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浮,自汗出,惡寒”的確是桂枝湯的脈症。


    但是“小便數,心煩,脈微,微惡寒,足攣急。”這是三陰病的症狀。


    這樣的狀態類似“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支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的桂枝加附子證。


    至於說為什麽小建中湯也可以,與前麵講的桂枝二越婢一湯與大青龍湯的道理是一樣的,藥物的組成與劑量變化,會導致功效的改變。


    小建中湯是增加了芍藥的劑量(倍芍藥),加飴糖,這麽一來,就由解表變為了溫裏,從治療表證,變成了治療裏證。


    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裏緩急。


    僅僅隻是調整了芍藥的劑量,以及加了飴糖,自此,竟改頭換麵,中醫初學者能感受到這份功力嗎?


    這就是張仲景的真正法則,會打靶隻能算是練手,而到了草原上,給你一匹馬,一張弓,一壺箭,馬上射雁,馬在跑,雁在飛,你在馬背上,這才是真的考驗。


    講到這裏,李介賓頓了一下,喝了口水。


    他思想發散了一下,就想到了小時候看的一本玄幻小說《問鏡》,裏麵有位背景人物喚作東華真君陸沉,五劫以來第一人,平生能動手絕不用嘴,世界觀裏有四大超級門閥,當年這陸沉腳踩地火魔宮,尚能全身而退,一手三元錘的拳法當真是蓋壓一界。


    可歎這等人物,全盛之時無人捋其虎須,一旦受傷,便被當世門閥圍毆至死。


    “.......已經窮極了威能變化的陸沉拳意,沒有抓住這個破綻.......”


    李介賓小時看到這一段,突然心有所感。


    何謂“窮極變化”?


    物終究是死物,方子開的再好,也是死的方子,而如何能讓方子活過來,在於變化之道也。


    加減應用,說來容易,但縱觀古今,無一人出仲景之右者。


    張仲景留下的這本《傷寒論》,398條,113方,為何一本治療傷寒的方書,演化千年,可通治百病?


    此乃變化之道,也是張仲景醫聖境界的由來。


    林動又懂了:“所以,小便是最重要的是吧?”


    每一段話是有關鍵點,或者說重點的。


    “小便數、小便難”,在這裏就是最重要的症狀體現。


    一些已經是在實習的小組成員則是開始回憶起,自己在醫院查房的時候,問患者的症狀。


    “問二便,其實就是判斷患者的髒腑功能?”


    “那小便數是陽虛,小便難也是陽虛?這是怎麽回事兒?”


    “小便少,難道不是因為陰虛嗎?不是要補津液嗎?”


    這是喜歡研究中醫理論者的知見障。


    當確定了1之後,如果2與1“相悖”,那麽腦子就會亂起來,不知道究竟那個是對,那個是錯。


    而傷寒論恰恰相反,傷寒論原本是相對“純淨”的一本方書,裏麵客觀的記錄了治療的過程與症狀。


    所以,桂枝加附子湯證的症狀有“小便難”。


    桂枝湯誤治的這組病症裏,有“小便數”。


    張仲景沒有說這是陽虛或者陰虛,但是從治法方藥看,是當做了陽虛來治的,說是當陽虛來治,是因為世上無全法,無完法,陰陽囊括不了宇內萬物,也道不盡治病之道。


    學了點西醫生理知識,李介賓明顯又有了新的理解,他換了個說法解釋:“‘小便數’是津液流失的形式,‘小便難’是指津液不足影響到了腎髒的血流量。”


    一個高年級的學生喃喃自語:“所以說,有可能是先小便數,接著水流失完了,就該小便難了?”


    另外一個學生也若有所思的說:“你忘了這是太陽病,有汗出的,人體的水是固定的,多出汗,那麽別的水也就少了,也會出現小便難。”


    “人體的水本來就少了,腳都開始抽抽了,這個時候再去發汗,那結果就是.......”


    大樹也悟了:“所以這個時候,也就是小便如果有了問題,是不能發汗的,發汗的話,就會打破人體這個水液代謝的平衡?比如這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


    就是一個中醫大夫看到了一部分太陽病表證的指征,但是卻忽視了患者‘小便’隱藏下水電解質代謝紊亂的問題,而粗心的用了桂枝湯誤汗!結果一發汗,加劇了患者水電解質紊亂。”


    桂枝湯誤汗,導致病情變化,陽虛、亡陽。


    治療上,首先要用甘草幹薑湯來溫補脾陽,恢複體內的陽氣。甘草幹薑湯的主要成分是甘草和幹薑,甘草能夠緩急,幹薑能夠溫中散寒——辛甘化陽。


    如果厥逆消失,足部回暖,但腳部仍然攣急,此時可以改用芍藥甘草湯來緩解腳部的攣急。芍藥甘草湯主要成分是芍藥和甘草,芍藥具有緩解肌肉痙攣的作用——酸甘化陰。


    若患者出現胃氣不和(表熱未解轉而內陷入裏),譫語(胡言亂語),則需要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調胃承氣湯主要成分包括大黃、甘草、芒硝,具有瀉熱通便的作用——瀉法。


    如果患者因為過度發汗或使用燒針(一種古代的醫療手段)導致病情加重,出現四肢逆冷,這時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四逆湯的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幹薑、甘草,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


    他們還挺上道的嘛,李介賓邊喝茶邊想,西醫臨床怎麽調整水電解質的來著?


    鈉: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鉀: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而,見尿補鉀!


    因為血鉀是經過各種代謝的機製,經由尿液中排出,所以當患者沒有尿的時候,血鉀是排不出來的。


    若患者腎功能異常,可導致無尿或少尿,鉀離子就會在體內堆積,可能會造成高鉀血症,引起電解質紊亂,患者可出現一些不適症狀,如煩躁不安、心髒驟停等。


    煩躁不安?是不是感覺很熟悉?


    那麽思考題來了,這個煩躁不安在中醫看來,是陽盛煩躁,還是陰盛煩躁呢?


    給點提示,如果這個時候來個中醫,認為這是外寒裏熱,用大青龍湯,患者會是個什麽結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