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新興市場因其快速增長和巨大潛力而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我國其實早在二十年前就已進入新興市場,並成為最大的新興市場之一,現在我國的資本市場該怎麽定位,不好評價,說是成熟市場,又有太多的不成熟,證券法規基本上都成熟完善了,監管製度方麵也不少,金融衍生品也比較多,市場規模一直也是全球前三的地位,上市和退市票也不少了,成熟市場該具備的都具備了,該有的也都有了,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太短,幾十年走完西方上百年的股市曆程。
新興市場通常指的是那些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機製尚不成熟但潛力巨大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市場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快,通常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口紅利顯著,年輕勞動力豐富。資源豐富,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金融市場相對不成熟,但正在快速發展,近十年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市場,不得不承認和羨慕印度的投資者。
2009年,摩根斯坦利新興市場指數列出了以下21個國家(地區)作為新興市場來進行統計:巴西、智利、中國大陸、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韓國、中國台灣、泰國、土耳其。
新興市場是發展中國家的股票或能源市場,新興市場是指經濟相對較小但具有較高增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國家或地區。
這些市場通常處於經濟轉型和發展階段,具有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呈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國際組織便用新興市場來指稱那些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工業化進程比較順利、市場經濟體係不斷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按照國際金融公司的權威定義。隻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沒有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水平,那麽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股市就是新興市場。
有的國家,盡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由於其股市發展滯後,市場機製不成熟,仍被認為是新興市場,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規模普遍偏小。例如,整個菲律賓股票市場的市值還沒有美國杜邦一家公司的市值大。
新興市場投機者和追漲殺跌的投資者占多數,這種投資者結構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西方經典的股票估值技術在新興市場常常不適用,股票的定價通常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我國資本市場也比較符合這個特征。
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普遍不成熟。比如在巴西,投資者把好的公司和好的股票混為一談,不考慮價格因素;而在我國,也有許多投資者認為越便宜的股票越有價值,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從一般意義上講,新興市場的出現,並不是什麽新現象。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特別是在英國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後的150年期間,先是美、法、德相繼崛起,繼而日、俄等國追趕上來。
這些國家,在當時,對老牌帝國英國來說,都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致力於改變落後貧困麵貌的艱難過程中,前進步伐的快慢大不相同。
其中位於東亞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起飛,其經濟高速增長,僅僅用了大約20年時間,到80年代基本上完成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當今所說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曆史上曾出現過的新興市場國家之後的又一批新興國家。它們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興起的,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與過去曆次相比,大不相同。
市場數目眾多,不像過去一定時期隻有一兩個或少數幾個,此輪興起的新興市場成為一個群體。 1993年9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推出“國家出口戰略”時曾提到美國將以經濟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10個新興市場為主要貿易對象,它們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蘭、土耳其、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進入21世紀,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論及新興市場時,所提到的國家就更多了。
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比較
不論新興經濟體數目有多少,特別重視的僅其中幾個大國,即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及南非等。早在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們就把四個最大的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專門提出一並冠以brics(即“金磚四國”)的稱號。這些國家皆具有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和市場潛力大的特征。它們的快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影響之巨不言而喻。
本輪興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廣泛分布在亞洲、非洲、拉美各大洲以及東歐、中亞、中東等各地區,且都是各地區的主要國家和各自地區經濟組織的核心成員,這與過去的新興國家隻限於某一地區(西歐、北美或東亞)也不相同。它們與其他成員經濟關係密切,對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新興市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上世紀80年代,人們認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是美國和日本,90年代主要是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對全球經濟的推動力也已明顯減弱,而新興市場的國家,特別是中國等最大和增長最快的新興國家,所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顯著加強。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亞洲和非洲國家正迅速崛起為新興市場的中堅力量。這些國家以其快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亞洲國家在新興市場的崛起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等經濟體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成功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引領”轉變的壯舉。印度則以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全球創新和服務業的中心。東南亞國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鏈分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亞洲國家的快速崛起為全球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和機遇。
非洲國家也在新興市場的崛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非洲大陸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紅利,吸引了國際投資和合作夥伴的目光。許多非洲國家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力度。此外,非洲的消費市場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的關注。非洲經濟的崛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地區間的合作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如果問你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是哪裏,你一定知道:美國。第二大呢?你也一定知道:中國。第三大,許多人也知道:日本。但如果問你: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在哪?我相信絕大部分人一臉茫然。
根據公開數據,如果按上市公司數量計算,在2019年盧旺達隻有4家上市公司,位列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而到了2020年的數據,開曼也隻有4家上市公司。
當然,如果按照股市市值計算,盧旺達與開曼群島還不是最小的。百慕大才是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根據公開數據,2020年,百慕大有1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隻有2.2億美元。現在我國新三板市場的票都能拉出來對比,主板市場的票都能甩開一大截。
那在盧旺達上市的是什麽公司?盧旺達mtn公司是該國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這家mtn公司,分別在尼日利亞、加納、烏幹達、盧旺達等國上市籌資,不但促進了當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多家子公司也躋身非洲 250 強企業名單中。
伊朗也有4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根據公開新聞資料,2020年,伊朗國內史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誕生,伊朗國營的社會保險投資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而巴基斯坦更是股票市場交易興旺。巴基斯坦的上市公司多達557家。巴基斯坦kse指數絕對是中亞和南亞領域比較重要的指數。
此外,很多給外界戰火紛飛印象的國家,其實一樣有資本市場。比如巴勒斯坦也有46家上市公司。白俄羅斯的上市公司也有12家上市公司,而戰火紛飛的烏克蘭在2018年上市公司也多達78家。
除了世界上發達國家,各國都有屬於本國的資本市場,隻不過有大有小,發達國家市場上的一隻票市值就能頂替幾十個國家所有股票的市值,美國前幾大市值股票都能頂我國的全市場市值,這就是差距,成熟國家的幾隻股票市值能匹配吊打全球資本市場的市值,這也是客觀事實,雖然我國市場的股票數量已經能跟美股相提並論了,但市值確沒有可比性,美股隨便一家科技公司的市值就能吊打我們一半股票的總市值。
從新興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軌的經驗看,資本市場對外資開放是引領價值投資理念、推動證券經營機構競爭、完善資本市場監管製度和促進資本市場成熟的重要途徑。
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多方麵優化政策,強化製度管理,提升了市場競爭能力,未來的資本市場大有潛力,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麵,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分紅和回購力度加大,逾千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市值管理應成為上市公司長效管理機製的一部分,旨在通過提升內在價值實現市值增長。促進投融資協調發展,也是提升市場穩定性的重要途徑。提高上市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壯大耐心資本,優化金融資產減值會計準則,減少專業投資機構的被動減持行為。
當前全球前25大交易所的情況。這25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占全球上市公司總市值的96.6%,基本上就包含了最具備投資價值的地區和上市公司了。
最大的兩個交易所,是美國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它倆加起來占了全球42.4%的市值,小一半了,很多國家的優秀企業都來到美國上市,並且很多上市公司,都在賺著全球的錢。海外配置中,以美股為主占據絕大部分倉位,甚至隻配置美股,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除了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之外,咱們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位列第4、第6、第7位,其實咱們國內的交易所加起來的整體市值也是很誇張的,像大家說得比較極端的,完全不做國內市場的配置,也不合理。
除了中美兩國之外,泛歐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印度、倫敦、沙特等等國家的交易所,也包含了很多區域內優秀的上市公司。整體來看,從交易所的劃分與gdp貢獻角度,所體現出來的特征都是類似的,基本上國內良好的經濟狀態,也需要一個不錯的資本市場持續提供資金。
無論是從gdp角度、交易所市值角度、海外的一些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的國家分布情況,基本都體現出來比較相似的特征。總結概括一下,除了國內股市的配置之外,海外以美國為主,搭配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與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配置情況。當然國內投資者也很難直接投資外國的資本市場,隻能通過間接買指數基金投資。
網上現在可以看到一組數據,世界各國資本市場近十年股市漲幅對比:
美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90%;
英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80%;
日本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19%;
德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40%;
印度股市漲了十年,漲幅300%;
中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0.2%。
有些人看到,美國道瓊斯、納斯達克這十年漲幅不少,翻了好幾倍,就覺得美國牛市厲害,美國股市厲害,美國經濟厲害。其實這隻是冰山一角,現實不是這樣的,很殘酷。
納斯達克4400隻股票,前四隻權重股蘋果、微軟、亞馬孫、特斯拉基本上包辦了納斯達克十年的指數漲幅,而第5到第10權重股占比權重約15%以上,也是上漲的。也就是說,除了這十隻股票,納斯達喀4390隻股票絕大多數是不漲的,大多數股票是下跌的。
投資者千萬別被美國股市的現象蒙蔽了,它的走牛其實就是指數走牛,是那十隻權重股帶動的,其他的99%的個股都是不漲和下跌的。
美國多數的產業,多數的公司其實現狀是很糟糕的,美國的經濟其實也是在徘徊不前,緩緩下跌的,算虛假繁榮,一旦前排的大市值股票回調,就會跌幅不小。
批判完美國,再看印度市場,印度股市。作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新興市場,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在2023年12月達到了4.38萬億美元,達到疫情前的兩倍,取代港股市場躍升為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後的第四大證券交易市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新寵。
聯合國預測顯示,印度擁有全球最長的人口紅利時期,可以一直持續至2055年。而另一方麵,印度的製造業工資水平為每小時0.8美元,顯著低於中國的7.1美元和韓國的22.3美元,甚至低於越南、泰國的製造業工資,低生產成本為印度企業創造了競爭優勢。
此外,非正規經濟的高占比也讓印度的國內消費需求旺盛,橫向對比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印度有著低儲蓄,私人消費占比重的特征。2023年,印度個人消費占gpd比重達到67%,且近兩年消費增速平均維持在7%左右,這樣印度在疫情阻絕全球外需的環境中維持了亮眼的經濟增速,也讓印度的製造業得到來自國內的支撐。
反映到資本市場上,就是印度股市2022年-2023年較強的走勢。在全球實施貨幣縮緊,股市估值收到壓製的背景下,印度股市持續走出了向上的趨勢,在全球主要估值漲幅排名中,印度sensex30指數在2020年-2023年期間累計漲幅接近50%,僅次於納斯達克100指數。
探討其原因,是因為財閥企業的股份多數掌握在家族核心成員手中,高分紅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上市企業的大股東。而上市企業分紅行為因為能惠及到小股東利益,也受到不少投資者的追捧。在長期的分紅與高壟斷利益下,印度市場的估值雖有波動,但能維持長牛並不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申萬宏源證券的數據統計,2023年印度股市的上漲主要由小市值因子的企業推動,而從行業分布來看,印度的小市值標的主要集中在工業、材料板塊,結合年內印度政府增加資本開支,製造業景氣度不斷上行的背景,若明年印度股市同樣維持上行趨勢,可關注財閥旗下從事工業、建築材料、基建相關的公司所帶來的上漲機會。
對於想要看好印度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投資印度股市的途徑都不算容易,直接在印度股市投資對於散戶而言基本不太可能。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在美股市場購買對應公司的adr,隻要事前開過美股賬戶的投資者均有能夠較為簡單的尋找到相關標的。還有就是購買與印度市場相關的基金,但想找到這類標的會比較困難,至少國內鮮有基金投資於此。
瑞銀在2023年底的報告中曾指出,印度市場當前正處於“相對極端的水平”。而持續低迷了一年的中國市場則處於過度低迷的狀態。印度的十年長牛或許確實令a股羨慕,但當前時間點下,印度卻未必比弱勢到極點的中國市場更具投資價值。
投資新興市場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以充分利用其增長潛力同時管理風險。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投資策略:
多元化投資:通過投資不同的新興市場國家,可以分散政治和經濟風險。
長期投資:新興市場的波動性較大,長期投資有助於平滑短期波動的影響。
選擇優質資產:投資於具有良好基本麵和增長潛力的公司或項目。
利用專業基金:通過投資新興市場基金或etfs,利用專業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資源。
風險管理
盡管新興市場具有巨大的投資潛力,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投資者應采取以下措施來管理風險:
深入研究:了解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
風險評估:定期評估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並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保持流動性:確保投資組合中有足夠的流動性,以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
使用衍生工具:通過使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對衝。
新興市場通常指的是那些經濟發展迅速、市場機製尚不成熟但潛力巨大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市場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經濟增長速度快,通常高於全球平均水平。人口紅利顯著,年輕勞動力豐富。資源豐富,包括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金融市場相對不成熟,但正在快速發展,近十年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市場,不得不承認和羨慕印度的投資者。
2009年,摩根斯坦利新興市場指數列出了以下21個國家(地區)作為新興市場來進行統計:巴西、智利、中國大陸、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韓國、中國台灣、泰國、土耳其。
新興市場是發展中國家的股票或能源市場,新興市場是指經濟相對較小但具有較高增長潛力和發展前景的國家或地區。
這些市場通常處於經濟轉型和發展階段,具有多元化的產業結構和龐大的人口基數。由於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斷呈現出強勁的經濟增長勢頭,國際組織便用新興市場來指稱那些經濟增長速度較快、工業化進程比較順利、市場經濟體係不斷完善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
按照國際金融公司的權威定義。隻要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np)沒有達到世界銀行劃定的高收入國家水平,那麽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股市就是新興市場。
有的國家,盡管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進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但由於其股市發展滯後,市場機製不成熟,仍被認為是新興市場,和傳統行業相比互聯網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興市場。
新興市場規模普遍偏小。例如,整個菲律賓股票市場的市值還沒有美國杜邦一家公司的市值大。
新興市場投機者和追漲殺跌的投資者占多數,這種投資者結構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西方經典的股票估值技術在新興市場常常不適用,股票的定價通常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我國資本市場也比較符合這個特征。
新興市場的投資者普遍不成熟。比如在巴西,投資者把好的公司和好的股票混為一談,不考慮價格因素;而在我國,也有許多投資者認為越便宜的股票越有價值,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現。
從一般意義上講,新興市場的出現,並不是什麽新現象。自從人類社會進入資本主義,特別是在英國率先發生產業革命後的150年期間,先是美、法、德相繼崛起,繼而日、俄等國追趕上來。
這些國家,在當時,對老牌帝國英國來說,都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探索發展道路、致力於改變落後貧困麵貌的艱難過程中,前進步伐的快慢大不相同。
其中位於東亞的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從上世紀60年代初開始起飛,其經濟高速增長,僅僅用了大約20年時間,到80年代基本上完成工業化,被稱為新興工業經濟體。
當今所說的新興市場國家,是繼曆史上曾出現過的新興市場國家之後的又一批新興國家。它們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後興起的,這些新興市場國家的興起與過去曆次相比,大不相同。
市場數目眾多,不像過去一定時期隻有一兩個或少數幾個,此輪興起的新興市場成為一個群體。 1993年9月,美國前總統克林頓推出“國家出口戰略”時曾提到美國將以經濟增長最快、市場潛力最大的10個新興市場為主要貿易對象,它們是: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南非、波蘭、土耳其、中國、印度、印尼、韓國。進入21世紀,西方媒體和經濟學家論及新興市場時,所提到的國家就更多了。
新興市場與成熟市場的比較
不論新興經濟體數目有多少,特別重視的僅其中幾個大國,即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墨西哥及南非等。早在2001年,美國高盛公司的經濟學家們就把四個最大的新興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專門提出一並冠以brics(即“金磚四國”)的稱號。這些國家皆具有人口眾多,經濟規模和市場潛力大的特征。它們的快速增長,對世界經濟影響之巨不言而喻。
本輪興起的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廣泛分布在亞洲、非洲、拉美各大洲以及東歐、中亞、中東等各地區,且都是各地區的主要國家和各自地區經濟組織的核心成員,這與過去的新興國家隻限於某一地區(西歐、北美或東亞)也不相同。它們與其他成員經濟關係密切,對各地區經濟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新興市場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上世紀80年代,人們認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是美國和日本,90年代主要是美國。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對全球經濟的推動力也已明顯減弱,而新興市場的國家,特別是中國等最大和增長最快的新興國家,所起的支撐和推動作用顯著加強。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亞洲和非洲國家正迅速崛起為新興市場的中堅力量。這些國家以其快速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亞洲國家在新興市場的崛起中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等經濟體以其龐大的人口基數和改革開放的政策,成功地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從“世界工廠”到“創新引領”轉變的壯舉。印度則以其龐大的消費市場和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成為全球創新和服務業的中心。東南亞國家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產業鏈分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些亞洲國家的快速崛起為全球經濟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和機遇。
非洲國家也在新興市場的崛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非洲大陸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年輕的人口紅利,吸引了國際投資和合作夥伴的目光。許多非洲國家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現代化的力度。此外,非洲的消費市場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的關注。非洲經濟的崛起為全球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地區間的合作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如果問你全球最大的資本市場是哪裏,你一定知道:美國。第二大呢?你也一定知道:中國。第三大,許多人也知道:日本。但如果問你: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在哪?我相信絕大部分人一臉茫然。
根據公開數據,如果按上市公司數量計算,在2019年盧旺達隻有4家上市公司,位列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而到了2020年的數據,開曼也隻有4家上市公司。
當然,如果按照股市市值計算,盧旺達與開曼群島還不是最小的。百慕大才是全球最小的資本市場。根據公開數據,2020年,百慕大有1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隻有2.2億美元。現在我國新三板市場的票都能拉出來對比,主板市場的票都能甩開一大截。
那在盧旺達上市的是什麽公司?盧旺達mtn公司是該國最有價值的公司之一。這家mtn公司,分別在尼日利亞、加納、烏幹達、盧旺達等國上市籌資,不但促進了當地資本市場的發展,多家子公司也躋身非洲 250 強企業名單中。
伊朗也有40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根據公開新聞資料,2020年,伊朗國內史上最大規模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誕生,伊朗國營的社會保險投資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而巴基斯坦更是股票市場交易興旺。巴基斯坦的上市公司多達557家。巴基斯坦kse指數絕對是中亞和南亞領域比較重要的指數。
此外,很多給外界戰火紛飛印象的國家,其實一樣有資本市場。比如巴勒斯坦也有46家上市公司。白俄羅斯的上市公司也有12家上市公司,而戰火紛飛的烏克蘭在2018年上市公司也多達78家。
除了世界上發達國家,各國都有屬於本國的資本市場,隻不過有大有小,發達國家市場上的一隻票市值就能頂替幾十個國家所有股票的市值,美國前幾大市值股票都能頂我國的全市場市值,這就是差距,成熟國家的幾隻股票市值能匹配吊打全球資本市場的市值,這也是客觀事實,雖然我國市場的股票數量已經能跟美股相提並論了,但市值確沒有可比性,美股隨便一家科技公司的市值就能吊打我們一半股票的總市值。
從新興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軌的經驗看,資本市場對外資開放是引領價值投資理念、推動證券經營機構競爭、完善資本市場監管製度和促進資本市場成熟的重要途徑。
我國資本市場近年來多方麵優化政策,強化製度管理,提升了市場競爭能力,未來的資本市場大有潛力,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麵,今年以來,上市公司分紅和回購力度加大,逾千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提質增效重回報行動方案。市值管理應成為上市公司長效管理機製的一部分,旨在通過提升內在價值實現市值增長。促進投融資協調發展,也是提升市場穩定性的重要途徑。提高上市標準,優化資源配置。壯大耐心資本,優化金融資產減值會計準則,減少專業投資機構的被動減持行為。
當前全球前25大交易所的情況。這25大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占全球上市公司總市值的96.6%,基本上就包含了最具備投資價值的地區和上市公司了。
最大的兩個交易所,是美國的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它倆加起來占了全球42.4%的市值,小一半了,很多國家的優秀企業都來到美國上市,並且很多上市公司,都在賺著全球的錢。海外配置中,以美股為主占據絕大部分倉位,甚至隻配置美股,都是繞不過去的問題。
除了美國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之外,咱們的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香港交易所,位列第4、第6、第7位,其實咱們國內的交易所加起來的整體市值也是很誇張的,像大家說得比較極端的,完全不做國內市場的配置,也不合理。
除了中美兩國之外,泛歐交易所、日本交易所、印度、倫敦、沙特等等國家的交易所,也包含了很多區域內優秀的上市公司。整體來看,從交易所的劃分與gdp貢獻角度,所體現出來的特征都是類似的,基本上國內良好的經濟狀態,也需要一個不錯的資本市場持續提供資金。
無論是從gdp角度、交易所市值角度、海外的一些被動投資的指數基金的國家分布情況,基本都體現出來比較相似的特征。總結概括一下,除了國內股市的配置之外,海外以美國為主,搭配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與印度這樣的新興市場,是一個比較健康的配置情況。當然國內投資者也很難直接投資外國的資本市場,隻能通過間接買指數基金投資。
網上現在可以看到一組數據,世界各國資本市場近十年股市漲幅對比:
美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90%;
英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80%;
日本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19%;
德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140%;
印度股市漲了十年,漲幅300%;
中國股市漲了十年,漲幅0.2%。
有些人看到,美國道瓊斯、納斯達克這十年漲幅不少,翻了好幾倍,就覺得美國牛市厲害,美國股市厲害,美國經濟厲害。其實這隻是冰山一角,現實不是這樣的,很殘酷。
納斯達克4400隻股票,前四隻權重股蘋果、微軟、亞馬孫、特斯拉基本上包辦了納斯達克十年的指數漲幅,而第5到第10權重股占比權重約15%以上,也是上漲的。也就是說,除了這十隻股票,納斯達喀4390隻股票絕大多數是不漲的,大多數股票是下跌的。
投資者千萬別被美國股市的現象蒙蔽了,它的走牛其實就是指數走牛,是那十隻權重股帶動的,其他的99%的個股都是不漲和下跌的。
美國多數的產業,多數的公司其實現狀是很糟糕的,美國的經濟其實也是在徘徊不前,緩緩下跌的,算虛假繁榮,一旦前排的大市值股票回調,就會跌幅不小。
批判完美國,再看印度市場,印度股市。作為中國之外的另一個新興市場,印度孟買證券交易所的總市值在2023年12月達到了4.38萬億美元,達到疫情前的兩倍,取代港股市場躍升為在美國、中國和日本之後的第四大證券交易市場,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新寵。
聯合國預測顯示,印度擁有全球最長的人口紅利時期,可以一直持續至2055年。而另一方麵,印度的製造業工資水平為每小時0.8美元,顯著低於中國的7.1美元和韓國的22.3美元,甚至低於越南、泰國的製造業工資,低生產成本為印度企業創造了競爭優勢。
此外,非正規經濟的高占比也讓印度的國內消費需求旺盛,橫向對比越南、墨西哥等國家,印度有著低儲蓄,私人消費占比重的特征。2023年,印度個人消費占gpd比重達到67%,且近兩年消費增速平均維持在7%左右,這樣印度在疫情阻絕全球外需的環境中維持了亮眼的經濟增速,也讓印度的製造業得到來自國內的支撐。
反映到資本市場上,就是印度股市2022年-2023年較強的走勢。在全球實施貨幣縮緊,股市估值收到壓製的背景下,印度股市持續走出了向上的趨勢,在全球主要估值漲幅排名中,印度sensex30指數在2020年-2023年期間累計漲幅接近50%,僅次於納斯達克100指數。
探討其原因,是因為財閥企業的股份多數掌握在家族核心成員手中,高分紅的最大受益者也是上市企業的大股東。而上市企業分紅行為因為能惠及到小股東利益,也受到不少投資者的追捧。在長期的分紅與高壟斷利益下,印度市場的估值雖有波動,但能維持長牛並不令人意外。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申萬宏源證券的數據統計,2023年印度股市的上漲主要由小市值因子的企業推動,而從行業分布來看,印度的小市值標的主要集中在工業、材料板塊,結合年內印度政府增加資本開支,製造業景氣度不斷上行的背景,若明年印度股市同樣維持上行趨勢,可關注財閥旗下從事工業、建築材料、基建相關的公司所帶來的上漲機會。
對於想要看好印度市場的投資者來說,投資印度股市的途徑都不算容易,直接在印度股市投資對於散戶而言基本不太可能。最佳的選擇應該是在美股市場購買對應公司的adr,隻要事前開過美股賬戶的投資者均有能夠較為簡單的尋找到相關標的。還有就是購買與印度市場相關的基金,但想找到這類標的會比較困難,至少國內鮮有基金投資於此。
瑞銀在2023年底的報告中曾指出,印度市場當前正處於“相對極端的水平”。而持續低迷了一年的中國市場則處於過度低迷的狀態。印度的十年長牛或許確實令a股羨慕,但當前時間點下,印度卻未必比弱勢到極點的中國市場更具投資價值。
投資新興市場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以充分利用其增長潛力同時管理風險。以下是一些關鍵的投資策略:
多元化投資:通過投資不同的新興市場國家,可以分散政治和經濟風險。
長期投資:新興市場的波動性較大,長期投資有助於平滑短期波動的影響。
選擇優質資產:投資於具有良好基本麵和增長潛力的公司或項目。
利用專業基金:通過投資新興市場基金或etfs,利用專業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資源。
風險管理
盡管新興市場具有巨大的投資潛力,但也伴隨著較高的風險。投資者應采取以下措施來管理風險:
深入研究:了解目標市場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
風險評估:定期評估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並根據市場變化進行調整。
保持流動性:確保投資組合中有足夠的流動性,以應對可能的市場波動。
使用衍生工具:通過使用期貨、期權等衍生工具進行風險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