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如果這樣
八月初, 密州城外,成片的小樹林枝繁葉茂中,在這些小樹新生的枝丫上, 像積雪一樣堆積著一塊塊繭狀的蠟絮, 這些蠟絮並不是連續的, 而是一節一節, 如同在樹枝上織了一件破爛的毛衣。
樹下, 正有一大批人忙碌著, 把細枝拉彎, 將樹上白蠟塊剔下。
一框框混合著泥土、樹葉的蠟塊被放進竹筐,農人冒著炎炎烈陽挑到山下,放入了一口煮著滾水的大鍋之中。
泥土沉下,落葉被竹漏勺抓起放到一邊, 上層的蠟油被舀到另外的木桶中。
而旁邊, 一桶桶雪白蠟液已經凝結成塊,正被匠人們一塊塊收集起來, 用黃紙包裹, 係上細麻繩,堆疊在一起。
一名老者在不遠處圍觀,他從農人摘取蠟絮開始,一直看到那收集堆疊, 從最開始的懷疑期待, 至後來的眉目舒展, 唇角自然地帶上了笑意。
他幾乎已經看到, 這密州之地, 會隨著這白蠟之名聲傳四方, 成為蜀錦、端硯這般的名品, 若是將坡上的望天田恢複成林地,這密州的旱蝗之災,便會大大減輕,不僅可讓百姓得利,還能大大減輕負擔——坡上的田地,是最不好維護澆灌、最易絕收的土地。
而且,白蠟易放,每年收蠟之日可以延長或者提前,靈活地和秋收錯開,不必擔心采收人手不夠。
看到這蠟樹的甜頭,隻要他能讓密州衙門提供足夠的蟲種,自然會有農戶心動,主動來種蠟樹,真是一舉多得。
白蠟既可以點燈,又可以印書,都是大興文教之物,這密州將來,定會是一個文教興盛之地,這種利國利民之事,定要保駕護航,不可有失才是。
宗澤光是暢想一下未來,就覺得大有可為,順便覺得,那小趙公子將他調到此地,是他賺大了才對。
“知州,這是那種公子給您的信。”王洋一路小跑過來,遞上一封書信。
宗澤立刻打開,其中是一個地址與時間,微微頷首,將書信收起。
王洋看著那書信,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宗澤慈祥地笑道:“符渤安心,如今老夫與種家公子也算有幾份交情,必能與你將誤會解開,隻是需要一些時間。”
王洋感激地點頭:“多謝知州。”
“何必客氣,若不是有你指點,老夫尚且不知世上還有如此大才。”宗澤想到那個小孩,心說這已經不是撿到寶,簡直是撿到神仙了,越想,神情便越發和藹。
王洋自然不敢當不敢當,隻是躊躇之後,實在又忍不住,道:“隻是知州,吾心中有一問,輾轉反側多日,實在想不明白,怕是隻有種家公子能給解,不知可否……”
宗澤溫和道:“符渤大可說來,老夫替你轉答便是。”
王洋大喜:“多謝知州!”
……
一百公裏,十萬米,這個距離在後世,不過是自行車五小時,汽車兩個小時、高鐵半小時的路程,沒人會覺得有多遠,但在古代,這是至少兩天路程,還是在從人皆有車馬的情況下。
這個時候,就能充分體會到華夏是何等遼闊,以及古代人為什麽會一輩子都不出遠門了。
這一百公裏也是趙士程一行人走過的單程海岸線長度,他們還得回去。
一路上,他們也不完全是享受旅遊的快樂,比如這短短的路程裏,他們遇到了兩波打劫,一波有五十多人,而他們的隊伍裏,隻有二十多個的護衛。
第一波打劫者出現時,他們衣著破爛,大多拿著鋤頭木棍,隻有為首四人拿著大刀長矛,攔在路前,大喊打劫,要求下車。
當時種彥崇已經無聊到坐在馬車裏和趙士程玩象棋,聽到這個聲音,瞬間如打了雞血一般衝出去,還沒等趙士程反應過來,外邊就響起連片慘叫,等他撩開車簾圍觀時,那群盜匪已經做鳥獸散,隻剩下了兩個倒在地上,鮮血淋漓匪首。
“我都還沒有活動開手腳。”種彥崇當時如是抱怨。
趙士程心說你出手也太快了,那幾個盜匪估計都沒有回過神來。
種彥崇卻為此十分激動,每天精神抖擻,想再與盜匪們來個親密接觸。
終於,現在在回家路上,他們遇到了第二波盜匪。
這次,對麵人要多一些,刀具也要多一些,雖然很多都是將柴刀接在木棍上,至少學會一擁而上,而不是如先前那樣會打招呼。
然而,結果還是一樣,禦牛的車夫發現問題,瞬間以手吹哨,而前車後車的護衛,也瞬間躍出,拿起刀兵,就是一番大殺特殺。
他們還不是單兵做戰,而是三人一組,一人抗盾,兩人攻擊,雖然人數差距超過三比一,還是把對方殺得哭爹喊娘,全軍覆沒,種彥崇更是一人單挑了至少五個,鮮血落在他最近被曬成麥色臉頰上,頗有一番反派魅力。
趙仲湜則從頭到尾都沒下過馬車,外邊喊殺聲起時,都在淡定地讓兒子給老爸錘錘肩膀。
“爹爹,你不怕麽?”趙士程一邊對著老爹拳打腳踢,一邊問。
“一幫流民,有何可懼,”趙老爹眼皮都不抬一下,“自我朝開國,大小匪患就未停過,當年你爺爺在西北永興軍當節度使時,羌人黨項,哪個都會抽空來掠劫一番,安心,這些護衛都是軍中精銳,殺幾個小賊,不過是砍瓜切菜。”
“那為什麽不讓我看一眼啊。”趙士程用力砸著老爸肩膀。
力度正好,趙老爹感覺到舒服,便懶洋洋道:“若見了血,晦氣。”
趙士程說不出話來。
趙仲湜以為兒子嚇到了,還笑著說:“別到處跑,你這樣的小孩兒,他們最喜歡抓去賣了。”
趙士程小聲道:“那為何有那麽多的盜匪呢?”
趙仲湜微微皺眉,歎息道:“以前尚且好些,這些年,常平倉虧空甚巨,很多活不下去的,就落草為寇了。也不知為何,大宋自開國以來,便是天災不斷。常平倉在時,還可平抑糧價,安撫一二,這兩年,這壓倉錢,都被挪用了……”
趙士程卻是若有所思,他當然知道為什麽,因為小冰期啊,在魏晉的小冰期過後,隋唐維持了近六百年的高溫期,到了宋朝,平均氣溫比唐朝平均溫度降低了整整三度,低溫會導致各種惡劣天氣,宋朝則為了應對天災建立了曆朝曆代最完善的救助體係,還從災民中招兵買馬——後世明朝就差遠了,差不多的降溫幅度,大明就真沒抗住,不招人就算了,還解雇一位叫李自成的郵遞員,打出了gg。
整個宋朝,降溫天災對朝廷最大的影響,就是靖康之時,金人圍攻開封,大雪下了整整一個月,南邊來勤王部隊哪見過這種場麵,凍死者不計其數,而那些東北金人們在這種天氣卻是如魚得水,完了還帶著二帝就去雪鄉安家了。
趙仲湜半天沒等到兒子的孝心小拳頭,不由回頭,看著兒子那嚴肅認真思考的小模樣,憐愛之心大起,捉進懷裏就是一番揉搓。
趙小公子奮力反抗,直到種彥崇表示外邊的盜匪已經處理幹淨了,前來匯報,才把他救出火窟。
然後,趙士程還專門向種彥崇請教了各種軍隊的戰鬥力區別。
“大宋軍分三等,一等禁軍,二等廂軍,三等鄉軍……”種彥崇正要從頭開始。
“這個我知道,直接跳到他們誰最能打。”趙士程阻止他的考古,熟悉靖康曆史的他當然知道,這三等就相當於後世“駐防軍隊”“武警”“民兵”,第一個是打仗的,第二個是維護治安,第三個就是各村自己組織巡邏隊。
種彥崇有些不悅,但還是道:“當然是禁軍,禁軍中,又以我們征戰西夏的西軍最為悍勇,也是我沒穿上戰甲,若是穿上戰甲,那群盜匪,我一個人都能殺光。”
他給虎頭講,戰場上,用鐵片鑲嵌而成的精良的鎧甲絕不是看著威風,一般的刀劍根本砍不開鎧甲,除非那種床弩,一般的箭矢也無法穿甲,如果有一隻全甲軍隊,就能輕易撕開普通部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我大宋的靜塞軍、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都是天下有名的三大鐵騎,尤以我靜塞鐵騎天下無雙。”種彥崇光是談著這個,就熱血沸騰。
“那,現在,靜塞軍駐防在哪個州啊?”趙士程好奇地問。
瞬間,種舅舅臉沉了下去,歎氣。
趙仲湜倒是給了解答:“靜塞軍嘛,先是伐遼損失慘重,後來澶淵之盟,宋遼百年無戰,馬政廢弛,這沒了馬,當然也就沒了什麽鐵騎。”
趙士程瞠目結舌。
“不過別急,”趙仲湜笑道,“那遼國的鐵林軍也沒好到哪去,早成了權貴弟子混軍功之處,如今更是不堪,一年十二月,十一個月都跟著當今遼帝四處遊玩,朝廷都不擔心。”
這也是如今朝廷群臣都不急的原因,相比之下,今上比那遼主,還是要好上幾分。
趙士程一整個無語住了,這老天真的是給金人開掛,但又一想,風水輪流轉,老天其實也待大宋不薄,澶淵一戰時,目標素來隨緣的床子弩就那麽恰好把遼軍元帥給命中了,促成了澶淵之盟,而到一百多年後的釣魚城,又命中了蒙古大汗蒙哥,不但給南宋續了二十年,還間接把歐洲給救了。
一個朝代,能接連遇到兩次命運之箭,還要什麽自行車?
接下去的回程,趙士程便開始想到了先前與宗澤的約定。
這些日子,他也算看到了密州窮苦村落是如何生活——這裏別說小鎮了,便是村子,都有一米多高的村牆,哪怕不是土牆,也會用籬笆、木柵隔出來,不止是防範盜匪,還要小心山中的虎狼野獸。
宗澤說,可以在新鎮設立一隻鄉軍。
鄉軍是最低等的士卒,一般從農人中征收,每月發兩升米,差不多就是一百文錢,但是會在駐守的地方給每人兩頃地——沒有開墾那種,鄉軍還得自己帶著家人去開墾耕種,負擔極重,因此鄉軍戰鬥力十分低下,頭領可以是縣裏任命,也可以是其中有威望的自己推舉。
原來他準備是讓他們成為職業軍人,但現在想一想,如果給沒開墾的地,那是不是可以給他們,準備弄的鹽田呢?
如果每人有了幾畝鹽田,那種產出,為讓他們拚死護衛鹽田嗎?
甚至,給他們一些鎧甲?一些刀劍?或者,一些小炸藥包?
第41章 這是什麽事?
大觀二年的八月初三, 趙士程一行人結束了近一月的外出旅遊,帶著沿海的地形圖與大量的海貨回到了家中。
當家主母一邊心疼兒子曬黑了,一邊把老趙一番埋怨, 嫌棄他沒有照顧好兒子, 隨後便把老公提溜到一邊, 不經意地提起了今年蠟林豐收, 收入預計超過三萬貫, 扣除先前的人力、土地、林木成本、也是賺了近兩萬貫, 老五快十五歲了, 估算著可以給朝廷裏的兒子活動一個好一點的官位。
趙士程在一邊正大光明地聽著,心裏打算著要快點動手才是,做為宗室子,那位沒見過麵的五哥隻要滿十五歲, 就自然會升遷成某個州的六品團練使,再到二十五歲, 升成五品的防禦史, 三十五歲成為四品的觀察使, 四十五歲當三品節度使,五十五歲基本就是郡王、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之類的高官。
但這些官都是隻領巨額薪水的, 屁正事沒有, 所以,在哪裏當官其實沒有區別, 也就是離家近一點遠一點的事情,老媽為這事把錢花出去,就是純粹的浪費。
正想著, 他就聽老媽在一邊抱怨:“如今光是東京城裏的宗子就有一千五百餘人, 近宗三百多人, 若不多打點一下,獻些寶貝,咱家的兒郎們說不得便要被排擠,要是調到什麽下等州去當團練,每年就那些點俸祿,將來成家,可就拮據了。”
趙士程看著母親憂心的模樣,記住了“獻些寶貝”這個關鍵詞。
巧了麽不是,你的相公才從我這買了寶貝不久,看我不回頭給你個更貴的,錢得用在該用的地方,浪費了可惜?
你等我兩天,我去安排安排,保證讓你滿意。
……
離開老爸老媽,趙士程去洗了個澡,換了身衣服,雖然黑了一點點,但依然是頂格的精致漂亮,放到現代可以在幼兒廣告圈亂殺那種。
再對著鏡子照一照,並不是太清晰的銅鏡裏,那個孩子雖然小,但一眼看去,已經有了一絲尊貴的氣度,這一年的禮儀與培養,並沒有白費。
趙士程轉過身,拿起一邊的白紙,用炭筆書寫著自己記憶中與宋軍相關的記憶。
靖康之戰時,所有曆史記載都非常顯露出一個事實,就是宋軍的戰鬥水平極為低劣,無論是打金還是打遼,隻要是在河北的正麵戰場大規模作戰,那都是被敵人單方麵吊打,反而是在河北燒殺搶掠過後,由嶽飛這些人組織起來的新軍,顯示出了不凡的戰鬥力。
金軍的大部隊是用十三年時間,用遼國無數軍隊的屍體磨練出來百勝之師,他想悄悄用一隻古代軍隊暗中訓練,然後去正麵戰場上一挽狂瀾,那完全是做夢。
所以,想要在十幾年後有所做為,隻能用科技去碾壓,雖然不可能看到後世波蘭騎兵拿著馬刀砍坦克的勇氣,但若是能將最基本的火繩槍點出來,就差不多可以讓遊牧民族的氣運逆轉了。
火繩槍的科技並不難,曆史上,差不多就幾十年後,南宋就出現了竹筒做的火槍,並且傳到歐洲,元朝時,歐洲就開始在火槍和火炮中開始軍事進化,隻需要最基本的中型火門槍,就可以在一百米內打穿2毫米厚的鐵甲,到了明朝時期,歐洲騎士們把鎧甲厚度堆到了八毫米時,實在是抗不動的騎士們怒而改行,加入了槍炮的隊伍。
但是,一個新產品的改良和推廣都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改良火藥勢在必行,不能等到靖康再拿出來。
他的筆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勾勒修改,然後緩緩停下。
這片所在,需要大量的船保持運輸,需要大量的人口維持產業,需要大量物資生產產品,還需要大量的人才維持革新。
他需要大量的小弟、叉掉,是大量的同伴。
……
八月初四,天朗日清,密州的七裏坡上,一座兩層的白色建築已經完工。
這片的建築其它的都很簡單,青瓦白牆,高有兩層。
隻有一點不同,它的天頂,有一部分,用的是玻璃瓦,由此,這個房間,非常明亮,亮得像是在戶外一般。
這是趙小公子新完工的實驗樓,裏邊都是他找兩位師傅弄出來的玻璃器皿,用玻璃當瓦是因為不想讓太多人看到玻璃這麽貴的東西被如此賤用。
而今天,這座小樓迎來了建成後第一位客人。
八月初, 密州城外,成片的小樹林枝繁葉茂中,在這些小樹新生的枝丫上, 像積雪一樣堆積著一塊塊繭狀的蠟絮, 這些蠟絮並不是連續的, 而是一節一節, 如同在樹枝上織了一件破爛的毛衣。
樹下, 正有一大批人忙碌著, 把細枝拉彎, 將樹上白蠟塊剔下。
一框框混合著泥土、樹葉的蠟塊被放進竹筐,農人冒著炎炎烈陽挑到山下,放入了一口煮著滾水的大鍋之中。
泥土沉下,落葉被竹漏勺抓起放到一邊, 上層的蠟油被舀到另外的木桶中。
而旁邊, 一桶桶雪白蠟液已經凝結成塊,正被匠人們一塊塊收集起來, 用黃紙包裹, 係上細麻繩,堆疊在一起。
一名老者在不遠處圍觀,他從農人摘取蠟絮開始,一直看到那收集堆疊, 從最開始的懷疑期待, 至後來的眉目舒展, 唇角自然地帶上了笑意。
他幾乎已經看到, 這密州之地, 會隨著這白蠟之名聲傳四方, 成為蜀錦、端硯這般的名品, 若是將坡上的望天田恢複成林地,這密州的旱蝗之災,便會大大減輕,不僅可讓百姓得利,還能大大減輕負擔——坡上的田地,是最不好維護澆灌、最易絕收的土地。
而且,白蠟易放,每年收蠟之日可以延長或者提前,靈活地和秋收錯開,不必擔心采收人手不夠。
看到這蠟樹的甜頭,隻要他能讓密州衙門提供足夠的蟲種,自然會有農戶心動,主動來種蠟樹,真是一舉多得。
白蠟既可以點燈,又可以印書,都是大興文教之物,這密州將來,定會是一個文教興盛之地,這種利國利民之事,定要保駕護航,不可有失才是。
宗澤光是暢想一下未來,就覺得大有可為,順便覺得,那小趙公子將他調到此地,是他賺大了才對。
“知州,這是那種公子給您的信。”王洋一路小跑過來,遞上一封書信。
宗澤立刻打開,其中是一個地址與時間,微微頷首,將書信收起。
王洋看著那書信,欲言又止,止言又欲。
宗澤慈祥地笑道:“符渤安心,如今老夫與種家公子也算有幾份交情,必能與你將誤會解開,隻是需要一些時間。”
王洋感激地點頭:“多謝知州。”
“何必客氣,若不是有你指點,老夫尚且不知世上還有如此大才。”宗澤想到那個小孩,心說這已經不是撿到寶,簡直是撿到神仙了,越想,神情便越發和藹。
王洋自然不敢當不敢當,隻是躊躇之後,實在又忍不住,道:“隻是知州,吾心中有一問,輾轉反側多日,實在想不明白,怕是隻有種家公子能給解,不知可否……”
宗澤溫和道:“符渤大可說來,老夫替你轉答便是。”
王洋大喜:“多謝知州!”
……
一百公裏,十萬米,這個距離在後世,不過是自行車五小時,汽車兩個小時、高鐵半小時的路程,沒人會覺得有多遠,但在古代,這是至少兩天路程,還是在從人皆有車馬的情況下。
這個時候,就能充分體會到華夏是何等遼闊,以及古代人為什麽會一輩子都不出遠門了。
這一百公裏也是趙士程一行人走過的單程海岸線長度,他們還得回去。
一路上,他們也不完全是享受旅遊的快樂,比如這短短的路程裏,他們遇到了兩波打劫,一波有五十多人,而他們的隊伍裏,隻有二十多個的護衛。
第一波打劫者出現時,他們衣著破爛,大多拿著鋤頭木棍,隻有為首四人拿著大刀長矛,攔在路前,大喊打劫,要求下車。
當時種彥崇已經無聊到坐在馬車裏和趙士程玩象棋,聽到這個聲音,瞬間如打了雞血一般衝出去,還沒等趙士程反應過來,外邊就響起連片慘叫,等他撩開車簾圍觀時,那群盜匪已經做鳥獸散,隻剩下了兩個倒在地上,鮮血淋漓匪首。
“我都還沒有活動開手腳。”種彥崇當時如是抱怨。
趙士程心說你出手也太快了,那幾個盜匪估計都沒有回過神來。
種彥崇卻為此十分激動,每天精神抖擻,想再與盜匪們來個親密接觸。
終於,現在在回家路上,他們遇到了第二波盜匪。
這次,對麵人要多一些,刀具也要多一些,雖然很多都是將柴刀接在木棍上,至少學會一擁而上,而不是如先前那樣會打招呼。
然而,結果還是一樣,禦牛的車夫發現問題,瞬間以手吹哨,而前車後車的護衛,也瞬間躍出,拿起刀兵,就是一番大殺特殺。
他們還不是單兵做戰,而是三人一組,一人抗盾,兩人攻擊,雖然人數差距超過三比一,還是把對方殺得哭爹喊娘,全軍覆沒,種彥崇更是一人單挑了至少五個,鮮血落在他最近被曬成麥色臉頰上,頗有一番反派魅力。
趙仲湜則從頭到尾都沒下過馬車,外邊喊殺聲起時,都在淡定地讓兒子給老爸錘錘肩膀。
“爹爹,你不怕麽?”趙士程一邊對著老爹拳打腳踢,一邊問。
“一幫流民,有何可懼,”趙老爹眼皮都不抬一下,“自我朝開國,大小匪患就未停過,當年你爺爺在西北永興軍當節度使時,羌人黨項,哪個都會抽空來掠劫一番,安心,這些護衛都是軍中精銳,殺幾個小賊,不過是砍瓜切菜。”
“那為什麽不讓我看一眼啊。”趙士程用力砸著老爸肩膀。
力度正好,趙老爹感覺到舒服,便懶洋洋道:“若見了血,晦氣。”
趙士程說不出話來。
趙仲湜以為兒子嚇到了,還笑著說:“別到處跑,你這樣的小孩兒,他們最喜歡抓去賣了。”
趙士程小聲道:“那為何有那麽多的盜匪呢?”
趙仲湜微微皺眉,歎息道:“以前尚且好些,這些年,常平倉虧空甚巨,很多活不下去的,就落草為寇了。也不知為何,大宋自開國以來,便是天災不斷。常平倉在時,還可平抑糧價,安撫一二,這兩年,這壓倉錢,都被挪用了……”
趙士程卻是若有所思,他當然知道為什麽,因為小冰期啊,在魏晉的小冰期過後,隋唐維持了近六百年的高溫期,到了宋朝,平均氣溫比唐朝平均溫度降低了整整三度,低溫會導致各種惡劣天氣,宋朝則為了應對天災建立了曆朝曆代最完善的救助體係,還從災民中招兵買馬——後世明朝就差遠了,差不多的降溫幅度,大明就真沒抗住,不招人就算了,還解雇一位叫李自成的郵遞員,打出了gg。
整個宋朝,降溫天災對朝廷最大的影響,就是靖康之時,金人圍攻開封,大雪下了整整一個月,南邊來勤王部隊哪見過這種場麵,凍死者不計其數,而那些東北金人們在這種天氣卻是如魚得水,完了還帶著二帝就去雪鄉安家了。
趙仲湜半天沒等到兒子的孝心小拳頭,不由回頭,看著兒子那嚴肅認真思考的小模樣,憐愛之心大起,捉進懷裏就是一番揉搓。
趙小公子奮力反抗,直到種彥崇表示外邊的盜匪已經處理幹淨了,前來匯報,才把他救出火窟。
然後,趙士程還專門向種彥崇請教了各種軍隊的戰鬥力區別。
“大宋軍分三等,一等禁軍,二等廂軍,三等鄉軍……”種彥崇正要從頭開始。
“這個我知道,直接跳到他們誰最能打。”趙士程阻止他的考古,熟悉靖康曆史的他當然知道,這三等就相當於後世“駐防軍隊”“武警”“民兵”,第一個是打仗的,第二個是維護治安,第三個就是各村自己組織巡邏隊。
種彥崇有些不悅,但還是道:“當然是禁軍,禁軍中,又以我們征戰西夏的西軍最為悍勇,也是我沒穿上戰甲,若是穿上戰甲,那群盜匪,我一個人都能殺光。”
他給虎頭講,戰場上,用鐵片鑲嵌而成的精良的鎧甲絕不是看著威風,一般的刀劍根本砍不開鎧甲,除非那種床弩,一般的箭矢也無法穿甲,如果有一隻全甲軍隊,就能輕易撕開普通部隊,在戰場上所向披靡。
“……我大宋的靜塞軍、遼國的鐵林軍、西夏的鐵鷂子都是天下有名的三大鐵騎,尤以我靜塞鐵騎天下無雙。”種彥崇光是談著這個,就熱血沸騰。
“那,現在,靜塞軍駐防在哪個州啊?”趙士程好奇地問。
瞬間,種舅舅臉沉了下去,歎氣。
趙仲湜倒是給了解答:“靜塞軍嘛,先是伐遼損失慘重,後來澶淵之盟,宋遼百年無戰,馬政廢弛,這沒了馬,當然也就沒了什麽鐵騎。”
趙士程瞠目結舌。
“不過別急,”趙仲湜笑道,“那遼國的鐵林軍也沒好到哪去,早成了權貴弟子混軍功之處,如今更是不堪,一年十二月,十一個月都跟著當今遼帝四處遊玩,朝廷都不擔心。”
這也是如今朝廷群臣都不急的原因,相比之下,今上比那遼主,還是要好上幾分。
趙士程一整個無語住了,這老天真的是給金人開掛,但又一想,風水輪流轉,老天其實也待大宋不薄,澶淵一戰時,目標素來隨緣的床子弩就那麽恰好把遼軍元帥給命中了,促成了澶淵之盟,而到一百多年後的釣魚城,又命中了蒙古大汗蒙哥,不但給南宋續了二十年,還間接把歐洲給救了。
一個朝代,能接連遇到兩次命運之箭,還要什麽自行車?
接下去的回程,趙士程便開始想到了先前與宗澤的約定。
這些日子,他也算看到了密州窮苦村落是如何生活——這裏別說小鎮了,便是村子,都有一米多高的村牆,哪怕不是土牆,也會用籬笆、木柵隔出來,不止是防範盜匪,還要小心山中的虎狼野獸。
宗澤說,可以在新鎮設立一隻鄉軍。
鄉軍是最低等的士卒,一般從農人中征收,每月發兩升米,差不多就是一百文錢,但是會在駐守的地方給每人兩頃地——沒有開墾那種,鄉軍還得自己帶著家人去開墾耕種,負擔極重,因此鄉軍戰鬥力十分低下,頭領可以是縣裏任命,也可以是其中有威望的自己推舉。
原來他準備是讓他們成為職業軍人,但現在想一想,如果給沒開墾的地,那是不是可以給他們,準備弄的鹽田呢?
如果每人有了幾畝鹽田,那種產出,為讓他們拚死護衛鹽田嗎?
甚至,給他們一些鎧甲?一些刀劍?或者,一些小炸藥包?
第41章 這是什麽事?
大觀二年的八月初三, 趙士程一行人結束了近一月的外出旅遊,帶著沿海的地形圖與大量的海貨回到了家中。
當家主母一邊心疼兒子曬黑了,一邊把老趙一番埋怨, 嫌棄他沒有照顧好兒子, 隨後便把老公提溜到一邊, 不經意地提起了今年蠟林豐收, 收入預計超過三萬貫, 扣除先前的人力、土地、林木成本、也是賺了近兩萬貫, 老五快十五歲了, 估算著可以給朝廷裏的兒子活動一個好一點的官位。
趙士程在一邊正大光明地聽著,心裏打算著要快點動手才是,做為宗室子,那位沒見過麵的五哥隻要滿十五歲, 就自然會升遷成某個州的六品團練使,再到二十五歲, 升成五品的防禦史, 三十五歲成為四品的觀察使, 四十五歲當三品節度使,五十五歲基本就是郡王、國公、開府儀同三司之類的高官。
但這些官都是隻領巨額薪水的, 屁正事沒有, 所以,在哪裏當官其實沒有區別, 也就是離家近一點遠一點的事情,老媽為這事把錢花出去,就是純粹的浪費。
正想著, 他就聽老媽在一邊抱怨:“如今光是東京城裏的宗子就有一千五百餘人, 近宗三百多人, 若不多打點一下,獻些寶貝,咱家的兒郎們說不得便要被排擠,要是調到什麽下等州去當團練,每年就那些點俸祿,將來成家,可就拮據了。”
趙士程看著母親憂心的模樣,記住了“獻些寶貝”這個關鍵詞。
巧了麽不是,你的相公才從我這買了寶貝不久,看我不回頭給你個更貴的,錢得用在該用的地方,浪費了可惜?
你等我兩天,我去安排安排,保證讓你滿意。
……
離開老爸老媽,趙士程去洗了個澡,換了身衣服,雖然黑了一點點,但依然是頂格的精致漂亮,放到現代可以在幼兒廣告圈亂殺那種。
再對著鏡子照一照,並不是太清晰的銅鏡裏,那個孩子雖然小,但一眼看去,已經有了一絲尊貴的氣度,這一年的禮儀與培養,並沒有白費。
趙士程轉過身,拿起一邊的白紙,用炭筆書寫著自己記憶中與宋軍相關的記憶。
靖康之戰時,所有曆史記載都非常顯露出一個事實,就是宋軍的戰鬥水平極為低劣,無論是打金還是打遼,隻要是在河北的正麵戰場大規模作戰,那都是被敵人單方麵吊打,反而是在河北燒殺搶掠過後,由嶽飛這些人組織起來的新軍,顯示出了不凡的戰鬥力。
金軍的大部隊是用十三年時間,用遼國無數軍隊的屍體磨練出來百勝之師,他想悄悄用一隻古代軍隊暗中訓練,然後去正麵戰場上一挽狂瀾,那完全是做夢。
所以,想要在十幾年後有所做為,隻能用科技去碾壓,雖然不可能看到後世波蘭騎兵拿著馬刀砍坦克的勇氣,但若是能將最基本的火繩槍點出來,就差不多可以讓遊牧民族的氣運逆轉了。
火繩槍的科技並不難,曆史上,差不多就幾十年後,南宋就出現了竹筒做的火槍,並且傳到歐洲,元朝時,歐洲就開始在火槍和火炮中開始軍事進化,隻需要最基本的中型火門槍,就可以在一百米內打穿2毫米厚的鐵甲,到了明朝時期,歐洲騎士們把鎧甲厚度堆到了八毫米時,實在是抗不動的騎士們怒而改行,加入了槍炮的隊伍。
但是,一個新產品的改良和推廣都需要大量時間,因此,改良火藥勢在必行,不能等到靖康再拿出來。
他的筆在漫長的海岸線上勾勒修改,然後緩緩停下。
這片所在,需要大量的船保持運輸,需要大量的人口維持產業,需要大量物資生產產品,還需要大量的人才維持革新。
他需要大量的小弟、叉掉,是大量的同伴。
……
八月初四,天朗日清,密州的七裏坡上,一座兩層的白色建築已經完工。
這片的建築其它的都很簡單,青瓦白牆,高有兩層。
隻有一點不同,它的天頂,有一部分,用的是玻璃瓦,由此,這個房間,非常明亮,亮得像是在戶外一般。
這是趙小公子新完工的實驗樓,裏邊都是他找兩位師傅弄出來的玻璃器皿,用玻璃當瓦是因為不想讓太多人看到玻璃這麽貴的東西被如此賤用。
而今天,這座小樓迎來了建成後第一位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