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山吃山,也要想清楚吃完了該怎麽辦。
隻要這道路修好,以後總不會太差。
他要提前為淩家湖找好出路,更不能讓他們因為賺了銀錢,就荒廢農務。
田地裏的稻子,才是一切的根本。
這也是紀煬一直讓自己貼身小廝去下麵巡查農務的原因,如果誰家偷懶,肯定要責問的。
別看化肥做的風生水起,葫蘆也要起步。
可歸根到底,還是在糧食上麵。
他原本最擔心的就是淩家湖,害怕淩家湖百姓掙了銀錢便不做農務,現在看來有淩裏長管著,倒是不用怎麽擔心。
跑這一圈,心裏大事定下。
扶江縣西好好修水渠,扶江縣東的淩家湖好好修路。
怎麽好像比去年還要忙了?
他去年就是這個時候到的扶江縣,那會老大人怎麽說的?
說衙門閑得很,讓他不用擔心。
這叫閑嗎?
哪裏閑了!
等會,好像這些事都是他自己攬下來的,那沒事了。
紀煬還在好笑自嘲,手底的活雖然多,可心情卻暢快。
隔壁常華縣知縣可沒那樣輕鬆。
他最近去哪都被縣裏幾個大戶纏著,張口是化肥,閉嘴還是化肥。
這東西到底怎麽了?!
好像不弄明白,還脫不了身?!
第32章
常華縣知縣一臉不耐煩, 可這次來他身邊遊說的一戶人家,卻是真正的大戶。
也就是常華縣本地的華家, 華家良田千畝, 地下佃戶上百,最重要的是,有個親戚在隔壁涼西州當官, 從六品的職位,可比他這正七多了一階。
他這會也隻能聽人七嘴八舌開口。
“扶江縣的化肥特別好用,不信您去扶江縣看一眼就能瞧出差別。”
“他們田地不缺化肥, 所以莊稼長得極好,聽說去年的白菜, 今年春天的豌豆, 都比往年多收獲近三成, 這還是用化肥不熟練造成。”
“以他們那樣貧瘠的土地, 都能增產那樣多, 咱們常華縣田地用了,豈不是更厲害?”
聽到這, 常華縣知縣直接道:“那你們去買啊, 我已經聽說, 不少人戶自己去買了。”
眾人沉默片刻, 立刻接話:“我們買了,但價格太貴。”
“他們扶江縣的人買,隻要一文一斤, 我們買三文一斤,足足三倍呢!”
“對啊, 之前有個叫常德江的, 把價格談下去一點點, 但更多沒辦法。”
“那化肥作坊是他們知縣幫忙開設的,定價也是知縣來定,我們人微言輕,根本見不到他們知縣。”
“隻有您出馬,這才有指望啊。”
“你們意思是,讓我這個知縣老爺,去幫你們談那些黃白之物?”常華縣知縣冷笑。
若不是看在華家人還在,他幾乎要翻臉:“就那幾個錢?要本官出麵?”
他這話幾乎要把你們也配寫在臉上。
常華縣知縣隻覺得他們耽誤時間,如今已經快到六月,十二月初潞州城就要考核,他去年考核成績平平,今年要是不努力,還要再當三年知縣,這怎麽能行。
說著,常華縣知縣開口:“不要再說了,既然這個價錢能買,那就說明劃得來,不要再來尋我。”
眼看知縣要走,華家人這才起身道:“這事實在沒辦法,才會叨擾知縣老爺。”
“雖說俗物擾人,還請知縣老爺聽小人慢慢解釋。”
如今在這的,算是華家家主,在涼西州做官的人則是他供養出的,所以對這個家主尤為敬重。
連帶著常華縣知縣也隻好再坐下。
不過華家人看看周圍同來的人,朝他們稍稍搖頭,這些人自覺退下,隻剩下華家家主跟常華縣知縣。
華家家主也不廢話,直接講起利害關係。
“知縣大人,您聽我慢慢分析。”
“去年扶江縣種的白菜,畝產達到九百斤,這樣的畝產別說在扶江縣常華縣,放在整個潞州,也是獨一份,甚至放在整個承平國,那也能數得上。”
“原本畝產四百多斤的白菜,提高這樣多的產量,也就吃虧在這東西是隨處可見的大白菜。”
“如果換成糧食,原本二百多斤的糧食,直接畝產四百多斤。”
“這樣的數字放到潞州知州岸邊,能引來多大的轟動?”
百姓飲食當中。
菜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還是大米小麥。
換做主糧產量翻倍,別說潞州知州了,汴京的戶部尚書,大學士,乃至陛下都要多看一眼。
不用華家家主再說,常華縣知縣已經深吸口氣,下意識問:“那化肥,真有如此功效?不是他們誇大其詞?”
知縣一直不重視的原因,也有這個顧慮,害怕自己用了人情之後,其實是誇張了的。
那他豈不是白白賣臉?
這會華家家主都這麽說,難道是真的?
華家家主見知縣對露臉這事感興趣,立刻跟上:“咱們扶江縣跟常華縣相鄰,人數是他們十倍有多,一直遠超他們,其中佃戶也有不少。”
“若他們真種出那樣高產的糧食,那我們還跟原來一樣,隻怕有些無地的人戶有異心。”
“那邊有大量荒地,能讓田地高產的化肥買的還便宜,難保他們會去扶江縣過活。”
“到時候咱們常華縣的人,可就要白白便宜扶江縣了。”
現代城市有一種說法,叫虹吸效應。
大意是小城市的人才會被周圍大城市不自覺吸納。
從而讓發展好的城市更好,發展差的城市更差。
放在古代其實也有一句話,叫大樹底下不長草。
大樹把周圍營養吸幹淨,周圍自然沒草。
所以華家家主在提醒常華縣知縣,如果人家那邊產量真的好,化肥效果好,化肥賣得也便宜。
你看佃戶們跑不跑。
佃戶們本就是沒有土地的非編戶,意思是戶籍沒有直接落在常華縣,而是記在大戶名下。
他們要走簡單得很,今年的田租一交,便能打鋪蓋走人,誰都拿他們沒辦法。
為了一畝糧食能增產三成,為了買化肥的錢便宜,他們其實不用猶豫太多。
到時候常華縣的人口流向扶江縣?
常華縣知縣已經蹦起來,這怎麽行!
他們常華縣門戶馬上要突破兩千,過了兩千是上縣,如果在這個時候流失人口,說不定還會流失門戶,豈不是要把他釘死在這繼續當知縣?
不過等常華縣知縣冷靜下來,也發現華家家主是在嚇唬他。
人口流失?哪有那麽簡單。
還有佃戶們本就不算門戶,走了就走了,隻是土地無人耕種有點麻煩而已。
可想到糧食增產就能在知州乃至汴京露臉,這點足以讓常華縣知縣心動。
常華縣知縣擺擺手:“好吧,既然如此與民有利,那我就請扶江縣知縣來一趟,好好聊一聊。”
華家家主遲疑,輕聲道:“可這是咱們找人家降價,還讓扶江縣知縣親自前來?怕是不妥。”
“有什麽不妥,聽聞他隻是捐官得來的官身,本身無甚才幹,想必家裏也是平平。如今不過做了一年官,也算是本官後輩,讓他過來有何不妥?”常華縣知縣不耐煩道,“此事就這麽定了,本官讓人送信即可。”
他都當了五年知縣,還比不得他個捐官來的?
做了一年知縣,也沒聽說有多大功績,連潞州城那邊都很少去,交賬冊也不願意露臉,如此不懂事,他這輩子估計跟之前那個知縣一樣,等到快退休了才能離任。
華家家主隻好退下,但他心裏卻隱隱不安。
之前他同常德江談過,常德江雖說愛種田,可也並非什麽都不懂,憑借他談下的五千斤送五百斤,已經足以讓常華縣人感謝。
他都說那小知縣年歲雖小,卻沉穩得很,行事也比一般人果決,不笑的時候甚至令人畏懼。
更說他去那日,小知縣雖然穿著官服,但腰間隨手掛的荷包材質,卻能買十身他穿的綢緞衣裳。
這樣的人,真的好說話?
還會乖乖來常華縣談事?
要來了,那直接低一頭,價格必然會往下壓。
扶江縣知縣有那麽傻,他可不信。
華家家主一陣頭疼,說實在的,他也想讓現在的常華縣知縣趕緊離開,換個有用的過來。
隻是這事他也做不了主,隻能好生照看自己田地。
別看他家良田千畝,該幹活還是要幹活的!不幹活沒有飯吃。
兩日後,紀煬還真收到常華縣知縣的信件,信裏倒是十分客氣。
說是請扶江縣知縣去隔壁縣做客,兩個縣距離這樣近,是要多走動的。
隻要這道路修好,以後總不會太差。
他要提前為淩家湖找好出路,更不能讓他們因為賺了銀錢,就荒廢農務。
田地裏的稻子,才是一切的根本。
這也是紀煬一直讓自己貼身小廝去下麵巡查農務的原因,如果誰家偷懶,肯定要責問的。
別看化肥做的風生水起,葫蘆也要起步。
可歸根到底,還是在糧食上麵。
他原本最擔心的就是淩家湖,害怕淩家湖百姓掙了銀錢便不做農務,現在看來有淩裏長管著,倒是不用怎麽擔心。
跑這一圈,心裏大事定下。
扶江縣西好好修水渠,扶江縣東的淩家湖好好修路。
怎麽好像比去年還要忙了?
他去年就是這個時候到的扶江縣,那會老大人怎麽說的?
說衙門閑得很,讓他不用擔心。
這叫閑嗎?
哪裏閑了!
等會,好像這些事都是他自己攬下來的,那沒事了。
紀煬還在好笑自嘲,手底的活雖然多,可心情卻暢快。
隔壁常華縣知縣可沒那樣輕鬆。
他最近去哪都被縣裏幾個大戶纏著,張口是化肥,閉嘴還是化肥。
這東西到底怎麽了?!
好像不弄明白,還脫不了身?!
第32章
常華縣知縣一臉不耐煩, 可這次來他身邊遊說的一戶人家,卻是真正的大戶。
也就是常華縣本地的華家, 華家良田千畝, 地下佃戶上百,最重要的是,有個親戚在隔壁涼西州當官, 從六品的職位,可比他這正七多了一階。
他這會也隻能聽人七嘴八舌開口。
“扶江縣的化肥特別好用,不信您去扶江縣看一眼就能瞧出差別。”
“他們田地不缺化肥, 所以莊稼長得極好,聽說去年的白菜, 今年春天的豌豆, 都比往年多收獲近三成, 這還是用化肥不熟練造成。”
“以他們那樣貧瘠的土地, 都能增產那樣多, 咱們常華縣田地用了,豈不是更厲害?”
聽到這, 常華縣知縣直接道:“那你們去買啊, 我已經聽說, 不少人戶自己去買了。”
眾人沉默片刻, 立刻接話:“我們買了,但價格太貴。”
“他們扶江縣的人買,隻要一文一斤, 我們買三文一斤,足足三倍呢!”
“對啊, 之前有個叫常德江的, 把價格談下去一點點, 但更多沒辦法。”
“那化肥作坊是他們知縣幫忙開設的,定價也是知縣來定,我們人微言輕,根本見不到他們知縣。”
“隻有您出馬,這才有指望啊。”
“你們意思是,讓我這個知縣老爺,去幫你們談那些黃白之物?”常華縣知縣冷笑。
若不是看在華家人還在,他幾乎要翻臉:“就那幾個錢?要本官出麵?”
他這話幾乎要把你們也配寫在臉上。
常華縣知縣隻覺得他們耽誤時間,如今已經快到六月,十二月初潞州城就要考核,他去年考核成績平平,今年要是不努力,還要再當三年知縣,這怎麽能行。
說著,常華縣知縣開口:“不要再說了,既然這個價錢能買,那就說明劃得來,不要再來尋我。”
眼看知縣要走,華家人這才起身道:“這事實在沒辦法,才會叨擾知縣老爺。”
“雖說俗物擾人,還請知縣老爺聽小人慢慢解釋。”
如今在這的,算是華家家主,在涼西州做官的人則是他供養出的,所以對這個家主尤為敬重。
連帶著常華縣知縣也隻好再坐下。
不過華家人看看周圍同來的人,朝他們稍稍搖頭,這些人自覺退下,隻剩下華家家主跟常華縣知縣。
華家家主也不廢話,直接講起利害關係。
“知縣大人,您聽我慢慢分析。”
“去年扶江縣種的白菜,畝產達到九百斤,這樣的畝產別說在扶江縣常華縣,放在整個潞州,也是獨一份,甚至放在整個承平國,那也能數得上。”
“原本畝產四百多斤的白菜,提高這樣多的產量,也就吃虧在這東西是隨處可見的大白菜。”
“如果換成糧食,原本二百多斤的糧食,直接畝產四百多斤。”
“這樣的數字放到潞州知州岸邊,能引來多大的轟動?”
百姓飲食當中。
菜固然重要。
但最重要的還是大米小麥。
換做主糧產量翻倍,別說潞州知州了,汴京的戶部尚書,大學士,乃至陛下都要多看一眼。
不用華家家主再說,常華縣知縣已經深吸口氣,下意識問:“那化肥,真有如此功效?不是他們誇大其詞?”
知縣一直不重視的原因,也有這個顧慮,害怕自己用了人情之後,其實是誇張了的。
那他豈不是白白賣臉?
這會華家家主都這麽說,難道是真的?
華家家主見知縣對露臉這事感興趣,立刻跟上:“咱們扶江縣跟常華縣相鄰,人數是他們十倍有多,一直遠超他們,其中佃戶也有不少。”
“若他們真種出那樣高產的糧食,那我們還跟原來一樣,隻怕有些無地的人戶有異心。”
“那邊有大量荒地,能讓田地高產的化肥買的還便宜,難保他們會去扶江縣過活。”
“到時候咱們常華縣的人,可就要白白便宜扶江縣了。”
現代城市有一種說法,叫虹吸效應。
大意是小城市的人才會被周圍大城市不自覺吸納。
從而讓發展好的城市更好,發展差的城市更差。
放在古代其實也有一句話,叫大樹底下不長草。
大樹把周圍營養吸幹淨,周圍自然沒草。
所以華家家主在提醒常華縣知縣,如果人家那邊產量真的好,化肥效果好,化肥賣得也便宜。
你看佃戶們跑不跑。
佃戶們本就是沒有土地的非編戶,意思是戶籍沒有直接落在常華縣,而是記在大戶名下。
他們要走簡單得很,今年的田租一交,便能打鋪蓋走人,誰都拿他們沒辦法。
為了一畝糧食能增產三成,為了買化肥的錢便宜,他們其實不用猶豫太多。
到時候常華縣的人口流向扶江縣?
常華縣知縣已經蹦起來,這怎麽行!
他們常華縣門戶馬上要突破兩千,過了兩千是上縣,如果在這個時候流失人口,說不定還會流失門戶,豈不是要把他釘死在這繼續當知縣?
不過等常華縣知縣冷靜下來,也發現華家家主是在嚇唬他。
人口流失?哪有那麽簡單。
還有佃戶們本就不算門戶,走了就走了,隻是土地無人耕種有點麻煩而已。
可想到糧食增產就能在知州乃至汴京露臉,這點足以讓常華縣知縣心動。
常華縣知縣擺擺手:“好吧,既然如此與民有利,那我就請扶江縣知縣來一趟,好好聊一聊。”
華家家主遲疑,輕聲道:“可這是咱們找人家降價,還讓扶江縣知縣親自前來?怕是不妥。”
“有什麽不妥,聽聞他隻是捐官得來的官身,本身無甚才幹,想必家裏也是平平。如今不過做了一年官,也算是本官後輩,讓他過來有何不妥?”常華縣知縣不耐煩道,“此事就這麽定了,本官讓人送信即可。”
他都當了五年知縣,還比不得他個捐官來的?
做了一年知縣,也沒聽說有多大功績,連潞州城那邊都很少去,交賬冊也不願意露臉,如此不懂事,他這輩子估計跟之前那個知縣一樣,等到快退休了才能離任。
華家家主隻好退下,但他心裏卻隱隱不安。
之前他同常德江談過,常德江雖說愛種田,可也並非什麽都不懂,憑借他談下的五千斤送五百斤,已經足以讓常華縣人感謝。
他都說那小知縣年歲雖小,卻沉穩得很,行事也比一般人果決,不笑的時候甚至令人畏懼。
更說他去那日,小知縣雖然穿著官服,但腰間隨手掛的荷包材質,卻能買十身他穿的綢緞衣裳。
這樣的人,真的好說話?
還會乖乖來常華縣談事?
要來了,那直接低一頭,價格必然會往下壓。
扶江縣知縣有那麽傻,他可不信。
華家家主一陣頭疼,說實在的,他也想讓現在的常華縣知縣趕緊離開,換個有用的過來。
隻是這事他也做不了主,隻能好生照看自己田地。
別看他家良田千畝,該幹活還是要幹活的!不幹活沒有飯吃。
兩日後,紀煬還真收到常華縣知縣的信件,信裏倒是十分客氣。
說是請扶江縣知縣去隔壁縣做客,兩個縣距離這樣近,是要多走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