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思衡拜道:“臣所言並非安撫朝臣,而是安撫百姓。”
“為何?”皇帝似是沒預料到卓思衡所言安撫竟是這一節,不過他到底在九五之尊臨朝多年,立即明白其中緣由,追問道,“可是京中起了騷亂民心有變?”
“民心有變雖不至,但確有亂象。”卓思衡說話總是有種懇切的誠實感,將實話和誇大其詞混合一處,全然沒有半點虛色,“陛下有所不知,當日我一路奔走,見禁軍入城後各處均騷亂不止,陛下勿憂,禁軍自然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但百姓見到卻都心驚膽寒,議論叢生後皆奪路歸家,生怕帝京有變,殃及己身。”
帝京有變四個字顯然深深觸及到了皇帝利益的核心,自持冷靜如帝王,也微有變色,泠然道:“怎麽?難道有什麽流言不成?”他再看卓思衡一副苦思冥想斟酌字辭的模樣,又放緩語氣道,“你隻管直言所視,勿多後顧。”
詞是早就想好了,不過卓思衡為了烘托氛圍人為製造了些許凝滯罷了。其實他心中清楚,皇帝如何不知這“帝京有變”是何意:那必然是民眾見禁軍浩蕩入城,便猜測死了天子要改換年號,說不定之後還有兵戈相向,所以回家躲藏避禍。
說一件皇帝心中已然明了的答案,替他確認,是一件容易也不容易的事,還好卓思衡在這方麵業務上有著豐富的經驗,一番話能讓他說得誅心又委婉:“百姓所顧,自然是性命生計,禁軍殿前司隻在皇城,偶有出麵,也是伴駕出宮,屆時常有百姓夾道叩拜陛下,也無需奔逃。可兵馬司禁軍素來隻在京畿要鎮,何曾入京?數千禁軍浩浩蕩蕩,百姓見到,隻當是宮變生亂,故而紛紛躲藏規避,謠言也自此甚囂塵上,實非百姓之過。陛下,若是臣在家中,隻聽外麵喧囂禁軍肅行,第一個念頭也是趕緊穿戴入宮或去到中書省待命,更何況百姓呢?”
但見皇帝麵色陰沉卻一言不發,卓思衡又開始往自己這盤大菜裏加些凶猛的香辛料:“陛下明鑒,當是時,仍有京府軍在京中護寧科舉之際安相,臣麵見蘇府尹,他尚不得知禁軍緣何入京,還當是……故而正準備調動京府軍護駕,若是如此,兩軍哪怕產生半點誤會衝撞,我朝兩大精銳都要受挫,國家養兵千日,好兒郎的血豈不白流?還好蘇大人足夠審慎冷靜,觀之大局,並未輕舉妄動,後知這些禁軍是調入京中為封查弊案一事,便也放下心來。終究是有驚無險。但百姓眼下尚且不知如何,臣鬥膽請陛下龍體康泰之際,可主祭冬郊,一為祈求來年豐茂安泰,二為讓百姓仰拜天顏,以求安心。”
他在言語當中把亂象和隱患全部歸結為越王讓禁軍入京一事,雖半字未言及越王,可字字都恨不得告訴皇帝,都是你這個破兒子幹得好事。這是實情,但也有誇大嫌疑。不過卓思衡自己當然不會譴責自己,他甚至還想毫不謙虛地抓來太子旁聽一下自己所展現的語言藝術,好好聽,好好學。
不過此時,看著皇帝已然沉冷如冰的麵容,知道自己的話起了致命作用的卓思衡隻能暗暗在心中喊了句請講掌聲送給自己,然後繼續保持溫文的沉默,等待皇帝發起下一個話題。
但最後,皇帝隻是說頭又有些痛了,讓卓思衡叫來太醫,早些回去,又叮囑弊案一事他會督促,且先將貢院繼續封鎖,而涉事大臣也且在大理寺先軟禁,待水落石出後再做定奪。
省試考生都帶了三天的幹糧,不知眼下是不是在餓肚子,卓思衡想到這裏就又五內俱焚起來,但他也知道皇帝不會將此事拖得太遲,遲則多怨,在他入宮之前已然聽說大理寺查到了些眉目,可尚未有定論,還需再審。
隻過一天,卓思衡便又被傳召入宮,這次來宣的公公私下裏同卓思衡說,是大理寺姚大人麵聖密奏之後,聖上才傳了九位大人天章殿覲見,想來是一直懸心的事終於有了結果。
果不其然,天章殿內,皇帝命大理寺卿姚佑將最後結果告知幾位親近臣僚:
經大理寺調查,省試開考當日,一醉酒之人稱自己是白琮白大學士遠房堂侄,拿酒錢同酒肆之內其餘人一道設賭壓題,需知但凡科舉省試,酒肆茶棧常設賭盤供人押樂,有些是押狀元歸屬,也有壓題出自何處,此人宣稱自己已然知曉題目,若有人願意請他吃酒,他便告知。偏巧酒肆當中正有一人為濟北王世子的家仆,聽罷將此事告官,於是才有了弊案始末。而大理寺將那日酒肆之內所有人包括這位自稱是白琮白大學士親屬之人統統提審幾輪後,確鑿此事並非弊案,酒醉胡言之人隻是白府一位體麵管事之侄,整日遊手好閑,他自白大學士得賜主考後便總拿自己的身份蒙混吃喝,也騙到一些考生及家眷,以為能在他處得到些消息,可不過都是酒醉胡言。那日他也是慣常行事,卻被人舉告至官府,引出弊案嫌疑,連累當日全體考生與貢院內官吏。
而大理寺在查驗過所有考生與官吏後確鑿結論為,並未有弊案發生,此人也不知任何考題相關,一切皆是誤會。
姚佑說完很想深吸一口氣,他感覺到了殿內的壓抑,即便老成持重如沈相,麵容也是灰敗陰霾。
畢竟,白琮白大學士是真的造此人禍牽連殞命,何其無辜。
姚佑自己查完也覺心悸,如今也算述職完畢,無需提心吊膽了。
所有人都在等著皇帝示下,皇帝環顧四周,將手上大理寺呈上的結案文書重重甩在地上,怒道:“隻一混賬,便攪得省試輟亂帝京浮慌!將此人著刑部議罪,以”
重臣心知這是罵那個始作俑者,也說不定是在罵越王。
卓思衡卻想為什麽這麽巧,又是濟北王世子,又是越王?自己之前的猜測或許完全可以成立。
而皇帝這樣講,是不打算公開討論越王之失職且也無追究其責的可能,可為平息事態,還是需要有人背鍋的。
這個人該不會是……
“虞雍!”皇帝一聲怒喝,虞雍朝前一步,聽著劈頭蓋臉的斥責,“你好大的膽子!越王才到你帳下多久,你就放心派五千禁軍入京由著他來?那朕要你何用?你自己為何不親自前來看看事態?假若帝京因此而亂,你又該當何罪?好,你要是就教朕的兒子這些,那也不必,今後讓越王回來朕的身邊,也不必去你那裏專學些專斷的亂子!你這都指揮使先撂下,回去給朕好好想想自己哪裏做錯了!在朕見到你的上表請罪之前,不許回大營去!”
以虞雍的脾氣,他一句也沒有反駁,隻靜靜聽著,然後告罪領命,再不多說一個字。
越王永遠告別可能染指的軍權,或許也是永久地告別了他的野心。皇帝這個安排就是在告訴眾人,不要盲目聽從皇子的話,他們是天子的兒子,但不是天子。
隻是卓思衡第一次同情起虞雍來,可他又很快意識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讓虞雍背黑鍋,徹底斷絕了越王和虞雍的關係,讓二人互有猜恨,尤其是虞雍,他必然知道自己受誰牽連,斷然不會再同越王親近,這樣一來執掌禁軍軍權的將領永遠不會站在有野心的越王一邊,他縱使再想翻江倒海,也沒辦法得到最重要的助力,二人也會相互製衡,以水火不容的方式解決皇帝對皇子和軍權關聯的憂患。
時隔許久,卓思衡再次見識到了皇帝的精湛弄權之術。在受傷後,皇帝本呈現出收斂的休憩之相,可到底是寒芒,收入鞘中仍不減其利。隻是這次,收拾的是自己的親兒子。
這也提醒了卓思衡,皇帝不會因對象而手軟,哪怕是自己的兒子,當冒犯天威之時,仍然會遭到他無情的處理。
想來若是太子犯事,也必然不會例外。
天家親情,有,但不多,點到為止,需要的不是血緣,而是權力邊界的分寸。
卓思衡唏噓,但又清醒。
第179章
朝堂的非議在皇帝一道道詔令中被削弱,繼而猶如百川到海,歸於止息。
白琮白大學士府上醉後胡言的家仆論罪獲斬,除他罪有應得以外,受牽連最重的莫過於虞雍。
他都指揮使的頭銜俸餉一律褫奪,在皇帝罪責之後,被驅回令國公府撰寫陳罪表,無詔不得領軍。為此,善榮郡主還特意入宮求情,然而皇帝連一向優待褒揚的郡主也一道麵斥不留情,直說虞雍“寬縱軍令,違悖皇子,莫非有挑撥天家恩親父子之意?”這番話說得厲害,善榮郡主跪求無果,也隻能含淚離去。
天降橫禍,卓思衡甚至都開始有些同情虞雍的被迫“挺身而出”,然而終結這份萌芽中同情的,是卓思衡聽說慈衡去令國公府探望了虞雍兩趟。
對此,慈衡的解釋非常坦然:“虞大哥說他胸悶氣短夜不成眠,我見阿芙便順路瞧瞧,給他捎帶幾服藥。”
“他令國公府找不到大夫?非要你來看?”卓思衡此時就沒有半點朝堂上被人攻訐仍然和風等閑的氣度了,恨得牙癢癢時話都說得音調尖刻起來。
“大哥,虞大哥受了這樣重的罰,如今哪有人敢往式微的令國公府跑,大家唯恐避之不及,聽說連平常給老國公診脈的禦醫都推脫有病再不來了。”慈衡一副俠義心腸,是不會不管虞芙家中窘境的。
卓思衡急道:“他家式微?他家好得很!不出三個月,他虞雍就能回他那破禁軍大營裏蹦躂,當他的狗頭將軍都指揮使,你不用替他們操心!”
慈衡還當是大哥來自官場上的仗義消息,立即雀躍道:“真的?謝謝大哥!我這就把這好消息告訴阿芙去!省得她成天為虞大哥的事憂思傷懷。”
看著妹妹果斷離去的背影,卓思衡不知道虞雍是不是真的胸悶氣短,但他自己是真的上不來氣了……
卓悉衡來書房時,便是看見自己大哥捂著胸口閉著眼,一副眼看仿佛斷氣似的樣子。
“大哥,喝水。”悉衡趕緊遞上熱水,扶著大哥坐下,今日本是大哥找他來問話,他卻見三姐笑盈盈走出去,誰知屋內什麽情況,看得他也不明所以。
“你來了……”卓思衡見到弟弟才稍微緩過口氣,還是先講正事要緊,“這幾日睡夠了?先別急著讀書,先把精神養足了。”
“已睡了三天,再睡人就鈍了。”悉衡說道。
卓思衡無奈笑了笑,隻道:“貢院解封後,出來的考生哪個有半點人形?關了五天,又是十一月寒天,真是要了人命,還好後來大理寺安排人手每日熬些熱湯送進去,不然各人就帶了三天的幹糧,餓都要餓死了。”
卓思衡自己不是個會抱怨的人,可自己弟弟遭遇這樣的磨難,他心中的怨懟實在不吐不快。若不是自己去同大理寺卿姚佑商議,怕是連這份湯都沒有,越王一心掛著他建功立業的案子,哪顧得上旁人死活?
不過好在水落石出後,貢院重新開門,將考生全都放了出來,這時卓思衡還在宮內議事,是兩個姐姐將幾近昏迷的他接回,卓思衡晚上回來後見到昏睡的弟弟心疼得不行,私下裏對越王進行了長達一個時辰的言語人身攻擊,慧衡和慈衡一麵心疼弟弟,一麵感慨大哥真不愧是狀元,無論是寫文章還是罵人,都無有重複之言辭。
但此時,卓思衡的話語卻都是冷靜後的中肯之言:“朝廷另議了省試再考,年前實在時限不夠,禮部也措手不及,還要重新再任命主考出題……煩此種種,隻好來年本打算殿試的日子先挪作省試,這樣一來,你就要一月末再入考場了。這期間你照常讀書,同平時一樣,有想探討的文章盡管來找大哥。”
“我家在帝京,自然可以過年,但外地趕考學子要如何度日?”卓悉衡言及此處,頓了頓,又道,“哥哥當年又是如何省試後留京過年等待殿試的?”
卓思衡當年的淒苦孤獨自不必說,他更不願在弟妹麵前提及,徒惹孩子們傷心,隻言笑前者道:“這個你無須憂慮,我已向官家倡說,將國子監太學吏學等處一律開放,臨時庇護盤纏不夠的外地考生在屋簷下,吃食也有預備,苦讀也不好餓著肚子。隻這一處固然不夠,帝京周遭幾處書院我親自去倡議一番,他們也都為斯文有教寒士得庇紛紛響應,元月期間屋子也都是空著的,各考生拿著禮部的牒文即可入住。”
“大哥的安排自然是周到的。”卓悉衡聽罷也有笑容浮現。
“不然天寒地凍的,考試拖這麽久,真教人走投無路,朝廷還有什麽資格說自己是在為國掄才?這批考生無辜,都是受了牽累,能好好過個年也算安慰。”卓思衡找弟弟來一是為了告知他後續安排和為其安心,還有一件事便是確認當時考場內情況,之前悉衡一直在恢複,此時看著精神不錯,他也好開口詢問:“悉衡,大哥想知道當天貢院裏到底是什麽情況,將你看到的聽到的都說出來。”
這些可能都會成為有朝一日替白大學士能講上一句公道話的根據。
卓悉衡鄭重點頭,說道:“那日的事,我也正想告知大哥。”
他挨著卓思衡坐下,深吸一口氣,緩慢去追溯當日發生的一切。
“那日策論開考了一個時辰,我已擬好腹稿,正在按照大哥的吩咐先將幾處綱要記下,梳理思路規正文絡,大抵其餘考生也都有動筆,左右聽不見磨墨的聲音了。誰知這時忽然喧嘩起來,一眾禁軍衝入廊下,讓在號間裏的我們全部停筆起身,不許擅動,那時我以為是查出有人夾帶,要再搜身一次,誰知真正的喧嘩卻不是自考場這邊來的。”
“你們聽見了扣捕白大學士與薑大人還有其餘簾內考試官吏的聲響?”
“不止是聽見……那一陣陣喧嘩沒多久,我們就見越王殿下自各處巡視,無人敢問情由,緊接著就是催促和鎖鏈拖行的聲音,再接下來……我們便看見一眾考官全都給鎖上,自我們麵前被驅趕朝前走……”這畫麵讓一向冷靜的卓悉衡回想起來也難耐心中的一絲不忍,聲音漸低下去。
卓思衡聽得火起,卻極力壓抑,隻問:“你的號間可是靠近外沿,所以才看得這樣清楚?”
誰知卓悉衡卻閉上眼睛,搖了搖頭,睜開時說道:“我的號間橫縱皆在裏內,按照道理從諸位大人坐鎮的考館排屋出來,根本不會路過這裏,隻有一個可能……”
“越王故意讓所有考生都看見考官被他帶走。”卓思衡一字一頓得接上弟弟的話。
卓悉衡也是這樣以為的,繼而道:“是了,隻有這一個可能。越王殿下親自走在前頭,我看得清清楚楚,眾人噤聲無人知曉緣故,隻當是出了大事才先鎖押主考,那時大家都以為已然定了罪證據確鑿,我也是從打貢院出來後才知曉此事隻是一醉漢口不擇言引出的鬧劇……”
“越王就是故意讓人看見他的威風。”卓思衡泠然道,“你們將來都可能是朝中的賢才,讓你們記住他的英姿,便是他以為的資本了。”
“可越王殿下為何要如此冒進?他隻需要安穩辦好差事,無風無浪,便能受得褒揚,他這樣大張旗鼓,又是做給誰看?”卓悉衡有自己的分析論斷,隻是他未身在朝堂,也不知曉許多前因後果,隻能根據自己所視而評。
“他是蠢貨中的蠢貨,這樣做隻可能是有人告訴他,他需要大功一件,來扭轉自大婚以來太子正盛的風頭,來占據皇帝心中那個獨一無二的地位。”
卓思衡冰冷的聲音有那麽一瞬間讓卓悉衡也覺得大哥有些陌生,但他很快接道:“不日就是白大學士的喪儀,聽聞官家讓越王親去祭奠,這是在以另一種形式斥責他的所為麽?”
“是,但在亡故之人與其喪痛家人麵前沒有任何意義。”
卓思衡用冰冷的聲音說出了他真實的想法。
其實白大學士的喪儀不止越王,連太子也被敕命務必出席,太子妃和越王妃也要全程陪伴白大學士的家眷於內府,以示天家安撫。
而其餘朝臣,除去當值要務的,一律都必須前往吊唁,卓思衡當然也不例外。
這可能是白大學士府上少有的朱紫盈門時刻,然而卻是一極度悲傷的方式。大臣們未必不對皇帝的處置心有不平,然而皇帝對白大學士的極近哀榮和子女的厚待,也多少稍微平息了眾怒。
眾人心中隻覺,若自己遭逢此等池魚之殃,至少家門仍能光耀。
白大學士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無緣科舉,靠著恩蔭得了兩個不上不下的官職,長子年今五十不過是從六品州府小官,如今喪父,自遠地奔喪而還,已是哭得要人攙扶才站得住腳致謝諸位到祭親朋,看得人心中酸楚難言。
卓思衡跟隨薑文瑞站在離親屬很近的位置,他們聽往來的下人稟告說白夫人哭得昏死,前來告祭的命婦與女眷也都是十分忙亂,白府內外皆是喪亂之相。
可到底是親眼看著以為少惹權勢隻掌清貴宦位的大學士遭此不測,人人的惻隱裏更多還有自危,這就讓越王來吊唁時,眾人視之的目光裏多少都帶了些沉靜的審視。
人人都知道罪魁禍首是誰——但也更清楚他是誰的兒子。
白大學士奔喪歸來的長子領著弟弟妹妹向來吊唁的越王致謝,卓思衡自斜後方朝前看,隻見三人的手都在鞠躬時攥成了拳頭,緊緊握住壓抑的憤怒和顫抖。
同朝多年,卓思衡自是了解一些白大學士家裏的情況,長子外任多年,妻子陪伴丈夫遠任,兩人的一雙兒女因白大學士和白夫人實在舐犢情深難舍孫子去風霜之地,便留在自己身邊教養,前幾個月白大學士還同卓思衡問過,待孫子來年十四歲上再送他到國子監太學讀書,不然年紀太小,恐坐不住吃不下書,先在家他教著才好。其實不過是老人擔憂孩子在太學吃苦,尤其是卓思衡到了國子監以嚴苛治學著稱,作為祖父,白大學士既望孫成龍,又多少不舍,卓思衡心中也能明白。
因是自小跟在祖父身邊長大,白大學士的孫子白泊寧與孫女白泊月自然與隔輩的感情深厚勝海,眼見越王從容而來,多少知道祖父離世緣由的少年少女正渾身發抖,披蓋的麻衣也簌簌顫動,二人齊齊死盯著越王,卓思衡看這家人的淒惶隱忍在眼中,心中也是哀慟感傷,然而他離得近外加觀察總比旁人細致,卻見白大學士的孫子孫女袖口裏偶爾隱約閃爍星點寒芒。
不好!
越王在受了致謝後轉身離去的瞬間,白泊寧便似下定了千鈞的決心般朝前踏出一步,袖口裏的寒光由隱而現。
然而在這時,一隻手自身後,死死按住了白泊寧的肩膀,也止住白泊月朝前未動的趨向。
第180章
卓思衡拉得開硬弓的手用起力來,別說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都要抖三抖,白泊寧肩膀吃痛整個人朝地上栽去,卻又被那雙罪魁禍“手”給撈著站直。
白家的三位兄妹聞聽動靜皆回過頭來。
“孩子恐是哀思過度,險些脫力了。”卓思衡語出關切道。
薑文瑞也見此異樣,他了解卓思衡,若非事出緊急,斷不會如此魯莽,此時他也上前一步道:“是了,還好卓大人眼疾手快。”他與白大學士素有私交,白家幾位子女年節裏都是見過他的,於是紛紛行禮,薑文瑞又道,“這是國子監司業卓大人,從前也與白大學士有過幾年同署之恩。”
白大學士的長子單名一個梧字,與薑文瑞熟識,也知其與過世父親多有私交,哀慟之際也不忘禮數,朝二人謝道:“多謝先父同僚掛懷……我替先父……”話未說完卻又劇烈咳嗽起來。
此時越王已然離去,可兩個孩子還死死盯著門口,卓思衡知道這樣是不行的,然而眼前弟弟妹妹哭著去扶哥哥,一家人喪亂至極,無法靜心細論方才緊急之事,可孩子不能不管,他極快做出決定,溫言道:“不若暫且讓孩子歇口氣,下去喝口溫熱水,也好繼續靈前盡孝。”
白梧的夫人聽罷再次道謝,安排下人先讓孩子去後堂暫歇再回,卓思衡又對白大學士長子說道:“白大學士曾對我提及過貴府公子,我有些故人寄言想告知兩個孩子,不知可否懇請私下麵會?”
即便言語禮至,可這提議在喪儀當中算是突兀了,然而卓思衡沒有辦法當下與孩子的父母解釋,因為他們也是剛剛失去了父親的孩子。隻能言及至此,唐突一回。
“為何?”皇帝似是沒預料到卓思衡所言安撫竟是這一節,不過他到底在九五之尊臨朝多年,立即明白其中緣由,追問道,“可是京中起了騷亂民心有變?”
“民心有變雖不至,但確有亂象。”卓思衡說話總是有種懇切的誠實感,將實話和誇大其詞混合一處,全然沒有半點虛色,“陛下有所不知,當日我一路奔走,見禁軍入城後各處均騷亂不止,陛下勿憂,禁軍自然是軍紀嚴明秋毫無犯,但百姓見到卻都心驚膽寒,議論叢生後皆奪路歸家,生怕帝京有變,殃及己身。”
帝京有變四個字顯然深深觸及到了皇帝利益的核心,自持冷靜如帝王,也微有變色,泠然道:“怎麽?難道有什麽流言不成?”他再看卓思衡一副苦思冥想斟酌字辭的模樣,又放緩語氣道,“你隻管直言所視,勿多後顧。”
詞是早就想好了,不過卓思衡為了烘托氛圍人為製造了些許凝滯罷了。其實他心中清楚,皇帝如何不知這“帝京有變”是何意:那必然是民眾見禁軍浩蕩入城,便猜測死了天子要改換年號,說不定之後還有兵戈相向,所以回家躲藏避禍。
說一件皇帝心中已然明了的答案,替他確認,是一件容易也不容易的事,還好卓思衡在這方麵業務上有著豐富的經驗,一番話能讓他說得誅心又委婉:“百姓所顧,自然是性命生計,禁軍殿前司隻在皇城,偶有出麵,也是伴駕出宮,屆時常有百姓夾道叩拜陛下,也無需奔逃。可兵馬司禁軍素來隻在京畿要鎮,何曾入京?數千禁軍浩浩蕩蕩,百姓見到,隻當是宮變生亂,故而紛紛躲藏規避,謠言也自此甚囂塵上,實非百姓之過。陛下,若是臣在家中,隻聽外麵喧囂禁軍肅行,第一個念頭也是趕緊穿戴入宮或去到中書省待命,更何況百姓呢?”
但見皇帝麵色陰沉卻一言不發,卓思衡又開始往自己這盤大菜裏加些凶猛的香辛料:“陛下明鑒,當是時,仍有京府軍在京中護寧科舉之際安相,臣麵見蘇府尹,他尚不得知禁軍緣何入京,還當是……故而正準備調動京府軍護駕,若是如此,兩軍哪怕產生半點誤會衝撞,我朝兩大精銳都要受挫,國家養兵千日,好兒郎的血豈不白流?還好蘇大人足夠審慎冷靜,觀之大局,並未輕舉妄動,後知這些禁軍是調入京中為封查弊案一事,便也放下心來。終究是有驚無險。但百姓眼下尚且不知如何,臣鬥膽請陛下龍體康泰之際,可主祭冬郊,一為祈求來年豐茂安泰,二為讓百姓仰拜天顏,以求安心。”
他在言語當中把亂象和隱患全部歸結為越王讓禁軍入京一事,雖半字未言及越王,可字字都恨不得告訴皇帝,都是你這個破兒子幹得好事。這是實情,但也有誇大嫌疑。不過卓思衡自己當然不會譴責自己,他甚至還想毫不謙虛地抓來太子旁聽一下自己所展現的語言藝術,好好聽,好好學。
不過此時,看著皇帝已然沉冷如冰的麵容,知道自己的話起了致命作用的卓思衡隻能暗暗在心中喊了句請講掌聲送給自己,然後繼續保持溫文的沉默,等待皇帝發起下一個話題。
但最後,皇帝隻是說頭又有些痛了,讓卓思衡叫來太醫,早些回去,又叮囑弊案一事他會督促,且先將貢院繼續封鎖,而涉事大臣也且在大理寺先軟禁,待水落石出後再做定奪。
省試考生都帶了三天的幹糧,不知眼下是不是在餓肚子,卓思衡想到這裏就又五內俱焚起來,但他也知道皇帝不會將此事拖得太遲,遲則多怨,在他入宮之前已然聽說大理寺查到了些眉目,可尚未有定論,還需再審。
隻過一天,卓思衡便又被傳召入宮,這次來宣的公公私下裏同卓思衡說,是大理寺姚大人麵聖密奏之後,聖上才傳了九位大人天章殿覲見,想來是一直懸心的事終於有了結果。
果不其然,天章殿內,皇帝命大理寺卿姚佑將最後結果告知幾位親近臣僚:
經大理寺調查,省試開考當日,一醉酒之人稱自己是白琮白大學士遠房堂侄,拿酒錢同酒肆之內其餘人一道設賭壓題,需知但凡科舉省試,酒肆茶棧常設賭盤供人押樂,有些是押狀元歸屬,也有壓題出自何處,此人宣稱自己已然知曉題目,若有人願意請他吃酒,他便告知。偏巧酒肆當中正有一人為濟北王世子的家仆,聽罷將此事告官,於是才有了弊案始末。而大理寺將那日酒肆之內所有人包括這位自稱是白琮白大學士親屬之人統統提審幾輪後,確鑿此事並非弊案,酒醉胡言之人隻是白府一位體麵管事之侄,整日遊手好閑,他自白大學士得賜主考後便總拿自己的身份蒙混吃喝,也騙到一些考生及家眷,以為能在他處得到些消息,可不過都是酒醉胡言。那日他也是慣常行事,卻被人舉告至官府,引出弊案嫌疑,連累當日全體考生與貢院內官吏。
而大理寺在查驗過所有考生與官吏後確鑿結論為,並未有弊案發生,此人也不知任何考題相關,一切皆是誤會。
姚佑說完很想深吸一口氣,他感覺到了殿內的壓抑,即便老成持重如沈相,麵容也是灰敗陰霾。
畢竟,白琮白大學士是真的造此人禍牽連殞命,何其無辜。
姚佑自己查完也覺心悸,如今也算述職完畢,無需提心吊膽了。
所有人都在等著皇帝示下,皇帝環顧四周,將手上大理寺呈上的結案文書重重甩在地上,怒道:“隻一混賬,便攪得省試輟亂帝京浮慌!將此人著刑部議罪,以”
重臣心知這是罵那個始作俑者,也說不定是在罵越王。
卓思衡卻想為什麽這麽巧,又是濟北王世子,又是越王?自己之前的猜測或許完全可以成立。
而皇帝這樣講,是不打算公開討論越王之失職且也無追究其責的可能,可為平息事態,還是需要有人背鍋的。
這個人該不會是……
“虞雍!”皇帝一聲怒喝,虞雍朝前一步,聽著劈頭蓋臉的斥責,“你好大的膽子!越王才到你帳下多久,你就放心派五千禁軍入京由著他來?那朕要你何用?你自己為何不親自前來看看事態?假若帝京因此而亂,你又該當何罪?好,你要是就教朕的兒子這些,那也不必,今後讓越王回來朕的身邊,也不必去你那裏專學些專斷的亂子!你這都指揮使先撂下,回去給朕好好想想自己哪裏做錯了!在朕見到你的上表請罪之前,不許回大營去!”
以虞雍的脾氣,他一句也沒有反駁,隻靜靜聽著,然後告罪領命,再不多說一個字。
越王永遠告別可能染指的軍權,或許也是永久地告別了他的野心。皇帝這個安排就是在告訴眾人,不要盲目聽從皇子的話,他們是天子的兒子,但不是天子。
隻是卓思衡第一次同情起虞雍來,可他又很快意識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讓虞雍背黑鍋,徹底斷絕了越王和虞雍的關係,讓二人互有猜恨,尤其是虞雍,他必然知道自己受誰牽連,斷然不會再同越王親近,這樣一來執掌禁軍軍權的將領永遠不會站在有野心的越王一邊,他縱使再想翻江倒海,也沒辦法得到最重要的助力,二人也會相互製衡,以水火不容的方式解決皇帝對皇子和軍權關聯的憂患。
時隔許久,卓思衡再次見識到了皇帝的精湛弄權之術。在受傷後,皇帝本呈現出收斂的休憩之相,可到底是寒芒,收入鞘中仍不減其利。隻是這次,收拾的是自己的親兒子。
這也提醒了卓思衡,皇帝不會因對象而手軟,哪怕是自己的兒子,當冒犯天威之時,仍然會遭到他無情的處理。
想來若是太子犯事,也必然不會例外。
天家親情,有,但不多,點到為止,需要的不是血緣,而是權力邊界的分寸。
卓思衡唏噓,但又清醒。
第179章
朝堂的非議在皇帝一道道詔令中被削弱,繼而猶如百川到海,歸於止息。
白琮白大學士府上醉後胡言的家仆論罪獲斬,除他罪有應得以外,受牽連最重的莫過於虞雍。
他都指揮使的頭銜俸餉一律褫奪,在皇帝罪責之後,被驅回令國公府撰寫陳罪表,無詔不得領軍。為此,善榮郡主還特意入宮求情,然而皇帝連一向優待褒揚的郡主也一道麵斥不留情,直說虞雍“寬縱軍令,違悖皇子,莫非有挑撥天家恩親父子之意?”這番話說得厲害,善榮郡主跪求無果,也隻能含淚離去。
天降橫禍,卓思衡甚至都開始有些同情虞雍的被迫“挺身而出”,然而終結這份萌芽中同情的,是卓思衡聽說慈衡去令國公府探望了虞雍兩趟。
對此,慈衡的解釋非常坦然:“虞大哥說他胸悶氣短夜不成眠,我見阿芙便順路瞧瞧,給他捎帶幾服藥。”
“他令國公府找不到大夫?非要你來看?”卓思衡此時就沒有半點朝堂上被人攻訐仍然和風等閑的氣度了,恨得牙癢癢時話都說得音調尖刻起來。
“大哥,虞大哥受了這樣重的罰,如今哪有人敢往式微的令國公府跑,大家唯恐避之不及,聽說連平常給老國公診脈的禦醫都推脫有病再不來了。”慈衡一副俠義心腸,是不會不管虞芙家中窘境的。
卓思衡急道:“他家式微?他家好得很!不出三個月,他虞雍就能回他那破禁軍大營裏蹦躂,當他的狗頭將軍都指揮使,你不用替他們操心!”
慈衡還當是大哥來自官場上的仗義消息,立即雀躍道:“真的?謝謝大哥!我這就把這好消息告訴阿芙去!省得她成天為虞大哥的事憂思傷懷。”
看著妹妹果斷離去的背影,卓思衡不知道虞雍是不是真的胸悶氣短,但他自己是真的上不來氣了……
卓悉衡來書房時,便是看見自己大哥捂著胸口閉著眼,一副眼看仿佛斷氣似的樣子。
“大哥,喝水。”悉衡趕緊遞上熱水,扶著大哥坐下,今日本是大哥找他來問話,他卻見三姐笑盈盈走出去,誰知屋內什麽情況,看得他也不明所以。
“你來了……”卓思衡見到弟弟才稍微緩過口氣,還是先講正事要緊,“這幾日睡夠了?先別急著讀書,先把精神養足了。”
“已睡了三天,再睡人就鈍了。”悉衡說道。
卓思衡無奈笑了笑,隻道:“貢院解封後,出來的考生哪個有半點人形?關了五天,又是十一月寒天,真是要了人命,還好後來大理寺安排人手每日熬些熱湯送進去,不然各人就帶了三天的幹糧,餓都要餓死了。”
卓思衡自己不是個會抱怨的人,可自己弟弟遭遇這樣的磨難,他心中的怨懟實在不吐不快。若不是自己去同大理寺卿姚佑商議,怕是連這份湯都沒有,越王一心掛著他建功立業的案子,哪顧得上旁人死活?
不過好在水落石出後,貢院重新開門,將考生全都放了出來,這時卓思衡還在宮內議事,是兩個姐姐將幾近昏迷的他接回,卓思衡晚上回來後見到昏睡的弟弟心疼得不行,私下裏對越王進行了長達一個時辰的言語人身攻擊,慧衡和慈衡一麵心疼弟弟,一麵感慨大哥真不愧是狀元,無論是寫文章還是罵人,都無有重複之言辭。
但此時,卓思衡的話語卻都是冷靜後的中肯之言:“朝廷另議了省試再考,年前實在時限不夠,禮部也措手不及,還要重新再任命主考出題……煩此種種,隻好來年本打算殿試的日子先挪作省試,這樣一來,你就要一月末再入考場了。這期間你照常讀書,同平時一樣,有想探討的文章盡管來找大哥。”
“我家在帝京,自然可以過年,但外地趕考學子要如何度日?”卓悉衡言及此處,頓了頓,又道,“哥哥當年又是如何省試後留京過年等待殿試的?”
卓思衡當年的淒苦孤獨自不必說,他更不願在弟妹麵前提及,徒惹孩子們傷心,隻言笑前者道:“這個你無須憂慮,我已向官家倡說,將國子監太學吏學等處一律開放,臨時庇護盤纏不夠的外地考生在屋簷下,吃食也有預備,苦讀也不好餓著肚子。隻這一處固然不夠,帝京周遭幾處書院我親自去倡議一番,他們也都為斯文有教寒士得庇紛紛響應,元月期間屋子也都是空著的,各考生拿著禮部的牒文即可入住。”
“大哥的安排自然是周到的。”卓悉衡聽罷也有笑容浮現。
“不然天寒地凍的,考試拖這麽久,真教人走投無路,朝廷還有什麽資格說自己是在為國掄才?這批考生無辜,都是受了牽累,能好好過個年也算安慰。”卓思衡找弟弟來一是為了告知他後續安排和為其安心,還有一件事便是確認當時考場內情況,之前悉衡一直在恢複,此時看著精神不錯,他也好開口詢問:“悉衡,大哥想知道當天貢院裏到底是什麽情況,將你看到的聽到的都說出來。”
這些可能都會成為有朝一日替白大學士能講上一句公道話的根據。
卓悉衡鄭重點頭,說道:“那日的事,我也正想告知大哥。”
他挨著卓思衡坐下,深吸一口氣,緩慢去追溯當日發生的一切。
“那日策論開考了一個時辰,我已擬好腹稿,正在按照大哥的吩咐先將幾處綱要記下,梳理思路規正文絡,大抵其餘考生也都有動筆,左右聽不見磨墨的聲音了。誰知這時忽然喧嘩起來,一眾禁軍衝入廊下,讓在號間裏的我們全部停筆起身,不許擅動,那時我以為是查出有人夾帶,要再搜身一次,誰知真正的喧嘩卻不是自考場這邊來的。”
“你們聽見了扣捕白大學士與薑大人還有其餘簾內考試官吏的聲響?”
“不止是聽見……那一陣陣喧嘩沒多久,我們就見越王殿下自各處巡視,無人敢問情由,緊接著就是催促和鎖鏈拖行的聲音,再接下來……我們便看見一眾考官全都給鎖上,自我們麵前被驅趕朝前走……”這畫麵讓一向冷靜的卓悉衡回想起來也難耐心中的一絲不忍,聲音漸低下去。
卓思衡聽得火起,卻極力壓抑,隻問:“你的號間可是靠近外沿,所以才看得這樣清楚?”
誰知卓悉衡卻閉上眼睛,搖了搖頭,睜開時說道:“我的號間橫縱皆在裏內,按照道理從諸位大人坐鎮的考館排屋出來,根本不會路過這裏,隻有一個可能……”
“越王故意讓所有考生都看見考官被他帶走。”卓思衡一字一頓得接上弟弟的話。
卓悉衡也是這樣以為的,繼而道:“是了,隻有這一個可能。越王殿下親自走在前頭,我看得清清楚楚,眾人噤聲無人知曉緣故,隻當是出了大事才先鎖押主考,那時大家都以為已然定了罪證據確鑿,我也是從打貢院出來後才知曉此事隻是一醉漢口不擇言引出的鬧劇……”
“越王就是故意讓人看見他的威風。”卓思衡泠然道,“你們將來都可能是朝中的賢才,讓你們記住他的英姿,便是他以為的資本了。”
“可越王殿下為何要如此冒進?他隻需要安穩辦好差事,無風無浪,便能受得褒揚,他這樣大張旗鼓,又是做給誰看?”卓悉衡有自己的分析論斷,隻是他未身在朝堂,也不知曉許多前因後果,隻能根據自己所視而評。
“他是蠢貨中的蠢貨,這樣做隻可能是有人告訴他,他需要大功一件,來扭轉自大婚以來太子正盛的風頭,來占據皇帝心中那個獨一無二的地位。”
卓思衡冰冷的聲音有那麽一瞬間讓卓悉衡也覺得大哥有些陌生,但他很快接道:“不日就是白大學士的喪儀,聽聞官家讓越王親去祭奠,這是在以另一種形式斥責他的所為麽?”
“是,但在亡故之人與其喪痛家人麵前沒有任何意義。”
卓思衡用冰冷的聲音說出了他真實的想法。
其實白大學士的喪儀不止越王,連太子也被敕命務必出席,太子妃和越王妃也要全程陪伴白大學士的家眷於內府,以示天家安撫。
而其餘朝臣,除去當值要務的,一律都必須前往吊唁,卓思衡當然也不例外。
這可能是白大學士府上少有的朱紫盈門時刻,然而卻是一極度悲傷的方式。大臣們未必不對皇帝的處置心有不平,然而皇帝對白大學士的極近哀榮和子女的厚待,也多少稍微平息了眾怒。
眾人心中隻覺,若自己遭逢此等池魚之殃,至少家門仍能光耀。
白大學士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都無緣科舉,靠著恩蔭得了兩個不上不下的官職,長子年今五十不過是從六品州府小官,如今喪父,自遠地奔喪而還,已是哭得要人攙扶才站得住腳致謝諸位到祭親朋,看得人心中酸楚難言。
卓思衡跟隨薑文瑞站在離親屬很近的位置,他們聽往來的下人稟告說白夫人哭得昏死,前來告祭的命婦與女眷也都是十分忙亂,白府內外皆是喪亂之相。
可到底是親眼看著以為少惹權勢隻掌清貴宦位的大學士遭此不測,人人的惻隱裏更多還有自危,這就讓越王來吊唁時,眾人視之的目光裏多少都帶了些沉靜的審視。
人人都知道罪魁禍首是誰——但也更清楚他是誰的兒子。
白大學士奔喪歸來的長子領著弟弟妹妹向來吊唁的越王致謝,卓思衡自斜後方朝前看,隻見三人的手都在鞠躬時攥成了拳頭,緊緊握住壓抑的憤怒和顫抖。
同朝多年,卓思衡自是了解一些白大學士家裏的情況,長子外任多年,妻子陪伴丈夫遠任,兩人的一雙兒女因白大學士和白夫人實在舐犢情深難舍孫子去風霜之地,便留在自己身邊教養,前幾個月白大學士還同卓思衡問過,待孫子來年十四歲上再送他到國子監太學讀書,不然年紀太小,恐坐不住吃不下書,先在家他教著才好。其實不過是老人擔憂孩子在太學吃苦,尤其是卓思衡到了國子監以嚴苛治學著稱,作為祖父,白大學士既望孫成龍,又多少不舍,卓思衡心中也能明白。
因是自小跟在祖父身邊長大,白大學士的孫子白泊寧與孫女白泊月自然與隔輩的感情深厚勝海,眼見越王從容而來,多少知道祖父離世緣由的少年少女正渾身發抖,披蓋的麻衣也簌簌顫動,二人齊齊死盯著越王,卓思衡看這家人的淒惶隱忍在眼中,心中也是哀慟感傷,然而他離得近外加觀察總比旁人細致,卻見白大學士的孫子孫女袖口裏偶爾隱約閃爍星點寒芒。
不好!
越王在受了致謝後轉身離去的瞬間,白泊寧便似下定了千鈞的決心般朝前踏出一步,袖口裏的寒光由隱而現。
然而在這時,一隻手自身後,死死按住了白泊寧的肩膀,也止住白泊月朝前未動的趨向。
第180章
卓思衡拉得開硬弓的手用起力來,別說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都要抖三抖,白泊寧肩膀吃痛整個人朝地上栽去,卻又被那雙罪魁禍“手”給撈著站直。
白家的三位兄妹聞聽動靜皆回過頭來。
“孩子恐是哀思過度,險些脫力了。”卓思衡語出關切道。
薑文瑞也見此異樣,他了解卓思衡,若非事出緊急,斷不會如此魯莽,此時他也上前一步道:“是了,還好卓大人眼疾手快。”他與白大學士素有私交,白家幾位子女年節裏都是見過他的,於是紛紛行禮,薑文瑞又道,“這是國子監司業卓大人,從前也與白大學士有過幾年同署之恩。”
白大學士的長子單名一個梧字,與薑文瑞熟識,也知其與過世父親多有私交,哀慟之際也不忘禮數,朝二人謝道:“多謝先父同僚掛懷……我替先父……”話未說完卻又劇烈咳嗽起來。
此時越王已然離去,可兩個孩子還死死盯著門口,卓思衡知道這樣是不行的,然而眼前弟弟妹妹哭著去扶哥哥,一家人喪亂至極,無法靜心細論方才緊急之事,可孩子不能不管,他極快做出決定,溫言道:“不若暫且讓孩子歇口氣,下去喝口溫熱水,也好繼續靈前盡孝。”
白梧的夫人聽罷再次道謝,安排下人先讓孩子去後堂暫歇再回,卓思衡又對白大學士長子說道:“白大學士曾對我提及過貴府公子,我有些故人寄言想告知兩個孩子,不知可否懇請私下麵會?”
即便言語禮至,可這提議在喪儀當中算是突兀了,然而卓思衡沒有辦法當下與孩子的父母解釋,因為他們也是剛剛失去了父親的孩子。隻能言及至此,唐突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