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辦事,卻一直有阻撓的大臣?
如果全都買通,紀煬這學士也不做了,馬上去你那地方當知縣。
最後一句。
發給誰,還要商議。
看著當初各地指揮使的情況。
自然是誰聽話,發給誰。
這還用說。
這次良種分發,官田,普通百姓擁有的民田,肯定最為優先。
特別是普通百姓,紀煬一直對他們頗多照顧。
他這兩句簡簡單單,又複雜無比的話。
再次直衝世家。
或者說,再次直衝擁有隱田的大戶。
他要為天下百姓查清到底誰沒交田稅,到底誰把他們要交的田稅,攤給了最普通最吃苦的百姓。
滿朝文武這才明白。
上次著手改革國子監,不過是他吹響的號角。
如今這手用良種換清查田地,這才是利刃。
而如今皇位上坐著的皇帝,甚至是他的忠實擁護者。
文學士手心冒汗,金學士更是思索他家下麵有沒有齷齪賬,若有,那有多少。
或者說,不要他這良種了?
一畝地增加一百斤左右的良種,你不要?
一年兩熟的種子,你看不上?
再說,紀煬那皇莊裏,還在源源不斷送出更多良種。
你這次不要,以後呢。
如果人家都急著種良種,你推三阻四,豈不是更入紀煬的眼。
他在灌江府做的那些事,誰不知道。
讓多少鄉紳世家去修城牆修道路。
他在灌江府敢這麽做,難道不敢在汴京如此?
他紀煬,會沒這個膽子?
隻能說,紀煬那兩句話一出,整個朝堂沉默不止一瞬。
方才還熱熱鬧鬧要良種,現在恨不得自己沒出現。
不少人對紀煬,簡直既愛又恨。
愛他確實厲害,政績斐然,恨他自己不跟自己一條心。
你一個勳爵人戶,幹嘛一直心係百姓。
可這麽久了,紀煬的為人,誰還不清楚。
跟他甚至多說無益。
紀煬看看四周,笑道:“那良種分發的事,便私下再議了,但時間也緊張,想趕在六月前種下,也就一個月。減去路上需要時間,估計隻有十日時間。”
十天,給你們一個機會,趕緊把自己家那些欺壓百姓,隱瞞田產的事給處理了。
不管是把田地低價賣給任地百姓,還是如何如何,他都不管。
等專門成立的良種司到下麵的時候,一旦發現玩花的,紀煬的手腕,眾所周知。
下朝之後不少人開始研究良種司的名單。
原本以為就是個控製種子價格,種子買賣的部門,等看到上屆科考的狀元都在裏麵時,甚至還有林家的林啟牽頭。
這已經沒什麽好說了。
你們叫良種司,還是監察司。
大家心裏清楚。
還有整頓各地農務司的事,也傳遍朝廷。
偏偏整頓這事,是在良種收獲的前一天定下。
各方麵都已經同意,皇上也按了印章,誰都不能更改。
他們承平國朝堂辦事效率什麽時候這麽高了。
不管朝堂的局勢如何複雜,地下百姓聽到良種的消息,隻會歡欣雀躍。
增產減稅。
這簡直跟做夢一般。
這種消息總是傳得格外快。
等各地的大戶們開始自查自家田地問題,開始將隱產走明路,或者直接賣出,更要解決跟當地百姓田產糾紛,即使多賠銀子也不讓自己有田地官司時。
當地百姓更疑惑了。
不少人都掐自己一把。
這家怎麽好心便宜賣土地了?
這家要低價買他田地,這會又趕緊送了回來,並給了封口費?
他們是瘋了嗎。
怎麽最近所有好事都落到他們普通人頭上了。
可哪有人不會歡歡喜喜拿回自己的土地,更有官員趁機處理之前礙於世族勢力的糾紛。
一時間,朝野上下似乎變了天地。
對百姓們來縱然隻有薄田幾畝,但加上減稅,加上良種。
這日子就不愁吃喝。
他們聰明,勤奮,踏實,肯幹。
日子肯定過得好!
一批批良種從汴京運出。
每到一處,當地百姓皆是夾道相迎。
今年的稻穀,絕對會豐收的!
隨著良種到來的消息,還有汴京的幾份報紙。
上麵還說了,當今皇上都在花園裏種田地呢。
皇上妃子都在宮殿裏養蠶呢。
上位者都如此勤奮,他們怎麽能靠著良種歇懶!
種田!馬上種田!
第145章
“聽說了嗎, 城外不僅每畝稻子增長近百斤,連麥子也在增長。”
“這可是大好事啊。”
“對啊, 新皇登基後,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我們承平國的幸事!”
“聽說都在勸農,連荒地都開耕不少。”
“當然, 誰讓種田者如今備受敬仰,若能種出高產糧,更會得皇上跟紀大人誇讚。”
“汴京外麵各地, 都在傳皇上跟妃子在皇宮種田養桑的事,真好啊。”
“不過他們怎麽知道的, 難道是各處報紙說的?”
自然是各處報紙說的。
還是經過紀煬的手, 各地京都趣聞分報說的。
京都趣聞總部在汴京, 報紙也辦了許多年, 各處的分報在去年陸陸續續設立。
總負責人肯定是晁盛輝。
有他們兩個人在, 給皇上傳播些威名,自然很合適。
不過在他們口中, 隻有皇上的事, 於妃養桑則是汴京文報所說, 完全是蹭著皇上的消息搞宣發。
晁盛輝還問過:“這樣, 隻怕金家會不滿。”
畢竟皇後都沒說什麽,反而於妃一派在出風頭。
紀煬懶得管:“隻要不危及朝廷,隨他們去。”
“再說, 有人就有鬥,遲早的事。”
金家不是已經攬差事了, 他們也是最先清查自家的世家。
金家本就還算幹淨, 這次主動出來, 更是證明自己的幹淨,讓皇上信賴他們。
這怎麽不是打擂台呢。
還是那句話,不危及朝廷跟百姓,紀煬可不管那麽多。
巧的是,這些人都知道他的底線,基本都在那一畝三分地裏鬥。
隻是不知於妃身為太後娘家一派的人,太後對此事知不知情。
如果全都買通,紀煬這學士也不做了,馬上去你那地方當知縣。
最後一句。
發給誰,還要商議。
看著當初各地指揮使的情況。
自然是誰聽話,發給誰。
這還用說。
這次良種分發,官田,普通百姓擁有的民田,肯定最為優先。
特別是普通百姓,紀煬一直對他們頗多照顧。
他這兩句簡簡單單,又複雜無比的話。
再次直衝世家。
或者說,再次直衝擁有隱田的大戶。
他要為天下百姓查清到底誰沒交田稅,到底誰把他們要交的田稅,攤給了最普通最吃苦的百姓。
滿朝文武這才明白。
上次著手改革國子監,不過是他吹響的號角。
如今這手用良種換清查田地,這才是利刃。
而如今皇位上坐著的皇帝,甚至是他的忠實擁護者。
文學士手心冒汗,金學士更是思索他家下麵有沒有齷齪賬,若有,那有多少。
或者說,不要他這良種了?
一畝地增加一百斤左右的良種,你不要?
一年兩熟的種子,你看不上?
再說,紀煬那皇莊裏,還在源源不斷送出更多良種。
你這次不要,以後呢。
如果人家都急著種良種,你推三阻四,豈不是更入紀煬的眼。
他在灌江府做的那些事,誰不知道。
讓多少鄉紳世家去修城牆修道路。
他在灌江府敢這麽做,難道不敢在汴京如此?
他紀煬,會沒這個膽子?
隻能說,紀煬那兩句話一出,整個朝堂沉默不止一瞬。
方才還熱熱鬧鬧要良種,現在恨不得自己沒出現。
不少人對紀煬,簡直既愛又恨。
愛他確實厲害,政績斐然,恨他自己不跟自己一條心。
你一個勳爵人戶,幹嘛一直心係百姓。
可這麽久了,紀煬的為人,誰還不清楚。
跟他甚至多說無益。
紀煬看看四周,笑道:“那良種分發的事,便私下再議了,但時間也緊張,想趕在六月前種下,也就一個月。減去路上需要時間,估計隻有十日時間。”
十天,給你們一個機會,趕緊把自己家那些欺壓百姓,隱瞞田產的事給處理了。
不管是把田地低價賣給任地百姓,還是如何如何,他都不管。
等專門成立的良種司到下麵的時候,一旦發現玩花的,紀煬的手腕,眾所周知。
下朝之後不少人開始研究良種司的名單。
原本以為就是個控製種子價格,種子買賣的部門,等看到上屆科考的狀元都在裏麵時,甚至還有林家的林啟牽頭。
這已經沒什麽好說了。
你們叫良種司,還是監察司。
大家心裏清楚。
還有整頓各地農務司的事,也傳遍朝廷。
偏偏整頓這事,是在良種收獲的前一天定下。
各方麵都已經同意,皇上也按了印章,誰都不能更改。
他們承平國朝堂辦事效率什麽時候這麽高了。
不管朝堂的局勢如何複雜,地下百姓聽到良種的消息,隻會歡欣雀躍。
增產減稅。
這簡直跟做夢一般。
這種消息總是傳得格外快。
等各地的大戶們開始自查自家田地問題,開始將隱產走明路,或者直接賣出,更要解決跟當地百姓田產糾紛,即使多賠銀子也不讓自己有田地官司時。
當地百姓更疑惑了。
不少人都掐自己一把。
這家怎麽好心便宜賣土地了?
這家要低價買他田地,這會又趕緊送了回來,並給了封口費?
他們是瘋了嗎。
怎麽最近所有好事都落到他們普通人頭上了。
可哪有人不會歡歡喜喜拿回自己的土地,更有官員趁機處理之前礙於世族勢力的糾紛。
一時間,朝野上下似乎變了天地。
對百姓們來縱然隻有薄田幾畝,但加上減稅,加上良種。
這日子就不愁吃喝。
他們聰明,勤奮,踏實,肯幹。
日子肯定過得好!
一批批良種從汴京運出。
每到一處,當地百姓皆是夾道相迎。
今年的稻穀,絕對會豐收的!
隨著良種到來的消息,還有汴京的幾份報紙。
上麵還說了,當今皇上都在花園裏種田地呢。
皇上妃子都在宮殿裏養蠶呢。
上位者都如此勤奮,他們怎麽能靠著良種歇懶!
種田!馬上種田!
第145章
“聽說了嗎, 城外不僅每畝稻子增長近百斤,連麥子也在增長。”
“這可是大好事啊。”
“對啊, 新皇登基後, 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是我們承平國的幸事!”
“聽說都在勸農,連荒地都開耕不少。”
“當然, 誰讓種田者如今備受敬仰,若能種出高產糧,更會得皇上跟紀大人誇讚。”
“汴京外麵各地, 都在傳皇上跟妃子在皇宮種田養桑的事,真好啊。”
“不過他們怎麽知道的, 難道是各處報紙說的?”
自然是各處報紙說的。
還是經過紀煬的手, 各地京都趣聞分報說的。
京都趣聞總部在汴京, 報紙也辦了許多年, 各處的分報在去年陸陸續續設立。
總負責人肯定是晁盛輝。
有他們兩個人在, 給皇上傳播些威名,自然很合適。
不過在他們口中, 隻有皇上的事, 於妃養桑則是汴京文報所說, 完全是蹭著皇上的消息搞宣發。
晁盛輝還問過:“這樣, 隻怕金家會不滿。”
畢竟皇後都沒說什麽,反而於妃一派在出風頭。
紀煬懶得管:“隻要不危及朝廷,隨他們去。”
“再說, 有人就有鬥,遲早的事。”
金家不是已經攬差事了, 他們也是最先清查自家的世家。
金家本就還算幹淨, 這次主動出來, 更是證明自己的幹淨,讓皇上信賴他們。
這怎麽不是打擂台呢。
還是那句話,不危及朝廷跟百姓,紀煬可不管那麽多。
巧的是,這些人都知道他的底線,基本都在那一畝三分地裏鬥。
隻是不知於妃身為太後娘家一派的人,太後對此事知不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