指定要挖下去二丈二尺深。一般而言,並不需要挖那麽深。因為這是塊金色蓮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時候,中間有塊土是金黃色的,像蓮花一樣。當時我們也很稀奇,跟著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黃土。他說還要挖、還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些土跟蛋黃一樣,像不像蓮花,當時也顧不到了,隻感到很驚訝。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事情。
那個時候,既沒有大學地質係,也沒有儀器來測量,到底他是怎麽知道的?所以中國的許多學問,都是根據科學的原理來的,都是最高的理論科學。但是很可惜我們一般後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風水、看死人上去;用到辦公室搬位置,換桌子什麽等等來挑運氣,那實在太小啦!我個人一輩子不在乎這個,有人說我辦公室位置不對,不能坐!我偏要坐,因為我不需要鬼神來幫助我。一生行事無愧無怍,了無所憾,所以什麽都不怕。但是各位千萬不要學我,因為我是個什麽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說到迷信,使我想到現代人動不動就講人家迷信,有些問題我常常問他們懂不懂?他說不懂,我說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隻聽別人說,便跟著人家亂下斷語,那才真正是迷信。當然,不但科學不能迷信,哲學、宗教也同樣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須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門東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資格批評,那才能分別迷信與不迷信。這是講到地理的時候,對我們一般人看問題的一些感觸。
理論與科學
剛才講過,地理的學問包括很多。至於整個的地理,我經常提倡《二顧全書》不能不讀,一部是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一部是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部書都是講地理的,不能不讀。我們過去讀《史記》、讀《漢書》時,一定把這兩部書擺在旁邊,讀到哪裏,隨時翻閱。譬如我們讀到福建,便聯想到台灣,便想到鄭成功是怎麽到台灣的,不能不讀台灣的古代曆史。台灣古代曆史資料、山川、形勢、人物、物產等,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說得都很清楚。
尤其一個學政治、學軍事的人,如果連《讀史方輿紀要》都沒有看過,連地理都不熟,那還談什麽政治?談什麽軍事?一個政令下去、一個政策的決定,可以適用於台灣,不一定適用於山東或四川;可以適用於黃河以北,不一定適用於長江以南。拿台灣而言,一個方案、一個政策,在台北很好,在台南、屏東便不一定需要。在台北能行得通,到屏東便不一定行得通;到台東可能更不對了。所以一個為政者,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讀史方輿紀要》與《天下郡國利病書》,無論從事軍事或政治,乃至地理師,都不能不讀。我記得年輕時出門,行李比人家都重。所謂“半肩行李一肩書”——帶的都是書。這兩部書隨我走的路,實在不少。抗戰勝利後,我把它捐給四川圖書館了,這幾十年我手中沒有這兩部書,最近才把它印出來,大家不能不看。這是講地理順便提到的。
死生如旦暮
上次講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就是講到了生死。中國文化素來認為:人類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麽差別,也沒有那麽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在世上等於住旅館、來這裏玩玩、來觀光的,觀光完了當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說,死生如旦暮——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晝。換句話說,這個死生觀念不是唯物的觀點。唯物觀點認為人死如燈滅,中國文化的觀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說法就是輪回,也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來的來世。當然我們現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屬於整個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在那裏轉。印度佛學跟中國古代的說法一樣。所謂“原始反終”,就是現象的變化,經過能生能死的那一個,生命並沒有動搖。等於水泡成茶、造成酒,茶與酒雖然不同,卻都是由於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遠沒有變過。所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因此,東方文化認為,死生不是問題。西方呢?認為死生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決人們死後的問題的。講到宗教問題,我常說宗教家都是賣死不賣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訴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開了自家觀光飯店等客人上門。佛教稱它的觀光飯店是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稱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來號召。
中國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麵看,而站在生的一麵,認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陽有落下去的時候,但太陽天天都要再升起來,因此中國文化從來不提死的問題。也有人說西方人認為中國文化不重視宗教問題,甚至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我說你搞錯了!中國文化談的是生的宗教,不談死的宗教。你們的宗教是夜裏提燈籠走路,鼓勵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裏去。中國文化不鼓勵人家死,鼓勵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陽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陽升上來,後天還有太陽出來。
我以往常常告訴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麽悲天憫人,杞人憂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陽照舊從東方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曆史也一樣會延續下去,子孫們過得比我們會更好、更快樂。天地間沒有什麽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就聽到老前輩們常常說,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現在看看,有什麽不得了的?我們活得不是比過去還好嗎!這也就是生死問題。
道家不死之藥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學通了《易經》,就曉得三樣東西。我們人類的生命有三樣東西,宇宙也有這三樣東西,叫做精、氣、神。中國的道家常提出來講,如果掌握了精、氣、神這三樣東西,就可以飛升成仙。我們常常講精神,究竟什麽是精神?是精力旺盛!如果說吃了維他命,或是夠營養的東西,精神便特別好的話,這是唯物的囉!但是,精的問題不是物質的。有一個觀念,大家要弄清楚:物和物理以及物質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所以精、氣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物理的,當然更不是男性身體內的精蟲,或女性身上的卵巢。
譬如我們說,這個人精神很旺盛!這是抽象的,可是它代表了一個形態,這個裏頭解釋便很多了。因此道家所說的長生不死之藥,不是去蓬萊仙島求來的,而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修養得好,照道家的說法,可以長生不死。我不喜歡用生長不死的說法,而喜歡用長生不老的說法。一個人要耐得老,活到一百年、五百年、幾千年都可以,絕對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管長生不死或是長生不老,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這個不是西藥,也不是中藥,也不是物質。所以身體有了毛病,真正要治療身體好起來,隻有靠自己。能夠利用自己本身的精、氣、神,便可以返老還童,便可以長生不老。
宇宙也是這三樣東西:精、氣、神。這個東西很難解釋,為了表達方便起見,我們可說它是光、熱、力。神就是光;氣就是力;精就是熱。宇宙萬物的生命離不了光、熱、力三樣東西。如果離開了它,就是個死東西了。等於我們活在世界上,日光、空氣、水缺一不可。宇宙間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說“精氣為物”,意思是說,物質的東西構成活的東西,是由精氣凝結而來的。
譬如一支香煙吧!沒有燒過以前,這支香煙的顏色、味道是一種樣子,等它燒過變成灰以後,那個神采就兩樣了。所以活的時候,凝結“精氣為物”,死了之後,便“遊魂為變”,於是這兩層分開了。也等於柏拉圖講的,世界分兩層:一層是精神世界,一層是物理世界一樣。但是它不是二元論,“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一個功能變出來的兩麵。遊魂就是神,我們活著就是神,死了就是魂,所以也叫做靈魂。這個靈魂,現在就在我們活著的生命裏。精氣所構成的這個生命,就變成神,精氣凝結是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是“遊魂為變”,神變了叫遊魂。所以說,死後這個神就變成遊魂了。
鬼跟神到底有沒有?鬼是一個個體的東西,我們研究“鬼”字的構造,先要注意到“田”字。田字很重要,田就是田地,鬼是向下走的,不是向上走的。田字出頭便是“由”,上下出頭便叫“申”。雷呀、電呀,都是由田字來。所以孔子承認有鬼神,是兩重世界的東西,雙重宇宙。有一位老朋友,他的書中也引用雙重世界、多重宇宙的說法,裏麵就講到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兩重世界。
“故知鬼神之情狀”,《易經》的道理學通了以後,便可以了解宇宙的萬象,也了解了形而上的幻象,於是便可以與鬼神溝通,也可以說與天人溝通,天人合一了。《易經》就是這樣一門學問,這一篇是個最重要的開頭。
儒者之恥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如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經》學問係統的精神,可以說是在推崇這個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聖人的境界。聖人是個名稱,是學問、德業修養達到成就標準的人。所以聖人也是人,不過他與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經》這個學問以後,便“與天地相似”,而“不違”了。也就是說,一個人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則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萬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達這樣的成就,一切隨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這樣才是完成了一個人生。人是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的。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則一樣,“與天地相似”,一切合於自然之道,“故不違”。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話。法就是效法,我們人生的境界始終與宇宙的法則、天地的法則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不違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則。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個“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與智是相通的。這裏講懂了《易經》以後的人,智慧的成就便無所不通,這是高推《易經》的聖境。古人講到儒家,認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戰國以後,一般都把儒者當成了很高的知識分子,儒家也就自認,一個讀書人什麽事情都要了解,否則便認為是恥辱,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天下事要無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中通人事,乃至萬物的物理都要清楚。達到這個境界便是“知周萬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學問。等到一旦出來有所作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濟天下”。這個道就是成功的貢獻,有動力、有方法,它能夠救濟這個“天下”。盡管也會有很多艱難,但“故不過”,不會有錯誤,也沒有錯誤,這是學易的價值。
上麵兩句話是《易經》學問縱的一麵。橫的一麵呢?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旁行”是無所不通,乃至可以說,旁門左道,什麽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雖然有時候迫不得已也會用些手段、旁門左道什麽的,但是不會違背原則,辜負初衷,絕不會過分,而失之於流——不正當。套句俗話來說,就是風流而不下流。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清楚了,“故不憂”,沒有什麽煩惱了。所謂學易者無憂,因為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得意也是。每個階段都會變去的,因為天下事沒有不變的道理。等於一個卦,到了某一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如上電梯,到某一層樓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因為知道一切萬事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與愛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句話在中國文化中產生了一些流弊。我們古代——不僅中國,西方也不例外,農業社會裏大家有個共同的觀念,就是安土重遷。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都非常眷愛、非常留戀,很怕遷移,尤其很怕遠遷。為什麽他們會“安”於其“土”,不願遠遷呢?
人類是地球文化,他們離不開這個地球,也就是離不開這個土地。人為什麽會有仁慈心理呢?仁慈是效法土地的法則而產生的,也就是老子講的人法地——效法這個土地的法則之故。說到大地與我們人類的關係,也很好笑。大地給我們生命,大地給我們一切恩惠,我們卻沒有一樣可以還給大地,要還的就是屎尿和一堆臭皮囊。
我常常提到張獻忠的有名的七殺碑,我親自見過。這個碑還在四川成都小城公園的圖書館裏。張獻忠的碑文,我們看了也隻好作會心的一笑。你說他有沒有道理?仔細想想也有點道理。他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看來好像蠻橫,但就另一個觀念看去,似乎不然。人對大地一無報答之處,而隻有破壞,但天地像父母一樣愛護我們。因此孔子要人效法天地,所以“安土敦乎仁”。敦,就是很熱烈、很誠懇的意思。效法大地的精神來做人,實踐我們仁愛仁慈的精神,“故能愛”。所以說仁者愛人,像大地一樣地愛人,像天地一樣,隻付出,一點也不求收回。
講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為西方文化一來,科學文明進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歡出來旅行遷移。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看西方文化,不能僅看美國,美國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為她太短太年輕,立國不過兩百多年,還很淺很短。我常常跟美國朋友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如果談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們給我們當徒孫,我們還不要呢!你們隻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如果談科學呢?那我們就自愧弗如了,我們還是個小老弟,實在是要跟你們學才行。
我們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歐洲看看,他們也還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個沙漠地帶出生的人,苦得那個樣子!但是到了晚年,你問他哪裏最好,他還是認為他的家鄉最好。窮家的孩子出來,乃至於很多的人,你問他,誰做的菜最了吃?他們會說:媽媽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個地方出生的人,就對那個地方有感情。
我常常談到一個問題,出家的同學都知道,佛學有個名稱“沙門”,漢代翻譯為“桑門”。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這些真正修行的人叫“頭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依照戒律,“頭陀不三宿空桑”。一個頭陀行的人,在一棵樹下過夜、打坐,不能超過三天,這是戒律規定;到第四天非離開不可!因為在那個地方住久了,就會與那裏發生感情,就會留戀了。我們拿一個杯子、一隻手表來說,再不好的杯子,但這是我用的,我會對它產生感情,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我會生氣!人們對物也會有一種留戀的感情。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頭陀不三宿空桑”,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公素書》(就是圯上老人送給張良作軍師的那本兵書)中就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拋棄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會受感情的拖累。人對於感情的牽掛比什麽都厲害,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原因。這些道理都與安土有關係。由此可知,人不但對土地有感情,對個人周遭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會產生感情、產生留戀。
在《易經》的道理中,非常注重這個“情“字,因為情是一種現實的東西。對性呢?《易經》中則不大注重,因為那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是空的,什麽都可以不要。但情是有的,如何處理感情,是個藝術,也在於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幫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這個道理, “故能愛”,就能夠博愛。博愛不是含有占有私心的狹隘愛,而是很廣博的、普遍的、無私的。
宇宙的大學問
下麵講《易經》整個學問的運用,以及它的目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學問懂了以後,整個宇宙萬物都懂了,所以說“範圍天地之化”。這個中國文化《易經》所發明的“化”,後來被道家所運用。譬如“宇宙”這個名詞,最早出現的道書《淮南子》裏邊。宇是代表空間;宙是代表時間。時空兩個東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屬於時空的範圍,而天地則是有形的。可見天地的觀念小,宇宙的觀念大。
後來佛學又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名詞,可以包括了宇宙,這個名詞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時空、萬物以及天地間的一切。我們中國漢代的道家,在《淮南子》裏邊就說明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易經》的學問也是包含時空兩部分的,就是“範圍天地之化”的。
這個宇宙,在我們中國文化裏不認為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創造的,沒有宗教的性質。在《易經》文化中,還有一種科學觀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個天體宇宙是大化學的鍋爐,我們人不過是這個鍋爐中的一個小分子、一個小細胞、一個很會活動的細胞而已。這是造化的一種功能。人類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偉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場看人類,不過像花木上的一片小葉子一樣,是微不足道的。而整個的造化卻非常偉大,隻有懂了《易經》以後,才能知道《易經》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的,就是說,沒有任何法則是超過《易經》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學問,都離不開《易經》這個範圍。
《易經》的另一個重點,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能夠了解宇宙萬有的一切運用;這個運用的原則是“曲成”。大家注意這個“曲”字,舉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從《易經》文化中而來。《易經》這個名詞叫“曲成”,老子的“曲則全”,就是從《易經》這個觀念中來的。
為什麽是曲則全呢?《易經》告訴我們,宇宙是沒有直線的,通常是個圓圈。圓圈這個圖案就代表了太極,人也是這樣。我們人的生命,隻有修道的人了解。如果從生命來看我們這個形體,卻是很糟糕的。我們前麵的什麽都看得見,後麵的什麽都看不見。我們生命的圓是分段的,我們形體的圓是一個光圈。實際上這個形體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中心、一個支柱,所謂神以形生,精以氣凝。人體的生命就是這樣。
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每個人,乃至萬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過去大家看到菩薩、上帝的畫像上,都有一個光圈。現在科學研究,已經可以看到人的光圈。人的光圈約有一尋——就是八尺左右,換句話說,你的手臂有多長,你周身上下就有這麽大的光圈。人體光圈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而且這些顏色是隨你的心情在變化的。如果你動了一個壞念頭、惡念頭,你光圈的顏色就變黑了;你心裏有個善念頭,你光圈的顏色也是亮的。光有幾種,最好的是金色,佛經上所謂的金色晃耀,就是聖人的境界。其他還有紅光、黑光、白光、藍光、黃光等。
我們中國人學了《易經》會看相,也有人會看光。如果是紅光,代表將有血腥之災;黑色就代表有災難來了;綠光是一種魔的境界。這說明一切都是圓的,光也是圓的。我們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轉了一圈,還回到原來地方。懂了這個道理,便曉得《易經》為什麽說“曲成萬物”了。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直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把曲線切斷,加上一些人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學了《易經》,講話也要有些藝術,轉個彎;連罵人也是一樣,轉一個彎罵了他,他還很舒服。如果你要罵一個人混蛋,他會跟你拚命;如果你說我們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沒有什麽說的了。所以說“曲成萬物”。
但是也不能太過了,變成一個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宇宙萬有的道理是由曲線完成的,人身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曲線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觀,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們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經》說“曲成萬物而不遺”,不會遺漏哪一樣,因為它是圓周形的。真正的圓代表一切的圓滿,因為我們的生命都在這個圓圈以內,沒有哪個地方會有遺漏的了,所以說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太極中的學問以後,就可以了解這個曲成的道理。老子說“曲則全”,一走曲線就一切圓滿了。
光明來自黑暗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我們開始講象數時,就講到一天十二個時辰是分晝夜,分陰陽的;就連短短的一分鍾也分陰陽。我們明白了日夜這一明一暗就是個現象,由這個現象而知道,有陰必有陽,有光明麵,下一步一定有黑暗麵。有上台必有下台;有下台也可能會再有上台的時候。
明極暗生,暗極明生。明從哪裏來?從黑暗來,黑暗從哪裏來?從光明來。那個能明能暗的是本體,是太極,既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
從前有個禪師參祥,但還沒有解脫到生死的問題。有一天他讀《易經·係辭》,讀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一句,他便大徹大悟了,於是就在下麵加了兩個字,變成“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生死”。
下邊一個結論,這也是東方文化特別的地方:
“神無方而易無體。”什麽叫神?把宗教外衣統統剝光了,我們東方最高的宗教哲學是“神無方”。神是沒有方位的、沒有形象的,我們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沒有方位,無所不在,也無所在的。
“易無體”,《易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來卜你的命運,說你的命不好,你便難過。誰叫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經》的道理之後,生命、命運統統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
我們大家學《易經》,先要把《係辭》上下傳弄通了才可以,否則一學《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你便著《易經》的“道”了,借用佛家的一句話,你就著相啦!一臉的卦氣像神經病一樣,那就不好看了。我們看京戲,諸葛亮出來是八卦袍、鵝毛扇;薑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臉上也有一個太極圖,也是八卦袍、太極圖、鵝毛扇……可見八卦、太極圖都是代表智慧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有智慧的高人。但也有臉上畫半個太極圖的,那就說明了他是假智慧、狗頭軍師。在京戲中,羽扇綸巾就是智慧的象征。
“神無方而易無體。”易以什麽為體呢?易以用為體。體在哪裏看到?體在用上看到。無用就無體,體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隻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我們了解了這個,再看西方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就已經低了一級啦!不過我們自己沒有貢獻,光拿老祖宗來誇耀,那是過去的成就,那是老祖宗的,不是我們的。我們交了白卷,隻有對不起老祖宗,我們做後代子孫的應該檢討才是。
說到這裏,想到過去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自己死了,給自己寫了一副挽聯,上聯是“真對不起,此生交了白卷……”我說好!作得真好!這挽聯不隻你能用得上,我們很多人都用得上。對老祖宗而言,我們真對不起他們,因為我們都交了白卷。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也。 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一切學問的準則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有幾句名言可以形容,就是“經典中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至於孔子研究的心得報告,有幾個要點:
第一,《周易》這一部書的學部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易與天地準”。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換句話說,化學的也好,物理的也好,數學的也好,無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也不管軍事、政治、社會、文學、藝術等等,都離不開這個法則。
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簡單地說,如果人家要問我們,你們中國的《易經》是怎麽樣的一門學問?答案是“彌綸天地之道”的學問。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切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第二,我們的祖先畫八卦,創造《易經》的哲學,它是幻想來的嗎?不是的,它是科學的,是經過科學實驗的程序的,是“仰以觀於於文,俯以察於地理”而研究發明的。我們老祖宗觀察這個天文,不曉得經過幾千萬年,才累積起來成為這個心得經驗。
我國的天文內容很多,譬如我們小時候看過一部叫《白猿占經》,書的表麵花花綠綠的,很奇特。這是一本早晨看太陽,晚上看月亮,觀察開象麵知道刮風下雨的書。哪 個地方有災變、有刀兵,晚上一看天文就知道了。這本書的來曆,據說是上古時候有個猴子修道,活了一萬年,它觀察天文,記錄下來累積得到的經驗,成了這一部《白猿占經》。當時我們聽說了這本書,興致很高,千方百計設法購得,視為珙璧,藏之密篋,輕易不讓別人看。等到自己年齡大了,知道了個中乾坤,也就一笑置之。過去一些同學們感到很新奇,我說你們誰想當諸葛亮、劉伯溫,你們拿去好了。同學們當然很寶貴。但當他們弄清楚了個中道理,也沒有什麽稀罕了。
神秘的無字天書
我們老祖宗了解到天地的法則,是科學地觀察得來的。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這個地理,並不是你們中學讀的地理。在中國古代,看風水也叫地理,這個地理是地球物理的另一種學問。所以古人又把看風水稱為堪輿學。輿圖之輿,過去就叫地理,是依據一般的地理圖形--包括山脈河流的走向等等。堪就是察看,察看地球所能負擔的能力。輿是車,也是載,有地厚載物之意。所以堪輿就是地理,一般稱它為風水。這裏我們所談的地球物理,是新興的一種學問,可是我們老祖宗早就研究了地球物理。我常常告訴外國的朋友,關於地球物理這產科學,我們中國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研究了。我們中國有一本書,不但外國人不懂,連中國人也看不懂,這本書就是無字天書,隻有圖案,沒有文字,在《道藏》裏邊。以我看來,這本書就是地球物理學,全書都是圖案,畫了很多圈圈,都是洞洞,白洞黑洞,究竟哪一個指什麽?誰也不曉得。這本書就是《五嶽真形圖》。
在我們中國古時,認為地下麵都是通的,地球是個活的生命。我們古人之所以反地球視為一個活的生命體,就是認為地球裏麵有人。現在美國人的研究,也認為地球裏麵也有另一個世界。這話是否可靠,地球裏麵到底有沒有人,很難說!刻我們年輕時念過一首求仙得道的詩:“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那個時候我們認為是真的,絕對不假,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小時候這種故事讀得多了。現在西方也有這類科幻故事。譬如天上的飛碟是從哪時石料的?這有很多說法:一種認為是來自外太空,一種認為是來自地球內部的人類,因為我們搞原子彈、核子彈,擾亂了地球內部人的生活,所以他們派出來偵察,看是怎麽一回事。據說美國曾經有位叫維物上校的軍人就被他們抓走,帶到地下去審問了。不過我想如果能被他們抓到另一個世界去玩玩,我倒滿希望的。據說到了地下,便可以長生不死了。我們中國人過去都說,地下人的生命比我們長,像王子去求仙說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那多好呀!這是不是神話呢?也很難說。到現在不但地球裏邊是個跡,就是連地球的北極是什麽樣子,也還沒有人下過定論。科學家們、航空專家,都沒有辦法。因為飛機到了北極上空,一切儀器便都失靈了,分不出東西南北,隻有在那裏打轉。如果被地心吸力吸進去,飛機便飛往地下了,也就什麽都完了。進去之後變神仙不變神仙,我們不知道,但這些情形到底是什麽原因,現在人們還弄不清楚。倒是幻想的科學家的這種想法,幾千年前我們老祖宗便知道了。這些在《道藏》裏邊都有,但很可異沒有人看得懂。如果我們能懂了,知道哪裏是門戶,一開門我們便可以進去了,那該多好。我曾經想關起門來研究它十年八年,總要弄出個眉目。如果能進去,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也滿好玩的。但總下不了這個決心,因為到底沒有這麽長的時間,讓我下這個功夫去研究。
旅程
我們老祖宗的《易經》是“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由於它科學積累的經驗,“是故知幽明之故”。幽是看不見的一麵,像宗教家講上帝、講天堂、講地獄,究竟有沒有?沒有人能看得見,這就是幽。明呢?就是我們擺在地麵上的看得見的,就是明。換句話說,世界上的神秘學、宗教學都是屬於幽的。你如果懂了《易經》的道理,關於明的你固然看得見,幽的──鬼神的世界,你也都知道它的根源。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懂了《易經》的道理,像我們學佛、學禪宗的所說的生死,在中國文化看來都是笑話,那是小問題。一個人怎麽死、怎麽活、怎麽來投生等等,在中國文化中那不是問題。
譬如上古時候距離現在幾千年前,大禹王就說過“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的話。生是來觀光旅遊的,死就是回去,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易經》也是這樣說法:“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人從哪裏來,還回到哪裏去。年輕時很調皮,讀到這裏便報告老師說我懂了!老師很毫異,問我懂了些什麽,我說:生是莫名其妙的來,死也是因到莫名其妙那裏去。老師哈哈大笑。這雖然是笑話,但懂了《易經》就懂了生死。生煞費苦心本來是兩頭的現象,像早上太陽上來了,晚上太陽下去了。生死也等於佛所說的,是分段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至於真的生命、太極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這一次你生成一個男的,下次再來你要變成女的;這一次變人,也許下一次變狗呢!這就是分段生死,跟佛講的六道輪回是一樣的道理。分段生死,生來就好像這個世界上的觀光之客,因此產生了文學的境界。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就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天地就是萬物的旅店,所謂光陰就是時間,現代人常說的時間隧道。從宇宙看世界幾千年,也不過是個小孩子,是很幼稚的、很短暫的。宇宙不止幾千萬年。逆,就是歡迎。你來了,店老板當麵歡迎你。旅,就是旅館。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種思想跟我們老祖宗《易經》的思想,是一貫來的。所以死生不成問題。
莊子以為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怎麽生,怎麽死。宗教家也在追求答案。宗教家認為,一個高人創造了我們。哲學家不相信,科學家也不相信。你說他造了我們,我還要問問,他是誰創造的呢?每一個宗教教主又是誰造的呢?其實所有的宗教主都是我們造的!因為我們信他,他才能夠存在,才有存在的價值。如果大家都不信他,世界上哪還有他的影子?所以說他是我們造的。不過我又是誰造的?我的媽媽,我的外婆?那我外婆外婆的外婆,最初最初是誰造的呢?先有蛋呀先有雞?誰也沒法解決這個問題。問到最後便完了,那又是哲學、科學院問題了。宗都是不能問的,還管他雞呀蛋呀!尤其是我們中國人,管你雞呀蛋呀!一齊加點醬油蔥花紅燒吃掉算了。中國人個性懶得問這個,西方人卻拚命地去追根究底。可是中國古代文化“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承認鬼呀、神呀、仙呀、佛呀、上帝呀、菩薩呀,宗教所信那些看不見的,中國古代文化都說有,那是心物一元的。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你懂了《易經》,鬼神都在你手裏掌握,聽你的命令。所以我們年輕時候學《易經》,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學。學了《易經》鬼都不怕,鬼還要聽我的命令,這種學問非學它不可!
誰創造了宇宙萬物
事實上,照我們《易經》的觀點,這個宇宙萬物,既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菩薩變的,是佬呢?“精氣為物。”什麽是精?不是人體荷爾蒙那個精啊!這個物也不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物。中國秦漢以前,老子也好,莊子也好,提到這個“物”字,他們的觀念就是一個“東西”,跟我們現在所謂的什麽東西一樣,這是個抽象的觀念。“精氣為物”,構成一個東西。“遊魂為變”,遊魂也是個東西,不過與精氣是兩層。精氣是固體的,遊魂已經不是固體的,而到了物理的狀態。
“遊魂為變”——起了變化。鬼是什麽呢?是實體的、向下走的;遊魂像是冒出的煙,是向上走的,就是遊魂。什麽是精氣呢?好像我們抽香煙,煙抽完了,分為兩層,煙向上走,煙灰還在這裏,就是精氣。這裏有三樣東西:香煙、燃後冒的煙——遊魂、抽完後剩下的煙灰——精氣。所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鬼神有沒有?有,絕對有的。但是你不用害怕,這是心物一元變化出來的。所以學了《易經》可以統禦鬼神,每一個人都可以作教主了。
堪輿學上的問題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我們老祖宗仰觀俯察的這個“地理”,包括了現在所謂的地球物理等等一切。說到地理,大家會聯想到看風水的問題,雖然是個小道,但也必須運用《易經》的法則,今天順便跟大家介紹一下。
關於看風水的問題,這裏邊包涵的也很多。大體上說,看風水所謂的地理,就是堪輿學,它在我們中國文化係統中,也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站在文化的立場,風水雖然是小道,但大家也不要輕視了它。因為它也是一門很複雜很深奧的學問。像我們古代開礦,那時候並沒有所謂的地質學,也沒有探測的儀器,完全憑堪輿之學,就可以斷定礦源、藏量及深度等。
一般看風水大概分為兩派:一是三合,是依據天、地、人各種不同的法則;一是三元,是以時間為標準的方法,分為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比較而言,三合是注重形巒,也叫巒頭;三元是注重理氣。後來又分了很多派別,開始時是晉朝的郭璞,專門用五行——金木水火土來相地,來觀察地理。郭氏著有《葬經》,是講安葬死人法則的學問。死人與活人有什麽關係呢?這就很難講了。說起來恐怕就是電、感的關係吧!有時候有道理,有時候沒道理。但是郭璞本人的故事,卻不無令人有所感慨。
我們看晉代的曆史,郭璞是當時的知名之士,學問當然很好。他研究這一套學問,對當時的政治影響也很大,可是他卻不幸遇到了一個君弱臣強的時代。有位宰相叫王郭,很跋扈,想造反篡位作皇帝。但他怕這些有學問的讀書人反對他,有一天就請郭璞吃飯,想威脅他屈服。吃完了飯,王敦就問郭璞:郭先生你的陰陽五和是很靈的,請你算算我的命好嗎?意思就說我能當皇帝嗎?郭璞就勸他不要篡位當皇帝,不然會有不測之禍。王敦很不高興,就問郭璞那麽你算算你自己的命如何呢?王璞笑著說:我的命,到今天中午就完啦!因為你要殺我。王敦說,我正是這個意思,就把他殺了。所以有人說,善《易》的人不卜。曆史上能夠先知的人,多半不得善終。大家千萬注意:搞神通、搞先知的人,大多數都得不到好結局,這是必然的。
古人有句話說“察見淵魚者不祥”。一個人用肉眼能看到水底有幾條魚,而且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很不吉利的。這句話就是說人不要太精明了!如果知道很多人的陰私,便認為自己消息靈通,那對自己實在是很不利的。所以一個人要裝糊塗一點才好。
大家知道清朝有一個名士叫鄭板橋,他就常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內心要絕對的聰明,外邊要假裝糊塗。尤其是家庭夫婦之間,彼此有點不到的事,要裝作沒有看見。這就是由聰明轉入糊塗,這也是最高的修養。
鄭板橋接著又說:“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這個福報並不是指信宗教、作點好事或求來生享福的福報,而是為了自己一生心境上平安的福報。我們剛才說到玩神通、玩聰明的人,結局都不太好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不能由聰明轉入糊塗之故。
神奇的堪輿術
現在回頭再講中國過去的地理——看風水的問題。開始我們講三元、三合。所謂形巒,一般的說法就是龍,看龍脈。龍是形容詞,不是直的有龍;形巒就是五行相配。有的山頭是圓形的,便屬於土形;有的山頭是尖形的,便屬於火形;方形的是屬於金形;另外還有木形的山。金木水火土配起來,就是看形巒。
風水師常說這個山是麒麟呀、獅子呀、寶劍呀、軍旗呀、紗帽呀,都是鬼話,不要相信。獅子跟狗差不多,麒麟跟豬差不多,為什麽不說是狗形山、豬形山呢?由此可知這些都是胡說,是迷信。後來堪輿學到了唐代,分為四家,就是賴、李、楊、廖,最有名的是楊救貧。我們年輕時,聽說看風水要練眼睛,要能看到地下三尺深。那也是騙人的話,不可能的事!當時我也練了很久,後來越想越不對勁,便不再練了。
事實上,一個地理師要能看到地下三尺,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要用智慧之眼去看。要了解地質的情形,豈止三尺!三丈也應該了解的。楊救貧因為十分高明,所以不輕易為人家看墳地。他隻想忠臣、孝子、節婦、義士這四種人看。這些是中國社會的典型人物。他指定地點,把這家死去的父母埋下,不出三年一定大發!不管什麽地,隻要楊救貧一指點,頭向哪一邊,腳向哪一邊,埋下去三年以後,你等著看吧!升官、發財都來了。
這種方法我們年輕時候聽了,心中認為非常神奇,也非常向往。其實是用三元理氣,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葬人。過去我家孩子們也有信來,說為我選了一個好地。我寫信告訴他們,“青山何處不埋人”!人死了哪裏不能埋呢?不要那麽麻煩,哪裏死,哪裏埋,壽終正寢跟死在道路旁邊是一樣的。但是講堪輿之學,的確有這種學問,叫做理氣。懂了理氣,懂了三元的道理,任何地方都可以。
譬如今年為下元甲子年(一九八四年),卦氣便跟著變了。台灣是屬於後天卦巽卦的位置,巽在東南。台灣幾百年沒有走過這個運,這幾十年正是巽卦當令,所以也是台灣最走運的時候、氣最旺的時候。過了這個卦氣,便要開始鼎卦。鼎卦的方位、當令、當權,又另是一種氣象了。楊救貧的方法就是抓這個東西,抓住這個時運。運氣正要到那裏的時候,等於一條光線,正好照到那裏一樣,不論水澤、荒丘、道旁……這時候你把人埋下去,等到你自己發達了,有辦法了,再把你父親、母親移去他處安葬。這是唐朝楊救貧的大概。地理這門學問,我平常也常鼓勵一般人學。但是派別很多,這個裏邊竅門也很多,絕對不能迷信。
有一本書,我在香港看到,現在已經在台灣流行了。這本書有圖案,寫得很明白。譬如正對門口有棵樹,這是很不好的。記得有次到南部去,走到清水等車子,看到一戶人家門口有一棵榕樹,榕樹須一串一串糾結不清,很是不好。一問這家果然有問題。
風水這東西有時也真邪!你說不信嗎,有時候還真靈;不過有時候也不盡然。我們中國看地是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你懂了這些以後,便不要看風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雖然如此,過去大家還是很重視它。在我們曆史上出將入相的人很多,像宋朝的範仲淹、朱熹,也是一代大儒,他們的風水都很高明。孔子的學生們也很注意這個問題。孔子死後,他的墓地是他的學生子貢看的。當時三千弟子會議如何來葬夫子,結果選了地(就是後來葬漢高祖的那塊地),子貢看了說:不好,這塊地不行,因為這塊地隻能葬皇帝,不能葬夫子;我們夫子比皇帝偉大!所以子貢選了山東的曲阜。但是子貢又講了:這塊地固然不錯,隻是這條水有問題。若幹年後,下代女家差一點,再一代又好一點,再下一代又差一點……由於過去重男輕女,女家好壞大家認為不算什麽。這麽一塊千秋萬世的好地,雖然的這一點缺陷,也總算是塊好地了,於是孔子便葬在這裏。
這些事故說明中國文化中,古代的讀書人必須要通三理——醫理、命理、地理。為什麽要通三理?
因為中國文化講孝道,一個作兒女的人要懂了這些,才能為父母盡孝。父母年紀大了,作孩子的一定要懂得命理。孔子在《論語》中就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為什麽?知道了父母是多大歲數了,自己出遠門能不能回來,自己心裏有數。算一算知道什麽時候是個關口,怕有麻煩,早點準備,要特別小心。第二點,萬一有病了,自己懂得醫理,知道治療。不幸死了呢?懂得地理,找個地方安葬父母。所以一個讀書人就要能懂得命理、懂得醫理、懂得地理。
到底地理有沒有關係呢?有關係,我小的時候也看到很多。當時有一個老前輩,又會算命又會看地,我們老喜歡跟著他跑,一邊跑一邊聽他講些道理,講些學問。那時候不用筆記,完全靠腦子記憶,有時候一件事要他講好幾遍。記得有一次走到一個山上,看到一座墳墓,這一家是我們都認識的。他說:這家的後代一定很不好,我們要幫幫他。我說我們又沒有錢,又沒能力,怎麽幫法?老師帶我們站在山上說:你看他的祖墳下麵出了毛病啦!我們站在山上看墳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墳墓,都一樣呀!老師說某某家的墳墓裏有水,在我看來卻跟別家的墳沒有什麽兩樣。
過了半年,聽說這家要遷墳了。那時候還小,怕看棺材、怕見鬼,不敢去看。老師說不怕!我帶你去。年輕人多學些經驗,於是便去了。到那裏還沒有開始挖墳,老師說這個棺木有問題,裏邊都是白螞蟻。結果把墳挖開了一看,不但棺木變了方麵,而且已變成黑色,外邊還乾乾的。再打開一看,棺木內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螞蟻。想想老師的確有一套。
我們一般人講風水,風水是什麽?什麽叫做風水?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所以我就問老師,棺木怎麽會歪呢?裏邊怎麽會有水呢?他說這是風的關係,地下有風,風的力量就那麽大,把它吹動的。水呢?水是從附近集中來的,所以看風水就是要避開風、避開水。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屍骨在地下還受風與水的浸襲。老師還講了很多故事給我聽,好風水的地方的確不同。記得家父四十多歲的時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擺起來,墳墓也做好。這是中國的老規矩,免得子孫們麻煩。在開始為家父做墳時,老師來了。指定要挖下去二丈二尺深。一般而言,並不需要挖那麽深。因為這是塊金色蓮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時候,中間有塊土是金黃色的,像蓮花一樣。當時我們也很稀奇,跟著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黃土。他說還要挖、還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些土跟蛋黃一樣,像不像蓮花,當時也顧不到了,隻感到很驚訝。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事情。
那個時候,既沒有大學地質係,也沒有儀器來測量,到底他是怎麽知道的?所以中國的許多學問,都是根據科學的原理來的,都是最高的理論科學。但是很可惜我們一般後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風水、看死人上去;用到辦公室搬位置,換桌子什麽等等來挑運氣,那實在太小啦!我個人一輩子不在乎這個,有人說我辦公室位置不對,不能坐!我偏要坐,因為我不需要鬼神來幫助我。一生行事無愧無怍,了無所憾,所以什麽都不怕。但是各位千萬不要學我,因為我是個什麽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說到迷信,使我想到現代人動不動就講人家迷信,有些問題我常常問他們懂不懂?他說不懂,我說那你才迷信!自己不懂隻聽別人說,便跟著人家亂下斷語,那才真正是迷信。當然,不但科學不能迷信,哲學、宗教也同樣地不能迷信。要想不迷信,必須要自己去研究那一門東西,等研究通了,你可以有資格批評,那才能分別迷信與不迷信。這是講到地理的時候,對我們一般人看問題的一些感觸。
理論與科學
剛才講過,地理的學問包括很多。至於整個的地理,我經常提倡《二顧全書》不能不讀,一部是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一部是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這兩部書都是講地理的,不能不讀。我們過去讀《史記》、讀《漢書》時,一定把這兩部書擺在旁邊,讀到哪裏,隨時翻閱。譬如我們讀到福建,便聯想到台灣,便想到鄭成功是怎麽到台灣的,不能不讀台灣的古代曆史。台灣古代曆史資料、山川、形勢、人物、物產等,在《讀史方輿紀要》一書中,說得都很清楚。
尤其一個學政治、學軍事的人,如果連《讀史方輿紀要》都沒有看過,連地理都不熟,那還談什麽政治?談什麽軍事?一個政令下去、一個政策的決定,可以適用於台灣,不一定適用於山東或四川;可以適用於黃河以北,不一定適用於長江以南。拿台灣而言,一個方案、一個政策,在台北很好,在台南、屏東便不一定需要。在台北能行得通,到屏東便不一定行得通;到台東可能更不對了。所以一個為政者,要上知天文下察地理。《讀史方輿紀要》與《天下郡國利病書》,無論從事軍事或政治,乃至地理師,都不能不讀。我記得年輕時出門,行李比人家都重。所謂“半肩行李一肩書”——帶的都是書。這兩部書隨我走的路,實在不少。抗戰勝利後,我把它捐給四川圖書館了,這幾十年我手中沒有這兩部書,最近才把它印出來,大家不能不看。這是講地理順便提到的。
死生如旦暮
上次講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就是講到了生死。中國文化素來認為:人類活著與死去,沒有什麽差別,也沒有那麽多的痛苦。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在世上等於住旅館、來這裏玩玩、來觀光的,觀光完了當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說,死生如旦暮——像白天與黑夜一樣,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晝。換句話說,這個死生觀念不是唯物的觀點。唯物觀點認為人死如燈滅,中國文化的觀念不是如此。它的看法是:死也不是死,有死必有生;生也不是生,有生必有死。用佛家的說法就是輪回,也就是所謂的三世因果。
三世是指前世、今生、未來的來世。當然我們現在的生命死了,佛家叫分段生死,是屬於整個生死的一小段,所以生死是三世因果,六道輪回在那裏轉。印度佛學跟中國古代的說法一樣。所謂“原始反終”,就是現象的變化,經過能生能死的那一個,生命並沒有動搖。等於水泡成茶、造成酒,茶與酒雖然不同,卻都是由於水的作用而然,但水的性能永遠沒有變過。所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因此,東方文化認為,死生不是問題。西方呢?認為死生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有了宗教。宗教是解決人們死後的問題的。講到宗教問題,我常說宗教家都是賣死不賣生,都是做“死”人生意的,是告訴大家不要怕死,死了可以上天堂。大宗教家開了自家觀光飯店等客人上門。佛教稱它的觀光飯店是西方極樂世界,基督教稱它的是天堂,大家以此來號召。
中國文化不站在死的一麵看,而站在生的一麵,認為人生是生生不已。固然太陽有落下去的時候,但太陽天天都要再升起來,因此中國文化從來不提死的問題。也有人說西方人認為中國文化不重視宗教問題,甚至說中國文化中沒有宗教。我說你搞錯了!中國文化談的是生的宗教,不談死的宗教。你們的宗教是夜裏提燈籠走路,鼓勵人家去死,死了到你那裏去。中國文化不鼓勵人家死,鼓勵人家生,生生不已。今天太陽落下去,明天又有太陽升上來,後天還有太陽出來。
我以往常常告訴那些老朋友,叫大家不要那麽悲天憫人,杞人憂天。天下事自有天下人去管,你我要是死了,太陽照舊從東方出來。同樣地,我們的曆史也一樣會延續下去,子孫們過得比我們會更好、更快樂。天地間沒有什麽不得了的。我小的時候就聽到老前輩們常常說,不得了呀!不得了呀!現在看看,有什麽不得了的?我們活得不是比過去還好嗎!這也就是生死問題。
道家不死之藥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學通了《易經》,就曉得三樣東西。我們人類的生命有三樣東西,宇宙也有這三樣東西,叫做精、氣、神。中國的道家常提出來講,如果掌握了精、氣、神這三樣東西,就可以飛升成仙。我們常常講精神,究竟什麽是精神?是精力旺盛!如果說吃了維他命,或是夠營養的東西,精神便特別好的話,這是唯物的囉!但是,精的問題不是物質的。有一個觀念,大家要弄清楚:物和物理以及物質所代表的意義不同,不能混為一談。所以精、氣不是物質的,也不是物理的,當然更不是男性身體內的精蟲,或女性身上的卵巢。
譬如我們說,這個人精神很旺盛!這是抽象的,可是它代表了一個形態,這個裏頭解釋便很多了。因此道家所說的長生不死之藥,不是去蓬萊仙島求來的,而是在你自己身上的,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修養得好,照道家的說法,可以長生不死。我不喜歡用生長不死的說法,而喜歡用長生不老的說法。一個人要耐得老,活到一百年、五百年、幾千年都可以,絕對不死是不可能的。
不管長生不死或是長生不老,這些都是精神的作用。這個不是西藥,也不是中藥,也不是物質。所以身體有了毛病,真正要治療身體好起來,隻有靠自己。能夠利用自己本身的精、氣、神,便可以返老還童,便可以長生不老。
宇宙也是這三樣東西:精、氣、神。這個東西很難解釋,為了表達方便起見,我們可說它是光、熱、力。神就是光;氣就是力;精就是熱。宇宙萬物的生命離不了光、熱、力三樣東西。如果離開了它,就是個死東西了。等於我們活在世界上,日光、空氣、水缺一不可。宇宙間就是這樣。所以孔子說“精氣為物”,意思是說,物質的東西構成活的東西,是由精氣凝結而來的。
譬如一支香煙吧!沒有燒過以前,這支香煙的顏色、味道是一種樣子,等它燒過變成灰以後,那個神采就兩樣了。所以活的時候,凝結“精氣為物”,死了之後,便“遊魂為變”,於是這兩層分開了。也等於柏拉圖講的,世界分兩層:一層是精神世界,一層是物理世界一樣。但是它不是二元論,“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一個功能變出來的兩麵。遊魂就是神,我們活著就是神,死了就是魂,所以也叫做靈魂。這個靈魂,現在就在我們活著的生命裏。精氣所構成的這個生命,就變成神,精氣凝結是物的世界,物理世界。精神世界是“遊魂為變”,神變了叫遊魂。所以說,死後這個神就變成遊魂了。
鬼跟神到底有沒有?鬼是一個個體的東西,我們研究“鬼”字的構造,先要注意到“田”字。田字很重要,田就是田地,鬼是向下走的,不是向上走的。田字出頭便是“由”,上下出頭便叫“申”。雷呀、電呀,都是由田字來。所以孔子承認有鬼神,是兩重世界的東西,雙重宇宙。有一位老朋友,他的書中也引用雙重世界、多重宇宙的說法,裏麵就講到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是兩重世界。
“故知鬼神之情狀”,《易經》的道理學通了以後,便可以了解宇宙的萬象,也了解了形而上的幻象,於是便可以與鬼神溝通,也可以說與天人溝通,天人合一了。《易經》就是這樣一門學問,這一篇是個最重要的開頭。
儒者之恥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如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易經》學問係統的精神,可以說是在推崇這個仁智,“仁”的智慧,是成就聖人的境界。聖人是個名稱,是學問、德業修養達到成就標準的人。所以聖人也是人,不過他與一般人不同,是具有仁智最高境界的人。
因此,懂了《易經》這個學問以後,便“與天地相似”,而“不違”了。也就是說,一個人達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宇宙的法則都把握在手,就是古人得了道的“宇宙在手,萬法由心”的境界。智慧到達這樣的成就,一切隨意自在,在宗教就是佛的境界,上旁的境界,這樣才是完成了一個人生。人是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的。智慧的成就,同天地的法則一樣,“與天地相似”,一切合於自然之道,“故不違”。因此老子也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話。法就是效法,我們人生的境界始終與宇宙的法則、天地的法則合在一起,也就是說,不違背大自然的原理原則。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這個“知”就是智慧的智,古文知與智是相通的。這裏講懂了《易經》以後的人,智慧的成就便無所不通,這是高推《易經》的聖境。古人講到儒家,認為就是一個有智慧的代表。春秋戰國以後,一般都把儒者當成了很高的知識分子,儒家也就自認,一個讀書人什麽事情都要了解,否則便認為是恥辱,所謂“一事不知,儒者之恥”。所以,作為一個真正的知識分子,天下事要無所不知,不但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中通人事,乃至萬物的物理都要清楚。達到這個境界便是“知周萬物”,智慧周遍了所有的學問。等到一旦出來有所作為,有所作事,便可以“道濟天下”。這個道就是成功的貢獻,有動力、有方法,它能夠救濟這個“天下”。盡管也會有很多艱難,但“故不過”,不會有錯誤,也沒有錯誤,這是學易的價值。
上麵兩句話是《易經》學問縱的一麵。橫的一麵呢?
“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旁行”是無所不通,乃至可以說,旁門左道,什麽都了解。但是,“旁行而不流”,雖然有時候迫不得已也會用些手段、旁門左道什麽的,但是不會違背原則,辜負初衷,絕不會過分,而失之於流——不正當。套句俗話來說,就是風流而不下流。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中國文化對於人生最高修養的一個原則有四個字,就是“樂天知命”。樂天就是知道宇宙的法則,合於自然;知命就是也知道生命的道理,生命的真諦,乃至自己生命的價值。這些都清楚了,“故不憂”,沒有什麽煩惱了。所謂學易者無憂,因為痛苦與煩惱、艱難、困阻、倒楣……都是生活中的一個階段;得意也是。每個階段都會變去的,因為天下事沒有不變的道理。等於一個卦,到了某一個階段,它就變成另外的樣子。就如上電梯,到某一層樓就有某一層的境界,它非變不可。因為知道一切萬事萬物非變不可的道理,便能隨遇而安,所以“樂天知命,故不憂。”
安土與愛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這句話在中國文化中產生了一些流弊。我們古代——不僅中國,西方也不例外,農業社會裏大家有個共同的觀念,就是安土重遷。換句話說,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故鄉都非常眷愛、非常留戀,很怕遷移,尤其很怕遠遷。為什麽他們會“安”於其“土”,不願遠遷呢?
人類是地球文化,他們離不開這個地球,也就是離不開這個土地。人為什麽會有仁慈心理呢?仁慈是效法土地的法則而產生的,也就是老子講的人法地——效法這個土地的法則之故。說到大地與我們人類的關係,也很好笑。大地給我們生命,大地給我們一切恩惠,我們卻沒有一樣可以還給大地,要還的就是屎尿和一堆臭皮囊。
我常常提到張獻忠的有名的七殺碑,我親自見過。這個碑還在四川成都小城公園的圖書館裏。張獻忠的碑文,我們看了也隻好作會心的一笑。你說他有沒有道理?仔細想想也有點道理。他說:“天生萬物以養人,人無一德以報天,殺!殺!殺!殺!殺!殺!殺!”這看來好像蠻橫,但就另一個觀念看去,似乎不然。人對大地一無報答之處,而隻有破壞,但天地像父母一樣愛護我們。因此孔子要人效法天地,所以“安土敦乎仁”。敦,就是很熱烈、很誠懇的意思。效法大地的精神來做人,實踐我們仁愛仁慈的精神,“故能愛”。所以說仁者愛人,像大地一樣地愛人,像天地一樣,隻付出,一點也不求收回。
講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為西方文化一來,科學文明進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歡出來旅行遷移。其實這個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學們講,你們看西方文化,不能僅看美國,美國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為她太短太年輕,立國不過兩百多年,還很淺很短。我常常跟美國朋友講笑話,也是真話。我說:如果談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們給我們當徒孫,我們還不要呢!你們隻有兩百多年的曆史,我們有幾千年的經驗。如果談科學呢?那我們就自愧弗如了,我們還是個小老弟,實在是要跟你們學才行。
我們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歐洲看看,他們也還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個沙漠地帶出生的人,苦得那個樣子!但是到了晚年,你問他哪裏最好,他還是認為他的家鄉最好。窮家的孩子出來,乃至於很多的人,你問他,誰做的菜最了吃?他們會說:媽媽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個地方出生的人,就對那個地方有感情。
我常常談到一個問題,出家的同學都知道,佛學有個名稱“沙門”,漢代翻譯為“桑門”。到了中國以後的佛教,那些真正的出家人——就是出家人中的出家人,這些真正修行的人叫“頭陀行”,也就是苦行僧。依照戒律,“頭陀不三宿空桑”。一個頭陀行的人,在一棵樹下過夜、打坐,不能超過三天,這是戒律規定;到第四天非離開不可!因為在那個地方住久了,就會與那裏發生感情,就會留戀了。我們拿一個杯子、一隻手表來說,再不好的杯子,但這是我用的,我會對它產生感情,如果你不小心打破了,我會生氣!人們對物也會有一種留戀的感情。所以一個真正修道的人。“頭陀不三宿空桑”,是非常有道理的。
《太公素書》(就是圯上老人送給張良作軍師的那本兵書)中就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也“。人要能割舍了嗜好,拋棄了欲望,才能除“累”,才不會受感情的拖累。人對於感情的牽掛比什麽都厲害,所以很多修道的人,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原因。這些道理都與安土有關係。由此可知,人不但對土地有感情,對個人周遭的一切,久而久之,也都會產生感情、產生留戀。
在《易經》的道理中,非常注重這個“情“字,因為情是一種現實的東西。對性呢?《易經》中則不大注重,因為那是形而上的東西,形而上是空的,什麽都可以不要。但情是有的,如何處理感情,是個藝術,也在於你自己,而上帝、佛,都幫不上忙。所以“安土敦乎仁”,你要懂得了這個道理, “故能愛”,就能夠博愛。博愛不是含有占有私心的狹隘愛,而是很廣博的、普遍的、無私的。
宇宙的大學問
下麵講《易經》整個學問的運用,以及它的目的。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易經》的學問懂了以後,整個宇宙萬物都懂了,所以說“範圍天地之化”。這個中國文化《易經》所發明的“化”,後來被道家所運用。譬如“宇宙”這個名詞,最早出現的道書《淮南子》裏邊。宇是代表空間;宙是代表時間。時空兩個東西就是宇宙的代表,所以宇宙是屬於時空的範圍,而天地則是有形的。可見天地的觀念小,宇宙的觀念大。
後來佛學又創造了一個更大的名詞,可以包括了宇宙,這個名詞叫做“法界”。法界包括了時空、萬物以及天地間的一切。我們中國漢代的道家,在《淮南子》裏邊就說明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易經》的學問也是包含時空兩部分的,就是“範圍天地之化”的。
這個宇宙,在我們中國文化裏不認為是上帝創造的,也不是其他神創造的,沒有宗教的性質。在《易經》文化中,還有一種科學觀念,叫做造化——自造自化。整個天體宇宙是大化學的鍋爐,我們人不過是這個鍋爐中的一個小分子、一個小細胞、一個很會活動的細胞而已。這是造化的一種功能。人類把自己看得很重要、很偉大,但站在宇宙的立場看人類,不過像花木上的一片小葉子一樣,是微不足道的。而整個的造化卻非常偉大,隻有懂了《易經》以後,才能知道《易經》是“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的,就是說,沒有任何法則是超過《易經》以外的,所有宇宙的一切學問,都離不開《易經》這個範圍。
《易經》的另一個重點,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能夠了解宇宙萬有的一切運用;這個運用的原則是“曲成”。大家注意這個“曲”字,舉凡老子、孔子、儒家、道家以及諸子百家的思想,都從《易經》文化中而來。《易經》這個名詞叫“曲成”,老子的“曲則全”,就是從《易經》這個觀念中來的。
為什麽是曲則全呢?《易經》告訴我們,宇宙是沒有直線的,通常是個圓圈。圓圈這個圖案就代表了太極,人也是這樣。我們人的生命,隻有修道的人了解。如果從生命來看我們這個形體,卻是很糟糕的。我們前麵的什麽都看得見,後麵的什麽都看不見。我們生命的圓是分段的,我們形體的圓是一個光圈。實際上這個形體是我們整個生命的中心、一個支柱,所謂神以形生,精以氣凝。人體的生命就是這樣。
根據現代科學的研究,我們每個人,乃至萬物,凡是活的生命都有光。過去大家看到菩薩、上帝的畫像上,都有一個光圈。現在科學研究,已經可以看到人的光圈。人的光圈約有一尋——就是八尺左右,換句話說,你的手臂有多長,你周身上下就有這麽大的光圈。人體光圈有各種不同的顏色,而且這些顏色是隨你的心情在變化的。如果你動了一個壞念頭、惡念頭,你光圈的顏色就變黑了;你心裏有個善念頭,你光圈的顏色也是亮的。光有幾種,最好的是金色,佛經上所謂的金色晃耀,就是聖人的境界。其他還有紅光、黑光、白光、藍光、黃光等。
我們中國人學了《易經》會看相,也有人會看光。如果是紅光,代表將有血腥之災;黑色就代表有災難來了;綠光是一種魔的境界。這說明一切都是圓的,光也是圓的。我們研究地球物理,到太空去轉了一圈,還回到原來地方。懂了這個道理,便曉得《易經》為什麽說“曲成萬物”了。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直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把曲線切斷,加上一些人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學了《易經》,講話也要有些藝術,轉個彎;連罵人也是一樣,轉一個彎罵了他,他還很舒服。如果你要罵一個人混蛋,他會跟你拚命;如果你說我們大家都是混蛋,他便沒有什麽說的了。所以說“曲成萬物”。
但是也不能太過了,變成一個球,你又不通了。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曉得宇宙萬有的道理是由曲線完成的,人身沒有哪一個地方不是曲線的。大家信佛打坐修白骨觀,每一根骨都不是直的,我們背脊骨也不是直的。孔子研究《易經》說“曲成萬物而不遺”,不會遺漏哪一樣,因為它是圓周形的。真正的圓代表一切的圓滿,因為我們的生命都在這個圓圈以內,沒有哪個地方會有遺漏的了,所以說是“曲成萬物而不遺”。懂了太極中的學問以後,就可以了解這個曲成的道理。老子說“曲則全”,一走曲線就一切圓滿了。
光明來自黑暗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我們開始講象數時,就講到一天十二個時辰是分晝夜,分陰陽的;就連短短的一分鍾也分陰陽。我們明白了日夜這一明一暗就是個現象,由這個現象而知道,有陰必有陽,有光明麵,下一步一定有黑暗麵。有上台必有下台;有下台也可能會再有上台的時候。
明極暗生,暗極明生。明從哪裏來?從黑暗來,黑暗從哪裏來?從光明來。那個能明能暗的是本體,是太極,既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
從前有個禪師參祥,但還沒有解脫到生死的問題。有一天他讀《易經·係辭》,讀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這一句,他便大徹大悟了,於是就在下麵加了兩個字,變成“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生死”。
下邊一個結論,這也是東方文化特別的地方:
“神無方而易無體。”什麽叫神?把宗教外衣統統剝光了,我們東方最高的宗教哲學是“神無方”。神是沒有方位的、沒有形象的,我們本身生命也好、精神也好、宇宙的生命、宇宙的精神也好,神是沒有方位,無所不在,也無所在的。
“易無體”,《易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所以你用八八六十四卦來卜你的命運,說你的命不好,你便難過。誰叫你不好的?命不好自己可以改造呀!通了《易經》的道理之後,生命、命運統統可以自己改造。但是如何改造呢?很簡單,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這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
我們大家學《易經》,先要把《係辭》上下傳弄通了才可以,否則一學《易經》八八六十四卦,你便著《易經》的“道”了,借用佛家的一句話,你就著相啦!一臉的卦氣像神經病一樣,那就不好看了。我們看京戲,諸葛亮出來是八卦袍、鵝毛扇;薑維是諸葛亮的徒弟,臉上也有一個太極圖,也是八卦袍、太極圖、鵝毛扇……可見八卦、太極圖都是代表智慧的,人家一看就知道是有智慧的高人。但也有臉上畫半個太極圖的,那就說明了他是假智慧、狗頭軍師。在京戲中,羽扇綸巾就是智慧的象征。
“神無方而易無體。”易以什麽為體呢?易以用為體。體在哪裏看到?體在用上看到。無用就無體,體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隻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所以說“神無方而易無體”。我們了解了這個,再看西方哲學,尤其是宗教哲學,就已經低了一級啦!不過我們自己沒有貢獻,光拿老祖宗來誇耀,那是過去的成就,那是老祖宗的,不是我們的。我們交了白卷,隻有對不起老祖宗,我們做後代子孫的應該檢討才是。
說到這裏,想到過去一個朋友來看我,說他做了一個夢,夢到他自己死了,給自己寫了一副挽聯,上聯是“真對不起,此生交了白卷……”我說好!作得真好!這挽聯不隻你能用得上,我們很多人都用得上。對老祖宗而言,我們真對不起他們,因為我們都交了白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