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嘛,總要一件一件辦的,您呢,也別著急,在我們東陽郡啊,隻要手腳勤快些,眼裏有活兒,基本上都能找到個適宜的營生,決計不會到了餓肚子的地步。”


    作者有話說:


    終於換新地圖啦~


    今天的四更,感謝大家支持!


    第三十五章 租住


    事實證明, 初來乍到的,能有個人多提示兩句是件好事情,周長寧這一行人帶著許多行李, 還需要額外多繳納些入城費, 最後總共給了八十文,這才進了城。


    不得不說,郡城和青石鎮果真是有著很大區別的, 各樣建築也顯得更加宏偉壯觀些, 或許是百姓們經濟實力尚可,主城道兩邊是擺滿了各種貨物的商鋪。


    沒有多耽擱時間,依照那個士兵給的提示,再一路問詢著路人, 他們這才順利地找到了西街上據說是做中人的那一家。


    僅僅看了周圍的宅子一眼, 眾人心裏也就都明白過來,為什麽人家推薦他們來的是西街了,這裏的院落一看便知大多數都是普通百姓自家居住的,對於周長寧他們這種外鄉人來說,即便是買下個院子來, 手中的銀子稍微湊一湊也是暫且趁手的。


    在找過來的路上, 眾人便已經商議過了,董家閨女先前就嫁在了桐鄉鎮,後來隨著夫家的生意做大這才來了郡城, 但是不管怎麽說, 既然他們打算在郡城裏長期安定下來,總不能一家人都上門賴在閨女家吧, 怎麽說也得有個落腳的地方。


    至於周家村的這些人, 因著粗粗看了一眼, 這裏的各家院子也並不大,頂多就是足夠容納一家幾口人居住,所以,他們各家也得各租各的宅子了。


    而對於周家這三房來說,既然要重新去官衙遷移戶籍,那就幹脆把三家的戶籍也徹底分開來,這樣一來,各住各的也就成了一件必要的事情,周老爺子和老太太不必多說,自然是跟著周大新一家人來住的。


    心裏做了決定以後,到了這家門口,打算要租宅子的人家各自有一兩個人作為“代表”,跟在周大新和周長寧身後,盡管大門開著,但周大新還是輕輕扣了扣門以示禮道,其他人則是在外麵等候著,順便看著行李。


    院子裏的老婦人聞聲看過來,手裏還端著一個盆,旁邊是剛剛洗好擰幹的衣服,已經晾在了杆子上:“你們是?”


    “嬸子好!我們剛到郡城,聽聞蔣大哥交友甚廣、消息靈通,便想來打聽一番,附近可有宅子外租?不知蔣大哥可在家?”周大新如是說道。


    大概是像他們這樣想租宅子的人直接找上門來的事情並不少見,老婦人臉上並沒有絲毫驚訝之色,點點頭道:“那你們先進來吧,他午時和友人出去喝了點兒酒,有些醉意,回來便躺下了,想來這會兒也酒醒了,我這就去喊他。”


    老婦人匆匆向著一間屋子走去,周大新等人也進到了院子裏,四下打量了一番,這院子看上去不大,卻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而且或許是家裏的女主人較為勤快,整個院子也收拾得格外幹淨整潔。


    “喲!這位兄弟瞧著麵生啊,不知道怎麽稱呼?”聽聞有生意上門,蔣勇僅剩的那點兒醉意也忽地消散了,套上了外衫,一邊整理著衣襟一邊就出來了,以他多年和人打交道的眼力見兒來說,單從這些人站的位置,便能很輕鬆地判斷出周大新才是那個最終做決定的人,衝他招呼道。


    周大新習慣性的笑容浮現出來,乍一看兩人臉上的笑容還有幾分神似,就連弧度也幾乎一模一樣:“我姓周,蔣大哥叫我大新就好。”


    蔣勇的年紀的確比周大新要長一些,這麽稱呼倒也合情合理,他點點頭道:“你們的來意我娘都告訴我了,是打算租宅子對吧?不知大新兄弟對宅子可有什麽要求?租期暫定多長時間?你們這麽多人,就算是擠一擠,怕是也得尋個三進的大院子吧,讓我想一想,附近一二近的院子居多,三進的話得往南街去找了。”


    “不不不,蔣大哥誤會了,我們是一道來的郡城,但是住在一起就不必了,我們這裏共有十戶人家,想租借十間一進的院子,彼此之間都要離得近些,也好互相有個照應,租金適中,不要太高的,周圍的人家都是老實本分的即可,最好對方是願意賣宅子的,租期嘛,就暫定為三個月吧,這樣的話,等我們在這裏徹底落腳以後,若是覺得滿意的話,說不定還得再找蔣大哥把院子幹脆買下來呢。


    不過,若是當下暫時沒有合適的房源的話,還希望蔣大哥能幫我們先找兩間大些的院子,暫時租上一個月也可以,我們都是才剛到郡城的,還沒個落腳的地方,要是今天找不到屋子的話,怕是得去睡客棧了。”


    時下無論是郡城還是像他們青石鎮那樣的小地方,都是有宵禁的規定的,露宿街頭可是有極大風險的,萬一被巡城的士兵抓到,還以為你不懷好意,把你抓進大牢裏走上一遭,那可真就該欲哭無淚了。


    周大新一條一條地羅列他的要求,這也是經過大家一致認可的,加上“願意賣”這一條,是不想以後還得再專程找院子,又得折騰著搬一次家。


    而蔣勇也聽得很是認真,他做牙人這一行也有好幾年了,也不是沒有競爭者,可是近幾年來他在附近的口碑越發好了,就連許多隻是聽說過他名字的人也願意跟有需求的買家自發地推薦他,靠的是什麽?還不是這份認真細心嗎?替人家找房子的時候就當做給自家找房子一樣上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長久下來,哪兒有口碑不好的道理?


    “這樣啊,大新兄弟的要求我也都了解了,說起來還真有合適的房源或許能滿足你的要求,隻不過,十家院子都要連在一起怕是有些困難,但是我可以保證,肯定是在同一條街上的,這個距離已經不算遠了,不知道大新兄弟這邊能夠接受嗎?”周大新的其他要求都尚算常見,唯獨這一條讓蔣勇有些作難,隻不過,到底是送上門兒的生意,蚊子再小也是肉呢,他可不想放過。


    於是,在腦海中將自己有印象的房源都過了一遍,又幹脆取出自己平時用於登記的一個冊子來,在上麵翻了又翻,總算是篩選出了一處勉強算是貼近周大新要求的地方。


    “蔣大哥能否細細地說一說?”周大新沒想到,蔣勇這裏居然還真有這麽合適的房子,其實,他自己心裏都不抱什麽希望了,隻想著好歹最近能有個暫時落腳的地方,以後再慢慢尋摸也不遲,誰成想,事情竟然這麽順利?


    “大新兄弟想必也知道,咱們東陽郡文風較盛,讀書人多,想在科舉上考出個名頭的人更多,院試每三年會舉辦兩次,每次快要到考院試的時候,便會有下麵縣城的童生、各個書院私塾的童生,以及往屆中了童生的人前來考試,就在郡城居住的人還好,但是總有些外鄉的讀書人,既需要在郡城暫留,又囊中羞澀,負擔不起長時間在客棧的消費。


    這樣一來,家中略有餘財的人便起了屋子,好租給前來考試的童生們,長此以往,那條街上的院子也就大多數都是這個用處了,平日裏會租住院子的人要少些,估摸著一條街上怎麽著也有十餘間空宅子了,環境自然也會更幽靜些,但是大新兄弟大可放心,附近街上的糧鋪、雜貨鋪等都是一應俱全的,平日生活絕對沒有問題。


    當然了,因為更多是租給考生用的,價格也會更貴些,但是下一次院試都要到明年去了,他們的屋子空著也是空著,大新兄弟若是決定好了的話,我便把人喊過來,再好生殺殺價,盡量把租金再減一些。”


    蔣勇如是解釋著,他也是看著周大新一行人穿著都很普通,又是剛來的外鄉人,想要再郡城落腳,需要辦事、添置的東西可還多著呢,手裏的銀子最後夠不夠用還不一定,能幫他們順便省一點兒就是一點兒吧。


    對於這一番好意,周大新自然是要謝過的:“蔣大哥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為著一點兒租金就要讓蔣大哥去說和的話,我心裏也過意不去,還是等到我們想要買下院子的時候,再勞煩蔣大哥出馬吧。另外,若是方便的話,不知蔣大哥可否引路帶我們去看一看院子?”


    周大新深知,人情這種東西,那是用一點兒就少一點兒的,更何況,他們著急落腳,為了幾十文的租金喊來賣家,在這裏耗著也著實不劃算,倒不如“懂事些”,也能給人留下個好印象,不過,經此一遭,他也總算是懂得蔣勇做中人的口碑如此之好的原因了,倒也的確是個妥帖的人。


    蔣勇自無不可,跟自家老娘打了聲招呼,帶上一串兒鑰匙,這才和周大新他們出了家門,也跟周老爺子等人打過了招呼,領著他們來到了隔壁這條街上。


    誠如一句話“貴有貴的道理”,這街上的屋子又是專門為了租給讀書人這才起的,各個院子裏還專門種了些花草,顯得很是清幽風雅,雖然都是一進的院子,卻絲毫不顯得逼仄,看過院子之後,眾人都沒有什麽不滿,各家便和蔣勇簽訂了契約,先繳納了三個月的租金,又平攤了找中人的銀錢。


    各家都選了合自己心意的院子,雖然在周長寧看來都修得差不多一個樣兒,但是周老爺子對其中一個院子是最滿意的,周大新自然得尊重老爺子的心意了,周二柱和周三全便順勢選了隔壁左右兩家的院子住了進去。


    作者有話說:


    今天的更新~


    第三十六章 議事


    經過這麽一番折騰, 眾人也沒什麽力氣再去買糧食做飯了,由周長寧和楊毅以及幾個比他們年紀稍長一些的少年,去街上買了各家的飯食回來, 在自家裏吃過晚飯以後, 又齊齊地聚到了周家來,當然,董家人就不必摻和進來了。


    “五叔, 咱們以後就住在東陽郡了嗎?這院子好是好, 家具什麽的也都是現成的,就是租金貴了些,如果不盡快找個營生的話,糧食肉菜之類的都得去街上買, 我們一家子一個月下來的花銷可真要禁不住了。”周氏族人中一個中年人苦著臉如是說道。


    這會兒, 關乎到各家以後的路該怎麽走,這般重要的事情,也隻有男人家才能開口討論一二了,女眷大都是隻有站在屋子外麵旁聽的份兒,至於為什麽是屋子外麵, 那當然是因為他們租的隻是一進的小院子, 堂屋的麵積有限,容納不下那麽多人了。


    毫無疑問,這位族叔提出來的問題, 也是大多數族人心中同樣感到迷茫的, 他們以往都是在村裏生活的,糧食是自家地裏種的, 蔬菜是自家菜園子裏的, 肉也隻有隔上十天半個月才會吃一回, 衣服也是買了布料自己拿回來裁的,總之,在過去的生活中,他們的消費習慣就是盡可能地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支,從而將每個月的花銷減少到一個極低的數字。


    可惜,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初來乍到,哪怕要在這裏定居下來呢,落戶、買地、種地、收割,這些都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在此之前,他們必須得找到除了種地之外其他的營生,否則就隻能坐吃山空了,眼看著家裏的銀子一點一點地減少,那股焦慮的滋味兒,可真是誰試了誰知道。


    周老爺子同樣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到了一個新地方,特別是比青石鎮這個平台要大上許多的地方,一個“裏正”投在這浩如大海的郡城中,必然連個水花兒都砸不出來,而他過往所有的經驗,能夠直接套用在這裏的,恐怕也寥寥無幾。


    因此,思考著這個問題,周老爺子心中忽然有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他也必須得去學習了解新的東西,必須得去轉變自己的思維,必須改善自己的處事方式,好讓他們這一行人能夠更好地融入到郡城中來。


    “是啊,五叔,像咱們今天晚上這樣,上街去買現成的飯食,一次兩次的還好,時間長了是真的招不住,這一路上,咱們雖然沒有遇到什麽大的意外變故,但是銀子也沒少花,像大新哥這樣還有個一技之長也就罷了,我們當真是除了一把子力氣,別的什麽能力也沒有了。”也隻有在出門以後,才能感受到,有個一技之長有多麽重要,憑手藝吃飯的人,好歹走到哪裏都不會餓到。


    周老爺子看了說話的這兩人一眼,不緊不慢地道:“誰說咱們就住在東陽郡了?我們這不是也隻租了三個月的房子嗎?聽說從東陽郡到其他的郡城是通了水路的,過往的商船都會在碼頭處停靠,來往的客商總不會除了貨物還帶著一船人來吧,要想把貨物從船上卸下來總得需要勞力,你們都是踏實肯幹的孩子,哪一個還能少了點兒力氣不成?


    所以,明早你們便去碼頭上看看,能不能在那裏先搬上幾天的貨,賺錢多少都是其次,重點在於在那消息靈通之地好好打探一番,看看咱們老家那邊有沒有新消息傳來,當然,各家也得出個人隨大新一道去官府辦了戶籍遷移的事情,這麽多人一塊辦,給衙差使銀子的時候也能平攤一些。”


    聽周老爺子這樣說,周成根更是有些困惑了:“五叔,您的意思是,咱們不打算在東陽郡久留啊?那接下來我們還要去哪裏呢?”


    “對啊,如果不在東陽郡久住的話,咱們還把戶籍遷過來做什麽?又得憑白花一筆冤枉銀子。”眾人聽到這話,紛紛不解道,此外,經過這一遭長時間的逃荒,哪怕他們這一路上還算順利,並沒有經曆過前幾十年鬧饑荒的時候那種餓殍遍野、易子而食的殘酷情景,但是僅僅是生活上的諸多不便就已經足夠遭罪了。


    如果還要換地方呆的話,也就是說同樣的罪還要再受一遍,更何況,在他們的心裏,東陽郡已經比青石鎮那個小地方好上許多了,要是往更遠的地方去,甚至是一個聽都沒聽說過的地方,他們心裏難免會生出幾分怯意來。


    周二柱雖然是周家三兄弟裏麵最沉默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但是毫無疑問,生性穩重的他在許多事情上與周老爺子的看法有著驚人的相似,現下眼看著眾人臉上都帶了幾分不情願出來,畢竟,雖說是同族,自家老爹又是曾經的裏正,但是既然已經逃出來了,那麽過往的一切就都已經變成過去式了,即便是長輩,也不能完全替他們拿主意,便代替周老爺子開口解釋道:


    “咱們還在村子裏住著的時候,又何嚐想過自己還會有逃出村子、來到郡城的這一天呢?我們的根在周家村,那麽,對於我們來說,無論是東陽郡,還是別的什麽更遠的地方,其實本質上都無甚差別,現階段在這裏暫留,也不過是因為這裏是遠離戰火、且依靠我們的腳力就能走到的最大的地方罷了。


    何況,東陽郡比起宛城這些地方來說,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便是它的水運,有了船隻,我們去更遠的地方也就會更方便了,而不用苦哈哈地走陸路,這樣一來,隻要我們打聽清楚了情況,能夠選擇定居之地的範圍也會大上許多。


    至於為什麽要先把戶籍遷移過來,大家可不要忘了,咱們原本是一群逃了兵役的人,離東陽郡近一些,還能在官府那裏使一使力,把這事兒就此遮掩過去,以後到了別的什麽地方,人家一看戶籍,就知道我們是東陽郡的人了,哪個還能把我們和青石鎮聯係起來呢?所以,這筆冤枉銀子是必須要花的。”


    周二柱這麽清晰明了地解釋過後,眾人也都不得不承認,周老爺子的考量才是正確的,的確,以往他們也從未想過戰火會波及到青石鎮那個小地方,可是現在呢?誰能保證那邊的戰爭打完,兩位王爺不會掉過頭來一齊攻打燕王呢?誰又能保證東陽郡一輩子都會是安全的地方呢?所以,在戰爭還沒有徹底平息之前,他們在東陽郡隻能是“暫住”,交三個月的租金也總比花大價錢買下院子以後發現還是得逃要強上許多吧。


    站在一旁的周長寧靜靜地看著,不發一言,同時也將村人有些不情願的表現都看在了眼裏,的確,時人安土重遷,就算他們一同逃來了東陽郡,也不代表著他們願意一直這樣居無定所地漂泊下去,而周老爺子,作為裏正,也是作為族叔,在他們麵前的確具有一定的權威,但是這種權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散的,沒有人會一成不變,他們也會有各自的小心思,所以啊,人呢,無論在什麽時候還是得給自己留點兒“底牌”得好。


    “對了,長寧,這幾日你也好生在家裏溫習著功課,等到你爹去打聽出來哪家書院教得更好的時候,就讓他帶你去試一試,若是能進入書院中讀書,你的學問必定會大有長進這是一方麵,另一方麵,能讀得起書的人家哪一個又會是簡單的?作為本地人,總會知道的東西比我們多些。”


    作者有話說:


    今天上夾子帶來了許多點擊量,眾口難調,所以,在讀者的基數增大的情況下,會有讀者喜歡支持這篇文章,就會有讀者不喜歡其中的某一個劇情點,由於整篇文章的大綱我已經設定好,不想再多做改動,也想堅持自己的初衷——寫自己想寫的東西。


    因此,一直到本作品完結前,都不會再去看評論區了喔,希望沒有收到我回複的讀者朋友不要失落哈,等到完結了,我會一點一點翻出來再看的,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去和自己所寫的做個比對,以發現自己作品中的漏洞或是不足的地方,在下一部作品中再接再厲!


    第三十七章 生計


    周老爺子還記著周長寧讀書的事情呢, 他老人家呢,自家人了解自家人,祖上也沒出過什麽大官, 怎麽可能把這種光宗耀祖的壓力放在兒孫身上呢?對他們最大的希冀, 也不過是希望能讀書識字明理罷了,哪成想,卻有了周長寧這麽一個愛念書的長孫?他直到現在都還記得, 當初長寧考中童生的時候, 衙差來家裏報喜,他胸腔中湧著的那股激動的心情。


    同樣,他也能記得,在長寧準備去清河郡考院試的時候, 在路上便因著不適應而上吐下瀉, 不得不打道回府錯過院試的時候,醒來後孫子悄悄紅了眼眶,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子裏整整呆了一天。


    現下能有機會讓長寧再尋得名師教導,哪怕是要的束脩更貴些,他也認了, 在青石鎮的時候, 他倒是想掏這筆銀子呢,隻可惜鎮上的私塾教學水平有限,教得最好的何秀才去考了三次鄉試也因著家底兒快要考沒了而被迫放棄。


    周老爺子是一心為了長孫打算, 周長寧也乖乖地應下了, 隻可惜,他心裏的真實想法要是說出來, 隻怕要唬老爺子一跳呢。


    的確, 周長寧前世乃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不假, 多少也和這些科考要看的書籍打過交道,但是打過照麵兒是一回事,真真切切地去參加科舉考試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有原身的記憶,但是這份記憶大都是在他接收這副身體的時候被迫“灌輸”到他腦海中的,畢竟不是他“土生土長”的記憶,在他腦子裏就像是隔了一層霧似的,隻怕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重新回顧所學,才能把原身留下的知識融會貫通。


    此外,原身雖然考中了童生,院試也是因為身體的原因才沒有參加,但是畢竟隻是在鎮上私塾讀的書,學問又能強到哪裏去呢?古人常說,十年寒窗苦讀,這話的確不假,從院試到鄉試,難度上升得可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如果現在的大魏朝還是有一個集中統一的權力中心,還是由朝廷說了算的話,他倒也願意就這樣按部就班地讀下去,依著原身的天分和自己的努力,能讀到什麽程度就到什麽程度吧。


    隻可惜,時間不等人,要等到他真正地在這個封建社會中掌握一定的話語權,怕是都要到猴年馬月去了,因此,他隻能去考慮另外一條路,然而這番打算卻隻能瞞著家裏人慢慢籌謀,否則 的話,不好解釋是一方麵,另一方麵,家裏人是決計不願意見到他的安全受到威脅的。


    次日一早,周大新等人分頭行動,一部分人以周大新為首去辦理戶籍遷移的事情,至於需要裏正開具的證明,周老爺子早就已經拿給他們了,另一部分人則是前往周老爺子所說的碼頭,打算找點兒活計幹,一天哪怕隻掙五文錢呢,也總好過坐吃山空吧,而周長寧自然也以“長見識”的名義混在了其中。


    左右都有同族叔伯看顧著,周老爺子和周大新也沒什麽好不放心的,再說了,長寧也隻是跟過去看看罷了,他人機靈,過去主要是看看能不能打聽到什麽消息,家裏又不用他去搬卸貨物掙錢。


    至於周老太太等女眷,則是在整理完家裏的東西以後,去了街上的糧店,不管他們是不是要定居在東陽郡,人總歸都是得吃飯的,糧食必不可少,這一路上可真是把他們也都餓怕了,當然,一路上他們也有許久沒有吃過正兒八經的蔬菜了,自然也少不了買些蔬菜和肉回來,改善改善夥食。


    東陽郡的“富庶”之名做不得假,單看碼頭上來來往往的船隻以及腳步匆匆搬卸著貨物的苦工,就知道這處碼頭有多麽繁華了,自然而然地,這裏的商機也被不少人看在眼中,不提賣些便宜的飯食給那些做苦工的人,單說每日過往的客船,就能帶來不小的客流量,因而,碼頭邊上也有不少擺著小攤做生意的人。


    周長寧倒還好些,前世大學城附近的“美食一條街”“購物廣場”他見得難道還少嗎?倒是能麵色平靜地打量著周遭的一切,看樣子,不管什麽時候都不缺聰明人呐,即便是專門賣給苦工的飯食,看上去價格便宜,但是勝在量大,薄利多銷之下,每天的淨利潤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呢,甚至,周長寧可以肯定,說不定人家一個小攤子一天掙的錢,都能抵得上他爹在酒樓做掌櫃一個月的工錢了呢。


    反觀其他人,又何曾見過這般熱鬧繁華的場麵?在青石鎮上,除了固定的商鋪滿足鎮民們的生活需要以外,像這種集中在一起擺的攤子,也隻有在每個月逢集的時候才會有,還大多都是農家人在農閑時分為著補貼家用而做出的些許手工藝品。


    至於他們打到的些許野味兒,或是種太多了吃不完的菜,為了避免麻煩,自然都是拿到固定的店鋪去賣了的,都是經常在鎮上見麵的,也不至於為了十幾二十文刻意壓價。


    碼頭上自然是有專門的管事之人,周長寧等人問了邊上的攤主,順利地尋到了管事,看著麵前這個一臉富貴相的中年男人,身上穿著的衣服料子雖然他們認不出來,但是單看那光澤就知道定然是價格不菲了,話還沒問出口,心底便不由得生出了些許怯意。


    “就是你們要尋我?找我有什麽事?”這碼頭乃是東陽郡幾家最大的酒樓打通關係後聯合承包修建的,利潤嘛,自然是各家都有份兒了,作為被他們共同“選定”出來的管事,他平日裏要忙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要不是這會兒雲家的商船還沒來,底下的人又報了上來,他定然是不會把時間浪費在麵前這幾個小人物身上的。


    幾人對視一眼,正想選出個領頭的代表他們說話呢,眼尖的周長寧卻見到管事眼底裏已有幾分不耐之色,便主動站出來道:“小子周長寧,見過方管事!這幾位是我的族叔,聽聞碼頭上來往商船較多,每日要搬運的貨物更是不少,不知方管事這裏還缺不缺人手?我這幾位族叔都是做慣了地裏活計的,別的不敢說,力氣那是不缺的。”


    方管事的眉眼間這才舒緩了些許,再次打量了麵前這幾人一眼,看著的確像是做慣了農活兒的,能吃苦肯幹就好:“我這裏的人手從來沒有夠不夠一說,向來都是按件數算,每扛十袋貨物,就會有人發給你一個特製的木牌,最後統一結算,不滿十袋的,可以按比例計薪或是跟下一次的合並到一起去,總之,每袋貨物兩文錢,不能發財,但是混個溫飽沒問題。


    你們要是決定要幹了,那就別耽擱時間,正好待會兒就會有一家的商船過來,要搬卸的貨物不少,你們可別見著活兒辛苦就給我撂挑子啊。”


    來碼頭上找事做的人多了去了,方管事沒有見過一千也有八百,這扛包的事情本就不是長久之計,就算是不缺力氣的住在城外的農家漢子,也隻有在農閑的時候才會過來,但是這也無妨,郡城這麽大,還能找不到幾個沒有一技之長、願意賣力氣的?左右他這裏是每天結算,即便這幾人就做一天,他們上不了當,他也吃不了虧。


    方管事如是想著,言語之中隻以為周長寧也要和他們一道做扛包的活計,雖說對這個說話的身材瘦削的年輕人不怎麽看好,但是他也並未出言潑什麽冷水,年輕人嘛,總要去闖一闖,才知道什麽是適合自己的,哪怕為此撞得頭破血流呢,也總算是一段人生經曆,不是嗎?


    幾位族叔聽出來了,正想出言解釋,卻被周長寧用眼神製止了,他的身體情況他自己才是最了解的,扛包這種活計,對他來說還真算不上什麽,當然,雖然從原本設想中的腦力勞動一下子變成了體力勞動的確有些落差,但是機會這種東西嘛,總是會有的,豈不聞,事在人為四個字?


    作者有話說:


    今天的二更~


    第三十八章 商船


    碼頭上話語權最大的人自然是方管事, 但是僅憑他一人之力也無法應付過來那麽多的事情,所以,勢必會將一些微不足道的活計交給底下的人去辦, 現下就是這樣, 方管事隻是隨口吩咐一聲,讓人把周長寧等人帶到那個名叫“王七”的人跟前,抬腳便離開了。


    像這樣的小事兒王七早已熟能生巧, 知道這幾人是方管事已經問過話的了, 便也不再多說什麽,隻是打量了一番他們的穿著,道:“在碼頭上做工可是個體力活兒,扛著袋子走來走去, 衣服的肩肘處就更容易磨破些, 為此,我們特意找人定做了一批粗布衣服,上麵都有編號,你們要是沒那麽多講究的話,還是去換一身再過來吧, 等到離開的時候再交還衣服即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農門長孫逃荒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夾心棉花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夾心棉花糖並收藏農門長孫逃荒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