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樹,你來回答一下,導赤散的特點是什麽?”方劑學老師看著大樹心不在焉的,特意點他名字提問。


    大樹站起來,一旁的李介賓小聲重複了一下老師提問的內容。


    然後大樹就張口回答道:“《醫宗金鑒》上講導赤散的證候特點是‘水虛火不實’。水虛就是說陰有一定的損傷。熱並不是很重。


    錢乙這個方針對小兒,小兒髒腑嬌嫩,易寒易熱,病變變化較快,所以內熱,心經熱形成很容易傷陰,所以它清心經熱利水同時,很注意要養陰,所以利用生地了。


    火不實是指的心火不管上炎,不管下移,熱不是太重。所以清熱力量也是比較緩和的。所以做為小兒易寒易熱,產生一點心經內熱,這個證候並不重。所以叫它水虛火不實,是曆來對這個證候特點的一個歸納。”


    大樹這些日子進步飛快,這些課本上的知識是早已經通了的,所以哪怕上課有點心不在焉,但是依舊難不倒他。


    方劑老師看他回答的很是標準,也就不追究他上課打小差的問題了。


    隻是就這樣隨便一個不聽課的學生都回答的那麽好,到底是自己教的學生厲害,還是自己這課白教了?


    方劑學老師覺得這一屆的學生確實基礎都很紮實,所以打算拓展一下。


    他的目光在教室裏掃視了一圈,最終落在了李介賓身上。


    “李介賓,你站起來說一下八正散與導赤散的區別。”


    八正散與導赤散都可用於治療小便澀痛。


    八正散的藥物組成包括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梔子、甘草、木通、大黃等,藥物比導赤散相比,少了生地竹葉,但是多了許多藥物。


    真的在臨床開方,其實完全可以合方使用,或者兩個方子其實開出來差別不大。


    但是在方劑理法上講,多一味藥,少一味藥,效果差別不大,立意其實已經變了。


    李介賓站起身,“八正散和導赤散雖然都可以治療小便澀痛,但它們的主治和作用機製有所不同。”


    方劑學老師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首先,八正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它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小便澀痛、尿頻尿急、尿色黃赤等症狀。


    八正散的組成藥材包括木通、瞿麥、萹蓄、車前子、滑石、甘草梢、梔子和大黃,這些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地清除下焦濕熱,緩解小便澀痛。”


    “而導赤散,出自《小兒藥證直訣》,它的主要作用是清心養陰、利水通淋。


    導赤散主要用於治療心經火熱證,如心胸煩熱、口渴麵赤、口舌生瘡,以及心熱移於小腸導致的小便赤澀刺痛。


    導赤散的組成藥材包括生地黃、木通、生甘草梢和竹葉,這些藥材可以清心火,養陰液,利水道,從而緩解小便澀痛。”


    標準答案,隻是有點單調。


    方劑老師心想,阿賓呀,阿賓,我還是喜歡你之前那副桀驁不馴的樣子......


    他滿意地點了點頭,“很好,李介賓,你的回答很全麵。八正散和導赤散雖然都可以治療小便澀痛,但八正散更側重於清熱利濕,適用於濕熱下注的情況;而導赤散則更側重於清心養陰,適用於心火旺盛的情況。”


    李介賓坐了下來,這些知識隻是為了應付考試,真的給人看病開方,太較真兒就容易變成教條主義。


    八正散與導赤散都是宋朝的方子,所以近似。


    隻是最大的區別是,八正散是驗方,或曰,祖傳秘方,專治小便澀痛。


    而導赤散是錢乙髒腑辨證的產物,按照某玄幻小說的設定,導赤散隻是錢乙用來演示自己的大道的方子,方子簡單,不簡單的是錢乙的根本大道。


    這就涉及到了不同的體係。


    錢乙是什麽體係的?


    髒腑辨證!


    李介賓心裏念叨:“多喜則心實,胸中痛,脅滿,笑不休,口幹舌燥,狂亂不眠,夢見丘山煙火。


    古方以甘瀉之,用甘草。


    如無他症,錢乙方中,重則瀉心湯,輕則導赤散.......”


    隻是回答個問題而已,用不著讓老師下不來台,自己又不是小學生。


    真的講了,老師又不一定能聽懂啥意思。


    曆來對於中醫經典的學習,有不同的說法。


    尤其是先學還是後學的問題。


    有人說要先學理論基礎,然後再學《傷寒論》。


    有人說先學《傷寒論》,再學其他。


    其實都無所謂嘛,大成聖體也是要重修各個秘境的,這是為什麽大成聖體可戰大帝的原因,咳咳,串戲了哈。


    但是說難易程度,在李介賓眼裏,《傷寒論》《金匱要略》其實反而是簡單容易上手的。


    經方之所以傳播廣泛,在中醫界裏影響力那麽高。


    因為好學呀!


    就跟程咬金的三板斧一樣,現學現用,用了就見效。


    那麽相反,難學的是什麽呢?


    宋以後的中醫,發展的越來越繁瑣。


    這是因為醫學的普及之後,導致中醫學的百花齊放。


    理學的影響下,中醫也變得越來越重說理,不再像漢唐時期的中醫那樣好學好用,現學現用。


    但這並不是說宋以後的中醫不好。


    有真東西,但是被文人的酸腐味兒掩蓋了。


    每每說要闡述醫理,但是反而越說越不明晰,後學者也是越學越糊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木子李大濕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木子李大濕並收藏祖傳中醫上中醫藥大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