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鄭大人府上的宴會結束了,宴會上的一係列“布置”也漸漸起了效果,待眾人尋到鋪子處的時候,看到的便是在別處價值連城的玻璃,竟然就這般被大大咧咧地擺在鋪子裏麵,就算聽夥計說是“樣品”,但隻要知曉這些玻璃價值的人,還是忍不住晃了晃心神。
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玻璃”成為了衡池郡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似的,不止是官宦人家,就連普通百姓,隻要知曉城中新開了個賣玻璃的鋪子的,就忍不住過去瞅了幾眼,也就是這麽幾眼,目光登時便移不開了。
大片的玻璃不好燒,售價貴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便攜鏡這種東西,不過是用邊角料打磨出來的罷了,頂多再為它加上裝飾好看的外殼,並不費什麽功夫。
因此,早在鋪子正式對外營業之前,周長寧便打算好了,玻璃門窗這些東西自然是達官貴族才能用得起的,價格高上一些也無妨,就算出貨量少些,可利潤擺在那裏呢,嚴格算起來,工坊能夠獲得的,仍舊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便攜鏡自然是專程為普通百姓準備的,隻要不是家裏當真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咬咬牙花上幾十文錢,就能買到一個便攜鏡,就算小了點兒,但這也是玻璃啊,和那些大官老爺們家裏用的一樣。
理所當然的,鋪子的生意一日好過一日,每日進賬的數字,除掉成本以後的淨利潤,令見過世麵的鄭坤都不由得有些眼紅了,自然,生意這般好,可不就惹到了某些人的眼了嗎?
隻不過,在一些人剛剛伸出爪子試圖試探一番周長寧這個“少年掌櫃”的底細以後,就被早有準備的鄭坤冷哼一聲,剁掉了爪子,玻璃這門生意關乎王爺大業,他又怎麽可能容忍這些宵小之輩在這上麵動心思呢?
而就在衡池郡及其周邊的幾個郡縣漸漸傳出玻璃的名聲以後,鄭坤派去棲元郡的隊伍也終於到了,現下即便是官道,也多有崎嶇不平之處,而周長寧也早早叮囑過鄭坤,玻璃可不是什麽無堅不摧的東西,萬一送去棲元郡的路上給碎了......
醜話說在了前頭,因此,這些人一路上幾乎是提心吊膽地護著此行押送的物件的,既要擔心馬車翻了,損壞了上麵的東西,還要擔心半路上有可能突然竄出來的匪盜,等終於到了棲元郡,心底裏這才算是好好地鬆了一口氣。
陪同他們一道押送貨物的人裏麵,當然還有鄭坤的親信了,隻不過,難得能夠在懷王麵前露一次臉,他們才剛開始心情激動呢,正準備對著王爺好生介紹一番這玻璃的用處,後腳,來自衡池郡的信件便被人快馬加鞭地送到了。
毫無疑問,比起麵前的馬車上或許能讓他的府邸“煥然一新”的玻璃,懷王還是對於這封信的內容更感興趣一些,畢竟,隻需要在心裏估算一番時間,想來那個周長寧提出的這門玻璃生意是否可行,就該有事實來證明一番了。
懷王的幕僚都跟在他的身邊,待到懷王拆開信件一看,臉上的笑意越發明顯起來,這幾位幕僚的心同樣跟撓癢癢似的,一個比一個好奇,若不是擔心動作不雅,又顯得有幾分冒失的話,隻怕一個個都恨不得伸出脖子來當一回“長頸鹿”呢。
不過,懷王到底還記著他的幕僚們呢,看完了信件,不忘遞給他們,示意他們自行傳閱,其實,這封信裏關於他們表兄弟之間寒暄的內容很少很少,鄭坤自己就是個實幹派,也深知懷王並不喜歡那等隻會說得天花亂墜之人,便在寫信的時候,依照著周長寧的建議,畫了個簡單的表格,近幾日玻璃鋪子的生意如何,幾乎是一目了然。
當然了,幕僚們若是沒有才學的話,也不可能被懷王留在身邊這麽長時間的,一個個目光如炬,都看出來了表格這種法子的簡便之處,看鄭大人在信裏說,這又是那位不足弱冠之齡的周長寧周公子提出來的?幕僚們對視一眼,內心不由得興起了幾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悵然之感。
作者有話說:
第七十九章
事實上, 來自後世的周長寧還有更多貼合當下實際、卻又能推進曆史進程的法子呢,隻不過,那些東西大都是隻能等到懷王登基以後才能拿出來的了, 目前來說, 周長寧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懷王的錢袋子。
可別小看了這個稱號,在幾位王爺爭鋒的緊要關頭, 能否保證供給顯然至關重要, 至於等到懷王登基以後,周長寧對自己的事業規劃,他自然也是早就打算好了的。
話說回來,玻璃送到棲元郡以後, 那些個幕僚門客自然也不是吃幹飯的, 一個個好似在懷王麵前“爭寵”一般,心底裏發誓決不能讓周長寧這個投靠王爺的新人就這麽給比了下去,拿出來的主意各有各的可行之處。
借著一場懷王府舉辦的宴會,玻璃成功地進入到了高層官員的視野當中,無論是為了向懷王示好, 還是為了不在同僚麵前失了麵子, 又或者是的確感受到了換成玻璃門窗以後的方便之處,總之,周長寧早早便令工坊囤積的大批玻璃存貨沒過幾天便清空了大半, 還有不少提前預定了的單子, 導致工坊的人不得不“幸福又痛苦”地趕工著。
而另一邊,懷王在棲元郡布置謀劃多年, 實則隻差一個合適的契機便可以參與到這場奪位之戰中, 眼下周長寧主事的這門玻璃生意利潤相當可觀, 且這是一門長久的生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他的軍隊的“續航能力”,如此一來,懷王心底裏一直擔憂著的最後一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於是乎,在周長寧一家人抵達衡池郡的第八個月、他暗裏投靠懷王半年整的時間,懷王悄悄率兵馬前往東陽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勢力相對較弱的秦王一個措手不及,在其餘三人共同的默契之下,秦王成為最先出局的那一個,與此同時,這也標誌著,懷王正式向天下人宣告,加入到了奪位的戰鬥中來。
關於一些具體的小事,周長寧或許會瞞著家裏人,自己做主了,可是這等大事,周家人出門的時候自然也是聽到風聲了的,對於周老爺子的詢問,周長寧隻有一個回答“事情一切順利”。
當然了,無論是誰,心底裏都明白周長寧現下在做的事情都無疑是在進行一場賭博,隻是,既然是一家人,理應共患難共進退,那就斷然沒有暗裏抱怨的道理,他們所能做的,也就隻有照顧好家裏人,讓周長寧無後顧之憂地去放手一搏。
不過,周長寧雖然不打算再走科舉的路子,但是,他為懷王辦事,總不能一直依仗著前世的所見所聞,也不能一直依靠著係統,因此,雖然手頭上的事情已經足夠令他忙到飛起了,但周長寧還是未曾放鬆過學習,隻是看的書不再局限於科舉要考的四書五經,而是擴大了閱讀的範圍。
自然而然的,周長平的功課也被他放在了心上,作為曾經的童生,看看剛啟蒙的小堂弟的功課還是不在話下的,對於家裏人,周長寧也自有一套說辭:
“我現在做的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博,可是,周家的子孫後輩總不能眼睛永遠盯著從龍之功那四個字,誰能保證自己一直都能賭贏呢?等到朝廷徹底穩定下來,科舉是必定要重開的,這才是最正統的道路,也是最穩妥的道路。”
由此一來,盡管一家人都對周長平每日清晨早早起床去上學、晚上點著油燈還要背書的辛苦很是不忍,但也從未鬆口同意他不學了,周二柱夫妻倆更是格外讚同周長寧的話,要知道,若不是長寧先前讀了那麽多書,他現在又怎麽可能為王爺做事呢?那可是王爺啊,豈是誰都願意收的?由此便可見得讀書的好處了。
發生在東陽郡的戰爭,是遠在衡池郡的周長寧等人摻和不上的,他與鄭坤能夠做的,也不過是將玻璃帶來的大筆銀兩,換成大量糧草,命人護送去東陽郡罷了,當然了,這一點看似簡單,卻也是至關重要的。
與此同時,一直關注著各郡縣情況的周長寧也很是敏銳地注意到了,朝廷如今對於各地的掌控能力可謂是越來越弱了,對於百姓來說,這可不算是一個好消息啊。
幸好,懷王作為周長寧考察再三的對象,在秦王和楚王先後出局以後,麵對著燕王,表現得可並沒有那般正人君子呢,那廂,燕王還以為他們是陷入了兩方膠著狀態,盡管對於懷王的人似乎每日隻是草草出麵應戰一番有些疑惑不解,但也並未多想。
近半個月後,懷王帶兵出現在朝堂之上,僅憑皇宮的那些疏於鍛煉的侍衛,又怎麽可能抵擋得住他帶過來的士兵呢?於是乎,先帝駕崩之前定下來的三位輔政大臣以及垂簾聽政的皇後娘娘,都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在眾多朝臣的見證之下,寫下了由懷王登基的聖旨。
倒也不是沒有人對懷王這般做法提出異議,畢竟,在他們的設想中,四位王爺最好打得同歸於盡,或是最後的勝出者勢力已經十不存一,如此一來,即便新帝不似年幼的君主好拿捏,但是手下無人可用,不是還得依仗他們嗎?
那三位輔政大臣以及皇後娘娘未必不是這麽想的,隻不過,特殊時期,懷王也並不介意用點非常手段,左不過,史書亦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待一人傻乎乎地冒頭用手指著他以後,地麵上流淌的鮮血明晃晃地告訴著眾臣子,他可並不是一個任人拿捏的包子呢。
先前沒有直接來到皇宮,不過是怕秦王、楚王、燕王三方聯合起來,他被群起而攻之罷了,現下既然是他先下手為強,占了這大義的名分,僅剩燕王一人,怕是也翻不出什麽大的風浪來了。
懷王如是想著,雖然聖旨到手,但一時間並未著急登基,畢竟,籌謀數年才得來的登基大典,他可不希望因為幾個不怎麽聽話的朝臣而鬧出什麽亂子來,於是乎,懷王先以王爺的身份,將自己在各地的心腹召回京中,鄭坤這位表兄自然在此列,而周長寧由於在此戰□□勞不小,自然也沒被懷王遺忘,一並派人往衡池郡去送了聖旨。
彼時的周家人尚且不知道即將有一個多麽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們呢,倒是燕王,由於在京中安插了人手,先一步得到了消息,當即鬱悶得便要吐血,一步之遙,他距離那個位子隻有一步之遙啊!誰曾想到,懷王叔居然這般陰險狡詐,施了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呢?
事實上,鬱悶的又何止燕王一人?他手底下的人,個個兢兢業業地為他出謀劃策,還不是為了這從龍之功、想著一步登天嗎?眼下可倒好,即將到手的從龍之功飛了,不僅如此,怕是還被懷王狠狠地記上了一筆,如此一來,以後又豈會有他們的好日子過呢?
隨即便有人想到了這一茬兒,不甘心地想要鼓動燕王直奔京城,再去奮力搏這最後一次,對於這個提議,燕王不是不心動,隻是,他更懂得什麽叫做審時度勢就是了。
眼下懷王叔距離登基隻差一個大典,卻是已經占盡了大義的名分,他再去嚐試這最後一次,放在天下人眼中,隻會將他打為妄想圖謀篡位的亂臣賊子,何況,守城容易攻城難,懷王叔已然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再垂死掙紮,也是於事無補了。
更何況,誰知道,懷王叔此刻是不是正在以逸待勞,就等著他傻傻地鑽入甕中呢?
懷著這樣想法的燕王不得不承認,歸根結底,他還是少了點兒當皇帝的果決,罷了,不過是給人低頭而已,前半輩子那樣的生活不是照舊過來了嗎?餘生安分守己,想必懷王叔也不會吝嗇於他府上這麽點兒人的飯吧?
實際上,燕王所料不錯,已經從皇後手中拿到兵符的懷王,可謂是裝備齊全,儼然已經將京都變為自己的主場了,如果在主場上,還有那麽多兵馬相助,他還能被燕王幹翻的話,那就隻能說明,他才是那個廢物了。
隻不過,懷王這般守株待兔的心理持續了沒多長時間,就得到了來自暗探的消息,燕王府已經在裁減人馬,讓大部分兵卒解甲歸田了,隻保留了符合燕王規製數量的士兵,與此同時,燕王一家子在數十兵卒的護送下,帶著沉重的兩大馬車的賀禮,已然向著京城的方向來了。
看樣子,是等不到來自燕王的反攻了,懷王心中不無可惜地想道,又少了個樂子!
第八十章
身處衡池郡的周家人, 今日卻是迎來了幾位客人,人是由鄭坤帶過來的,雖然礙於懷王還沒有登基, 沒辦法下明旨, 但口諭的內容以及這幾位客人舉手投足間展露的細節,周家人心裏便已然明了。
有了使者帶來的口諭,周家人需在三日後和鄭坤一家人一道進京, 這樣一來, 收拾行李的時間便有些緊張了,幸好周老太太等人都是極為能幹的,周大新三人忙活著交接這些日子忙碌的事情之餘,也不忘給家裏搭把手, 緊趕慢趕著, 這日清早,人數不少的隊伍就這樣出發了。
一路上眾人都是坐的馬車,雖說由於官道都是土路,趕路趕得急了,一行人難免顯得有些灰頭土臉的, 但是好在, 沿路沒有遇上什麽盜匪,倒是免去了不少麻煩。
當然了,周長寧私以為, 這也是和兩支護衛在車隊身側的隊伍息息相關的, 畢竟,盜匪也不傻, 不會明知道硬碰硬惹不起的角色, 還非要湊上來買教訓。
現在的馬車, 減震裝置可真夠差勁兒的,坐在馬車上,感受著這些日子一成不變的搖晃,周長寧再一次在心底裏吐槽道,這可不代表時下的馬車製造水平不行,隻是,達官貴族家還能想盡各種法子來減輕這種震動,普通的馬車可就沒這種待遇了。
幸好,經過這些日子的趕路,他們眼看著這兩天就要到京城了,聽侍衛首領這樣一說,不止周家人,幾乎是整個隊伍的人心底裏都暗暗鬆了一口氣,畢竟,沿路上再美的風景,經過這些天困在馬車上的日子,也該看厭倦了。
那廂,懷王雖然還沒有正式登基,卻已經將整個京城掌控在了自己的手裏,地方上或許還有人渾水摸魚作亂,京城卻是早已恢複到了以往那種安定祥和的生活狀態,這一點,自然是過了城門以後、周長寧一行人看到街上的百姓而感受到的。
不比鄭家在京城裏早有根基,周家人卻是初來乍到的,原本還在想著今晚該先去哪個客棧湊活著落腳呢,在鄭家人脫離車隊、駛往南城以後,馬車卻是絲毫不停,徑自停在了一座看上去很是氣派的宅子麵前。
“周公子,到地方了,您讓老爺夫人他們先安置吧,至於您,還得先梳洗一番,跟著咱家走一趟了。”專程去了一趟衡池郡的宦官站在周長寧麵前,弓著身子,笑眯眯地說道。
這下,周長寧總算是明白剛剛鄭坤鄭大人那個別有深意的笑容是什麽意思了,看樣子,懷王殿下深諳“千金買馬骨”的道理呐,這不,還沒正式見麵呢,就這樣送了他一份大禮。
不過,周長寧也心知肚明,若不是他此前表現出來的價值打動了懷王,又怎麽會收到這樣一份禮物呢?
宅子裏已經有仆人在打掃了,周長寧和周老爺子說了兩句話,在下人的服侍中先梳洗了一番,換上了房間中早已備好的一件衣裳,這下總算是能夠見人了,那位李公公不著痕跡地點點頭,這才和周長寧一道向著懷王府的方向去了。
是的,雖然眾人都心知肚明,懷王距離那個位子也就是差個儀式上的東西罷了,但是,為了避免朝中的那些個老古板又說些什麽不中聽的話,懷王帶著家眷現在仍舊住在懷王府裏。
盡管這樣,經過重重檢查才來到了廳堂裏的周長寧覺得,現在懷王府的守衛力量怕不是比守著皇宮的人還要多呢,也不知道那些自詡維護正統的老臣到底是怎麽想的,遲一日住進皇宮對這位殿下來說有什麽分別嗎?
侍女上了茶,隻是周長寧並沒有去碰,在廳堂中小坐了一會兒,便聽到了一陣腳步聲傳來,不由得抬眼望去,進來的是一個氣質沉穩的中年男子,單看廳堂中的侍女都行了一禮、退了下去,他便明白,今天要等的正主兒,終於來了!
來者正是懷王,但說實話,在周長寧抬頭露出麵容的時候,盡管對他的年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看到周長寧居然真的這麽年輕,懷王心裏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
“草民周長寧見過王爺!”進門之前被李公公耳提麵命著臨時惡補了一番行禮的知識,周長寧又是個懂得“入鄉隨俗”的人,現下對著懷王行禮,心裏也沒有什麽障礙。
懷王趕忙走過去托住他,不讓周長寧真的跪下來見禮,沉聲道:“先生快快請起!”雖然和周長寧這是第一次正式見麵,但是鑒於他先前做的貢獻,懷王心裏是把他當做自己的門客幕僚一般看待的,稱呼一聲“先生”也不為過。
待懷王在上首坐了下來,這才再次開口道:“先前由於表兄引薦,又和先生通信過幾次,雖說已經知道先生年紀不大卻極有才華,但今日見麵,本王還是難免有些驚訝,也要謝過先生此前願意輔助本王,若非有先生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本王也沒辦法與燕王僵持下去。”
雖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皇帝了,麵對的還是周長寧這樣一個少年,但懷王並沒有顯露出絲毫驕矜之色,言語之間反而很是客氣。
“殿下言重了,草民所做的,隻是決定一場戰役勝利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最關鍵的,還是殿下知人善用、運籌帷幄之功啊。”
話雖這樣說,但周長寧的臉上卻絲毫不見惶恐之色,當然了,這樣一個清秀的少年即便說的是吹捧之語,可看到他眼底的真誠,還是難免讓懷王心情大好。
“聽聞先生原是黎縣青石鎮人,如今來到京城,怕是還得一陣子時間適應,這樣吧,先生這些日子大可先好好陪伴家人,對京城也多熟悉了解一番,若有什麽疑惑,可去尋表兄解答,待過些日子,先生有了正經差事做,再想尋些清閑時光,怕就是難了!”
自然,懷王指的就是他登基之後了,不過,根據周長寧之前所做的事情,他大抵能夠猜到,懷王對他的安排極大可能是去戶部,隻是,他自己卻有些別的想法。
因此,周長寧掏出賬本來,呈遞給懷王:“啟稟殿下,玻璃這門生意已經有了起色,隻需殿下派人去接手、維持好先前的局麵即可,這便是賬本了,各項支出、利潤,草民都已經一一羅列,可在五日內交接給後來的大人。
草民鬥膽,也想給自己求個恩典,若是殿下想賜草民一個差事做,草民想去工部,還望殿下能夠恩準!”
懷王接過賬本,翻開來看了兩眼,對周長寧想去工部的事情不置可否,反而對他賬本上所用的記賬法有了興趣:“本王看先生這記賬的法子極為簡單清晰,可以說一目了然,可是先生自創的?”
一直以來,賬目這兩個字便牽扯到了許許多多,裏麵的水可深得很呐,然而,懷王剛剛草草翻了兩下,卻是見到這賬本上的賬目格外清晰,有沒有不對勁兒的地方幾乎是一眼便能察覺出來,若是這記賬法能夠推廣開來,能夠免去多少貪官汙吏在其中層層剝削啊,由不得懷王不心動。
畢竟,他之前隻是個王爺,可是等到他登基以後,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了,那些貪官汙吏貪的是國庫的銀子嗎?不,那分明是他的銀子啊!
懷王會對這記賬法感興趣,自然也在周長寧的意料之中,他是以表格的形式做的賬目,因此,其中沒有絲毫能夠做手腳的可能性,至於為何想去工部、卻還是要把記賬法扔出來呢,那自然是不想日後找戶部的人要銀子的時候被卡了,再者,相信有記賬法在,也不怕懷王登基之後忙得把他忘到腦後去了。
第八十一章
等到周長寧從懷王府回來, 在飯桌上,便和一大家子大致上交代了今天的談話內容,自然, 他不久後便會被授予官職, 這一點才是周家人最關注的。
周老爺子掩住心裏的激動,口中不住地說著“好!好!”周家人誰也沒笑話老爺子的失態,畢竟, 誰能想到, 他們這一大家子從地裏刨食兒的泥腿子,居然還有改換門庭的一天呢?
周長寧的目光放在了剛剛懷王府的人送來的木盒子上麵,打開一看,心中雖然有驚訝, 但也覺得懷王的確是個做事敞亮的人。
周大新見自家兒子表情有異, 忍不住出聲詢問道:“長寧,怎麽了?可是王爺送來的東西有什麽不妥?”
周長寧回過神來,搖頭道:“沒什麽。”轉而將盒子原封不動地推給了老爺子:“爺爺,王爺命人送來了咱們這座宅子的房契,還有京城郊外一個小莊子的地契以及五十畝地的田契, 最重要的是, 還有咱們這座宅子裏服侍的下人的身契,這些東西還是該您老人家收著才是。”
對於現在的周家來說,一次性給予太多東西, 宛若三歲小兒抱著金磚過市, 反而不美,由此可見, 懷王的確是真心考慮到了周長寧當下的處境的。
不過, 周長寧心裏隱隱也明白了幾分, 這些東西對於懷王來說不值一提,但對於周家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了,關鍵是,即便周家有先前玻璃和白糖兩門生意的少量分紅,目前並不缺銀子花,可是在京城這樣的地方,莊子和宅子都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
毫無疑問,懷王這樣體貼周到,也有一定的安撫成分在,對此,周長寧也並不覺得意外,經過今天與懷王的交流,他心裏一清二楚。
即便他先前就投靠了懷王,還給他帶去了那麽大一筆銀子,立的功勞不小,可是,他的年紀在那裏擺著呢,懷王絕對不會冒著讓朝中重臣不滿的風險,把周長寧這樣一個非正統科舉出身的毛頭小子一下子放在什麽重要的職位上去。
當然了,看到這些東西,周家人還是難免吃驚不已,還是周老爺子率先鎮定下來:“好了,王爺既然願意拿出這麽多東西來收買人心,那就意味著長寧能夠帶給他的東西更多,何須這般大驚小怪!
咱們一大家子這一路上,從青石鎮到東陽郡,從衡池郡再到京城,殊為不易,隻是,你們也莫要忘記,咱們一大家子先前是礙於徭役賦稅才沒有去官衙登記,實際上卻是早已分了家的。
這一路上的吃喝花用,長寧出力不少,但你們做叔叔嬸嬸的,也不能真就這麽指望著侄子一輩子過活,長寧孝順,心裏不會有什麽怨言,但你們難道就心甘情願讓子女以後挺不起身板嗎?
這些東西,既然長寧說了,那我老頭子就先收著,但是呢,你們幾個正值壯年的,也不能就這麽縮在家裏頤養天年了,還是該想想給自己接下來找些什麽事情做。”
周家人原本就感情不錯,經過逃荒的經曆,又多次遇到艱險阻難,一家子相處便更加和睦了,這會兒,即便周老爺子出麵唱了這個黑臉,也並沒有人麵露異色,相反,周大新兄弟三個都不由得思索起來,顯然,周老爺子的話,也戳中了他們自己內心一直以來的痛點。
見狀,周老爺子這才滿意地點點頭,隻要三個兒子時刻不忘手足情誼,這個家,就散不了。
不過,周長寧倒是想起來了一樁事:“二叔,你種莊稼是一把好手,等我去了工部任職,大概還有事情需要你幫忙呢,要是運作得當的話,說不定也能給你討個一官半職的,雖然還不確定什麽時候才能開始著手做,但是早做準備總是好的。
似乎是在一夜之間,“玻璃”成為了衡池郡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似的,不止是官宦人家,就連普通百姓,隻要知曉城中新開了個賣玻璃的鋪子的,就忍不住過去瞅了幾眼,也就是這麽幾眼,目光登時便移不開了。
大片的玻璃不好燒,售價貴這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便攜鏡這種東西,不過是用邊角料打磨出來的罷了,頂多再為它加上裝飾好看的外殼,並不費什麽功夫。
因此,早在鋪子正式對外營業之前,周長寧便打算好了,玻璃門窗這些東西自然是達官貴族才能用得起的,價格高上一些也無妨,就算出貨量少些,可利潤擺在那裏呢,嚴格算起來,工坊能夠獲得的,仍舊是一個天文數字。
而便攜鏡自然是專程為普通百姓準備的,隻要不是家裏當真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咬咬牙花上幾十文錢,就能買到一個便攜鏡,就算小了點兒,但這也是玻璃啊,和那些大官老爺們家裏用的一樣。
理所當然的,鋪子的生意一日好過一日,每日進賬的數字,除掉成本以後的淨利潤,令見過世麵的鄭坤都不由得有些眼紅了,自然,生意這般好,可不就惹到了某些人的眼了嗎?
隻不過,在一些人剛剛伸出爪子試圖試探一番周長寧這個“少年掌櫃”的底細以後,就被早有準備的鄭坤冷哼一聲,剁掉了爪子,玻璃這門生意關乎王爺大業,他又怎麽可能容忍這些宵小之輩在這上麵動心思呢?
而就在衡池郡及其周邊的幾個郡縣漸漸傳出玻璃的名聲以後,鄭坤派去棲元郡的隊伍也終於到了,現下即便是官道,也多有崎嶇不平之處,而周長寧也早早叮囑過鄭坤,玻璃可不是什麽無堅不摧的東西,萬一送去棲元郡的路上給碎了......
醜話說在了前頭,因此,這些人一路上幾乎是提心吊膽地護著此行押送的物件的,既要擔心馬車翻了,損壞了上麵的東西,還要擔心半路上有可能突然竄出來的匪盜,等終於到了棲元郡,心底裏這才算是好好地鬆了一口氣。
陪同他們一道押送貨物的人裏麵,當然還有鄭坤的親信了,隻不過,難得能夠在懷王麵前露一次臉,他們才剛開始心情激動呢,正準備對著王爺好生介紹一番這玻璃的用處,後腳,來自衡池郡的信件便被人快馬加鞭地送到了。
毫無疑問,比起麵前的馬車上或許能讓他的府邸“煥然一新”的玻璃,懷王還是對於這封信的內容更感興趣一些,畢竟,隻需要在心裏估算一番時間,想來那個周長寧提出的這門玻璃生意是否可行,就該有事實來證明一番了。
懷王的幕僚都跟在他的身邊,待到懷王拆開信件一看,臉上的笑意越發明顯起來,這幾位幕僚的心同樣跟撓癢癢似的,一個比一個好奇,若不是擔心動作不雅,又顯得有幾分冒失的話,隻怕一個個都恨不得伸出脖子來當一回“長頸鹿”呢。
不過,懷王到底還記著他的幕僚們呢,看完了信件,不忘遞給他們,示意他們自行傳閱,其實,這封信裏關於他們表兄弟之間寒暄的內容很少很少,鄭坤自己就是個實幹派,也深知懷王並不喜歡那等隻會說得天花亂墜之人,便在寫信的時候,依照著周長寧的建議,畫了個簡單的表格,近幾日玻璃鋪子的生意如何,幾乎是一目了然。
當然了,幕僚們若是沒有才學的話,也不可能被懷王留在身邊這麽長時間的,一個個目光如炬,都看出來了表格這種法子的簡便之處,看鄭大人在信裏說,這又是那位不足弱冠之齡的周長寧周公子提出來的?幕僚們對視一眼,內心不由得興起了幾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悵然之感。
作者有話說:
第七十九章
事實上, 來自後世的周長寧還有更多貼合當下實際、卻又能推進曆史進程的法子呢,隻不過,那些東西大都是隻能等到懷王登基以後才能拿出來的了, 目前來說, 周長寧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懷王的錢袋子。
可別小看了這個稱號,在幾位王爺爭鋒的緊要關頭, 能否保證供給顯然至關重要, 至於等到懷王登基以後,周長寧對自己的事業規劃,他自然也是早就打算好了的。
話說回來,玻璃送到棲元郡以後, 那些個幕僚門客自然也不是吃幹飯的, 一個個好似在懷王麵前“爭寵”一般,心底裏發誓決不能讓周長寧這個投靠王爺的新人就這麽給比了下去,拿出來的主意各有各的可行之處。
借著一場懷王府舉辦的宴會,玻璃成功地進入到了高層官員的視野當中,無論是為了向懷王示好, 還是為了不在同僚麵前失了麵子, 又或者是的確感受到了換成玻璃門窗以後的方便之處,總之,周長寧早早便令工坊囤積的大批玻璃存貨沒過幾天便清空了大半, 還有不少提前預定了的單子, 導致工坊的人不得不“幸福又痛苦”地趕工著。
而另一邊,懷王在棲元郡布置謀劃多年, 實則隻差一個合適的契機便可以參與到這場奪位之戰中, 眼下周長寧主事的這門玻璃生意利潤相當可觀, 且這是一門長久的生意,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他的軍隊的“續航能力”,如此一來,懷王心底裏一直擔憂著的最後一個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於是乎,在周長寧一家人抵達衡池郡的第八個月、他暗裏投靠懷王半年整的時間,懷王悄悄率兵馬前往東陽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了勢力相對較弱的秦王一個措手不及,在其餘三人共同的默契之下,秦王成為最先出局的那一個,與此同時,這也標誌著,懷王正式向天下人宣告,加入到了奪位的戰鬥中來。
關於一些具體的小事,周長寧或許會瞞著家裏人,自己做主了,可是這等大事,周家人出門的時候自然也是聽到風聲了的,對於周老爺子的詢問,周長寧隻有一個回答“事情一切順利”。
當然了,無論是誰,心底裏都明白周長寧現下在做的事情都無疑是在進行一場賭博,隻是,既然是一家人,理應共患難共進退,那就斷然沒有暗裏抱怨的道理,他們所能做的,也就隻有照顧好家裏人,讓周長寧無後顧之憂地去放手一搏。
不過,周長寧雖然不打算再走科舉的路子,但是,他為懷王辦事,總不能一直依仗著前世的所見所聞,也不能一直依靠著係統,因此,雖然手頭上的事情已經足夠令他忙到飛起了,但周長寧還是未曾放鬆過學習,隻是看的書不再局限於科舉要考的四書五經,而是擴大了閱讀的範圍。
自然而然的,周長平的功課也被他放在了心上,作為曾經的童生,看看剛啟蒙的小堂弟的功課還是不在話下的,對於家裏人,周長寧也自有一套說辭:
“我現在做的事情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賭博,可是,周家的子孫後輩總不能眼睛永遠盯著從龍之功那四個字,誰能保證自己一直都能賭贏呢?等到朝廷徹底穩定下來,科舉是必定要重開的,這才是最正統的道路,也是最穩妥的道路。”
由此一來,盡管一家人都對周長平每日清晨早早起床去上學、晚上點著油燈還要背書的辛苦很是不忍,但也從未鬆口同意他不學了,周二柱夫妻倆更是格外讚同周長寧的話,要知道,若不是長寧先前讀了那麽多書,他現在又怎麽可能為王爺做事呢?那可是王爺啊,豈是誰都願意收的?由此便可見得讀書的好處了。
發生在東陽郡的戰爭,是遠在衡池郡的周長寧等人摻和不上的,他與鄭坤能夠做的,也不過是將玻璃帶來的大筆銀兩,換成大量糧草,命人護送去東陽郡罷了,當然了,這一點看似簡單,卻也是至關重要的。
與此同時,一直關注著各郡縣情況的周長寧也很是敏銳地注意到了,朝廷如今對於各地的掌控能力可謂是越來越弱了,對於百姓來說,這可不算是一個好消息啊。
幸好,懷王作為周長寧考察再三的對象,在秦王和楚王先後出局以後,麵對著燕王,表現得可並沒有那般正人君子呢,那廂,燕王還以為他們是陷入了兩方膠著狀態,盡管對於懷王的人似乎每日隻是草草出麵應戰一番有些疑惑不解,但也並未多想。
近半個月後,懷王帶兵出現在朝堂之上,僅憑皇宮的那些疏於鍛煉的侍衛,又怎麽可能抵擋得住他帶過來的士兵呢?於是乎,先帝駕崩之前定下來的三位輔政大臣以及垂簾聽政的皇後娘娘,都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貴的頭顱,在眾多朝臣的見證之下,寫下了由懷王登基的聖旨。
倒也不是沒有人對懷王這般做法提出異議,畢竟,在他們的設想中,四位王爺最好打得同歸於盡,或是最後的勝出者勢力已經十不存一,如此一來,即便新帝不似年幼的君主好拿捏,但是手下無人可用,不是還得依仗他們嗎?
那三位輔政大臣以及皇後娘娘未必不是這麽想的,隻不過,特殊時期,懷王也並不介意用點非常手段,左不過,史書亦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待一人傻乎乎地冒頭用手指著他以後,地麵上流淌的鮮血明晃晃地告訴著眾臣子,他可並不是一個任人拿捏的包子呢。
先前沒有直接來到皇宮,不過是怕秦王、楚王、燕王三方聯合起來,他被群起而攻之罷了,現下既然是他先下手為強,占了這大義的名分,僅剩燕王一人,怕是也翻不出什麽大的風浪來了。
懷王如是想著,雖然聖旨到手,但一時間並未著急登基,畢竟,籌謀數年才得來的登基大典,他可不希望因為幾個不怎麽聽話的朝臣而鬧出什麽亂子來,於是乎,懷王先以王爺的身份,將自己在各地的心腹召回京中,鄭坤這位表兄自然在此列,而周長寧由於在此戰□□勞不小,自然也沒被懷王遺忘,一並派人往衡池郡去送了聖旨。
彼時的周家人尚且不知道即將有一個多麽大的驚喜在等待著他們呢,倒是燕王,由於在京中安插了人手,先一步得到了消息,當即鬱悶得便要吐血,一步之遙,他距離那個位子隻有一步之遙啊!誰曾想到,懷王叔居然這般陰險狡詐,施了這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呢?
事實上,鬱悶的又何止燕王一人?他手底下的人,個個兢兢業業地為他出謀劃策,還不是為了這從龍之功、想著一步登天嗎?眼下可倒好,即將到手的從龍之功飛了,不僅如此,怕是還被懷王狠狠地記上了一筆,如此一來,以後又豈會有他們的好日子過呢?
隨即便有人想到了這一茬兒,不甘心地想要鼓動燕王直奔京城,再去奮力搏這最後一次,對於這個提議,燕王不是不心動,隻是,他更懂得什麽叫做審時度勢就是了。
眼下懷王叔距離登基隻差一個大典,卻是已經占盡了大義的名分,他再去嚐試這最後一次,放在天下人眼中,隻會將他打為妄想圖謀篡位的亂臣賊子,何況,守城容易攻城難,懷王叔已然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再垂死掙紮,也是於事無補了。
更何況,誰知道,懷王叔此刻是不是正在以逸待勞,就等著他傻傻地鑽入甕中呢?
懷著這樣想法的燕王不得不承認,歸根結底,他還是少了點兒當皇帝的果決,罷了,不過是給人低頭而已,前半輩子那樣的生活不是照舊過來了嗎?餘生安分守己,想必懷王叔也不會吝嗇於他府上這麽點兒人的飯吧?
實際上,燕王所料不錯,已經從皇後手中拿到兵符的懷王,可謂是裝備齊全,儼然已經將京都變為自己的主場了,如果在主場上,還有那麽多兵馬相助,他還能被燕王幹翻的話,那就隻能說明,他才是那個廢物了。
隻不過,懷王這般守株待兔的心理持續了沒多長時間,就得到了來自暗探的消息,燕王府已經在裁減人馬,讓大部分兵卒解甲歸田了,隻保留了符合燕王規製數量的士兵,與此同時,燕王一家子在數十兵卒的護送下,帶著沉重的兩大馬車的賀禮,已然向著京城的方向來了。
看樣子,是等不到來自燕王的反攻了,懷王心中不無可惜地想道,又少了個樂子!
第八十章
身處衡池郡的周家人, 今日卻是迎來了幾位客人,人是由鄭坤帶過來的,雖然礙於懷王還沒有登基, 沒辦法下明旨, 但口諭的內容以及這幾位客人舉手投足間展露的細節,周家人心裏便已然明了。
有了使者帶來的口諭,周家人需在三日後和鄭坤一家人一道進京, 這樣一來, 收拾行李的時間便有些緊張了,幸好周老太太等人都是極為能幹的,周大新三人忙活著交接這些日子忙碌的事情之餘,也不忘給家裏搭把手, 緊趕慢趕著, 這日清早,人數不少的隊伍就這樣出發了。
一路上眾人都是坐的馬車,雖說由於官道都是土路,趕路趕得急了,一行人難免顯得有些灰頭土臉的, 但是好在, 沿路沒有遇上什麽盜匪,倒是免去了不少麻煩。
當然了,周長寧私以為, 這也是和兩支護衛在車隊身側的隊伍息息相關的, 畢竟,盜匪也不傻, 不會明知道硬碰硬惹不起的角色, 還非要湊上來買教訓。
現在的馬車, 減震裝置可真夠差勁兒的,坐在馬車上,感受著這些日子一成不變的搖晃,周長寧再一次在心底裏吐槽道,這可不代表時下的馬車製造水平不行,隻是,達官貴族家還能想盡各種法子來減輕這種震動,普通的馬車可就沒這種待遇了。
幸好,經過這些日子的趕路,他們眼看著這兩天就要到京城了,聽侍衛首領這樣一說,不止周家人,幾乎是整個隊伍的人心底裏都暗暗鬆了一口氣,畢竟,沿路上再美的風景,經過這些天困在馬車上的日子,也該看厭倦了。
那廂,懷王雖然還沒有正式登基,卻已經將整個京城掌控在了自己的手裏,地方上或許還有人渾水摸魚作亂,京城卻是早已恢複到了以往那種安定祥和的生活狀態,這一點,自然是過了城門以後、周長寧一行人看到街上的百姓而感受到的。
不比鄭家在京城裏早有根基,周家人卻是初來乍到的,原本還在想著今晚該先去哪個客棧湊活著落腳呢,在鄭家人脫離車隊、駛往南城以後,馬車卻是絲毫不停,徑自停在了一座看上去很是氣派的宅子麵前。
“周公子,到地方了,您讓老爺夫人他們先安置吧,至於您,還得先梳洗一番,跟著咱家走一趟了。”專程去了一趟衡池郡的宦官站在周長寧麵前,弓著身子,笑眯眯地說道。
這下,周長寧總算是明白剛剛鄭坤鄭大人那個別有深意的笑容是什麽意思了,看樣子,懷王殿下深諳“千金買馬骨”的道理呐,這不,還沒正式見麵呢,就這樣送了他一份大禮。
不過,周長寧也心知肚明,若不是他此前表現出來的價值打動了懷王,又怎麽會收到這樣一份禮物呢?
宅子裏已經有仆人在打掃了,周長寧和周老爺子說了兩句話,在下人的服侍中先梳洗了一番,換上了房間中早已備好的一件衣裳,這下總算是能夠見人了,那位李公公不著痕跡地點點頭,這才和周長寧一道向著懷王府的方向去了。
是的,雖然眾人都心知肚明,懷王距離那個位子也就是差個儀式上的東西罷了,但是,為了避免朝中的那些個老古板又說些什麽不中聽的話,懷王帶著家眷現在仍舊住在懷王府裏。
盡管這樣,經過重重檢查才來到了廳堂裏的周長寧覺得,現在懷王府的守衛力量怕不是比守著皇宮的人還要多呢,也不知道那些自詡維護正統的老臣到底是怎麽想的,遲一日住進皇宮對這位殿下來說有什麽分別嗎?
侍女上了茶,隻是周長寧並沒有去碰,在廳堂中小坐了一會兒,便聽到了一陣腳步聲傳來,不由得抬眼望去,進來的是一個氣質沉穩的中年男子,單看廳堂中的侍女都行了一禮、退了下去,他便明白,今天要等的正主兒,終於來了!
來者正是懷王,但說實話,在周長寧抬頭露出麵容的時候,盡管對他的年齡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是看到周長寧居然真的這麽年輕,懷王心裏還是忍不住吃了一驚。
“草民周長寧見過王爺!”進門之前被李公公耳提麵命著臨時惡補了一番行禮的知識,周長寧又是個懂得“入鄉隨俗”的人,現下對著懷王行禮,心裏也沒有什麽障礙。
懷王趕忙走過去托住他,不讓周長寧真的跪下來見禮,沉聲道:“先生快快請起!”雖然和周長寧這是第一次正式見麵,但是鑒於他先前做的貢獻,懷王心裏是把他當做自己的門客幕僚一般看待的,稱呼一聲“先生”也不為過。
待懷王在上首坐了下來,這才再次開口道:“先前由於表兄引薦,又和先生通信過幾次,雖說已經知道先生年紀不大卻極有才華,但今日見麵,本王還是難免有些驚訝,也要謝過先生此前願意輔助本王,若非有先生源源不斷地提供糧草,本王也沒辦法與燕王僵持下去。”
雖說已經是板上釘釘的皇帝了,麵對的還是周長寧這樣一個少年,但懷王並沒有顯露出絲毫驕矜之色,言語之間反而很是客氣。
“殿下言重了,草民所做的,隻是決定一場戰役勝利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最關鍵的,還是殿下知人善用、運籌帷幄之功啊。”
話雖這樣說,但周長寧的臉上卻絲毫不見惶恐之色,當然了,這樣一個清秀的少年即便說的是吹捧之語,可看到他眼底的真誠,還是難免讓懷王心情大好。
“聽聞先生原是黎縣青石鎮人,如今來到京城,怕是還得一陣子時間適應,這樣吧,先生這些日子大可先好好陪伴家人,對京城也多熟悉了解一番,若有什麽疑惑,可去尋表兄解答,待過些日子,先生有了正經差事做,再想尋些清閑時光,怕就是難了!”
自然,懷王指的就是他登基之後了,不過,根據周長寧之前所做的事情,他大抵能夠猜到,懷王對他的安排極大可能是去戶部,隻是,他自己卻有些別的想法。
因此,周長寧掏出賬本來,呈遞給懷王:“啟稟殿下,玻璃這門生意已經有了起色,隻需殿下派人去接手、維持好先前的局麵即可,這便是賬本了,各項支出、利潤,草民都已經一一羅列,可在五日內交接給後來的大人。
草民鬥膽,也想給自己求個恩典,若是殿下想賜草民一個差事做,草民想去工部,還望殿下能夠恩準!”
懷王接過賬本,翻開來看了兩眼,對周長寧想去工部的事情不置可否,反而對他賬本上所用的記賬法有了興趣:“本王看先生這記賬的法子極為簡單清晰,可以說一目了然,可是先生自創的?”
一直以來,賬目這兩個字便牽扯到了許許多多,裏麵的水可深得很呐,然而,懷王剛剛草草翻了兩下,卻是見到這賬本上的賬目格外清晰,有沒有不對勁兒的地方幾乎是一眼便能察覺出來,若是這記賬法能夠推廣開來,能夠免去多少貪官汙吏在其中層層剝削啊,由不得懷王不心動。
畢竟,他之前隻是個王爺,可是等到他登基以後,整個天下都是他的了,那些貪官汙吏貪的是國庫的銀子嗎?不,那分明是他的銀子啊!
懷王會對這記賬法感興趣,自然也在周長寧的意料之中,他是以表格的形式做的賬目,因此,其中沒有絲毫能夠做手腳的可能性,至於為何想去工部、卻還是要把記賬法扔出來呢,那自然是不想日後找戶部的人要銀子的時候被卡了,再者,相信有記賬法在,也不怕懷王登基之後忙得把他忘到腦後去了。
第八十一章
等到周長寧從懷王府回來, 在飯桌上,便和一大家子大致上交代了今天的談話內容,自然, 他不久後便會被授予官職, 這一點才是周家人最關注的。
周老爺子掩住心裏的激動,口中不住地說著“好!好!”周家人誰也沒笑話老爺子的失態,畢竟, 誰能想到, 他們這一大家子從地裏刨食兒的泥腿子,居然還有改換門庭的一天呢?
周長寧的目光放在了剛剛懷王府的人送來的木盒子上麵,打開一看,心中雖然有驚訝, 但也覺得懷王的確是個做事敞亮的人。
周大新見自家兒子表情有異, 忍不住出聲詢問道:“長寧,怎麽了?可是王爺送來的東西有什麽不妥?”
周長寧回過神來,搖頭道:“沒什麽。”轉而將盒子原封不動地推給了老爺子:“爺爺,王爺命人送來了咱們這座宅子的房契,還有京城郊外一個小莊子的地契以及五十畝地的田契, 最重要的是, 還有咱們這座宅子裏服侍的下人的身契,這些東西還是該您老人家收著才是。”
對於現在的周家來說,一次性給予太多東西, 宛若三歲小兒抱著金磚過市, 反而不美,由此可見, 懷王的確是真心考慮到了周長寧當下的處境的。
不過, 周長寧心裏隱隱也明白了幾分, 這些東西對於懷王來說不值一提,但對於周家來說,無疑是相當大的一筆財富了,關鍵是,即便周家有先前玻璃和白糖兩門生意的少量分紅,目前並不缺銀子花,可是在京城這樣的地方,莊子和宅子都不是有錢就能買得到的。
毫無疑問,懷王這樣體貼周到,也有一定的安撫成分在,對此,周長寧也並不覺得意外,經過今天與懷王的交流,他心裏一清二楚。
即便他先前就投靠了懷王,還給他帶去了那麽大一筆銀子,立的功勞不小,可是,他的年紀在那裏擺著呢,懷王絕對不會冒著讓朝中重臣不滿的風險,把周長寧這樣一個非正統科舉出身的毛頭小子一下子放在什麽重要的職位上去。
當然了,看到這些東西,周家人還是難免吃驚不已,還是周老爺子率先鎮定下來:“好了,王爺既然願意拿出這麽多東西來收買人心,那就意味著長寧能夠帶給他的東西更多,何須這般大驚小怪!
咱們一大家子這一路上,從青石鎮到東陽郡,從衡池郡再到京城,殊為不易,隻是,你們也莫要忘記,咱們一大家子先前是礙於徭役賦稅才沒有去官衙登記,實際上卻是早已分了家的。
這一路上的吃喝花用,長寧出力不少,但你們做叔叔嬸嬸的,也不能真就這麽指望著侄子一輩子過活,長寧孝順,心裏不會有什麽怨言,但你們難道就心甘情願讓子女以後挺不起身板嗎?
這些東西,既然長寧說了,那我老頭子就先收著,但是呢,你們幾個正值壯年的,也不能就這麽縮在家裏頤養天年了,還是該想想給自己接下來找些什麽事情做。”
周家人原本就感情不錯,經過逃荒的經曆,又多次遇到艱險阻難,一家子相處便更加和睦了,這會兒,即便周老爺子出麵唱了這個黑臉,也並沒有人麵露異色,相反,周大新兄弟三個都不由得思索起來,顯然,周老爺子的話,也戳中了他們自己內心一直以來的痛點。
見狀,周老爺子這才滿意地點點頭,隻要三個兒子時刻不忘手足情誼,這個家,就散不了。
不過,周長寧倒是想起來了一樁事:“二叔,你種莊稼是一把好手,等我去了工部任職,大概還有事情需要你幫忙呢,要是運作得當的話,說不定也能給你討個一官半職的,雖然還不確定什麽時候才能開始著手做,但是早做準備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