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瀟帶領下,當地百姓已經有房屋可住,但周圍的建設跟道路依賴前麵那王室,還是一塌糊塗。
紀煬還順嘴道:“反正都修了,正好看看如何規劃水利。”
就算現在一時不能完工,但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有工部的人在,不用白不用。
工部眾人:???
誰說跟著他幹活絕對不會吃虧的?
隻能說,不會吃虧是真的,但沒那麽輕鬆,也是真的!
等工部的人算下來,古博城已經被砍頭的王室們留下來的銀錢,也隻夠修建,重修個一半。
剩下的巨量銀錢,還需要灌江府努力。
邊關的防衛,當地百姓的建設,處處都吃錢。
紀煬無奈,當知縣的時候窮,當知府了,怎麽還更窮了?缺的錢更多了?
古博城百姓看著各處丈量測繪,再聽到承平國派人過來幫忙修道路修城牆,心裏對承平國的歸屬又多了幾分。
旁的不講,回到中原王朝之後,他們的日子好過太多。
還是灌江府韓家的家主親自帶他們耕牛種田,鄉音一樣的韓瀟讓他們很是親切。
原本以為隻有最近的灌江府會管他們。
現在看著汴京來的人。
原來中原朝廷也管他們啊。
隨著古博城一點點建設,原本就屬於中原王朝那顆心也同樣慢慢回歸。
最終有一天,會像這座古老城池相同,徹底跟中原王朝融為一體。
那時候,紀煬,韓瀟,朝廷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
灌江府最後一座城池巡視結束。
紀煬給隨行官員放了三天的假,讓他們好好感受這座承平國最喜歡的城池。
不少官員甚至還詩興大發,留了詩句在此,看來很是感慨。
相信等他們再來的時候,這座城池會煥發更加不一樣的光彩。
甚至整個灌江府,都會因為這次巡查充滿生機。
家家有田種,人人有飯吃。
各地官學再普及,慢慢改變鄉親們的思想。
這樣才能讓這次巡查,這次平定灌江府變得有意義。
十月二十五,林婉芸的義診隊伍也結束最後一次看診。
可她知道,這還遠遠不夠。
她跟紀煬能做的,還有很多。
十月二十七,灌江府的巡視隊伍終於回灌江城。
回去的時候所有人心情都大不一樣。
他們真正明白聖賢書上所說的,治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還有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再有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讀過是一回事,懂了又是一回事。
切身體驗,更是不同。
從四月出發,到十月底回去,這半年是苦的,但苦的非常值得!
回去之後,他們這些官員將會四散到灌江府各個地方,而他們也從當初的觀政進士,變成真正的官員。
成為真正為民做事的官員。
紀煬騎馬走在前頭,看著落日餘暉,笑著對眾人道:“要不跑馬吧?這種寬闊的地方,最適合跑馬。”
古博回太新縣定江關之間,確實寬闊無比,他們這七八十人跑馬完全不是問題。
隻見一群中青年官員,以及林婉芸帶著的大夫女醫們,在平坦的草地上疾馳。
他們要快點回到灌江城!
快點開始辦差!
第109章
時間進到十一月, 眼看這一年又要過去。
眾人隻覺得時間飛逝,紀煬進到灌江城, 竟然也已經有一年時間。
這一年裏發生的事, 更是讓人感歎,好在如今事情平穩,隻要安心發展, 灌江府就會越來越好。
紀煬這邊壓住本地士族,又壓住官學的學政,一手將他架空, 提拔同樣是讀書人左右訓導,倒是讓國子監主簿等人心裏莫名好點。
隻要不是一味打壓他們的人就好, 看來隻是不喜歡那學政而已。
不過這仇已經結下, 兩份報紙打得你死我活, 和好基本不可能, 除非紀煬低頭。
但想到紀煬低頭這個可能性。
眾人沉默不語, 雖說紀煬如今遠在灌江府,他們還沒正麵對上, 可他低頭?
那是不是想多了。
誰也不會覺得, 能快速平定灌江府, 三年時間, 就牢牢掌握混亂之地的紀煬很好說話。
灌江府的冬天也正式來臨。
按照紀煬一向的安民措施,今年灌江府各地百姓,都有房屋住, 都有糧食吃。
如果沒來得及修補房屋的,則把他們集中安置。
不過這樣一來, 每日流水般的銀錢都在往外花。
府衙一時傳出來幾句話, 這完全是用銀子在買人命, 但大多數人心裏,還是覺得值得。
隨著而來的,原本還有各地的考核,紀煬想到手頭的事,已經半年來巡查的情況,幹脆免了今年的考核。
他跟布政使等人,對他們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隨後還看了九月份已經出發前往汴京科考的名單,明年春闈,灌江府已經去了二十五個學子。
對於百萬人口的灌江府來說。
二十五個能參加科考的,實在太少。
沒辦法,以前這地方動蕩,隻有有錢人才讀得起書。
而那些有錢人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沒剩幾個很正常。
他們估計已經快到汴京,紀煬已經給王伯寫信,去安置他們的住處,好歹是灌江府子民,還是要照拂的。
不過具體過去的人,應該還是京都趣聞的掌櫃苗書傑。
苗書傑也是灌江府的人,上次科考之後,留在汴京就沒走,之後陰差陽錯成京都趣聞的掌櫃。
但他明年也是要科考的。
一樁樁事情,都在緩慢處理。
紀煬安排下的二十五名舉人終於在十一月中旬到了汴京。
這一路跋涉雖然辛苦,但有灌江府捕快開路,還有他們府衙負責食宿,有些參加過之前科舉的舉子,都覺得輕鬆很多。
等到了汴京,已經從落魄書生變成汴京風雲人物的苗書傑自然前來迎接。
不過具體的東西,還是王伯派人打點。
知道這之後,舉人們麵麵相覷,其中一個道:“我也算參加過三次科舉的人,在灌江府官學也待了好幾年,還是頭一次有這種待遇。”
不用風餐露宿,到了汴京都有人照拂,還真是不一般。
幾個月下來,眾人對紀煬的恐懼少了許多,那學政的話確實也不怎麽可信。
苗書傑直接道:“咱們這當中,少有富貴人家,當初我因為灌江府太遠,自己身上沒錢,硬生生在汴京待了三年。最近一年才仰仗知府大人,日子才好過些。旁的不說,這份恩情便無以為報。”
其他人同樣點頭,心裏甚至還有點羞愧,不該對知府大人有偏見的,他手段確實淩厲,那也是對向惡人的。
而且學政所說,紀煬寧願用女子,用農夫做小吏,都不願意用他們舉子,看起來確實有原因。
先不說紀煬帶著眾人下去巡查的事,大家都知道,那一走都是幾個月,回來一趟,身邊人都瘦一圈。
再看看人家的本事,知府看不上他們,好像很正常?
等再在汴京待了一段時間,他們這才知道,苗書傑所說的,日子才好過些,實在是謙虛。
他如今是風靡汴京的報紙掌櫃,不少書生見了他,那都要巴結。
誰都想讓自己的文章刊登在上麵,不僅能揚名,還能有稿酬。
更別說那些商家了。
不少商家更是爭著要在汴京趣聞上打廣告。
等知道,這都是他們知府大人的主意時,甚至還找了朝中高官子弟,還有個郡主在後麵做幫手。
實在震撼他們這群從灌江府來的“土包子”。
等看完從二月二十五發行,一直到如今十一月份的報紙。
灌江府的舉子們:感覺學會了很多花式罵人的方法。
特別是那兩個,嗬嗬。
嘲諷拉滿了!
他們知府一邊巡查地方,一邊還能做這種事?
有點太厲害了。
紀煬還順嘴道:“反正都修了,正好看看如何規劃水利。”
就算現在一時不能完工,但一定要提前規劃好,有工部的人在,不用白不用。
工部眾人:???
誰說跟著他幹活絕對不會吃虧的?
隻能說,不會吃虧是真的,但沒那麽輕鬆,也是真的!
等工部的人算下來,古博城已經被砍頭的王室們留下來的銀錢,也隻夠修建,重修個一半。
剩下的巨量銀錢,還需要灌江府努力。
邊關的防衛,當地百姓的建設,處處都吃錢。
紀煬無奈,當知縣的時候窮,當知府了,怎麽還更窮了?缺的錢更多了?
古博城百姓看著各處丈量測繪,再聽到承平國派人過來幫忙修道路修城牆,心裏對承平國的歸屬又多了幾分。
旁的不講,回到中原王朝之後,他們的日子好過太多。
還是灌江府韓家的家主親自帶他們耕牛種田,鄉音一樣的韓瀟讓他們很是親切。
原本以為隻有最近的灌江府會管他們。
現在看著汴京來的人。
原來中原朝廷也管他們啊。
隨著古博城一點點建設,原本就屬於中原王朝那顆心也同樣慢慢回歸。
最終有一天,會像這座古老城池相同,徹底跟中原王朝融為一體。
那時候,紀煬,韓瀟,朝廷的努力,就算沒有白費。
灌江府最後一座城池巡視結束。
紀煬給隨行官員放了三天的假,讓他們好好感受這座承平國最喜歡的城池。
不少官員甚至還詩興大發,留了詩句在此,看來很是感慨。
相信等他們再來的時候,這座城池會煥發更加不一樣的光彩。
甚至整個灌江府,都會因為這次巡查充滿生機。
家家有田種,人人有飯吃。
各地官學再普及,慢慢改變鄉親們的思想。
這樣才能讓這次巡查,這次平定灌江府變得有意義。
十月二十五,林婉芸的義診隊伍也結束最後一次看診。
可她知道,這還遠遠不夠。
她跟紀煬能做的,還有很多。
十月二十七,灌江府的巡視隊伍終於回灌江城。
回去的時候所有人心情都大不一樣。
他們真正明白聖賢書上所說的,治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
還有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再有聖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
讀過是一回事,懂了又是一回事。
切身體驗,更是不同。
從四月出發,到十月底回去,這半年是苦的,但苦的非常值得!
回去之後,他們這些官員將會四散到灌江府各個地方,而他們也從當初的觀政進士,變成真正的官員。
成為真正為民做事的官員。
紀煬騎馬走在前頭,看著落日餘暉,笑著對眾人道:“要不跑馬吧?這種寬闊的地方,最適合跑馬。”
古博回太新縣定江關之間,確實寬闊無比,他們這七八十人跑馬完全不是問題。
隻見一群中青年官員,以及林婉芸帶著的大夫女醫們,在平坦的草地上疾馳。
他們要快點回到灌江城!
快點開始辦差!
第109章
時間進到十一月, 眼看這一年又要過去。
眾人隻覺得時間飛逝,紀煬進到灌江城, 竟然也已經有一年時間。
這一年裏發生的事, 更是讓人感歎,好在如今事情平穩,隻要安心發展, 灌江府就會越來越好。
紀煬這邊壓住本地士族,又壓住官學的學政,一手將他架空, 提拔同樣是讀書人左右訓導,倒是讓國子監主簿等人心裏莫名好點。
隻要不是一味打壓他們的人就好, 看來隻是不喜歡那學政而已。
不過這仇已經結下, 兩份報紙打得你死我活, 和好基本不可能, 除非紀煬低頭。
但想到紀煬低頭這個可能性。
眾人沉默不語, 雖說紀煬如今遠在灌江府,他們還沒正麵對上, 可他低頭?
那是不是想多了。
誰也不會覺得, 能快速平定灌江府, 三年時間, 就牢牢掌握混亂之地的紀煬很好說話。
灌江府的冬天也正式來臨。
按照紀煬一向的安民措施,今年灌江府各地百姓,都有房屋住, 都有糧食吃。
如果沒來得及修補房屋的,則把他們集中安置。
不過這樣一來, 每日流水般的銀錢都在往外花。
府衙一時傳出來幾句話, 這完全是用銀子在買人命, 但大多數人心裏,還是覺得值得。
隨著而來的,原本還有各地的考核,紀煬想到手頭的事,已經半年來巡查的情況,幹脆免了今年的考核。
他跟布政使等人,對他們已經有了大致的了解。
隨後還看了九月份已經出發前往汴京科考的名單,明年春闈,灌江府已經去了二十五個學子。
對於百萬人口的灌江府來說。
二十五個能參加科考的,實在太少。
沒辦法,以前這地方動蕩,隻有有錢人才讀得起書。
而那些有錢人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沒剩幾個很正常。
他們估計已經快到汴京,紀煬已經給王伯寫信,去安置他們的住處,好歹是灌江府子民,還是要照拂的。
不過具體過去的人,應該還是京都趣聞的掌櫃苗書傑。
苗書傑也是灌江府的人,上次科考之後,留在汴京就沒走,之後陰差陽錯成京都趣聞的掌櫃。
但他明年也是要科考的。
一樁樁事情,都在緩慢處理。
紀煬安排下的二十五名舉人終於在十一月中旬到了汴京。
這一路跋涉雖然辛苦,但有灌江府捕快開路,還有他們府衙負責食宿,有些參加過之前科舉的舉子,都覺得輕鬆很多。
等到了汴京,已經從落魄書生變成汴京風雲人物的苗書傑自然前來迎接。
不過具體的東西,還是王伯派人打點。
知道這之後,舉人們麵麵相覷,其中一個道:“我也算參加過三次科舉的人,在灌江府官學也待了好幾年,還是頭一次有這種待遇。”
不用風餐露宿,到了汴京都有人照拂,還真是不一般。
幾個月下來,眾人對紀煬的恐懼少了許多,那學政的話確實也不怎麽可信。
苗書傑直接道:“咱們這當中,少有富貴人家,當初我因為灌江府太遠,自己身上沒錢,硬生生在汴京待了三年。最近一年才仰仗知府大人,日子才好過些。旁的不說,這份恩情便無以為報。”
其他人同樣點頭,心裏甚至還有點羞愧,不該對知府大人有偏見的,他手段確實淩厲,那也是對向惡人的。
而且學政所說,紀煬寧願用女子,用農夫做小吏,都不願意用他們舉子,看起來確實有原因。
先不說紀煬帶著眾人下去巡查的事,大家都知道,那一走都是幾個月,回來一趟,身邊人都瘦一圈。
再看看人家的本事,知府看不上他們,好像很正常?
等再在汴京待了一段時間,他們這才知道,苗書傑所說的,日子才好過些,實在是謙虛。
他如今是風靡汴京的報紙掌櫃,不少書生見了他,那都要巴結。
誰都想讓自己的文章刊登在上麵,不僅能揚名,還能有稿酬。
更別說那些商家了。
不少商家更是爭著要在汴京趣聞上打廣告。
等知道,這都是他們知府大人的主意時,甚至還找了朝中高官子弟,還有個郡主在後麵做幫手。
實在震撼他們這群從灌江府來的“土包子”。
等看完從二月二十五發行,一直到如今十一月份的報紙。
灌江府的舉子們:感覺學會了很多花式罵人的方法。
特別是那兩個,嗬嗬。
嘲諷拉滿了!
他們知府一邊巡查地方,一邊還能做這種事?
有點太厲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