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不必,”陳行舟溫和道,“這事倒不危險,但卻十分重要,這燕京上下,唯有大石林牙能擔些大任。”
說罷,便細細地說了這聯宋抗金的任務、條件、價碼……
耶律大石聽到用燕雲十六州交換大宋援助時,幾乎要立刻起身反對,但卻還是按奈住了,可在聽到要十年後再付,不由得目瞪口呆——這種事情,大遼十年後反口不給,大宋豈不是什麽也得不到,宋朝上下能同意?
但聽到後邊,他卻默默地盤算起來。
這似乎是以幽雲為餌,借大宋的助力,抵抗金國……什麽,還要讓大宋派人來治理咱們的土地,管理稅賦,這怎麽……什麽,把土地暫時租給大宋,我們每年收租?
開什麽玩笑!
什麽,每年找大宋要兩百萬貫軍餉……
倒也不是不可,這次聯宋,主要是體現兩邊的誠意,如果大宋這麽有誠意,大遼自然也應該有所表示,才好讓大宋中的反對者,有足夠的理由被壓製。大宋如今的主事人,本身是懂得唇亡齒寒的,遼國如今出命,大宋出錢,總好過將來金人壓境。
至於需要他們派人治理一部分土地,這也不是什麽問題,遼國如今也是奮力一搏鬥,如果不能止住金人攻勢,怕是也要亡國了,那到時,幽雲之地給金還是給宋,又有什麽區別呢?
說穿了,遼國如今民亂四起,稅賦加無可加,幽雲之地已在崩潰邊緣。大宋當今的主事人,倒是個會治理的,若是金人退去,他們治理得再好,搶回來便是了,大軍才是立身之本。
“……這些都隻是我的一些淺見罷了,真正實行,還得看大宋之主,是否願意,”陳行舟說到這,長聲一歎,“如今大遼若不靠大宋,唯一的活路,便是向金國稱臣,但依我所見,願意讓我等稱臣,卻未必願意讓我等稱臣國啊。”
明白這一點後,耶律大石對這件事再無抵觸,深刻表示願意前去中原。
不能對金人稱臣這點,耶律家的兩個人都清楚,不過,魏王還是忍不住酸道:“聽說金主多次親手給你寫信,隻要你願稱臣,不但立刻封王稱相,遼東也會是你的屬地,地位隻會更高,陳相真的一點也不心動麽?”
陳行舟輕笑一聲:“我這人見不得平民受苦,金人野蠻無道,我若去他處,對我的意見,必是選著聽的,哪會如撒鸞那樣百依百順,不去!”
魏王這才略為滿意地點頭,突然又有些小聲地道:“若你來我這,我必也是百依百順。”
耶律大石在一邊垂下眼眸,掩蓋住想要翻的白眼——這樣為主公白手起家建立基業、能找錢、能練兵、能馭民、能治天一人願意輔佐,換成是他,他也百依百順啊。
就他所知,陛下的子嗣們,沒有人不羨慕梁王,常常毫不避諱地在一起討論,說他就那樣躺在家裏喝喝酒,出門打打獵,就有這樣的大能送上門來,什麽都不用做,便躋身大遼權利前三人。
明明當時陳行舟遇到耶律雅裏時,他們都在一個獵場。
陳大人什麽都好,就是眼睛不好,耶律雅裏論出身論聰慧,哪裏經得上他們了?
-
兵貴神速,很快,耶律大石便輕裝簡行,帶著一些禮物和國書,南下大宋。
燕京去汴京城是非常容易的,在黃河改道後,就可以順著黃河的河道,直接開船去東京城。
也就是說,隻要黃河不結冰,順著新河道,遼國大軍也能直撲東京城。
因為此,大宋在河北折騰了快五十年,三次大修黃河,就是為了把黃河改回故道。
耶律大石上一次來河北之地,還是因為抵擋大宋攻遼,然後一波反推,為了及時困住皇帝,沒有去劫掠鄉裏,當時沿途的村鎮大多逃亡避禍,而這次,倒是有機會好好看看這大宋山河。
從河北滄州沿河南下,沿途都可以看到民團練的鄉軍,於是,到滄州南皮城時,耶律大石詢問接待的驛店驛者:“我記得大宋鄉軍不是已經不講武了麽?”
因為保甲鄉兵演練擠占農時,後來被廢除了。
那驛者笑了笑:“這是朝廷要求,每縣必得有一支看得過去的隊伍,去京城參加比武大會,成績與縣令的政績相關,縣中這便看重此事。”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心中明了,知道這是上次他們遼軍把大宋打痛了,這才痛定思痛,梳理河北之地的防務。
天色將暗了,但耶律大石白天在船上休息了一天,也睡不著,便披衣而起,在這縣城中閑逛。
南皮城十分繁華,因為這裏是永濟渠在黃河的出口,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城中有許多車馬,不過,讓他奇怪的是,這裏的街道上,乞丐極少,幾乎都身體殘缺之輩。
這讓他不能理解,要知道,在遼國,這種殘缺的乞丐根本活不下來,沒有幾分能力,乞丐也是搶不到吃食的。
好奇之下,他找了一個小麵攤,點了一碗陽春麵,便與攤主攀談打聽起來。
“你說這個……以前咱們這也很多乞丐,”那小攤主笑道,“大概兩年前吧,俺也在乞討。”
耶律大石一愣:“這……”
那中年攤主露出一口黃牙,感慨道:“那年黃河水患,俺家被淹了,好多人逃荒,往京東路、保定府逃,都不知道怎麽活。好在新帝繼位,又重新修河,把那些逃荒的都招了去,給吃食,給住處,一家人這才熬過來了。”
“可是這河,總不能一直修吧?”耶律大石還是不明白為什麽乞丐那麽少。
“後來,朝廷突然在北邊的大城縣找到一處好大的石碳礦,到處招人。滄州修河的人手都被派去,後來人手還是不夠,就去找了河間府,那活苦是苦,但朝廷定了,凡是下礦的,每天都有一兩肉吃,一月還能有八百文錢,”攤主笑了笑,“俺當時也去了,幹了兩年,攢了五貫錢,回來支了個攤子,養家糊口。”
“如此賺錢,怎麽不繼續做呢?”耶律大石好奇地問。
“家裏媳婦沒個男人,總不放心,而礦上也苦,常有人丟性命,撫恤雖多,但俺還是怕了,便回來了,”攤主很滿意地道,“以前俺們隻要有個營生,無論是種地還是販魚,總是有好些雜稅,過不下去,這兩年,雜稅大多被免了,把正稅交了,也能賺些錢,安穩多了。過運河的商船這兩年也多了許多,俺這個小攤還算能糊口。”
“商船多了,是什麽緣故?”耶律大石忍不住問,“如今不是遼國打仗,榷場裏牛羊都少了麽?怎麽商船還多了?”
“當然是大城的那礦山啊,”攤主道,“那礦山裏的石碳太多了,這兩年,河北路幾乎都用的這裏的石碳,碳價不貴,又容易存,你看……”
他揮著勺子指了指那火爐子:“裏邊的窩煤真的好用,連燒剩下的碳石都有人收去做磚鋪路,還不貴,到了冬天,都能多升一會爐子,暖和地過年了。”
耶律大石不由得喜悅:“多謝,我回鄉時,也得帶些石碳歸家。”
這裏離大遼很近,這麽便宜的碳石,必能福澤燕京——想到這,他又突然氣餒,若是這次南下結盟成功,按那位陳先生的辦法,便要將燕京等地的治權,都給大宋。
契丹治軍,大宋治地,一地兩治,雖然是異想天開之舉,但隻要土地上沒有宋軍,那大宋的治權,也不過是浮雲,他們隨時可以奪回。
大宋的軍隊他是見過的,皆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
正想著,就看那攤主拿出一盞燈,用火點燃,掛在幡上,照亮四野。
他驟然站起身,驚道:“八寶琉璃燈?”
這種宮廷用的極珍極貴之物,居然一個小販也能拿出來?
“對,琉璃燈,”攤主說,“可貴了,一貫錢呢,俺這攤子上最貴的就是它了,不過俺們這煤油不貴,有了它就能在夜市擺攤販,大半年就賺回來了,咬咬牙便買了。”
最近兩年玻璃坊也多了,如今這東西和鍋一樣,都是家裏的大件,買一件做陪嫁做聘禮,也算美事。
第241章 金子般的心
次日, 耶律大石準備繼續上路。
昨晚他是傍晚才上碼頭,沒有細看, 清晨來到碼頭, 才注意到這永濟渠上,來來往往的,大多都是石碳船。每有一船靠港, 立刻便有人推著兩輪車、挑著筐子、趕著毛驢湧上去,裝上滿滿的石碳,用麻布封上。
他明白石碳是用來生火的, 但不明白的,那麽多貧民為什麽也要買石碳, 去打柴不好麽?不需要錢, 隻是要花些時辰罷了, 可這些人最多的,不就是時間麽?
他因這疑惑,問了一個路人老嫗。
那老嫗正背著一筐碳, 見麵前的富貴人物,不敢怠慢, 惶恐道:“回員外的話, 這碳石價賤,拿黃泥混了,既能做窩煤賣出賺幾文錢,平日也能自燒。另外,如今城裏建了一個泥灰磚坊, 需得人力, 把打柴的時間省下, 去做工坊做些零活, 要更劃算些。”
其實賺的有限,每次也就多上那麽幾文錢,但對她這等平頭百姓來說,幾文錢已經不是小錢了,積少成多,一年下來,便能有百十文,十年下來,便能有一兩貫,別的不說,便是不給兒孫,也能打上一副上好的棺材了。
耶律大石點點頭,心裏卻有一點煩躁,他覺得哪裏不對,覺得這裏大有深意,但又想通透,於是整天都在大運河上,看各種貨船來來回回。
直到太陽落山時,他無意中看到一名滿身補丁的小民,抱著一片五尺的花布,對著夕陽反複翻看,那臉上笑意溫柔,他才靈光一閃,想出哪裏不對。
“普通百姓覺得劃算,”耶律大石驟然起身,在船頭踱步,“若一兩個人便罷了,不過小恩小惠,可若讓天下百姓都覺得劃算,需要多少?”
他們大遼有兩百多萬戶,每家一年多上百十文,該是多少錢,又會不會有那麽多人起事?
再一想,大宋戶口遠勝遼國,這樣的收成,又得是多大的改變?
他又忍不住想到數十年前的宋神宗變法,那時大遼也收到不少消息,卻沒有那麽讓人恐慌,然而這次,他卻在這陽光之下,感覺到陣陣涼意。
那位大宋太子,是怎麽做到如此壯舉的?
……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耶律大石一改先前態度,開始留意河北路的變化。
首先便是黃河,他詢問沿河百姓,這兩年來,大宋都沒有修河,而是在易決堤之處,給沿途百姓錢鈔,讓他們遷去他處。
但今年黃河卻沒有決堤,將淤田引流的小河口堵住後,黃河似乎要平靜許多,今年汛期有不少險情,朝廷似乎是想劃出一片土地,專門在大水之時用於泄洪,但怎麽劃,會損失多少良田,都還在商討之中。
然後見到的便是煙囪,泥坊和磚坊是各地村鎮最喜歡修築的工坊,一些世家大族願意修建,一些有些餘錢的農戶,也願意用這種青磚築屋,沿河的碼頭因此興盛,許多貧民會能幫著搬貨,掙些浮財。
聽說他們最願意建的是琉璃坊,但這種工坊京城那裏要求很高,不是大城不給幫建。
若說最讓耶律大石驚訝的事情是什麽,那必然是油了。
大宋子民燒的油不是麻油,而是一種從煤中熬出的油,叫煤油。
這種油不能食用,卻可以用來點燈,把煤油燈放在琉璃燈裏,明亮又擋風,便是掛在馬上奔跑,都不會熄滅,還比牛油耐燒。旁人隻覺得牛羊脂油因此價賤,但在他看來,卻是將原本用做燈油的畜油留給人來食用,等同於憑空變出油來,健壯了人,這可比點燈更重要了。
而且,煤油多了,還能讓許多織坊夜裏也開動起來,由此,大宋的布價,那是真的便宜!
耶律大石看得越多,越是留意,試圖找到他們寬裕起來的蛛絲馬跡,但看著看著,便覺得似乎、好像、也許這些都是遼東那套?
遼東和大宋的勾結,是遼金宋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魏王曾經試圖推行的學習,但卻敗給了燕京錯綜複雜的權貴爭奪。
如今大宋卻也學去了,難道那位遼東之主,在大宋收了徒弟?
想到這,耶律大石簡直是憤怒了!
那陳行舟也太急了些吧,他若說一聲想治理燕京,想要在燕京開工坊、墾土地,燕京上下哪個不會捧著金銀來支持他?大宋是給了他多少錢?
算了算了,反正燕京也管不了他,隨他去吧,不過,他們大遼若是想學,自己能不能學著,試試在北方做……
他想了一開,腦力用得過度,頭疼了,發現正好天色將晚,又已經到了河間府,便令船靠岸,尋了一處驛館,準備休息。
可走在街道上時,卻感覺到了不對。
有一處酒樓外,街道屋簷下卷著鋪蓋睡著不少人,幾乎占了半個街道,如果是乞丐也就罷了,但這些人居然一個個穿得富貴,連身下的鋪蓋,大多都是絲綢的。
這是什麽情況?
耶律大石不解,又上前詢問。
“這麽大的事你都不知道?”一名坐在外圍的商人拿著水囊喝了一口,才道,“明天是新礦的招股會啊,這次山水商會放出的股份有限,就一百多股,我們都是千裏迢迢來買的,提前一晚排隊,這可是一本萬利的大好機會啊!怎麽能錯過!”
耶律大石不解:“很賺錢麽?”
“當然,知道滄州那礦麽,自從開采後,隻有三個月,三個月就回本了,如今每股一年有一萬貫的純收益,當初買的時候才兩千貫一股啊!你說,這賺不賺?”那商人聲音嘶啞,伸出手指頭,比了個二,幾乎伸到耶律大石臉上。
耶律大石怦然心動,忍不住問道:“那這新礦在哪裏,多少錢一股?”
雖然不知道什麽是“股”,但他好像聽遼東的梁王提起過,說陳行舟拿他的錢給他買了什麽股,說是給他準備退路,那狐狸素來神機妙算,不吃半點虧,這定是能賺錢的。
那商人道:“聽說在燕京西邊,要三千貫一股。”
耶律大石發現自己沒有那麽多錢。
但問題不大,他的隨行副使是蕭幹的兒子,找他借點錢應該沒問題……
不過,他還是有一個問題:“開那麽多的礦,用得完嗎?”
-
說罷,便細細地說了這聯宋抗金的任務、條件、價碼……
耶律大石聽到用燕雲十六州交換大宋援助時,幾乎要立刻起身反對,但卻還是按奈住了,可在聽到要十年後再付,不由得目瞪口呆——這種事情,大遼十年後反口不給,大宋豈不是什麽也得不到,宋朝上下能同意?
但聽到後邊,他卻默默地盤算起來。
這似乎是以幽雲為餌,借大宋的助力,抵抗金國……什麽,還要讓大宋派人來治理咱們的土地,管理稅賦,這怎麽……什麽,把土地暫時租給大宋,我們每年收租?
開什麽玩笑!
什麽,每年找大宋要兩百萬貫軍餉……
倒也不是不可,這次聯宋,主要是體現兩邊的誠意,如果大宋這麽有誠意,大遼自然也應該有所表示,才好讓大宋中的反對者,有足夠的理由被壓製。大宋如今的主事人,本身是懂得唇亡齒寒的,遼國如今出命,大宋出錢,總好過將來金人壓境。
至於需要他們派人治理一部分土地,這也不是什麽問題,遼國如今也是奮力一搏鬥,如果不能止住金人攻勢,怕是也要亡國了,那到時,幽雲之地給金還是給宋,又有什麽區別呢?
說穿了,遼國如今民亂四起,稅賦加無可加,幽雲之地已在崩潰邊緣。大宋當今的主事人,倒是個會治理的,若是金人退去,他們治理得再好,搶回來便是了,大軍才是立身之本。
“……這些都隻是我的一些淺見罷了,真正實行,還得看大宋之主,是否願意,”陳行舟說到這,長聲一歎,“如今大遼若不靠大宋,唯一的活路,便是向金國稱臣,但依我所見,願意讓我等稱臣,卻未必願意讓我等稱臣國啊。”
明白這一點後,耶律大石對這件事再無抵觸,深刻表示願意前去中原。
不能對金人稱臣這點,耶律家的兩個人都清楚,不過,魏王還是忍不住酸道:“聽說金主多次親手給你寫信,隻要你願稱臣,不但立刻封王稱相,遼東也會是你的屬地,地位隻會更高,陳相真的一點也不心動麽?”
陳行舟輕笑一聲:“我這人見不得平民受苦,金人野蠻無道,我若去他處,對我的意見,必是選著聽的,哪會如撒鸞那樣百依百順,不去!”
魏王這才略為滿意地點頭,突然又有些小聲地道:“若你來我這,我必也是百依百順。”
耶律大石在一邊垂下眼眸,掩蓋住想要翻的白眼——這樣為主公白手起家建立基業、能找錢、能練兵、能馭民、能治天一人願意輔佐,換成是他,他也百依百順啊。
就他所知,陛下的子嗣們,沒有人不羨慕梁王,常常毫不避諱地在一起討論,說他就那樣躺在家裏喝喝酒,出門打打獵,就有這樣的大能送上門來,什麽都不用做,便躋身大遼權利前三人。
明明當時陳行舟遇到耶律雅裏時,他們都在一個獵場。
陳大人什麽都好,就是眼睛不好,耶律雅裏論出身論聰慧,哪裏經得上他們了?
-
兵貴神速,很快,耶律大石便輕裝簡行,帶著一些禮物和國書,南下大宋。
燕京去汴京城是非常容易的,在黃河改道後,就可以順著黃河的河道,直接開船去東京城。
也就是說,隻要黃河不結冰,順著新河道,遼國大軍也能直撲東京城。
因為此,大宋在河北折騰了快五十年,三次大修黃河,就是為了把黃河改回故道。
耶律大石上一次來河北之地,還是因為抵擋大宋攻遼,然後一波反推,為了及時困住皇帝,沒有去劫掠鄉裏,當時沿途的村鎮大多逃亡避禍,而這次,倒是有機會好好看看這大宋山河。
從河北滄州沿河南下,沿途都可以看到民團練的鄉軍,於是,到滄州南皮城時,耶律大石詢問接待的驛店驛者:“我記得大宋鄉軍不是已經不講武了麽?”
因為保甲鄉兵演練擠占農時,後來被廢除了。
那驛者笑了笑:“這是朝廷要求,每縣必得有一支看得過去的隊伍,去京城參加比武大會,成績與縣令的政績相關,縣中這便看重此事。”
耶律大石微微一笑,心中明了,知道這是上次他們遼軍把大宋打痛了,這才痛定思痛,梳理河北之地的防務。
天色將暗了,但耶律大石白天在船上休息了一天,也睡不著,便披衣而起,在這縣城中閑逛。
南皮城十分繁華,因為這裏是永濟渠在黃河的出口,京杭大運河的北端,城中有許多車馬,不過,讓他奇怪的是,這裏的街道上,乞丐極少,幾乎都身體殘缺之輩。
這讓他不能理解,要知道,在遼國,這種殘缺的乞丐根本活不下來,沒有幾分能力,乞丐也是搶不到吃食的。
好奇之下,他找了一個小麵攤,點了一碗陽春麵,便與攤主攀談打聽起來。
“你說這個……以前咱們這也很多乞丐,”那小攤主笑道,“大概兩年前吧,俺也在乞討。”
耶律大石一愣:“這……”
那中年攤主露出一口黃牙,感慨道:“那年黃河水患,俺家被淹了,好多人逃荒,往京東路、保定府逃,都不知道怎麽活。好在新帝繼位,又重新修河,把那些逃荒的都招了去,給吃食,給住處,一家人這才熬過來了。”
“可是這河,總不能一直修吧?”耶律大石還是不明白為什麽乞丐那麽少。
“後來,朝廷突然在北邊的大城縣找到一處好大的石碳礦,到處招人。滄州修河的人手都被派去,後來人手還是不夠,就去找了河間府,那活苦是苦,但朝廷定了,凡是下礦的,每天都有一兩肉吃,一月還能有八百文錢,”攤主笑了笑,“俺當時也去了,幹了兩年,攢了五貫錢,回來支了個攤子,養家糊口。”
“如此賺錢,怎麽不繼續做呢?”耶律大石好奇地問。
“家裏媳婦沒個男人,總不放心,而礦上也苦,常有人丟性命,撫恤雖多,但俺還是怕了,便回來了,”攤主很滿意地道,“以前俺們隻要有個營生,無論是種地還是販魚,總是有好些雜稅,過不下去,這兩年,雜稅大多被免了,把正稅交了,也能賺些錢,安穩多了。過運河的商船這兩年也多了許多,俺這個小攤還算能糊口。”
“商船多了,是什麽緣故?”耶律大石忍不住問,“如今不是遼國打仗,榷場裏牛羊都少了麽?怎麽商船還多了?”
“當然是大城的那礦山啊,”攤主道,“那礦山裏的石碳太多了,這兩年,河北路幾乎都用的這裏的石碳,碳價不貴,又容易存,你看……”
他揮著勺子指了指那火爐子:“裏邊的窩煤真的好用,連燒剩下的碳石都有人收去做磚鋪路,還不貴,到了冬天,都能多升一會爐子,暖和地過年了。”
耶律大石不由得喜悅:“多謝,我回鄉時,也得帶些石碳歸家。”
這裏離大遼很近,這麽便宜的碳石,必能福澤燕京——想到這,他又突然氣餒,若是這次南下結盟成功,按那位陳先生的辦法,便要將燕京等地的治權,都給大宋。
契丹治軍,大宋治地,一地兩治,雖然是異想天開之舉,但隻要土地上沒有宋軍,那大宋的治權,也不過是浮雲,他們隨時可以奪回。
大宋的軍隊他是見過的,皆是土雞瓦狗,不堪一擊。
正想著,就看那攤主拿出一盞燈,用火點燃,掛在幡上,照亮四野。
他驟然站起身,驚道:“八寶琉璃燈?”
這種宮廷用的極珍極貴之物,居然一個小販也能拿出來?
“對,琉璃燈,”攤主說,“可貴了,一貫錢呢,俺這攤子上最貴的就是它了,不過俺們這煤油不貴,有了它就能在夜市擺攤販,大半年就賺回來了,咬咬牙便買了。”
最近兩年玻璃坊也多了,如今這東西和鍋一樣,都是家裏的大件,買一件做陪嫁做聘禮,也算美事。
第241章 金子般的心
次日, 耶律大石準備繼續上路。
昨晚他是傍晚才上碼頭,沒有細看, 清晨來到碼頭, 才注意到這永濟渠上,來來往往的,大多都是石碳船。每有一船靠港, 立刻便有人推著兩輪車、挑著筐子、趕著毛驢湧上去,裝上滿滿的石碳,用麻布封上。
他明白石碳是用來生火的, 但不明白的,那麽多貧民為什麽也要買石碳, 去打柴不好麽?不需要錢, 隻是要花些時辰罷了, 可這些人最多的,不就是時間麽?
他因這疑惑,問了一個路人老嫗。
那老嫗正背著一筐碳, 見麵前的富貴人物,不敢怠慢, 惶恐道:“回員外的話, 這碳石價賤,拿黃泥混了,既能做窩煤賣出賺幾文錢,平日也能自燒。另外,如今城裏建了一個泥灰磚坊, 需得人力, 把打柴的時間省下, 去做工坊做些零活, 要更劃算些。”
其實賺的有限,每次也就多上那麽幾文錢,但對她這等平頭百姓來說,幾文錢已經不是小錢了,積少成多,一年下來,便能有百十文,十年下來,便能有一兩貫,別的不說,便是不給兒孫,也能打上一副上好的棺材了。
耶律大石點點頭,心裏卻有一點煩躁,他覺得哪裏不對,覺得這裏大有深意,但又想通透,於是整天都在大運河上,看各種貨船來來回回。
直到太陽落山時,他無意中看到一名滿身補丁的小民,抱著一片五尺的花布,對著夕陽反複翻看,那臉上笑意溫柔,他才靈光一閃,想出哪裏不對。
“普通百姓覺得劃算,”耶律大石驟然起身,在船頭踱步,“若一兩個人便罷了,不過小恩小惠,可若讓天下百姓都覺得劃算,需要多少?”
他們大遼有兩百多萬戶,每家一年多上百十文,該是多少錢,又會不會有那麽多人起事?
再一想,大宋戶口遠勝遼國,這樣的收成,又得是多大的改變?
他又忍不住想到數十年前的宋神宗變法,那時大遼也收到不少消息,卻沒有那麽讓人恐慌,然而這次,他卻在這陽光之下,感覺到陣陣涼意。
那位大宋太子,是怎麽做到如此壯舉的?
……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耶律大石一改先前態度,開始留意河北路的變化。
首先便是黃河,他詢問沿河百姓,這兩年來,大宋都沒有修河,而是在易決堤之處,給沿途百姓錢鈔,讓他們遷去他處。
但今年黃河卻沒有決堤,將淤田引流的小河口堵住後,黃河似乎要平靜許多,今年汛期有不少險情,朝廷似乎是想劃出一片土地,專門在大水之時用於泄洪,但怎麽劃,會損失多少良田,都還在商討之中。
然後見到的便是煙囪,泥坊和磚坊是各地村鎮最喜歡修築的工坊,一些世家大族願意修建,一些有些餘錢的農戶,也願意用這種青磚築屋,沿河的碼頭因此興盛,許多貧民會能幫著搬貨,掙些浮財。
聽說他們最願意建的是琉璃坊,但這種工坊京城那裏要求很高,不是大城不給幫建。
若說最讓耶律大石驚訝的事情是什麽,那必然是油了。
大宋子民燒的油不是麻油,而是一種從煤中熬出的油,叫煤油。
這種油不能食用,卻可以用來點燈,把煤油燈放在琉璃燈裏,明亮又擋風,便是掛在馬上奔跑,都不會熄滅,還比牛油耐燒。旁人隻覺得牛羊脂油因此價賤,但在他看來,卻是將原本用做燈油的畜油留給人來食用,等同於憑空變出油來,健壯了人,這可比點燈更重要了。
而且,煤油多了,還能讓許多織坊夜裏也開動起來,由此,大宋的布價,那是真的便宜!
耶律大石看得越多,越是留意,試圖找到他們寬裕起來的蛛絲馬跡,但看著看著,便覺得似乎、好像、也許這些都是遼東那套?
遼東和大宋的勾結,是遼金宋都心知肚明的事情,魏王曾經試圖推行的學習,但卻敗給了燕京錯綜複雜的權貴爭奪。
如今大宋卻也學去了,難道那位遼東之主,在大宋收了徒弟?
想到這,耶律大石簡直是憤怒了!
那陳行舟也太急了些吧,他若說一聲想治理燕京,想要在燕京開工坊、墾土地,燕京上下哪個不會捧著金銀來支持他?大宋是給了他多少錢?
算了算了,反正燕京也管不了他,隨他去吧,不過,他們大遼若是想學,自己能不能學著,試試在北方做……
他想了一開,腦力用得過度,頭疼了,發現正好天色將晚,又已經到了河間府,便令船靠岸,尋了一處驛館,準備休息。
可走在街道上時,卻感覺到了不對。
有一處酒樓外,街道屋簷下卷著鋪蓋睡著不少人,幾乎占了半個街道,如果是乞丐也就罷了,但這些人居然一個個穿得富貴,連身下的鋪蓋,大多都是絲綢的。
這是什麽情況?
耶律大石不解,又上前詢問。
“這麽大的事你都不知道?”一名坐在外圍的商人拿著水囊喝了一口,才道,“明天是新礦的招股會啊,這次山水商會放出的股份有限,就一百多股,我們都是千裏迢迢來買的,提前一晚排隊,這可是一本萬利的大好機會啊!怎麽能錯過!”
耶律大石不解:“很賺錢麽?”
“當然,知道滄州那礦麽,自從開采後,隻有三個月,三個月就回本了,如今每股一年有一萬貫的純收益,當初買的時候才兩千貫一股啊!你說,這賺不賺?”那商人聲音嘶啞,伸出手指頭,比了個二,幾乎伸到耶律大石臉上。
耶律大石怦然心動,忍不住問道:“那這新礦在哪裏,多少錢一股?”
雖然不知道什麽是“股”,但他好像聽遼東的梁王提起過,說陳行舟拿他的錢給他買了什麽股,說是給他準備退路,那狐狸素來神機妙算,不吃半點虧,這定是能賺錢的。
那商人道:“聽說在燕京西邊,要三千貫一股。”
耶律大石發現自己沒有那麽多錢。
但問題不大,他的隨行副使是蕭幹的兒子,找他借點錢應該沒問題……
不過,他還是有一個問題:“開那麽多的礦,用得完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