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再說我可是有誥命在身的。”
林家雖然有個大學士。
但家中有誥命的人,林婉芸算是第二個。
第一個是她去世了的祖母,第二個便是她。
自己父親不怎麽做事,母親自然得不了,她兩個姐姐更不用說。
嫂子送她出來的時候,也隱晦說過羨慕。
因著這點誥命,林婉芸感覺在家輕鬆多了。
可要說起來,還是回家最好。
反正兩人在馬車裏,林婉芸主動往紀煬身邊靠了靠,紀煬笑著揉揉她腦袋:“好了,回家。”
“回家!”
從林家回去,紀煬更能放開手腳。
其實以紀煬在朝中的勢力,雖不如宗室,也不如世家,但他的人脈也不能忽視。
更別說他在民間的影響力,那都是許多人都達不到的。
單說收複古博城,那就是了不得的功績。
但獨木不成林,紀煬深知這個道理。
能得到的幫助,他肯定不會拒絕。
時間到了十月份,紀煬把那四十六個官員各自安排好崗位,連捕快都換了一批。
上任一個月,汴京府衙都是他的人。
而這些人的名冊,皇上看過,私下點過頭。
可除了日常公務之外,還有一隊人馬,被紀煬派去天天在汴京城外轉悠。
他們身穿官服,光明正大在違建的園子附近勘察情況。
還有一隊低調行事,在找當初被占了民田的農人,問問他們田地是不是自願被占,又給了多少賠償等等。
宗室那邊知道紀煬在做什麽,派了不少家丁四處盯著。
兩邊的爭鬥已經是明麵上的了。
可是紀煬隻讓人四處查看,其他什麽動作也沒有,宗室總不可能直接打這些穿官服的人。
汴京城外如此,城內則是另一副模樣。
城內的治安本就好,紀煬任派出去的官吏更是溫和有禮,有紀煬的小吏們帶著,那些新來的官員很快了解府尹大人的行事做派。
道理很簡單,好好做事,府尹大人就會欣賞,不好好做事,基本就要完蛋。
連帶著留下的判官跟推事處理公務的速度都快了很多。
但凡跟著紀煬做事的,就沒有不卷的。
可快速的忙碌,幫著不少見習進士迅速習慣這裏的事情,更把最近進京準備趕考的書生們也安排得井井有條。
明年就是科舉年,不少外地學子已經過來了。
紀煬看到這件事後,忽然想到他那庶弟是不是明年科考,庶弟比他小兩歲,算起來明年也要二十四,要第三次科考。
這次能不能成,就不知道了。
頭一年他找人擾了他心神,第二次的皇上那邊默認他不能中。
這一次就看他自己造化。
但有他在,他還把生母牌位搬到伯爵府。
那位梅夫人的算盤肯定打不響。
扶正?
別說庶弟紀馳考上進士,就算考上狀元,扶正也沒指望。
這件事並未在紀煬腦海中停留太久。
他既當了汴京的府尹,很多事都會認真做,什麽規整碼頭,什麽整修房屋,這都是最基本的。
還有當地民生,當地救濟院,沒事再號召汴京富戶為貧困百姓捐錢。
順手再去收集宗室的罪證。
收集罪證對紀煬來說並不算難,難點就是林大學士說的,罪列出來了,然後怎麽定罪?
怎麽讓他們同意定罪?
這裏就要說一些流氓的律法了。
之前紀煬審琨王的十二孫兒時為什麽要變成數罪並罰,因為他是貴族,貴族的身份可以從杖責一百八變成八十。
所以兩個罪過加一起,放在普通人身上可以處於死刑的罪過,變成八十板子。
這八十板子換了其他人來審,隻怕也能給免了。
這就是他們身上的權利。
甚至是律法規定,與生俱來的權利。
貴族生來免罰,如果他們再有個一官半職,官職,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官身,也能讓他們再免罰。
所以當初林家一派想罰琨王幼子才會那麽艱難。
簡單舉個例子,假如有個人叫徐五,徐五是偏遠宗室子弟,同時還在殿前司當六品的護衛。
這個徐五當街醉酒殺人,他要怎麽判刑?
首先,醉酒殺人,說明是過失,罪過減半,隻用徒刑三十年。
接著他是貴族,貴族不受拘係刑訊。
最後他還是六品官員,又有律法說明京城官員及外放五品官員有犯,須奏聞請旨,不許擅問。
一層層身份,就是一層層減免罪過的憑證。
若家人再給打點,這樁殺人案的凶手徐五,隻用徒刑幾年,徒刑就是剝奪自由,強製勞役的意思。
而這勞役還能用銀錢代替,縱然不能代替,也能代替過後隻做輕便的活計,什麽抄抄文書,跑跑腿,連汴京都不用出。
過幾年之後,他還能任職。
為什麽?
因為他曾經是官員,隻要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他就永遠是官身,官身可以替他抵擋很多罪責。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勳貴子弟縱然什麽也不做,家裏也要給他謀個官職的原因。
更是無數平民百姓,拚命都要當官的原因。
特別是最後一條,奏聞請旨。
那時候宗正寺說紀煬沒有權利審問,講的就是這個。
按理應該交給皇上。
再往遠了說,灌江府那個學政,四品的官員,同樣要奏請皇上。
但紀煬也是自己強壓下去。
這些都不符合如今的“程序”。
這兩件到底不算大事。
皇上那邊又有意縱容,自然不管。
可如今查園子的事就不同了。
園子的地怎麽來的,錢怎麽來的,怎麽賠償的百姓,導致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一往下查,必然查到人命官司,必然查到無數家破人亡。
這種民脂民膏,稍有不慎就會激起民怨。
更往深了去,田稅地稅,私瞞田產地產,私吞礦產,這些都有可能。
按宗室的奢靡生活來說,哪家會有幹淨賬。
牽一發動全身。
這些事情。
皇上知道,宗室知道,紀煬也知道。
怎麽在全都知道的情況下拿到把柄,並順利解決?
這不是暗地裏你來我往,甚至是明麵上的鬥爭。
一個要想辦法定罪。
一個要用各種身份關係脫罪。
端看誰的手段更為高明。
也看皇上的態度。
但作為皇室宗親,他不能太明顯偏向紀煬。
否則作為宗族的勢力,皇帝肯定會焦頭爛額。
前任府尹沒做成。
林家做成了一點。
如今到紀煬接手。
這是比之前灌江府更難的情況。
之前的灌江府再怎麽鬧,有涼西州的兵馬,有朝廷給的全力支持,那會梁王都盼著收拾好灌江府。
如今不同。
如今皇上隻能在最後結尾的時候推一把。
林家雖然有個大學士。
但家中有誥命的人,林婉芸算是第二個。
第一個是她去世了的祖母,第二個便是她。
自己父親不怎麽做事,母親自然得不了,她兩個姐姐更不用說。
嫂子送她出來的時候,也隱晦說過羨慕。
因著這點誥命,林婉芸感覺在家輕鬆多了。
可要說起來,還是回家最好。
反正兩人在馬車裏,林婉芸主動往紀煬身邊靠了靠,紀煬笑著揉揉她腦袋:“好了,回家。”
“回家!”
從林家回去,紀煬更能放開手腳。
其實以紀煬在朝中的勢力,雖不如宗室,也不如世家,但他的人脈也不能忽視。
更別說他在民間的影響力,那都是許多人都達不到的。
單說收複古博城,那就是了不得的功績。
但獨木不成林,紀煬深知這個道理。
能得到的幫助,他肯定不會拒絕。
時間到了十月份,紀煬把那四十六個官員各自安排好崗位,連捕快都換了一批。
上任一個月,汴京府衙都是他的人。
而這些人的名冊,皇上看過,私下點過頭。
可除了日常公務之外,還有一隊人馬,被紀煬派去天天在汴京城外轉悠。
他們身穿官服,光明正大在違建的園子附近勘察情況。
還有一隊低調行事,在找當初被占了民田的農人,問問他們田地是不是自願被占,又給了多少賠償等等。
宗室那邊知道紀煬在做什麽,派了不少家丁四處盯著。
兩邊的爭鬥已經是明麵上的了。
可是紀煬隻讓人四處查看,其他什麽動作也沒有,宗室總不可能直接打這些穿官服的人。
汴京城外如此,城內則是另一副模樣。
城內的治安本就好,紀煬任派出去的官吏更是溫和有禮,有紀煬的小吏們帶著,那些新來的官員很快了解府尹大人的行事做派。
道理很簡單,好好做事,府尹大人就會欣賞,不好好做事,基本就要完蛋。
連帶著留下的判官跟推事處理公務的速度都快了很多。
但凡跟著紀煬做事的,就沒有不卷的。
可快速的忙碌,幫著不少見習進士迅速習慣這裏的事情,更把最近進京準備趕考的書生們也安排得井井有條。
明年就是科舉年,不少外地學子已經過來了。
紀煬看到這件事後,忽然想到他那庶弟是不是明年科考,庶弟比他小兩歲,算起來明年也要二十四,要第三次科考。
這次能不能成,就不知道了。
頭一年他找人擾了他心神,第二次的皇上那邊默認他不能中。
這一次就看他自己造化。
但有他在,他還把生母牌位搬到伯爵府。
那位梅夫人的算盤肯定打不響。
扶正?
別說庶弟紀馳考上進士,就算考上狀元,扶正也沒指望。
這件事並未在紀煬腦海中停留太久。
他既當了汴京的府尹,很多事都會認真做,什麽規整碼頭,什麽整修房屋,這都是最基本的。
還有當地民生,當地救濟院,沒事再號召汴京富戶為貧困百姓捐錢。
順手再去收集宗室的罪證。
收集罪證對紀煬來說並不算難,難點就是林大學士說的,罪列出來了,然後怎麽定罪?
怎麽讓他們同意定罪?
這裏就要說一些流氓的律法了。
之前紀煬審琨王的十二孫兒時為什麽要變成數罪並罰,因為他是貴族,貴族的身份可以從杖責一百八變成八十。
所以兩個罪過加一起,放在普通人身上可以處於死刑的罪過,變成八十板子。
這八十板子換了其他人來審,隻怕也能給免了。
這就是他們身上的權利。
甚至是律法規定,與生俱來的權利。
貴族生來免罰,如果他們再有個一官半職,官職,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官身,也能讓他們再免罰。
所以當初林家一派想罰琨王幼子才會那麽艱難。
簡單舉個例子,假如有個人叫徐五,徐五是偏遠宗室子弟,同時還在殿前司當六品的護衛。
這個徐五當街醉酒殺人,他要怎麽判刑?
首先,醉酒殺人,說明是過失,罪過減半,隻用徒刑三十年。
接著他是貴族,貴族不受拘係刑訊。
最後他還是六品官員,又有律法說明京城官員及外放五品官員有犯,須奏聞請旨,不許擅問。
一層層身份,就是一層層減免罪過的憑證。
若家人再給打點,這樁殺人案的凶手徐五,隻用徒刑幾年,徒刑就是剝奪自由,強製勞役的意思。
而這勞役還能用銀錢代替,縱然不能代替,也能代替過後隻做輕便的活計,什麽抄抄文書,跑跑腿,連汴京都不用出。
過幾年之後,他還能任職。
為什麽?
因為他曾經是官員,隻要不是十惡不赦的大罪,他就永遠是官身,官身可以替他抵擋很多罪責。
這也是為什麽很多勳貴子弟縱然什麽也不做,家裏也要給他謀個官職的原因。
更是無數平民百姓,拚命都要當官的原因。
特別是最後一條,奏聞請旨。
那時候宗正寺說紀煬沒有權利審問,講的就是這個。
按理應該交給皇上。
再往遠了說,灌江府那個學政,四品的官員,同樣要奏請皇上。
但紀煬也是自己強壓下去。
這些都不符合如今的“程序”。
這兩件到底不算大事。
皇上那邊又有意縱容,自然不管。
可如今查園子的事就不同了。
園子的地怎麽來的,錢怎麽來的,怎麽賠償的百姓,導致多少百姓流離失所。
一往下查,必然查到人命官司,必然查到無數家破人亡。
這種民脂民膏,稍有不慎就會激起民怨。
更往深了去,田稅地稅,私瞞田產地產,私吞礦產,這些都有可能。
按宗室的奢靡生活來說,哪家會有幹淨賬。
牽一發動全身。
這些事情。
皇上知道,宗室知道,紀煬也知道。
怎麽在全都知道的情況下拿到把柄,並順利解決?
這不是暗地裏你來我往,甚至是明麵上的鬥爭。
一個要想辦法定罪。
一個要用各種身份關係脫罪。
端看誰的手段更為高明。
也看皇上的態度。
但作為皇室宗親,他不能太明顯偏向紀煬。
否則作為宗族的勢力,皇帝肯定會焦頭爛額。
前任府尹沒做成。
林家做成了一點。
如今到紀煬接手。
這是比之前灌江府更難的情況。
之前的灌江府再怎麽鬧,有涼西州的兵馬,有朝廷給的全力支持,那會梁王都盼著收拾好灌江府。
如今不同。
如今皇上隻能在最後結尾的時候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