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脈診溯源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下課後,大樹喊住了李介賓,“先別走,小抄給我抄抄。”
李介賓隻好停下來,讓他抄寫自己的打油詩兒。
大樹說出來的“小抄”二字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學生對小抄是很敏感的,生怕有什麽小抄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家轉眼間都湊到了李介賓這裏,七嘴八舌的問道。
“什麽小抄?”
“什麽?有小抄?”
“我來看看。”
等到看到後,才發現原來是李介賓做的一首打油詩,不過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於一些覺得脈象不好記的學生來說,確實算是小抄了,抄回去多背幾遍,考試應該沒什麽問題了。
大樹一邊抄,一邊問道:“剛剛老何說脈學之宗是扁鵲,真的有扁鵲這個人嗎?”
“應該是有的。”李介賓漫不經心的回答。
旁邊的孟青豔好奇問:“你不信有華佗,卻信有扁鵲?”
她還記得李介賓曾經說華佗存疑的事情,並且為之耿耿於懷。
“因為確實有《難經》呀。雖然也有說是後人假借扁鵲之名著作的,但是畢竟傳下了脈學的,沒什麽錯......不過,如果要追溯到神話傳說的話,脈學之祖卻另有其人。”
“神話?說來聽聽。我最喜歡阿賓講故事了。”大樹感興趣的說。
李介賓想了想,先問道:“你們聽說過素女嗎?”
“我聽說過素人……”人群裏有人接話道。
“……”一陣沉默,死亡眼神看向那人。
王洪低頭擺手:“開玩笑的,阿賓你繼續說。”
“扁鵲或者並非一人,可能是一個學派。《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裏麵記載的很多病人,不是一個時代的,但都冠名扁鵲。
所以有一種說法,扁鵲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裏,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
有道理,那時候又不像現在,都有留痕,交通不發達,記錄也很艱難,所以呢?
大樹問道:“那這又跟素女有什麽關係呢?”
李介賓解釋說:“相傳黃帝曾經問道於素女……”
“我知道,《素女經》?”大家一看,還是王洪,好家夥,這人才華橫溢不在阿賓之下呀。
李介賓被這麽一搶白,頓了一下:“呃,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是《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是這麽來的嗎?”同學們有些神往。
素問之名,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說平素問答,有說先天五太中有太素之名,而隋代楊上善版本,就叫《黃帝內經太素》,位列三墳五典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黃帝向素女求教,得授長生之術。
中醫有更古老的時代,那是比扁鵲仲景更古老的中醫,上古醫學,自然會被神話化。
黃帝與素女除了醫藥始祖外,還有另外的身份,他們都是上古聖王。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說:“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素女所傳脈訣,由扁鵲一門發揚光大。
而再往前,《黃帝內經》之前有三部古醫書,都是漢馬王堆出土的,《脈法》、《陰陽脈死候》、《足臂十一脈灸經》,其中前者專論針灸與經脈的關係,後者論以脈決生死的問題。
上古脈學,與後世(晉王叔和)的脈學相比,相差太大了。
根據李介賓研究逆推,發現上古脈學實際上是在經絡檢查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包括經脈、絡脈、經筋和皮部等方麵的全麵檢查跟分析,並不是單純地診脈動,更不是現在的獨取寸口。
除診脈動外,還包括色診與色診有一定的交叉關係。
李介賓通過一些散碎的脈學典籍發現,古早的脈診是多種方法並用,診經脈之動,視絡脈色澤都屬於脈診的範疇。
經曆了千年的演化,單純的診脈動的方法才與其他方法分開獨立,成為了現如今獨享脈診之名,獨取寸口脈法。
所以現代人覺得難學的脈學,已經是精簡後的版本了,原版的簡直不是給人學的。
同學們沉浸在脈學的源遠流長中,心裏想,這下子,誰敢說我們中醫沒發展的,遠古的脈法跟晉代的脈法就不一樣!這不就是在發展嘛。
“阿賓,你是祖傳中醫,你怎麽看號脈?”薛靜問李介賓,她好奇祖傳中醫是不是對脈診有獨特的理解。
隻是她並沒意識到,李介賓隻是出身祖傳,實則早超出了祖傳中醫的範疇。
他不方便說一些打擊大家積極性的話,隻能委婉的解釋說:“其實前人早已經有討論,望聞問切,切診本末,有證脈不相匹配的話,多有舍脈從證的,也有舍證從脈的,臨證變化不可拘泥。”
大樹倒是樂觀:“其實想想也知道,如果隻憑號脈就能知道生了什麽病,那還要其他診察手段幹嘛?”
“好吧。”聽到號脈沒那麽神奇,大家都有點小失落。
畢竟一摸脈就能知道什麽病,這跟有了外掛一樣,也難怪大家都想摸一手好脈。
“那阿賓你能號出來喜脈嗎?”
“可以呀。”
“真的!”
李介賓覺得這不是很隨意嘛:“是呀,就是滑脈呀。不過也要看情況,男的號出滑脈也不能說明有喜了呀。”
“那也不一定……”孟青豔說道。
周圍人用懷疑的眼光看著她。
單純的李介賓還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自由氣息,隻當是班長對脈診泰國自信。
“一般根據脈診的前後變化去判斷證象的變化,可以借脈象參考,並非恃切脈可以治病。
所以診脈隻是四診之一,不能以偏概全,隻是世人會中醫的太少,將診脈視作神秘莫測的事情,症狀大家都能看到,而脈象隻有中醫能知道,以為有什麽不傳之秘。”
李介賓說道:“所以就有人憑借自炫,欺騙愚昧,一點微末伎倆說專憑脈象就能治病,甚至可以臆測人的生死,這是迷惑人的把戲,不是中醫範疇了。”
“果然隻有修仙能救中國,我要棄醫修仙。”大樹最後喊了一句。
涉及超自然現象,李介賓就不管了,他收拾好東西,然後去餐廳覓食。
李介賓隻好停下來,讓他抄寫自己的打油詩兒。
大樹說出來的“小抄”二字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學生對小抄是很敏感的,生怕有什麽小抄別人知道自己不知道,大家轉眼間都湊到了李介賓這裏,七嘴八舌的問道。
“什麽小抄?”
“什麽?有小抄?”
“我來看看。”
等到看到後,才發現原來是李介賓做的一首打油詩,不過讀起來朗朗上口,對於一些覺得脈象不好記的學生來說,確實算是小抄了,抄回去多背幾遍,考試應該沒什麽問題了。
大樹一邊抄,一邊問道:“剛剛老何說脈學之宗是扁鵲,真的有扁鵲這個人嗎?”
“應該是有的。”李介賓漫不經心的回答。
旁邊的孟青豔好奇問:“你不信有華佗,卻信有扁鵲?”
她還記得李介賓曾經說華佗存疑的事情,並且為之耿耿於懷。
“因為確實有《難經》呀。雖然也有說是後人假借扁鵲之名著作的,但是畢竟傳下了脈學的,沒什麽錯......不過,如果要追溯到神話傳說的話,脈學之祖卻另有其人。”
“神話?說來聽聽。我最喜歡阿賓講故事了。”大樹感興趣的說。
李介賓想了想,先問道:“你們聽說過素女嗎?”
“我聽說過素人……”人群裏有人接話道。
“……”一陣沉默,死亡眼神看向那人。
王洪低頭擺手:“開玩笑的,阿賓你繼續說。”
“扁鵲或者並非一人,可能是一個學派。《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裏麵記載的很多病人,不是一個時代的,但都冠名扁鵲。
所以有一種說法,扁鵲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裏,就為那裏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裏,就給那裏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
有道理,那時候又不像現在,都有留痕,交通不發達,記錄也很艱難,所以呢?
大樹問道:“那這又跟素女有什麽關係呢?”
李介賓解釋說:“相傳黃帝曾經問道於素女……”
“我知道,《素女經》?”大家一看,還是王洪,好家夥,這人才華橫溢不在阿賓之下呀。
李介賓被這麽一搶白,頓了一下:“呃,有可能,但是也有可能是《素問》。”
“《黃帝內經素問》是這麽來的嗎?”同學們有些神往。
素問之名,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有說平素問答,有說先天五太中有太素之名,而隋代楊上善版本,就叫《黃帝內經太素》,位列三墳五典之一。
還有一種說法,便是黃帝向素女求教,得授長生之術。
中醫有更古老的時代,那是比扁鵲仲景更古老的中醫,上古醫學,自然會被神話化。
黃帝與素女除了醫藥始祖外,還有另外的身份,他們都是上古聖王。
《史記 扁鵲倉公列傳》說:“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素女所傳脈訣,由扁鵲一門發揚光大。
而再往前,《黃帝內經》之前有三部古醫書,都是漢馬王堆出土的,《脈法》、《陰陽脈死候》、《足臂十一脈灸經》,其中前者專論針灸與經脈的關係,後者論以脈決生死的問題。
上古脈學,與後世(晉王叔和)的脈學相比,相差太大了。
根據李介賓研究逆推,發現上古脈學實際上是在經絡檢查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包括經脈、絡脈、經筋和皮部等方麵的全麵檢查跟分析,並不是單純地診脈動,更不是現在的獨取寸口。
除診脈動外,還包括色診與色診有一定的交叉關係。
李介賓通過一些散碎的脈學典籍發現,古早的脈診是多種方法並用,診經脈之動,視絡脈色澤都屬於脈診的範疇。
經曆了千年的演化,單純的診脈動的方法才與其他方法分開獨立,成為了現如今獨享脈診之名,獨取寸口脈法。
所以現代人覺得難學的脈學,已經是精簡後的版本了,原版的簡直不是給人學的。
同學們沉浸在脈學的源遠流長中,心裏想,這下子,誰敢說我們中醫沒發展的,遠古的脈法跟晉代的脈法就不一樣!這不就是在發展嘛。
“阿賓,你是祖傳中醫,你怎麽看號脈?”薛靜問李介賓,她好奇祖傳中醫是不是對脈診有獨特的理解。
隻是她並沒意識到,李介賓隻是出身祖傳,實則早超出了祖傳中醫的範疇。
他不方便說一些打擊大家積極性的話,隻能委婉的解釋說:“其實前人早已經有討論,望聞問切,切診本末,有證脈不相匹配的話,多有舍脈從證的,也有舍證從脈的,臨證變化不可拘泥。”
大樹倒是樂觀:“其實想想也知道,如果隻憑號脈就能知道生了什麽病,那還要其他診察手段幹嘛?”
“好吧。”聽到號脈沒那麽神奇,大家都有點小失落。
畢竟一摸脈就能知道什麽病,這跟有了外掛一樣,也難怪大家都想摸一手好脈。
“那阿賓你能號出來喜脈嗎?”
“可以呀。”
“真的!”
李介賓覺得這不是很隨意嘛:“是呀,就是滑脈呀。不過也要看情況,男的號出滑脈也不能說明有喜了呀。”
“那也不一定……”孟青豔說道。
周圍人用懷疑的眼光看著她。
單純的李介賓還不明白這句話蘊含的自由氣息,隻當是班長對脈診泰國自信。
“一般根據脈診的前後變化去判斷證象的變化,可以借脈象參考,並非恃切脈可以治病。
所以診脈隻是四診之一,不能以偏概全,隻是世人會中醫的太少,將診脈視作神秘莫測的事情,症狀大家都能看到,而脈象隻有中醫能知道,以為有什麽不傳之秘。”
李介賓說道:“所以就有人憑借自炫,欺騙愚昧,一點微末伎倆說專憑脈象就能治病,甚至可以臆測人的生死,這是迷惑人的把戲,不是中醫範疇了。”
“果然隻有修仙能救中國,我要棄醫修仙。”大樹最後喊了一句。
涉及超自然現象,李介賓就不管了,他收拾好東西,然後去餐廳覓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