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港股通可以用來幹嘛?可以購買所有香港股票嗎?開通港股通後可以交易港股通標的的港股,不是所有的港股,也不支持港打新的;內地想開港股賬戶還是非常麻煩的,開通港股通後,港股上市的頭部創業基本上都是可以交易,大大的方便了想參與港股交易的投資者。


    米雲是因為去年的這個時候要開通兩融賬戶,順手開通了港股通和新老三板市場權限,開通至今根本沒有用過其交易,隻有兩融賬戶在用,北交所是因為打新中過一隻票才被動持倉參與,北交所至今也隻參與過一隻票。結合米雲親身經曆談一談港股通,因為米雲過去的工作中,每月都會固定查港股通開戶和交易相關數據,隻有上海兩家營業部加一個網絡營業部需要報送,差不多持續七八年了,網絡營業部是近兩年才開始報送的。隻有上海地區才有報送監管,其他地方不需要報送。


    開通港股通可以用來幹嘛?可以購買所有香港股票嗎?本章節主要談一談港股通的所有業務和稅費問題。米雲開通港股通的原因除了是順道外,就是主觀上認為擁有的權限越多,福利就會越大,米雲早五年投資b基金的時候,就是因為突然提高到30萬資金的門檻,還要臨櫃台簽署協議,所以持倉的基金隻能賣不能買,不能主動做差價,食品b基金最高本來有三十倍的利潤空間,最後被動割肉20多倍利潤被動清倉了,回吐利潤十倍空間,如果當時有交易權限做多,一定能加倉擴股,不至於1000塊的本金隻能賺3萬到兩萬利潤,怎麽都有機會把那1000的本金變成四萬利潤,隻要可以買賣,就因為沒有交易權限,不能買,隻能幹看著,兩年未動。


    港股通,指投資者委托內地證券公司通過上交所或深交所設立的證券交易服務公司,向相關聯交所進行申報,買賣規定範圍內的聯交所上市股票。


    開通港股通有哪些好處?


    參與港股通投資,可以更分散化資產配置和財富管理。港股通業務的開通方便快捷。港股通投資者可以使用滬市人民幣普通股賬戶進行交易,不用去香港市場開戶,業務辦理便捷高效。


    app線上就能辦理,隻要最低50萬的日均資產滿足,不用特意去現場,去現場開戶的優勢就是你的客戶經理可以幫你作弊,做二十道題的調查問卷測試,米雲的港股通和新老三板市場都是在家裏開通的,自己做知識測評問卷,融資融券賬戶去的現場,客戶經理幫忙做的題。客戶經理還問港股通的問卷題目怎麽做的,還好米雲在證券行業工作十年,有些業務知識和各項問卷的調查題庫和分數項目比較清楚。一次性就通過了,每人有三次答題機會。


    港股通投資者直接以人民幣與證券公司進行交收避免了人民幣出入境的不便且投資不受每人每年等值5萬美金的結匯、換匯額度限製。


    個人投資者開通港股通需要滿足的條件:開戶滿20個交易日,已開立滬\/深a股證券賬戶。前20個交易日日均資產不低於人民幣50萬,含兩融淨資產。完成風險測評問卷,已完成風險測評結果在2年有效期內,且測試結果為積極型、激進型。通過港股通業務知識測試。


    說實話米雲開通港股通和新老三板市場權限接近一年左右了,從來就沒有用過,可以說毫無作用,還要扣200元的押金,銷戶的時候,會退給投資者,所以米雲建議一般投資者不要開通太多的投資權限,光是a股都玩不轉,沒必要還弄些不玩的東西,哪怕有一天港股比大a有投資價值了,再開通不遲。


    新老三板市場也是一樣,流動性不足,沒必要去參和,a股退市的票會自動退到老三板市場,相當於自動確權,擁有單隻退市票的老三板買賣交易權限,三板市場新開倉的投資者估計也不會有太多人參與,就沒必要開通老三板市場的權限,就是官方的股轉退市轉讓交易權限。


    開通權限趕早有趕早的好處,近一年適當性管理出台,所有已有港股通網上開通權限的券商必須改成營業部臨櫃開通。米雲剛好趕上了網上開通的尾巴,省的跑了一趟營業部。就像證券行業入門考試一樣六七年前考一次管終身,最近五六年證券從業考試的成績隻有三年有效期,考過了沒用上,要用的時候,三年後再繼續考。


    看來,幹什麽都要趁早。之前就吃了一次虧,以前開工資卡,直接進營業廳就能開,近三四年開工資卡都比較嚴格了,反洗錢製度遍及整個金融行業,最近三年在廣省開工資卡,要求就多了起來,從你進營業廳的時候就進入錄像了,可能是極個別銀行的規定,米雲有一次公司社保切換,工資卡也要切換,就利用上班時間出來辦卡,還有一次是公司集體換銀行工資卡,就這兩次辦卡都比較嚴格,一個通行標準就是要有工作證明和社保卡,米雲也是哭笑不得,半路翹班回家拿社保卡和證明工作的工牌。


    說實話,當時米雲正在上班時間,好像是2016到2020年左右發生的事,米雲當時翹班出來,時間不多,不想回去,就說辦張普通卡,工作人員說對不起,你進入銀行大門就有錄像,說了是來辦工資卡,現在再說辦普通銀行卡已經遲了,全程有錄像,米雲當時哭笑不得,公司催的急,當天要批量切換銀行賬戶,米雲不得不翹班回家拿社保卡。最後及時辦理了工資卡,那次說全程錄像的好像是招商銀行地鐵支行,後來過了兩年米雲再去的時候,那家支行撤銷合並了。


    後來又翹班辦了個平安銀行工資卡。在廣省這邊工作的就知道,現在辦工資卡比較麻煩,要有工作證明和居住證,還要社區住房登記,米雲有時去銀行,看到保潔阿姨和大叔們辦入職工資卡的時候有多麽無奈,雖然不用去櫃台,都可以通過自助機辦理工資卡,但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工作證明和居住證明。前五六年辦銀行卡沒有任何要求,無條件辦卡。類似的還有,以前券商賬號能開20個的時候,不珍惜,一般人最多就開了5個左右。結果現在隻能開3個了,還有創業板近幾年開通要有十萬資產校驗,前幾年都沒有資產要求。有些事不好說,有的是越早辦越好,有的不辦也好。


    港股通最主要的費用有交易傭金和印花稅,還有一些其他的費用,還有匯率,除交易傭金外,剩下費用加起來單邊總費率約千1.4,萬元資金成交,14元的手續費,也不低,交易成本遠高於大a市場。


    交易傭金:券商收取,賣出或買入雙邊收取,各券商略有不同,一般是萬1-萬2.5,最低萬1。


    印花費:香港印花稅署收取,千1.3,雙邊收取,跟a股賣出單邊收取不一樣,取整到元,不足一元按一元收取。


    其他費用:交易征費、財匯局征費、交易費、交易係統使用費、股份交收費、證券組合費。


    證券組合費是指香港結算根據中國結算名義持有賬戶每自然日日終港股持有市值,按逐級遞減的費率標準,所計收的存管和公司行為服務費用。


    假如投資者通過深港通買入某股票股,成交單價為港幣100元,成交總價為港幣100萬。稅費計算如下:


    以萬1交易傭金計算得出:100(萬1傭金)+0.22\/天,持有一年需收取100萬*0.008%=80元+1405=1505.22港幣。


    開通港股通可以購買哪些標的?


    港股通可細分為滬港通下的港股通 和深港通下的港股通 ,就是上交所和深交所兩個市場的交易,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港通和深港通都可以買賣香港股票,兩個通道的證券標的略有不同。“港股通 (滬)”下港股通標的共有300多隻,“港股通 (深)”港股標的共有近500隻。


    港股通和a股相比,港股通的交易規則有什麽不一樣?


    t+0回轉交易製度:投資者當天買入的股票可以當天賣出;投資者賣出股票獲得的資金,當日即可用於港股通交易。


    t+2 交收製度:t日買入港股通股票的投資者,t+2日日終完成交收後才可獲得相關證券的權益;t日賣出港股通股票的投資者,t日和t+1日日終仍可享有關於證券的權益t日賣出港股通股票獲得的資金,t+3日資金可取。


    無漲跌幅限製:股價波動可能相對更加劇烈。


    交易單位不統一:上市公司可自行設立不同數量的每手股票交易單位。


    最小變動單位不統一:港股通股票的股價最小變動單位視公司股價而定,通常股價越高,報價價位越大。


    交易幣種:港股通以港幣報價,以人民幣交收。


    港股通和a股相比,港股通交易時間有哪些差異?


    港股通交易日:港股通僅在內地與香港為交易日並且能夠滿足結算安排時開通;港股半日市:聖誕節、元旦和農曆新年的前一日如果為交易日,則該日沒有午市交易;臨時停牌情況:八號及以上台風、暴雨警報。


    投資者無法滿足條件開通港股通,可以通過購買跟港股相關的etf也可以達到類似交易港股的效果哦,而且也是支持t+0交易的。市場部分支持t+0交易的etf基金,米雲印象中有隻叫恒生科技指數基金的,米雲還短暫時間持倉過。


    為什麽港股通買入價格也沒跌也顯示虧損?


    港股通買入就顯示虧損通常是因為買賣換匯的情況,投資者在運用港股通賬戶交易時使用人民幣的資金賬戶,而買入港股時,需要的是港幣,這時候投資者需要先把人民幣換成港幣,然後再用這些港幣去購買香港股票。


    投資者賣出時,股票賣掉會換回港幣,再通過某個機構將港幣換成人民幣,打到你的資金賬戶中。每一筆交易,投資者就需要經過一次換匯的過程。


    港股通投資者交易就會有匯率上的換匯風險,一般會預扣3%的匯兌保證金,最終會根據匯率的實際情況進行退還。


    一般來說恒生大中盤股都可以操作,手機開戶需要準備好本人身份證和銀行卡聯係線上客戶經理,準備好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本人名下銀行卡,進行實名認證後,等待審核通過第二天就可以開始交易。


    港股通是不可以買所有港股,隻能買其中的一部分股票。投資者的交易範圍包括:恒深綜合大型股指數的成分股、恒深綜合中型股指數成分股、市值50億港元以上的恒深綜合小型股指數、同時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同時在深交所和港交所上市的a+h股等。


    此外,香港投資者通過深港通和滬港通業務等業務購買大陸股票時,股票標的也是受限製的,主要包括:a+h股,上證180指數成分股、上證380指數成分股、市值60億人民幣以上的深證成分指數股票、市值60億人民幣以上的深證中小創指數股票。


    散戶投資港股的風險在哪兒?


    雖然a股和男足是兩個永恒的調侃對象,但說句公道話,隻能炒炒a股,對於很多股民而言,可能是一種幸運。以前隔著大洋看美股和日股,看中概股一路大漲,總覺得美股、港股是easy模式,等真的進去了,才發現“資本主義的賭場”才是水深火熱。


    理論上說,港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內地公司或者內地業務占比高的公司,其基本麵與a股更相似,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者結構的差異。


    散戶占交易量的比例,a股、港股與美股分別為80%,20%,25%,港股的交易結構更類似於美股。可能現在比例會有少許變化了。


    這個交易結構是如何影響投資的呢?本文以最常見的抄底行動為例,分析散戶在港股投資中的困境所在。


    散戶主導的市場特征抄底行為上,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有不同的決策點。


    股票超過50%的大幅下跌,一般都伴隨著基本麵的問題。所以抄底需要同時考慮“股價”和“基本麵”這兩個因素,“便宜”不是重點,重點是“性價比”。


    同時,股價不但反映了當前因素,也反映了未來的預期,“現狀”和“未來”構成了決策的另一個維度。


    但這四個因素的判斷卻有難易,其中股價跌幅直觀簡單,對所有人都有影響。


    股價的技術形態分析,雖然直觀但需要豐富的交易經驗和技術分析的學習;基本麵的判斷因素,財務與經營狀態都是公開數據,但仍然需要一些研判能力,這兩個因素,難度中等。


    最複雜的是對基本麵未來的趨勢判斷,既要有對行業規律的前瞻性認識,也要理解公司具體的經營戰略、產品競爭力、管理能力等等,屬於難度最大也最關鍵的判斷因素。


    大部分散戶都處於第一象限的層次,更多靠跌幅判斷是否可以抄底,所以散戶占比高的市場,股價下跌了一段,就會吸引大量的抄底資金介入。


    少數散戶具備了第三象限的能力,習慣於基於現有財務資料和行業特征判斷“估值合理性”,但因為財務數據的滯後性,跌幅到了一定程度,很容易得出“估值低,可以抄底”的輕率結論。


    另一類技術分析散戶,具備了第二象限的能力,喜歡從技術形態上判斷底部,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建立在“統計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屬於“自我實現”,即相信技術分析的散戶占比越多,技術分析越有效,所以技術分析更適合判斷短期股價的走勢。


    a股那些基本麵緩慢變差的公司,股價在技術最常見的形態叫“抵抗式下跌”,即“下跌——平台——下跌”的形式,就是由上述三類散戶的合力造成:


    股價向下緩緩下跌一段時間後,由於基本麵變化滯後,顯得估值很低,吸引了一些“財務分析型”散戶,這些散戶的抄底,常常導致股價跌幅“由急變緩”,很容易在技術上形成“底背離”,背離形成後,股價至少會出現一個平台整理,出現一定的底部特征,吸引了“技術分析型散戶”。


    散戶主導的市場,“抵抗式下跌”成為最主流的下跌形態,客觀上延緩了下跌的速度,讓散戶有足夠的時間判斷基本麵的惡化,從而賣出減少損失。


    相比之下,機構主導的市場則凶險得多。


    機構主導的市場特征:


    大部分機構都處於“象限4”的狀態,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和券商投行的賣方服務,能夠對行業和公司基本麵的趨勢進行預判,區別隻是有些水平強,有些水平差,有些風險偏好高,有些風險偏好低。


    機構與散戶有一個明顯的區別:一旦意識到公司的基本麵正在變差,而且這種變差是趨勢性的,就不會因為“估值不高”而繼續持有,因為業績都不確定了,估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更重要的是,散戶研究覆蓋的對象有限,更傾向於“判斷題思維”,隻要“我”覺得性價比高,就持有標的a,也沒空看其他標的;而機構的研究覆蓋更多行業和標的,屬於“選擇題思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標的a的性價比也不錯,但b更高,所以賣a買b。


    所以在機構主導的港股和美股,一旦公司的基本麵發生變化,股價的下跌速度非常之快。


    當然,港股機構主導的市場也因此產生了另一個特征——交易趨同性。


    由於機構投資者接受的都是差不多的賣方服務,研究方法相似,加上機構之間的交流又很頻繁,個股跌多了,大家就會相互打聽消息,很容易產生一致性意見,即同一時間內,大量機構基於相似的“看空”理由對同一類標的進行賣出甚至做空。


    機構的“一致性交易”一旦產生,還會“自我強化”,就算是持有相反看法的機構,為了避免虧損,也會暫時先賣出或“做空”,等待股價啟穩後再買回來,以回避損失。


    “一致性交易”會導致股價大幅超跌,這種超跌可能構成“空頭陷阱 ”的投資機會,但更多情況下,它的作用是加速完成下跌的過程。


    美股與港股又有不同,a股的散戶以不到30%的持有市值,創造了80%的交易量,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美股雖然是機構主導,但有全球的流動性支持,港股則是兩頭不占,個股一旦失去流動性,看似沒有利空消息,股價就是天天跌,對沒有基本麵分析能力和港股交易習慣的散戶,是很難避開的。


    港股適合散戶嗎?


    我國的投資者教育總是容易把散戶看作是“追漲殺跌”,實際上,“追漲殺跌”是一種基於“右側趨勢交易”的投資體係,本身無好壞。


    相反,根據我的觀察,a股散戶投資者的“追漲殺跌”行為,隻在少數人或少數狀態連續大漲或崩潰式下跌下出現,大部分散戶正常狀態下更喜歡“逃頂抄底”。


    “抵抗式下跌”中,每一波抄底的資金,都會成為下一波做空的動力,但也有一部分套牢後“躺平”,起到了鎖定流通籌碼的效果,跌到後來,那些底部垃圾股的流通盤大半都掌握在“躺平”的散戶手上,導致股價“跌不透”。


    相反,港股如果沒有什麽知名度、不進港股通,沒有a股,景氣度差的時候常常跌到難以想象的“清算價格”。


    港股有這個特點,對於習慣“逃頂抄底”的a股股民,既可以是陷阱,也可以是機遇。


    說是陷阱,地板下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還有十八層,加上港股對信息披露要求低,股價已經腰斬了,你還不知道到底為什麽跌。


    說是機遇,一旦基本麵逆轉,同樣是因為沒有散戶“逃頂”資金的壓製,漲起來很是飛快,加上底部的估值跌得足夠便宜,港股每年的十倍牛股數量,並不亞於a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股民的炒股日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閑雲小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閑雲小散並收藏股民的炒股日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