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廠,入目是一大片敞地,有沙坑、跑道、蹴鞠欄,還有一杆立得高高的五星旗,聽說是廠子的徽記。
幾個衙差帶頭,喊著“一二一”,帶領廠工繞著大圈跑步,男的跑外圈,女的跑內圈,聽說是在跑早操。這些青年好愛招人,跑到跟前時,還抓起他們傍身的漁網瞧了瞧。
閻羅等人往後退了退,被青年們的鮮活勁撲了滿臉。
北邊有人攏著口喊:“都停一停,歇一歇,姑娘和欽差大人有話要說!”
五星旗下邊是一個三級石階台,那日見過的欽差大人負手而立,唐姑娘穿了一身薄襖站在上邊,手裏拿著個怪模怪樣的號角。透過這號角,她說出來的話整片場地都能聽得到。
姑娘講話沒有文縐縐的毛病,是五歲娃娃也能聽得懂的白話,簡單歡迎了新來的疍民兄弟,緊跟著道。
“閑話不提,這位欽差大人,是咱們的三廠長,特特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錢給大夥兒每人撥二兩銀子。大家一會兒領了錢,明早跟著車去縣集上買日常所需。”
“二兩?!”
“銀子!”
疍民因為這二兩銀子一下子歡騰起來。別說是二兩,他們之中的許多少年人,甚至從沒摸過銀子,從沒拿銅板買過東西,海濱多的是以物易物,錢是大老爺們手裏才有的東西。
差役熟門熟路地安撫了大夥情緒,誰有什麽想說的要舉手發言。
沒人掃興地去算欽差到底有多少私房錢,都揣著滿心企盼琢磨二兩是多重,銀子有多大一塊,買一瓶魚油要十個銅板,三十個銅板夠在碼頭飯莊吃一頓好飯——二兩!能買多少好東西!
唐荼荼等底下的人群安靜了安靜,才擺出嚴肅麵孔:“隻有一條,不準偷,不準搶,不管大夥兒以前做過什麽惡,咱們翻篇了,前塵往事不提,但從今日起坑蒙拐騙的都是賊,咱們這兒不要賊。”
社哥揮舞著雙手,揚聲問:“不偷不搶,能跟攤販講價不?”
唐荼荼笑起來:“能!講成什麽價都全憑你本事。”
人群熱鬧了好久,新來的疍民和海戶排著隊領錢。銀子分量輕,二兩,有半個雞子那麽大,攥在手上怕汗滑,揣在內兜又怕兜不嚴,真是怎樣藏都難。
等到這幾百人領完了銀子,唐荼荼才鬆口氣:“我真怕他們衝上來哄搶。”
她這兩天累壞了,幸是年輕,腰不酸腿不疼,隻是伏案久了肩膀困。唐荼荼舉著個木槌槌肩膀,晏少昰捏著這截細木拾過來,趁對著力道,一下下地給她敲。
他識得穴位,幾槌子下去,唐荼荼肩膀立馬不困了。又幾槌子下去,關竅疏通了,那叫一個神清氣爽。
好難得的,二哥竟拍起了她的馬屁:“你當信你識人的眼光。你聰慧,識人的眼光未必比我差,老話講存善心、結善果,這點我不如你。”
唐荼荼難得被他誇一回,心花怒放地奪回了槌頭,站在二哥身後給他啪啪啪胡亂一通敲,頗有狗腿子的樣。
“二哥才是存善心、結善果的大功臣,您這回破費了,趕明年我造出來新奇的東西,絕對第一個給您使。”
疍民與海戶各個揣著二兩銀子,歡欣得一宿沒合眼,天沒亮就坐著牛車進了縣城。
有人在街攤上買了這輩子頭一盒胭脂,有人進麵館稀裏嘩啦吃了一頓麵;家裏有娃娃、有老人的,進成衣鋪子咬牙買了幾套新衣,油布包起來等著過年穿,算賬時一聽“買兩身送一身”,又歡歡喜喜地給自己試起了衣。
集市散了,入了夜,又過了一個白天,這些疍民和海戶才回了山上——他們不知道縣城有宵禁,沒戶冊的流民夜裏不能隨意進出,在城門腳下最便宜的腳夫鋪子裏席地窩了一宿,一直等到天亮城門開了才出得城。
這又是一重戶籍歧視,可這一回,沒人心有怨言,揣著新衣新鞋,全身都是暖的。
能容納幾百人的大飯堂裏熱熱鬧鬧,唐荼荼看大夥的精氣神就知道不錯。她給葉先生和九兩哥燙了杯子,一人捧了一杯茶,問他倆:“怎麽樣?見著了什麽有本事的人?”
葉三峰和傅九兩木著臉,一杯茶下肚尚不夠潤澤喉嚨,各自癱在椅子上灌了整整一壺,才勉勉強強活回來。
姑娘讓他們盯了兩天人,要他們從疍民和海戶中挖掘“有帶頭組織的能耐、很會買東西的有營銷才幹的人”。
兩人坐在馬車裏盯了一天,誰住過什麽臭氣熏天的腳夫鋪?城門腳下沒別的客舍,他兩人縮在馬車裏吹了一宿風,渾身骨節都咯吱咯吱疼。
“算是……有吧,有人特會講價錢,集資批貨,能壓下來三成價錢。”
“那叢有誌是個滑頭,進了飯莊,先要一碗白麵,吃完了,又要一碗肉臊子,這碗臊子端上來,他又要小二給他添碗麵,小二一想人之常情,白送了他一碗麵。”
“閻羅倒是老實,丁是丁卯是卯的,問了價就掏錢,買的多是女人物件,給他媳婦用的。餘下一兩銀子給了社哥,這爺們重義氣,還是個癡情種。”
他倆一人一句接著話,說相聲似的,唐荼荼聽得直樂。
閻羅等人絲毫不知道大東家私底下盤算著他們,洗漱過後,早早爬上了土炕。他們來得急,炕麵還沒來得及鋪褥子,就這麽一張硬邦邦的土炕床、四堵遮風牆,已經是從前想也不敢想的好光景。
阿茂這幾天咳得越來越少了,喉嚨上留了個疤,被開了喉竟能重新活過來,是閻羅另一重不敢想的事。
可女人愛想事,多大年紀也一樣,阿茂喃喃了一整晚,這會兒又重複了一遍:“我就是覺得,姑娘跟別人不一樣,好人我也見過,沒見過姑娘這樣好的——等我不咳了也去上工,咱們好好給姑娘賺錢。”
閻羅枕著一條手臂,腦袋裏翻湧的始終是那一夜情形。
唐姑娘問他,問他們“願不願意?”
活這二十來年,好像從沒人問過他“願不願意”。生在匪窩,他娘沒問他願不願意;他爹把他攆上岸,叫他從海匪做疍民,沒問他願不願意。
和阿茂沒拜堂就成了事,兩人默契又寡言,當初誰也沒問“和我好你願不願意”,窮到了根上,反倒容易生情。
“願不願意”,這四個字太奢侈,好像他真有餘地可選似的。
隻盼著此一番夢似的好光景,能長一些,再長一些。
長到阿茂養好身子,長到他能攢夠錢,關起門來過個好年……
窗紙糊了好幾層,一點不透風,閻羅把阿茂往懷裏摟了摟。
“睡罷。”
唐荼荼抱著一箱材料過來的時候,懷老先生正伏案畫圖,背挺得很直,老花眼鏡掛在鼻梁上,夕陽映得滿屋紙卷木箱都有了溫度。
“先生畫什麽呢?”
懷老先生招招手:“丫頭過來看。”
唐荼荼湊上前瞧,看見一張一張圖畫的都是窗格子花樣,海棠紋、冰梅紋、罩花腰、步步錦連。畫了幾十年圖的人,落筆自有工夫,可老大人還是要用尺和角規,保準尺寸不因肉眼的偏差而錯一厘。
隻一眼,唐荼荼就知道他在畫什麽了。
老匠人們總有些固執,盡管她幾份總設計圖裏都在省材料的前提下、盡量兼顧了美觀,但鋼筋混凝土、灰水泥抹麵的“美觀”,與老匠師眼裏的“美觀”差開了幾重天。
山上一棟又一棟的灰水泥建築立起來了,廠房呆板笨重,工舍、物料房也都灰眉怪眼的,每起一座灰水泥樓,就如同往老匠師們眼珠子裏釺了一根釘。
沒有琉璃瓦,沒有角脊獸,牆上不能鏤刻牆飾,那花壇子、蓄水塔總得做得漂漂亮亮的,要漂亮到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出自頂尖的匠人手藝,才不枉來這一遭。
懷老先生桌上放著日事記,按著日期順序,一頁一頁摞得整齊,每日做了什麽工作、工程中出了什麽問題、複盤時有何心得體悟,都會寫進去,也不顧忌人看,隨人去借。
他在山上住小半年,日事記已寫了十幾本。
“真好啊。”唐荼荼唏噓:“您是真愛這行。”
她小兒趣語,本該一笑便罷了,可懷老先生描畫著梅花圖樣,不知怎麽叫這話過了心。
“我們一輩子,沒工夫去琢磨‘我愛不愛這行’,‘能不能幹得了這行’。匠戶匠戶,祖上有幸出了名匠,之後幾代人子從父業,小輩循著父輩的路,就這麽一代一代地走下來。”
“前兩年,老朽過七十整壽,想跟老夥計們聚聚首,讓家裏兒孫挨家挨戶上門去請,才知道其中大半都進棺材啦。”
“黃口時候抓起一根筆,撲在畫上成了愛好;成年之後是營生,不做不行;老了之後,沒人盯著你催著你畫了,卻成了痼癖,一天不提筆便覺今日荒廢。擇一事終一生,抬頭也算對得起先人。”
唐荼荼猝不及防,被拽進了匠師的一生裏走了一遭,毛絨絨的畫筆蘸著彩墨,揀著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輕輕戳了戳。
匠心與匠心也是不同的。她的道,是因為“我擅長這個”、“我做不來別的”,“我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最好”。
老先生的道,才與一生熱愛掛鉤……不知道等自己老了,能不能有這樣的境界。
唐荼荼分了些神,老先生畫完手上這張圖,才問她:“丫頭說罷,什麽事?”
她把厚重的資料箱挪上桌,深吸了一口氣:“確實有個事想麻煩您。”
“今年案戶比民(即全國人口統計),各地統編的人口黃冊就要往省裏交了,天津沒有戶帖官,黃冊是直接交去京城審校的。”
老大人聽著,落下了手裏的筆,一字一字專注地聽起來。
唐荼荼來之前的那麽點不安,全在老人家這專注態度裏散盡了,她定定神:“我想給疍民上集體戶口。”
“當今的百姓要想立戶,想去官府登記一張戶帖,需要有房有田,有田的莊戶才能確保能交得起每年的戶稅,沒田的,隻能依附在地主名下當佃農。”
“疍民沒田、沒房,沒有穩定的家庭關係,婚娶生死都沒在官府記檔,是妥妥的流民。按戶籍法,朝廷是不允許這樣的流民在城裏安家的。”
“集體戶,顧名思義,就是暫時還不具備立戶條件的百姓,集合起來把戶帖掛靠在一個統一的戶頭上,形成勞動雇傭和信譽擔保關係,由工廠和縣衙共同管理這麽一群百姓,不僅管他們的吃住工錢,還要為他們這些流民做擔保,確保疍民進了城不會作亂,鬧出什麽事來歸我們負責。”
工部、知驥樓,還有坐在堂下的十幾位匠師,都是跟六部打交道的,不是腦子一熱鼓掌叫好的脾性,有那反應快的,幾句話就聽出了關節。
“民間結社,是大忌啊。”
民間有佛社、有文社、有士子社,雜七雜八的,還有茶社、香社、賞花社,說到底,都圍著一個“雅”字轉。
一旦社不雅了,就有朋黨之嫌,更別說姑娘招攬了兩千多疍民,外頭還有不知多少的疍民聽著消息,循著門路進縣上山,今後的工人隻會更多,不會少。有心人瞧見了,給她安個“招買私兵”的罪名都不為過。
工廠很快就要竣工了,幾百萬銀子砸下去,建這樣好的鋼筋廠房,肯定是在世人麵前風風光光亮相的,建造技術也不可能藏得住,一年、頂多兩年,各地都會起這樣的工廠。
工廠集體戶,這個頭一開,各地有樣學樣,一聚聚好幾千人,皇上心裏邊怕是要不安穩了。
“這是險事啊,丫頭當真想清楚了?”
懷老先生問她:“丫頭想讓我們做什麽?”
“我想讓先生們回京述職的時候,在皇上麵前多講講流民的危害,給皇上說說東鎮這邊窮苦百姓和疍民的事。之後,我爹的請旨折子會很快遞進宮裏。”
這事不合適二哥做,集體戶口能預見的前景再好,也逃不脫一個“招買私兵”之嫌。二哥帶過兵,身份本就敏感,唐荼荼不想讓他在皇上麵前做擔保,擔保疍民集體戶一定不會出問題。
集體戶口,編立成社,社長要擔的責很大,要教導社眾務本業、進出循時、節製花費,盯著他們不能街上亂竄、不能坑蒙拐騙賭、不能行凶作惡,有任何一點危害社會的情形出現,社長都得要擔重責。
一旦定下這個政策,她就變成幾千人的大家長了,百害而未必有一利,這可比雇傭勞動力、每月結工錢要難得多。
閻老先生將近八十,年輕時就是名匠,給皇上起了多少座高閣樓宇,見過的最不體麵的工人就是一身木屑泥灰的。
來了這田間地頭,親眼看見鄉下百姓為“每天八十文工錢”的營生搶破了頭,才知道世上有人活得這樣苦。
而這一道一道牆、一片一片頂、一扇一扇窗,都是東鎮的力夫、泥瓦匠、金石匠用大半年時間一點一點蓋起來的。如果不能為當地百姓謀福,又有什麽用呢?
聖人言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老先生想到這句話,到底是先開口拿了主意。他道:“皇上歲數大了,這些年儉省民力,受太後和皇後娘娘影響,人越慈悲了。這事兒雖難,也不是不能開這個頭,老朽這把歲數,也不怕觸怒皇上了,就由我先回京與皇上開這個口。”
他身後,幾十個知驥樓文士都是至性至情之人,一聽老大人都這樣說話了,哪裏還能坐得住?一個個站起來出主意。
“我也覺得集體戶是好事。”
“咱們聯名上書,把東鎮與濱海、還有這山上的廠子都詳盡造成畫冊,投到萬景屏上呈給皇上看,趁著年根努努勁,趕在明年年初把事兒辦下來!”
“好!”
第327章 番外完,下一部見
一場拜神風波,掀破了河北、天津、山東三省的平靜,豪商賄買小吏、小官孝敬高官,從供神銀到錢莊的鎮庫銀、流入市麵的八成銀……林林總總,臬台大致一算,已經是叫他眼前發黑的數。
知情者之眾,民怨之盛,甚至來不及向皇上請示,幾省按察使就打定主意要先以重法治貪,從下到上一層層地抓,抓到哪一層再等皇上定奪。
江南的天才見寒,華家落腳的小院已經起了暖爐。
幾個衙差帶頭,喊著“一二一”,帶領廠工繞著大圈跑步,男的跑外圈,女的跑內圈,聽說是在跑早操。這些青年好愛招人,跑到跟前時,還抓起他們傍身的漁網瞧了瞧。
閻羅等人往後退了退,被青年們的鮮活勁撲了滿臉。
北邊有人攏著口喊:“都停一停,歇一歇,姑娘和欽差大人有話要說!”
五星旗下邊是一個三級石階台,那日見過的欽差大人負手而立,唐姑娘穿了一身薄襖站在上邊,手裏拿著個怪模怪樣的號角。透過這號角,她說出來的話整片場地都能聽得到。
姑娘講話沒有文縐縐的毛病,是五歲娃娃也能聽得懂的白話,簡單歡迎了新來的疍民兄弟,緊跟著道。
“閑話不提,這位欽差大人,是咱們的三廠長,特特拿出了自己的私房錢給大夥兒每人撥二兩銀子。大家一會兒領了錢,明早跟著車去縣集上買日常所需。”
“二兩?!”
“銀子!”
疍民因為這二兩銀子一下子歡騰起來。別說是二兩,他們之中的許多少年人,甚至從沒摸過銀子,從沒拿銅板買過東西,海濱多的是以物易物,錢是大老爺們手裏才有的東西。
差役熟門熟路地安撫了大夥情緒,誰有什麽想說的要舉手發言。
沒人掃興地去算欽差到底有多少私房錢,都揣著滿心企盼琢磨二兩是多重,銀子有多大一塊,買一瓶魚油要十個銅板,三十個銅板夠在碼頭飯莊吃一頓好飯——二兩!能買多少好東西!
唐荼荼等底下的人群安靜了安靜,才擺出嚴肅麵孔:“隻有一條,不準偷,不準搶,不管大夥兒以前做過什麽惡,咱們翻篇了,前塵往事不提,但從今日起坑蒙拐騙的都是賊,咱們這兒不要賊。”
社哥揮舞著雙手,揚聲問:“不偷不搶,能跟攤販講價不?”
唐荼荼笑起來:“能!講成什麽價都全憑你本事。”
人群熱鬧了好久,新來的疍民和海戶排著隊領錢。銀子分量輕,二兩,有半個雞子那麽大,攥在手上怕汗滑,揣在內兜又怕兜不嚴,真是怎樣藏都難。
等到這幾百人領完了銀子,唐荼荼才鬆口氣:“我真怕他們衝上來哄搶。”
她這兩天累壞了,幸是年輕,腰不酸腿不疼,隻是伏案久了肩膀困。唐荼荼舉著個木槌槌肩膀,晏少昰捏著這截細木拾過來,趁對著力道,一下下地給她敲。
他識得穴位,幾槌子下去,唐荼荼肩膀立馬不困了。又幾槌子下去,關竅疏通了,那叫一個神清氣爽。
好難得的,二哥竟拍起了她的馬屁:“你當信你識人的眼光。你聰慧,識人的眼光未必比我差,老話講存善心、結善果,這點我不如你。”
唐荼荼難得被他誇一回,心花怒放地奪回了槌頭,站在二哥身後給他啪啪啪胡亂一通敲,頗有狗腿子的樣。
“二哥才是存善心、結善果的大功臣,您這回破費了,趕明年我造出來新奇的東西,絕對第一個給您使。”
疍民與海戶各個揣著二兩銀子,歡欣得一宿沒合眼,天沒亮就坐著牛車進了縣城。
有人在街攤上買了這輩子頭一盒胭脂,有人進麵館稀裏嘩啦吃了一頓麵;家裏有娃娃、有老人的,進成衣鋪子咬牙買了幾套新衣,油布包起來等著過年穿,算賬時一聽“買兩身送一身”,又歡歡喜喜地給自己試起了衣。
集市散了,入了夜,又過了一個白天,這些疍民和海戶才回了山上——他們不知道縣城有宵禁,沒戶冊的流民夜裏不能隨意進出,在城門腳下最便宜的腳夫鋪子裏席地窩了一宿,一直等到天亮城門開了才出得城。
這又是一重戶籍歧視,可這一回,沒人心有怨言,揣著新衣新鞋,全身都是暖的。
能容納幾百人的大飯堂裏熱熱鬧鬧,唐荼荼看大夥的精氣神就知道不錯。她給葉先生和九兩哥燙了杯子,一人捧了一杯茶,問他倆:“怎麽樣?見著了什麽有本事的人?”
葉三峰和傅九兩木著臉,一杯茶下肚尚不夠潤澤喉嚨,各自癱在椅子上灌了整整一壺,才勉勉強強活回來。
姑娘讓他們盯了兩天人,要他們從疍民和海戶中挖掘“有帶頭組織的能耐、很會買東西的有營銷才幹的人”。
兩人坐在馬車裏盯了一天,誰住過什麽臭氣熏天的腳夫鋪?城門腳下沒別的客舍,他兩人縮在馬車裏吹了一宿風,渾身骨節都咯吱咯吱疼。
“算是……有吧,有人特會講價錢,集資批貨,能壓下來三成價錢。”
“那叢有誌是個滑頭,進了飯莊,先要一碗白麵,吃完了,又要一碗肉臊子,這碗臊子端上來,他又要小二給他添碗麵,小二一想人之常情,白送了他一碗麵。”
“閻羅倒是老實,丁是丁卯是卯的,問了價就掏錢,買的多是女人物件,給他媳婦用的。餘下一兩銀子給了社哥,這爺們重義氣,還是個癡情種。”
他倆一人一句接著話,說相聲似的,唐荼荼聽得直樂。
閻羅等人絲毫不知道大東家私底下盤算著他們,洗漱過後,早早爬上了土炕。他們來得急,炕麵還沒來得及鋪褥子,就這麽一張硬邦邦的土炕床、四堵遮風牆,已經是從前想也不敢想的好光景。
阿茂這幾天咳得越來越少了,喉嚨上留了個疤,被開了喉竟能重新活過來,是閻羅另一重不敢想的事。
可女人愛想事,多大年紀也一樣,阿茂喃喃了一整晚,這會兒又重複了一遍:“我就是覺得,姑娘跟別人不一樣,好人我也見過,沒見過姑娘這樣好的——等我不咳了也去上工,咱們好好給姑娘賺錢。”
閻羅枕著一條手臂,腦袋裏翻湧的始終是那一夜情形。
唐姑娘問他,問他們“願不願意?”
活這二十來年,好像從沒人問過他“願不願意”。生在匪窩,他娘沒問他願不願意;他爹把他攆上岸,叫他從海匪做疍民,沒問他願不願意。
和阿茂沒拜堂就成了事,兩人默契又寡言,當初誰也沒問“和我好你願不願意”,窮到了根上,反倒容易生情。
“願不願意”,這四個字太奢侈,好像他真有餘地可選似的。
隻盼著此一番夢似的好光景,能長一些,再長一些。
長到阿茂養好身子,長到他能攢夠錢,關起門來過個好年……
窗紙糊了好幾層,一點不透風,閻羅把阿茂往懷裏摟了摟。
“睡罷。”
唐荼荼抱著一箱材料過來的時候,懷老先生正伏案畫圖,背挺得很直,老花眼鏡掛在鼻梁上,夕陽映得滿屋紙卷木箱都有了溫度。
“先生畫什麽呢?”
懷老先生招招手:“丫頭過來看。”
唐荼荼湊上前瞧,看見一張一張圖畫的都是窗格子花樣,海棠紋、冰梅紋、罩花腰、步步錦連。畫了幾十年圖的人,落筆自有工夫,可老大人還是要用尺和角規,保準尺寸不因肉眼的偏差而錯一厘。
隻一眼,唐荼荼就知道他在畫什麽了。
老匠人們總有些固執,盡管她幾份總設計圖裏都在省材料的前提下、盡量兼顧了美觀,但鋼筋混凝土、灰水泥抹麵的“美觀”,與老匠師眼裏的“美觀”差開了幾重天。
山上一棟又一棟的灰水泥建築立起來了,廠房呆板笨重,工舍、物料房也都灰眉怪眼的,每起一座灰水泥樓,就如同往老匠師們眼珠子裏釺了一根釘。
沒有琉璃瓦,沒有角脊獸,牆上不能鏤刻牆飾,那花壇子、蓄水塔總得做得漂漂亮亮的,要漂亮到讓人一看就知道這出自頂尖的匠人手藝,才不枉來這一遭。
懷老先生桌上放著日事記,按著日期順序,一頁一頁摞得整齊,每日做了什麽工作、工程中出了什麽問題、複盤時有何心得體悟,都會寫進去,也不顧忌人看,隨人去借。
他在山上住小半年,日事記已寫了十幾本。
“真好啊。”唐荼荼唏噓:“您是真愛這行。”
她小兒趣語,本該一笑便罷了,可懷老先生描畫著梅花圖樣,不知怎麽叫這話過了心。
“我們一輩子,沒工夫去琢磨‘我愛不愛這行’,‘能不能幹得了這行’。匠戶匠戶,祖上有幸出了名匠,之後幾代人子從父業,小輩循著父輩的路,就這麽一代一代地走下來。”
“前兩年,老朽過七十整壽,想跟老夥計們聚聚首,讓家裏兒孫挨家挨戶上門去請,才知道其中大半都進棺材啦。”
“黃口時候抓起一根筆,撲在畫上成了愛好;成年之後是營生,不做不行;老了之後,沒人盯著你催著你畫了,卻成了痼癖,一天不提筆便覺今日荒廢。擇一事終一生,抬頭也算對得起先人。”
唐荼荼猝不及防,被拽進了匠師的一生裏走了一遭,毛絨絨的畫筆蘸著彩墨,揀著她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輕輕戳了戳。
匠心與匠心也是不同的。她的道,是因為“我擅長這個”、“我做不來別的”,“我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最好”。
老先生的道,才與一生熱愛掛鉤……不知道等自己老了,能不能有這樣的境界。
唐荼荼分了些神,老先生畫完手上這張圖,才問她:“丫頭說罷,什麽事?”
她把厚重的資料箱挪上桌,深吸了一口氣:“確實有個事想麻煩您。”
“今年案戶比民(即全國人口統計),各地統編的人口黃冊就要往省裏交了,天津沒有戶帖官,黃冊是直接交去京城審校的。”
老大人聽著,落下了手裏的筆,一字一字專注地聽起來。
唐荼荼來之前的那麽點不安,全在老人家這專注態度裏散盡了,她定定神:“我想給疍民上集體戶口。”
“當今的百姓要想立戶,想去官府登記一張戶帖,需要有房有田,有田的莊戶才能確保能交得起每年的戶稅,沒田的,隻能依附在地主名下當佃農。”
“疍民沒田、沒房,沒有穩定的家庭關係,婚娶生死都沒在官府記檔,是妥妥的流民。按戶籍法,朝廷是不允許這樣的流民在城裏安家的。”
“集體戶,顧名思義,就是暫時還不具備立戶條件的百姓,集合起來把戶帖掛靠在一個統一的戶頭上,形成勞動雇傭和信譽擔保關係,由工廠和縣衙共同管理這麽一群百姓,不僅管他們的吃住工錢,還要為他們這些流民做擔保,確保疍民進了城不會作亂,鬧出什麽事來歸我們負責。”
工部、知驥樓,還有坐在堂下的十幾位匠師,都是跟六部打交道的,不是腦子一熱鼓掌叫好的脾性,有那反應快的,幾句話就聽出了關節。
“民間結社,是大忌啊。”
民間有佛社、有文社、有士子社,雜七雜八的,還有茶社、香社、賞花社,說到底,都圍著一個“雅”字轉。
一旦社不雅了,就有朋黨之嫌,更別說姑娘招攬了兩千多疍民,外頭還有不知多少的疍民聽著消息,循著門路進縣上山,今後的工人隻會更多,不會少。有心人瞧見了,給她安個“招買私兵”的罪名都不為過。
工廠很快就要竣工了,幾百萬銀子砸下去,建這樣好的鋼筋廠房,肯定是在世人麵前風風光光亮相的,建造技術也不可能藏得住,一年、頂多兩年,各地都會起這樣的工廠。
工廠集體戶,這個頭一開,各地有樣學樣,一聚聚好幾千人,皇上心裏邊怕是要不安穩了。
“這是險事啊,丫頭當真想清楚了?”
懷老先生問她:“丫頭想讓我們做什麽?”
“我想讓先生們回京述職的時候,在皇上麵前多講講流民的危害,給皇上說說東鎮這邊窮苦百姓和疍民的事。之後,我爹的請旨折子會很快遞進宮裏。”
這事不合適二哥做,集體戶口能預見的前景再好,也逃不脫一個“招買私兵”之嫌。二哥帶過兵,身份本就敏感,唐荼荼不想讓他在皇上麵前做擔保,擔保疍民集體戶一定不會出問題。
集體戶口,編立成社,社長要擔的責很大,要教導社眾務本業、進出循時、節製花費,盯著他們不能街上亂竄、不能坑蒙拐騙賭、不能行凶作惡,有任何一點危害社會的情形出現,社長都得要擔重責。
一旦定下這個政策,她就變成幾千人的大家長了,百害而未必有一利,這可比雇傭勞動力、每月結工錢要難得多。
閻老先生將近八十,年輕時就是名匠,給皇上起了多少座高閣樓宇,見過的最不體麵的工人就是一身木屑泥灰的。
來了這田間地頭,親眼看見鄉下百姓為“每天八十文工錢”的營生搶破了頭,才知道世上有人活得這樣苦。
而這一道一道牆、一片一片頂、一扇一扇窗,都是東鎮的力夫、泥瓦匠、金石匠用大半年時間一點一點蓋起來的。如果不能為當地百姓謀福,又有什麽用呢?
聖人言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老先生想到這句話,到底是先開口拿了主意。他道:“皇上歲數大了,這些年儉省民力,受太後和皇後娘娘影響,人越慈悲了。這事兒雖難,也不是不能開這個頭,老朽這把歲數,也不怕觸怒皇上了,就由我先回京與皇上開這個口。”
他身後,幾十個知驥樓文士都是至性至情之人,一聽老大人都這樣說話了,哪裏還能坐得住?一個個站起來出主意。
“我也覺得集體戶是好事。”
“咱們聯名上書,把東鎮與濱海、還有這山上的廠子都詳盡造成畫冊,投到萬景屏上呈給皇上看,趁著年根努努勁,趕在明年年初把事兒辦下來!”
“好!”
第327章 番外完,下一部見
一場拜神風波,掀破了河北、天津、山東三省的平靜,豪商賄買小吏、小官孝敬高官,從供神銀到錢莊的鎮庫銀、流入市麵的八成銀……林林總總,臬台大致一算,已經是叫他眼前發黑的數。
知情者之眾,民怨之盛,甚至來不及向皇上請示,幾省按察使就打定主意要先以重法治貪,從下到上一層層地抓,抓到哪一層再等皇上定奪。
江南的天才見寒,華家落腳的小院已經起了暖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