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承平國大小官員,可不是去年時候,去農務一竅不通的。
如今的他們,學習頗多,他們本就是學富五車的人,主動鑽研農務,豈有不懂的道理。
五百二十斤,實在太讓人詫異了!
紀煬自然不會說,他昨天辛辛苦苦挑選田地作為第一畝田,產量能不高嗎。
他看著眾人興奮的目光,已經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接下來的收獲更讓圍觀百姓發出歡呼。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良種的育種,證明有朝一日,他們也能種上這種糧食,他們也能有如此收獲。
別看汴京不怎麽種稻子,他們就不能為稻子歡呼?
誰讓小麥也在育種。
哪個莊稼人看到這種收獲的場景不歡呼,那就奇怪了。
甚至連一些官員都跟著喝彩。
特別是外放過,當過小官的官員,他們之前接觸的都是百姓穿衣吃飯問題。
如今紀煬解決的,正是這些問題。
徐九祥向前幾步,手裏捧著稻穀。
他之前看別人育種是一回事。
在禦花園開辟地方種田又是另一回事,親自種過田,更知道裏麵艱辛。
隨著畝產一點點報上來。
五百二十斤,五百斤,四百九十六,五百二十一。
所有人心裏的火熱漸漸被溫和的稻子平複。
看著風吹稻田,看著阡陌縱橫,內心被收獲的快樂充實填滿。
等到黃昏時分,雖說田地並未全部收獲,但皇上緩緩道:“待良種推廣,天下減稅一成,十年為期。”
這下,外麵聽到消息的百姓更是不敢置信。
也就是說,以後的十而稅二,改為十稅一。
十年之間都有效!
如果他們也有這樣高的畝產,再有田稅的減免,那將會什麽場景?
家家戶戶穀物滿倉,絕對不是夢。
當天晚上的汴京內外,都被這兩個好消息填滿。
其實在紀煬跟皇上的規劃裏,十而稅一,其實都能再減。
但前提是天下隱田減少,天下田地按時交稅,特別是那些大莊戶,大豪強們。
隻是如今田產還沒清查結束,隻能暫時用稅一來安撫。
這些規劃,暫時埋在紀煬跟徐九祥的心裏。
終有一日會實現的。
至於現在。
大家還是為減稅跟增產高興吧!
往年兩件有其一,已經可以山呼皇恩浩蕩。
今年卻能兩樣同時進行。
隻怕全天下的人,都要搶著種良種,種了良種,就能減稅增產了!
徐九祥的話對良種的推廣果然十分有用。
別說普通百姓了,朝中的世家也紛紛響應。
減稅,增產,還有這種好處?
於是在接下來四月二十五的朝會上,眾人對紀煬是誇了又誇,最後落點都在:“紀大人,紀學士,什麽時候開始分發稻種啊。”
“這樣的稻種送到各地,是能在今年種第二茬的。”
“紀大人為國為民,頗有遠見,得此良種,天下幸事啊!”
“不知那良種共有多少斤,又該如何分配。”
“雖說種下來的頗多,但要天下百姓都分到良種,怕是不太可能?”
“對啊,到底先給哪邊?”
“肯定是江南啊,江南氣候好,最適宜了。”
“難道粵地就不適合?”
“我們湖南湖北的水田難道就差?”
眼看爭了起來。
紀煬看看皇上,拱手對眾人笑道:“難道諸位大臣有所不知。”
“頭一年種良種,是要接受良種司以及當地農務司監察的。”
“至於發給誰,如今還在商議。”
承平國天下田地大致分為三種。
官田,之前說過不多介紹,這次的良種也會給各地官田,這大致占全國田地的一半。
多是百姓租種,官府好的話,可以保證他們一定的權益。
普通百姓擁有的民田,一家十幾口人,擁有幾十畝田地這種情況,大致占全國田地一成,隻有當地長官勤勉治下,對百姓好的地方,普通百姓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
他們負擔比較小,田地畝產也清晰,日子過得最好,交稅也最及時。
最後一種,便是世家豪強擁有的土地,基本占全國土地的四成。
手下也有佃戶,更偏遠的還有農奴,這也是承平國大力打擊的對象。
這種不用多介紹,紀煬在灌江府的時候,就動過當地豪強的土地,分給了當地百姓。
這點當時還觸怒承平國其他各地世家,剛回汴京之時,那文家,以及後麵的世家,還有當時的國子監主簿,都是因為這些事看紀煬不爽。
種種麻煩,也因這些事而起。
之後雖說因為紀煬的緣故,他們放血一年多給到自家佃戶,讓大家日子都好過了些。
但紀煬給的強壓一過,這事自然也就算了。
減免的田租漸漸再收回來,也是他們如今在做的。
至於隱瞞田產,不交田稅的事,更是數不勝數。
這樣一看,天下間的田地,都是窮人在交稅,都是官田的佃戶跟擁有自己土地的百姓老老實實交稅。
占了天底下四成,甚至更多田地的豪強世家們想方設法偷稅漏稅。
他們還會逐步侵吞百姓的田產,手裏田多了,糧食卻不多交。
於是,朝廷看著每年越來越少的稅款,肯定會加稅。
可加的稅跟大戶又有什麽關係,人家可以利用手裏的權勢逃啊。
那加的稅又必須收上去,最終隻會落到無權無勢的百姓頭上。
如此反複,等百姓實在交不起稅的時候,這天下也就完了。
灌江府,就是完了的例子。
不是紀煬,那邊什麽情況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清查大戶豪強世家的田產這事,勢在必行。
紀煬已經有段時間沒提這事。
大家以為他已放棄此事,畢竟世家全力打壓,那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若不是先皇走了,且有的鬧。
沒想到他借著手裏有良種。
竟然又提此事。
“頭一年種良種,是要接受良種司以及當地農務司監察的。”
“至於發給誰,如今還在商議。”
這是紀煬方才說的話。
很簡單。
可在場許多人無不變了臉色。
想要增產減稅,就要種良種。
種良種,需要接受各地良種司,以及當地被紀煬剛著手整理的各地農務司監察。
監察什麽?
隻是良種的種植情況?
這隻是其一。
其二便是各家的田地畝數。
畢竟給你家看良種情況的時候,“偶然”發現你家實際田地跟賬冊上的不符。
那你說這事,報還是不報。
良種司若隱瞞,農務司連著你良種司一起告,本就是有衝突的部門,這還不趕緊告了奪權。
反之也一樣。
就算有什麽地方,大戶跟良種司,農務司全都勾結到一起。
當地的官吏呢?
如今的他們,學習頗多,他們本就是學富五車的人,主動鑽研農務,豈有不懂的道理。
五百二十斤,實在太讓人詫異了!
紀煬自然不會說,他昨天辛辛苦苦挑選田地作為第一畝田,產量能不高嗎。
他看著眾人興奮的目光,已經知道事情成了一半。
接下來的收獲更讓圍觀百姓發出歡呼。
因為他們知道,這些良種的育種,證明有朝一日,他們也能種上這種糧食,他們也能有如此收獲。
別看汴京不怎麽種稻子,他們就不能為稻子歡呼?
誰讓小麥也在育種。
哪個莊稼人看到這種收獲的場景不歡呼,那就奇怪了。
甚至連一些官員都跟著喝彩。
特別是外放過,當過小官的官員,他們之前接觸的都是百姓穿衣吃飯問題。
如今紀煬解決的,正是這些問題。
徐九祥向前幾步,手裏捧著稻穀。
他之前看別人育種是一回事。
在禦花園開辟地方種田又是另一回事,親自種過田,更知道裏麵艱辛。
隨著畝產一點點報上來。
五百二十斤,五百斤,四百九十六,五百二十一。
所有人心裏的火熱漸漸被溫和的稻子平複。
看著風吹稻田,看著阡陌縱橫,內心被收獲的快樂充實填滿。
等到黃昏時分,雖說田地並未全部收獲,但皇上緩緩道:“待良種推廣,天下減稅一成,十年為期。”
這下,外麵聽到消息的百姓更是不敢置信。
也就是說,以後的十而稅二,改為十稅一。
十年之間都有效!
如果他們也有這樣高的畝產,再有田稅的減免,那將會什麽場景?
家家戶戶穀物滿倉,絕對不是夢。
當天晚上的汴京內外,都被這兩個好消息填滿。
其實在紀煬跟皇上的規劃裏,十而稅一,其實都能再減。
但前提是天下隱田減少,天下田地按時交稅,特別是那些大莊戶,大豪強們。
隻是如今田產還沒清查結束,隻能暫時用稅一來安撫。
這些規劃,暫時埋在紀煬跟徐九祥的心裏。
終有一日會實現的。
至於現在。
大家還是為減稅跟增產高興吧!
往年兩件有其一,已經可以山呼皇恩浩蕩。
今年卻能兩樣同時進行。
隻怕全天下的人,都要搶著種良種,種了良種,就能減稅增產了!
徐九祥的話對良種的推廣果然十分有用。
別說普通百姓了,朝中的世家也紛紛響應。
減稅,增產,還有這種好處?
於是在接下來四月二十五的朝會上,眾人對紀煬是誇了又誇,最後落點都在:“紀大人,紀學士,什麽時候開始分發稻種啊。”
“這樣的稻種送到各地,是能在今年種第二茬的。”
“紀大人為國為民,頗有遠見,得此良種,天下幸事啊!”
“不知那良種共有多少斤,又該如何分配。”
“雖說種下來的頗多,但要天下百姓都分到良種,怕是不太可能?”
“對啊,到底先給哪邊?”
“肯定是江南啊,江南氣候好,最適宜了。”
“難道粵地就不適合?”
“我們湖南湖北的水田難道就差?”
眼看爭了起來。
紀煬看看皇上,拱手對眾人笑道:“難道諸位大臣有所不知。”
“頭一年種良種,是要接受良種司以及當地農務司監察的。”
“至於發給誰,如今還在商議。”
承平國天下田地大致分為三種。
官田,之前說過不多介紹,這次的良種也會給各地官田,這大致占全國田地的一半。
多是百姓租種,官府好的話,可以保證他們一定的權益。
普通百姓擁有的民田,一家十幾口人,擁有幾十畝田地這種情況,大致占全國田地一成,隻有當地長官勤勉治下,對百姓好的地方,普通百姓才能擁有自己的土地。
他們負擔比較小,田地畝產也清晰,日子過得最好,交稅也最及時。
最後一種,便是世家豪強擁有的土地,基本占全國土地的四成。
手下也有佃戶,更偏遠的還有農奴,這也是承平國大力打擊的對象。
這種不用多介紹,紀煬在灌江府的時候,就動過當地豪強的土地,分給了當地百姓。
這點當時還觸怒承平國其他各地世家,剛回汴京之時,那文家,以及後麵的世家,還有當時的國子監主簿,都是因為這些事看紀煬不爽。
種種麻煩,也因這些事而起。
之後雖說因為紀煬的緣故,他們放血一年多給到自家佃戶,讓大家日子都好過了些。
但紀煬給的強壓一過,這事自然也就算了。
減免的田租漸漸再收回來,也是他們如今在做的。
至於隱瞞田產,不交田稅的事,更是數不勝數。
這樣一看,天下間的田地,都是窮人在交稅,都是官田的佃戶跟擁有自己土地的百姓老老實實交稅。
占了天底下四成,甚至更多田地的豪強世家們想方設法偷稅漏稅。
他們還會逐步侵吞百姓的田產,手裏田多了,糧食卻不多交。
於是,朝廷看著每年越來越少的稅款,肯定會加稅。
可加的稅跟大戶又有什麽關係,人家可以利用手裏的權勢逃啊。
那加的稅又必須收上去,最終隻會落到無權無勢的百姓頭上。
如此反複,等百姓實在交不起稅的時候,這天下也就完了。
灌江府,就是完了的例子。
不是紀煬,那邊什麽情況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清查大戶豪強世家的田產這事,勢在必行。
紀煬已經有段時間沒提這事。
大家以為他已放棄此事,畢竟世家全力打壓,那壓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若不是先皇走了,且有的鬧。
沒想到他借著手裏有良種。
竟然又提此事。
“頭一年種良種,是要接受良種司以及當地農務司監察的。”
“至於發給誰,如今還在商議。”
這是紀煬方才說的話。
很簡單。
可在場許多人無不變了臉色。
想要增產減稅,就要種良種。
種良種,需要接受各地良種司,以及當地被紀煬剛著手整理的各地農務司監察。
監察什麽?
隻是良種的種植情況?
這隻是其一。
其二便是各家的田地畝數。
畢竟給你家看良種情況的時候,“偶然”發現你家實際田地跟賬冊上的不符。
那你說這事,報還是不報。
良種司若隱瞞,農務司連著你良種司一起告,本就是有衝突的部門,這還不趕緊告了奪權。
反之也一樣。
就算有什麽地方,大戶跟良種司,農務司全都勾結到一起。
當地的官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