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聽完周大新的話,就連周老爺子自己也不知道該作何反應了,讓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們和孫子去戰場上送死,他是做不到的;可是這樣一鬧,他們就不得不打破目前的生活處境,另尋出路了,一時間,周老爺子竟不知心裏究竟是欣慰更多一點兒還是惱怒的成分更多一點兒。
作者有話說:
雖然更新得慢了一點兒,但是這篇文絕對不會坑的,希望喜歡的小可愛們能夠點個收藏,感謝感謝~
第七章 商議
“周”在周家村可是大姓,姓周的人家在整個村子裏更是占了大半,而周老爺子輩分高,又當了多年的裏正,在眾人心目中的威望自是不必多說,此刻,周大新將事情完完全全地道出,眾人的目光也便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了周老爺子的身上,似乎是將他看做了主心骨一般,隻等著他老人家能夠開口拿出一個章程來。
說實話,古人更重安居,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時候,沒有人會想要離開故土的,更何況,每家每戶最大的財產便是這片土地了,可若是要離開村子,地是不能跟著走的,往後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應當從何處來,這也是一個問題。
如果不是處在裏正這個位置上,周老爺子還真不想沾惹這攤子麻煩事,這會兒他給拿了主意,以後如果這些人生活過得不甚如意,豈不是都要怪到他的頭上來?須知人心難測,以後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準呢?
唉......周老爺子心中默默歎了口氣,這麽多的心理活動在外人看來其實也就是幾秒鍾的時間罷了,隻見他沉吟片刻,終究還是念在都是一個村子的份兒上,看在大家祖上都是沾親帶故、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份兒上,開口道:
“大新給別的村子出的主意在我看來,也就是我們唯二能走的路了,隻不過,相比起來,我更願意帶著一大家子離開這裏,誰知道這仗要打到什麽時候呢?秦王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他究竟是個什麽脾性我們誰也不清楚,萬一他就是覺得我們這種舉動是對他威嚴的挑釁呢?萬一他就是非要拿我們開刀來殺雞儆猴呢?
與其將一家子老小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秦王那點兒微乎其微的善念上,倒不如幹脆離開這裏,帶不走的東西先藏在各自家裏隱蔽的地方,等到以後戰事平定下來,說不定我們還有能夠重返故土的機會呢。”
周老爺子的話其實眾人在周大新那裏已經聽過一遍了,隻是還不死心,想要知道有沒有什麽更加兩全其美的辦法罷了,人群當中,有人問道:
“就真的不能再想想別的辦法嗎?如果我們這些壯丁都帶些吃食躲到深山裏一陣子去避避風頭呢?剩下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就是帶到戰場上去也派不上什麽用場,不會對他們做什麽的,等到王爺的人走了,我們再回來,這樣不成嗎?”言語當中還是不太願意離開這片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土地。
隻是......周老爺子還沒說什麽呢,周三全先是黑了臉:“誰說的這話?不如站出來讓大家夥瞧瞧,這還是男人嗎?自己躲著避風頭,讓一家子老小麵對那些兵丁,你怎麽保證他們不會受到傷害呢?萬一那些兵丁抓不到我們,又擔心沒辦法向上頭交差,把人都帶走了呢?怎麽著,隻要你活著,爹娘、媳婦兒、孩子都可以不要了是吧?我在村子裏這麽多年,怎麽不知道咱們村還出了你這麽個沒出息的孬貨呢?”
周三全的話一語點醒眾人,也讓其他人的目光不由得落在了開口那人的身上,認出了那人是村西頭的□□,這人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也沒瞧出來有什麽大毛病,沒想到呐,當真是困難麵前才見人心,竟說出了這樣自私的話,眾人的眼神不覺帶了些鄙薄,站在他旁邊的人也忍不住地悄悄和他拉開了些許距離。
察覺到種種目光中隱含的不屑的情緒,□□禁不住漲紅了臉:“我也隻是提出來了另一種想法而已,又不代表我就要這麽做,周老三,你說話可別太過分。”
終究是一個村子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也不好麵上鬧得太僵,周大新趕忙站出來打圓場道:“好了好了,現在就是讓大家夥集思廣益,我們好從各種法子當中選出最可行的一條,而且,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還是要盡快做決定才好。”
見狀,又看了一眼正在用期盼的眼神盯著他的眾人,周老爺子總算是下了定論:“好了,此事事關重大,你們雖然一個個都是家裏的頂梁柱,但是也不能完全代替家裏人拿主意,還是要回家和家中老小商量一番再做決定,畢竟,離開的話要藏哪些東西,帶走哪些東西,不走的話麵對秦王派來的人該如何應對,這都需要你們想好了再說。
這樣吧,一個時辰的時間,留給大家做決定以及收拾行李,一個時辰之後,願意離開村子的在村東頭集合,對了,按照大新的分法,回家的時候,把你們每個人的兩袋糧食帶走,多餘的糧食家有六十歲以上老人、三歲以下孩子的多分一袋,時間有限,每個人全靠自覺,我也就不管分糧這號事兒了,還有那個被綁住的兵丁,為了避免他逃跑出去報信,就把人綁在祠堂吧,至於能不能等到黎縣來人,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聞言,周長寧不動聲色地垂下眼眸,顯然,周老爺子還是心軟了,畢竟,為免消息走漏,最好的方式應當是以絕後患才對,然而,他也明白,對於這些最多殺過家畜的村人來說,現在便要求他們先下手為強,還是過於勉強了些。
聽完周老爺子的話,眾人的心思百轉千回,各有各的盤算,當然,周老爺子之所以能夠放心地讓他們全憑自覺取糧,也是因為大家在一個村子裏生活了這麽多年,誰家有幾口人簡直一清二楚,而糧食的事情便是“你多拿一袋,我便有可能少拿一袋”,所以,即便周老爺子不說,眾人也是會互相監督起來的。
但這一切都和周家人沒有多大關係了,隨著人群退出院子,周大新兄弟三人跑了兩趟將自家的糧食背回了院子裏,這才將院門關上。
自家算上他們兄弟三個和周長寧這個小輩,總共出了四個壯丁,也就是八袋糧食,周老爺子和老太太雖然輩分高,但論起年紀來,卻還不到六十歲。
八袋糧食齊齊地摞在院子裏,看似壯觀,但若是讓一家子人敞開肚子吃,也最多不過支撐一個來月的時間罷了。
作者有話說:
在家隔離搞得我生物鍾完全紊亂了哈哈哈~所以更新時間才會這麽晚,大家見諒哈~
第八章 安排
一群大男人都未曾刻意放低嗓音,所以在房間內的周家女眷也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聽了個清清楚楚,周三全媳婦李氏雖然還紅腫著一雙眼睛,但不得不說,哪怕即將要麵臨更加糟糕的境地,隻要她家男人在,她心裏便是始終有底氣的。
見著村裏人都出去了,周家女眷這才從房間裏出來,因著周長平年紀還小,擔心一家子人待會兒商量事情顧不上他,周二柱媳婦楊氏便讓自家大閨女先帶著小兒子回房收拾著自家房裏的細軟,剩下的大人們則是齊齊地坐在了正房裏。
哦,對了,以周長寧十五歲的年紀,在大多數人眼裏已經不能算作一個孩子了,所以,瞧見他也坐下了,一副要聽事的架勢,周老爺子也就沒吭聲,接下來家裏的處境可能會更困難些,長寧早早成長起來,也算是件好事。
“老婆子,雖然他們兄弟三個打頭辦出來的這件事略微莽撞了些,但其實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了,當真被帶去戰場上,那可是死活不論的地方,況且,事情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除了逃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你先帶著兒媳婦們去收拾行李,銀錢、糧食、衣服這些是肯定要帶上的,還有其他一些必須要帶的東西,都收拾出來。
實在帶不走的,就藏在家裏的地窖中,以後或許我們還有再回來的一天。還有,不知道路上還有沒有做飯的時間,廚房裏鍋上的火也別熄了,做些幹糧,一來好保存,二來也能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將就對付著。”
周老爺子心裏雖沒有多大底,但是在這一家子老小的目光下,卻不能露出分毫怯色,大致吩咐了一下,惹來周老太太的一個白眼:“行了,論起逃荒來,我知道的東西可比你多,我這就帶著她們去收拾東西,隻不過,咱們究竟要逃去哪兒,你可得早點下決定了。”
周老太太這話還真沒說錯,她快十歲的時候,老家鬧了饑荒,便隨著父母一道逃了出來,直至來到周家村,一家子才在這裏安頓下來,那會兒的記憶雖然距今已算得上久遠,但畢竟是她這麽多年來過的為數不多的苦日子,還算是印象深刻,對於逃荒途中的種種困難該如何應對,心中也有了些許成算。
眼見著周老太太和兒媳婦們各自去收拾東西了,周老爺子收回自己的目光,沉聲道:“方才人太多我便沒有多問,現在坐著的都是咱們自家人,說說吧,這麽個膽大又心細的主意到底是你們誰想出來的?”周老爺子倒是沒有把人揪出來責罵一頓的意思,隻是有些意外,就他對三個兒子的印象,應當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才對呐,眼下非要盤根究底,也不過是想心裏有個底罷了。
周大新兄弟三個互相對視一眼,就在周三全摸不準自家老爹脈數、想要跳出來認下此事的時候,周長寧開口了:“爺爺,是我尋了三叔商量出來的法子,我想著,相比較去了軍營以後刀槍無眼的日子,即便以後要在逃荒的路上風餐露宿,可是一家子人都在一起,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聞言,周老爺子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大孫子一番,似乎是重新認識了這個一直頗受他看重的孫兒,他一直覺得,自家從徹頭徹尾的“泥腿子”轉變為耕讀人家,甚至更進一步成為官宦人家,最大的希望就在長孫身上,而長孫年紀輕輕便中了童生更是讓他看到了這種希望的曙光。
隻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眼裏一直讀書頗有天分、其他還需曆練的孫兒卻還能有這般膽色,看樣子,倒是他老頭子平日把人護得太緊,反倒讓孫兒沒了發揮的機會了?
周家人一向孝順,周老爺子不發話,周大新兄弟三個更是連大氣兒也不敢喘,畢竟,他們哪一個不是從小被老爺子打到大的呢?也就是老爺子年紀上來了以後,脾氣收斂了幾分,加上所謂的“隔輩親”,這才讓周長寧無緣得見老爺子的“威嚴”。
不過,察覺著氣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些許,周大新心裏咬咬牙,正想頂著老爺子銳利的目光替自家兒子認個錯呢,便聽見坐在上首的老爺子朗聲道了一句:“說得好!”
略微頓了頓,周老爺子這才繼續道:“咱們家雖說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青石鎮附近,可如今是上麵不給我們活路,我老頭子年紀也大了,更是不想白發人送黑發人,既然秦王的領地容不下我們,我們還不能去別的地方嗎?咱們一家人都沒有那等好吃懶做的,隻要手腳勤快些,哪怕到了新地方,也肯定不會斷了生計的。
不過,既然這主意最先是長寧出的,爺爺便想多考考你了,好歹你也跟著何秀才念了這麽多年書,對如今的局勢肯定比我老頭子懂得多,在你看來,接下來我們一家子該去往何處呢?”
周老爺子雖然心裏已經有了模模糊糊的主意,卻也想考驗長孫一番,也好分辨出長孫之後能不能成為周家下一個理事之人,他年紀已大,能不能經得住這逃荒路上的顛簸還不一定呢,若是他有個什麽意外,好歹有長寧在,也不至於讓這一家子人成了沒頭蒼蠅。
“近些日子,夫子因為師娘的身子要去揚州府求醫,給我們這些學生都放了假期,但是對於當前朝中的局勢,還是曾經教導過我們一二的。如今秦王與楚王相爭,最後不管是哪一方贏了,都必然落得個元氣大傷,楚王的封地就在開封以西,所以我們隻能往東邊、南邊去。
雖則燕王年紀尚小,朝中大臣也多是礙於‘主少則國疑’而不敢輕易站在他的身後,這才不被兩位王爺放在心上,可到底論起親疏遠近來,先燕王妃可是與當今皇後娘娘沾親帶故著的,陛下駕崩之後,皇後娘娘雖是女眷,在皇儲之事上卻有著不輕的話語權,所以,這火或遲或早地,必定也會燒到燕王頭上去。
咱們一家子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就圖個平安康健,所以大可不必摻和這檔子事,趁著現下東邊還沒亂起來,走東邊的官道南下去,懷王是叔叔,不管哪一位王爺即位,隻要懷王殿下不生出些別的心思,南邊相比較而言便是最安全的地方了。”思忖片刻,周長寧如是說道。
周老爺子心中同樣屬意南邊,畢竟,一向聽說南方多富庶之地,想來他們一大家子到了南方也無須愁生計的吧。
當然了,不管是周老爺子還是周長寧,自始至終都沒想過繼續留下這個可能性,畢竟,說起來他們這種行為也算是“犯上作亂”了,村子裏的其他人家倒也罷了,但是秦王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又不至於太過嚴苛以致失了民心,必然是要殺雞儆猴的,不管從哪方麵考量,還有比他們周家這個打頭的更適合拿來開刀的人選嗎?
周大新和周三全麵麵相覷,隻覺得同樣都是一顆腦袋,怎麽聽著他們祖孫倆之間的對話,就覺得自己的腦袋是白長了呢?倒是周二柱,聽完侄子的話,當下也覺得這孩子經此一遭倒是比以前更加成長了許多,方方麵麵考慮下來,去南邊的確是自家現在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
“罷了罷了,知道你們倆都是榆木腦袋,左右我教了這麽多年也沒甚長進,各自回屋去幫著你們媳婦收拾東西去吧。”周老爺子頓時氣悶道,衝著兄弟三個擺擺手,一副眼不見心不煩的架勢,同時又出聲道:
“長寧,你年紀輕,精力到底能比你爹他們更足些,家裏的事情便不用你管了,這會兒你便去你外祖家、還有你二嬸三嬸的娘家跑一趟,一是告知我們要走了的事情,二是聽聽他們各家的決定,要是有什麽能搭把手的便幫上一把,也算是咱們家對得起這親戚間的情分了。”
三個兒媳婦的娘家離得都不算遠,眼下一家人要出逃,帶走人家的閨女總得知會一聲,更何況,越是艱難的處境一家人便越要齊心,與其之後讓兒媳婦們都心神不寧地掛念著娘家,倒不如現在就把事情做全乎了。
第九章 瑣事
事情果真不出周老爺子所料,看到周長寧離家向著李家村的方向去了,一直關注著正房裏動靜的三個兒媳婦心底裏都不由得鬆了口氣。
雖說時下都講究一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嫁出去了那便要全心全意地向著夫家了,隻不過,人終究並非頑石,怎麽可能精準控製自己的感情呢?盡管出嫁了,可爹娘總歸是養育了自己這麽多年,兄弟子侄也都和自己有著剪不斷的血緣關係在,遇到當下這種處境,心裏會牽掛娘家幾分也是人之常情。
周長寧的外祖家姓林,同樣住在隔壁的李家村,作為村子裏為數不多的外姓人家,會選擇和周家村的大姓“周家”結親似乎也就成了一種不難理解的選擇。
當然了,周老爺子人老成精,裏正那麽多年也不是白當的,會選擇林氏作為長房兒媳,除了看重林家的家風之外,林氏本人的能幹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氏上麵有一個哥哥,下麵還有一個弟弟,作為最中間的閨女,她卻並不想大多數人想象中的“老二”一般爹不疼娘不愛的,而是在家人的關心愛護下長大,在林氏出嫁以後,因著離得並不遠,她也便仍舊保持著十來天回去一次娘家的頻率,因而,周長寧和外祖家的人關係都還算得上親密。
通過“原身”的記憶,無須多問,周長寧便不費吹灰之力地找到了李家村的位置,人都是有親疏遠近的,雖然三嬸的娘家和外祖家同在李家村,可周長寧還是第一時間先去了林家。
當他到達林家的時候,早已先一步抵達家中的兩位舅舅已經被一臉驚魂未定的外祖母拉著坐下先吃飯了:“寧哥兒?你怎麽來了?可是你娘有什麽話想要你帶給我們的?還是你爹剛剛有什麽話忘記交代我們兄弟倆了?對了,用過早飯了嗎?你舅母剛烙好的餅子,坐下一起吃點兒吧。”
林家大舅還以為是因為方才人多眼雜的,自家妹夫有什麽不方便說的話現在讓外甥來轉達呢。
林家兩兄弟小時候專門找了個木匠拜師過,平日裏除了照看田地裏的莊稼之外,還會給附近十裏八鄉需要打新家具的人家做些木工活兒,雖說家具這東西足夠耐用,並不是經常會有活計,可勝在細水長流,不管怎麽說,多少也能補貼些家用。
因此,林家雖然在三個子女婚事的那兩年生活難過了一陣兒,可緩過勁來,日子也算是越過越好了,不過是一兩個餅子的事情,林家兩位舅母還真不至於小氣,當下也附和著,大舅母甚至直接拿起餅子就往周長寧手裏塞:
“寧哥兒,都是自家人,你就別客氣了,你舅舅回來都說給我們聽了,要不是你爹和叔叔他們當機立斷,隻怕你舅舅他們一個也逃不了上戰場的命運,咱們家的境況你也是知道的,你表姐的婚事還沒個著落呢,你表弟更是年紀尚小,這要是失了家裏的頂梁柱,可叫我們怎麽活下去呐?所以啊,舅母心裏可真是不知道怎麽感激你才好。”
可以說,周長寧連停都沒停就又從家裏跑出來了,一路上更是不敢耽擱時間,靠著剛醒來那陣子自家老爹分給他的餅子得來的那點兒熱量,早就不夠用了,當然,也是為了避免自己太過客氣以致讓這些親人們察覺出反常來,便收下了餅子,同時道:
“外公,是我爺爺讓我跑這一趟的,我們家已經商量決定好了,打算先走東邊的官道繞開戰亂,最後南下去懷王的封地,至於最後在哪裏落腳,就要等到了地方看具體情況再說了,還不知道您和舅舅們有沒有商量過,之後是繼續留在這裏還是和村子裏的人一道走呢?不管是選擇哪一條路,可都要盡快做決定才是。”
周長寧並沒有提及讓外祖家和他們家一起出發的想法,畢竟,他們自家也是要和村人一起上路的,逃荒的路上,周老爺子作為裏正的權威隻會越來越低,他不可能在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還要強出頭,而對於突然插一杠子加入周家村隊伍的外祖家來說,這也並非是什麽最優的選擇。
更何況,誰家都有個姻親故舊的,帶上了外祖家,二嬸三嬸的娘家呢?要不要一起上路?其他村人的親家呢?到最後,他們的隊伍隻會越來越龐大,人多到一定程度,可就不是什麽好事情了,隻會引來更多不必要的關注,或者說是麻煩。
自然,林老爺子心中同樣清楚這一點,猛地吸了一口煙葉,沉吟片刻道:“你爺爺的意思我明白,我們家不管是走還是留,都肯定是要和村子裏的人同進退的,至於最終的決定,我還得找裏正再商量商量才行,你們家要走的話,記得在村子裏不要告知太多人去向,以後若是有機會的話,我也會想方設法再聯係上你們的。”
周長寧頓時心領神會林老爺子的顧慮,而對於後半句話,雙方都知曉,以後兩家隔著不知道多遠的距離,想要重新聯係上的困難可想而知,這句話也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期盼罷了。
“外公,我知道了,定會轉告爺爺的,若是家裏沒有什麽其他我能幫上忙的事情的話,那我就先走了,還得再去一趟我二嬸三嬸的娘家知會一聲呢。”
短短的一句話,便表明周長寧最先來的是林家,林老爺子心裏頓覺熨帖,點點頭,眼神柔和地看著他走遠了,隻留下飯桌上的人一邊心不在焉地啃著餅子,一邊小心翼翼地瞅著他獨自皺著眉頭思索下一步的對策。
那廂,周長寧分別前往李家和楊家的事情也進展得十分順利,周老爺子讓他來走這一趟也不過是出於親戚間的道義,本就沒打算當真讓他實心眼地幫襯親家,何況,這兩家跟他又沒多大關係,因此,對於有些厚著臉皮想借長輩的身份指使他做這做那的人,周長寧隻能回以一聲輕蔑的嗤笑。
要不是突然到了這個世界,為了不麵對更糟糕的處境而不得已選擇逃荒,也為了在這個世界有個合理的身份,為了不在親人們麵前露餡,這些人的死活又幹他何事呢?周長寧心中不無冷漠地想著。
周家這邊,不管是年歲漸長的周老爺子和老太太,還是周家的三個兒子及兒媳婦,哪怕是二房沒多少力氣的兩個孩子——周儀霜和周長平,都不是會躲懶的人,等到周長寧再回到家的時候,周家的東西已經收拾好了大半。
無須再多說些什麽,看到周老爺子手裏拎著兩個大包裹有些踉蹌的步伐,周長寧登時上前去接住,一聲不吭地往板車上放,又回到屋裏再去取已經被打包起來的東西,隻剩下周老爺子站在原地,心裏頗有些“懷疑人生”的架勢,是他以往忽略了長孫嗎?那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甚至可以說有些“弱不禁風”的寧哥兒原來真的隻是看起來呐,實際上的力氣竟然不弱於他?
作者有話說:
今天的更新,祝大家小年快樂呀~
第十章 出發
周老爺子這輩子經曆這麽多,也是有些見識的,深知一家子人要想團結起來一道過好日子,關鍵在於心齊不齊,借著他們老兩口當父母的權威把孩子們綁在一起,是沒有用的,所以,早在前兩年周三全剛成親之後,便在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的見證下,給三個孩子分了家。
當然,因著時下是按戶籍分派勞役的,三家各出一個壯丁自然不如一家出一個壯丁來得劃算,因而,三家實際上在官府登記的戶籍中仍舊屬於一家,說是分家,也不過是把家裏的田地財產什麽的做了分割,頗有些“分產不分家”的意思,此後,各房除了年底上交給二老一筆“養老錢”以外,其餘的所得都可以歸入自己房中。
家裏本來隻有一輛板車,分給了大房,分家以後為了方便,二房三房也各自找人打了一輛板車,因而,已經在村東頭等候一會兒了的村人便見到周家人推著三輛板車走來,板車上麵堆放著的除了糧食,還有女眷們收拾整理出來的數個大包裹,摞在車上看上去滿滿當當的。
周大新和周長寧合力推了一輛,周二柱和其妻楊氏合力推著一輛,周三全心疼媳婦兒,又自認為有一把子力氣,便獨自一人推著一輛板車,不過,除了周家老兩口,其他人手中也沒有閑著,都力所能及地拎著各個包裹,沒辦法,農家人精打細算地過活日子已經習慣了,到了要逃荒的時候,總覺得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的,便隻好都帶上了。
村人性格多保守些,總還心懷著些許僥幸,覺得萬一呢,萬一王爺就是不屑於和他們這些市井小民計較呢,因而,能夠下定決心和周家一起逃荒的自然心性也要更加果敢勇毅些。
周長寧在這群人當中一眼便瞧見了熟悉的麵孔,不是別人,正是將他的計劃完美執行了的楊永康,在他的身邊,還站著一個半大少年,臉上還帶著青澀。
不必多說,這小少年便是楊永康的兒子了,許是還未發育,少年的個子不算高,身板瞧上去有些瘦弱,白皙的臉上可以瞧見眼周處微微泛紅,興許是哭過了,畢竟,與之相依為命的父親突然被兵丁帶走了,往後連生死也無法知曉,還沒經曆過太大挫折的孩子自然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一般,周長寧也完全能夠理解。
當然,周長寧以這般“長輩式”的心態打量那個孩子的時候,似乎忘記了,在旁人的眼裏,他自己也還算得上是個孩子呢,這般大人姿態,倒叫一群人心中不免覺得好笑,如同苦中作樂一般,心情似乎也在悄然之間放輕鬆了些許。
“五叔,我們這群人也都沒什麽見識,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黎縣了,咱們接下來往哪裏走?你說,我們都聽你的。”說話的是周大新的一位堂兄,平日裏在村中名聲很好,人也很是精明能幹。
不言而喻,一筆寫不出來兩個“周”字,同為周氏族人,這麽多年下來,對周老爺子的信任自然非一般人能比,現下站在這兒的,除了楊家這一戶外姓,其他四戶人家都是姓周的,而周老爺子在他們那一輩恰好行五,所以才有了“五叔”“五伯”這樣的稱呼。
具體該怎麽走早在家中的時候周老爺子就已經在心裏盤算過了,現下便果斷地道:“走小路繞到山後麵,有一條小路是直接通向桐鄉鎮的,那是往東邊去的方向,我們不進鎮子,從外麵繞開,就能到去往東陽郡的官道上了,雖然這條路費時間了些,但是不必穿行兩位王爺交戰的區域,之後如果東陽郡足夠安定的話,我們就先在那裏落腳,再看之後戰局變化。”
周老爺子在隊伍中無疑是“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他自然得表現出對前路信心滿滿的模樣,不過,他也同樣留了個心眼兒,沒有說自家計劃的最終目的地是南下,畢竟,總要給眾人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嘛。
聞言,族人們心下大定,見到此番情形,知曉個中內情的周家人自然也就心照不宣地沒有說什麽“大煞風景”的話。
作者有話說:
雖然更新得慢了一點兒,但是這篇文絕對不會坑的,希望喜歡的小可愛們能夠點個收藏,感謝感謝~
第七章 商議
“周”在周家村可是大姓,姓周的人家在整個村子裏更是占了大半,而周老爺子輩分高,又當了多年的裏正,在眾人心目中的威望自是不必多說,此刻,周大新將事情完完全全地道出,眾人的目光也便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了周老爺子的身上,似乎是將他看做了主心骨一般,隻等著他老人家能夠開口拿出一個章程來。
說實話,古人更重安居,如果不是萬不得已的時候,沒有人會想要離開故土的,更何況,每家每戶最大的財產便是這片土地了,可若是要離開村子,地是不能跟著走的,往後一家人的生活開支應當從何處來,這也是一個問題。
如果不是處在裏正這個位置上,周老爺子還真不想沾惹這攤子麻煩事,這會兒他給拿了主意,以後如果這些人生活過得不甚如意,豈不是都要怪到他的頭上來?須知人心難測,以後的事情誰又能說得準呢?
唉......周老爺子心中默默歎了口氣,這麽多的心理活動在外人看來其實也就是幾秒鍾的時間罷了,隻見他沉吟片刻,終究還是念在都是一個村子的份兒上,看在大家祖上都是沾親帶故、打斷骨頭還連著筋的份兒上,開口道:
“大新給別的村子出的主意在我看來,也就是我們唯二能走的路了,隻不過,相比起來,我更願意帶著一大家子離開這裏,誰知道這仗要打到什麽時候呢?秦王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他究竟是個什麽脾性我們誰也不清楚,萬一他就是覺得我們這種舉動是對他威嚴的挑釁呢?萬一他就是非要拿我們開刀來殺雞儆猴呢?
與其將一家子老小的身家性命都寄托在秦王那點兒微乎其微的善念上,倒不如幹脆離開這裏,帶不走的東西先藏在各自家裏隱蔽的地方,等到以後戰事平定下來,說不定我們還有能夠重返故土的機會呢。”
周老爺子的話其實眾人在周大新那裏已經聽過一遍了,隻是還不死心,想要知道有沒有什麽更加兩全其美的辦法罷了,人群當中,有人問道:
“就真的不能再想想別的辦法嗎?如果我們這些壯丁都帶些吃食躲到深山裏一陣子去避避風頭呢?剩下家裏老的老,小的小,就是帶到戰場上去也派不上什麽用場,不會對他們做什麽的,等到王爺的人走了,我們再回來,這樣不成嗎?”言語當中還是不太願意離開這片自己生活了多年的土地。
隻是......周老爺子還沒說什麽呢,周三全先是黑了臉:“誰說的這話?不如站出來讓大家夥瞧瞧,這還是男人嗎?自己躲著避風頭,讓一家子老小麵對那些兵丁,你怎麽保證他們不會受到傷害呢?萬一那些兵丁抓不到我們,又擔心沒辦法向上頭交差,把人都帶走了呢?怎麽著,隻要你活著,爹娘、媳婦兒、孩子都可以不要了是吧?我在村子裏這麽多年,怎麽不知道咱們村還出了你這麽個沒出息的孬貨呢?”
周三全的話一語點醒眾人,也讓其他人的目光不由得落在了開口那人的身上,認出了那人是村西頭的□□,這人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也沒瞧出來有什麽大毛病,沒想到呐,當真是困難麵前才見人心,竟說出了這樣自私的話,眾人的眼神不覺帶了些鄙薄,站在他旁邊的人也忍不住地悄悄和他拉開了些許距離。
察覺到種種目光中隱含的不屑的情緒,□□禁不住漲紅了臉:“我也隻是提出來了另一種想法而已,又不代表我就要這麽做,周老三,你說話可別太過分。”
終究是一個村子的,抬頭不見低頭見,也不好麵上鬧得太僵,周大新趕忙站出來打圓場道:“好了好了,現在就是讓大家夥集思廣益,我們好從各種法子當中選出最可行的一條,而且,留給我們的時間也不多,還是要盡快做決定才好。”
見狀,又看了一眼正在用期盼的眼神盯著他的眾人,周老爺子總算是下了定論:“好了,此事事關重大,你們雖然一個個都是家裏的頂梁柱,但是也不能完全代替家裏人拿主意,還是要回家和家中老小商量一番再做決定,畢竟,離開的話要藏哪些東西,帶走哪些東西,不走的話麵對秦王派來的人該如何應對,這都需要你們想好了再說。
這樣吧,一個時辰的時間,留給大家做決定以及收拾行李,一個時辰之後,願意離開村子的在村東頭集合,對了,按照大新的分法,回家的時候,把你們每個人的兩袋糧食帶走,多餘的糧食家有六十歲以上老人、三歲以下孩子的多分一袋,時間有限,每個人全靠自覺,我也就不管分糧這號事兒了,還有那個被綁住的兵丁,為了避免他逃跑出去報信,就把人綁在祠堂吧,至於能不能等到黎縣來人,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聞言,周長寧不動聲色地垂下眼眸,顯然,周老爺子還是心軟了,畢竟,為免消息走漏,最好的方式應當是以絕後患才對,然而,他也明白,對於這些最多殺過家畜的村人來說,現在便要求他們先下手為強,還是過於勉強了些。
聽完周老爺子的話,眾人的心思百轉千回,各有各的盤算,當然,周老爺子之所以能夠放心地讓他們全憑自覺取糧,也是因為大家在一個村子裏生活了這麽多年,誰家有幾口人簡直一清二楚,而糧食的事情便是“你多拿一袋,我便有可能少拿一袋”,所以,即便周老爺子不說,眾人也是會互相監督起來的。
但這一切都和周家人沒有多大關係了,隨著人群退出院子,周大新兄弟三人跑了兩趟將自家的糧食背回了院子裏,這才將院門關上。
自家算上他們兄弟三個和周長寧這個小輩,總共出了四個壯丁,也就是八袋糧食,周老爺子和老太太雖然輩分高,但論起年紀來,卻還不到六十歲。
八袋糧食齊齊地摞在院子裏,看似壯觀,但若是讓一家子人敞開肚子吃,也最多不過支撐一個來月的時間罷了。
作者有話說:
在家隔離搞得我生物鍾完全紊亂了哈哈哈~所以更新時間才會這麽晚,大家見諒哈~
第八章 安排
一群大男人都未曾刻意放低嗓音,所以在房間內的周家女眷也將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聽了個清清楚楚,周三全媳婦李氏雖然還紅腫著一雙眼睛,但不得不說,哪怕即將要麵臨更加糟糕的境地,隻要她家男人在,她心裏便是始終有底氣的。
見著村裏人都出去了,周家女眷這才從房間裏出來,因著周長平年紀還小,擔心一家子人待會兒商量事情顧不上他,周二柱媳婦楊氏便讓自家大閨女先帶著小兒子回房收拾著自家房裏的細軟,剩下的大人們則是齊齊地坐在了正房裏。
哦,對了,以周長寧十五歲的年紀,在大多數人眼裏已經不能算作一個孩子了,所以,瞧見他也坐下了,一副要聽事的架勢,周老爺子也就沒吭聲,接下來家裏的處境可能會更困難些,長寧早早成長起來,也算是件好事。
“老婆子,雖然他們兄弟三個打頭辦出來的這件事略微莽撞了些,但其實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下策了,當真被帶去戰場上,那可是死活不論的地方,況且,事情都已經到這個地步了,除了逃我們也沒有別的辦法了,你先帶著兒媳婦們去收拾行李,銀錢、糧食、衣服這些是肯定要帶上的,還有其他一些必須要帶的東西,都收拾出來。
實在帶不走的,就藏在家裏的地窖中,以後或許我們還有再回來的一天。還有,不知道路上還有沒有做飯的時間,廚房裏鍋上的火也別熄了,做些幹糧,一來好保存,二來也能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將就對付著。”
周老爺子心裏雖沒有多大底,但是在這一家子老小的目光下,卻不能露出分毫怯色,大致吩咐了一下,惹來周老太太的一個白眼:“行了,論起逃荒來,我知道的東西可比你多,我這就帶著她們去收拾東西,隻不過,咱們究竟要逃去哪兒,你可得早點下決定了。”
周老太太這話還真沒說錯,她快十歲的時候,老家鬧了饑荒,便隨著父母一道逃了出來,直至來到周家村,一家子才在這裏安頓下來,那會兒的記憶雖然距今已算得上久遠,但畢竟是她這麽多年來過的為數不多的苦日子,還算是印象深刻,對於逃荒途中的種種困難該如何應對,心中也有了些許成算。
眼見著周老太太和兒媳婦們各自去收拾東西了,周老爺子收回自己的目光,沉聲道:“方才人太多我便沒有多問,現在坐著的都是咱們自家人,說說吧,這麽個膽大又心細的主意到底是你們誰想出來的?”周老爺子倒是沒有把人揪出來責罵一頓的意思,隻是有些意外,就他對三個兒子的印象,應當是做不到這一點的才對呐,眼下非要盤根究底,也不過是想心裏有個底罷了。
周大新兄弟三個互相對視一眼,就在周三全摸不準自家老爹脈數、想要跳出來認下此事的時候,周長寧開口了:“爺爺,是我尋了三叔商量出來的法子,我想著,相比較去了軍營以後刀槍無眼的日子,即便以後要在逃荒的路上風餐露宿,可是一家子人都在一起,我也是心甘情願的。”
聞言,周老爺子上上下下地打量了大孫子一番,似乎是重新認識了這個一直頗受他看重的孫兒,他一直覺得,自家從徹頭徹尾的“泥腿子”轉變為耕讀人家,甚至更進一步成為官宦人家,最大的希望就在長孫身上,而長孫年紀輕輕便中了童生更是讓他看到了這種希望的曙光。
隻是,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在他眼裏一直讀書頗有天分、其他還需曆練的孫兒卻還能有這般膽色,看樣子,倒是他老頭子平日把人護得太緊,反倒讓孫兒沒了發揮的機會了?
周家人一向孝順,周老爺子不發話,周大新兄弟三個更是連大氣兒也不敢喘,畢竟,他們哪一個不是從小被老爺子打到大的呢?也就是老爺子年紀上來了以後,脾氣收斂了幾分,加上所謂的“隔輩親”,這才讓周長寧無緣得見老爺子的“威嚴”。
不過,察覺著氣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些許,周大新心裏咬咬牙,正想頂著老爺子銳利的目光替自家兒子認個錯呢,便聽見坐在上首的老爺子朗聲道了一句:“說得好!”
略微頓了頓,周老爺子這才繼續道:“咱們家雖說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青石鎮附近,可如今是上麵不給我們活路,我老頭子年紀也大了,更是不想白發人送黑發人,既然秦王的領地容不下我們,我們還不能去別的地方嗎?咱們一家人都沒有那等好吃懶做的,隻要手腳勤快些,哪怕到了新地方,也肯定不會斷了生計的。
不過,既然這主意最先是長寧出的,爺爺便想多考考你了,好歹你也跟著何秀才念了這麽多年書,對如今的局勢肯定比我老頭子懂得多,在你看來,接下來我們一家子該去往何處呢?”
周老爺子雖然心裏已經有了模模糊糊的主意,卻也想考驗長孫一番,也好分辨出長孫之後能不能成為周家下一個理事之人,他年紀已大,能不能經得住這逃荒路上的顛簸還不一定呢,若是他有個什麽意外,好歹有長寧在,也不至於讓這一家子人成了沒頭蒼蠅。
“近些日子,夫子因為師娘的身子要去揚州府求醫,給我們這些學生都放了假期,但是對於當前朝中的局勢,還是曾經教導過我們一二的。如今秦王與楚王相爭,最後不管是哪一方贏了,都必然落得個元氣大傷,楚王的封地就在開封以西,所以我們隻能往東邊、南邊去。
雖則燕王年紀尚小,朝中大臣也多是礙於‘主少則國疑’而不敢輕易站在他的身後,這才不被兩位王爺放在心上,可到底論起親疏遠近來,先燕王妃可是與當今皇後娘娘沾親帶故著的,陛下駕崩之後,皇後娘娘雖是女眷,在皇儲之事上卻有著不輕的話語權,所以,這火或遲或早地,必定也會燒到燕王頭上去。
咱們一家子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實人,就圖個平安康健,所以大可不必摻和這檔子事,趁著現下東邊還沒亂起來,走東邊的官道南下去,懷王是叔叔,不管哪一位王爺即位,隻要懷王殿下不生出些別的心思,南邊相比較而言便是最安全的地方了。”思忖片刻,周長寧如是說道。
周老爺子心中同樣屬意南邊,畢竟,一向聽說南方多富庶之地,想來他們一大家子到了南方也無須愁生計的吧。
當然了,不管是周老爺子還是周長寧,自始至終都沒想過繼續留下這個可能性,畢竟,說起來他們這種行為也算是“犯上作亂”了,村子裏的其他人家倒也罷了,但是秦王為了保證自己的威嚴,又不至於太過嚴苛以致失了民心,必然是要殺雞儆猴的,不管從哪方麵考量,還有比他們周家這個打頭的更適合拿來開刀的人選嗎?
周大新和周三全麵麵相覷,隻覺得同樣都是一顆腦袋,怎麽聽著他們祖孫倆之間的對話,就覺得自己的腦袋是白長了呢?倒是周二柱,聽完侄子的話,當下也覺得這孩子經此一遭倒是比以前更加成長了許多,方方麵麵考慮下來,去南邊的確是自家現在能做的最好的選擇了。
“罷了罷了,知道你們倆都是榆木腦袋,左右我教了這麽多年也沒甚長進,各自回屋去幫著你們媳婦收拾東西去吧。”周老爺子頓時氣悶道,衝著兄弟三個擺擺手,一副眼不見心不煩的架勢,同時又出聲道:
“長寧,你年紀輕,精力到底能比你爹他們更足些,家裏的事情便不用你管了,這會兒你便去你外祖家、還有你二嬸三嬸的娘家跑一趟,一是告知我們要走了的事情,二是聽聽他們各家的決定,要是有什麽能搭把手的便幫上一把,也算是咱們家對得起這親戚間的情分了。”
三個兒媳婦的娘家離得都不算遠,眼下一家人要出逃,帶走人家的閨女總得知會一聲,更何況,越是艱難的處境一家人便越要齊心,與其之後讓兒媳婦們都心神不寧地掛念著娘家,倒不如現在就把事情做全乎了。
第九章 瑣事
事情果真不出周老爺子所料,看到周長寧離家向著李家村的方向去了,一直關注著正房裏動靜的三個兒媳婦心底裏都不由得鬆了口氣。
雖說時下都講究一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已經嫁出去了那便要全心全意地向著夫家了,隻不過,人終究並非頑石,怎麽可能精準控製自己的感情呢?盡管出嫁了,可爹娘總歸是養育了自己這麽多年,兄弟子侄也都和自己有著剪不斷的血緣關係在,遇到當下這種處境,心裏會牽掛娘家幾分也是人之常情。
周長寧的外祖家姓林,同樣住在隔壁的李家村,作為村子裏為數不多的外姓人家,會選擇和周家村的大姓“周家”結親似乎也就成了一種不難理解的選擇。
當然了,周老爺子人老成精,裏正那麽多年也不是白當的,會選擇林氏作為長房兒媳,除了看重林家的家風之外,林氏本人的能幹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之一。
林氏上麵有一個哥哥,下麵還有一個弟弟,作為最中間的閨女,她卻並不想大多數人想象中的“老二”一般爹不疼娘不愛的,而是在家人的關心愛護下長大,在林氏出嫁以後,因著離得並不遠,她也便仍舊保持著十來天回去一次娘家的頻率,因而,周長寧和外祖家的人關係都還算得上親密。
通過“原身”的記憶,無須多問,周長寧便不費吹灰之力地找到了李家村的位置,人都是有親疏遠近的,雖然三嬸的娘家和外祖家同在李家村,可周長寧還是第一時間先去了林家。
當他到達林家的時候,早已先一步抵達家中的兩位舅舅已經被一臉驚魂未定的外祖母拉著坐下先吃飯了:“寧哥兒?你怎麽來了?可是你娘有什麽話想要你帶給我們的?還是你爹剛剛有什麽話忘記交代我們兄弟倆了?對了,用過早飯了嗎?你舅母剛烙好的餅子,坐下一起吃點兒吧。”
林家大舅還以為是因為方才人多眼雜的,自家妹夫有什麽不方便說的話現在讓外甥來轉達呢。
林家兩兄弟小時候專門找了個木匠拜師過,平日裏除了照看田地裏的莊稼之外,還會給附近十裏八鄉需要打新家具的人家做些木工活兒,雖說家具這東西足夠耐用,並不是經常會有活計,可勝在細水長流,不管怎麽說,多少也能補貼些家用。
因此,林家雖然在三個子女婚事的那兩年生活難過了一陣兒,可緩過勁來,日子也算是越過越好了,不過是一兩個餅子的事情,林家兩位舅母還真不至於小氣,當下也附和著,大舅母甚至直接拿起餅子就往周長寧手裏塞:
“寧哥兒,都是自家人,你就別客氣了,你舅舅回來都說給我們聽了,要不是你爹和叔叔他們當機立斷,隻怕你舅舅他們一個也逃不了上戰場的命運,咱們家的境況你也是知道的,你表姐的婚事還沒個著落呢,你表弟更是年紀尚小,這要是失了家裏的頂梁柱,可叫我們怎麽活下去呐?所以啊,舅母心裏可真是不知道怎麽感激你才好。”
可以說,周長寧連停都沒停就又從家裏跑出來了,一路上更是不敢耽擱時間,靠著剛醒來那陣子自家老爹分給他的餅子得來的那點兒熱量,早就不夠用了,當然,也是為了避免自己太過客氣以致讓這些親人們察覺出反常來,便收下了餅子,同時道:
“外公,是我爺爺讓我跑這一趟的,我們家已經商量決定好了,打算先走東邊的官道繞開戰亂,最後南下去懷王的封地,至於最後在哪裏落腳,就要等到了地方看具體情況再說了,還不知道您和舅舅們有沒有商量過,之後是繼續留在這裏還是和村子裏的人一道走呢?不管是選擇哪一條路,可都要盡快做決定才是。”
周長寧並沒有提及讓外祖家和他們家一起出發的想法,畢竟,他們自家也是要和村人一起上路的,逃荒的路上,周老爺子作為裏正的權威隻會越來越低,他不可能在自身都難保的情況下還要強出頭,而對於突然插一杠子加入周家村隊伍的外祖家來說,這也並非是什麽最優的選擇。
更何況,誰家都有個姻親故舊的,帶上了外祖家,二嬸三嬸的娘家呢?要不要一起上路?其他村人的親家呢?到最後,他們的隊伍隻會越來越龐大,人多到一定程度,可就不是什麽好事情了,隻會引來更多不必要的關注,或者說是麻煩。
自然,林老爺子心中同樣清楚這一點,猛地吸了一口煙葉,沉吟片刻道:“你爺爺的意思我明白,我們家不管是走還是留,都肯定是要和村子裏的人同進退的,至於最終的決定,我還得找裏正再商量商量才行,你們家要走的話,記得在村子裏不要告知太多人去向,以後若是有機會的話,我也會想方設法再聯係上你們的。”
周長寧頓時心領神會林老爺子的顧慮,而對於後半句話,雙方都知曉,以後兩家隔著不知道多遠的距離,想要重新聯係上的困難可想而知,這句話也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期盼罷了。
“外公,我知道了,定會轉告爺爺的,若是家裏沒有什麽其他我能幫上忙的事情的話,那我就先走了,還得再去一趟我二嬸三嬸的娘家知會一聲呢。”
短短的一句話,便表明周長寧最先來的是林家,林老爺子心裏頓覺熨帖,點點頭,眼神柔和地看著他走遠了,隻留下飯桌上的人一邊心不在焉地啃著餅子,一邊小心翼翼地瞅著他獨自皺著眉頭思索下一步的對策。
那廂,周長寧分別前往李家和楊家的事情也進展得十分順利,周老爺子讓他來走這一趟也不過是出於親戚間的道義,本就沒打算當真讓他實心眼地幫襯親家,何況,這兩家跟他又沒多大關係,因此,對於有些厚著臉皮想借長輩的身份指使他做這做那的人,周長寧隻能回以一聲輕蔑的嗤笑。
要不是突然到了這個世界,為了不麵對更糟糕的處境而不得已選擇逃荒,也為了在這個世界有個合理的身份,為了不在親人們麵前露餡,這些人的死活又幹他何事呢?周長寧心中不無冷漠地想著。
周家這邊,不管是年歲漸長的周老爺子和老太太,還是周家的三個兒子及兒媳婦,哪怕是二房沒多少力氣的兩個孩子——周儀霜和周長平,都不是會躲懶的人,等到周長寧再回到家的時候,周家的東西已經收拾好了大半。
無須再多說些什麽,看到周老爺子手裏拎著兩個大包裹有些踉蹌的步伐,周長寧登時上前去接住,一聲不吭地往板車上放,又回到屋裏再去取已經被打包起來的東西,隻剩下周老爺子站在原地,心裏頗有些“懷疑人生”的架勢,是他以往忽略了長孫嗎?那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甚至可以說有些“弱不禁風”的寧哥兒原來真的隻是看起來呐,實際上的力氣竟然不弱於他?
作者有話說:
今天的更新,祝大家小年快樂呀~
第十章 出發
周老爺子這輩子經曆這麽多,也是有些見識的,深知一家子人要想團結起來一道過好日子,關鍵在於心齊不齊,借著他們老兩口當父母的權威把孩子們綁在一起,是沒有用的,所以,早在前兩年周三全剛成親之後,便在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輩的見證下,給三個孩子分了家。
當然,因著時下是按戶籍分派勞役的,三家各出一個壯丁自然不如一家出一個壯丁來得劃算,因而,三家實際上在官府登記的戶籍中仍舊屬於一家,說是分家,也不過是把家裏的田地財產什麽的做了分割,頗有些“分產不分家”的意思,此後,各房除了年底上交給二老一筆“養老錢”以外,其餘的所得都可以歸入自己房中。
家裏本來隻有一輛板車,分給了大房,分家以後為了方便,二房三房也各自找人打了一輛板車,因而,已經在村東頭等候一會兒了的村人便見到周家人推著三輛板車走來,板車上麵堆放著的除了糧食,還有女眷們收拾整理出來的數個大包裹,摞在車上看上去滿滿當當的。
周大新和周長寧合力推了一輛,周二柱和其妻楊氏合力推著一輛,周三全心疼媳婦兒,又自認為有一把子力氣,便獨自一人推著一輛板車,不過,除了周家老兩口,其他人手中也沒有閑著,都力所能及地拎著各個包裹,沒辦法,農家人精打細算地過活日子已經習慣了,到了要逃荒的時候,總覺得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的,便隻好都帶上了。
村人性格多保守些,總還心懷著些許僥幸,覺得萬一呢,萬一王爺就是不屑於和他們這些市井小民計較呢,因而,能夠下定決心和周家一起逃荒的自然心性也要更加果敢勇毅些。
周長寧在這群人當中一眼便瞧見了熟悉的麵孔,不是別人,正是將他的計劃完美執行了的楊永康,在他的身邊,還站著一個半大少年,臉上還帶著青澀。
不必多說,這小少年便是楊永康的兒子了,許是還未發育,少年的個子不算高,身板瞧上去有些瘦弱,白皙的臉上可以瞧見眼周處微微泛紅,興許是哭過了,畢竟,與之相依為命的父親突然被兵丁帶走了,往後連生死也無法知曉,還沒經曆過太大挫折的孩子自然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一般,周長寧也完全能夠理解。
當然,周長寧以這般“長輩式”的心態打量那個孩子的時候,似乎忘記了,在旁人的眼裏,他自己也還算得上是個孩子呢,這般大人姿態,倒叫一群人心中不免覺得好笑,如同苦中作樂一般,心情似乎也在悄然之間放輕鬆了些許。
“五叔,我們這群人也都沒什麽見識,去過最遠的地方也就是黎縣了,咱們接下來往哪裏走?你說,我們都聽你的。”說話的是周大新的一位堂兄,平日裏在村中名聲很好,人也很是精明能幹。
不言而喻,一筆寫不出來兩個“周”字,同為周氏族人,這麽多年下來,對周老爺子的信任自然非一般人能比,現下站在這兒的,除了楊家這一戶外姓,其他四戶人家都是姓周的,而周老爺子在他們那一輩恰好行五,所以才有了“五叔”“五伯”這樣的稱呼。
具體該怎麽走早在家中的時候周老爺子就已經在心裏盤算過了,現下便果斷地道:“走小路繞到山後麵,有一條小路是直接通向桐鄉鎮的,那是往東邊去的方向,我們不進鎮子,從外麵繞開,就能到去往東陽郡的官道上了,雖然這條路費時間了些,但是不必穿行兩位王爺交戰的區域,之後如果東陽郡足夠安定的話,我們就先在那裏落腳,再看之後戰局變化。”
周老爺子在隊伍中無疑是“定海神針”一般的存在,他自然得表現出對前路信心滿滿的模樣,不過,他也同樣留了個心眼兒,沒有說自家計劃的最終目的地是南下,畢竟,總要給眾人一個看得見、夠得著的目標嘛。
聞言,族人們心下大定,見到此番情形,知曉個中內情的周家人自然也就心照不宣地沒有說什麽“大煞風景”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