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自然激發了軍中士氣。哪怕敵眾我寡,在戰事之中金人依然可以維持陣型,遼軍卻做不到這一點,因為遼國的宗室貴族的階層早已固化。這些士卒大多是牧民農奴,便是贏了也沒什麽好處,功勞也多被上層占去。


    這種情況下士兵的戰鬥意誌自然要打個折扣了。畢竟於他們而言,並沒有什麽義務去保護那些權貴的財產與生命安全。某種情況下對宋軍來說也是如此,他們沒有保家衛國的概念,隻是當兵混口飯吃,這口飯還經常被克扣。


    有這種為國捐軀概念的更多是宋軍將領,於是靖康之亂中便出現了宋軍將領死戰不退,但士兵卻跑光了的尷尬局麵。


    在與舟兒最近的信中,趙士程便又多次與他論起軍隊建設的問題,軍卒都是人,光畫大餅是不夠的,該給的都要給。


    舟兒自然也回信保證,這點小事他都做不好話,早就回家帶孩子了,留下是給師父丟臉。


    同時,他還提出一件讓他厭煩的事情,最近撒鸞的弟弟晉王不是來遼東了麽,兩兄弟最近關係親密,晉王倒沒那麽直白,他手下的幾個將領每天都在的機會和他套近乎,弄得他不勝其煩。


    那晉王倒也有點自知之名,並沒有一見麵就要收服他的意思,而是在城中領了個差事,說是向他學習治理地方的能力,還要拜他為師。


    他幾番拒絕,但在撒鸞大力支持下,他不好推拒,便收做了記名弟子,和你大哥的兒子都跟在我身邊辦事。


    但不管有多少皇子當我的徒弟,我永遠都是師父的弟子,我是宋人!請師父放心……


    趙士程便回信安慰,表示這是當然,你在諸弟子中功勞最大,誰也越不過去,有你這樣徒弟,是我的運氣!


    於是兩人就這樣來來回回地互表信任幾次後,遼國皇帝的大軍終於收複上京,直抵泰州,隻要再行幾百裏,便是黃龍府了。


    自從金人六年前占據了黃龍府這處離他們部族最近的大城,黃龍府便成為金國都城會寧府外最大的城池,無數牛馬與奴隸在此交易,加上有河道可以直入遼河,這裏便更加繁華,許多女真貴族都遷居於此,不願回那苦寒的會寧府。


    所以,這裏絕對不容有失。


    於是,無論趙世程如何看不起遼國皇帝,在遼軍攻打泰州,金人退守黃龍府後。壓力便給到了金國這邊。


    金國境內精銳全在遼東圍攻。如果就此退去,那將近半年的圍困便宣告失敗,這半年的糧草損失和對士氣的打擊,都成了純成本,無法在遼東的城池中找補回來,但若不退,他們的部族親人都在老家。


    那裏兵力空虛,指望他們長時間守住不現實。


    不過完顏阿骨打畢竟是一代雄主,在仔細斟酌之後,便毅然下令回師黃龍府。


    甚至在他看來,遼帝來攻這是一件大好事情,這幾年來,遼帝就像兔子一樣能跑,從東京到中京,再從上京到西京,腿都追斷了,還是找不到遼帝的人。


    如果能趁這個機會與遼國皇帝決戰,那麽達到的效果將遠遠勝過遼陽這一隅之地。


    完顏阿骨打的威望在金軍中無人可比,他的想法一出,當然是全軍上下擁護,遼國皇帝一失,遼陽之地怕是也要立刻降服了,萬不可因為小失大,所以這次遇到一點小挫折,但大家都沒有意見,決定追隨完顏阿骨達立刻班師還鄉。


    不過,離開之前,有人提議,如今遼澤附近稻田中的禾苗已經抽穗,為免支敵,要不要將其燒毀再行離去?


    但完顏阿古達的長子斡本反對了這個提議:“遼東多是稻田,田中有水,放火,殊為不易,如今還是青禾,極難點燃。至於放馬踐踏青苗。毀損有限,反而拖延了回軍的時間。家鄉安危方是大事,豈能為了幾顆青苗在這死磕?”


    還有人提議大軍先退,留幾千兵馬在遼澤毀於田地,但立刻有人反對,別看如今是圍城,但遼東常勝軍戰力彪悍,對金人也毫無畏懼,留幾千人於此,怕是一不小心反而要全葬在這裏。


    於是一番爭論後,完顏阿骨打決定全軍返回黃龍府,與遼軍尋機決戰,不在遼東地耽誤。


    既然國君都如此說了,底下眾將自然無異議,大軍即刻擺出陣形防禦敵人追擊,隨後便開始有條不紊的撤軍。


    另外一邊,在反複驗證金人開始撤軍後,遼東上下都欣喜無比。


    這半年來他們的壓力也不小。城中百姓活動軌跡受限,經濟大受影響,如今暫時退去,大家自然欣喜萬分。但光開心還是不夠的,他們還必須想辦法出去支援一把遼國大軍,否則遼軍一旦完敗於完顏阿骨打之手。遼東當然也別想討得好去。


    而在爭論之後,陳行舟決定派出張榮帶領騎槍隊前去相助,種彥崇對此極為不滿,覺得這種的大戰應該讓他參與,但因為他的將門出身太顯眼,怕被大宋非議,最後還是敗給了張榮……


    對此,種彥崇在給太子殿下的回信裏寫了八百字的小作文抱怨此事……


    無論如何,遼東困局解開,對他們都是好事,在收拾了城外戰場後,陳行舟還豪氣地拿出羊肉大米,慶祝了一番,可是可惜沒有酒,因為糧食珍貴,遼東的酒存量實在不多。


    但陳行舟還是發現自己失策了,因為等慶祝結束後,他豁然發現,師父省給他的醫用酒精在這一天之後全沒有了!


    這些可是用糧食酒提取出的精釀啊!


    陳行舟氣急了,然後發現是晉王手下的幾個親衛將領搞事情,也沒給晉王留麵子,當場把這幾個偷酒賊吊在軍中打了三天,誰的麵子來了都不好使。


    他本以為這樣與晉王必然是決裂了,但未承想,晉王反而覺得“陳相”是忠義不屈之士,更喜歡在他麵前表現,但少年人,天真又單純,惹不起人厭煩。


    他還把自己的數匹寶馬送給陳行舟,說是這次的補償。


    陳行舟轉手就把馬送上去密州的船,還在信中向師父表示,這馬比上次的更好,您就自己用吧,不要再送給別人了……


    -


    趙士程收到信後,忍不住笑出聲來,遼東之圍解了,那麽,遼國皇帝的事情也得想辦法解決了。


    有遼帝在,他就不能正當地收回燕雲十六州,隻有遼帝死了或者去東北旅遊,遼國的大權才能落在舟兒手裏。


    遼國的上京、東京、西京都無險可守,隻有南京道也就是陰山以南,有著各種關口,一旦遼帝敗亡,帝位的繼承人便是遼東的耶律雅裏和燕京的耶律淳。


    到時肯定會有一番爭論,可需要提醒舟兒一下,到時需要耶律雅裏謙讓,不能與耶律淳爭這個皇位。


    隻有耶律淳當上了皇帝,遼國皇室最後的力量才會聚集在他麾下,而這老頭抗壓能力根本不行,曆史上,他當了皇帝才三個月,就直接病死了。


    是他的妻子蕭普賢女攝政,抗住了兩次來攻的大宋,但那時,遼國已經在這種來回的折騰下沒了最後一口心氣,就算她如何努力,也敗在了金人手中。


    那時的遼國已經沒有選擇,隻能投降於金國,幾個大將最後掙紮一下,湮沒在曆史洪流中,隻有耶律大石帶著幾百人奔赴西域,白手起家,建立了西遼。


    而在金人的重壓之下,舟兒就可以用遼國低頭臣服大宋的方式,讓大宋提供他們更多支持,時機成熟後,更可以將兩地交給宋國,用這種方式收回兩地,損失最低,朝廷裏的爭議也最小,而山窮水盡的遼國殘餘勢力,也可以被吸收。


    雖然有點繞,但總比他直接出兵收複好,如果是打遼國,必然是便宜了金國,如果是金國占領後再去拿,費的人命不是命麽?


    他得把遼國最後一口氣用光了,才算是勝利。


    到時,舟兒不用和遼國那些有感情的下屬決裂,也可以正式地恢複身份,到時封王封候都是常理,洗刷先前的冤屈,得到他這些年辛苦應得的東西。


    第235章 互相傷害


    盡管陳行舟和趙士程都不看好遼國這次的反擊之戰, 但是對遼國上下權貴來說,這一次10萬大軍攻打金國,就像給遼國上下注射了一支強心劑, 都睜大眼睛看著這場大戰會不會是遼國中興的希望?


    遼帝也不負眾望,在大軍集結到達泰州之後,他的營帳便不肯再前進一步, 隻讓諸將前去攻打黃龍府,還雄心勃勃地列出一個計劃, 要求他們在金人回援助的路上埋伏敵軍。


    這是一個半徑有一百多裏的巨大包圍圈,這位皇帝希望用自己十萬人包圍二十多萬回援的金軍, 然後畢其功於一役。


    然而夢想是豐滿的, 現實顯然不是這樣。


    這邊有一個大問題, 泰州距離黃龍府還有數百裏諸部兵馬都是臨時拚湊出來的,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或者說統一的指揮就是皇帝本人。


    但皇帝在後方數百裏外, 這又如何指揮得了前軍。可如若是派快馬傳訊,一來一回怎麽也要三五天。戰場上瞬息萬變,等皇帝決定好了,黃花菜都涼了。


    於是便有人建議皇帝將自己的鑾駕往前推一推, 不說要上戰場,但至少離戰場幾十裏不要太遠, 就好了。


    遼帝當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明白歸明白,先前自己禦駕親征被金人圍追堵截, 珠寶妻妾丟失, 手下死傷遍地, 給他的陰影太大了, 讓他就算在這一次鼓足勇氣重新開始。也還是沒有更多的勇氣敢用自己的性命安危去賭一個未來。


    這時有消息來報,金國已經回師,正走遼陽府,準備前來龍府部與遼軍決戰。


    在火燒眉毛的情況下,眾人便暫時擱置爭議,決定先埋伏金軍主力。


    然後又是爭論出新的問題,埋伏是一個很有技術含量的事情。軍隊在行軍趕路時一般不會穿戴幾十斤的鎧甲,這樣人受不了馬也受不了。可若埋伏的軍卒著甲去攻打沒有穿護甲的軍隊,那麽一般都是單方麵的屠殺,如砍瓜切菜一般簡單,當初金國用這一招沒少收拾遼軍。


    所以雙方一般都在行軍中派出探子,確定前方有無危險,沒有危險後,才會前進。


    因此一場成功的埋伏要看敵我雙方軍隊的實力也要看軍官對戰場情況的敏銳判斷。而如今,相互扯頭發的遼國將領肯定是沒有這個辦法的,他們大多出身遼國權貴,各自帶的都是自家家將。聽遼國皇帝的話還說得過去,但讓他們相互聽,好像也沒有道理。


    但他們全然不知道的是,遼國方麵諸將在軍情上的爭執、以及遼國皇帝的位置早就在一些兩邊下注的人的熱情幫助下,傳到了完顏阿骨打麵前。


    這時,金軍主力已經越過了同樣圍困快半年的遼陽府,打卡一樣給郭藥師送了招降文書,然後便暫時休整。


    當聽到探子來報,遼軍還沒到黃龍府時,諸將不由得轟然大笑。


    兵貴神速,他們收到消息到回師,中間再怎麽也要耽擱一月半月,可是遼國打了這麽半天,離他們老家會寧府還有千裏之遙。


    簡直笑死個人了。


    但笑完之後,又覺得頭疼。


    完顏阿骨打實在沒有想到遼國皇帝這次會這麽謹慎,竟然在泰州盤踞不出,若是他的大軍打敗了遼軍,去泰州捉拿遼帝,那遼帝比兔子還快的逃跑速度,一定又是一場空。


    金國上下諸將,唯一在戰場上服輸的,就是和遼帝比速度。


    於是完顏阿骨達與手下諸將商議,要如何才能把遼帝引出泰州,好來一個一網打盡?


    在一番商議後,長子斡本提議可以先讓遼軍小勝一二次,讓出黃龍府。而黃龍府、會寧府,以至於祥州、出河店都在混同江(鬆花江)沿岸,將會寧府暴露出來。


    以金國帝都為誘餌,遼帝想到甜頭後,以他好大喜功之性格,必然會移駕黃龍府。


    而再過些日子,便要到冬季……


    這個提議得到了金國之主的讚同,周圍的諸將也都覺得合理,冬季大雪封路,牛馬凍僵,兵馬無論要逃還是出戰,都別想要快起來。


    但他們女真部就不一樣了,這裏是他們的家,隻要到時斷遼帝後路,將之拿下,以遼國權貴的性格,很快便會紛紛投降,畢竟遼東城那樣的硬骨頭有一個就已經是很稀奇的事情了。


    諸將也不擔心國都真的會沒了。


    且不說遼人的戰鬥力,那會寧府本就是當初用老家的“皇帝寨”改做的一個小城,他們都沒覺得那會是國都,遼陽城或者是燕京府那樣的大城才是他們定都的理想位置,而他們也正為此在努力中。


    而黃龍府這些城池都是他們新搶而來,也沒有什麽太大的感情,隻要此戰能勝,一城池一時一地的得失,對他們來說不是什麽大事。


    確定好了計劃之後,金人便開始做準備工作。


    首先便是一小股兵將在黃龍府外被俘,大軍受一些小損失,但這些小損失都是金國的仆從軍,對他們的主力猛安謀克沒有一點影響。


    一路上金軍遇到敵人,也是且戰且退不追擊,擺出一副匆匆想回老家守衛家國的樣子。


    這讓遼國上下士氣大振,他們覺得自己終於擺脫了那片名為金國的陰雲。自家的士兵實際上還是很能打的。


    也正如完顏阿骨打預料,連續幾個小勝利,讓天祚帝頗為心動。覺得自己已經洗刷了,先前的大敗,有了中興遼國的幻想。


    更讓他激動的是,在八月底九月初,經過一番損失不小的攻城,黃龍府的金軍棄城而逃,這是金國腹地,一時間,上上下下的士氣大振。


    於是遼國的大軍開始主動出擊,準備把金軍主力包一個大餃子。但這樣巨大的兵力調整肯定是需要皇帝親自下令,否則的話他需要選一位大將來節製諸軍。


    但這樣的大將,他手下還真的沒有,南京府的蕭幹和耶律淳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甚至耶律雅裏帶著他的丞相過來也能有足夠的威望。


    但南京府諸將對他的命令陽奉陰違,讓生性多疑的他糾結許久,實在不敢將這任務交給這二人。加上他也想享受那種親自指揮軍隊勝利的感覺。


    各種需求累加之下,遼帝終於出了泰州,帶著諸軍將開始向黃龍府前進。


    另外一邊聽說遼國皇帝出了城,金軍上下不由得大喜。但他們都耐住了性子,沒有直接出擊,而是準備等遼國皇帝的鑾駕靠近黃龍府後,才開始調兵遣將。


    到時一路大軍會繞過那一片密集的州府,直插黃龍府與泰州之間的後路,到那時,遼帝與他手下大軍,便插翅難飛了!


    -


    另外一邊,遼東這裏經過長達半年的圍攻後,正在休整。


    破損的城牆上,民夫們挑著石頭修補著投石機砸出來的大坑。


    一些瞭望塔上缺損的磚石也都被補齊。


    稻田裏農夫們正打理著田中雜草,這半年來,因為遼東被圍他們都不敢下田,就怕被北京人一個看不順眼便紮死在稻田裏,所以今年的收成眼看要比去年差許多。


    不過好在是有收成,有收成就會有糧,有糧,他們心裏便能安寧,便能不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化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九州月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九州月下並收藏化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