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7章 太陽病篇上,完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 作者:木子李大濕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為什麽說他有心煩呢? 一方麵,因為方子裏用到了石膏,清熱除煩的。
另一方麵,第27條原文談到了和少陰病的鑒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為什麽要提到和少陰病的鑒別?因為少陰病是真陽衰微,弱陽勉強和陰寒相爭,爭而不勝的時候,有肢體躁動不寧。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適應症也有心煩,因煩而躁,它會有煩躁。
這就提示了陽盛則煩造成的煩躁,一定要和陰勝則躁造成的躁煩要區別開。
不然,6兩麻黃的大青龍湯,對於陽虛陰盛的少陰病患者來說,就是一道催命符!
第27條的適用症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煩躁,因為它提出和少陰陽衰症相區別,言外之意這個症候是有煩躁的。
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大青龍湯這個方子的輕劑,可以看成是解表清裏的一個很好的方子,
後世醫家認為,傷寒論中不是沒有治療溫熱邪氣在表的方子,說是應當有的,說是辛涼清解的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湯可以算是一個,甚至把大青龍湯也可以看成是解表清裏的,可以用於溫病的方子。
當然這個觀點有許多醫家不同意,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湯把它當成一個辛涼清解的方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放到傷寒吹哪裏,那又是仲景早有辛涼之法,溫病學派不過伸言而已。
火神派:啊對對對,你資格老,你說了算。
什麽吉爾伽美什發言。
不過有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既然都是辛涼解表。
那麽這桂枝二越婢一湯與銀翹散,是否可以治療同一類病人呢?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更加現實一些。
李介賓繼續講下一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服用桂枝湯後,水飲停滯於心下,出現頭痛、項強等症狀,展示了似桂枝湯證而非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作為少陰病真武湯的前哨。
張仲景茯苓、白術同用,是用來利水的......”
有同學忍不住問了出來:“茯苓是利水滲濕藥我能理解,可是白術不是補氣藥嗎?”
李介賓被打斷,並不惱怒,而是看向一邊的大樹。
圖書館就是有這個好處,大樹隨手拿出一本中藥學。
白術: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苗(術苗):祛水,止自汗。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教材描述,立馬其實有講到白術利水的功效的,但是假如先入為主,確實會認為白術主要是補氣的。
那個同學還想要辯解一下,而大樹拿出了另外一本書。
《神農本草經》:白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可能他是第一次接觸教材外的書籍,一下子腦袋當機了:怎麽可能!為什麽跟中藥學教材不一樣?
白術是治療風寒濕痹的?那不是蒼術的功效嗎?(關於古人用蒼術白術不分,這是個至今為止還在繼續的爭議問題)
還沒完,大樹連續拿出了幾本,都是經典本草著作,而本本不一樣。
《名醫別錄》: 白術主大風在身麵,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
《藥性論》:白術能主大風頑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麵光悅,駐顏,去芸。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新修本草》:白術利小便,及用苦酒漬之,用拭麵芸蒝,極效。
........
這對於以官方教材為主的學院派,是個衝擊三觀的行為。
官方教材自有考量,為了方便教學,所以需要標準化。
然而,白紙黑字寫的東西,是讓你學習的,不是讓你迷信的。
真理寫不到紙上,都是人寫的東西,所以寫下來的東西當不了真理。
加了茯苓白術就能利小便,治療水腫,所以白術就是利水的,就這麽簡單,至於說是健脾燥的濕,或者是補氣利的水,搞那些文字遊戲幹嘛。
這就是吉益東洞的《藥征》來源。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吉益東洞《藥征》。
日本古方派始祖吉益東洞極其討厭“陰陽醫”,他的《藥征》就是單記功效,而《聚類方》也是根據治療分類收錄,這也是漢方醫學後來發展的特點。
所以一個中醫初學者不會加減方子,選好了方子,怎麽加藥呢?就這樣加:你遇到了一個患者,他水腫,那你就可以加白術、茯苓。
不僅僅是《傷寒論》裏這個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而是白術、茯苓這兩味藥的組合,就是用來利水的。
為什麽大家都是中醫,有些中醫開的方子就有效,有些中醫開的就沒效呢?
抓住主要症狀呀!
有些中醫,尤其是新手,辨證辨著辨著就歪樓了!思想越來越發散,在哪裏陰陽氣血的分析一大堆,道理一套一套的越來越合理,症狀越來越遠,這樣開出來的藥,喝了有沒有效那才真的要看運氣。
“太陽病上篇的結束,舉出一例,其為傷寒而疑似桂枝湯證者,誤予桂枝湯,變為甘草幹薑湯證、芍藥甘草湯證,再一變,一為陽實證,成為承氣湯證,另為厥陰病,陷入四逆湯證,展示了傷寒重證,由於些許的誤治而引起無端變化的所以然。”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篇上,完。
另一方麵,第27條原文談到了和少陰病的鑒別,“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為什麽要提到和少陰病的鑒別?因為少陰病是真陽衰微,弱陽勉強和陰寒相爭,爭而不勝的時候,有肢體躁動不寧。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適應症也有心煩,因煩而躁,它會有煩躁。
這就提示了陽盛則煩造成的煩躁,一定要和陰勝則躁造成的躁煩要區別開。
不然,6兩麻黃的大青龍湯,對於陽虛陰盛的少陰病患者來說,就是一道催命符!
第27條的適用症雖然沒有直接提到煩躁,因為它提出和少陰陽衰症相區別,言外之意這個症候是有煩躁的。
桂枝二越婢一湯,是大青龍湯這個方子的輕劑,可以看成是解表清裏的一個很好的方子,
後世醫家認為,傷寒論中不是沒有治療溫熱邪氣在表的方子,說是應當有的,說是辛涼清解的方子桂枝二越婢一湯可以算是一個,甚至把大青龍湯也可以看成是解表清裏的,可以用於溫病的方子。
當然這個觀點有許多醫家不同意,但是桂枝二越婢一湯把它當成一個辛涼清解的方子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放到傷寒吹哪裏,那又是仲景早有辛涼之法,溫病學派不過伸言而已。
火神派:啊對對對,你資格老,你說了算。
什麽吉爾伽美什發言。
不過有個問題就很有意思了。
既然都是辛涼解表。
那麽這桂枝二越婢一湯與銀翹散,是否可以治療同一類病人呢?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比同病異治、異病同治更加現實一些。
李介賓繼續講下一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服用桂枝湯後,水飲停滯於心下,出現頭痛、項強等症狀,展示了似桂枝湯證而非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證,作為少陰病真武湯的前哨。
張仲景茯苓、白術同用,是用來利水的......”
有同學忍不住問了出來:“茯苓是利水滲濕藥我能理解,可是白術不是補氣藥嗎?”
李介賓被打斷,並不惱怒,而是看向一邊的大樹。
圖書館就是有這個好處,大樹隨手拿出一本中藥學。
白術:苦、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於脾虛食少,消化不良,泄瀉,水腫,自汗,胎動不安。苗(術苗):祛水,止自汗。
這是大家所熟知的教材描述,立馬其實有講到白術利水的功效的,但是假如先入為主,確實會認為白術主要是補氣的。
那個同學還想要辯解一下,而大樹拿出了另外一本書。
《神農本草經》:白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可能他是第一次接觸教材外的書籍,一下子腦袋當機了:怎麽可能!為什麽跟中藥學教材不一樣?
白術是治療風寒濕痹的?那不是蒼術的功效嗎?(關於古人用蒼術白術不分,這是個至今為止還在繼續的爭議問題)
還沒完,大樹連續拿出了幾本,都是經典本草著作,而本本不一樣。
《名醫別錄》: 白術主大風在身麵,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穀,嗜食。
《藥性論》:白術能主大風頑痹,多年氣痢,心腹脹痛。破消宿食,開胃,去痰涎,除寒熱,止下泄。主麵光悅,駐顏,去芸。治水腫脹滿。止嘔逆、腹內冷痛、吐瀉不住及胃氣虛冷痢。
《新修本草》:白術利小便,及用苦酒漬之,用拭麵芸蒝,極效。
........
這對於以官方教材為主的學院派,是個衝擊三觀的行為。
官方教材自有考量,為了方便教學,所以需要標準化。
然而,白紙黑字寫的東西,是讓你學習的,不是讓你迷信的。
真理寫不到紙上,都是人寫的東西,所以寫下來的東西當不了真理。
加了茯苓白術就能利小便,治療水腫,所以白術就是利水的,就這麽簡單,至於說是健脾燥的濕,或者是補氣利的水,搞那些文字遊戲幹嘛。
這就是吉益東洞的《藥征》來源。
主利水也,故能治小便自利,不利,旁治身煩疼,痰飲失精,眩冒下利喜唾。——吉益東洞《藥征》。
日本古方派始祖吉益東洞極其討厭“陰陽醫”,他的《藥征》就是單記功效,而《聚類方》也是根據治療分類收錄,這也是漢方醫學後來發展的特點。
所以一個中醫初學者不會加減方子,選好了方子,怎麽加藥呢?就這樣加:你遇到了一個患者,他水腫,那你就可以加白術、茯苓。
不僅僅是《傷寒論》裏這個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術湯,而是白術、茯苓這兩味藥的組合,就是用來利水的。
為什麽大家都是中醫,有些中醫開的方子就有效,有些中醫開的就沒效呢?
抓住主要症狀呀!
有些中醫,尤其是新手,辨證辨著辨著就歪樓了!思想越來越發散,在哪裏陰陽氣血的分析一大堆,道理一套一套的越來越合理,症狀越來越遠,這樣開出來的藥,喝了有沒有效那才真的要看運氣。
“太陽病上篇的結束,舉出一例,其為傷寒而疑似桂枝湯證者,誤予桂枝湯,變為甘草幹薑湯證、芍藥甘草湯證,再一變,一為陽實證,成為承氣湯證,另為厥陰病,陷入四逆湯證,展示了傷寒重證,由於些許的誤治而引起無端變化的所以然。”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燥,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太陽病篇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