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與顧家無關,卻與朝堂有關。
先前為了廢立太子,朝中各派暗潮洶湧,幾欲浮出水麵。
太子雖不受寵,且屢屢遭皇帝訓斥,然而皇帝不管怎麽貶責,就是不提廢黜一事,正如那累卵之危,搖搖欲墜,卻始終沒有墜下。
作為“雞蛋”的太子,別人不知道他著不著急,但旁觀者卻已經心急得不行了。
許多人都估摸揣測著,覺得皇帝的確有廢太子之意,隻是自己不好明說,想等著大臣們來先開口。
於是今日早朝便終於有人上奏,請立貴妃劉氏為後。
自皇後故去,後位虛懸已有十數年,六宮之中以益陽王生母劉貴妃為首,然而貴妃再尊貴,終究是貴妃,頭銜一日未去,便不能自稱中宮,不能住椒房殿,名不正,則言不順,很多事情未免低人一頭。
如果劉貴妃能夠當上繼後,那麽益陽王也會從妃子所出變成皇後所出,與太子一樣成為嫡子。
而如果皇帝同意立劉氏為後,那麽這就意味著他很可能也早就想改立太子。
大家都是聰明人,話不用說得太明白,若是皇帝當真表露出這樣的意向,多的是人願意蹦出來當這個惡人。
所以這一招叫投石問路,旁敲側擊。
上奏者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理由,劉氏娘家是中等官宦之家,這一點很合適,皇帝不需要擔心外戚過於顯赫而勢大,也不用因為劉氏出身卑微而不喜,另外劉氏自己也爭氣,生了兩子一女,不過隻有益陽王和同安公主長大成人,另有一位四皇子魏章,自幼深得帝寵,據說永康帝一度還想立魏章為太子,可惜魏章六歲就早夭了,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劉氏的特別,若非有本事,怎能膝下所出的兩個兒子都得到皇帝青眼呢?
更不必說自從皇後薨逝之後,她就成為實際上的後宮之主,多年來要權有權,要寵有寵,隻缺一名分耳。
等到奏章念完,大殿中已經是一片靜默。
皇帝沒有說話,大家心裏都七上八下,胡思亂想,連支持太子的那些人,也沒想好要不要出聲反對,因為在皇帝還未下決定的時候,貿然反對,很可能反而招致皇帝的反感。
這個時候,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站出來了。
此人就是顧香生的老爹顧經。
顧經也不知道抽的什麽風,平日裏既非太、子、黨,也非益陽王黨的他,這次卻跳出來駁斥上奏者,口沫橫飛說了半天,大意是皇後當年操持後宮如何辛勞,以致英年早逝,如今貴妃劉氏的功勞還比不上當年的皇後,如何能與皇後相提並論雲雲。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皇帝竟然也附和顧經的意見,說自己未能忘記皇後的音容笑貌,暫時不想討論立繼後的事情,讓眾人無須再議,便匆匆退朝了。
這下好了,誰也不敢去找皇帝算賬,於是顧經就成了眾矢之的。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還沒等散朝呢,消息就已經傳到外頭去了。
焦太夫人知道之後氣得發昏,逮著顧經回來的當口將人叫過去痛罵一番,問他發的什麽瘋。
“我們顧家自老國公以來,便從未在儲君一事上幹預過,先帝在時如此,而今更是如此,好端端的你去摻和什麽,難不成是有人與你說了什麽話,慫恿你去出頭不成!”說這番話的時候,平日裏端莊穩重的焦太夫人,頗有些氣急敗壞了。
但顧經也有自己的理由:“母親此言差矣,他們明著是要請立皇後,若是成了,下一部就該請廢太子了!”
焦太夫人一拍桌案,旁邊的人冷不防都被她唬了一跳。
“你既然知道,為何還要去摻一腳!皇家的事是咱們能摻和的麽!”
顧經道:“程家嚴家不也摻和了麽,開國時我們顧家與他們也是相提並論的,何時淪落到需要跟在他們後麵走了?”
焦太夫人怒道:“那是因為程家和嚴家有兵權,我們顧家有嗎!”
顧經道:“我不這麽看,當今陛下是個有主意的人,程家嚴家有兵權,尚且不擔心陛下忌憚,我們顧家什麽都沒有,一個富貴空殼子怕什麽?今日我說了那番話之後,陛下當即就讚同了,這說明我的一腔忠心陛下也是看到的,而且陛下自己肯定也不願意廢太子,要不然怎會讚同我的話呢?”
焦太夫人歎氣:“那你想過沒有,你這話一出,支持益陽王的人不敢非議陛下,卻要遷怒於你了,你當這個出頭鳥,究竟有什麽好處?”
顧經不以為然:“陛下正值盛年,益陽王也好太子也罷,最後還不是要陛下說了算,益陽王年不過十四,劉氏又是一介深宮婦人,能掀得起什麽風浪?”
母子倆的政治觀點從根本上就不一樣,焦太夫人見與他說不通,簡單粗暴道:“總而言之,日後沒有我的允許,你不準在朝堂上亂發話,別忘了,你身後還有你父親辛辛苦苦掙下的基業呢!”
顧經年近不惑,堂堂一個定國公,卻被母親這樣劈頭蓋臉地罵,也很是拉不下麵子,文人脾氣一上來,他隨意拱了拱手,權且當作行禮,拂袖便走了。
這就是先前發生的事情,詩情未必能夠打聽得完整無缺,但顧香生七拚八湊,也大概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老爹被祖母痛罵一頓,心情當然不可能好到哪裏去,見了她和顧準就借機發揮出出氣,也算正常。
林氏一介內宅婦人,不諳朝政,不好隨意發表評論,碧霄年紀小,說話就隨意了些,她問顧香生:“四娘,這裏頭到底誰說的才對呀?我怎麽覺著太夫人和郎君說的都有道理?”
先前為了廢立太子,朝中各派暗潮洶湧,幾欲浮出水麵。
太子雖不受寵,且屢屢遭皇帝訓斥,然而皇帝不管怎麽貶責,就是不提廢黜一事,正如那累卵之危,搖搖欲墜,卻始終沒有墜下。
作為“雞蛋”的太子,別人不知道他著不著急,但旁觀者卻已經心急得不行了。
許多人都估摸揣測著,覺得皇帝的確有廢太子之意,隻是自己不好明說,想等著大臣們來先開口。
於是今日早朝便終於有人上奏,請立貴妃劉氏為後。
自皇後故去,後位虛懸已有十數年,六宮之中以益陽王生母劉貴妃為首,然而貴妃再尊貴,終究是貴妃,頭銜一日未去,便不能自稱中宮,不能住椒房殿,名不正,則言不順,很多事情未免低人一頭。
如果劉貴妃能夠當上繼後,那麽益陽王也會從妃子所出變成皇後所出,與太子一樣成為嫡子。
而如果皇帝同意立劉氏為後,那麽這就意味著他很可能也早就想改立太子。
大家都是聰明人,話不用說得太明白,若是皇帝當真表露出這樣的意向,多的是人願意蹦出來當這個惡人。
所以這一招叫投石問路,旁敲側擊。
上奏者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理由,劉氏娘家是中等官宦之家,這一點很合適,皇帝不需要擔心外戚過於顯赫而勢大,也不用因為劉氏出身卑微而不喜,另外劉氏自己也爭氣,生了兩子一女,不過隻有益陽王和同安公主長大成人,另有一位四皇子魏章,自幼深得帝寵,據說永康帝一度還想立魏章為太子,可惜魏章六歲就早夭了,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劉氏的特別,若非有本事,怎能膝下所出的兩個兒子都得到皇帝青眼呢?
更不必說自從皇後薨逝之後,她就成為實際上的後宮之主,多年來要權有權,要寵有寵,隻缺一名分耳。
等到奏章念完,大殿中已經是一片靜默。
皇帝沒有說話,大家心裏都七上八下,胡思亂想,連支持太子的那些人,也沒想好要不要出聲反對,因為在皇帝還未下決定的時候,貿然反對,很可能反而招致皇帝的反感。
這個時候,一個讓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人站出來了。
此人就是顧香生的老爹顧經。
顧經也不知道抽的什麽風,平日裏既非太、子、黨,也非益陽王黨的他,這次卻跳出來駁斥上奏者,口沫橫飛說了半天,大意是皇後當年操持後宮如何辛勞,以致英年早逝,如今貴妃劉氏的功勞還比不上當年的皇後,如何能與皇後相提並論雲雲。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皇帝竟然也附和顧經的意見,說自己未能忘記皇後的音容笑貌,暫時不想討論立繼後的事情,讓眾人無須再議,便匆匆退朝了。
這下好了,誰也不敢去找皇帝算賬,於是顧經就成了眾矢之的。
此事鬧得沸沸揚揚,還沒等散朝呢,消息就已經傳到外頭去了。
焦太夫人知道之後氣得發昏,逮著顧經回來的當口將人叫過去痛罵一番,問他發的什麽瘋。
“我們顧家自老國公以來,便從未在儲君一事上幹預過,先帝在時如此,而今更是如此,好端端的你去摻和什麽,難不成是有人與你說了什麽話,慫恿你去出頭不成!”說這番話的時候,平日裏端莊穩重的焦太夫人,頗有些氣急敗壞了。
但顧經也有自己的理由:“母親此言差矣,他們明著是要請立皇後,若是成了,下一部就該請廢太子了!”
焦太夫人一拍桌案,旁邊的人冷不防都被她唬了一跳。
“你既然知道,為何還要去摻一腳!皇家的事是咱們能摻和的麽!”
顧經道:“程家嚴家不也摻和了麽,開國時我們顧家與他們也是相提並論的,何時淪落到需要跟在他們後麵走了?”
焦太夫人怒道:“那是因為程家和嚴家有兵權,我們顧家有嗎!”
顧經道:“我不這麽看,當今陛下是個有主意的人,程家嚴家有兵權,尚且不擔心陛下忌憚,我們顧家什麽都沒有,一個富貴空殼子怕什麽?今日我說了那番話之後,陛下當即就讚同了,這說明我的一腔忠心陛下也是看到的,而且陛下自己肯定也不願意廢太子,要不然怎會讚同我的話呢?”
焦太夫人歎氣:“那你想過沒有,你這話一出,支持益陽王的人不敢非議陛下,卻要遷怒於你了,你當這個出頭鳥,究竟有什麽好處?”
顧經不以為然:“陛下正值盛年,益陽王也好太子也罷,最後還不是要陛下說了算,益陽王年不過十四,劉氏又是一介深宮婦人,能掀得起什麽風浪?”
母子倆的政治觀點從根本上就不一樣,焦太夫人見與他說不通,簡單粗暴道:“總而言之,日後沒有我的允許,你不準在朝堂上亂發話,別忘了,你身後還有你父親辛辛苦苦掙下的基業呢!”
顧經年近不惑,堂堂一個定國公,卻被母親這樣劈頭蓋臉地罵,也很是拉不下麵子,文人脾氣一上來,他隨意拱了拱手,權且當作行禮,拂袖便走了。
這就是先前發生的事情,詩情未必能夠打聽得完整無缺,但顧香生七拚八湊,也大概能知道個八、九不離十。
老爹被祖母痛罵一頓,心情當然不可能好到哪裏去,見了她和顧準就借機發揮出出氣,也算正常。
林氏一介內宅婦人,不諳朝政,不好隨意發表評論,碧霄年紀小,說話就隨意了些,她問顧香生:“四娘,這裏頭到底誰說的才對呀?我怎麽覺著太夫人和郎君說的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