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太後怎能不怒?
沈家雖然在南平是世家大族,但久已沒落,還是沈太後當年被立為先帝皇後,境況才稍稍好轉,及至先帝駕崩,天子年幼,太後垂簾聽政,沈家在外經商,其中不乏仗著太後權勢的意思,也不是沒有人因此告到太後麵前,說沈家跋扈之類的,沈太後也屢屢叫來沈家子弟訓話,約束他們不要在外任意妄為。
這些沈家子弟裏麵,沈太後最喜歡的,便是沈南呂,隻因沈南呂在外雖然胡作非為,在京城時,尤其在太後麵前時,卻慣會討巧賣乖的,也從不到沈太後麵前相求什麽,這樣反而越發讓沈太後覺得這個侄兒很是聽話,又因沈太後未嫁時,在家中便與沈南呂的父親最為要好,愛屋及烏,對沈南呂自然也另眼相看。
而且沈南呂在外經商,可謂是沈家子弟中最有出息的一個,每年回京都會給沈太後上貢大量的好東西,什麽南海珍珠,東北人參,山林鬆茸,天山雪蓮,什麽稀罕挑什麽送,有些連皇宮內庫也未必有。
然而現在這個侄兒,卻無聲無息就死在了外頭,雖說冼禦史的奏疏上寫的是被亂民所殺,但焉知其中沒有徐澈的手筆?
現在徐澈沒帶來,竟連冼禦史也中途逃跑,分明是不將朝廷放在眼裏。
沈太後氣得要命,先是讓連下三道旨意到易州,命冼禦史即刻啟程進京:不管你有多重的病,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給我爬到京城!
又下旨申飭徐澈,說他罔顧朝廷法紀,草菅人命,論律當革職候處,又讓底下擬出新的邵州刺史人選,隨即出發去邵州,將徐澈給替換下來,再將徐澈押送入京。
然而沈太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但凡朝廷中樞有些威望和號召力的,冼禦史也不至於膽大包天到中途溜號。
今時今日的南平,各州都由宗室把持,明麵上雖然還尊天子和太後為主,實際上,他們願意聽就聽,不願意聽,朝廷也奈何不了他們。
顧香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方才給冼禦史出了那麽個主意,冼禦史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順坡下驢,很痛快就離開邵州了。
他隻要把自己帶走的那一半家財,再分出一半給當易州刺史的小舅子,就完全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了,何必再回京城當那勞什子有名無實的禦史?
至於徐澈,他的處置旨意還沒出京呢,就在中書省被攔截下來,朝中大臣紛紛上疏為徐澈求情,說沈氏之死定然與徐澈無關,請太後網開一麵,讓徐澈盡快查明真相,交出罪魁禍首,戴罪立功。
究其緣由,不是因為徐澈人緣好,而是因為邵州那地方沒人願意去,之前好不容易逮著徐澈這個冤大頭,結果現在他才剛上任沒多久,就又要換人了,大家自然不同意。
沈家內部也不太平,有些人早看沈南呂不順眼,借著這次機會,就在沈太後麵前進言,將沈南呂這些年在外頭幹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都一一匯報,又說他在邵州遍地仇敵,人人都想殺之而後快,徐澈一個剛上任沒多久的刺史,應該沒有那個膽子殺他。
沈太後震驚萬分,又因朝中風向幾乎一麵倒,她沒有辦法,隻得將罷免的懿旨撤了回來,改為限期讓徐澈捉拿真凶歸案。
此間種種內情,早已被徐澈和顧香生等人料及,所謂捉拿真凶,不過是個讓大家麵上都過得去的借口罷了,隨便從邵州找個本該秋後處斬的死囚去交差也就罷了。
然而真正讓徐澈出盡風頭,令南平朝野內外為之轟動嘩然的,並不是沈南呂的死,而是他在十月底上的一封奏疏。
這封奏疏的前半段很正常,裏頭詳細說明了沈南呂的死純屬意外,因為當時旱災剛過,有兩個縣鬧瘟疫,百姓們急需藥材治病,他卻還要高價出售,而且控製著其他藥商,不準他們私下跟官府談妥,這才觸犯了眾怒,被百姓打傷了,後來徐澈帶人及時趕到,隻是沈南呂心情不好,鬧著要去喝酒,結果喝了個酩酊大醉,方才猝死了,結果停屍時又走了水,屍體被燒得麵目全非。
任誰都知道這種話不過是騙鬼而已,但沈太後需要這樣一番解釋,朝廷也需要這樣一番解釋,不管多麽玄幻,徐澈總算交代了來龍去脈,而且將“真凶”也交出來了,就是當時帶頭毆打沈南呂的“百姓”。
徐澈誠誠懇懇請罪之後,又說邵州長史張思,與前任刺史徐年勾結,貪贓枉法,徇私瀆職,以致邵州百姓怨聲載道,呈請將其罷免,順道推薦了一個繼任的長史人選,姓焦名芫。
這年頭,像長史、司馬、兵掾這等刺史佐官,有由朝廷直接任命的,也有經由刺史推薦,朝廷通過任命的,徐澈身為邵州刺史,自然有權推薦長史人選的。
但問題就出在,他推薦的這個人,竟是個女子!
這可真是不能再稀奇了!
武朝年間,女帝當政,像上官婉兒,也是當過內舍人的,但那畢竟是特例,不能以常理來論,眼下又不是女帝當政,沈太後也沒有扶持女人的意思,這徐澈冷不丁推薦一個女人當官,是何意思?
他在奏疏裏寫得明明白白,這焦氏,原是邵州當地人士,出身大家,幼承庭訓,長於文書,是周家藥鋪東家的親戚,喪夫獨居,徐澈剛到邵州時,她便幫了不少忙,鑒於她的才幹,所以徐澈才上疏推薦她任長史。
長史為刺史副手,沒有具體職務,權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要看具體情況。
但不管權力多小,也斷斷沒有讓一個女人來當官的道理!
沈家雖然在南平是世家大族,但久已沒落,還是沈太後當年被立為先帝皇後,境況才稍稍好轉,及至先帝駕崩,天子年幼,太後垂簾聽政,沈家在外經商,其中不乏仗著太後權勢的意思,也不是沒有人因此告到太後麵前,說沈家跋扈之類的,沈太後也屢屢叫來沈家子弟訓話,約束他們不要在外任意妄為。
這些沈家子弟裏麵,沈太後最喜歡的,便是沈南呂,隻因沈南呂在外雖然胡作非為,在京城時,尤其在太後麵前時,卻慣會討巧賣乖的,也從不到沈太後麵前相求什麽,這樣反而越發讓沈太後覺得這個侄兒很是聽話,又因沈太後未嫁時,在家中便與沈南呂的父親最為要好,愛屋及烏,對沈南呂自然也另眼相看。
而且沈南呂在外經商,可謂是沈家子弟中最有出息的一個,每年回京都會給沈太後上貢大量的好東西,什麽南海珍珠,東北人參,山林鬆茸,天山雪蓮,什麽稀罕挑什麽送,有些連皇宮內庫也未必有。
然而現在這個侄兒,卻無聲無息就死在了外頭,雖說冼禦史的奏疏上寫的是被亂民所殺,但焉知其中沒有徐澈的手筆?
現在徐澈沒帶來,竟連冼禦史也中途逃跑,分明是不將朝廷放在眼裏。
沈太後氣得要命,先是讓連下三道旨意到易州,命冼禦史即刻啟程進京:不管你有多重的病,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給我爬到京城!
又下旨申飭徐澈,說他罔顧朝廷法紀,草菅人命,論律當革職候處,又讓底下擬出新的邵州刺史人選,隨即出發去邵州,將徐澈給替換下來,再將徐澈押送入京。
然而沈太後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事實:但凡朝廷中樞有些威望和號召力的,冼禦史也不至於膽大包天到中途溜號。
今時今日的南平,各州都由宗室把持,明麵上雖然還尊天子和太後為主,實際上,他們願意聽就聽,不願意聽,朝廷也奈何不了他們。
顧香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方才給冼禦史出了那麽個主意,冼禦史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才順坡下驢,很痛快就離開邵州了。
他隻要把自己帶走的那一半家財,再分出一半給當易州刺史的小舅子,就完全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了,何必再回京城當那勞什子有名無實的禦史?
至於徐澈,他的處置旨意還沒出京呢,就在中書省被攔截下來,朝中大臣紛紛上疏為徐澈求情,說沈氏之死定然與徐澈無關,請太後網開一麵,讓徐澈盡快查明真相,交出罪魁禍首,戴罪立功。
究其緣由,不是因為徐澈人緣好,而是因為邵州那地方沒人願意去,之前好不容易逮著徐澈這個冤大頭,結果現在他才剛上任沒多久,就又要換人了,大家自然不同意。
沈家內部也不太平,有些人早看沈南呂不順眼,借著這次機會,就在沈太後麵前進言,將沈南呂這些年在外頭幹的那些狗屁倒灶的事情都一一匯報,又說他在邵州遍地仇敵,人人都想殺之而後快,徐澈一個剛上任沒多久的刺史,應該沒有那個膽子殺他。
沈太後震驚萬分,又因朝中風向幾乎一麵倒,她沒有辦法,隻得將罷免的懿旨撤了回來,改為限期讓徐澈捉拿真凶歸案。
此間種種內情,早已被徐澈和顧香生等人料及,所謂捉拿真凶,不過是個讓大家麵上都過得去的借口罷了,隨便從邵州找個本該秋後處斬的死囚去交差也就罷了。
然而真正讓徐澈出盡風頭,令南平朝野內外為之轟動嘩然的,並不是沈南呂的死,而是他在十月底上的一封奏疏。
這封奏疏的前半段很正常,裏頭詳細說明了沈南呂的死純屬意外,因為當時旱災剛過,有兩個縣鬧瘟疫,百姓們急需藥材治病,他卻還要高價出售,而且控製著其他藥商,不準他們私下跟官府談妥,這才觸犯了眾怒,被百姓打傷了,後來徐澈帶人及時趕到,隻是沈南呂心情不好,鬧著要去喝酒,結果喝了個酩酊大醉,方才猝死了,結果停屍時又走了水,屍體被燒得麵目全非。
任誰都知道這種話不過是騙鬼而已,但沈太後需要這樣一番解釋,朝廷也需要這樣一番解釋,不管多麽玄幻,徐澈總算交代了來龍去脈,而且將“真凶”也交出來了,就是當時帶頭毆打沈南呂的“百姓”。
徐澈誠誠懇懇請罪之後,又說邵州長史張思,與前任刺史徐年勾結,貪贓枉法,徇私瀆職,以致邵州百姓怨聲載道,呈請將其罷免,順道推薦了一個繼任的長史人選,姓焦名芫。
這年頭,像長史、司馬、兵掾這等刺史佐官,有由朝廷直接任命的,也有經由刺史推薦,朝廷通過任命的,徐澈身為邵州刺史,自然有權推薦長史人選的。
但問題就出在,他推薦的這個人,竟是個女子!
這可真是不能再稀奇了!
武朝年間,女帝當政,像上官婉兒,也是當過內舍人的,但那畢竟是特例,不能以常理來論,眼下又不是女帝當政,沈太後也沒有扶持女人的意思,這徐澈冷不丁推薦一個女人當官,是何意思?
他在奏疏裏寫得明明白白,這焦氏,原是邵州當地人士,出身大家,幼承庭訓,長於文書,是周家藥鋪東家的親戚,喪夫獨居,徐澈剛到邵州時,她便幫了不少忙,鑒於她的才幹,所以徐澈才上疏推薦她任長史。
長史為刺史副手,沒有具體職務,權限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要看具體情況。
但不管權力多小,也斷斷沒有讓一個女人來當官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