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知女莫過父
全家穿越:逃荒!還沒金手指! 作者:三各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古代封建統治之下,每個朝代都采取著以農業為本的立國之策。
統治者認為商人們做生意從中獲取利潤,就是在幹擾國家的經濟,破壞了國家正常的財政收入。
大慶皇朝士農工商階級分明,作為“四民”最底層的商,即便家財萬貫,也被人瞧不起。
也有很多為士為農者,即便家中也有商鋪,買賣做的比商人還熱鬧,也不願承認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商。
在沈知秋的記憶中,以前在書院時,就有不少酸書生對商人口誅筆伐。
不過他不在意啊,先不說他一個穿越者,本身眼中就沒有三六九等的階級觀念,更何況前世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
沈知秋一家三口一馬當先走在前麵,後麵是花老太在架牛車,之後就是長長的板車隊伍。
沈呦呦都佩服奶奶,在沈家村的老太太裏,她奶是第一個學會趕牛車的。
第二個就是以前做過小生意的方老太。
真別說,壺關縣的縣城還挺熱鬧,現在城門關了,還有不少人在街上走動。
沈知秋招呼眾人推著車在右邊走,即便現在沒有交通規則,但他習慣成自然。
按理說這地方山河環繞,交通不便,應是比較貧瘠才對,但因壺關縣陶瓷產業非常興旺,吸引了不少商人前來。
沈呦呦終於見到一個像樣的古代縣城了,心中充滿了好奇,
之前他們老家的那個縣城,因著不少大戶收到打仗的消息,沈呦呦他們出縣城的時候,街道上也沒幾個行人,
從家裏到城門處的一路上,竟然有一種秋風掃落葉的蕭瑟感。
不像這個縣城,雖然多的房子都是夯土建造,沒有多少青磚。可家不如人家店鋪林立,尤其是各種陶瓷鋪子,更是數不勝數。
“爹,你說他們這的瓷器便宜不?”
不待沈知秋說話,李靜舒就吐槽:
“便宜不便宜能咋?你還想搗鼓陶瓷去京都賣啊?先不說一路上咱們行走,磕磕碰碰的會不會整碎了,
就說咱們一群逃荒的,身上帶那麽多瓷器,別在讓人家以為咱是打劫了哪個富戶給抓起來。”
沈呦呦剛想說:“娘,你是不是忘了咱們去景德鎮玩的時候。”
就聽見她爹沈知秋出聲:“別琢磨好事兒,你要看看這是啥時候,沒有殘次品給你白撿,就現在估計買不起碗的人也有,怎可能完好能用的等著你來白撿?”
果然是親爹,沈呦呦想啥都知道。
但沈呦呦不服氣啊:“萬一呢,這地方陶瓷產業應該是屬於地方特色了,那就說明燒瓷的肯定多,萬一人家本地人已經撿的不稀罕撿了呢?”
沈知秋聞言一笑:“行,到時候進了驛站,你去問問有沒有這種情況。”
說完就立刻邁開大長腿,向著遠處掛著招牌的二層客棧而去。
招牌上寫著“迎來客棧”四個大字。
他一馬當先,在眾人之前推門進入。
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一小二攔截:“幹啥的,幹啥的,要飯去後麵,咋跑前院來了,不知道有客人嗎,你咋回事兒?”
沈知秋尷尬,確實自己這群人的穿著有礙觀瞻,即便是得了之前那位張老夫人給的舊衣服,大多數都沒有現在穿,本是想等快到京都在穿,
第一,古代即使是官道也是黃泥土路,穿的再好一直趕路也是弄的灰頭土臉,第二,穿成那樣?咋進施粥棚?
最多一早一晚天氣涼的時候,趕路穿上抵擋下涼風。
“小二,我們是來投宿的,這樣穿著也是無奈,逃荒過來的,見諒了。”
店小二聞言雖然驚訝這群人穿成這樣來投宿,但知道不是乞丐就立刻開始道歉:“是小的有眼無珠,客官勿怪,裏麵請。”
接著又連忙喊掌櫃的,說是有人投宿。
剛剛的事情經過,掌櫃的也看到了,畢竟櫃台就在客棧大堂不遠處。
那位掌櫃的立刻走出櫃台,表示:“小二見識淺薄,多有冒犯,還望海涵。”
沈知秋立刻換上一副理解理解的表情,我們穿成這樣被誤會也不奇怪。
不過掌櫃的,你說要海涵,不如來點實際的,我們也是孫守門官介紹過來的,說你們價格實惠,我們人多,不知大通鋪多少錢一間?
為啥他沒問柴房和牲口棚呢,也是因為考慮到那位守門官的提醒,
人家意思都那麽明顯了,價格便宜,但人多眼雜,且三教九流都有,你們看好孩子,別被拐了。
掌櫃的一臉客氣,好說好說:“咱們這裏大通鋪是200文一間,看你們人多,可以給你們便宜些。”
沈知秋從剛一進來就感覺這家客棧不錯,刨除封建階級眼光看,一進門雖然那小二把他向外趕,
但說的卻是要飯去後門處,說明這家經常把店鋪客人吃剩下的飯菜,收集起來施舍給乞兒。
別看這是一件隻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做到的小事兒,但真能這麽做的客棧少之又少。
甚至很多客棧,飯館,酒樓都不允許乞丐靠近,怕影響客人的食欲。
而且掌櫃麵向和善,說話也客氣,所以他乘勝追擊:
“不知可否開八間大通鋪,我們剩下的人打地鋪擠擠,也是因為逃荒一路,銀錢和吃食也都用的差不多了。
不過我們不用你們被褥,有自帶。”
還真別說這掌櫃的真是個好人,看了眼外麵站著的一大群老老少少,點了點頭:
“都是苦難人,可以打地鋪,八間是一兩六錢,這樣你給一兩五錢就行,不過吃食咱們得另算。”
沈知秋連忙感謝,這掌櫃的厚道啊,
他又跟掌櫃的談明日路上帶的幹糧銀錢的價格,雖然施粥棚給了不少,可他們人也多,今天晚上是夠吃,但明日早起和中午也不能一路餓肚子啊。
最後以兩文錢一個饅頭的價格定了一千二百個,不過人家掌櫃的隻提供麵和柴火,以及鍋灶,需要他們自己蒸。
就這沈知秋已經是無比感激了,要知道這地方平日裏一個細麵饅頭就得三文錢,再加上現在因著難民進城,都漲到四文一個了。
也不是沈知秋不會過日子,非要吃細麵的,是人家這掌櫃說他們店裏,沒有粗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們客棧的顧客大部分都是商賈,這些人到壺關縣也是為了進貨,
都是商人帶著不少的人手,所以大通鋪是比其他的地方便宜,但也因著即便是住大通鋪的,也是幹力氣活的,吃飯方麵就得吃點好的。
統治者認為商人們做生意從中獲取利潤,就是在幹擾國家的經濟,破壞了國家正常的財政收入。
大慶皇朝士農工商階級分明,作為“四民”最底層的商,即便家財萬貫,也被人瞧不起。
也有很多為士為農者,即便家中也有商鋪,買賣做的比商人還熱鬧,也不願承認自己是低人一等的商。
在沈知秋的記憶中,以前在書院時,就有不少酸書生對商人口誅筆伐。
不過他不在意啊,先不說他一個穿越者,本身眼中就沒有三六九等的階級觀念,更何況前世他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
沈知秋一家三口一馬當先走在前麵,後麵是花老太在架牛車,之後就是長長的板車隊伍。
沈呦呦都佩服奶奶,在沈家村的老太太裏,她奶是第一個學會趕牛車的。
第二個就是以前做過小生意的方老太。
真別說,壺關縣的縣城還挺熱鬧,現在城門關了,還有不少人在街上走動。
沈知秋招呼眾人推著車在右邊走,即便現在沒有交通規則,但他習慣成自然。
按理說這地方山河環繞,交通不便,應是比較貧瘠才對,但因壺關縣陶瓷產業非常興旺,吸引了不少商人前來。
沈呦呦終於見到一個像樣的古代縣城了,心中充滿了好奇,
之前他們老家的那個縣城,因著不少大戶收到打仗的消息,沈呦呦他們出縣城的時候,街道上也沒幾個行人,
從家裏到城門處的一路上,竟然有一種秋風掃落葉的蕭瑟感。
不像這個縣城,雖然多的房子都是夯土建造,沒有多少青磚。可家不如人家店鋪林立,尤其是各種陶瓷鋪子,更是數不勝數。
“爹,你說他們這的瓷器便宜不?”
不待沈知秋說話,李靜舒就吐槽:
“便宜不便宜能咋?你還想搗鼓陶瓷去京都賣啊?先不說一路上咱們行走,磕磕碰碰的會不會整碎了,
就說咱們一群逃荒的,身上帶那麽多瓷器,別在讓人家以為咱是打劫了哪個富戶給抓起來。”
沈呦呦剛想說:“娘,你是不是忘了咱們去景德鎮玩的時候。”
就聽見她爹沈知秋出聲:“別琢磨好事兒,你要看看這是啥時候,沒有殘次品給你白撿,就現在估計買不起碗的人也有,怎可能完好能用的等著你來白撿?”
果然是親爹,沈呦呦想啥都知道。
但沈呦呦不服氣啊:“萬一呢,這地方陶瓷產業應該是屬於地方特色了,那就說明燒瓷的肯定多,萬一人家本地人已經撿的不稀罕撿了呢?”
沈知秋聞言一笑:“行,到時候進了驛站,你去問問有沒有這種情況。”
說完就立刻邁開大長腿,向著遠處掛著招牌的二層客棧而去。
招牌上寫著“迎來客棧”四個大字。
他一馬當先,在眾人之前推門進入。
結果還沒走兩步就被一小二攔截:“幹啥的,幹啥的,要飯去後麵,咋跑前院來了,不知道有客人嗎,你咋回事兒?”
沈知秋尷尬,確實自己這群人的穿著有礙觀瞻,即便是得了之前那位張老夫人給的舊衣服,大多數都沒有現在穿,本是想等快到京都在穿,
第一,古代即使是官道也是黃泥土路,穿的再好一直趕路也是弄的灰頭土臉,第二,穿成那樣?咋進施粥棚?
最多一早一晚天氣涼的時候,趕路穿上抵擋下涼風。
“小二,我們是來投宿的,這樣穿著也是無奈,逃荒過來的,見諒了。”
店小二聞言雖然驚訝這群人穿成這樣來投宿,但知道不是乞丐就立刻開始道歉:“是小的有眼無珠,客官勿怪,裏麵請。”
接著又連忙喊掌櫃的,說是有人投宿。
剛剛的事情經過,掌櫃的也看到了,畢竟櫃台就在客棧大堂不遠處。
那位掌櫃的立刻走出櫃台,表示:“小二見識淺薄,多有冒犯,還望海涵。”
沈知秋立刻換上一副理解理解的表情,我們穿成這樣被誤會也不奇怪。
不過掌櫃的,你說要海涵,不如來點實際的,我們也是孫守門官介紹過來的,說你們價格實惠,我們人多,不知大通鋪多少錢一間?
為啥他沒問柴房和牲口棚呢,也是因為考慮到那位守門官的提醒,
人家意思都那麽明顯了,價格便宜,但人多眼雜,且三教九流都有,你們看好孩子,別被拐了。
掌櫃的一臉客氣,好說好說:“咱們這裏大通鋪是200文一間,看你們人多,可以給你們便宜些。”
沈知秋從剛一進來就感覺這家客棧不錯,刨除封建階級眼光看,一進門雖然那小二把他向外趕,
但說的卻是要飯去後門處,說明這家經常把店鋪客人吃剩下的飯菜,收集起來施舍給乞兒。
別看這是一件隻需要動動手指就能做到的小事兒,但真能這麽做的客棧少之又少。
甚至很多客棧,飯館,酒樓都不允許乞丐靠近,怕影響客人的食欲。
而且掌櫃麵向和善,說話也客氣,所以他乘勝追擊:
“不知可否開八間大通鋪,我們剩下的人打地鋪擠擠,也是因為逃荒一路,銀錢和吃食也都用的差不多了。
不過我們不用你們被褥,有自帶。”
還真別說這掌櫃的真是個好人,看了眼外麵站著的一大群老老少少,點了點頭:
“都是苦難人,可以打地鋪,八間是一兩六錢,這樣你給一兩五錢就行,不過吃食咱們得另算。”
沈知秋連忙感謝,這掌櫃的厚道啊,
他又跟掌櫃的談明日路上帶的幹糧銀錢的價格,雖然施粥棚給了不少,可他們人也多,今天晚上是夠吃,但明日早起和中午也不能一路餓肚子啊。
最後以兩文錢一個饅頭的價格定了一千二百個,不過人家掌櫃的隻提供麵和柴火,以及鍋灶,需要他們自己蒸。
就這沈知秋已經是無比感激了,要知道這地方平日裏一個細麵饅頭就得三文錢,再加上現在因著難民進城,都漲到四文一個了。
也不是沈知秋不會過日子,非要吃細麵的,是人家這掌櫃說他們店裏,沒有粗糧。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他們客棧的顧客大部分都是商賈,這些人到壺關縣也是為了進貨,
都是商人帶著不少的人手,所以大通鋪是比其他的地方便宜,但也因著即便是住大通鋪的,也是幹力氣活的,吃飯方麵就得吃點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