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得匆匆,走時亦是步履生風。
姚蓁目送他頎長的背影漸漸遠離,日光下,他肩背挺拔,衣料輪廓被勾上一層金線,衝淡了他身上像是與生俱來的冷冽氣息,整個人都柔和了幾分。
“等等!”姚蓁忽然開口,在宋濯頓足之時,提著裙擺追上去,立在他身側。
她仰頭看他一陣,睫羽輕顫。
宋濯緩聲道:“怎麽了?”
姚蓁囁嚅一陣:“沒怎麽。”
“頸後的傷口好些了?”
他提到傷口,姚蓁就想到那日,他哄騙她上藥之事。
“……嗯。”姚蓁緩了一陣,道。
宋濯的眼神輕飄飄看過來,薄唇微抿:“我走後,當保持信件往來,交換兩邊情形,以保平安。”
姚蓁頷首。
他便披著日光離去了。
宋濯離開的當晚,探子來報,說他已兵臨通縣外,不日便可將通縣收回。
姚蓁便提筆書信,簡略的言明清楚城中現狀,拜托來人將信件捎給宋濯。
這邊信使才拿走信,那邊侍從忽然來報,府門外有個衣衫襤褸的人,欲求見公主殿下。
姚蓁皺皺眉,在腦中思索一陣,未能想到來人身份,便打算出門瞧瞧。
這時的她尚且不知曉,來人竟是他。
第35章 黍離(一更)
暮色四合, 天色黑沉,星子零落。
府中的通道兩側,盡數點著燈。
姚蓁素白的裙裾, 漫過青石板,在婢女的陪同下, 往府門外走去。
府門前,燈火通明,兩排侍衛肅立, 六角宮燈下雪白穗子垂落,輕輕搖曳。
姚蓁緩步邁過去。
燈光暈落到來人臉上,姚蓁看清楚他的臉,微微一怔:“秦公子。”
眼前的情形有幾分熟悉, 她想起,兩人上次的重逢, 似乎也是這般模樣。
秦頌撥了撥額前碎發,道:“是我。”
姚蓁越過他, 看向他身後, 並無車馬。
她眼睫輕輕眨動一下,抿了抿唇:“公子如何入城的?”
秦頌撐著地起身:“知州在城門施粥, 廣納難民, 我順著人群入內的。”
姚蓁聞言,輕輕頷首, 心中卻閃過一絲微妙的不適。
秦頌說完這一番話後,有些局促地伸手整理著衣裳,姚蓁目光垂落, 不經意看見, 他雙手之上細密的、深淺不一的傷口, 像是握著什麽利器而割傷的。
她心頭一緊,問道:“怎麽傷成這般模樣?”
秦頌僵了一下,扯了扯衣袖,將雙手藏在袖中。
半晌,才吞吞吐吐道:“通縣知縣叛降於信王,我為他軟禁於府中,雙手束繩。然則憂心府外公主,便用鋒利瓷片磨爛麻繩,設法逃脫,卻……”
他飛快的看了姚蓁一看。
——卻得知公主早便出逃的消息。
姚蓁被他清澈的眼眸一看,心中澀然,當下便不再問,隻差人去尋一間空閑客棧,將他安置好。
她吩咐完,秦頌足下卻未曾移動半分。
姚蓁略微不解,看向他。
秦頌躑躅一陣,忽然跪地:“臣願常伴公主身側,以護公主安危。”
姚蓁思忖一陣,聽出他的言外之意。他不願去客棧,想留在這座府邸中。
若是曾經,姚蓁聽到這番懇切的話,定會想也不想,便允了他。
可今非昔比,她如今心中一片平和,毫無波瀾。
她尋不清緣由,但——
“這是宋公子的府邸。”她溫聲道,“他如今不在府上,我不好私留旁人。”
秦頌仰頭看著她,一言不發,眼神中映出的明光,漸漸黯淡下去。
她這話幾乎脫口而出,極其自然地將自己同宋濯歸為同一戰線,仿佛忘卻了她幾個月前,是多麽懼怕宋濯。
秦頌猶記得,她被宋濯訓斥後,躲起來,哭的有多可憐。
他曾以為,他們是肖似的人。
如今看來,並不是。
她在同宋濯糾葛不清時,曾口口聲聲說著她對自己有意,如今卻將界限劃分的涇渭分明,甚至不記得也不曾過問,自己亦姓宋這件事。
骨子裏流淌著的,盡是上位者冰冷的血。
她同宋濯,才是肖似的人。
姚蓁與他目光相對,如同蜻蜓滑過水麵,悄然轉移視線。
半晌,秦頌伏地道謝,隨侍從離去了。
姚蓁沒有注意到,他離去時,垂落的鬢發下,唇邊一抹慘然的笑容。
她聽聞了方才那一番話,思索明日若是知州再次施粥,自己應當出麵,前去幫忙一番。
*
朔方城雖為大垚西境最為繁華的城池,人煙卻不算多,僅城郊地區人口稍密一些。
秦頌說的凶悍流民,姚蓁施粥時,從未見過。
她入目所見,鄉音淳樸,黃發垂髫,老弱婦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滿目淒涼。
朔方境內尚且還算安穩,災民數量並不多,但周遭戰火紛飛,災民不計其數,皆向形式較為穩定的朔方湧來,攢動在城門外,等待著救助。
姚蓁盛著粥,心底說不上什麽滋味,隻好垂下眼眸,不去看眼前情形。
兩軍交戰,最受苦的往往是這些底層的百姓。
她眼睜睜的看著,卻毫無辦法。
所幸這些日子,天漸漸暖和起來,雖然災民們衣不蔽體,但不至於凍傷。
今日災民的數量,似乎比往日少了許多,申時,粥尚有剩餘,上前領粥的人卻寥寥無幾了。
姚蓁拂拭額角汗珠,看見一旁,斥候恭敬向知州稟報事宜,知州聽著聽著,麵上漸漸流露出喜色。
他疾步朝姚蓁走來,低聲道:“殿下,探子來報,宋相公已將通縣收回!”
姚蓁喜不自勝,克製地抿抿唇:“太好了。——他可曾說過,何日歸來?”
陳知州道:“宋相公乘勝追擊,正與叛軍交戰,想必還需一陣時日才可歸來。殿下稍安勿躁,快寫回去歇息罷。”
姚蓁頷首,輕聲應,好。
她在城門口滯留一陣,又盛了半個時辰的粥,待再無流民上前,才折身返回府邸。
她到府邸時,未見姚蔑身影,走了幾步,迎麵卻遇見知州的小女兒,喜盈盈地喚她:“公主姐姐!”
姚蓁在皇帝諸多子女中,排名第三,身後諸多姊妹兄弟,做慣了大姐姐。
知州小女陳盈,比她小了兩歲,近來常常尋她。她生的十分好看,眉眼間同姚蓁的一個妹妹有些肖似,姚蓁每每看見她,皆心生親近之感。
同活潑可愛的小女郎相處起來,她的憂愁亦減淡了幾分。
姚蓁抿唇淺笑,同她交談。
陳盈說,娘親燉了家養的雞,讓她端來一些,同公主共食。
她提到娘親,姚蓁立即想到,她來到朔方城的第二晚,知州夫人親自上門,送來了一些素淨的衣裳,安撫著她,讓她在頭七之日,給陛下與皇後燒一些紙錢。
姚蓁這才知曉,她父皇與母後薨逝的確切日子——三月初九。
想到這裏,她眼中有些酸澀,神情有些失魂落魄。
陳盈似乎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轉而說了旁的,引著她入屋舍中,二人同姚蔑一起用餐。
原本依照禮節,她不應同太子與公主同案。
可亂世中,誰也沒顧及這些。
餐後,姚蓁憶起,近幾日有些繁忙,忘記給宋濯寫信。
恰好今日斥候並未出城,她便提筆寫了一封信。
“近日諸事無恙……”她提筆,逐字寫道。
“春雪漸消,草木萋萋。前夜驟雨,擾人清夢。燃燈續晝,望簷下雨簾,忽憶去年春時,芳菲融泥,君著渥丹襟,授豈曰無衣。如今王事多難,王於興師,修其矛戟(1)……”
她洋洋灑灑,寫了許多,可心房中洶湧的情緒,卻如同融化的滔滔春水,摧枯拉朽,尚未止住。
眼眶微微有些澀然,滯了滯,她繼續寫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2),鐵馬輕騎,利刃寒光,薄伐叛軍。既不見君,吾心憂忡,聞君歸期,心憂方止。”
寫完這些,她看著眼前鋪陳的信紙,抿抿唇,將一旁搭著的外裳披在身上,手指拂過衣袖上流淌過的微涼月光,又提筆續上兩句:
“東風楊柳綠,翠袖月猶寒。願君長解慮,一笑作春溫。”
寫完這句,她匆匆將信紙疊好,放入信箋之中,差人送去斥候處,而後雙手捧著麵龐,怔了一陣,心口忽然急跳。
她欲喚回前去送信的侍從,可他早已不見蹤影。
姚蓁抿抿唇,折身回到屋舍之中,伏在桌案之上,盯著自己蔓延在衣袖上的長發,半晌,劇烈的心跳聲才緩緩平複。
姚蓁目送他頎長的背影漸漸遠離,日光下,他肩背挺拔,衣料輪廓被勾上一層金線,衝淡了他身上像是與生俱來的冷冽氣息,整個人都柔和了幾分。
“等等!”姚蓁忽然開口,在宋濯頓足之時,提著裙擺追上去,立在他身側。
她仰頭看他一陣,睫羽輕顫。
宋濯緩聲道:“怎麽了?”
姚蓁囁嚅一陣:“沒怎麽。”
“頸後的傷口好些了?”
他提到傷口,姚蓁就想到那日,他哄騙她上藥之事。
“……嗯。”姚蓁緩了一陣,道。
宋濯的眼神輕飄飄看過來,薄唇微抿:“我走後,當保持信件往來,交換兩邊情形,以保平安。”
姚蓁頷首。
他便披著日光離去了。
宋濯離開的當晚,探子來報,說他已兵臨通縣外,不日便可將通縣收回。
姚蓁便提筆書信,簡略的言明清楚城中現狀,拜托來人將信件捎給宋濯。
這邊信使才拿走信,那邊侍從忽然來報,府門外有個衣衫襤褸的人,欲求見公主殿下。
姚蓁皺皺眉,在腦中思索一陣,未能想到來人身份,便打算出門瞧瞧。
這時的她尚且不知曉,來人竟是他。
第35章 黍離(一更)
暮色四合, 天色黑沉,星子零落。
府中的通道兩側,盡數點著燈。
姚蓁素白的裙裾, 漫過青石板,在婢女的陪同下, 往府門外走去。
府門前,燈火通明,兩排侍衛肅立, 六角宮燈下雪白穗子垂落,輕輕搖曳。
姚蓁緩步邁過去。
燈光暈落到來人臉上,姚蓁看清楚他的臉,微微一怔:“秦公子。”
眼前的情形有幾分熟悉, 她想起,兩人上次的重逢, 似乎也是這般模樣。
秦頌撥了撥額前碎發,道:“是我。”
姚蓁越過他, 看向他身後, 並無車馬。
她眼睫輕輕眨動一下,抿了抿唇:“公子如何入城的?”
秦頌撐著地起身:“知州在城門施粥, 廣納難民, 我順著人群入內的。”
姚蓁聞言,輕輕頷首, 心中卻閃過一絲微妙的不適。
秦頌說完這一番話後,有些局促地伸手整理著衣裳,姚蓁目光垂落, 不經意看見, 他雙手之上細密的、深淺不一的傷口, 像是握著什麽利器而割傷的。
她心頭一緊,問道:“怎麽傷成這般模樣?”
秦頌僵了一下,扯了扯衣袖,將雙手藏在袖中。
半晌,才吞吞吐吐道:“通縣知縣叛降於信王,我為他軟禁於府中,雙手束繩。然則憂心府外公主,便用鋒利瓷片磨爛麻繩,設法逃脫,卻……”
他飛快的看了姚蓁一看。
——卻得知公主早便出逃的消息。
姚蓁被他清澈的眼眸一看,心中澀然,當下便不再問,隻差人去尋一間空閑客棧,將他安置好。
她吩咐完,秦頌足下卻未曾移動半分。
姚蓁略微不解,看向他。
秦頌躑躅一陣,忽然跪地:“臣願常伴公主身側,以護公主安危。”
姚蓁思忖一陣,聽出他的言外之意。他不願去客棧,想留在這座府邸中。
若是曾經,姚蓁聽到這番懇切的話,定會想也不想,便允了他。
可今非昔比,她如今心中一片平和,毫無波瀾。
她尋不清緣由,但——
“這是宋公子的府邸。”她溫聲道,“他如今不在府上,我不好私留旁人。”
秦頌仰頭看著她,一言不發,眼神中映出的明光,漸漸黯淡下去。
她這話幾乎脫口而出,極其自然地將自己同宋濯歸為同一戰線,仿佛忘卻了她幾個月前,是多麽懼怕宋濯。
秦頌猶記得,她被宋濯訓斥後,躲起來,哭的有多可憐。
他曾以為,他們是肖似的人。
如今看來,並不是。
她在同宋濯糾葛不清時,曾口口聲聲說著她對自己有意,如今卻將界限劃分的涇渭分明,甚至不記得也不曾過問,自己亦姓宋這件事。
骨子裏流淌著的,盡是上位者冰冷的血。
她同宋濯,才是肖似的人。
姚蓁與他目光相對,如同蜻蜓滑過水麵,悄然轉移視線。
半晌,秦頌伏地道謝,隨侍從離去了。
姚蓁沒有注意到,他離去時,垂落的鬢發下,唇邊一抹慘然的笑容。
她聽聞了方才那一番話,思索明日若是知州再次施粥,自己應當出麵,前去幫忙一番。
*
朔方城雖為大垚西境最為繁華的城池,人煙卻不算多,僅城郊地區人口稍密一些。
秦頌說的凶悍流民,姚蓁施粥時,從未見過。
她入目所見,鄉音淳樸,黃發垂髫,老弱婦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
滿目淒涼。
朔方境內尚且還算安穩,災民數量並不多,但周遭戰火紛飛,災民不計其數,皆向形式較為穩定的朔方湧來,攢動在城門外,等待著救助。
姚蓁盛著粥,心底說不上什麽滋味,隻好垂下眼眸,不去看眼前情形。
兩軍交戰,最受苦的往往是這些底層的百姓。
她眼睜睜的看著,卻毫無辦法。
所幸這些日子,天漸漸暖和起來,雖然災民們衣不蔽體,但不至於凍傷。
今日災民的數量,似乎比往日少了許多,申時,粥尚有剩餘,上前領粥的人卻寥寥無幾了。
姚蓁拂拭額角汗珠,看見一旁,斥候恭敬向知州稟報事宜,知州聽著聽著,麵上漸漸流露出喜色。
他疾步朝姚蓁走來,低聲道:“殿下,探子來報,宋相公已將通縣收回!”
姚蓁喜不自勝,克製地抿抿唇:“太好了。——他可曾說過,何日歸來?”
陳知州道:“宋相公乘勝追擊,正與叛軍交戰,想必還需一陣時日才可歸來。殿下稍安勿躁,快寫回去歇息罷。”
姚蓁頷首,輕聲應,好。
她在城門口滯留一陣,又盛了半個時辰的粥,待再無流民上前,才折身返回府邸。
她到府邸時,未見姚蔑身影,走了幾步,迎麵卻遇見知州的小女兒,喜盈盈地喚她:“公主姐姐!”
姚蓁在皇帝諸多子女中,排名第三,身後諸多姊妹兄弟,做慣了大姐姐。
知州小女陳盈,比她小了兩歲,近來常常尋她。她生的十分好看,眉眼間同姚蓁的一個妹妹有些肖似,姚蓁每每看見她,皆心生親近之感。
同活潑可愛的小女郎相處起來,她的憂愁亦減淡了幾分。
姚蓁抿唇淺笑,同她交談。
陳盈說,娘親燉了家養的雞,讓她端來一些,同公主共食。
她提到娘親,姚蓁立即想到,她來到朔方城的第二晚,知州夫人親自上門,送來了一些素淨的衣裳,安撫著她,讓她在頭七之日,給陛下與皇後燒一些紙錢。
姚蓁這才知曉,她父皇與母後薨逝的確切日子——三月初九。
想到這裏,她眼中有些酸澀,神情有些失魂落魄。
陳盈似乎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轉而說了旁的,引著她入屋舍中,二人同姚蔑一起用餐。
原本依照禮節,她不應同太子與公主同案。
可亂世中,誰也沒顧及這些。
餐後,姚蓁憶起,近幾日有些繁忙,忘記給宋濯寫信。
恰好今日斥候並未出城,她便提筆寫了一封信。
“近日諸事無恙……”她提筆,逐字寫道。
“春雪漸消,草木萋萋。前夜驟雨,擾人清夢。燃燈續晝,望簷下雨簾,忽憶去年春時,芳菲融泥,君著渥丹襟,授豈曰無衣。如今王事多難,王於興師,修其矛戟(1)……”
她洋洋灑灑,寫了許多,可心房中洶湧的情緒,卻如同融化的滔滔春水,摧枯拉朽,尚未止住。
眼眶微微有些澀然,滯了滯,她繼續寫道:“言念君子,溫其如玉(2),鐵馬輕騎,利刃寒光,薄伐叛軍。既不見君,吾心憂忡,聞君歸期,心憂方止。”
寫完這些,她看著眼前鋪陳的信紙,抿抿唇,將一旁搭著的外裳披在身上,手指拂過衣袖上流淌過的微涼月光,又提筆續上兩句:
“東風楊柳綠,翠袖月猶寒。願君長解慮,一笑作春溫。”
寫完這句,她匆匆將信紙疊好,放入信箋之中,差人送去斥候處,而後雙手捧著麵龐,怔了一陣,心口忽然急跳。
她欲喚回前去送信的侍從,可他早已不見蹤影。
姚蓁抿抿唇,折身回到屋舍之中,伏在桌案之上,盯著自己蔓延在衣袖上的長發,半晌,劇烈的心跳聲才緩緩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