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既然咱們家現在暫時不缺銀子,二叔與其想法子去籌謀生計,倒不如把識字的事情重新撿起來,屆時,我再去書肆買些講農桑的書回來,二叔多看看,運作起來更為方便些。”
周二柱瞪大了雙眼,向來沉穩的人此刻也抑製不住自己內心的火熱了:“真的?像我這樣隻會悶頭種地的人,也能當官兒?”
一家子齊齊看向周長寧,隻見他笑著說:“這朝廷裏,有精於算學的人,有擅長修史的人,可見,隻要能把自己懂的東西做到更好,乃至最好,都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二叔多鑽研鑽研農桑的知識總是沒錯的。
不過,二叔也莫要抱太高期望了,畢竟不是正統科舉出身,即便運作得當,官職也不會太高,還望二叔屆時莫要嫌棄才是。”
嫌棄?這是不可能的!周二柱連忙擺手,旁邊的楊氏也麵帶笑意地叮囑他道:“聽見長寧說的了吧?你又不是天生腦子笨,可要好好用功,早日把識字的事情撿起來,正好,就當給長平做個榜樣了。”
周長平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管他爹娘到底說的是什麽,便連連點頭,惹得眾人失笑不已,隻不過,飯桌下麵,李氏卻是不住地踢著周三全,以做提醒。
畢竟,大哥大嫂生了個出息的兒子,後半輩子不用愁了,眼看著長寧想法子能給二哥也謀個官職,就算是個九品芝麻官兒,那也是脫離了普通百姓的階層啊,總不能到時候兄弟三人,就他們三房過得最差吧?
李氏可不傻,雖然她和周三全成婚這麽長時間還沒有身孕,但他們正值壯年,身子也沒什麽問題,總有一天要迎接孩子的到來,那麽,提前為自己的兒子打算一二,也未嚐不可啊。
李氏的動作雖然隱蔽,但是飯桌也就這麽大點兒地方,眾人眼明心亮,誰還能感受不到飯桌底下的“暗潮洶湧”呢?周二柱高興過後,想到這一茬兒,臉色又不免有些訕訕的。
就連周大新,也一臉吞吞吐吐的樣子,盡管心知肚明這朝堂又不是自家兒子的一言堂,說給誰官職就能給誰的,但是他們兄弟三個向來感情好,總不能因為這件事情讓三房和他們生了隔閡吧。
幸好,周長寧很快便看向自家三叔道:“爹,您和三叔先一邊識字,一邊搜尋一兩個鋪子,咱們家總不能坐吃山空,總要置辦些產業,一則多個進項,二來也是為了能給後人多留些東西。
若是需要買人來打理鋪子的話,可以去問管家尋可靠的牙人來,如果我所料不錯,等到王爺登基,朝廷必定會有一番大清洗,屆時再去買人或者鋪子的話,價格也會比平時低上一兩成。
不過,鋪子的事情暫且不用著急,待我的官職下來再說,你們作為平民百姓過去和作為官眷過去,牙行願意拿出來的鋪子肯定是不一樣的。
至於之後的事情,隻能說,我心裏有了計劃,但具體什麽時候能實施,還得等我摸準了朝堂的情況再說,總會想法子給你們也找些差事做的。”
有了周長寧這話,李氏頓時心滿意足,笑嗬嗬地道:“聽聽長寧這些話,多有條理的,也難怪會被王爺看重做事呢,你放心,你三叔識字的事情就由我來負責督促他了,絕對不會讓他給你拖後腿的。”
一家人臉上都帶著些笑意,可謂是皆大歡喜了,唯有周三全苦著一張臉,說起識字的事情,大哥早有基礎,二哥性子穩能坐得住,也就隻有他,打小好動,看見書便覺得頭暈,也不知道若是他卡在讀書識字這一關的話,爹會不會動用起久違的拐杖來。
第八十二章
登基大典由禮部籌備, 在坐上龍椅的人選已經確定了的情況下,禮部自然不可能在這個檔口給懷王找麻煩,一個個都對登基大典的事情格外上心, 有的官員甚至把被子都拿到禮部去了, 一副要持久作戰的架勢。
當然了,這些都和周長寧暫時沒有多大關係,從青石鎮到現在, 一大家子往往剛在一個地方落腳, 沒過多久又得被迫搬走,現在好不容易能夠長期在京城紮根下來了,自然該好生享受一番這難得的安寧清閑的生活。
周長寧更是趁著授予他官職的聖旨還沒有送來的這段日子,陪著一家人好好地將大半個京城逛了一遍, 還帶著一大家子去郊外的小莊子上小住了幾天。
不過, 原先就在莊子上當差的人,他也並未更換,倒不是對懷王就百分百地放心了,隻是眼下他們家還不屬於官宦人家的行列,即便叫來牙行的人, 一時間也挑不到合適的人, 那還不如先保持現狀呢。
叫周老爺子和周大新三兄弟最為驚喜的就是那些田地了,周老爺子這輩子可以說就是靠著一畝一畝攢下來的土地,這才養活了一大家子人的, 對土地自然有執念。
受他老人家的影響, 周大新三兄弟看到這連成一片的五十畝地,也是格外高興, 甚至超過了一家子剛到京城落腳時的那種興奮。
不過, 即使再喜歡種地, 五十畝地的活兒可不是周家三兄弟就能幹下來的,原先的主人是找了附近的佃農,周長寧讓莊頭去問了那些人,願意繼續租這塊地的話,就得重新簽訂租契,此外,他便沒有做任何變更了。
倒不是周家指望著地租過日子,不肯讓佃農輕鬆半分,隻是,懷王賞賜下來的這一片土地,和其他官宦人家的土地是連著的,周長寧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有,貿然降低地租,把自家格外凸顯出來,隻會惹得旁人家不滿。
在還沒有打聽清楚附近都是哪幾家的時候,在自家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周長寧是不會亂發善心的,也幸好,周老爺子等人可憐這些佃農歸可憐,但也知道其中利害,並沒有開口勸周長寧什麽,因此,周家的地租便和旁人保持了一致,仍舊收的是四成。
登基大典當天,皇宮附近早有守軍戒嚴,當然了,普通百姓也不會大著膽子跑到皇宮周圍去看熱鬧。
周家人雖然同樣關注著登基大典的進行情況,但是,他們更關心的,還是授予周長寧官職的聖旨什麽時候下來。
幸好,懷王登基之後也並未忘記周長寧以往的功勞,登基當天頒布詔令,減免賦稅三年、大赦天下之後,沒過幾天,便對追隨自己的功臣們進行了封賞,周長寧混在其中,名字是陌生了點兒,但是皇上給的不過是一個小官,也就沒多少人注意了。
是的,新皇授予周長寧的官職是在史閣著作局擔任校書郎,乃正九品官職,雖然品階不高,但任職要求卻不低,大都是由及第進士中的佼佼者來擔任的,隻有極少數,才能避過科舉考試、走其他渠道而得官。
顯然,為著周長寧的官職,新皇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周長寧雖然有才,到底年紀尚小,貿然將他拎到朝臣麵前,隻會引得群臣不滿,就連他自己,任用這樣一個少年,心理亦是有不小的負擔,倒不如讓他在這著作局多打磨沉澱幾年。
這也正巧符合周長寧的心意,他對這個時代的了解尚且停留在極為淺顯的層麵上,即便現代學習到的許多知識讓他在眼界上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人,但是,知其然還要誌其所以然,他想把更多的東西帶到這個時代來,屆時免不了要經受一層又一層的考校,否則,隻怕經不起有些人的細問。
若是現在一下子授予他一個正三品的官職,他無法勝任,也證明懷王這個上位者心太大了些,那麽,周長寧隻怕即刻就要考慮起和家人遠遁出海的事情了。
話說回來,這樣一個“九品芝麻官”其中牽涉的彎彎繞繞,顯然是周家人無法理解的,但是,他們清楚的是,自家長寧當官兒了,就算是九品小官,那也讓他們老周家自此,從泥腿子一躍成為了所謂的官宦人家。
這是階層的跨越,因此,周家人的激動可想而知,周老太太難得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好菜,老爺子亦是讓周大新去買了好酒,在飯桌上,和三個兒子喝了個痛快!
周長寧嘴角噙著一抹笑意,在昏黃的燭光下,看著家人的激動興奮,這是他從未體會過的溫情時刻,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為之奮鬥的動力所在!
家裏的大小事情一一有了著落後,周長寧便去著作局任職了,顯然,他的年齡讓同僚們極為驚訝,即便是他名義上的頂頭上司,在看到他稚嫩的麵容、又問了他年紀之後,臉色也是變得古怪了起來。
事實上,新皇可不是那等過河拆橋的人,對於幫著他榮登大位的功臣們,他自然是放在了心上的,更何況,因著功績和年齡這兩大特點,周長寧在一眾功臣中也是極為特殊的那一個。
所以,並非是隨手給了個九品小官,就把人扔到一邊去不管不問了,這著作局的“最高長官”著作郎可是得到了新皇特意的叮囑,這才有了他今日對周長寧的問詢。
周長寧談吐有物、進退得當,顯然是暫時得到了這位陳大人的認可的,親自將人帶過去,安排了位置,又叮囑了些細節,讓一旁的同僚們不住地向著這個方向投來好奇的目光。
誰能想到向來嚴肅沉穩的陳大人,竟然還有這般絮叨的一麵呢?像個婦人家一般,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這位新來的同僚,是陳大人的子侄呢。
事實上,陳大人也是看到周長寧,想到了自己家的兒子,兩個孩子恰好年紀相仿,想著周長寧初來乍到,麵上從容,指不定心裏有多麽忐忑不安呢,這才對他多關照了幾分。
周長寧自然感激這位上官的好意,對於同僚們打量般的目光,他回看過去,報以善意的一笑,這才開始看起陳大人方才交給他的、著作局裏的一摞藏書來。
他到底不是通過正經科考走上來的,依著新皇的意思,想必還得在這著作局待上好幾年,既然如此,力求做什麽都要做到最好的周長寧,自然不會對自己目前的官職有所懈怠。
正好,像這些科考會用到的名家典籍,恰恰也是他的短板所在,正好可以借著“工作時間”,拓寬一下自己的知識麵,也讓自己對這個時代以及之前時代的發展脈絡有個更加清晰的了解。
本朝官員的俸祿和福利待遇都不低,據說是開國皇帝定下來的規矩,有了足夠的銀錢讓官員們養家糊口之後,若是再出現貪官汙吏,那可就不是朝廷不仁,而是為臣子的不義了。
在周長寧了解到他這個“九品芝麻小官”能夠領到的俸祿後,心裏也是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盡管京城物價水平更高一些,但是他的俸祿,也足以維持一大家子的日常開支了。
而且,這樣一來,即便爹和二叔三叔他們暫時沒有進項,一家人也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壓力。
更何況,還有各個節日的節禮等福利待遇,可以說,這個“公務員”的崗位,對於來自現代的周長寧來說,依舊很香!
作者有話說:
前陣子生病了,十月底才剛剛出院,跟大家道個歉,沒有寫請假條,也說明一下,本書慢慢恢複更新了!
第八十三章
周長寧忙著熟悉他的工作時, 周大新等人也並未閑著,他們一個個都還正值壯年,總不至於現在就像個混吃等死的廢物一樣待在家裏吧。
周大新擅長與人打交道, 這些日子沒少在附近的茶樓混跡, 他們家也隻有長寧一個九品小官,可是得罪不起那些個大人物的,所以, 摸清楚附近居住著的鄰居家的情況, 還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周大新還按著老爺子的叮囑,跟新認識的一個朋友打聽了一番附近的三家私塾,一家人晚飯後坐在一起商量過後, 決定送周長平去方舉人開設的私塾讀書。
方舉人已過不惑之年, 雖有舉人的功名,按理說可以在朝中謀個官職,隻是,朝堂上的官職素來是“狼多肉少”的狀態,不乏有勳貴人家子弟讀不進去書便盯上了這些可以操作的職位。
因此, 方舉人考中已經有近七年時間了, 卻還是沒能找到門路,漸漸地,也就歇了往朝堂上鑽的心思,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書大業中。
還別說, 對於附近這一帶以七八品小官居多的人家來說,自家孩子能有一位舉人當老師, 已經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了, 進士出身的老師, 誰不想要?可也得能找到才行啊!
而對周家人來說,那就更沒有什麽可挑剔的地方了,他們一家子,對於讀書人那可都是格外尊敬的,在家裏不止一次地叮囑周長平,一定要好好讀書,讀出個名堂來,切莫心思浮躁!
周長平無疑是個懂事的孩子,盡管偶爾也有些調皮之舉,但那也隻是由於孩童的天性罷了,家人對他的期望,雖然讓他感覺到了一絲壓力,但更多的,則是動力。
他入學的同時,周二柱和周三全也將自己讀書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正所謂讀書使人明理,他們已經這個年紀了,就算無法去考科舉,就算無法像長寧說得那樣、尋找合適的機會謀個一官半職,但多讀書,總歸是不會有錯的。
最起碼,這條街上的鄰居聽說皆是耕讀人家出身,他們老周家夾在其中,也不能過於格格不入了是吧。
說來慚愧,周二柱自詡對孩童時期短暫的那一段讀書時光印象深刻,可是,當周長平用的書籍真真切切地擺在了他麵前的時候,他識得的卻是不多。
為此,周二柱心下發了狠,拉著周三全一起,在周長平從私塾回來完成功課以後,向兒子請教起來,起初還有些不好意思,後來便漸漸習以為常了。
這樣做自然是有好處的,周長平能夠借此機會把功課複習鞏固一遍,而周二柱這兄弟倆,為了盡早擺脫這種向小輩請教的狀態,學習態度也是一個賽一個的認真。
周長寧自然也成了他們請教的對象之一,恰巧他在著作局的工作便是和書打交道,為了更快地補上自己的知識短板,回家以後書房裏的燭火也經常亮到很晚。
現下又有自家二叔三叔追在後麵提問題,周長寧倒是越發多了學習的動力。
在他入職大約滿一個月的時候,著作局裏卻是來了“稀客”,無他,相比較戶部、吏部這樣炙手可熱的地方來說,著作局可不就跟“清水衙門”一樣嗎?相對應的,內侍來這裏的次數也會少上許多。
周長寧原本在自己的座位上校對著一本新送上來的書籍呢,哪怕在他校對之後,還會有人經手第二遍、第三遍,確保書上的字句準確無誤,但周長寧絕不會因此而馬虎大意。
隻是,陳大人的到來,打斷了他的專注,跟隨著來到陳大人辦公的地方以後,周長寧便看到了一個身材有些瘦削、似乎是習慣性地低著頭的男子。
短暫地瞥了那人兩眼,在對方抬起頭之前,周長寧便已經移開了目光,大抵有些明白過來對方的身份了。
若是所料不錯的話,這應該是宮裏來的人吧!雖然他並沒有穿著宮裏的內侍衣服,但舉手投足間表現出的些許小習慣,還是能看出來這一點的!
果然,對方開口道:“這位便是小周大人吧,咱家是在禦前伺候的人,今日是奉了皇上的命令,來接小周大人進宮的!”
之所以稱“小周大人”,一則是朝中現任的兵部尚書亦是姓周,二則嘛,看著周長寧那張尚顯青澀稚嫩的麵容,他也隻能這樣稱呼了。
陳大人微微點頭,周長寧對他行了一禮,這才隨著內侍一同離開了,早有馬車候在了著作局的門口,馬車一路靜靜地行駛著,在皇宮的西偏門停了下來,經過一番搜身之後,周長寧這才得以進入宮中。
雖說現代的曆史課本上從未出現過這個朝代的名字,但是,周長寧踏進皇宮後,還是很敏銳地發覺了,這個時空中,皇宮的布局和故宮很是相似,不,應該說是一模一樣。
或許是奉命去接周長寧的這名內侍在宮中也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總之,周長寧跟在他身後,並沒有遇見什麽狗血的“反派擋路”事件,很順利地便來到了禦書房。
經人通稟後,內侍留在了外麵,周長寧則是進入了禦書房之中。
行禮之後,周長寧才抬眼去看這位昔日的懷王、如今的新皇,顯然,對於身份上的轉變,對方適應良好,有了那身龍袍的加持,短短時間裏,對方竟也有了些不怒自威的氣勢。
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剛登基沒多久的人,倒像是在皇位上坐了數十載的君主。
“登基大典過後,朕手頭上有許多事情在忙,一時間倒是疏忽了愛卿,今日命人接周愛卿前來,並非是有什麽要緊事,隻是想跟愛卿聊聊天,不知愛卿在著作局適應得如何?”
“多謝皇上掛念,微臣進入著作局以來,陳大人對微臣頗有照拂,而且,越是熟悉自己所做的事情,便越發覺得自己的學識淺薄,還要謝過皇上,能夠給臣這樣一個彌補自身知識欠缺之處的機會。”
新皇不是傻子,這話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他還是能夠分辨出來的,當下便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
相比起上次在懷王府的相見,周長寧身上的浮躁之氣已然少了許多,而且,周長寧能夠明白過來他的良苦用心,這點倒是叫他格外欣慰。
畢竟,單從先前的事情上來看,周長寧這個少年,本事是有的,時而也會冒出些新奇的想法來。
但是,畢竟是寒門出身,上麵又無長輩時時提點著,要是當真以十三歲稚齡越過了科舉,直接進入六部做事,隻怕頃刻間就有要被朝堂上的那些老狐狸算計進去了。
新皇是個惜才的人,自被封為懷王起便逐漸培養起來的人才,現下尚且算是夠用了,與其讓周長寧早早進入朝臣視線,倒不如讓他在著作局多磨煉沉澱幾年。
待時機成熟後,無論是通過科舉正式走入朝臣視線,還是被他直接提拔上來,都能在朝堂派上比現在更大的用場。
“愛卿能夠明白朕心之所想,那便再好不過了,不過,除去此事,朕還有另外一事要跟愛卿商議。”
顯然,能被新皇用上“商議”二字,那麽,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本身便透露著一股不簡單的意味了,周長寧不由得挺直了身子,打起了百分之二百的精神來。
“上一次,愛卿交給朕的記賬法,的確是個好用的法子,賬目清晰之後,不僅節省了再去反複核算的人力,也能讓一些不知足的人心有顧忌,減少在其中動手腳的概率。
隻是,一則,為了保護你,記賬法之功暫時還不便記在你的身上,二則,朕欲將記賬法推廣至各地使用,但有許多朝臣反對,不知愛卿可有何良策啊?”
第八十四章 (完)
周二柱瞪大了雙眼,向來沉穩的人此刻也抑製不住自己內心的火熱了:“真的?像我這樣隻會悶頭種地的人,也能當官兒?”
一家子齊齊看向周長寧,隻見他笑著說:“這朝廷裏,有精於算學的人,有擅長修史的人,可見,隻要能把自己懂的東西做到更好,乃至最好,都是朝廷所需要的人才,二叔多鑽研鑽研農桑的知識總是沒錯的。
不過,二叔也莫要抱太高期望了,畢竟不是正統科舉出身,即便運作得當,官職也不會太高,還望二叔屆時莫要嫌棄才是。”
嫌棄?這是不可能的!周二柱連忙擺手,旁邊的楊氏也麵帶笑意地叮囑他道:“聽見長寧說的了吧?你又不是天生腦子笨,可要好好用功,早日把識字的事情撿起來,正好,就當給長平做個榜樣了。”
周長平聽到了自己的名字,也不管他爹娘到底說的是什麽,便連連點頭,惹得眾人失笑不已,隻不過,飯桌下麵,李氏卻是不住地踢著周三全,以做提醒。
畢竟,大哥大嫂生了個出息的兒子,後半輩子不用愁了,眼看著長寧想法子能給二哥也謀個官職,就算是個九品芝麻官兒,那也是脫離了普通百姓的階層啊,總不能到時候兄弟三人,就他們三房過得最差吧?
李氏可不傻,雖然她和周三全成婚這麽長時間還沒有身孕,但他們正值壯年,身子也沒什麽問題,總有一天要迎接孩子的到來,那麽,提前為自己的兒子打算一二,也未嚐不可啊。
李氏的動作雖然隱蔽,但是飯桌也就這麽大點兒地方,眾人眼明心亮,誰還能感受不到飯桌底下的“暗潮洶湧”呢?周二柱高興過後,想到這一茬兒,臉色又不免有些訕訕的。
就連周大新,也一臉吞吞吐吐的樣子,盡管心知肚明這朝堂又不是自家兒子的一言堂,說給誰官職就能給誰的,但是他們兄弟三個向來感情好,總不能因為這件事情讓三房和他們生了隔閡吧。
幸好,周長寧很快便看向自家三叔道:“爹,您和三叔先一邊識字,一邊搜尋一兩個鋪子,咱們家總不能坐吃山空,總要置辦些產業,一則多個進項,二來也是為了能給後人多留些東西。
若是需要買人來打理鋪子的話,可以去問管家尋可靠的牙人來,如果我所料不錯,等到王爺登基,朝廷必定會有一番大清洗,屆時再去買人或者鋪子的話,價格也會比平時低上一兩成。
不過,鋪子的事情暫且不用著急,待我的官職下來再說,你們作為平民百姓過去和作為官眷過去,牙行願意拿出來的鋪子肯定是不一樣的。
至於之後的事情,隻能說,我心裏有了計劃,但具體什麽時候能實施,還得等我摸準了朝堂的情況再說,總會想法子給你們也找些差事做的。”
有了周長寧這話,李氏頓時心滿意足,笑嗬嗬地道:“聽聽長寧這些話,多有條理的,也難怪會被王爺看重做事呢,你放心,你三叔識字的事情就由我來負責督促他了,絕對不會讓他給你拖後腿的。”
一家人臉上都帶著些笑意,可謂是皆大歡喜了,唯有周三全苦著一張臉,說起識字的事情,大哥早有基礎,二哥性子穩能坐得住,也就隻有他,打小好動,看見書便覺得頭暈,也不知道若是他卡在讀書識字這一關的話,爹會不會動用起久違的拐杖來。
第八十二章
登基大典由禮部籌備, 在坐上龍椅的人選已經確定了的情況下,禮部自然不可能在這個檔口給懷王找麻煩,一個個都對登基大典的事情格外上心, 有的官員甚至把被子都拿到禮部去了, 一副要持久作戰的架勢。
當然了,這些都和周長寧暫時沒有多大關係,從青石鎮到現在, 一大家子往往剛在一個地方落腳, 沒過多久又得被迫搬走,現在好不容易能夠長期在京城紮根下來了,自然該好生享受一番這難得的安寧清閑的生活。
周長寧更是趁著授予他官職的聖旨還沒有送來的這段日子,陪著一家人好好地將大半個京城逛了一遍, 還帶著一大家子去郊外的小莊子上小住了幾天。
不過, 原先就在莊子上當差的人,他也並未更換,倒不是對懷王就百分百地放心了,隻是眼下他們家還不屬於官宦人家的行列,即便叫來牙行的人, 一時間也挑不到合適的人, 那還不如先保持現狀呢。
叫周老爺子和周大新三兄弟最為驚喜的就是那些田地了,周老爺子這輩子可以說就是靠著一畝一畝攢下來的土地,這才養活了一大家子人的, 對土地自然有執念。
受他老人家的影響, 周大新三兄弟看到這連成一片的五十畝地,也是格外高興, 甚至超過了一家子剛到京城落腳時的那種興奮。
不過, 即使再喜歡種地, 五十畝地的活兒可不是周家三兄弟就能幹下來的,原先的主人是找了附近的佃農,周長寧讓莊頭去問了那些人,願意繼續租這塊地的話,就得重新簽訂租契,此外,他便沒有做任何變更了。
倒不是周家指望著地租過日子,不肯讓佃農輕鬆半分,隻是,懷王賞賜下來的這一片土地,和其他官宦人家的土地是連著的,周長寧連個一官半職都沒有,貿然降低地租,把自家格外凸顯出來,隻會惹得旁人家不滿。
在還沒有打聽清楚附近都是哪幾家的時候,在自家還沒有站穩腳跟的時候,周長寧是不會亂發善心的,也幸好,周老爺子等人可憐這些佃農歸可憐,但也知道其中利害,並沒有開口勸周長寧什麽,因此,周家的地租便和旁人保持了一致,仍舊收的是四成。
登基大典當天,皇宮附近早有守軍戒嚴,當然了,普通百姓也不會大著膽子跑到皇宮周圍去看熱鬧。
周家人雖然同樣關注著登基大典的進行情況,但是,他們更關心的,還是授予周長寧官職的聖旨什麽時候下來。
幸好,懷王登基之後也並未忘記周長寧以往的功勞,登基當天頒布詔令,減免賦稅三年、大赦天下之後,沒過幾天,便對追隨自己的功臣們進行了封賞,周長寧混在其中,名字是陌生了點兒,但是皇上給的不過是一個小官,也就沒多少人注意了。
是的,新皇授予周長寧的官職是在史閣著作局擔任校書郎,乃正九品官職,雖然品階不高,但任職要求卻不低,大都是由及第進士中的佼佼者來擔任的,隻有極少數,才能避過科舉考試、走其他渠道而得官。
顯然,為著周長寧的官職,新皇是花費了不少心思的,周長寧雖然有才,到底年紀尚小,貿然將他拎到朝臣麵前,隻會引得群臣不滿,就連他自己,任用這樣一個少年,心理亦是有不小的負擔,倒不如讓他在這著作局多打磨沉澱幾年。
這也正巧符合周長寧的心意,他對這個時代的了解尚且停留在極為淺顯的層麵上,即便現代學習到的許多知識讓他在眼界上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人,但是,知其然還要誌其所以然,他想把更多的東西帶到這個時代來,屆時免不了要經受一層又一層的考校,否則,隻怕經不起有些人的細問。
若是現在一下子授予他一個正三品的官職,他無法勝任,也證明懷王這個上位者心太大了些,那麽,周長寧隻怕即刻就要考慮起和家人遠遁出海的事情了。
話說回來,這樣一個“九品芝麻官”其中牽涉的彎彎繞繞,顯然是周家人無法理解的,但是,他們清楚的是,自家長寧當官兒了,就算是九品小官,那也讓他們老周家自此,從泥腿子一躍成為了所謂的官宦人家。
這是階層的跨越,因此,周家人的激動可想而知,周老太太難得親自下廚,做了一桌好菜,老爺子亦是讓周大新去買了好酒,在飯桌上,和三個兒子喝了個痛快!
周長寧嘴角噙著一抹笑意,在昏黃的燭光下,看著家人的激動興奮,這是他從未體會過的溫情時刻,也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為之奮鬥的動力所在!
家裏的大小事情一一有了著落後,周長寧便去著作局任職了,顯然,他的年齡讓同僚們極為驚訝,即便是他名義上的頂頭上司,在看到他稚嫩的麵容、又問了他年紀之後,臉色也是變得古怪了起來。
事實上,新皇可不是那等過河拆橋的人,對於幫著他榮登大位的功臣們,他自然是放在了心上的,更何況,因著功績和年齡這兩大特點,周長寧在一眾功臣中也是極為特殊的那一個。
所以,並非是隨手給了個九品小官,就把人扔到一邊去不管不問了,這著作局的“最高長官”著作郎可是得到了新皇特意的叮囑,這才有了他今日對周長寧的問詢。
周長寧談吐有物、進退得當,顯然是暫時得到了這位陳大人的認可的,親自將人帶過去,安排了位置,又叮囑了些細節,讓一旁的同僚們不住地向著這個方向投來好奇的目光。
誰能想到向來嚴肅沉穩的陳大人,竟然還有這般絮叨的一麵呢?像個婦人家一般,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這位新來的同僚,是陳大人的子侄呢。
事實上,陳大人也是看到周長寧,想到了自己家的兒子,兩個孩子恰好年紀相仿,想著周長寧初來乍到,麵上從容,指不定心裏有多麽忐忑不安呢,這才對他多關照了幾分。
周長寧自然感激這位上官的好意,對於同僚們打量般的目光,他回看過去,報以善意的一笑,這才開始看起陳大人方才交給他的、著作局裏的一摞藏書來。
他到底不是通過正經科考走上來的,依著新皇的意思,想必還得在這著作局待上好幾年,既然如此,力求做什麽都要做到最好的周長寧,自然不會對自己目前的官職有所懈怠。
正好,像這些科考會用到的名家典籍,恰恰也是他的短板所在,正好可以借著“工作時間”,拓寬一下自己的知識麵,也讓自己對這個時代以及之前時代的發展脈絡有個更加清晰的了解。
本朝官員的俸祿和福利待遇都不低,據說是開國皇帝定下來的規矩,有了足夠的銀錢讓官員們養家糊口之後,若是再出現貪官汙吏,那可就不是朝廷不仁,而是為臣子的不義了。
在周長寧了解到他這個“九品芝麻小官”能夠領到的俸祿後,心裏也是大大地鬆了一口氣,盡管京城物價水平更高一些,但是他的俸祿,也足以維持一大家子的日常開支了。
而且,這樣一來,即便爹和二叔三叔他們暫時沒有進項,一家人也不會有太大的生存壓力。
更何況,還有各個節日的節禮等福利待遇,可以說,這個“公務員”的崗位,對於來自現代的周長寧來說,依舊很香!
作者有話說:
前陣子生病了,十月底才剛剛出院,跟大家道個歉,沒有寫請假條,也說明一下,本書慢慢恢複更新了!
第八十三章
周長寧忙著熟悉他的工作時, 周大新等人也並未閑著,他們一個個都還正值壯年,總不至於現在就像個混吃等死的廢物一樣待在家裏吧。
周大新擅長與人打交道, 這些日子沒少在附近的茶樓混跡, 他們家也隻有長寧一個九品小官,可是得罪不起那些個大人物的,所以, 摸清楚附近居住著的鄰居家的情況, 還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周大新還按著老爺子的叮囑,跟新認識的一個朋友打聽了一番附近的三家私塾,一家人晚飯後坐在一起商量過後, 決定送周長平去方舉人開設的私塾讀書。
方舉人已過不惑之年, 雖有舉人的功名,按理說可以在朝中謀個官職,隻是,朝堂上的官職素來是“狼多肉少”的狀態,不乏有勳貴人家子弟讀不進去書便盯上了這些可以操作的職位。
因此, 方舉人考中已經有近七年時間了, 卻還是沒能找到門路,漸漸地,也就歇了往朝堂上鑽的心思, 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書大業中。
還別說, 對於附近這一帶以七八品小官居多的人家來說,自家孩子能有一位舉人當老師, 已經是個很不錯的選擇了, 進士出身的老師, 誰不想要?可也得能找到才行啊!
而對周家人來說,那就更沒有什麽可挑剔的地方了,他們一家子,對於讀書人那可都是格外尊敬的,在家裏不止一次地叮囑周長平,一定要好好讀書,讀出個名堂來,切莫心思浮躁!
周長平無疑是個懂事的孩子,盡管偶爾也有些調皮之舉,但那也隻是由於孩童的天性罷了,家人對他的期望,雖然讓他感覺到了一絲壓力,但更多的,則是動力。
他入學的同時,周二柱和周三全也將自己讀書的事情提上了日程,正所謂讀書使人明理,他們已經這個年紀了,就算無法去考科舉,就算無法像長寧說得那樣、尋找合適的機會謀個一官半職,但多讀書,總歸是不會有錯的。
最起碼,這條街上的鄰居聽說皆是耕讀人家出身,他們老周家夾在其中,也不能過於格格不入了是吧。
說來慚愧,周二柱自詡對孩童時期短暫的那一段讀書時光印象深刻,可是,當周長平用的書籍真真切切地擺在了他麵前的時候,他識得的卻是不多。
為此,周二柱心下發了狠,拉著周三全一起,在周長平從私塾回來完成功課以後,向兒子請教起來,起初還有些不好意思,後來便漸漸習以為常了。
這樣做自然是有好處的,周長平能夠借此機會把功課複習鞏固一遍,而周二柱這兄弟倆,為了盡早擺脫這種向小輩請教的狀態,學習態度也是一個賽一個的認真。
周長寧自然也成了他們請教的對象之一,恰巧他在著作局的工作便是和書打交道,為了更快地補上自己的知識短板,回家以後書房裏的燭火也經常亮到很晚。
現下又有自家二叔三叔追在後麵提問題,周長寧倒是越發多了學習的動力。
在他入職大約滿一個月的時候,著作局裏卻是來了“稀客”,無他,相比較戶部、吏部這樣炙手可熱的地方來說,著作局可不就跟“清水衙門”一樣嗎?相對應的,內侍來這裏的次數也會少上許多。
周長寧原本在自己的座位上校對著一本新送上來的書籍呢,哪怕在他校對之後,還會有人經手第二遍、第三遍,確保書上的字句準確無誤,但周長寧絕不會因此而馬虎大意。
隻是,陳大人的到來,打斷了他的專注,跟隨著來到陳大人辦公的地方以後,周長寧便看到了一個身材有些瘦削、似乎是習慣性地低著頭的男子。
短暫地瞥了那人兩眼,在對方抬起頭之前,周長寧便已經移開了目光,大抵有些明白過來對方的身份了。
若是所料不錯的話,這應該是宮裏來的人吧!雖然他並沒有穿著宮裏的內侍衣服,但舉手投足間表現出的些許小習慣,還是能看出來這一點的!
果然,對方開口道:“這位便是小周大人吧,咱家是在禦前伺候的人,今日是奉了皇上的命令,來接小周大人進宮的!”
之所以稱“小周大人”,一則是朝中現任的兵部尚書亦是姓周,二則嘛,看著周長寧那張尚顯青澀稚嫩的麵容,他也隻能這樣稱呼了。
陳大人微微點頭,周長寧對他行了一禮,這才隨著內侍一同離開了,早有馬車候在了著作局的門口,馬車一路靜靜地行駛著,在皇宮的西偏門停了下來,經過一番搜身之後,周長寧這才得以進入宮中。
雖說現代的曆史課本上從未出現過這個朝代的名字,但是,周長寧踏進皇宮後,還是很敏銳地發覺了,這個時空中,皇宮的布局和故宮很是相似,不,應該說是一模一樣。
或許是奉命去接周長寧的這名內侍在宮中也是個有頭有臉的角色,總之,周長寧跟在他身後,並沒有遇見什麽狗血的“反派擋路”事件,很順利地便來到了禦書房。
經人通稟後,內侍留在了外麵,周長寧則是進入了禦書房之中。
行禮之後,周長寧才抬眼去看這位昔日的懷王、如今的新皇,顯然,對於身份上的轉變,對方適應良好,有了那身龍袍的加持,短短時間裏,對方竟也有了些不怒自威的氣勢。
看上去,根本不像是剛登基沒多久的人,倒像是在皇位上坐了數十載的君主。
“登基大典過後,朕手頭上有許多事情在忙,一時間倒是疏忽了愛卿,今日命人接周愛卿前來,並非是有什麽要緊事,隻是想跟愛卿聊聊天,不知愛卿在著作局適應得如何?”
“多謝皇上掛念,微臣進入著作局以來,陳大人對微臣頗有照拂,而且,越是熟悉自己所做的事情,便越發覺得自己的學識淺薄,還要謝過皇上,能夠給臣這樣一個彌補自身知識欠缺之處的機會。”
新皇不是傻子,這話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他還是能夠分辨出來的,當下便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
相比起上次在懷王府的相見,周長寧身上的浮躁之氣已然少了許多,而且,周長寧能夠明白過來他的良苦用心,這點倒是叫他格外欣慰。
畢竟,單從先前的事情上來看,周長寧這個少年,本事是有的,時而也會冒出些新奇的想法來。
但是,畢竟是寒門出身,上麵又無長輩時時提點著,要是當真以十三歲稚齡越過了科舉,直接進入六部做事,隻怕頃刻間就有要被朝堂上的那些老狐狸算計進去了。
新皇是個惜才的人,自被封為懷王起便逐漸培養起來的人才,現下尚且算是夠用了,與其讓周長寧早早進入朝臣視線,倒不如讓他在著作局多磨煉沉澱幾年。
待時機成熟後,無論是通過科舉正式走入朝臣視線,還是被他直接提拔上來,都能在朝堂派上比現在更大的用場。
“愛卿能夠明白朕心之所想,那便再好不過了,不過,除去此事,朕還有另外一事要跟愛卿商議。”
顯然,能被新皇用上“商議”二字,那麽,接下來要說的這件事情,本身便透露著一股不簡單的意味了,周長寧不由得挺直了身子,打起了百分之二百的精神來。
“上一次,愛卿交給朕的記賬法,的確是個好用的法子,賬目清晰之後,不僅節省了再去反複核算的人力,也能讓一些不知足的人心有顧忌,減少在其中動手腳的概率。
隻是,一則,為了保護你,記賬法之功暫時還不便記在你的身上,二則,朕欲將記賬法推廣至各地使用,但有許多朝臣反對,不知愛卿可有何良策啊?”
第八十四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