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父親的消息你知道了吧?”李奇問,
“王營長剛才跟我說了,父親沒有遇害,我很高興。”梁漢謀道。
“這段時間你就在這裏調查一下你父親的事情,畢竟你父親來過這裏,也許會找到一些線索。”
“另一個事是調查這海貿司的人,掌握他們的各種證據,還有這收集這海港有關貿易情況,輔助梁隊長把海貿司工作正常開展,把綠水書院第一筆商稅收回來。”李奇道。
農業稅開展了,那商稅也就提上了日程,這進出口稅就是綠水書院的重要稅收。
王洋不會在這個海島呆太久,陸續的從大陸方向補充一些駐守的士兵,休整幾天,王洋將會帶兵回綠水書院總部。
現在王洋一營留守經營總部,占住縣城打牢根基,同時防範東麵的大明朝廷的軍隊,畢竟自己現在是穿著書院馬甲的土匪,還冒充什麽總督,這都是自己封的,不知什麽時候這大明朝的軍隊就會對自己發難。
二營的吳大用往西方向發展,三營的朱大超往北方發展,南麵是大海,由梁家富的海軍鎮守。
東麵暫時不動,因為那是經濟繁華的大城市廣州,駐那裏大明朝軍隊的兵力雄厚,而且這大明在南方各省的統治基礎並沒有崩潰,地方政權還是正常運轉的,表麵上是這樣。
對於李奇來說,那是硬骨頭,還啃不動。
李奇知道,自己這綠水書院現在看起來是風頭很盛,但實在是根基並不深厚,沒有時間的沉澱,就像那無根的浮萍,來也匆匆,去也怱怱。
梁家富將會在澳仔這裏駐守一段時間,在這真正的大海裏練兵,練真正的海軍,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龜縮在漠陽江裏,練的水軍。
李奇已通知張漢,要把綠水書院搬到縣城裏辦公,正式接收縣城,作為一個正規的政府運轉。
還繼續窩在山溝裏交通太不方便,畢竟這時代的路況太差了,雖然道路經過綠水書院的幾個月建設,但還是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要求。
李奇準備就著這次勝利的威信,徹底解決這陽江縣的問題,徹底控製這一縣之地。
在海陵島這裏休整了三天,派去聯係吳有財的通訊員回報,二營在陽西地區的剿匪和開展分田、減稅、減租情況良好,已基本控製了局麵。請示著手解決衛所問題。
雙魚衛,是一個千戶所。
這是明初就已設立的衛所,傳到現在已經二百多年了,一直到明中期,這裏實力都是很強的,有一支實力不俗的艦隊,還控製有大批良田,每年產出的糧食,海產品大量供應朝廷所需。
但隨著統治效率的下降,大批良田被軍官,地方土豪占用,後來就連自己衛所裏衛所兵的口糧都成為問題,船隊也廢棄了,窩在海港裏腐朽,不再具備出海的條件。
朝廷還要每年撥付士兵的口糧,給朝廷造成一定的負擔。
這幾年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天災人禍,北麵又戰爭不斷,流民四起,也就沒有多餘的財力再顧及到這些不再重要的衛所,都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因為生存狀況不好,也就沒有多少戰鬥力了,在麵對倭寇的時候,就是一群挨打的農民,甚至還不如農民。
惟一還有一點戰鬥力的,就是那千戶大人養的一點家丁,可這一點點人是千戶大人維持統治的基礎,不可能拿出來跟倭寇拚命,倭寇一來,就靠著地形優勢,還有那早在開國之初築就的炮台保命。
倭寇也沒有攻堅能力,無法攻克這軍事堡壘,這麽些年也算是平安無事。
可就苦了這附近的城鎮,沒有了這軍事力量的保護,常常忍受海盜土匪倭寇的輪番傷害。
李奇站在高高的船艏,這是李奇喜歡的位置,沒有大風浪的時候,李奇常常站在這裏吹著海風。
這西洋船並沒有什麽大的損傷,用料也足,大部分都是由原木建造,粗糙是有點粗糙,但質量還是很好的。
現在李奇帶隊出征,經過修整的紅毛船自然成為李奇的旗艦用船。
因為沒有時間改造艦艏炮,還保持了原貌,在兩側設立的船舷炮。
一行十多艘船,也算在這片海域有一戰之力,不至於被人輕易欺負。
雙魚衛上,大腹便便的千戶大人無聊的坐在寬敞的千戶府裏用小茶杯喝著茶。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他們這些粗豪的武人,地位那是直線下降,都要靠文人才能生存。
他們武人也習慣了學那文人一樣,穿上了綢緞的衣服,養的白胖胖,用那小茶杯小口的喝著清茶,嘴裏說話的時候,也盡力的吐出之乎者也,就怕那文人看他不起,說他們沒文化。
當然,那祖輩傳下來的盔甲,懷舊的早就供起來當裝飾品。如果是破落戶,早不知道扔到哪裏去了,哪還有半分武人的樣子。
這千戶大人作為祖輩傳下來的千戶所的接班人,早已掄不動刀,提不起槍了,這些衛所兵,也一直被他當作農奴來使用,因為是軍籍,隻能忍受他的剝削,除非作逃兵。
“大人,南洋的燕窩燉好了,現在要喝嗎?”有婢女進來問道。
“晾著吧,一會再喝。”這千戶大人說道。
“報。”有親衛進來報告。
“什麽事?”這千戶近來是真煩這些傳令兵,就沒有一個好消息。
上次是倭寇來了,嚇的他一連好幾天睡不好覺,還好那些倭寇從他這裏經過,他讓炮兵打了幾炮,那些倭寇就此撤了,這次不知又是什麽壞消息。
“外麵來人了,打著皇上的龍旗,又說是總督大人派來的,不知什麽來頭。”傳令兵說道。
“皇旗?誰打的龍旗?皇上不是……?”這千戶大人又反應過來,南京小朝廷那福王登基了,也許是那南京的小朝廷?
好吧,看看這來人怎麽說,千戶想了想。
“讓他進來吧。”又說道,“等等,來人沒說什麽嗎?不是傳聖旨?”千戶大人又疑惑的說道。
“來人說是代天巡狩,奉總督府的命令來下達公文的。”傳令兵回道,他也不知道這裏麵的道道,隻是一個把話原原本本傳達的小人物,哪管他是什麽來頭。
千戶一揮手,“先見一見再說。”
要是崇禎皇帝還在的時候,別說是這樣抬著招牌弄得這麽大陣仗的人物來了,就是隨便一個錦衣衛的人過來,也能把他一個小小衛所的什麽千戶隨隨便便的砍了。
他一個衛所的所謂千戶,自然不可能會是要皇上親自想起的人物,也不用皇上親自處理。但今時不同往日,手裏有兵就是草頭王,衛所兵也是兵啊!你看那南京的小朝廷,不就是那些個總兵說了算。
千戶大人的小算盤自然也不會有人知道,但這被派來的人卻是吳有財的部下,說的好聽是過來派發公文,不好聽就是來做說客,招安來了。
“王營長剛才跟我說了,父親沒有遇害,我很高興。”梁漢謀道。
“這段時間你就在這裏調查一下你父親的事情,畢竟你父親來過這裏,也許會找到一些線索。”
“另一個事是調查這海貿司的人,掌握他們的各種證據,還有這收集這海港有關貿易情況,輔助梁隊長把海貿司工作正常開展,把綠水書院第一筆商稅收回來。”李奇道。
農業稅開展了,那商稅也就提上了日程,這進出口稅就是綠水書院的重要稅收。
王洋不會在這個海島呆太久,陸續的從大陸方向補充一些駐守的士兵,休整幾天,王洋將會帶兵回綠水書院總部。
現在王洋一營留守經營總部,占住縣城打牢根基,同時防範東麵的大明朝廷的軍隊,畢竟自己現在是穿著書院馬甲的土匪,還冒充什麽總督,這都是自己封的,不知什麽時候這大明朝的軍隊就會對自己發難。
二營的吳大用往西方向發展,三營的朱大超往北方發展,南麵是大海,由梁家富的海軍鎮守。
東麵暫時不動,因為那是經濟繁華的大城市廣州,駐那裏大明朝軍隊的兵力雄厚,而且這大明在南方各省的統治基礎並沒有崩潰,地方政權還是正常運轉的,表麵上是這樣。
對於李奇來說,那是硬骨頭,還啃不動。
李奇知道,自己這綠水書院現在看起來是風頭很盛,但實在是根基並不深厚,沒有時間的沉澱,就像那無根的浮萍,來也匆匆,去也怱怱。
梁家富將會在澳仔這裏駐守一段時間,在這真正的大海裏練兵,練真正的海軍,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龜縮在漠陽江裏,練的水軍。
李奇已通知張漢,要把綠水書院搬到縣城裏辦公,正式接收縣城,作為一個正規的政府運轉。
還繼續窩在山溝裏交通太不方便,畢竟這時代的路況太差了,雖然道路經過綠水書院的幾個月建設,但還是跟不上快速發展的要求。
李奇準備就著這次勝利的威信,徹底解決這陽江縣的問題,徹底控製這一縣之地。
在海陵島這裏休整了三天,派去聯係吳有財的通訊員回報,二營在陽西地區的剿匪和開展分田、減稅、減租情況良好,已基本控製了局麵。請示著手解決衛所問題。
雙魚衛,是一個千戶所。
這是明初就已設立的衛所,傳到現在已經二百多年了,一直到明中期,這裏實力都是很強的,有一支實力不俗的艦隊,還控製有大批良田,每年產出的糧食,海產品大量供應朝廷所需。
但隨著統治效率的下降,大批良田被軍官,地方土豪占用,後來就連自己衛所裏衛所兵的口糧都成為問題,船隊也廢棄了,窩在海港裏腐朽,不再具備出海的條件。
朝廷還要每年撥付士兵的口糧,給朝廷造成一定的負擔。
這幾年來,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天災人禍,北麵又戰爭不斷,流民四起,也就沒有多餘的財力再顧及到這些不再重要的衛所,都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因為生存狀況不好,也就沒有多少戰鬥力了,在麵對倭寇的時候,就是一群挨打的農民,甚至還不如農民。
惟一還有一點戰鬥力的,就是那千戶大人養的一點家丁,可這一點點人是千戶大人維持統治的基礎,不可能拿出來跟倭寇拚命,倭寇一來,就靠著地形優勢,還有那早在開國之初築就的炮台保命。
倭寇也沒有攻堅能力,無法攻克這軍事堡壘,這麽些年也算是平安無事。
可就苦了這附近的城鎮,沒有了這軍事力量的保護,常常忍受海盜土匪倭寇的輪番傷害。
李奇站在高高的船艏,這是李奇喜歡的位置,沒有大風浪的時候,李奇常常站在這裏吹著海風。
這西洋船並沒有什麽大的損傷,用料也足,大部分都是由原木建造,粗糙是有點粗糙,但質量還是很好的。
現在李奇帶隊出征,經過修整的紅毛船自然成為李奇的旗艦用船。
因為沒有時間改造艦艏炮,還保持了原貌,在兩側設立的船舷炮。
一行十多艘船,也算在這片海域有一戰之力,不至於被人輕易欺負。
雙魚衛上,大腹便便的千戶大人無聊的坐在寬敞的千戶府裏用小茶杯喝著茶。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他們這些粗豪的武人,地位那是直線下降,都要靠文人才能生存。
他們武人也習慣了學那文人一樣,穿上了綢緞的衣服,養的白胖胖,用那小茶杯小口的喝著清茶,嘴裏說話的時候,也盡力的吐出之乎者也,就怕那文人看他不起,說他們沒文化。
當然,那祖輩傳下來的盔甲,懷舊的早就供起來當裝飾品。如果是破落戶,早不知道扔到哪裏去了,哪還有半分武人的樣子。
這千戶大人作為祖輩傳下來的千戶所的接班人,早已掄不動刀,提不起槍了,這些衛所兵,也一直被他當作農奴來使用,因為是軍籍,隻能忍受他的剝削,除非作逃兵。
“大人,南洋的燕窩燉好了,現在要喝嗎?”有婢女進來問道。
“晾著吧,一會再喝。”這千戶大人說道。
“報。”有親衛進來報告。
“什麽事?”這千戶近來是真煩這些傳令兵,就沒有一個好消息。
上次是倭寇來了,嚇的他一連好幾天睡不好覺,還好那些倭寇從他這裏經過,他讓炮兵打了幾炮,那些倭寇就此撤了,這次不知又是什麽壞消息。
“外麵來人了,打著皇上的龍旗,又說是總督大人派來的,不知什麽來頭。”傳令兵說道。
“皇旗?誰打的龍旗?皇上不是……?”這千戶大人又反應過來,南京小朝廷那福王登基了,也許是那南京的小朝廷?
好吧,看看這來人怎麽說,千戶想了想。
“讓他進來吧。”又說道,“等等,來人沒說什麽嗎?不是傳聖旨?”千戶大人又疑惑的說道。
“來人說是代天巡狩,奉總督府的命令來下達公文的。”傳令兵回道,他也不知道這裏麵的道道,隻是一個把話原原本本傳達的小人物,哪管他是什麽來頭。
千戶一揮手,“先見一見再說。”
要是崇禎皇帝還在的時候,別說是這樣抬著招牌弄得這麽大陣仗的人物來了,就是隨便一個錦衣衛的人過來,也能把他一個小小衛所的什麽千戶隨隨便便的砍了。
他一個衛所的所謂千戶,自然不可能會是要皇上親自想起的人物,也不用皇上親自處理。但今時不同往日,手裏有兵就是草頭王,衛所兵也是兵啊!你看那南京的小朝廷,不就是那些個總兵說了算。
千戶大人的小算盤自然也不會有人知道,但這被派來的人卻是吳有財的部下,說的好聽是過來派發公文,不好聽就是來做說客,招安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