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還有一事未曾解決,在眾人的注視下,周長寧站出來朗聲道:“諸位叔伯,我們這一路上還不知道會遇到些什麽困難,早上咱們繳獲的那十柄佩刀都在這裏了,尚有餘力的叔伯可以過來領取一把刀,佩在腰間,萬一有匪類劫道或者遇上了心懷歹意之人,好歹有個反抗之力,不至於束手無策。”
從一開始,這十柄刀就沒有離開過周長寧的視線,雖然沒有真正經曆過逃荒的情景,可他從來不介意把人心揣測得更糟糕些,武器這種東西,在亂世之中就代表著保命的能力,不管怎麽樣都不可能嫌多的。
而之所以是周長寧自己站出來,而不是由周大新“代勞”,一自然是出於周老爺子的默許,二來嘛,是因著接下來的這段時間,他需要在隊伍中有一定的話語權。
古人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哪怕周長寧此前已經中了童生,可是族人對他的印象仍舊停留在“一個會讀書的後輩”上,並未將他真正當做能夠頂立門戶的人看待,因此,周長寧才說出了這番話。
自然,哪怕周長寧不說,在場的眾人也並非傻子,曉得在逃荒的途中什麽樣的可能都會有,當下,除非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哪怕遇上歹人也不一定有那份勇氣提刀迎上,剩下的每家每戶都至少有一個人來領了佩刀。
周家自然是剩到了最後,看著僅剩下的兩柄刀,周二柱和周三全對視一眼,最終還是周三全拿了一把,而等到周大新準備去拿刀的時候,卻是周長寧阻止了他,徑自把最後一柄刀佩在了自己的腰間。
不好過多耽擱眾人的時間,周大新盡管詫異,卻沒有多說什麽,似乎是默認了自家兒子的舉動一般。
萬事俱備,一行人也不再耽誤時間,沿著小路向著山後的方向走去,雖然村人平時進後山都是直接走山裏的那條路,可是他們眼下是要逃兵役,還不知道以後什麽時候才能再返回故土呢,自然是把家裏能帶上的、可能會用得到的東西全部都帶上了,山路崎嶇,推著板車走山路不僅更加費力,也會憑白耽擱了趕路的功夫。
而他們現在走的這條小路則不同,盡管同樣是泥土鋪就的,甚至還比山路多繞了一截子,但隻要不下雨,還是要比那條山路平坦好走得多,二者權衡之下,自然還是以小路為最優選擇了。
作者有話說:
第十一章 途中
也正是因為到了古代,周長寧這才理解了什麽叫做“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逃荒,長此以往下來,古人應對逃荒也已經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更何況周老太太便是親身經曆過逃荒的人呢。
早在他們一家人還在家裏未出發的時候,周老太太便尋了家裏孩子已經穿不上的舊衣,剪成一指多寬的布條,讓每個人都結實地綁在腿上,說是這樣可以減少因為長時間走路給腿部帶來的酸痛感。
周長寧一看,這不就是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用過的法子嗎?原來在這個不知名的異時空裏,這個辦法也早已經被人想到並且普及開來了嗎?
再一看現在和他們一道趕路的同村人,也無一不是同樣的“打扮”,即使有那麽一兩戶人家不明就裏的,也總有相交好的人家過去“指點”一番,一家子落在隊伍後麵,綁上布條以後再趕上來,因此,不一會兒,這個逃荒的隊伍便顯得格外整齊了。
小路自然沒有官道那麽寬,容納不下這麽多戶人家同時並排前行,因而,在這樣一長串的隊伍中,自然是周老爺子一家人領頭,其他戶人家緊跟在後麵,細細一看,或許正是出於某種默契,每戶人家都無疑是將女眷和孩子護在了最中央的位置,成年壯丁則是推著板車走在外側,剛才領了佩刀的便更是如此了。
一行人埋著頭隻知道趕路,就連說話聲也不經常聽見,似乎是怕開口說話憑白浪費了力氣似的,也幸好如今秋季剛過,冬季還未至,雖然大白天趕路仍舊避免不了太陽的照射,但是陽光的灼熱相比起夏日來說倒也不是那麽讓人難以忍受,何況他們也算是走在了山林間,還有這林子能夠帶來一絲陰涼呢。
“長寧,走了這麽長一段路了,你也歇一歇吧,板車我和你爹來推就好。”一行人隻顧著趕路,速度自然不滿,眼見著已經繞到村裏的山後麵來了,林氏出聲如是道。
她雖然還提著兩個比較輕便的包裹,但是相比起推車要費的力氣來說,已經是輕鬆太多了,隻不過,當娘的哪有不心疼孩子的?何況孩子他爹逃回來以後還特地找了個功夫跟她說了兒子生病的事情,她便更不能接受兒子勞累過度了。
周長寧心中大致估算了一下時間,搖搖頭道:“沒事的,娘,我還不累,不過,估摸著也到用飯的時間了,您去跟爺爺說一聲,讓他看著找個合適的地方,讓大夥兒用過飯歇歇腳再繼續趕路吧。”周長寧不著痕跡地岔開了話題,另給母親找了個輕鬆的事兒來做。
原身周長寧自小沒做過這種“賣力氣”的活計,但是林氏又何嚐做過呢?周家聘了她當長房兒媳,又不是當長工使的,別說在娘家的時候了,自打進了周家的門兒,林氏的日常工作也不過是操持著家裏的裏裏外外罷了,至於地裏伺候莊稼的活兒,自有周家三兄弟去做。
而這些,完全接收了原身記憶的周長寧也是都知曉的,要是他實在累得要趴下了也就罷了,可事實上他能夠從容應對這突然轉變的處境,自然是有他的依仗的,要不是生怕和他共推一輛板車的周大新察覺出來不對,隻怕周長寧還能夠當場給眾人表演一個單手舉大石呢。
農家人隻有在農忙的時候才會是一日三餐,其他時間一日都是隻用兩餐的,然而在逃荒的途中情況便有所不同了,時刻保持體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才是必要之舉,更何況今日一大早眾人都隻忙著收拾行李,恐怕大部分人到現在腹中早已空空了,哪怕周長寧不讓林氏來提醒,周老爺子也是要尋摸著地方歇腳了。
眼看著隊伍都要走上通往桐鄉鎮的小道了,周老爺子這才扭頭對大兒子說了一聲:“告訴後頭的人,我們在左前方那片林子用午飯,順便歇息一下。”又對著額頭上已有汗珠時不時滴落的周三全喊道:“老三,從你娘那兒取幾張餅子,找幾個人和你一起去附近查探一番,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水源,能讓大家夥給水囊裏添些水。”
他們這才剛剛上路,暫時倒也不用發愁糧食的事情,但是天氣不算涼爽的情況下,他們還要趕路,大幅度消耗體力,沒有水那就是萬萬不行的了,雖然這條通往桐鄉鎮的小路周老爺子最多走過兩三次罷了,但是他依稀記得,接下來一直通到鎮子上的這段路,兩邊更多的是鎮子上富戶租種給佃農的土地和低矮的灌木。
周三全應了一聲,把推著的板車放到歇腳的地方,輕聲對著自家媳婦兒說了句話,便依言拿了餅子去後頭的隊伍找人了,他脾氣爽直,在村子裏人緣一向不錯,很快便找好了三個看上去和他同年齡的壯漢一起離開了隊伍。
而這廂,每戶人家之間隔著的距離都不遠,口耳相傳之下,周老爺子的話很快便傳到了隊伍的末端,眾人各自找了樹下陰涼的地方歇下了。
不過,早上出發得還是匆忙了些,有些機警的人家尚且能記得將一部分糧食做成了幹糧,現在隻需要拿出餅子來用飯即可,但還有一些人家手忙腳亂之下,竟是忘了這回事,現下哪怕各自推著的板車上有一袋袋糧食,可是沒有做飯的水,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呐,隻能一家子麵麵相覷,大眼瞪小眼的,麵上不乏有些許訕訕之色。
到底是同一個村子出來的,他們眼下也並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周老太太也沒有那麽心狠,和周老爺子對視一眼,互相明了對方的想法之後,便分出來幾個餅子,指使孫女道:“霜丫頭,把這些餅子給你二堂伯一家拿過去吧。”
周老太太說的乃是和周大新三兄弟一起先是從那些兵丁手下逃了出來、隨後又下定決心要和他們逃荒的周成根一家,他是周大新的堂兄,父親在周老爺子這一輩中行三,隻不過,他父親倒黴,年輕時有一次獨自上山遇到了野豬,猝不及防之下,被野豬的獠牙拱到了,被族人找到的時候,身體都已經涼透了,隻留下一家子的老弱婦孺。
這一家三代單傳,周老爺子作為裏正看在同族的情分上也難免要多看顧幾分,來往也就漸漸多了起來,兩家的關係比起同族的其他人家來說自然也要更親厚些許。
另一邊,眼看著裏正一家都做出了榜樣,另一戶姓周的人家也就不再扭捏,大方地把一部分幹糧分給了一戶沒有準備的人家,看那數量,就算不夠這戶人家人人吃到肚子撐,也最起碼足以提供讓他們挨到晚上的體力了。
“長寧,水囊裏還有水嗎?餅子太幹了,難免噎得慌,喝兩口水填填縫兒吧。”周大新坐在兒子身邊,拿起他隨手放在腳邊的水囊晃了晃,輕飄飄的,便將自己手裏的竹筒遞了過去。
第十二章 往事
除了周老爺子和周長寧用的是家裏唯二的兩個水囊,其他人都是用的竹筒來喝水,竹筒本就不大,一路上走來,體力消耗也不小,這一行人中大部分人的竹筒早已空空如也了,也就是像周大新這樣做父母的,心裏麵還掛念著孩子,哪怕是喝水的時候也不免克製了些許。
聞言,周長寧低垂下眼瞼,令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聲音卻依舊溫和:“爹,不用了,剛剛我已經喝過水了,現在也不渴,再說,三叔這不是出去找附近有沒有能喝的水源了嗎?我都這般大的人了,哪裏還需要您掛念渴不渴這樣的小事?”
周長寧最後的話裏帶著些許笑意,似乎是為自己已經長大卻還被父母看做孩子有些羞惱,又似乎帶著些別的深意,哪知,周大新雖然收回了手,卻答得認真:“哪裏的話?你就是再大,在爹娘眼裏也是個孩子呢。”
是嗎?周長寧不再言語,細細琢磨著周大新的這句話,心中卻是嗤笑著,看樣子,天底下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這般想,最起碼,前世外公外婆去世後,他才剛剛中考完,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這個“累贅”掃出家門讓他一人生活的那對“父母”就不是這樣。
此時的天氣還沒到轉涼的時候,走了這一路周長寧也多少出了點兒汗,其實並沒有多少胃口,一張餅子下肚,便再也吃不下去了,東張西望地打量四周環境的時候,卻在不經意間對上了一雙眼眸。
是楊叔的兒子!許是有了某種無言的默契,加上周家總共有六戶人家,都是各自找了一棵大樹下陰涼的地方歇腳,彼此之間雖然都在視線內,離得並不遠,可是眼下相比起其他人家來說,孤零零地蹲在大樹下啃著饅頭的小少年就顯得格外突出了些。
對於此人的故事,周長寧在原身的記憶裏也翻找到了,他母親早逝,隻和父親楊永康相依為命,按理來說楊永康年紀也不算大,自身又有著一把子力氣,還能上山去打獵換銀錢補貼家用,即便是續娶在媒人那裏也應當算是個熱門人選才對。
奈何,這名叫楊毅的少年是個早產兒,身子骨算不上健壯,時常有個小病小痛的便要去鎮上抓藥,加上楊家是外姓,在周家村裏“勢單力薄”的,可不就成了減分項了嗎?時間久了,父子倆湊活著過日子也習慣了,楊永康也便斷了續娶的念頭,隻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兒子健健康康地養大成人。
不過,也正是因為楊毅身子骨弱,不常出門,在村子裏便沒有多少朋友,眼下在這裏的周氏族人,即便是年齡與他相仿的,對他來說也有些陌生。
周長寧隻是稍稍轉念一想,便想起來方才三叔喊的人裏似乎便有楊叔的身影,也難怪楊毅此刻有些怯生生的了。
“叮!每日任務更新:【請宿主主動交好楊毅,獲得任務目標好感度20】任務成功:獎勵10功德點;任務失敗:倒扣5功德點。”一道不帶有絲毫感情色彩的機械音突然響起,然而詭異的是,在場這麽多人就像是沒聽到似的,麵不改色。
唯一將這道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周長寧也並不顯得慌亂,畢竟,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可是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他也該習以為常了......吧。
第一次聽到這個係統的聲音,是在周長寧被父母“趕出家門”以後,還不到十五歲的孩子,突然之間,相依為命的外公外婆離開了人世,一年都不一定能見上一麵的母親冒出來,“拿”走了外公留給他的即將要麵臨拆遷的老宅,又把他扔回給了父親。
父親早已有了新的家庭,嬌妻幼子在旁,過得好不快活,繼母不願意讓他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礙眼,於是乎,在那個父親的新家勉強住了三天以後,他又被送到了距離學校很近的一棟房子。
父親說,長寧啊,你現在也慢慢長大了,該學會自己去獨立生活了,以後呢,這裏就是你的家!
家?嗬!外公外婆去世以後,他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了,那裏,最多叫做住處!
年紀並不大的孩子一個人在那間屋子裏帶著對未來的不安與惶恐,哭了個昏天黑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係統”來到了他的身邊。
初次聽聞世界上還有“係統”這種不能用科學來解釋的存在的時候,周長寧是害怕的,那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害怕,近乎於是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之下,他嚐試盡了各種辦法,想要把這個駐紮在他腦海裏的“怪物”趕走,甚至為此願意拉下臉來,去尋求他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的幫助。
可惜的是,他們隻以為他是因為不能接受外公外婆的離開以致有些精神失常了,對於這個不僅沒有用還隻會讓他們丟臉的兒子越發看不上眼了,毫不留情地趕走了他。
於是,周長寧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到後來的慢慢習慣,經曆了一段無比漫長的過程,所幸,他慢慢發現,這個“係統”似乎並不會強迫他去做些什麽,也沒有對他動輒“抹殺威脅”或是“懲罰警告”,祂似乎,僅僅是對於讓他多做善事有些執念罷了。
也幸好有了“係統”的陪伴,讓他渡過了那一段格外艱難的時光,因此,盡管有著那樣曲折的家庭背景,可他還是成長為了一個看上去頗為霽月風清的人,學習成績優異,腳踏實地,助人為樂,彬彬有禮,這些評價都是出自於他的老師和同學們的口中,可是誰又知道,他之所以會做那些事情,不過是在不妨礙自己的情況下順手為之罷了。
畢竟,他的“係統”之所以那麽執著於讓他多做善事,獲取所謂的“功德點”,或許正是這東西對祂有些幫助呢。
正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周長寧才會選擇一份能讓他保持平靜生活的同時最大限度獲取功德點的職業——老師,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會“高估”了自己衝上去救了那對母女。
本以為救人兩命的功德點應該相當不少,沒想到,功德點是有了,可是,自己也被送到了這個異時空來,不僅如此,辛辛苦苦攢了這麽多年的功德點幾乎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然而,在周長寧從原身這幅軀體上醒來以後,原本還在燒著的身體溫度卻是漸漸退了下去,不僅如此,大好之後,他還發現了身體上的另一重變化——力大如牛,隻是他時刻記著麵對這陌生處境要謹慎行事,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了這個變化,盡量不使外人生疑罷了。
後來,在無人的時候,周長寧自己也曾暗自揣測過其中的原因,最後推測出了其中最大的一種可能性,大概是前世他沒救了之後“係統”啟用了大量的功德點把他送到了這個異時空,原身恰巧在此時一命嗚呼,他的靈魂便附著在了原身的軀體上,然而靈魂雖變了個人,身體上的病症卻還沒好。
為了讓他退燒,“係統”大概動用了僅剩的為數不多的功德點從商城裏為他購買了這個金手指,賦予他新能力的同時也改造了他的身體,這才能夠在沒有藥的情況下讓他退燒。
當然,這些也都隻是周長寧的猜測罷了,隻不過,他深知世界上的事情總歸不會毫無緣由,就是不知道,他和這個同樣叫做“周長寧”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了。
作者有話說:
這一章盡可能地把故事線的開頭給圓起來了,所以,男主的性格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偉光正喔~
第十三章 開解
周長寧用手輕輕地拽了拽周大新的衣袖,見他看過來之後,這才用眼神示意,讓他往楊毅的方向看去。
周大新立刻會意,一眼便看到了那個孤零零的身影,明明跟自家兒子年紀相仿,身板兒瞧上去卻比他瘦弱了不少,都是一個村子裏的孩子,周大新也難免動了幾分惻隱之心:“長寧,你三叔他們尋水回來還要好一陣子呢,那裏地方大些,你帶著弟弟妹妹去楊毅那兒一道睡會兒吧,你們都還小,養足了精神才能更好地趕路嘛。”
話是這麽說,但周大新的真正意思在場的周家人也都猜到了幾分,周老爺子聞言,也對著周長寧輕輕地點了點頭,總共就這六戶人家一道逃出來了,雖然是外姓,卻也是一個村子出來的,能多看顧幾分就多看顧點兒吧,再說了,楊家大郎是個有本事的,又時常打獵,在逃荒路上萬一遇到了強人也能跟他們一起應對,與楊家交好對自家來說也算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周儀霜原本正坐在母親身邊,把弟弟攬在懷裏,看著他小口小口地吃餅子,時不時地在他背後輕輕順兩下,似乎是生怕他噎到了一般,聽到大伯和爺爺如是說,也便乖巧地拉著弟弟的手,跟著大哥向楊毅那個方向走去。
那廂,楊毅因著不常在村子裏走動,瞧瞧四周都是些陌生的麵孔,唯一比較熟悉一些的裏正一家卻還和自家中間隔了一戶人家,爹爹又和周三叔一起去找水了,他們以後就要這樣一直趕路了嗎?當真像裏正所說的走到東陽郡去便可以安定下來了嗎?楊毅自己心中對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也是不確定的。
不過,盡管對於未來還帶著些許彷徨不安,但是仔細想了想,楊毅還是覺得,與其讓那些兵卒把爹爹帶走,倒不如就像現在這樣,早早地逃出來才好,最起碼,不管去到什麽地方,也總有爹爹陪在他的身邊。
如是想著,正低著頭啃著已經發硬的饅頭的楊毅忽然察覺到頭頂處落下了一片更深的陰影,抬起頭來一看,是一張不算熟悉也不算陌生的麵孔,這人他認得,是裏正家的長孫,名叫周長寧。
之所以說不算熟悉,自是因為他和村子裏的孩子一向來往得較少,也是因為周長寧自從進學之後,便很少再和村上的孩子一起瘋玩了,哪怕是從私塾休沐回家,也不常出門,他爹聽周家大伯說起過,他是個極為自律的孩子,即便是休沐,也不肯讓自己放鬆休息片刻,憑白讓大人們看著心疼得緊。
當然,話雖如此,但是即便是楊毅也能聽得出來,周家大伯的話裏話外盡然都是帶著些炫耀意味的,也是,有這樣一個出息的兒子,特別是這個兒子在私塾進學還讀出了個名堂,取得了童生的功名,也難怪周家大伯會深以為榮了,哪像他,是個病秧子,隻會拖累家裏,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別提為爹爭氣了。
來自楊毅的這一係列心理活動自是無人能知,回過神來,對上周長寧的眼睛,楊毅臉上浮現出一個淺淺的笑容,看上去極為靦腆:“長寧哥,有什麽事情找我嗎?”
即便楊家是外姓,也總有同處一個村子的情分在,因此,盡管此前他們二人並未搭過話,但是這個聽上去還算熟稔的稱呼“長寧哥”倒也說得過去。
周長寧本人對此也並未表露出什麽異色,拉著弟弟妹妹席地坐下:“沒什麽事,不過是想著早上趕了這麽久的路,你們家的行李又隻能靠你和楊叔兩人拿,怕是累壞了吧,你若是有什麽不適,可要及時說,千萬不能強忍著。”
聞言,楊毅也明白過來,裏正一家也是好意,自然領情地道:“嗯,我知道的,謝謝長寧哥的關心,我也會盡量讓自己不要生病,不會拖累了咱們隊伍的行程的。”
聽到這話,不說周長寧,就連一旁靜靜地聽著兩人說話的周儀霜和周長平也不由得笑了,區別大概就在於周儀霜介於姑娘家的羞澀,將頭低了低,以免讓楊毅覺得不好意思,而周長平可就毫不客氣了,他在家裏是年紀最小的,人人都讓著他,除了對自家老爹和大哥還有幾分懼怕之外,對上其他人他可是完全不帶怕的,自然也不知道什麽叫做委婉了。
當下,便見著周長平眨巴了兩下雙眼,看似無辜地問道:“大哥,生病還是可以控製的嗎?這是不是就像奶奶可以決定咱們家今天晚上吃什麽啊?那以後長平不想讓咱們家裏人生病可以嗎?”眼裏卻閃過了一絲狡黠。
他雖平日裏和姐姐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可卻是實打實由周老爺子“啟蒙”長大的,周老爺子雖然小時候沒有讀過多少書,可到底做了這麽多年裏正,見識也比旁人要多上幾分,發現村子裏送去私塾的孩子讀不了多久的書便又被送了回來,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實在坐不住、學不進去,便除了教他背誦一兩本啟蒙書籍之外也想方設法地磨一磨他的性子。
更何況,還有“周長寧”這個好大哥休沐歸家也會抓一抓弟弟的學習呢,正因為如此,周長平小小年紀便顯得比村子裏同齡的孩子更加機靈了幾分,說話也要更有條理些,此刻這樣說著,周長寧才不相信這個小家夥不是故意為之的呢。
楊毅這才反應過來,臉上不由得微微泛紅:“不不不,長寧哥,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想要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正所想,一時之間,他又想不到該怎麽說出來。
周長寧臉上雖然也帶著些溫和的笑意,卻也及時地喝止住了自家調皮的弟弟:“長平!”轉頭安撫性地拍了拍楊毅的手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隻不過,生老病死這些,都非人力所能控製的,哪怕是生病了,一時之間找不到郎中,也還有我三嬸這半個郎中隨時待命呢。
而且呐,也別擔心隊伍行程的問題,我也能大致猜到你心裏的想法,隻不過,拖累這種話以後可就別再提了,不管是對於楊叔還是對於我們來說,你都不會是拖累的,咱們周家村逃出來的也就這麽幾戶人家,自該相互扶持著,抱團取暖才對,若是因為些許小事便抱怨連天,便可看出其中為人如何了。”
周長寧是何等敏銳心細的人物!就開口這麽短短的幾句話,便發覺了楊毅的心結所在,既然話趕話地說到了這裏,為了“係統”的功德點,也便客串了一把“知心哥哥”。
當然,這番話本也是出自於一片真心,畢竟,以他後世的眼光看來,楊毅這不過是因著早產沒養好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罷了,這樣的身子若是生在皇家,早就被如流水一般的珍貴藥材給治好了。
可惜生在了村子裏,與這裏大多身強體壯的人相比便顯得格格不入了些,村裏又不乏有嘴碎的婦人,楊叔一個大男人,心沒那麽細,也無法麵麵俱到,聽著那些個閑話長大,長此以往,倒是讓楊毅似乎養成了個“男版林黛玉”的性子,周長寧如是想道。
作者有話說:
慣例求收藏呀~~
第十四章 交友
從一開始,這十柄刀就沒有離開過周長寧的視線,雖然沒有真正經曆過逃荒的情景,可他從來不介意把人心揣測得更糟糕些,武器這種東西,在亂世之中就代表著保命的能力,不管怎麽樣都不可能嫌多的。
而之所以是周長寧自己站出來,而不是由周大新“代勞”,一自然是出於周老爺子的默許,二來嘛,是因著接下來的這段時間,他需要在隊伍中有一定的話語權。
古人常說“嘴上沒毛辦事不牢”,哪怕周長寧此前已經中了童生,可是族人對他的印象仍舊停留在“一個會讀書的後輩”上,並未將他真正當做能夠頂立門戶的人看待,因此,周長寧才說出了這番話。
自然,哪怕周長寧不說,在場的眾人也並非傻子,曉得在逃荒的途中什麽樣的可能都會有,當下,除非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哪怕遇上歹人也不一定有那份勇氣提刀迎上,剩下的每家每戶都至少有一個人來領了佩刀。
周家自然是剩到了最後,看著僅剩下的兩柄刀,周二柱和周三全對視一眼,最終還是周三全拿了一把,而等到周大新準備去拿刀的時候,卻是周長寧阻止了他,徑自把最後一柄刀佩在了自己的腰間。
不好過多耽擱眾人的時間,周大新盡管詫異,卻沒有多說什麽,似乎是默認了自家兒子的舉動一般。
萬事俱備,一行人也不再耽誤時間,沿著小路向著山後的方向走去,雖然村人平時進後山都是直接走山裏的那條路,可是他們眼下是要逃兵役,還不知道以後什麽時候才能再返回故土呢,自然是把家裏能帶上的、可能會用得到的東西全部都帶上了,山路崎嶇,推著板車走山路不僅更加費力,也會憑白耽擱了趕路的功夫。
而他們現在走的這條小路則不同,盡管同樣是泥土鋪就的,甚至還比山路多繞了一截子,但隻要不下雨,還是要比那條山路平坦好走得多,二者權衡之下,自然還是以小路為最優選擇了。
作者有話說:
第十一章 途中
也正是因為到了古代,周長寧這才理解了什麽叫做“不要小瞧了古人的智慧”,在古代,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有可能發生大規模的逃荒,長此以往下來,古人應對逃荒也已經有了一些“心得體會”,更何況周老太太便是親身經曆過逃荒的人呢。
早在他們一家人還在家裏未出發的時候,周老太太便尋了家裏孩子已經穿不上的舊衣,剪成一指多寬的布條,讓每個人都結實地綁在腿上,說是這樣可以減少因為長時間走路給腿部帶來的酸痛感。
周長寧一看,這不就是當年紅軍長征的時候用過的法子嗎?原來在這個不知名的異時空裏,這個辦法也早已經被人想到並且普及開來了嗎?
再一看現在和他們一道趕路的同村人,也無一不是同樣的“打扮”,即使有那麽一兩戶人家不明就裏的,也總有相交好的人家過去“指點”一番,一家子落在隊伍後麵,綁上布條以後再趕上來,因此,不一會兒,這個逃荒的隊伍便顯得格外整齊了。
小路自然沒有官道那麽寬,容納不下這麽多戶人家同時並排前行,因而,在這樣一長串的隊伍中,自然是周老爺子一家人領頭,其他戶人家緊跟在後麵,細細一看,或許正是出於某種默契,每戶人家都無疑是將女眷和孩子護在了最中央的位置,成年壯丁則是推著板車走在外側,剛才領了佩刀的便更是如此了。
一行人埋著頭隻知道趕路,就連說話聲也不經常聽見,似乎是怕開口說話憑白浪費了力氣似的,也幸好如今秋季剛過,冬季還未至,雖然大白天趕路仍舊避免不了太陽的照射,但是陽光的灼熱相比起夏日來說倒也不是那麽讓人難以忍受,何況他們也算是走在了山林間,還有這林子能夠帶來一絲陰涼呢。
“長寧,走了這麽長一段路了,你也歇一歇吧,板車我和你爹來推就好。”一行人隻顧著趕路,速度自然不滿,眼見著已經繞到村裏的山後麵來了,林氏出聲如是道。
她雖然還提著兩個比較輕便的包裹,但是相比起推車要費的力氣來說,已經是輕鬆太多了,隻不過,當娘的哪有不心疼孩子的?何況孩子他爹逃回來以後還特地找了個功夫跟她說了兒子生病的事情,她便更不能接受兒子勞累過度了。
周長寧心中大致估算了一下時間,搖搖頭道:“沒事的,娘,我還不累,不過,估摸著也到用飯的時間了,您去跟爺爺說一聲,讓他看著找個合適的地方,讓大夥兒用過飯歇歇腳再繼續趕路吧。”周長寧不著痕跡地岔開了話題,另給母親找了個輕鬆的事兒來做。
原身周長寧自小沒做過這種“賣力氣”的活計,但是林氏又何嚐做過呢?周家聘了她當長房兒媳,又不是當長工使的,別說在娘家的時候了,自打進了周家的門兒,林氏的日常工作也不過是操持著家裏的裏裏外外罷了,至於地裏伺候莊稼的活兒,自有周家三兄弟去做。
而這些,完全接收了原身記憶的周長寧也是都知曉的,要是他實在累得要趴下了也就罷了,可事實上他能夠從容應對這突然轉變的處境,自然是有他的依仗的,要不是生怕和他共推一輛板車的周大新察覺出來不對,隻怕周長寧還能夠當場給眾人表演一個單手舉大石呢。
農家人隻有在農忙的時候才會是一日三餐,其他時間一日都是隻用兩餐的,然而在逃荒的途中情況便有所不同了,時刻保持體力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才是必要之舉,更何況今日一大早眾人都隻忙著收拾行李,恐怕大部分人到現在腹中早已空空了,哪怕周長寧不讓林氏來提醒,周老爺子也是要尋摸著地方歇腳了。
眼看著隊伍都要走上通往桐鄉鎮的小道了,周老爺子這才扭頭對大兒子說了一聲:“告訴後頭的人,我們在左前方那片林子用午飯,順便歇息一下。”又對著額頭上已有汗珠時不時滴落的周三全喊道:“老三,從你娘那兒取幾張餅子,找幾個人和你一起去附近查探一番,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水源,能讓大家夥給水囊裏添些水。”
他們這才剛剛上路,暫時倒也不用發愁糧食的事情,但是天氣不算涼爽的情況下,他們還要趕路,大幅度消耗體力,沒有水那就是萬萬不行的了,雖然這條通往桐鄉鎮的小路周老爺子最多走過兩三次罷了,但是他依稀記得,接下來一直通到鎮子上的這段路,兩邊更多的是鎮子上富戶租種給佃農的土地和低矮的灌木。
周三全應了一聲,把推著的板車放到歇腳的地方,輕聲對著自家媳婦兒說了句話,便依言拿了餅子去後頭的隊伍找人了,他脾氣爽直,在村子裏人緣一向不錯,很快便找好了三個看上去和他同年齡的壯漢一起離開了隊伍。
而這廂,每戶人家之間隔著的距離都不遠,口耳相傳之下,周老爺子的話很快便傳到了隊伍的末端,眾人各自找了樹下陰涼的地方歇下了。
不過,早上出發得還是匆忙了些,有些機警的人家尚且能記得將一部分糧食做成了幹糧,現在隻需要拿出餅子來用飯即可,但還有一些人家手忙腳亂之下,竟是忘了這回事,現下哪怕各自推著的板車上有一袋袋糧食,可是沒有做飯的水,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呐,隻能一家子麵麵相覷,大眼瞪小眼的,麵上不乏有些許訕訕之色。
到底是同一個村子出來的,他們眼下也並未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周老太太也沒有那麽心狠,和周老爺子對視一眼,互相明了對方的想法之後,便分出來幾個餅子,指使孫女道:“霜丫頭,把這些餅子給你二堂伯一家拿過去吧。”
周老太太說的乃是和周大新三兄弟一起先是從那些兵丁手下逃了出來、隨後又下定決心要和他們逃荒的周成根一家,他是周大新的堂兄,父親在周老爺子這一輩中行三,隻不過,他父親倒黴,年輕時有一次獨自上山遇到了野豬,猝不及防之下,被野豬的獠牙拱到了,被族人找到的時候,身體都已經涼透了,隻留下一家子的老弱婦孺。
這一家三代單傳,周老爺子作為裏正看在同族的情分上也難免要多看顧幾分,來往也就漸漸多了起來,兩家的關係比起同族的其他人家來說自然也要更親厚些許。
另一邊,眼看著裏正一家都做出了榜樣,另一戶姓周的人家也就不再扭捏,大方地把一部分幹糧分給了一戶沒有準備的人家,看那數量,就算不夠這戶人家人人吃到肚子撐,也最起碼足以提供讓他們挨到晚上的體力了。
“長寧,水囊裏還有水嗎?餅子太幹了,難免噎得慌,喝兩口水填填縫兒吧。”周大新坐在兒子身邊,拿起他隨手放在腳邊的水囊晃了晃,輕飄飄的,便將自己手裏的竹筒遞了過去。
第十二章 往事
除了周老爺子和周長寧用的是家裏唯二的兩個水囊,其他人都是用的竹筒來喝水,竹筒本就不大,一路上走來,體力消耗也不小,這一行人中大部分人的竹筒早已空空如也了,也就是像周大新這樣做父母的,心裏麵還掛念著孩子,哪怕是喝水的時候也不免克製了些許。
聞言,周長寧低垂下眼瞼,令人看不清他眼中的神色,聲音卻依舊溫和:“爹,不用了,剛剛我已經喝過水了,現在也不渴,再說,三叔這不是出去找附近有沒有能喝的水源了嗎?我都這般大的人了,哪裏還需要您掛念渴不渴這樣的小事?”
周長寧最後的話裏帶著些許笑意,似乎是為自己已經長大卻還被父母看做孩子有些羞惱,又似乎帶著些別的深意,哪知,周大新雖然收回了手,卻答得認真:“哪裏的話?你就是再大,在爹娘眼裏也是個孩子呢。”
是嗎?周長寧不再言語,細細琢磨著周大新的這句話,心中卻是嗤笑著,看樣子,天底下也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會這般想,最起碼,前世外公外婆去世後,他才剛剛中考完,就迫不及待地把他這個“累贅”掃出家門讓他一人生活的那對“父母”就不是這樣。
此時的天氣還沒到轉涼的時候,走了這一路周長寧也多少出了點兒汗,其實並沒有多少胃口,一張餅子下肚,便再也吃不下去了,東張西望地打量四周環境的時候,卻在不經意間對上了一雙眼眸。
是楊叔的兒子!許是有了某種無言的默契,加上周家總共有六戶人家,都是各自找了一棵大樹下陰涼的地方歇腳,彼此之間雖然都在視線內,離得並不遠,可是眼下相比起其他人家來說,孤零零地蹲在大樹下啃著饅頭的小少年就顯得格外突出了些。
對於此人的故事,周長寧在原身的記憶裏也翻找到了,他母親早逝,隻和父親楊永康相依為命,按理來說楊永康年紀也不算大,自身又有著一把子力氣,還能上山去打獵換銀錢補貼家用,即便是續娶在媒人那裏也應當算是個熱門人選才對。
奈何,這名叫楊毅的少年是個早產兒,身子骨算不上健壯,時常有個小病小痛的便要去鎮上抓藥,加上楊家是外姓,在周家村裏“勢單力薄”的,可不就成了減分項了嗎?時間久了,父子倆湊活著過日子也習慣了,楊永康也便斷了續娶的念頭,隻一門心思地想要把兒子健健康康地養大成人。
不過,也正是因為楊毅身子骨弱,不常出門,在村子裏便沒有多少朋友,眼下在這裏的周氏族人,即便是年齡與他相仿的,對他來說也有些陌生。
周長寧隻是稍稍轉念一想,便想起來方才三叔喊的人裏似乎便有楊叔的身影,也難怪楊毅此刻有些怯生生的了。
“叮!每日任務更新:【請宿主主動交好楊毅,獲得任務目標好感度20】任務成功:獎勵10功德點;任務失敗:倒扣5功德點。”一道不帶有絲毫感情色彩的機械音突然響起,然而詭異的是,在場這麽多人就像是沒聽到似的,麵不改色。
唯一將這道聲音聽得清清楚楚的周長寧也並不顯得慌亂,畢竟,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可是同樣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他也該習以為常了......吧。
第一次聽到這個係統的聲音,是在周長寧被父母“趕出家門”以後,還不到十五歲的孩子,突然之間,相依為命的外公外婆離開了人世,一年都不一定能見上一麵的母親冒出來,“拿”走了外公留給他的即將要麵臨拆遷的老宅,又把他扔回給了父親。
父親早已有了新的家庭,嬌妻幼子在旁,過得好不快活,繼母不願意讓他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礙眼,於是乎,在那個父親的新家勉強住了三天以後,他又被送到了距離學校很近的一棟房子。
父親說,長寧啊,你現在也慢慢長大了,該學會自己去獨立生活了,以後呢,這裏就是你的家!
家?嗬!外公外婆去世以後,他就是一個沒有家的人了,那裏,最多叫做住處!
年紀並不大的孩子一個人在那間屋子裏帶著對未來的不安與惶恐,哭了個昏天黑地,然而,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係統”來到了他的身邊。
初次聽聞世界上還有“係統”這種不能用科學來解釋的存在的時候,周長寧是害怕的,那是一種對未知事物的害怕,近乎於是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之下,他嚐試盡了各種辦法,想要把這個駐紮在他腦海裏的“怪物”趕走,甚至為此願意拉下臉來,去尋求他生物學意義上的父母的幫助。
可惜的是,他們隻以為他是因為不能接受外公外婆的離開以致有些精神失常了,對於這個不僅沒有用還隻會讓他們丟臉的兒子越發看不上眼了,毫不留情地趕走了他。
於是,周長寧從一開始的無法接受,到後來的慢慢習慣,經曆了一段無比漫長的過程,所幸,他慢慢發現,這個“係統”似乎並不會強迫他去做些什麽,也沒有對他動輒“抹殺威脅”或是“懲罰警告”,祂似乎,僅僅是對於讓他多做善事有些執念罷了。
也幸好有了“係統”的陪伴,讓他渡過了那一段格外艱難的時光,因此,盡管有著那樣曲折的家庭背景,可他還是成長為了一個看上去頗為霽月風清的人,學習成績優異,腳踏實地,助人為樂,彬彬有禮,這些評價都是出自於他的老師和同學們的口中,可是誰又知道,他之所以會做那些事情,不過是在不妨礙自己的情況下順手為之罷了。
畢竟,他的“係統”之所以那麽執著於讓他多做善事,獲取所謂的“功德點”,或許正是這東西對祂有些幫助呢。
正是抱著這樣的念頭,周長寧才會選擇一份能讓他保持平靜生活的同時最大限度獲取功德點的職業——老師,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他才會“高估”了自己衝上去救了那對母女。
本以為救人兩命的功德點應該相當不少,沒想到,功德點是有了,可是,自己也被送到了這個異時空來,不僅如此,辛辛苦苦攢了這麽多年的功德點幾乎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然而,在周長寧從原身這幅軀體上醒來以後,原本還在燒著的身體溫度卻是漸漸退了下去,不僅如此,大好之後,他還發現了身體上的另一重變化——力大如牛,隻是他時刻記著麵對這陌生處境要謹慎行事,小心翼翼地隱藏起來了這個變化,盡量不使外人生疑罷了。
後來,在無人的時候,周長寧自己也曾暗自揣測過其中的原因,最後推測出了其中最大的一種可能性,大概是前世他沒救了之後“係統”啟用了大量的功德點把他送到了這個異時空,原身恰巧在此時一命嗚呼,他的靈魂便附著在了原身的軀體上,然而靈魂雖變了個人,身體上的病症卻還沒好。
為了讓他退燒,“係統”大概動用了僅剩的為數不多的功德點從商城裏為他購買了這個金手指,賦予他新能力的同時也改造了他的身體,這才能夠在沒有藥的情況下讓他退燒。
當然,這些也都隻是周長寧的猜測罷了,隻不過,他深知世界上的事情總歸不會毫無緣由,就是不知道,他和這個同樣叫做“周長寧”的人之間,到底有什麽關係了。
作者有話說:
這一章盡可能地把故事線的開頭給圓起來了,所以,男主的性格其實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偉光正喔~
第十三章 開解
周長寧用手輕輕地拽了拽周大新的衣袖,見他看過來之後,這才用眼神示意,讓他往楊毅的方向看去。
周大新立刻會意,一眼便看到了那個孤零零的身影,明明跟自家兒子年紀相仿,身板兒瞧上去卻比他瘦弱了不少,都是一個村子裏的孩子,周大新也難免動了幾分惻隱之心:“長寧,你三叔他們尋水回來還要好一陣子呢,那裏地方大些,你帶著弟弟妹妹去楊毅那兒一道睡會兒吧,你們都還小,養足了精神才能更好地趕路嘛。”
話是這麽說,但周大新的真正意思在場的周家人也都猜到了幾分,周老爺子聞言,也對著周長寧輕輕地點了點頭,總共就這六戶人家一道逃出來了,雖然是外姓,卻也是一個村子出來的,能多看顧幾分就多看顧點兒吧,再說了,楊家大郎是個有本事的,又時常打獵,在逃荒路上萬一遇到了強人也能跟他們一起應對,與楊家交好對自家來說也算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周儀霜原本正坐在母親身邊,把弟弟攬在懷裏,看著他小口小口地吃餅子,時不時地在他背後輕輕順兩下,似乎是生怕他噎到了一般,聽到大伯和爺爺如是說,也便乖巧地拉著弟弟的手,跟著大哥向楊毅那個方向走去。
那廂,楊毅因著不常在村子裏走動,瞧瞧四周都是些陌生的麵孔,唯一比較熟悉一些的裏正一家卻還和自家中間隔了一戶人家,爹爹又和周三叔一起去找水了,他們以後就要這樣一直趕路了嗎?當真像裏正所說的走到東陽郡去便可以安定下來了嗎?楊毅自己心中對這一連串問題的答案也是不確定的。
不過,盡管對於未來還帶著些許彷徨不安,但是仔細想了想,楊毅還是覺得,與其讓那些兵卒把爹爹帶走,倒不如就像現在這樣,早早地逃出來才好,最起碼,不管去到什麽地方,也總有爹爹陪在他的身邊。
如是想著,正低著頭啃著已經發硬的饅頭的楊毅忽然察覺到頭頂處落下了一片更深的陰影,抬起頭來一看,是一張不算熟悉也不算陌生的麵孔,這人他認得,是裏正家的長孫,名叫周長寧。
之所以說不算熟悉,自是因為他和村子裏的孩子一向來往得較少,也是因為周長寧自從進學之後,便很少再和村上的孩子一起瘋玩了,哪怕是從私塾休沐回家,也不常出門,他爹聽周家大伯說起過,他是個極為自律的孩子,即便是休沐,也不肯讓自己放鬆休息片刻,憑白讓大人們看著心疼得緊。
當然,話雖如此,但是即便是楊毅也能聽得出來,周家大伯的話裏話外盡然都是帶著些炫耀意味的,也是,有這樣一個出息的兒子,特別是這個兒子在私塾進學還讀出了個名堂,取得了童生的功名,也難怪周家大伯會深以為榮了,哪像他,是個病秧子,隻會拖累家裏,連自己都照顧不好,更別提為爹爭氣了。
來自楊毅的這一係列心理活動自是無人能知,回過神來,對上周長寧的眼睛,楊毅臉上浮現出一個淺淺的笑容,看上去極為靦腆:“長寧哥,有什麽事情找我嗎?”
即便楊家是外姓,也總有同處一個村子的情分在,因此,盡管此前他們二人並未搭過話,但是這個聽上去還算熟稔的稱呼“長寧哥”倒也說得過去。
周長寧本人對此也並未表露出什麽異色,拉著弟弟妹妹席地坐下:“沒什麽事,不過是想著早上趕了這麽久的路,你們家的行李又隻能靠你和楊叔兩人拿,怕是累壞了吧,你若是有什麽不適,可要及時說,千萬不能強忍著。”
聞言,楊毅也明白過來,裏正一家也是好意,自然領情地道:“嗯,我知道的,謝謝長寧哥的關心,我也會盡量讓自己不要生病,不會拖累了咱們隊伍的行程的。”
聽到這話,不說周長寧,就連一旁靜靜地聽著兩人說話的周儀霜和周長平也不由得笑了,區別大概就在於周儀霜介於姑娘家的羞澀,將頭低了低,以免讓楊毅覺得不好意思,而周長平可就毫不客氣了,他在家裏是年紀最小的,人人都讓著他,除了對自家老爹和大哥還有幾分懼怕之外,對上其他人他可是完全不帶怕的,自然也不知道什麽叫做委婉了。
當下,便見著周長平眨巴了兩下雙眼,看似無辜地問道:“大哥,生病還是可以控製的嗎?這是不是就像奶奶可以決定咱們家今天晚上吃什麽啊?那以後長平不想讓咱們家裏人生病可以嗎?”眼裏卻閃過了一絲狡黠。
他雖平日裏和姐姐待在一起的時間最多,可卻是實打實由周老爺子“啟蒙”長大的,周老爺子雖然小時候沒有讀過多少書,可到底做了這麽多年裏正,見識也比旁人要多上幾分,發現村子裏送去私塾的孩子讀不了多久的書便又被送了回來,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實在坐不住、學不進去,便除了教他背誦一兩本啟蒙書籍之外也想方設法地磨一磨他的性子。
更何況,還有“周長寧”這個好大哥休沐歸家也會抓一抓弟弟的學習呢,正因為如此,周長平小小年紀便顯得比村子裏同齡的孩子更加機靈了幾分,說話也要更有條理些,此刻這樣說著,周長寧才不相信這個小家夥不是故意為之的呢。
楊毅這才反應過來,臉上不由得微微泛紅:“不不不,長寧哥,我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想要表達出自己心中的真正所想,一時之間,他又想不到該怎麽說出來。
周長寧臉上雖然也帶著些溫和的笑意,卻也及時地喝止住了自家調皮的弟弟:“長平!”轉頭安撫性地拍了拍楊毅的手道:“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隻不過,生老病死這些,都非人力所能控製的,哪怕是生病了,一時之間找不到郎中,也還有我三嬸這半個郎中隨時待命呢。
而且呐,也別擔心隊伍行程的問題,我也能大致猜到你心裏的想法,隻不過,拖累這種話以後可就別再提了,不管是對於楊叔還是對於我們來說,你都不會是拖累的,咱們周家村逃出來的也就這麽幾戶人家,自該相互扶持著,抱團取暖才對,若是因為些許小事便抱怨連天,便可看出其中為人如何了。”
周長寧是何等敏銳心細的人物!就開口這麽短短的幾句話,便發覺了楊毅的心結所在,既然話趕話地說到了這裏,為了“係統”的功德點,也便客串了一把“知心哥哥”。
當然,這番話本也是出自於一片真心,畢竟,以他後世的眼光看來,楊毅這不過是因著早產沒養好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罷了,這樣的身子若是生在皇家,早就被如流水一般的珍貴藥材給治好了。
可惜生在了村子裏,與這裏大多身強體壯的人相比便顯得格格不入了些,村裏又不乏有嘴碎的婦人,楊叔一個大男人,心沒那麽細,也無法麵麵俱到,聽著那些個閑話長大,長此以往,倒是讓楊毅似乎養成了個“男版林黛玉”的性子,周長寧如是想道。
作者有話說:
慣例求收藏呀~~
第十四章 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