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做的飲食器具極好,既輕便又便宜,而且耐用得很。揚州那邊來信,說這東西特別受揚州小食攤的歡迎,不少小攤販都想再賣,不知道還有沒有貨。”


    這夥計口齒伶俐,一句話把事情交代了個清楚。


    葫蘆器具在潞州城確實沒消息,但在揚州城卻有了門路。


    雖然跟紀煬想的不一樣,他本想做低端的家庭飲食器具,怎麽這會聽著,快成一次性餐具了?


    夥計口中的揚州小食攤,不就是走街串巷賣小吃的攤子?


    這器具被他們發現了妙用?


    不過稍微想想也是,這東西輕便,豈不是正適合走街串巷攜帶?重量輕,還不容易壞,高溫低溫都成,模樣也不遜色。


    紀煬跟玉縣丞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出好笑跟驚訝。


    同時還有商機!


    揚州城那是多繁華的地方,那邊的小食攤可太多,如果他們都買的話,那葫蘆作坊?豈不是隨時都能開啟?


    說不定還能超過化肥作坊?


    當然這是玉縣丞的想法,這都快成他心裏執念了。


    還真東邊不亮西邊亮。


    誰能想到葫蘆器具在這上麵竟然有名。


    不過也能看出其中潛力。


    玉縣丞連忙道:“有是有的,但不多了,你們想要多少?”


    夥計答:“揚州那邊來信,說先要五千套,如果可以的話,現在就可以付定金。你們交貨的話直接給隔壁常華縣,那邊也有我們店鋪,他們直接走水路過潞州送揚州。”


    人家都已經把事情安排妥當了,不愧是能開好幾個連鎖店的雜貨店。


    這些事自然不用紀煬一點點負責,玉縣丞都能安排好。


    隻是五千個葫蘆器具,確實太多,兩邊商議過後,等到七月前交貨就行,五六月葫蘆成熟,給一些時間趕工送去。


    夥計那邊也是做慣這些事的,算是簽了契約,又留下二成定金,共計八兩銀子,餘款三十二兩,等交貨給常華縣鋪子的時候,一並付清。


    生意做得如此順暢,也跟葫蘆作坊背靠衙門有關。


    好歹知縣跟縣丞都在這,那鋪子夥計也不敢亂說什麽。


    等夥計離開,玉縣丞才小小歡呼,興奮道:“真好啊,賺了八兩定金!八兩呢!”


    “餘款還有三十二兩!”


    紀煬想笑,又吩咐道:“五千個葫蘆已經不少,但聽他們的口氣,後續應該還會需要。所以這種植一定要上心。”


    “如果咱們供應不上,人家可會找其他種葫蘆的了。”


    生意要做成,不光東西要好,更要能供應上,這可不是什麽稀缺東西,能搞饑餓營銷。


    先前那筆生意不算,如今的五千個葫蘆才算是第一筆生意,這筆做不好,人家轉頭就能找能做好的。


    如今也就是給扶江縣衙門麵子,才舍近求遠,找他們供應這頭一批。


    同樣,也是看在滕顯的麵子上,否則不至於如此。


    被紀煬點了幾句,玉縣丞穩重下來,隨即有些不好意思,明明自己比紀煬年長,卻還沒他想事情周全。


    這邊略略又做了會,玉縣丞便準備去上集村一趟,跟葫蘆江家說明此事,讓他趁著春天多種點葫蘆,最好能帶著村子一起種。


    想必這種好事,他們肯定不會拒絕。


    豈止不會拒絕,上集村知道此事,葫蘆江家實在有些傻眼,去年他們家的葫蘆盡數賣光不說,今年還能賣出?


    那葫蘆作坊還真的開成了?


    想想扶江縣東的淩家湖借著知縣大人的指點,如今家家戶戶都能掙到銀錢,化肥作坊更是火熱。


    沒想到他們扶江縣西的上集村也行?


    廢話也不多說,幾乎整個上集村都開始占荒地,準備種葫蘆。


    開耕荒地是好事,裏長跟玉縣丞隻有讚揚的份。


    隻是扶江縣五個村子,現在兩個村子都有收獲,還都是距離扶江縣最遠的村子在賺錢跟賺錢的路上。


    反而距離扶江縣最近的馬家灣,三江村,還有玉家湖毫無動靜。


    特別是玉家湖,好歹也是玉縣丞的老家,卻一點額外的好處也沒有,心裏難免氣悶。


    玉縣丞聽此也隻是冷笑,他雖姓玉,卻跟玉家湖關係不好,還幫忙?想得美。


    紀煬略略知道這些情況,他看過老大人留下的遊記,身邊又有江小子,什麽八卦聽不到。


    玉家湖確實是玉縣丞的老家,可中間的矛盾卻極多。


    當初玉縣丞家中困頓,父親早亡,留下母親一人撫養他長大,雖說也有人幫扶,但同樣沒少受人冷眼。


    一個村子,自然什麽人都有。


    之後他漸漸長大,人聰明,家裏幾畝田經營的也不錯,隻是娶了媳婦,又生了兩個娃娃,又趕上那幾年收成不好,養活不了全家。


    所以玉縣丞幹脆去外麵尋出路,托了好大的人情到潞州城一個店鋪當夥計,他記賬的本事也是從這知道一點。


    可沒想到他出去做事,村裏幾個潑皮嫉妒眼紅,欺負他家老母親跟娘子娃娃們,事情都鬧到前知縣,也就是那位老大人跟前。


    玉縣丞見此隻好辭去城裏的活計回來,好在那位老大人雖不愛管事,也覺得玉家湖的人過分,又知曉他在外做過事,便留在身邊當個小吏。


    之後不必說了,玉縣丞好學肯幹,又努力習字記賬,這才有今天的日子。


    他沒當縣丞的時候,就把母親妻兒接到縣城住,當了之後更是讓他們住到府衙的院子,算是揚眉吐氣。


    之後母親去世,也算風光體麵,可跟玉家湖一些人戶的梁子算是結下。


    現在五個村子裏,兩個村都在掙錢,另外三個村自然眼紅,隻有玉家湖眼紅之餘還有些後怕。


    隻怕玉縣丞會報複他們。


    好在玉家湖還有幾家之前幫扶過玉縣丞老母親跟妻兒,現在還當親戚走動,大家也盼著能緩和關係。


    紀煬聽著,算是從江小子口中又知道這些內情。


    沒想到玉縣丞身上還有這種事。


    不過也是,在這種窮鄉僻壤還能習字記賬,當上縣丞,必然有些坎坷。


    聽過之後,紀煬看向江小子,開口道:“之前讓你寫的大字呢?又忘了?”


    江小子立刻後退:“知縣大人,您不能聽完八卦就問我要作業吧?”


    如今江小子長高不少,看著更皮實了。


    紀煬搖頭道:“快寫,不寫不準吃飯。”


    竟然這樣?江小子倒也不煩寫字,可不吃飯不行!聽聽都不行!


    知道這些過往,對紀煬來說也更好處理各自的關係,不過他相信以玉縣丞的聰明,也不會做什麽公報私仇的事。


    所以這事聽過也就聽過了。


    如今兩個作坊都算平穩發展,除了葫蘆作坊竟然意外發展到揚州之外,其他都挺好的。


    化肥那邊也因為春耕即將到來,整個村子無論男女老幼,都在努力做事,在淩裏長帶領下分工合作,準備好春耕用的化肥。


    這次的化肥還跟之前一樣,各村去找裏長報數量拿到批條,這次的批條在今年年底十二月前還錢即可。


    每次紀煬給出的償還時間都很寬鬆,說是無息貸款也不為過。


    有之前的經驗,各村自然有條不紊進行,提到這事無不誇讚,但紀煬明顯發現,這次來預支化肥的門戶少了一些,估計是春天的豌豆已經收獲賣出,手裏有餘錢的。


    今年扶江縣的豌豆跟白菜一樣,長得十分飽滿,還是隔壁縣菜販裘冬欣過來收購,各家也都熟悉,自然也賣給他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裘冬欣收購春季豌豆之後,也拐到淩家湖買了三百斤化肥。


    紀煬把這一切看在眼裏,好東西都不用宣傳,自然有人登門。


    隻是裘冬欣買化肥的時候有些肉疼,一斤三文錢呢!想到大舅兄是扶江縣的人,所以一斤才一文錢,差了三倍!


    可扶江縣各家購買化肥都要登記,誰家若是多買不少,那是要額外問原因的。


    負責化肥作坊的淩縣尉其實有些不懂,想了許久才問道:“知縣大人,要各村買化肥登記,您這麽做,是不是害怕村民倒賣化肥?”


    村民用一文錢的價格買到手,再以兩文錢價格賣給外鄉人,從中賺差價?


    紀煬笑著點頭,卻又搖頭:“是,也不是。”


    “反正化肥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絕對賣得出去。”


    淩裏長垂手稱是,他想那麽多幹嘛!


    反正聽知縣大人沒錯!


    說話間,縣衙那邊不遠處的牛棚也已經搭建好,足足搭建五十個牛棚,整齊劃一地在荒地上排列。


    這次的牛棚耗用不少百姓勞役,因活不算重,不少人戶都選擇勞役償還批條,所以紀煬幹脆放開了建設,連排汙槽,喂食的柵欄,全都按照現代建議牛欄建造。


    這樣的規模跟設計,到了夏天也不會特別汙糟。


    在牛棚旁邊還搭了兩間小屋,到時候準備招個看牛棚的人在這,防止有膽大妄為的偷牛。


    平時照顧則有縣城寡居婦人們來做,化肥批條還盡,以後再照顧就給錢,這活不少人搶著做。


    放牛則有縣裏十幾歲的娃娃們來,也能給家裏掙點銀錢,活也算輕鬆。


    這些東西準備好,已經不能說這裏是牛棚了,這跟養牛場差不多。


    扶江縣許多百姓每每路過這次,就感覺有無盡力氣,這以後都是他們使用的!


    能不高興嗎!


    辛苦準備過後,趕在時節將近。


    紀煬帶領農人在田地裏鞭打土牛,隨著一聲聲鞭響,象征著春耕開始。


    這個習俗在承平國各地都有。


    當地長官在立春,或者立春之後,鞭春牛示意,以勸農耕。


    更喻義豐兆。


    各地隨著氣候不同,春耕時間不盡統一,但一聲聲春鞭響徹神州大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知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桃花白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桃花白茶並收藏小知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