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啊,中國曆史上有名的數學家裏,他怎麽都能占據一席之地,這種幾百年才能出一張的神卡,也和嶽飛一樣,主動跑他碗裏了?
第230章 一點小失誤
趙士程在第二天, 十分激動地接見了這位做出了優秀機械的人物。
但在仔細詢問後,漸漸發現有點不對,這位雖然名叫楊輝, 對數學有著很不錯的想象力,但卻並不是他記憶中用“楊輝三角”給後世考生在數學上好一番折騰的那位。
至於他心心念念的“楊輝三角”, 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雛形, 那就是賈憲算經中寫的“賈憲三角”,這個東西,在楊家的書籍中有收藏傳承的。
這位優秀的年輕人對數學興趣不大,反而對器械原理興趣很高, 而且對詩詞文書沒有興趣——要知道曆史上的楊輝不但是數學家, 還是朝廷官員, 有非常不錯的學識, 在晚年才開始著數學書。
也因為這,趙士程才驟然想起, 楊輝是南宋末年的數學家, 而不是現在這個時間會出現的人。
簡單點說, 這位學識傳自楚衍、賈憲等宋代數學強者的楊家人, 很可能是百年後那位楊輝的祖輩。
明白這一點後,趙士程心中滴血, 感覺自己痛失ssr,損失過億。
但表麵上,他卻依然麵帶微笑的, 誇獎著這位做下優秀功業的少年郎。
無論如何,能做出蒸汽機就值了, 是不是神仙無所謂了。
……
但讓趙士程沒想到的是, 有了樣機, 但事情依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
因為器械院的工匠們發現,這東西沒辦法一比一地複製。
關鍵就在於那個汽缸,隻有西瓜大小時還沒有什麽影響,但在放大到水桶那麽大時,機器便達不到要求了,雖然能驅動滾輪,但怎麽都達不到小型器械那麽高的輸出比——簡單說,就是性價比達不到要求。
這種落差是真心氣壞了趙士程。
他暫時將大小事情交給張叔夜,親自來到器械院,和這些學生老師們一起檢查原因。
無論如何,他的理論見識超過這個時代,如果連他親自來都找不到問題,那就是真的沒有辦法了。
別說,在他親自主持攻關後,第一天就被他查到了原因所在。
他發現,小的蒸汽機並不是用燒開水產生的蒸汽膨脹的推動力來做功的,而是依靠蒸汽冷凝的真空吸力相互來實現能量轉換。
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汽缸和活塞之間有誤差,沒辦法形成穩定的真空壓力,而對於器械院這些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麽是“真空”,當然也就一直排查不出來錯在哪裏。
明白這一點後,新的難題出現了,那就是如何加工出合適的汽缸。
對此,工匠們想出一個辦法——大力出奇跡,鑄上幾百幾千個,總有一個能歪打正著,做出合適汽缸,但被趙士程拒絕了,那樣做出的東西成本太高,沒有商業價值。
另外一個就是做出合格鏜床,用堅固的刀具像削鉛筆那樣,一點點把鐵件削空,精確地削切出合格的產品。
而且,如果有合格的鏜床,那麽,如今那可憐的槍械數量立刻就能有恐怖提升,從每個月百來支變成每個月上千,達到新軍舊軍花上個十來年就能全換裝的地步。
發現這個問題後,趙士程陷入沉思。
他終於知道他這些年為什麽大量投錢入蒸汽機才沒有聽到響了,是因為他的工程學知識空缺——沒有強大的基礎,不能給蒸汽機的產生創造出合適的環境啊。
像他如今建立的化工體係,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做水楊酸什麽的,那肯定是折騰十年也折騰不出來,但因為他從基礎化工的開頭做起,才能用十來年時間就做出那麽多的簡易化工產品。
而在工業方麵,機床才是一切的根本,沒有這個,憑借工匠手搓就想完成產業革命的更新換代,是他草率了。
好在,現在反應過來並不晚。
他用力回憶,對於機床,他還是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的——為什麽要叫床呢,就是因為機械刀具的底座,是連接在“床”上,讓機械刀具隻能在固定坐標上平移,而加工件也固定在“床”上,從而提高加工精度。
這種東西聽著複雜,生活中用的其實不少,比如螺帽。
轉動螺絲,螺帽就在螺絲上平移,如果螺帽固定住,上邊接一個轉動的刀具,讓下邊的螺絲轉,而螺帽不轉,那螺帽就會平移,其上的刀具就可以實現在一條線上的平移了。
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但這個東西,既要熟悉數學的坐標係,也要精通器械,才有可能做出最簡單的機床。
這就是最簡單的一軸鏜床,他記得發明得比瓦特改良蒸汽機還要早,也就是十七世紀的時候。
唉,當初讀的那個《十萬個為什麽》裏要是再細致一點就好了,光知道個大概有什麽用!
話說那裏邊也是火藥物理化學什麽都有,還很通俗易懂,適合小孩閱讀,也是穿越神器,等他有空了,就自己編一本講自然科學的科普讀物,讓小孩們從小就對科學生出興趣!
不過好消息是,他如今是太子殿下,可以動用欽天監的所有工匠和當世最好的數學家們。來和力攻克這問題,還能完成匯編。
他能幫的,也就到這裏了,工業知識已經被掏空!
之後這些工業之母的改進調整,就隻能交給後人了。
學校培養的人才還是太少,就算擴招,估計也要再過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
趙士程隻待兩天就離開了器械院,但卻留下了永久的傳說,學生們在太子殿下離開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他們知道太子殿下能力出眾,但怎麽也想不到他在工匠之事上居然也有那麽深的鑽研。
尤其是那個鏜床,外行看熱鬧便算了,他們這些內行簡直被震驚得頭皮發麻,對於他們來說,人工耗費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東西,但那個鏜床,卻是直接解決了他們加工鐵器的問題。
要知道,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削鐵”這種加工方式,雖然本質上還是用硬鐵去“鑽”,但這卻是鑄鐵之外第一次,可以鐵器上有了在“鑄、打、鑽、糅”之外的加工方式。
有了這種辦法,他們不用再開爐,也不用再做模,再重要的是,鑄件的硬度完全不是這種切出來件可以比的,之前困擾他們的火炮內壁凹凸問題,也可以解決了!
這事的後續影響極其大,不少器械院的學子在遇到困難時,會求太子保佑,他們有的人還私下集資,購買一張太子寶鈔,用貴重盒子裝上了,放於高處。
遇到考試或者加班,他們便會去拜拜那張帶著太子頭像的錢幣,燒香當然不是敢的,但磕頭還是沒有問題,身份地位加上崇拜,拜起來毫無壓力。
至於後來趙虎頭知道這事後,怒火衝天,強行命人回收所有印有他頭像的寶鈔,發行新鈔,這便是後話了。
-
遼東,金國大軍進攻,圍困遼東,已經有三個月了。
遼澤城和遼陽府上下,情緒都算穩定,因為在之前,他們就已經做了大量準備,除了糧食軍械之外,還有上上下下的宣傳。
金國初初崛起,對治下統治非常粗劣,女真本部全民皆兵,都被編為軍戶。
而他們治下分到的俘虜,會剃頭留辮,成為自家奴隸和的頭下戶,區別就是奴隸可以隨意打殺,頭下戶則是要繳納自己頭上戶和國家兩個主體的稅,所以又叫兩稅戶。
但就這樣的奴隸,也不是誰都能直接當的,戰爭中被席卷的青壯丁口會被直接一根繩子拉到市上去賣,他們在牛市、馬市外,還有專門的“人市”,名碼標價。
而其它各族的降軍、俘虜,則被納為九軍,打仗最優先,論功最後,同時,女真族還會大規模納地,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利品,投降者隻能跟著他們去搶新的戰利品。
遼東的普通百姓雖然很期盼天下太平,可心裏也是有杆稱的,這些年來,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壞,明明白白,更不必說每年還有大量流民逃亡入遼東了。
所以,在大規模宣傳下,城中並沒有什麽焦慮情緒,遼陽府的新任府尹甚至還趁著人力廉價,大規模擴展了城中的織紡新區,準備在這次攻城結束後,利用廉價的流民,把密州布在遼東的市場統治地位徹底終結,讓他們遼陽毛料登上北方霸主之位!
但遼東穩得住,金國的大軍卻有些抗不住了。
東北如今還是大範圍的濕地草甸子,遼河上遊的臨璜府因為過度開墾正在飛快沙漠化,將要變成後世北方的沙塵暴來源,簡單說,就是如今東北糧食並不豐足。
在這兩邊拚吃飯的情況下,金國組織仆從軍多次攻城,都沒什麽效果,反而讓仆從軍軍心動蕩。
到了七月時,一件比較大事情發生,遼國二皇子,晉王耶律敖盧斡帶著自己五百親衛,從西京離開,遠奔千裏,在渝關渡海,前來相助自己兄長。
而因為有文妃蕭瑟瑟幫忙遮掩,遼帝知道這事,已經是五天之後了——自從敖盧斡人望越來越高後,他便更不喜歡這母子,平時裏根本不關心,隻當他們是打獵了。
隨著他怒火之下讓人派兵去追晉王,晉王舍身單騎前去相助遼東的消息,也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傳遍遼國上下,讓國中普遍起了出征救遼東的民意。
契丹貴族們並不傻,他們就算投奔金國,那待遇也是怎麽都不可能比過遼國的,多堅持一日,自家便好過一天。
一時間,私下裏,不少低階武官受晉王鼓舞,脫離大軍,前去投奔晉王,大有擁立新君的架勢。
第231章 反派本派
隨著晉王的離開, 遼帝的威望越發掃地。
而這時,朝廷裏也開始有了反攻上京的聲音,畢竟那裏是遼國都城, 再者,如今金國大舉攻打遼東,內部空虛,若能衝其老巢, 甚至有可能的打斷金國那不可抵擋的崛起之勢。
遼帝對此拿捏不定, 他個人是想打的,但又怕失敗。於是問政於蕭奉先,後者本來是不支持與金國再戰的, 但在“聽說”晉王準備召集諸部, 自己組建軍隊, 抗擊金人後, 原本寄望他死在遼東的蕭丞相,便立刻改變主意,開始支持皇帝征伐金國。
因為遼東若真解圍, 晉王的威望,必然繼承大位, 就算繼承不了, 也很有可能在敗於金人後投奔皇帝。
這種後果很可能就是再來一次政變, 與其繼續讓晉王積累威望,不如由遼帝統領諸部, 免得這些兵力被晉王得去。
要知道如今契丹本部損失巨大, 但在西京的草原諸部, 還是大部分依附遼國, 草原之上, 強者為尊,一旦晉王得勢,他和妹妹外甥又能得什麽好?
想通這一點並不難,蕭奉先從來不是一個能臣,於是,他的立場很快改變,支持遼帝攻打金國。
但還有一個問題,要不要皇帝親征。
這種最後的力量,如果不是皇帝本人親征號召,很難召集,但若是皇帝親征……這,他又實在沒有什麽領兵打仗的天賦。
當然,遼帝如今是不放心把軍權放在別人手裏,所以,朝廷一番爭吵後,結果還是皇帝親征,隻是這次他不打算去前線了,而是在後方督戰。
行,這個要求說通,那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給各地各部發詔書,讓他們出兵出錢出糧,至於到時能來多少,他們自己也不確定,反正號稱“幾十萬”大軍也隻是文官大筆一揮的事情。
他們預計能在八九月集齊大軍,便發信讓遼東拖住金人主力。
至於遼東怎麽拖,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了。
或者說,遼東若能與金國兩敗俱傷,讓他們撿個桃子,才是最好結局。
……
遼東的複雜事情,並沒有影響到大宋的平民。
六月炎炎,他們大部分的人,正努力地在田地中作活。
農村的生活並沒有什麽田園牧歌,地裏的雜草隔上三五日,便要拖家帶口地清理一次,否則一場大雨過後,它們便能很快淹沒禾草。
還要隨時注意著土地水分,多了要挖渠排澇,少了要挑水灌溉。
平時裏,還要盡可能地收拾病蟲,讓收獲更多一些。
不過,今年京畿路附近的村鎮,遇到一些不同。
首先便是到處開花的新作坊,一開始時,村中鄉裏對這些作坊都十分地懼怕,怕他們隨意占地,怕他們強買強賣,更怕他們隨意征發勞役。
所以,他們集合起來……倒也不是反對,畢竟是太子殿下安排的事情,沒人敢反對,而是欺負一些人力單薄的小村落鎮子,讓新作坊落在較為偏僻之地。
講義司的人一開始十分生氣,準備親自用行政命令攤派給大村鎮,但太子殿下卻大方地允了,不隻如此,還額外撥了一筆配套支出。
於是,讓周圍村鎮眼睛發紅發綠的事情發生了。
占地是有的,但占的大多都是荒地,麵積甚大,還會給村中一些補償,分發勞役也有,但給工錢,還給吃肉!
第230章 一點小失誤
趙士程在第二天, 十分激動地接見了這位做出了優秀機械的人物。
但在仔細詢問後,漸漸發現有點不對,這位雖然名叫楊輝, 對數學有著很不錯的想象力,但卻並不是他記憶中用“楊輝三角”給後世考生在數學上好一番折騰的那位。
至於他心心念念的“楊輝三角”, 在這個時代已經有了雛形, 那就是賈憲算經中寫的“賈憲三角”,這個東西,在楊家的書籍中有收藏傳承的。
這位優秀的年輕人對數學興趣不大,反而對器械原理興趣很高, 而且對詩詞文書沒有興趣——要知道曆史上的楊輝不但是數學家, 還是朝廷官員, 有非常不錯的學識, 在晚年才開始著數學書。
也因為這,趙士程才驟然想起, 楊輝是南宋末年的數學家, 而不是現在這個時間會出現的人。
簡單點說, 這位學識傳自楚衍、賈憲等宋代數學強者的楊家人, 很可能是百年後那位楊輝的祖輩。
明白這一點後,趙士程心中滴血, 感覺自己痛失ssr,損失過億。
但表麵上,他卻依然麵帶微笑的, 誇獎著這位做下優秀功業的少年郎。
無論如何,能做出蒸汽機就值了, 是不是神仙無所謂了。
……
但讓趙士程沒想到的是, 有了樣機, 但事情依然不像他想象的那樣。
因為器械院的工匠們發現,這東西沒辦法一比一地複製。
關鍵就在於那個汽缸,隻有西瓜大小時還沒有什麽影響,但在放大到水桶那麽大時,機器便達不到要求了,雖然能驅動滾輪,但怎麽都達不到小型器械那麽高的輸出比——簡單說,就是性價比達不到要求。
這種落差是真心氣壞了趙士程。
他暫時將大小事情交給張叔夜,親自來到器械院,和這些學生老師們一起檢查原因。
無論如何,他的理論見識超過這個時代,如果連他親自來都找不到問題,那就是真的沒有辦法了。
別說,在他親自主持攻關後,第一天就被他查到了原因所在。
他發現,小的蒸汽機並不是用燒開水產生的蒸汽膨脹的推動力來做功的,而是依靠蒸汽冷凝的真空吸力相互來實現能量轉換。
所以,最大的問題就是汽缸和活塞之間有誤差,沒辦法形成穩定的真空壓力,而對於器械院這些人來說,他們根本就不懂什麽是“真空”,當然也就一直排查不出來錯在哪裏。
明白這一點後,新的難題出現了,那就是如何加工出合適的汽缸。
對此,工匠們想出一個辦法——大力出奇跡,鑄上幾百幾千個,總有一個能歪打正著,做出合適汽缸,但被趙士程拒絕了,那樣做出的東西成本太高,沒有商業價值。
另外一個就是做出合格鏜床,用堅固的刀具像削鉛筆那樣,一點點把鐵件削空,精確地削切出合格的產品。
而且,如果有合格的鏜床,那麽,如今那可憐的槍械數量立刻就能有恐怖提升,從每個月百來支變成每個月上千,達到新軍舊軍花上個十來年就能全換裝的地步。
發現這個問題後,趙士程陷入沉思。
他終於知道他這些年為什麽大量投錢入蒸汽機才沒有聽到響了,是因為他的工程學知識空缺——沒有強大的基礎,不能給蒸汽機的產生創造出合適的環境啊。
像他如今建立的化工體係,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做水楊酸什麽的,那肯定是折騰十年也折騰不出來,但因為他從基礎化工的開頭做起,才能用十來年時間就做出那麽多的簡易化工產品。
而在工業方麵,機床才是一切的根本,沒有這個,憑借工匠手搓就想完成產業革命的更新換代,是他草率了。
好在,現在反應過來並不晚。
他用力回憶,對於機床,他還是有一個最基本的了解的——為什麽要叫床呢,就是因為機械刀具的底座,是連接在“床”上,讓機械刀具隻能在固定坐標上平移,而加工件也固定在“床”上,從而提高加工精度。
這種東西聽著複雜,生活中用的其實不少,比如螺帽。
轉動螺絲,螺帽就在螺絲上平移,如果螺帽固定住,上邊接一個轉動的刀具,讓下邊的螺絲轉,而螺帽不轉,那螺帽就會平移,其上的刀具就可以實現在一條線上的平移了。
更多的就不知道了……
但這個東西,既要熟悉數學的坐標係,也要精通器械,才有可能做出最簡單的機床。
這就是最簡單的一軸鏜床,他記得發明得比瓦特改良蒸汽機還要早,也就是十七世紀的時候。
唉,當初讀的那個《十萬個為什麽》裏要是再細致一點就好了,光知道個大概有什麽用!
話說那裏邊也是火藥物理化學什麽都有,還很通俗易懂,適合小孩閱讀,也是穿越神器,等他有空了,就自己編一本講自然科學的科普讀物,讓小孩們從小就對科學生出興趣!
不過好消息是,他如今是太子殿下,可以動用欽天監的所有工匠和當世最好的數學家們。來和力攻克這問題,還能完成匯編。
他能幫的,也就到這裏了,工業知識已經被掏空!
之後這些工業之母的改進調整,就隻能交給後人了。
學校培養的人才還是太少,就算擴招,估計也要再過十年才能看到效果。
……
趙士程隻待兩天就離開了器械院,但卻留下了永久的傳說,學生們在太子殿下離開後,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他們知道太子殿下能力出眾,但怎麽也想不到他在工匠之事上居然也有那麽深的鑽研。
尤其是那個鏜床,外行看熱鬧便算了,他們這些內行簡直被震驚得頭皮發麻,對於他們來說,人工耗費是最不值得一提的東西,但那個鏜床,卻是直接解決了他們加工鐵器的問題。
要知道,從古至今,從來都沒有“削鐵”這種加工方式,雖然本質上還是用硬鐵去“鑽”,但這卻是鑄鐵之外第一次,可以鐵器上有了在“鑄、打、鑽、糅”之外的加工方式。
有了這種辦法,他們不用再開爐,也不用再做模,再重要的是,鑄件的硬度完全不是這種切出來件可以比的,之前困擾他們的火炮內壁凹凸問題,也可以解決了!
這事的後續影響極其大,不少器械院的學子在遇到困難時,會求太子保佑,他們有的人還私下集資,購買一張太子寶鈔,用貴重盒子裝上了,放於高處。
遇到考試或者加班,他們便會去拜拜那張帶著太子頭像的錢幣,燒香當然不是敢的,但磕頭還是沒有問題,身份地位加上崇拜,拜起來毫無壓力。
至於後來趙虎頭知道這事後,怒火衝天,強行命人回收所有印有他頭像的寶鈔,發行新鈔,這便是後話了。
-
遼東,金國大軍進攻,圍困遼東,已經有三個月了。
遼澤城和遼陽府上下,情緒都算穩定,因為在之前,他們就已經做了大量準備,除了糧食軍械之外,還有上上下下的宣傳。
金國初初崛起,對治下統治非常粗劣,女真本部全民皆兵,都被編為軍戶。
而他們治下分到的俘虜,會剃頭留辮,成為自家奴隸和的頭下戶,區別就是奴隸可以隨意打殺,頭下戶則是要繳納自己頭上戶和國家兩個主體的稅,所以又叫兩稅戶。
但就這樣的奴隸,也不是誰都能直接當的,戰爭中被席卷的青壯丁口會被直接一根繩子拉到市上去賣,他們在牛市、馬市外,還有專門的“人市”,名碼標價。
而其它各族的降軍、俘虜,則被納為九軍,打仗最優先,論功最後,同時,女真族還會大規模納地,因為這些都是他們的戰利品,投降者隻能跟著他們去搶新的戰利品。
遼東的普通百姓雖然很期盼天下太平,可心裏也是有杆稱的,這些年來,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壞,明明白白,更不必說每年還有大量流民逃亡入遼東了。
所以,在大規模宣傳下,城中並沒有什麽焦慮情緒,遼陽府的新任府尹甚至還趁著人力廉價,大規模擴展了城中的織紡新區,準備在這次攻城結束後,利用廉價的流民,把密州布在遼東的市場統治地位徹底終結,讓他們遼陽毛料登上北方霸主之位!
但遼東穩得住,金國的大軍卻有些抗不住了。
東北如今還是大範圍的濕地草甸子,遼河上遊的臨璜府因為過度開墾正在飛快沙漠化,將要變成後世北方的沙塵暴來源,簡單說,就是如今東北糧食並不豐足。
在這兩邊拚吃飯的情況下,金國組織仆從軍多次攻城,都沒什麽效果,反而讓仆從軍軍心動蕩。
到了七月時,一件比較大事情發生,遼國二皇子,晉王耶律敖盧斡帶著自己五百親衛,從西京離開,遠奔千裏,在渝關渡海,前來相助自己兄長。
而因為有文妃蕭瑟瑟幫忙遮掩,遼帝知道這事,已經是五天之後了——自從敖盧斡人望越來越高後,他便更不喜歡這母子,平時裏根本不關心,隻當他們是打獵了。
隨著他怒火之下讓人派兵去追晉王,晉王舍身單騎前去相助遼東的消息,也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傳遍遼國上下,讓國中普遍起了出征救遼東的民意。
契丹貴族們並不傻,他們就算投奔金國,那待遇也是怎麽都不可能比過遼國的,多堅持一日,自家便好過一天。
一時間,私下裏,不少低階武官受晉王鼓舞,脫離大軍,前去投奔晉王,大有擁立新君的架勢。
第231章 反派本派
隨著晉王的離開, 遼帝的威望越發掃地。
而這時,朝廷裏也開始有了反攻上京的聲音,畢竟那裏是遼國都城, 再者,如今金國大舉攻打遼東,內部空虛,若能衝其老巢, 甚至有可能的打斷金國那不可抵擋的崛起之勢。
遼帝對此拿捏不定, 他個人是想打的,但又怕失敗。於是問政於蕭奉先,後者本來是不支持與金國再戰的, 但在“聽說”晉王準備召集諸部, 自己組建軍隊, 抗擊金人後, 原本寄望他死在遼東的蕭丞相,便立刻改變主意,開始支持皇帝征伐金國。
因為遼東若真解圍, 晉王的威望,必然繼承大位, 就算繼承不了, 也很有可能在敗於金人後投奔皇帝。
這種後果很可能就是再來一次政變, 與其繼續讓晉王積累威望,不如由遼帝統領諸部, 免得這些兵力被晉王得去。
要知道如今契丹本部損失巨大, 但在西京的草原諸部, 還是大部分依附遼國, 草原之上, 強者為尊,一旦晉王得勢,他和妹妹外甥又能得什麽好?
想通這一點並不難,蕭奉先從來不是一個能臣,於是,他的立場很快改變,支持遼帝攻打金國。
但還有一個問題,要不要皇帝親征。
這種最後的力量,如果不是皇帝本人親征號召,很難召集,但若是皇帝親征……這,他又實在沒有什麽領兵打仗的天賦。
當然,遼帝如今是不放心把軍權放在別人手裏,所以,朝廷一番爭吵後,結果還是皇帝親征,隻是這次他不打算去前線了,而是在後方督戰。
行,這個要求說通,那接下來的事情就是給各地各部發詔書,讓他們出兵出錢出糧,至於到時能來多少,他們自己也不確定,反正號稱“幾十萬”大軍也隻是文官大筆一揮的事情。
他們預計能在八九月集齊大軍,便發信讓遼東拖住金人主力。
至於遼東怎麽拖,就不是他們關心的事情了。
或者說,遼東若能與金國兩敗俱傷,讓他們撿個桃子,才是最好結局。
……
遼東的複雜事情,並沒有影響到大宋的平民。
六月炎炎,他們大部分的人,正努力地在田地中作活。
農村的生活並沒有什麽田園牧歌,地裏的雜草隔上三五日,便要拖家帶口地清理一次,否則一場大雨過後,它們便能很快淹沒禾草。
還要隨時注意著土地水分,多了要挖渠排澇,少了要挑水灌溉。
平時裏,還要盡可能地收拾病蟲,讓收獲更多一些。
不過,今年京畿路附近的村鎮,遇到一些不同。
首先便是到處開花的新作坊,一開始時,村中鄉裏對這些作坊都十分地懼怕,怕他們隨意占地,怕他們強買強賣,更怕他們隨意征發勞役。
所以,他們集合起來……倒也不是反對,畢竟是太子殿下安排的事情,沒人敢反對,而是欺負一些人力單薄的小村落鎮子,讓新作坊落在較為偏僻之地。
講義司的人一開始十分生氣,準備親自用行政命令攤派給大村鎮,但太子殿下卻大方地允了,不隻如此,還額外撥了一筆配套支出。
於是,讓周圍村鎮眼睛發紅發綠的事情發生了。
占地是有的,但占的大多都是荒地,麵積甚大,還會給村中一些補償,分發勞役也有,但給工錢,還給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