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眾人目光匯聚於自己,越王一時慌亂,卻也信不過其餘二人,隻能看向長公主,然而長公主仿佛什麽也沒有聽到看到,隻輕聲道:“我乃一介女流,不該置喙政事,幾位大人理應同越王商議此事,我且入宮侍疾先行一步。”
說完便迤邐而去。
卓思衡並不意外長公主如此選擇,她隻需要沉默就足以表達憤怒的時候,實在無需太多言語就能給予越王警告,而卓思衡不一樣,白大學士的死對長公主來說不過是個教訓的機會,但對他而言,卻真真正正是感到了憤恨。
“恕臣直言,殿下當立即去安撫其餘朝臣,臣已派遣人手調查弊案,水落石出前,一切尚未可知,殿下寬懷體仁,宜請速行。”姚佑於大理寺任上多年,不敢說事事公正無偏,但至少分曉輕重,他此時的勸告中肯至極,然而在這時候又有禁軍入內稟告,越王隻得強作鎮定,卓思衡始終一言不發,待越王同手下查看出去後,他才看向憂色深沉的姚佑。
他要再添新柴。
“姚大人是否覺得越王此事略有過火?”
似乎是沒有預料到卓思衡如此直言,姚佑略有詫異,可很快,他便穩住陣腳,隻虛晃道:“我一直在大理寺,不知貢院情況如何,也不好言語。”
“是了,大人坐鎮大理寺,白大學士驟然離喪也是在大理寺,恕下官直言,隻怕此事會與大人有分不開的牽扯。”
姚佑如何不清楚自己在白大學士死的那一刻就和這件目前還無法定性之案不可能割離,他也看到長公主離去的漠然,那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明智,可自己卻沒得這樣的機會。
究其根源,還是越王。
可他又能指責皇帝的親子麽?
“在職謀事,我也當為聖上分憂。”
姚佑想製止這一危險的話題,可卓思衡似乎又表達出足夠的善意,他忽然意識到可以從這位近一年來於朝堂上叱吒風雲的學政官吏身上尋得些方略,於是又道:“卓司業可是有什麽暫且說服越王的辦法,先教幾位大人暫且緩和?”
卓思衡等的就是這句話,他故作憂色道:“白大學士已然故去,我們回天乏術,但還懇請姚大人先將薑大人和其餘幾位老臣由典獄移至空屋軟禁,一來仍舊是羈押在案,不算私放;二來也能找幾位獄卒小吏好生照料,若是今後幾位大人得以昭雪,也必然會感念姚大人的融然之道。”
姚佑思來想去,也覺這不失為一個雖不能獨善其身,但也稍有轉圜的辦法,於是點點頭道:“沈相現下已知曉了麽?”
“正是沈相與下官商議後遣派而來,請長公主勸言越王殿下。”卓思衡道。
姚佑未聽到前麵三人的談話,忙問:“如何?”
卓思衡重重歎息,搖了搖頭:“越王殿下又從古壇場大營調兵入京了。”
姚佑一驚,處變不亂如他,心中也是驟然不知如何是好,眼見事態升級,自己卻又被卷入旋渦當中,實難獨善。
“還請姚大人在越王麵前極力為幾位大人與尚在羈押的考生溫言幾句,殿下處置本是得當,弊案牽扯甚廣,需且從嚴,可白大學士……若是查證後無事,要如何交待?終究目前隻是存疑啊……”卓思衡是很會嚇唬人的,即便是和自己一樣的當朝官吏,他也能將最壞的後果以似是而非的猜疑鏈呈現,“姚大人為人正直,下官於朝內得仰多年,今日雖不該由我言之,也請求大人莫要以此為冒犯。畢竟下官自中書省和長公主府而來,知道些許外臣不曉之事,此言絕非造次,下官亦有私心。”
姚佑當然知道卓思衡那位弟弟眼下正給封在貢院裏,當初卓思衡避嫌科舉之事鬧得很大,他如何不曉?正因如此,卓思衡的話因有私求,才顯得更是中肯,他思量片刻後,決定聽聽看:“但說無妨,你我今日共麵此難,也當互通有無。”
為官多年,將場麵話說得不疼不癢又切到好處已是一種本能,卓思衡深感對方未必好被自己驅策,但隻要抓住最重要的利益點,他也能無往不利。
“大人,聖上很欣賞越王殿下。”卓思衡深吸一口氣說道,“越王殿下的立府與婚事按規矩是要比太子低上幾級,但卻仍舊在不逾越的情況下有聲有色氣勢非常,足以見陛下的優渥之心。”
姚佑隻聽這一句,便意識到大事不好,他猛地抬頭看向卓思衡,似乎已經知道對方即將要說什麽。
“若是這次越王所為……惹出非議來,大人真覺得陛下會……大義滅親麽?”卓思衡在合適位置的停頓總能創造極好的懸疑恐怖氣氛,“或者,下官也就直言了,在大理寺出了這件事後,若要追責,除去皇上不忍處置的越王,還有誰,更適合擔綱此責,平息眾怒?”
姚佑微微眯起眼睛看著眼前這位年輕卻又說出老辣之語的官吏,沉默須臾後說道:“國有國法。”
隻四個字的試探,卓思衡也聽出弦外之意是姚佑以為自己所言過甚了,不過他這樣試探,倒是證明方才的話已讓其感到威脅和恐懼,卓思衡仍保持著麵容上的憂澀,沉聲道:“是了,國有國法,可如果越王有悖慣常之法在先,卻也”
姚佑不再說話,似在思索,眉頭也朝一處不自覺湊去。
“我與大人並非交淺言深,而是實在有切膚之痛正在作患。”卓思衡悲切道,“我家中幼弟牽扯此事,他素日拔萃,實在無有參入弊案之需,若受此連累,我實難向雙親在天之靈交待……再者說,我家情況大人在朝野多年也是清楚,家中已無甚長輩……何等淒愴,薑大人算我半個師長親故,他若有事,我實在是……故而與大人言深至此,隻望大人曉得利害,為自己也為我家能多在越王麵前鬆泛納言,好教殿下有張弛之德,嚴辦此案同時多懷仁心,讓大人與我一家皆能度過此劫。”
卓思衡言語懇切,姚佑知他難處,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他慨歎道:“事到如今,也隻好如此了……”
卓思衡沒有露出分毫勝利的表情,他依舊憂愁慢慢,也仿佛無奈般才出此下策,正當此時越王歸來,他看著兩人,似已有了主意,並不再如方才那般手足無措,隻是冷冷道:“此時大理寺乃辦案重地,而卓司業你理當避嫌,還請暫理。”
卓思衡不以為忤,向二人一一告辭,轉身離去。
他要做的事要燃的火,都已完成。
但是真正的問題又有浮現:越王膚淺魯莽,也談不上何等人格魅力值得追隨,為何藩王世子要與之教好?哪怕是有利可圖,從其身上又何能圖之?
如果不是自願追隨,那便隻能是被迫,難道藩王世子有把柄握在越王手中?抽絲剝繭後,卓思衡手中的線索隻能支持他分析至此,剩下的,便隻能大膽揣測了。而他第一個念頭就將自己嚇了一跳。
能讓藩王世子不得不冒險的把柄,定然揭露後果更重,所以,他想,是不是這個把柄……和皇帝遇刺有關?
第177章
卓思衡騎馬自大理寺出,心中所思皆是方才大膽卻又合理的奇想,出此之外,他很難在現有證據的佐證下設想一個更合理的解釋。
就在他打算返回中書省麵見沈相之際,卻聽鏗鏘馬蹄震顫自遠而來,遙遙望去,竟是看不到邊的禁軍甲士。
這樣多?不是隻調了古壇場禁軍大營一千軍士麽?這看過去玄甲漆黑如鴉羽遍布目所能及,顯然不止一千。
難道說虞雍故意多調了人來給越王指揮,再添點亂?
這想法是好,但也太欠考慮了!黑壓壓幾千禁軍入京,若引發猜疑騷動,人人自危,驚惶之下豈是他們能預料?他自己雖也期望越王登高跌重,然而卻不想事態脫離掌控,片刻的思索後,卓思衡勒馬調頭,朝中京府衙門縱奔而去。
一路上盡是慌亂和寂靜交疊的景象。
道邊攤販見禁軍入城,皆不知發生何事,隻當大事臨頭,匆忙收攏朝家趕回,路人驚覺也一道足奔,偶聽見一兩聲幼兒啼哭以及騾驢嘶鳴。而官宦人家消息靈通,雖尚未清楚事情來龍去脈,但也多少明白弊案殃及甚廣且皇帝暈厥不能理政,於是都將宅門嚴合,無有出入,整條街道寂靜一片,同外沿市井天差地別。
踏著兩種渾然不同的路抵達中京府衙,卓思衡心中不可不謂焦急,他一點也不希望帝京陷入混亂,正常人的生活因為此事遭到牽累,如今之計隻能讓蘇穀梁蘇府尹來穩住帝京局麵。
之所以非中京府尹蘇大人不可,是因為帝京除去五千護衛皇宮的殿前司禁軍,便隻剩兩支軍隊。一是古壇場大營的兵馬司禁軍,駐紮五萬,其餘五萬布防京畿要塞,把衛入京關隘。第二支就是中京府尹手中的五萬京府軍。這隻軍隊論剽悍威猛自然不如訓練有素的禁軍十萬精銳,但日常中京府的巡安衛戍均由其承擔,在非必要情況下,即便是皇帝也不會輕易調動禁軍,而是指派調遣京府軍從任日常軍事。
事情往往如此,有卓思衡可以預料並且規劃接後的選擇,也有他必須隨機應變臨時調度安排的措手不及。
果然中京府衙內也已戒備,卓思衡被攔在衙外,通報後才得以入內,蘇穀梁見到卓思衡倒也不客套,徑直問道:“到底出了什麽事?五千兵馬司禁軍入京招呼都不同我這個中京府尹知會一聲!你如果是從中書省來的,敢問沈相有何打算?陛下是否安泰?”
蘇大人中氣十足,聲音洪亮,卓思衡被這一吼三問震得耳後也隆隆轟響,緩了半天後他才說道:“蘇大人,沈相並不知曉此事,弊案出事後因陛下龍體欠安,沈相便命我去尋長公主勸解越王,也正是越王殿下將古壇場大營的兵馬司禁軍調入京中,我見此景不妙,於是來知會蘇大人一聲,且勿要京府軍有任何動作,萬不能激發事態,使得京府軍與禁軍起了衝突。”
“隻是個弊案,封了貢院就封了,還調禁軍入京做什麽?”蘇穀梁執掌中京府,為人膽大心細,個性又強硬,不似沈相般儒雅平和,最重要的他手中又有兵權,深受器重,分毫不畏懼眼前形勢,直言不諱道,“越王殿下想做什麽?陛下龍體欠安之際,他不在榻側親孝奉順,卻調禁軍入京?要造反麽?”
卓思衡一點也不覺得蘇大人魯莽,他隻是羨慕,要是自己手上有五萬人戍守帝京,那他剛才就和越王翻臉了,還至於如此殫精竭慮?有兵權真好啊……他想要手裏掌權,非得哪天做官做到樞密院去才有些許機會……
停止遐思後,卓思衡深拜道:“下官無有揣測,但長公主殿下勸說無果,眼下局麵已成,還請蘇大人調控帝京局勢,勿要累及百姓,下官來時已見京中亂象,萬不能再致使人心浮動了。”
權力的風雲隱變,百姓卻實在無辜,卓思衡不忍見亂,必將能做之事先未雨綢繆。
這些是他的實話,足夠誠懇情切,蘇穀梁如何不知局勢混亂自己怕是皇帝醒後第一個要被問罪的,卓思衡為公來告知,卻也幫了他一個大忙,他想了想後說道:“我曉得利害輕重,但若有人趁機行亂於市井該當如何?我先差人且巡視著,規避禁軍便是。”他頓了頓,平素極大的嗓門忽然就低了下來,“陛下龍體到底如何?”
“陛下頭痛昏厥,太醫皆已醫治,此時太子正守定禦駕侍奉湯藥。”卓思衡交待情況不忘委婉替太子美言幾句。
“這才是身為人子該當之事!”蘇大人的嗓門再度恢複,“為子,無外乎大孝尊親,太子賢睿仁孝,承責在身,理當如此。”
卓思衡希望所有人都這樣想。
告辭蘇穀梁蘇大人後,卓思衡馬不停蹄返回中書省將事情告知沈相,誰知中書舍人卻告訴他,皇帝已醒,即刻召沈相入宮。
“陛下還召了誰?”
“回大人,還召了禁軍兵馬司的虞都指揮使與大理寺卿姚大人。”
還好,沒有先招越王。卓思衡一顆心放了下來,卻又忍不住擔心起弟弟和其餘還被關在貢院的考生,以及薑大人同那些仍押在大理寺的同僚。
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皇帝也不會放他們出來,若朝令夕改,必然是不如將錯就錯的……隻是卓思衡希望這個將錯就錯點到為止。
而至於什麽時候傳喚他去問話,卓思衡以為會在越王和長公主之後。
調查弊案是越王和大理寺的事,皇帝自然要挨個問過,再做安排,待到一日後卓思衡被傳召入宮時,不出他所料,皇帝該見的人都已見過,最後才需要他的從旁佐證。
在皇帝寢宮外,卓思衡見到捧著湯藥離去的太子劉煦,兩個人隻是行禮問候,在這個時機下,半個多餘的字都不敢說,眼看卓思衡入內,太子心中激動,可卻頭都未回,隻快步朝外走。
他真的很想告訴卓大哥父皇蘇醒後發生的事。
“荒唐,你是儲君,朕身體欠安與國事遽爾不利孰輕孰重,你怎能不知?正要你去主持大局之際,你卻作婦人狀在朕床前哭哭啼啼,成何體統?”
皇帝自頭痛中恢複,得知弊案與京中騷亂,並未置一詞,起身第一件事便是訓斥太子。
可劉煦卻從父皇的語氣中微妙體會出了此次訓斥是與從前全然不同的,這並不是責罵和嗔怪,更像是一種……換個方式的探尋。
卓思衡告訴過劉煦,有時在親長麵前,笨拙比睿智更是一種恰當的自白,於是他順著這個思路急切道:“父皇病重,兒臣不能離棄,儲君又如何?仍為人子啊!況且科舉之事本就是父皇交待二弟的差事,兒臣如何不知二弟行事可靠,有他坐鎮,又能有什麽差錯?兒臣反倒不擔憂那邊。可父皇病重,小弟病發,兒臣又是人子又是人兄,此時該主持的大局便是病榻之前,而非朝堂之外。”
他還記得卓思衡說過,無論如何情況,都不能先說兄弟手足的壞話。
太子說這話時顯得有些倔頭倔腦,十分固執,皇帝聽罷又斥責他幾句,多是什麽“不得要領”和“為政知所先後”之類的話,但語氣與其說是薄責,幾乎可以說是安慰更多,最後太子卻怎麽都不肯認錯,寧可要皇帝處罰自己不當,也堅持表示下次還敢。
最終,他聽到的是一聲來自父皇的虛弱的綿長歎息。
“你是個好孩子,可朕且問你,若是朕這一倒再不睜眼,皇位空懸之際,你弟弟在外統兵,你在內隻知哭泣,該當如何?”
這一問,是真真正正嚇到了太子,他張著嘴震驚的模樣卻恰到好處適合這個問題的回答——那就是沒有回答。
皇帝又道:“罷了,你也辛苦了,去看看你弟弟,然後便歇息吧,記得也讓太醫給你把把脈,開些溫補之藥,別太過操勞你倒在朕前麵倒下了。”
太子並不知道的是,在卓思衡為他安排的角色裏,正是這份“拙”有著比“巧”更神奇的成效。
越王越是上躥下跳,安靜的太子便顯得彌足珍貴。試問皇帝病重的時候,是喜歡看到兒子操弄兵權——即使為著還算正當的理由,還是希望看到兒子守在床前?這是不言自明的,當然是哪個威脅小他更願看到哪個。
皇帝這種生物,對“孝”的需求永遠不如“忠”多,無論對大臣還是兒子,都是如此,隻不過兒子的孝便是忠,詮釋方式不同,可內因本象卻從無二致。
卓思衡在太子安靜的時刻讓越王更加躁動,無論皇帝還是其餘牽扯其中的官吏,都會看出二人的對比。
隻是他也有未料到之事,白大學士的死是個讓人苦痛的意外,卓思衡至今思及仍然心口憋悶,而麵見皇帝時,他的這位頂頭上司也並未言語,隻遞給他一張詔書的草擬,溫言道:“雲山,朕的近臣裏你的文辭最佳,看看這封詔書是否還有待改之處?”
詔書不為別事,正是追封白琮白大學士諡號的旨意,其中多為美言安撫之辭,單看這個詔書,卓思衡便知道皇帝是不會處置越王的,但越王也已經永遠失去了他渴求的一切。
第178章
卓思衡看詔令沉默太久,苦澀的藥香繚繞在二人之間,皇帝並未催促,隻是在一段時間的寂靜後忽然慨歎:“你自入翰林院便是由白愛卿主事,他這一去,你心中定然不會好過。”
“陛下擬定的諡號和追尊的哀榮都十分優渥,臣無筆可改。”
卓思衡的悲傷並非裝模作樣,他與白大學士不算深交,可也曾經共事多年,若是壽終正寢他也不會似此悲憤,偏偏是人禍至死,詔書裏卻隻能說白琮白大學士“憂勞忽隱患,盡忠竭智而去”,這不是給越王找台階,這是為避免皇族同朝臣的矛盾在避重就輕而開脫。
這是卓思衡早就預料到的結果,皇帝是不會為了白大學士一人而處置自己的兒子,即便他也憤怒,但為保全皇家顏麵及尊崇,他也會竭力保下越王。隻是卓思衡不會讓此事白白過去,至少,越王也必須付出前途盡毀這個代價。
“朕聽聞封鎖貢院時雲山你也在場,你如何看待整件事的始末,朕想聽聽看。”皇帝折回詔書,溫言道。
“陛下,此次科舉臣應當避嫌,即便弊案當前,臣也無有可言。”卓思衡沉著道。
“雲山一定要謹慎至此麽?”
“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皇帝看著卓思衡,似歎似訴,接道:“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雲山你是君子,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也罷,你家中親眷應考,多說一句隻會給你平添煩擾,但這事如何善後,朕是必須要聽聽你的主意。”他忽然頓了頓,用一種近乎冷漠的語氣道,“畢竟搞出這樣大的動靜,總得想想後麵怎麽辦。”
皇帝是幾乎不會用這種語氣說話的,即便是私下同臣子交談,他都盡量平靜,卓思衡聽出其中的不耐和厭煩,決心將火上澆油進行到底。
“回陛下,臣以為當先安撫人心。”
“是了,朕也下詔安撫白愛卿的親眷家人,也給他長子帖了個高職。”
說完便迤邐而去。
卓思衡並不意外長公主如此選擇,她隻需要沉默就足以表達憤怒的時候,實在無需太多言語就能給予越王警告,而卓思衡不一樣,白大學士的死對長公主來說不過是個教訓的機會,但對他而言,卻真真正正是感到了憤恨。
“恕臣直言,殿下當立即去安撫其餘朝臣,臣已派遣人手調查弊案,水落石出前,一切尚未可知,殿下寬懷體仁,宜請速行。”姚佑於大理寺任上多年,不敢說事事公正無偏,但至少分曉輕重,他此時的勸告中肯至極,然而在這時候又有禁軍入內稟告,越王隻得強作鎮定,卓思衡始終一言不發,待越王同手下查看出去後,他才看向憂色深沉的姚佑。
他要再添新柴。
“姚大人是否覺得越王此事略有過火?”
似乎是沒有預料到卓思衡如此直言,姚佑略有詫異,可很快,他便穩住陣腳,隻虛晃道:“我一直在大理寺,不知貢院情況如何,也不好言語。”
“是了,大人坐鎮大理寺,白大學士驟然離喪也是在大理寺,恕下官直言,隻怕此事會與大人有分不開的牽扯。”
姚佑如何不清楚自己在白大學士死的那一刻就和這件目前還無法定性之案不可能割離,他也看到長公主離去的漠然,那是一種置身事外的明智,可自己卻沒得這樣的機會。
究其根源,還是越王。
可他又能指責皇帝的親子麽?
“在職謀事,我也當為聖上分憂。”
姚佑想製止這一危險的話題,可卓思衡似乎又表達出足夠的善意,他忽然意識到可以從這位近一年來於朝堂上叱吒風雲的學政官吏身上尋得些方略,於是又道:“卓司業可是有什麽暫且說服越王的辦法,先教幾位大人暫且緩和?”
卓思衡等的就是這句話,他故作憂色道:“白大學士已然故去,我們回天乏術,但還懇請姚大人先將薑大人和其餘幾位老臣由典獄移至空屋軟禁,一來仍舊是羈押在案,不算私放;二來也能找幾位獄卒小吏好生照料,若是今後幾位大人得以昭雪,也必然會感念姚大人的融然之道。”
姚佑思來想去,也覺這不失為一個雖不能獨善其身,但也稍有轉圜的辦法,於是點點頭道:“沈相現下已知曉了麽?”
“正是沈相與下官商議後遣派而來,請長公主勸言越王殿下。”卓思衡道。
姚佑未聽到前麵三人的談話,忙問:“如何?”
卓思衡重重歎息,搖了搖頭:“越王殿下又從古壇場大營調兵入京了。”
姚佑一驚,處變不亂如他,心中也是驟然不知如何是好,眼見事態升級,自己卻又被卷入旋渦當中,實難獨善。
“還請姚大人在越王麵前極力為幾位大人與尚在羈押的考生溫言幾句,殿下處置本是得當,弊案牽扯甚廣,需且從嚴,可白大學士……若是查證後無事,要如何交待?終究目前隻是存疑啊……”卓思衡是很會嚇唬人的,即便是和自己一樣的當朝官吏,他也能將最壞的後果以似是而非的猜疑鏈呈現,“姚大人為人正直,下官於朝內得仰多年,今日雖不該由我言之,也請求大人莫要以此為冒犯。畢竟下官自中書省和長公主府而來,知道些許外臣不曉之事,此言絕非造次,下官亦有私心。”
姚佑當然知道卓思衡那位弟弟眼下正給封在貢院裏,當初卓思衡避嫌科舉之事鬧得很大,他如何不曉?正因如此,卓思衡的話因有私求,才顯得更是中肯,他思量片刻後,決定聽聽看:“但說無妨,你我今日共麵此難,也當互通有無。”
為官多年,將場麵話說得不疼不癢又切到好處已是一種本能,卓思衡深感對方未必好被自己驅策,但隻要抓住最重要的利益點,他也能無往不利。
“大人,聖上很欣賞越王殿下。”卓思衡深吸一口氣說道,“越王殿下的立府與婚事按規矩是要比太子低上幾級,但卻仍舊在不逾越的情況下有聲有色氣勢非常,足以見陛下的優渥之心。”
姚佑隻聽這一句,便意識到大事不好,他猛地抬頭看向卓思衡,似乎已經知道對方即將要說什麽。
“若是這次越王所為……惹出非議來,大人真覺得陛下會……大義滅親麽?”卓思衡在合適位置的停頓總能創造極好的懸疑恐怖氣氛,“或者,下官也就直言了,在大理寺出了這件事後,若要追責,除去皇上不忍處置的越王,還有誰,更適合擔綱此責,平息眾怒?”
姚佑微微眯起眼睛看著眼前這位年輕卻又說出老辣之語的官吏,沉默須臾後說道:“國有國法。”
隻四個字的試探,卓思衡也聽出弦外之意是姚佑以為自己所言過甚了,不過他這樣試探,倒是證明方才的話已讓其感到威脅和恐懼,卓思衡仍保持著麵容上的憂澀,沉聲道:“是了,國有國法,可如果越王有悖慣常之法在先,卻也”
姚佑不再說話,似在思索,眉頭也朝一處不自覺湊去。
“我與大人並非交淺言深,而是實在有切膚之痛正在作患。”卓思衡悲切道,“我家中幼弟牽扯此事,他素日拔萃,實在無有參入弊案之需,若受此連累,我實難向雙親在天之靈交待……再者說,我家情況大人在朝野多年也是清楚,家中已無甚長輩……何等淒愴,薑大人算我半個師長親故,他若有事,我實在是……故而與大人言深至此,隻望大人曉得利害,為自己也為我家能多在越王麵前鬆泛納言,好教殿下有張弛之德,嚴辦此案同時多懷仁心,讓大人與我一家皆能度過此劫。”
卓思衡言語懇切,姚佑知他難處,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他慨歎道:“事到如今,也隻好如此了……”
卓思衡沒有露出分毫勝利的表情,他依舊憂愁慢慢,也仿佛無奈般才出此下策,正當此時越王歸來,他看著兩人,似已有了主意,並不再如方才那般手足無措,隻是冷冷道:“此時大理寺乃辦案重地,而卓司業你理當避嫌,還請暫理。”
卓思衡不以為忤,向二人一一告辭,轉身離去。
他要做的事要燃的火,都已完成。
但是真正的問題又有浮現:越王膚淺魯莽,也談不上何等人格魅力值得追隨,為何藩王世子要與之教好?哪怕是有利可圖,從其身上又何能圖之?
如果不是自願追隨,那便隻能是被迫,難道藩王世子有把柄握在越王手中?抽絲剝繭後,卓思衡手中的線索隻能支持他分析至此,剩下的,便隻能大膽揣測了。而他第一個念頭就將自己嚇了一跳。
能讓藩王世子不得不冒險的把柄,定然揭露後果更重,所以,他想,是不是這個把柄……和皇帝遇刺有關?
第177章
卓思衡騎馬自大理寺出,心中所思皆是方才大膽卻又合理的奇想,出此之外,他很難在現有證據的佐證下設想一個更合理的解釋。
就在他打算返回中書省麵見沈相之際,卻聽鏗鏘馬蹄震顫自遠而來,遙遙望去,竟是看不到邊的禁軍甲士。
這樣多?不是隻調了古壇場禁軍大營一千軍士麽?這看過去玄甲漆黑如鴉羽遍布目所能及,顯然不止一千。
難道說虞雍故意多調了人來給越王指揮,再添點亂?
這想法是好,但也太欠考慮了!黑壓壓幾千禁軍入京,若引發猜疑騷動,人人自危,驚惶之下豈是他們能預料?他自己雖也期望越王登高跌重,然而卻不想事態脫離掌控,片刻的思索後,卓思衡勒馬調頭,朝中京府衙門縱奔而去。
一路上盡是慌亂和寂靜交疊的景象。
道邊攤販見禁軍入城,皆不知發生何事,隻當大事臨頭,匆忙收攏朝家趕回,路人驚覺也一道足奔,偶聽見一兩聲幼兒啼哭以及騾驢嘶鳴。而官宦人家消息靈通,雖尚未清楚事情來龍去脈,但也多少明白弊案殃及甚廣且皇帝暈厥不能理政,於是都將宅門嚴合,無有出入,整條街道寂靜一片,同外沿市井天差地別。
踏著兩種渾然不同的路抵達中京府衙,卓思衡心中不可不謂焦急,他一點也不希望帝京陷入混亂,正常人的生活因為此事遭到牽累,如今之計隻能讓蘇穀梁蘇府尹來穩住帝京局麵。
之所以非中京府尹蘇大人不可,是因為帝京除去五千護衛皇宮的殿前司禁軍,便隻剩兩支軍隊。一是古壇場大營的兵馬司禁軍,駐紮五萬,其餘五萬布防京畿要塞,把衛入京關隘。第二支就是中京府尹手中的五萬京府軍。這隻軍隊論剽悍威猛自然不如訓練有素的禁軍十萬精銳,但日常中京府的巡安衛戍均由其承擔,在非必要情況下,即便是皇帝也不會輕易調動禁軍,而是指派調遣京府軍從任日常軍事。
事情往往如此,有卓思衡可以預料並且規劃接後的選擇,也有他必須隨機應變臨時調度安排的措手不及。
果然中京府衙內也已戒備,卓思衡被攔在衙外,通報後才得以入內,蘇穀梁見到卓思衡倒也不客套,徑直問道:“到底出了什麽事?五千兵馬司禁軍入京招呼都不同我這個中京府尹知會一聲!你如果是從中書省來的,敢問沈相有何打算?陛下是否安泰?”
蘇大人中氣十足,聲音洪亮,卓思衡被這一吼三問震得耳後也隆隆轟響,緩了半天後他才說道:“蘇大人,沈相並不知曉此事,弊案出事後因陛下龍體欠安,沈相便命我去尋長公主勸解越王,也正是越王殿下將古壇場大營的兵馬司禁軍調入京中,我見此景不妙,於是來知會蘇大人一聲,且勿要京府軍有任何動作,萬不能激發事態,使得京府軍與禁軍起了衝突。”
“隻是個弊案,封了貢院就封了,還調禁軍入京做什麽?”蘇穀梁執掌中京府,為人膽大心細,個性又強硬,不似沈相般儒雅平和,最重要的他手中又有兵權,深受器重,分毫不畏懼眼前形勢,直言不諱道,“越王殿下想做什麽?陛下龍體欠安之際,他不在榻側親孝奉順,卻調禁軍入京?要造反麽?”
卓思衡一點也不覺得蘇大人魯莽,他隻是羨慕,要是自己手上有五萬人戍守帝京,那他剛才就和越王翻臉了,還至於如此殫精竭慮?有兵權真好啊……他想要手裏掌權,非得哪天做官做到樞密院去才有些許機會……
停止遐思後,卓思衡深拜道:“下官無有揣測,但長公主殿下勸說無果,眼下局麵已成,還請蘇大人調控帝京局勢,勿要累及百姓,下官來時已見京中亂象,萬不能再致使人心浮動了。”
權力的風雲隱變,百姓卻實在無辜,卓思衡不忍見亂,必將能做之事先未雨綢繆。
這些是他的實話,足夠誠懇情切,蘇穀梁如何不知局勢混亂自己怕是皇帝醒後第一個要被問罪的,卓思衡為公來告知,卻也幫了他一個大忙,他想了想後說道:“我曉得利害輕重,但若有人趁機行亂於市井該當如何?我先差人且巡視著,規避禁軍便是。”他頓了頓,平素極大的嗓門忽然就低了下來,“陛下龍體到底如何?”
“陛下頭痛昏厥,太醫皆已醫治,此時太子正守定禦駕侍奉湯藥。”卓思衡交待情況不忘委婉替太子美言幾句。
“這才是身為人子該當之事!”蘇大人的嗓門再度恢複,“為子,無外乎大孝尊親,太子賢睿仁孝,承責在身,理當如此。”
卓思衡希望所有人都這樣想。
告辭蘇穀梁蘇大人後,卓思衡馬不停蹄返回中書省將事情告知沈相,誰知中書舍人卻告訴他,皇帝已醒,即刻召沈相入宮。
“陛下還召了誰?”
“回大人,還召了禁軍兵馬司的虞都指揮使與大理寺卿姚大人。”
還好,沒有先招越王。卓思衡一顆心放了下來,卻又忍不住擔心起弟弟和其餘還被關在貢院的考生,以及薑大人同那些仍押在大理寺的同僚。
事情水落石出之前,皇帝也不會放他們出來,若朝令夕改,必然是不如將錯就錯的……隻是卓思衡希望這個將錯就錯點到為止。
而至於什麽時候傳喚他去問話,卓思衡以為會在越王和長公主之後。
調查弊案是越王和大理寺的事,皇帝自然要挨個問過,再做安排,待到一日後卓思衡被傳召入宮時,不出他所料,皇帝該見的人都已見過,最後才需要他的從旁佐證。
在皇帝寢宮外,卓思衡見到捧著湯藥離去的太子劉煦,兩個人隻是行禮問候,在這個時機下,半個多餘的字都不敢說,眼看卓思衡入內,太子心中激動,可卻頭都未回,隻快步朝外走。
他真的很想告訴卓大哥父皇蘇醒後發生的事。
“荒唐,你是儲君,朕身體欠安與國事遽爾不利孰輕孰重,你怎能不知?正要你去主持大局之際,你卻作婦人狀在朕床前哭哭啼啼,成何體統?”
皇帝自頭痛中恢複,得知弊案與京中騷亂,並未置一詞,起身第一件事便是訓斥太子。
可劉煦卻從父皇的語氣中微妙體會出了此次訓斥是與從前全然不同的,這並不是責罵和嗔怪,更像是一種……換個方式的探尋。
卓思衡告訴過劉煦,有時在親長麵前,笨拙比睿智更是一種恰當的自白,於是他順著這個思路急切道:“父皇病重,兒臣不能離棄,儲君又如何?仍為人子啊!況且科舉之事本就是父皇交待二弟的差事,兒臣如何不知二弟行事可靠,有他坐鎮,又能有什麽差錯?兒臣反倒不擔憂那邊。可父皇病重,小弟病發,兒臣又是人子又是人兄,此時該主持的大局便是病榻之前,而非朝堂之外。”
他還記得卓思衡說過,無論如何情況,都不能先說兄弟手足的壞話。
太子說這話時顯得有些倔頭倔腦,十分固執,皇帝聽罷又斥責他幾句,多是什麽“不得要領”和“為政知所先後”之類的話,但語氣與其說是薄責,幾乎可以說是安慰更多,最後太子卻怎麽都不肯認錯,寧可要皇帝處罰自己不當,也堅持表示下次還敢。
最終,他聽到的是一聲來自父皇的虛弱的綿長歎息。
“你是個好孩子,可朕且問你,若是朕這一倒再不睜眼,皇位空懸之際,你弟弟在外統兵,你在內隻知哭泣,該當如何?”
這一問,是真真正正嚇到了太子,他張著嘴震驚的模樣卻恰到好處適合這個問題的回答——那就是沒有回答。
皇帝又道:“罷了,你也辛苦了,去看看你弟弟,然後便歇息吧,記得也讓太醫給你把把脈,開些溫補之藥,別太過操勞你倒在朕前麵倒下了。”
太子並不知道的是,在卓思衡為他安排的角色裏,正是這份“拙”有著比“巧”更神奇的成效。
越王越是上躥下跳,安靜的太子便顯得彌足珍貴。試問皇帝病重的時候,是喜歡看到兒子操弄兵權——即使為著還算正當的理由,還是希望看到兒子守在床前?這是不言自明的,當然是哪個威脅小他更願看到哪個。
皇帝這種生物,對“孝”的需求永遠不如“忠”多,無論對大臣還是兒子,都是如此,隻不過兒子的孝便是忠,詮釋方式不同,可內因本象卻從無二致。
卓思衡在太子安靜的時刻讓越王更加躁動,無論皇帝還是其餘牽扯其中的官吏,都會看出二人的對比。
隻是他也有未料到之事,白大學士的死是個讓人苦痛的意外,卓思衡至今思及仍然心口憋悶,而麵見皇帝時,他的這位頂頭上司也並未言語,隻遞給他一張詔書的草擬,溫言道:“雲山,朕的近臣裏你的文辭最佳,看看這封詔書是否還有待改之處?”
詔書不為別事,正是追封白琮白大學士諡號的旨意,其中多為美言安撫之辭,單看這個詔書,卓思衡便知道皇帝是不會處置越王的,但越王也已經永遠失去了他渴求的一切。
第178章
卓思衡看詔令沉默太久,苦澀的藥香繚繞在二人之間,皇帝並未催促,隻是在一段時間的寂靜後忽然慨歎:“你自入翰林院便是由白愛卿主事,他這一去,你心中定然不會好過。”
“陛下擬定的諡號和追尊的哀榮都十分優渥,臣無筆可改。”
卓思衡的悲傷並非裝模作樣,他與白大學士不算深交,可也曾經共事多年,若是壽終正寢他也不會似此悲憤,偏偏是人禍至死,詔書裏卻隻能說白琮白大學士“憂勞忽隱患,盡忠竭智而去”,這不是給越王找台階,這是為避免皇族同朝臣的矛盾在避重就輕而開脫。
這是卓思衡早就預料到的結果,皇帝是不會為了白大學士一人而處置自己的兒子,即便他也憤怒,但為保全皇家顏麵及尊崇,他也會竭力保下越王。隻是卓思衡不會讓此事白白過去,至少,越王也必須付出前途盡毀這個代價。
“朕聽聞封鎖貢院時雲山你也在場,你如何看待整件事的始末,朕想聽聽看。”皇帝折回詔書,溫言道。
“陛下,此次科舉臣應當避嫌,即便弊案當前,臣也無有可言。”卓思衡沉著道。
“雲山一定要謹慎至此麽?”
“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
皇帝看著卓思衡,似歎似訴,接道:“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雲山你是君子,但並非人人都能做到。也罷,你家中親眷應考,多說一句隻會給你平添煩擾,但這事如何善後,朕是必須要聽聽你的主意。”他忽然頓了頓,用一種近乎冷漠的語氣道,“畢竟搞出這樣大的動靜,總得想想後麵怎麽辦。”
皇帝是幾乎不會用這種語氣說話的,即便是私下同臣子交談,他都盡量平靜,卓思衡聽出其中的不耐和厭煩,決心將火上澆油進行到底。
“回陛下,臣以為當先安撫人心。”
“是了,朕也下詔安撫白愛卿的親眷家人,也給他長子帖了個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