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大石不知道的是,趙士程上位後,第一件事就是推廣高爐和焦炭的技術。
大宋有著中國曆史上最發達的土法高爐,但卻因為鋼水的溫度差那麽兩百度,始終達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沒能突破那一層紙。
煤炭的去硫,才能提高鋼鐵的性能,而高爐修一個預熱室,提高入爐空氣的溫度,就能把爐溫達到能晝夜不停出鋼水的程度。
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後,河北和山東的煤礦就成了趙士程重點關注的事情。
山西煤炭是多,但交通是真的不便,需要走汾水,再入黃河,過三門峽險灘,才能入河北平原。
但河北的煤礦多在邯鄲、濟寧、而真正的大頭,卻是在燕京附近,後世有一個段子,就是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唐山瞞報的產量第四……光是這一點,就能知道那是資源何等豐富的地方了。
最重要的是,那裏的交通是真的方便,渤海是天然大港,還有京杭運河,加上燕雲十六州的險關,是天然是工業基地。
滄州便因此開始成為他的準備之地,河北的幾個煤礦都是煤礦後世已經被開采幹淨,現在卻還在有序產出,所以被他用重金開始擴建。
“煤炭是工業之血,不但是燃料,還是生產原料,怎麽可能用不完,”趙士程麵對臣下質疑,忍不住笑了笑,“如今全國上下,加起來不到一萬噸、額,不到兩千萬斤的產量,而大宋,可是有過億人丁啊。”
煤是工業鏈條的基礎,衍生出來的煤化工直接就是一門學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醫藥、火藥、玻璃都需要它當原材料,如今這點人力的產量算什麽?
對麵的講義司新人李光有些明白,卻也沒有完全明白。
“等著吧,等大家都習慣了煤,就回不到木柴去了。”趙士程微微一笑,卻也不急,生產力發展是需要時間的,隻要有利益,哪怕是最微小的利益,也會推動著人去尋找新的方向。
英國為了煤,弄出了鐵路,弄出了蒸汽機,弄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是一百年的時光積蓄,隻要給時間,那些普通人,能多賺到的就不再是幾文錢。
李光還想再請教,就在這時,旁邊有侍從飛快地來:“殿下,有急信。”
李光非常有眼色地告退,而趙士程也拿到了舟兒從遼東寄來的急信,信裏有兩個消息。
一個是遼天祚帝求錘得錘,終於被引入了黃龍府,如今正被金人數萬大軍圍困,發下詔書,要各地勤王。
另外一個,是他和燕京的魏王已經商討完成,把盟約條件定下,同時把耶律大石也送了過來,盟約的條件他附在後邊,如果師尊覺得不合適,可以盡情壓價,徒弟我一定幫你完成。
以及耶律大石聰明又謹慎,且不乏武勇,師尊眼光依然那麽好,徒弟佩服……
看到這裏,趙士程決定回信時把舟兒好好誇獎一番,萬萬不能讓他覺得地位有變。
正好,他可以和燕京達下初步的合作協議,第一步,他不會要燕京城來治理,而是會要一處燕京周圍的土地,來做為誠意。
就比如燕京西邊的門頭溝煤礦,那可是隻有一米多深的淺層礦啊,旁邊就是永定河,用這片貧瘠之地來當盟約條件,再好不過了。
也正好讓耶律大石知道,本太子是多麽大方善良、有著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的人物。
第242章 “偶遇”
耶律大石來到東京城, 這次,他是真的體會到了這天下第一的大城,是何等繁華。
遼國人口最多的燕京城, 與之相比, 完全是天下地下的區別。
別的不說, 青石路居然在距離城牆十裏外的小鎮都能看到,而到了城中,街道上已不是青石,而是一種黑色的油泥, 他入城時,正是秋雨綿延, 油泥鋪的街道雖然也有水坑,卻不會有像青石路那樣在雨天裏動輒凹凸起翹的顛簸, 平穩得讓他覺得能在馬車上寫字。
入了城中, 他進了專門的驛館下榻,正好先前催歲幣的遼使耶律烈沒有歸國, 早早前來迎接他, 為耶律大石接風洗塵。
大宋這些年鐵鍋已經是入了千家萬戶, 燈油的替代讓肉油更豐足了,新的菜式自然蓬勃而起,東京城的酒樓裏全是各種各樣的新式吃食, 讓耶律大石大飽口福。
次日,他們向禮部遞交了國書, 禮部的官員會安排他們的會見陛下和監國太子的時間, 而這需要一兩日安排。
於是在這空閑之中, 耶律烈便當了半個東道主, 帶著耶律大石遊覽東京城, 正好,城外的商品展覽會接近尾聲,人已經不那麽多了,這可是個東京城必去景點。
耶律大石就這樣被耶律烈帶著,來到了如今有天下第一園之稱的澤園打卡,體會大宋最優秀的物華天寶。
兩人一路閑聊,都默契地避開了遼國如今那風雨飄搖的局勢,隻談風月詩詞,沿途奇聞。
當聽到耶律大石正好遇到山水商行發股,並且買了兩股礦山後,耶律烈十分羨慕,稱大石林牙的氣運驚人,如今山水商行的股份極其稀有,哪怕立刻轉手,也能拿到三倍的收益。他去排隊買過,但沒有抽到簽,大石林牙居然能一次就買到。
耶律大石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麵露笑意說這還要謝謝蕭家借錢,不然他也不好買。
兩人說笑著便進了澤園,隨後,自然是耶律大石一連串的驚訝之聲,他知道大宋繁華——當初他可是搶了大宋府庫的,甚至可以說遼國還能維持那麽多的軍隊平叛,大宋的錢財是在其中出了大力的。
可是這次卻是真的驚到他了。
他不是貧家子,但卻已經是遠支宗室,家中田產牲口有限,否則也不必苦讀詩書,科舉出頭,但大宋這織機,真的是讓他驚到了。
一機十六錠,一次可以紡十六卷線,要知道在遼國,哪怕是家裏有織機的,一年也織不出多少布匹,若沒織機的貧家,用幾根絞線,一年最多也就能織幾尺布。
難怪這大宋的布匹如今廉價!
一時間,他甚至有些忌妒,覺得大宋是依仗器械工匠之力,如果遼國也有這樣的利器,那麽民亂必然會少上無數,至少,那些路上餓死的人,不至於被扒掉衣服,身無寸縷地棄於荒野。
再走幾步,便見了許許多多的玻璃器皿,其中有一種叫望遠鏡的東西真是絕世好物,他想買幾支,但一隻價格居然比他買的礦山股還貴,他居然買不起。
至於那種可以觀毫微之物的浮遊鏡,他雖覺得新奇,卻沒有什麽興趣。
藥品也很好,除了早就在遼國風行的回春丹,耶律大石最想要的就是那能治癰瘡的魚石脂膏,癰瘡是行軍打仗的常見之疾,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名將死在這病上,可這種救命的東西,在大宋居然論斤賣??
可惜人家不散賣,嶺南來的大戶來談的都是幾萬幾十萬貫的大生意,人家沒空撿他這幾貫錢,讓他自己去藥鋪買零碎的。
而走到最後,他看到大片的油墨印機,許多商戶都在兜售他秘製的油墨,說這些墨幹得快,不易蹭花,印得快,但引起耶律大石好奇的,反而是幾本用來做樣品的書。
他精通漢文,這幾本明顯是新書,沒有賣到遼國。他便翻看了幾眼,但看了幾眼便移不開眼睛,其中的語句他太熟悉了,遼東那位,就經常用這書中的觀點。他本想直接買,但一想先前遇到的無數次“不賣零碎”,知道這書肯定不單賣,於是悄悄留下了一貫錢,乘人不備,把書塞袖子裏帶走了。
耶律烈見狀忍不住笑了起來。
耶律大石則很淡定,才剛剛走出這墨園展區,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拿出書來翻看。
沒辦法,遼東那位給他們這些遼國文臣帶來的陰影太大,他們十分想找到他如此厲害的原因,好不容易有了些線索,哪裏按耐得住。
於是,他告別了耶律烈,在園裏尋了個回廊,便安靜地坐下,細細翻閱。
裏邊的東西並不深奧,似乎在說一些世人皆知的事情,但他又總覺得無法領悟,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而這本是帶了注解的,隻注解的不是很合理,至少耶律大石對其中的評論是有反對意見的,可惜找不到人反駁。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清朗的聲音問他:“你也喜歡看這離經叛道之書?”
耶律大石猛然抬頭,便見逆光之中,一名十七八歲的青衣少年嘴角含笑,靜靜地看著他,不由灑脫一笑:“儒法之理在千年前,也不過是百家之一,怎能旁書一言,便算叛道?”
遼國也有儒學,但卻是兩院製,南人治南,北人治北。中原的官製在草原上是萬萬行不通的,所以遼國對於宋學儒者的“半本論語治天下”之語素來不讚同,他是遼國宗室,對他來說,能救得家國的便是正道,不能的,那又何必管他是什麽道。
對麵少年微微抬眉:“有道理!”
耶律大石好奇道:“怎麽,公子也喜歡這書?”
“當然,這書與我頗有淵源,如今京城為他在報紙上的吵出的版麵,能用來燒上一桌上等宴席。”對麵的少年淺笑道,“你手上那本注解,已經被駁得麵目全非,很多人都不看了。”
耶律大石感謝道:“原來如此,我說怎麽覺得其中有許多膚淺之語。”
有話題就有可聊的,他知道自己遼國狀元的水平肯定是不能和大宋這種文風極盛的地方相比,便把姿態擺得十分謙虛,向對麵的少年討教這書裏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不想這位趙公子居然對這書的見解十分獨道,耶律大石許多不懂的地方,被他一點撥,瞬間覺得茅塞頓開,用來比照如今大宋和遼東的一些行事,便也通透起來。
在讀這書前,他一直是將平民當做丁口,覺得他們隻要提供稅賦、勞役、要餓死時別添亂,便算是足夠了,但在讀了這書後,他才發現,原來人的作用那麽大。
一個積極勞動的人和一個會善用工具的人,又是那麽不同。
不過,他還是有地方不能理解:“可若按書中所說,生產力發展了,他們都能有農具做武器、有糧食做資糧,豈不是更容易出亂子?若是到處修路,亂軍豈不是很容易便能順著路打到國都?”
他還舉了個例子:“我記得秦末之時,彭越便是借著秦國修築的馳道為亂,從容逃離,讓敵軍無法圍剿,安史之亂時,也是三鎮節度使有了錢糧,才有底氣作亂。”
“你說的,有幾個是平民百姓?”對麵的少年微微一笑,反問:“再者,是衣食無著的流民容易出亂子,還是衣食富足的農人容易出亂子?遇到災荒年間,是有糧的人淪落為寇容易,還是有妻兒家宅的人容易?不說秦末,南邊的方臘,北邊的張撒八等人,不都是因為朝廷逼迫,才生的起兵麽?”
耶律大石不由苦笑:“趙公子可真是敢言,且不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商君書的馭民之道,不正是漢人治國的圭臬麽?”
那少年輕輕搖頭:“那是他人的圭臬,非是我的。”
耶律大石微微一怔,奇道:“閣下心中已經遵守此書之道了麽,須知這不過是一人之念,而商君之道,卻是已經通行天下之道。”
對方抬眸一笑,隨意道:“如此,當由我來證此道。”
耶律大石忍俊不禁:“閣下好大的口氣。”
對方點頭:“我既年輕,當有幾分銳氣。”
“這麽一說,我倒想起一人,他已不年輕,卻成日倒飭自己,看著如二十許人,先前不解,原來是在保持銳氣麽?”耶律大石微笑回憶,“他所行之道,與你倒有幾分相似。”
“那定是個奇人。”
“確實!他若見你,定會收你為徒。”
“是麽,那你若有空,幫我引見引見,看我有無這緣分。”
兩人的交流很愉快,直到天色將晚,才各自離開,趙姓少年還說過上七天還會來此,耶律大石與他約定了七天後在這裏再聚。
回到驛館後,耶律大石在次日收到消息,禮部已經安排了,他在兩天後麵見太子——見皇帝遞國書的環節省了,最近陛下說身體抱恙,所有事情全由太子做主。
……
於是兩日後,耶律大石一身盛裝,帶著禮物,去拜見大宋太子,路上他有些忐忑,聽說這位太子是當年被他擄到遼東的宗室之一,隻是不知道他是怎麽從遼東逃回來,並且打敗嫡兄成為太子。
這應該是一個很驚險的宮廷鬥爭吧?
可惜當時擄走的宗室有數千人,那位當時隻是一位普通宗室,也不起眼,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對方長什麽樣子。
不過,等他進入東宮,見到那位優雅俊美的少年時,腦子一嗡,心中一涼。
就在前日,他還笑這少年口氣好大……
這時,那少年也順勢顯出驚訝之色,然後輕笑道:“原來是閣下啊。”
第243章 就很慌
耶律大石心中一驚, 但臉上卻是立刻換上誠惶誠恐的神情,低眉斂目,向太子殿下表達昨日冒犯的愧疚與懺悔。
他本不是什麽長於雄辯的人, 其實也不明白為什麽遼東那位會舉薦他過來擔這重任。
趙士程卻是微微一笑, 主動上前,拿起了耶律大石送來的國書。
翻開一看,內容無非就是遼國和大宋是百年盟友, 大家都是兄弟,如今兄弟有難了, 希望大哥能伸手拉一把,如果兄弟過了這次大劫, 也不是不能把你想要幽雲之地給你,可你若是不幫,這地落到金國手中, 兄弟你也討不了好。
“這倒是又追述起兄弟盟約了,”趙士程感慨道, “前幾年,你們收刮大宋府庫時,可是連銅錢都帶走了。”
耶律大石溫和道:“回稟殿下, 先前我大遼與貴國有些摩擦,也是事出有因, 以做自保,還望殿下不要放在心上。”
當時明明是大宋先動手的, 他們當時也是很慌,派了好幾個使臣想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但最後的結局卻是他們怎麽也不可能想到的。
趙士程微笑道:“自然不會, 話說回來, 我這一脈能夠上位,還得感謝了貴國才是。”
他沒有自稱“孤”,是為了拉近距離。
大宋有著中國曆史上最發達的土法高爐,但卻因為鋼水的溫度差那麽兩百度,始終達不到最好的效果,而沒能突破那一層紙。
煤炭的去硫,才能提高鋼鐵的性能,而高爐修一個預熱室,提高入爐空氣的溫度,就能把爐溫達到能晝夜不停出鋼水的程度。
而在解決這兩個問題後,河北和山東的煤礦就成了趙士程重點關注的事情。
山西煤炭是多,但交通是真的不便,需要走汾水,再入黃河,過三門峽險灘,才能入河北平原。
但河北的煤礦多在邯鄲、濟寧、而真正的大頭,卻是在燕京附近,後世有一個段子,就是中國鋼鐵產量世界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唐山瞞報的產量第四……光是這一點,就能知道那是資源何等豐富的地方了。
最重要的是,那裏的交通是真的方便,渤海是天然大港,還有京杭運河,加上燕雲十六州的險關,是天然是工業基地。
滄州便因此開始成為他的準備之地,河北的幾個煤礦都是煤礦後世已經被開采幹淨,現在卻還在有序產出,所以被他用重金開始擴建。
“煤炭是工業之血,不但是燃料,還是生產原料,怎麽可能用不完,”趙士程麵對臣下質疑,忍不住笑了笑,“如今全國上下,加起來不到一萬噸、額,不到兩千萬斤的產量,而大宋,可是有過億人丁啊。”
煤是工業鏈條的基礎,衍生出來的煤化工直接就是一門學科,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醫藥、火藥、玻璃都需要它當原材料,如今這點人力的產量算什麽?
對麵的講義司新人李光有些明白,卻也沒有完全明白。
“等著吧,等大家都習慣了煤,就回不到木柴去了。”趙士程微微一笑,卻也不急,生產力發展是需要時間的,隻要有利益,哪怕是最微小的利益,也會推動著人去尋找新的方向。
英國為了煤,弄出了鐵路,弄出了蒸汽機,弄出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那是一百年的時光積蓄,隻要給時間,那些普通人,能多賺到的就不再是幾文錢。
李光還想再請教,就在這時,旁邊有侍從飛快地來:“殿下,有急信。”
李光非常有眼色地告退,而趙士程也拿到了舟兒從遼東寄來的急信,信裏有兩個消息。
一個是遼天祚帝求錘得錘,終於被引入了黃龍府,如今正被金人數萬大軍圍困,發下詔書,要各地勤王。
另外一個,是他和燕京的魏王已經商討完成,把盟約條件定下,同時把耶律大石也送了過來,盟約的條件他附在後邊,如果師尊覺得不合適,可以盡情壓價,徒弟我一定幫你完成。
以及耶律大石聰明又謹慎,且不乏武勇,師尊眼光依然那麽好,徒弟佩服……
看到這裏,趙士程決定回信時把舟兒好好誇獎一番,萬萬不能讓他覺得地位有變。
正好,他可以和燕京達下初步的合作協議,第一步,他不會要燕京城來治理,而是會要一處燕京周圍的土地,來做為誠意。
就比如燕京西邊的門頭溝煤礦,那可是隻有一米多深的淺層礦啊,旁邊就是永定河,用這片貧瘠之地來當盟約條件,再好不過了。
也正好讓耶律大石知道,本太子是多麽大方善良、有著無私的國際主義精神的人物。
第242章 “偶遇”
耶律大石來到東京城, 這次,他是真的體會到了這天下第一的大城,是何等繁華。
遼國人口最多的燕京城, 與之相比, 完全是天下地下的區別。
別的不說, 青石路居然在距離城牆十裏外的小鎮都能看到,而到了城中,街道上已不是青石,而是一種黑色的油泥, 他入城時,正是秋雨綿延, 油泥鋪的街道雖然也有水坑,卻不會有像青石路那樣在雨天裏動輒凹凸起翹的顛簸, 平穩得讓他覺得能在馬車上寫字。
入了城中, 他進了專門的驛館下榻,正好先前催歲幣的遼使耶律烈沒有歸國, 早早前來迎接他, 為耶律大石接風洗塵。
大宋這些年鐵鍋已經是入了千家萬戶, 燈油的替代讓肉油更豐足了,新的菜式自然蓬勃而起,東京城的酒樓裏全是各種各樣的新式吃食, 讓耶律大石大飽口福。
次日,他們向禮部遞交了國書, 禮部的官員會安排他們的會見陛下和監國太子的時間, 而這需要一兩日安排。
於是在這空閑之中, 耶律烈便當了半個東道主, 帶著耶律大石遊覽東京城, 正好,城外的商品展覽會接近尾聲,人已經不那麽多了,這可是個東京城必去景點。
耶律大石就這樣被耶律烈帶著,來到了如今有天下第一園之稱的澤園打卡,體會大宋最優秀的物華天寶。
兩人一路閑聊,都默契地避開了遼國如今那風雨飄搖的局勢,隻談風月詩詞,沿途奇聞。
當聽到耶律大石正好遇到山水商行發股,並且買了兩股礦山後,耶律烈十分羨慕,稱大石林牙的氣運驚人,如今山水商行的股份極其稀有,哪怕立刻轉手,也能拿到三倍的收益。他去排隊買過,但沒有抽到簽,大石林牙居然能一次就買到。
耶律大石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兆頭,麵露笑意說這還要謝謝蕭家借錢,不然他也不好買。
兩人說笑著便進了澤園,隨後,自然是耶律大石一連串的驚訝之聲,他知道大宋繁華——當初他可是搶了大宋府庫的,甚至可以說遼國還能維持那麽多的軍隊平叛,大宋的錢財是在其中出了大力的。
可是這次卻是真的驚到他了。
他不是貧家子,但卻已經是遠支宗室,家中田產牲口有限,否則也不必苦讀詩書,科舉出頭,但大宋這織機,真的是讓他驚到了。
一機十六錠,一次可以紡十六卷線,要知道在遼國,哪怕是家裏有織機的,一年也織不出多少布匹,若沒織機的貧家,用幾根絞線,一年最多也就能織幾尺布。
難怪這大宋的布匹如今廉價!
一時間,他甚至有些忌妒,覺得大宋是依仗器械工匠之力,如果遼國也有這樣的利器,那麽民亂必然會少上無數,至少,那些路上餓死的人,不至於被扒掉衣服,身無寸縷地棄於荒野。
再走幾步,便見了許許多多的玻璃器皿,其中有一種叫望遠鏡的東西真是絕世好物,他想買幾支,但一隻價格居然比他買的礦山股還貴,他居然買不起。
至於那種可以觀毫微之物的浮遊鏡,他雖覺得新奇,卻沒有什麽興趣。
藥品也很好,除了早就在遼國風行的回春丹,耶律大石最想要的就是那能治癰瘡的魚石脂膏,癰瘡是行軍打仗的常見之疾,古往今來,不知多少名將死在這病上,可這種救命的東西,在大宋居然論斤賣??
可惜人家不散賣,嶺南來的大戶來談的都是幾萬幾十萬貫的大生意,人家沒空撿他這幾貫錢,讓他自己去藥鋪買零碎的。
而走到最後,他看到大片的油墨印機,許多商戶都在兜售他秘製的油墨,說這些墨幹得快,不易蹭花,印得快,但引起耶律大石好奇的,反而是幾本用來做樣品的書。
他精通漢文,這幾本明顯是新書,沒有賣到遼國。他便翻看了幾眼,但看了幾眼便移不開眼睛,其中的語句他太熟悉了,遼東那位,就經常用這書中的觀點。他本想直接買,但一想先前遇到的無數次“不賣零碎”,知道這書肯定不單賣,於是悄悄留下了一貫錢,乘人不備,把書塞袖子裏帶走了。
耶律烈見狀忍不住笑了起來。
耶律大石則很淡定,才剛剛走出這墨園展區,就有些迫不及待地拿出書來翻看。
沒辦法,遼東那位給他們這些遼國文臣帶來的陰影太大,他們十分想找到他如此厲害的原因,好不容易有了些線索,哪裏按耐得住。
於是,他告別了耶律烈,在園裏尋了個回廊,便安靜地坐下,細細翻閱。
裏邊的東西並不深奧,似乎在說一些世人皆知的事情,但他又總覺得無法領悟,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
而這本是帶了注解的,隻注解的不是很合理,至少耶律大石對其中的評論是有反對意見的,可惜找不到人反駁。
不知過了多久,一個清朗的聲音問他:“你也喜歡看這離經叛道之書?”
耶律大石猛然抬頭,便見逆光之中,一名十七八歲的青衣少年嘴角含笑,靜靜地看著他,不由灑脫一笑:“儒法之理在千年前,也不過是百家之一,怎能旁書一言,便算叛道?”
遼國也有儒學,但卻是兩院製,南人治南,北人治北。中原的官製在草原上是萬萬行不通的,所以遼國對於宋學儒者的“半本論語治天下”之語素來不讚同,他是遼國宗室,對他來說,能救得家國的便是正道,不能的,那又何必管他是什麽道。
對麵少年微微抬眉:“有道理!”
耶律大石好奇道:“怎麽,公子也喜歡這書?”
“當然,這書與我頗有淵源,如今京城為他在報紙上的吵出的版麵,能用來燒上一桌上等宴席。”對麵的少年淺笑道,“你手上那本注解,已經被駁得麵目全非,很多人都不看了。”
耶律大石感謝道:“原來如此,我說怎麽覺得其中有許多膚淺之語。”
有話題就有可聊的,他知道自己遼國狀元的水平肯定是不能和大宋這種文風極盛的地方相比,便把姿態擺得十分謙虛,向對麵的少年討教這書裏一些不理解的地方。
不想這位趙公子居然對這書的見解十分獨道,耶律大石許多不懂的地方,被他一點撥,瞬間覺得茅塞頓開,用來比照如今大宋和遼東的一些行事,便也通透起來。
在讀這書前,他一直是將平民當做丁口,覺得他們隻要提供稅賦、勞役、要餓死時別添亂,便算是足夠了,但在讀了這書後,他才發現,原來人的作用那麽大。
一個積極勞動的人和一個會善用工具的人,又是那麽不同。
不過,他還是有地方不能理解:“可若按書中所說,生產力發展了,他們都能有農具做武器、有糧食做資糧,豈不是更容易出亂子?若是到處修路,亂軍豈不是很容易便能順著路打到國都?”
他還舉了個例子:“我記得秦末之時,彭越便是借著秦國修築的馳道為亂,從容逃離,讓敵軍無法圍剿,安史之亂時,也是三鎮節度使有了錢糧,才有底氣作亂。”
“你說的,有幾個是平民百姓?”對麵的少年微微一笑,反問:“再者,是衣食無著的流民容易出亂子,還是衣食富足的農人容易出亂子?遇到災荒年間,是有糧的人淪落為寇容易,還是有妻兒家宅的人容易?不說秦末,南邊的方臘,北邊的張撒八等人,不都是因為朝廷逼迫,才生的起兵麽?”
耶律大石不由苦笑:“趙公子可真是敢言,且不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商君書的馭民之道,不正是漢人治國的圭臬麽?”
那少年輕輕搖頭:“那是他人的圭臬,非是我的。”
耶律大石微微一怔,奇道:“閣下心中已經遵守此書之道了麽,須知這不過是一人之念,而商君之道,卻是已經通行天下之道。”
對方抬眸一笑,隨意道:“如此,當由我來證此道。”
耶律大石忍俊不禁:“閣下好大的口氣。”
對方點頭:“我既年輕,當有幾分銳氣。”
“這麽一說,我倒想起一人,他已不年輕,卻成日倒飭自己,看著如二十許人,先前不解,原來是在保持銳氣麽?”耶律大石微笑回憶,“他所行之道,與你倒有幾分相似。”
“那定是個奇人。”
“確實!他若見你,定會收你為徒。”
“是麽,那你若有空,幫我引見引見,看我有無這緣分。”
兩人的交流很愉快,直到天色將晚,才各自離開,趙姓少年還說過上七天還會來此,耶律大石與他約定了七天後在這裏再聚。
回到驛館後,耶律大石在次日收到消息,禮部已經安排了,他在兩天後麵見太子——見皇帝遞國書的環節省了,最近陛下說身體抱恙,所有事情全由太子做主。
……
於是兩日後,耶律大石一身盛裝,帶著禮物,去拜見大宋太子,路上他有些忐忑,聽說這位太子是當年被他擄到遼東的宗室之一,隻是不知道他是怎麽從遼東逃回來,並且打敗嫡兄成為太子。
這應該是一個很驚險的宮廷鬥爭吧?
可惜當時擄走的宗室有數千人,那位當時隻是一位普通宗室,也不起眼,他絞盡腦汁,也想不出對方長什麽樣子。
不過,等他進入東宮,見到那位優雅俊美的少年時,腦子一嗡,心中一涼。
就在前日,他還笑這少年口氣好大……
這時,那少年也順勢顯出驚訝之色,然後輕笑道:“原來是閣下啊。”
第243章 就很慌
耶律大石心中一驚, 但臉上卻是立刻換上誠惶誠恐的神情,低眉斂目,向太子殿下表達昨日冒犯的愧疚與懺悔。
他本不是什麽長於雄辯的人, 其實也不明白為什麽遼東那位會舉薦他過來擔這重任。
趙士程卻是微微一笑, 主動上前,拿起了耶律大石送來的國書。
翻開一看,內容無非就是遼國和大宋是百年盟友, 大家都是兄弟,如今兄弟有難了, 希望大哥能伸手拉一把,如果兄弟過了這次大劫, 也不是不能把你想要幽雲之地給你,可你若是不幫,這地落到金國手中, 兄弟你也討不了好。
“這倒是又追述起兄弟盟約了,”趙士程感慨道, “前幾年,你們收刮大宋府庫時,可是連銅錢都帶走了。”
耶律大石溫和道:“回稟殿下, 先前我大遼與貴國有些摩擦,也是事出有因, 以做自保,還望殿下不要放在心上。”
當時明明是大宋先動手的, 他們當時也是很慌,派了好幾個使臣想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但最後的結局卻是他們怎麽也不可能想到的。
趙士程微笑道:“自然不會, 話說回來, 我這一脈能夠上位,還得感謝了貴國才是。”
他沒有自稱“孤”,是為了拉近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