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很快從林家大公子寄過來的拜年書信裏看到一絲蹤影。


    他們一行人在潞州待了幾天,等回扶江縣的時候,便收到汴京那邊往來書信。


    這次多了王伯跟林家大公子的。


    王伯自然還是照常問候,又送來不少東西。


    林家大公子則感謝送去的葫蘆燈罩,說那東西很是巧妙,家裏姊妹都很喜歡,若還有的話,他想再買幾個,好給妹妹們平分。


    這事一筆帶過,但紀煬也看出些不同,約莫是他隻給林家五姑娘新奇物件,所以被找茬了?


    不過林啟信件的主要內容不是這些,信裏隱晦說了林家現在的處境,跟宗室子弟那邊矛盾不斷,讓人頭疼,所以忙到沒工夫回信,表示歉意。


    最後還問到紀煬任期滿了之後準備做什麽。


    他祖父林大學士也提到一嘴,問他想不想回汴京。


    以林家大公子來提這件事,透漏的意思很明顯,如果紀煬想回汴京,隻要在信裏說明即可。


    身為林家長子,他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林家的決定,他們來辦此事,必然十拿九穩。


    紀煬算是發現了,最近怎麽人人都在問他任期滿了有什麽打算。


    紀煬自然還是那個回答,暫時不回了,聽從潞州那邊安排。


    信件寄出去,紀煬也知道,這同樣是拒絕林家的招攬。


    可就是這樣,他才不會通過林家的關係回去。


    雖說林家是能臣,是清官。


    但要不要有利益牽扯,那還是兩回事,他到現在隻跟林家大公子見過麵,還不足以讓他站陣營。


    說到底,身為伯爵家子弟,想要保全自己不需要依附哪家,隻要把伯爵府料理清楚,自然利利索索。


    黨爭這種事,還不是他能涉及的。


    與其早早過去被當小蝦米吃掉,不如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這也是所有人問他去向時,他最真實的答案。


    身在扶江縣,都知道那邊何等風起雲湧,他還沒有近距離看熱鬧的想法。


    不過既然一定會升到潞州,那很多事情也要趕緊著手做了。


    眼下最要緊的,還是年後二月的縣試。


    現在是昌盛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九,趕在年前最後幾天再忙一忙,等到明年不至於慌張。


    縣試的重要性自不用說,韓家換著法的送來試題,紀煬明顯發現,題目一次比一次難,這是給縣試出的,還是給他出的?


    紀煬挑眉,隻當不知道,該做題還是做題。


    昌盛三十五年正月十七,扶江縣告示正式貼出,上麵寫明了縣試時間地點要求。


    二月初九開始考試,連著考五場。


    官學那邊自然也得了消息,劉教瑜更是激動萬分,來扶江縣第二年便能跟知縣大人一起主持縣試,讓他自然不能平靜。


    如今題目已經擬定好,就在知縣大人那邊放著,他跟幾個夫子隻要監督好學生好好讀書就行。


    正式參加縣試的共有二十一人,都是十四到十七歲少年。


    韓家子弟今年不準備參加縣裏童試,按照他們的性格,肯定要等等再說。


    這二十一人,全都是扶江縣本地孩子,從去年二月開始跟著劉夫子學習,也隻有他們幾個符合所有要求了。


    但按照韓家夫子所說,他們幾人隻學習一年,功底還不紮實,大多少年參加今年的縣試隻是湊湊熱鬧而已,落選的可能性很大。


    劉教瑜在一旁點頭,不過還是道:“也不是全都如此,那個叫江春的孩子就很不錯。”


    紀煬聽此,找出江春的報名表,他是扶江縣三江村人士,今年十五,家中祖父母,父母都在,上麵三個哥哥,一個姐姐,下麵還有妹妹,所以也被人喊江小五。


    他家人口還挺興旺,也因為人口多,家裏條件過得去,官學一開,便讓他去官學讀書。


    之後妹妹小六也跟了過去。


    兄妹兩個都是勤奮好學的,江小五更是官學準備科考的二十多人中進步最快的。


    紀煬原本以為劉教瑜矮個子裏拔將軍,挑了個還成的人。


    沒想到連韓家夫子都摸摸胡子:“江春確實是個可造之材,假以時日中個秀才不是難事。”


    紀煬挑眉。


    中秀才可不是那樣簡單的,要跟整個潞州城學子比較,需是所有學子裏最厲害的幾個。


    看來江春確實不錯。


    不過這位韓家夫子看向紀煬,開口道:“您要是科考,中舉人沒問題。”


    可以,看來韓家人都知道他是買官的了。


    紀煬笑,無奈揮揮身上的官袍:“可惜,沒機會。”


    劉教瑜也笑,最後小聲道:“咱們知縣科不科考都行,隻此一份。”


    韓家夫子想點頭,但這又跟他自幼學到的東西不一樣,為難之下竟然顯得更喪了。


    紀煬隻好忍笑,跟眼前兩位繼續商量縣試的事。


    考過縣試的五場之後,一共要選三個最優秀的,趕在三月之前送到潞州城,參加潞州城的州試。


    雖說扶江縣學子的水平都很低,也就個江春還有些指望,但該去還是要去,他們縣城三個舉薦名額不能浪費。


    再說,今年就當積累經驗。


    按照紀煬原本的想法,以為水平不到就不送到潞州,誰料還是劉教瑜跟韓家夫子一起看向他。


    “名額在這,試試也沒事。”


    “對啊,考不過就考不過,不能浪費機會。”


    “等他們考完回來,還能說說經驗,明年會更有把握。”


    紀煬挑眉,看來沒科考過的人還是不懂啊,這自然按照兩位的意思。


    縣試緊鑼密鼓布置,不少知縣都給他送來賀信,能開縣試,就已經進步太多,大家都為紀煬高興。


    當然也是因為知道紀煬不日要升遷,借著這個由頭拉拉關係。


    隔壁常華縣魏大人別別扭扭,心裏雖冒酸水,但也知道怎麽回事,甚至親自過來指點縣試。


    魏大人都當了許多年的知縣,對這事自然手到擒來,讓扶江縣這次縣試順暢不少。


    紀煬也覺得這魏大人是個有趣的人,記下這份恩情。


    縣試消息一出,官學所有學生都緊張起來,參加縣試的,不參加的縣試的,都感受壓力。


    紀煬感覺,這跟考試周應該差不多?


    不過緊張也好,大家學習明顯更用功了。


    特別是已經報名成功的二十一人,有個少年甚至半夜哭著學習,讓家裏人心疼又好笑,少年還喊著,他平時為什麽不用功哇哇大哭。


    嚇得家裏差點讓他棄考。


    可第二日起來,又被同學喊著去官學,竟也好了。


    家裏人幹脆收拾收拾去扶江縣唯一一家廟宇燒燒香,雖說平時不信這個,好歹算個安慰。


    沒想到過去之後,發現今日這裏香火竟然旺了不少,好像都是考生家長們過來燒香求心安的?


    說起來以前這裏香火還旺盛,各家來此乞求平安,乞求風調雨順跟家裏不要餓死人。


    自從知縣大人來之後,大家都忙上不少,不再去求虛無縹緲的神明。


    廟宇裏的和尚們也不敢抱怨,因為縣城繁華起來,他們自己種的地也得了豐收,再者他們請了知縣大人好幾次,大人都沒來過。


    往年冬祭都在廟裏進行,可知縣竟然另辟蹊徑,不到廟裏冬祭,反而去墨子山下的兵士墓。


    導致如今兵士墓的香火比他們這鼎盛多了。


    但要說埋怨?


    這種違心的話怎麽也說不出口,可要是去傳教?他們也不敢啊,知縣對這事管得極嚴,還讓捕快過來說過,他們在廟裏做什麽他都不管,但要是迷惑百姓讓他們不事生產天天祭拜,那就有問題了。


    這些事多半不被外人知道,和尚們卻明白意思,從那之後老老實實伺候廟宇所屬耕田,有信眾過來就照顧,平時施醫贈藥,再也不想其他。


    可沒想到,這次因為縣試的事,竟然又有不少人過來。


    這香火也沒旺幾天。


    因為過了二月初九,縣試結束,家長們自然不來了。


    二月初九辰時進門考試,連著考五場,一直到戌時才出來,考了整整六個時辰。


    從考場出來的二十一個少年,個個跟虛脫了一般。


    劉教瑜嘖嘖幾聲:“這才哪到哪,縣試之後是州試,然後還有兩次院試。哪個不是連考好幾場好幾天。”


    劉教瑜考過舉人,考舉人的時候,甚至是連考九天,九天不能出貢院,跟那相比,縣試就是過家家。


    少年們看著劉教瑜,隻覺得心裏更敬佩了。


    一個縣試都把他們折騰的要死,監考跟判卷還都是認識的人。


    等以後州試,院試,那豈不是更慘。


    這次縣試初試牛刀,已經讓整個扶江縣知道科舉的威名,以後隻會更加謹慎對待。


    二十一人的試卷被收起來,交到衙門仔細謄寫匿名判卷。


    不過說起來官學就那幾個夫子,大家看文筆文風也知道個大概,不過流程還是要走的。


    在二十一人中選出三個去潞州城進行州試跟院試,大家都會謹慎對待。


    韓家幾個夫子可能不在意,但能不能考出個秀才關乎劉教瑜的前程,他肯定會選出學問最好的學生過去。


    紀煬想想自己的水平,又去請了韓家家主韓瀟,讓他也來當個判卷人。


    隻是看看試卷,這倒沒什麽。


    但越看下去,韓瀟眉頭越深,如果不是他向來謹慎,估計都要出口說什麽不該講的話了。


    到最後也隻道:“他們隻學了一年,還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小知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桃花白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桃花白茶並收藏小知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