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貴妃何許人也,是陛下寵妃,就因為她,皇上不立正室林氏,反而兩位貴妃並立。
這樣可不是國祚延綿之道,自古國本不立,天下何安?偏偏這洪貴妃又格外不同,她本是選秀出來做皇長子妃的,並養育宮中,但中間又因為林氏身上自帶祥瑞,被先帝插了一杠子,任命為新的皇長子妃。
偏偏皇帝又是個念舊情的,也許洪貴妃更會哄人,還生了兩位皇子,固然不占長不占嫡,但的確是盛寵在身。
要說女兒也真是個人才,他在宮中認識的大璫就傳消息給他,說三皇子為了她居然以自殺威脅洪貴妃。
這件事情在皇上喊他和魏大人一起宣布賜婚的時候,他才覺得宸王真的成了他的女婿。
這其實就很難辦了,宸王排行第三,雖然最受寵,但是大臨立國都是立嫡立長,他是一樣都不沾邊,卻備受寵愛,將來無論哪個皇子上位,他都討不到好。
羅至正自覺難辦,但女兒仿佛無知無覺。當然,這次指婚後,女兒就在家中待嫁,十三歲的瑤娘不僅出落的更加美麗,而且特別護著她娘。
也不僅僅是護著她娘,對自己也挺好的。
早上過來請安就陪著他和鬱氏說話,鬱氏話並不多,常常笨嘴拙舌,腦袋轉的很慢,大概除了自己,很難聽到鬱氏長篇大論。
但是女兒在這裏,她就和鬱氏嘰嘰咕咕,母女倆可以從早說到晚,他的頭都聽炸了。
可同時又聽了太多八卦,比如現在她就對鬱氏道:“您知道嗎?興安公主其實和徐青容關係並不好呢,徐青容雖然是她的伴讀,二人是麵和心不和。而真陽公主現在可比以前像熱灶多了,以前大家都去找昭平公主那裏,現在昭平公主跟著靜太妃住,還得常常過來洪貴妃這裏呢,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那皇上寵誰一點呢?”鬱氏問起。
卻見瑤娘捂嘴直笑:“皇上當然更寵洪貴妃,但是宮裏年輕的妃嬪也不少,娘,您怎麽問這個啊。說起來皇上還算是好的了,之前先帝的後宮那才叫一個熱鬧。鬧的每個人都爭寵爭的厲害,現在皇上後宮,即便不受寵,也能安然度過,份例也不會少。”
鬱氏有點怕道:“宮裏還好是講規矩的人家。你看咱們家也是規矩森嚴,這點就很好,我聽說許多商戶人家亂的很……”
母女倆講的起勁,晚飯都不想吃了。
羅至正聽的搖頭,可女兒回家了,整個家中仿佛熱鬧起來了,她會做鮮花餅給他吃,還會送文房四寶給自己,平日鞋襪荷包就更不必說了,還早晚陪著爹娘。
誰家的女兒有這麽孝順呢?都和大人說不上話。
她還替鬱氏打扮,每天不知道在鬱氏麵上塗什麽好東西,鬧的鬱氏成日光彩照人,和兒媳婦站在一起,比兒媳婦還年輕,也真是奇了。
“你本來就比我小十幾歲,現在更是年輕許多了。”羅至正看著妻子,酸溜溜的道。
哪裏知曉鬱氏道:“那也是多謝了瑤娘,天下哪有我這麽好的女兒,就喜歡陪著爹娘。”
可惜,女兒再好也是人家的了,這讓羅至正很不滿。
他其實有兒女,別人也未必不孝順,可是瑤娘格外不同,她並不驕矜,在宮中生存多少年,回來也依舊嘰嘰喳喳,對自己有時候沒大沒小,但是,卻唯一是真的關心自己的人。
當然,他也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她,桂花黑芝麻小湯圓,這可是他的那首絕活。
那日,他教她的時候,瑤娘不知道怎麽突然來了一句:“如果咱們家有一日落魄了,娘親做餅,爹爹做湯圓,女兒就叫賣,不知道生意多好呢?”
羅至正很難想象這種場景,因為他從生下來就是金尊玉貴,自己是不可能做小商販的,但不知女兒這麽說,他也覺得溫馨。
倒是鬱氏道:“你爹爹就是肯,我也不肯。當年我隨你外婆賣酥餅,真正買酥餅的沒幾個,還得賤賣才行。還有啊,收保護費的人可多了,想靠這個賺錢,除非你的手藝是真好,就這,還得有靠山,否則,來個大戶直接搶了方子去,你若不給,直接打死。”
隻有真正在底層生活過的人,才知曉下層人怎麽活著都不容易。
羅至正也是感慨。
卻聽女兒道:“朝堂上有爹爹這樣的官員在,百姓就會有好日子過,常言道大災後,反而大興,如今四處風調雨順,我看就是包青天也無用,非吳起商鞅才行啊。”
“這倒也是,你爹我也未必能夠啊。”
商鞅吳起以身當國,下場不可謂不慘。
……
羅至正覺得女兒有些見地,但是這樣的女子進宮卻被堙滅,可把他嫁給誰呢,也很難說。這世上的男子,若要才幹、相貌、家世,似乎都沒有及得上女兒的。
罷了,還是送她出嫁吧。
出嫁之後,最悵然若失的就反而不是妻子,妻子會難過,可是她還時常能看到女兒,尤其是女兒有身孕之後,她還能進宮去陪女兒。
甚至外孫子承運出身,他又是多麽的好看伶俐,自己是全然不知道。
大抵就是一入宮門深似海吧。
女兒在宸王妃這個位置上做的非常好,尤其是那次皇上病重,她和婆母洪貴妃服侍在前,鎮定自若,似乎是能夠掌控全局。
事實上也證明她的確做到了,至少承運代替其父在皇上麵前博得歡心,大皇子和二皇子倒下也有女兒的手筆。
她也順利的從宸王妃到了太子妃。
甚至從太子妃到皇後,每一步她都走的步履穩健。
偏偏鬱氏居然擔心的是後院私事,她擔心女兒容顏衰老之時,被女婿嫌棄。
羅至正搖頭:“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你就少操點心吧,也不見得每個皇帝都非要貪花好色的,再者,你看太子素來喜歡修道,人家心思就不在這個上麵。”
本來他還想孫輩中,就瑤娘生的孩子很好,自己若是招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見高玄策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
鬱氏似乎一直都沒怎麽老,她學會了畫畫,和自己勉強算得上夫唱婦隨,尤其是回到高平老家之後,夫妻倆的關係更親近了幾分。
人嘛,總是要服老,可是他想年輕點,這樣就能照顧鬱氏了。
在這個家裏,兒子們再孝順,他們成家了就會有自己的小心思,唯獨夫妻是相伴到老,一起過很久的。有他在,鬱氏依舊是有靠山的人,雖然她還有個皇後女兒做靠山,但是無論如何,自己活的久一點,至少能做一碗酥山給她吃。
即便已經上了年紀的鬱氏,抱怨道:“這酥山吃了容易拉肚子。”
羅至正含笑:“那你不吃我送給旁人吃。”
“不許,還是我吃,你要做一輩子給我吃才行。”鬱氏對他撒嬌。
羅至正冷哼一聲,也繃不住笑了,輕聲道:“好。”
第169章 周王的番外
“兒子給母妃請安。”高玄穆認真的磕頭。
他是皇長子的次子,正跟大皇子妃叩頭,因為他養在林正妃膝下,所以請安都是在林正妃這裏請安。
比起生母來,他也更敬重這位嫡母。
嫡母並非那等妖嬈爭寵之人,反而待人寬厚,衣著樸實,沒有因為自己母妃搶權她就苛待自己,反而讓周圍的人都和善對待他。
林正妃讓他起來後,又道:“近來你讀書如何了?你們的功課放這裏我看看。若有不懂的,可以問問你大哥。”
大哥是嫡長子,原本地位尊崇,但父王卻很偏心小兒子。
這種情況,隨著父王登基,愈演愈烈,正宮林氏隻封了貴妃,自己的生母也封了貴妃。他再一次過來生母洪貴妃這裏請安的時候,這日雨下的很大。
但是他請完安後,母妃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反而擔心道:“你三弟是個管不住的野馬,說是在外頭練箭,這麽大的雨,他若是著涼了,怎生是好?”
“下雨了,他肯定會躲雨,您就不必擔心了。”高玄穆就知道母妃一顆心都放在弟弟身上。
很快,高玄策進來了,他的鬢角微微潮濕,洪貴妃親自拿布替兒子擦,還道:“你說你萬一著涼了可怎麽辦?”
“有母妃照顧兒子,兒子怕什麽。”
見弟弟撒嬌,高玄穆冷著臉。
還是洪貴妃後來反應過來才道:“老一,你一向喜歡吃齋菜,你弟弟也茹素,正好我讓小廚房做了一桌子菜。”
桌上是道菜有九道是弟弟喜歡吃的,弟弟也不會在母妃麵前替他說一句好話,他們母子倆好,自己倒是成了局外人。
大抵是從小沒有養在母妃身邊,他終究是比不得弟弟在母親這裏得寵,即便他娶妻,自己娶的徐氏也比不得羅氏。
當然,弟弟和母妃的野心也到了控製不住的地步,他沒辦法,隻好勸他一一:“自古正本朔源,你若不爭,日後做個藩王也未必不好。衡王就是你的前車之鑒,你若真的要爭,到時候豈止是你自己受難,連母妃和我,甚至是你的王妃也跟著受罪。”
“一哥,早就上船了,現在船都到江心了,我怎麽還能下的下來?難道你的心底就完全沒有想法嗎?我並不信。若是你當,總歸母妃日後也能母憑子貴,我也認了,可林氏和母妃明爭暗鬥這麽久了,我不為我自己爭,也不能為母妃爭。這個事情你就別管了,若林氏倒黴了,第一個受益的也是你。”高玄策說的振振有詞。
高玄穆無語:“胡言亂語,什麽話都敢說。我何嚐讓你為我了,罷罷罷,你既然不聽,日後可別怪我。”
他是沒辦法說弟弟了,父皇秉性一個仁字,士大夫們哪個不支持立嫡立長,就是高玄策的老丈人羅至正當年都支持嫡長。
或者說你即便有野心,也該全部藏起來,趁著有機會再上,而不該現在這麽早就開始你死我活了,實在是讓人捏一把汗。
他自己也不能說完全不動心,但不屬於他的,他也不願意拿。
大哥禮賢下士,為人有儲君風範,林貴妃雖然隻封了貴妃,但是一直對他很好。甚至對徐氏也很好,不會像母妃因為喜歡弟弟,甚至連弟妹都偏愛。
因此,數年來,他一直冷眼旁觀,弟弟拚命掙軍功,他得到很多殊榮,可自己卻知道,越是這樣越被將來的新帝忌憚,以後死的更快。
他已經是勸不好了,隻能注重自己。
可兒子生了一個又死了一個,高玄穆想難道我真的不如弟弟嗎?為何他的妻子就一個接著一個的生呢。
高玄策在外打仗的這幾年,他和母妃的關係緩和了不少,母妃也經常擔心他的子嗣問題,甚至道:“徐家是有家學淵源的,她幾位姑母都那樣,你這後院的孩子少,未必和她就沒有幹係。”
“她定然不會的。”高玄穆雖然嘴上這麽說,實際上心裏已經很清楚了。
隻是後來他摔馬了,傷到命根子的時候,他想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再兄弟中不成的人了,頗有些心灰意冷。
可轉念想來,這樣也好,至少他和四弟一樣,日後如果被人牽連他也不會有事。
誰會想對付一個廢人呢?
之後,父皇病危,母妃開始侍疾,他有意識的察覺到大哥似乎是要宮變了,在宮裏長大的誰蠢呢?
可惜到底棋差一著,父皇徹底好了,大皇兄終究按捺不住,準備殺宸王,實際上很快就被父皇趕到,宸王半點事情都沒有。
高玄穆有時候很感慨,他以為不會做成的事情,似乎真的做成。
接著母妃被封為皇貴妃,甚至是皇後,他幾乎就是名副其實的皇長子了,這個時候,高玄穆身邊聚集了許多人,連羅家最有出息的羅敬淵也投靠他了。
母妃也過來提及讓他放過高玄策,甚至還希望他能封個肥沃之地就行了。
說實話,母妃是真的天真,他都不知道怎麽說好了。如果高玄策從此臣服也就罷了,偏偏父皇派他封禪他也去,正常情況應該退縮才行。
就是個莽夫,平日在外打仗打慣了,覺得誰拳頭大誰就就是真的厲害,可他從來沒想過那些將士還不是朝堂的人,如果他不是所謂派遣去的將軍,將士怎麽會聽他的話呢?
但最終連父皇也偏向他,居然讓自己打仗,打仗本就不是他的強項,他從未聽過當皇帝要上戰場的。
大概這些都是高玄策的讒言,絕對是他和父皇設局,讓他出去。
事實上也是果不其然,即便他已經認真了,可依舊不合父皇的意思,居然連自己的親王位份都被降了。
不僅如此,更讓他吐血的是高玄策居然封太子了。
而他還得就藩走人,不能待在京裏了,這給他的打擊其實挺大的,這個國家需要變革,而非窮兵黷武,明明是那些名將打下來的天下,最後卻讓高玄策撿漏。
一切都在父皇母後的偏心導致的。
可他到底是無能為力了,離開京城時,他往後看了一眼,突然惆悵起來。以前他以為直道而行時對的,現在看起來,終究是被偏心害了。
終其一生,他都被偏心所害。
這樣可不是國祚延綿之道,自古國本不立,天下何安?偏偏這洪貴妃又格外不同,她本是選秀出來做皇長子妃的,並養育宮中,但中間又因為林氏身上自帶祥瑞,被先帝插了一杠子,任命為新的皇長子妃。
偏偏皇帝又是個念舊情的,也許洪貴妃更會哄人,還生了兩位皇子,固然不占長不占嫡,但的確是盛寵在身。
要說女兒也真是個人才,他在宮中認識的大璫就傳消息給他,說三皇子為了她居然以自殺威脅洪貴妃。
這件事情在皇上喊他和魏大人一起宣布賜婚的時候,他才覺得宸王真的成了他的女婿。
這其實就很難辦了,宸王排行第三,雖然最受寵,但是大臨立國都是立嫡立長,他是一樣都不沾邊,卻備受寵愛,將來無論哪個皇子上位,他都討不到好。
羅至正自覺難辦,但女兒仿佛無知無覺。當然,這次指婚後,女兒就在家中待嫁,十三歲的瑤娘不僅出落的更加美麗,而且特別護著她娘。
也不僅僅是護著她娘,對自己也挺好的。
早上過來請安就陪著他和鬱氏說話,鬱氏話並不多,常常笨嘴拙舌,腦袋轉的很慢,大概除了自己,很難聽到鬱氏長篇大論。
但是女兒在這裏,她就和鬱氏嘰嘰咕咕,母女倆可以從早說到晚,他的頭都聽炸了。
可同時又聽了太多八卦,比如現在她就對鬱氏道:“您知道嗎?興安公主其實和徐青容關係並不好呢,徐青容雖然是她的伴讀,二人是麵和心不和。而真陽公主現在可比以前像熱灶多了,以前大家都去找昭平公主那裏,現在昭平公主跟著靜太妃住,還得常常過來洪貴妃這裏呢,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那皇上寵誰一點呢?”鬱氏問起。
卻見瑤娘捂嘴直笑:“皇上當然更寵洪貴妃,但是宮裏年輕的妃嬪也不少,娘,您怎麽問這個啊。說起來皇上還算是好的了,之前先帝的後宮那才叫一個熱鬧。鬧的每個人都爭寵爭的厲害,現在皇上後宮,即便不受寵,也能安然度過,份例也不會少。”
鬱氏有點怕道:“宮裏還好是講規矩的人家。你看咱們家也是規矩森嚴,這點就很好,我聽說許多商戶人家亂的很……”
母女倆講的起勁,晚飯都不想吃了。
羅至正聽的搖頭,可女兒回家了,整個家中仿佛熱鬧起來了,她會做鮮花餅給他吃,還會送文房四寶給自己,平日鞋襪荷包就更不必說了,還早晚陪著爹娘。
誰家的女兒有這麽孝順呢?都和大人說不上話。
她還替鬱氏打扮,每天不知道在鬱氏麵上塗什麽好東西,鬧的鬱氏成日光彩照人,和兒媳婦站在一起,比兒媳婦還年輕,也真是奇了。
“你本來就比我小十幾歲,現在更是年輕許多了。”羅至正看著妻子,酸溜溜的道。
哪裏知曉鬱氏道:“那也是多謝了瑤娘,天下哪有我這麽好的女兒,就喜歡陪著爹娘。”
可惜,女兒再好也是人家的了,這讓羅至正很不滿。
他其實有兒女,別人也未必不孝順,可是瑤娘格外不同,她並不驕矜,在宮中生存多少年,回來也依舊嘰嘰喳喳,對自己有時候沒大沒小,但是,卻唯一是真的關心自己的人。
當然,他也把自己的手藝教給她,桂花黑芝麻小湯圓,這可是他的那首絕活。
那日,他教她的時候,瑤娘不知道怎麽突然來了一句:“如果咱們家有一日落魄了,娘親做餅,爹爹做湯圓,女兒就叫賣,不知道生意多好呢?”
羅至正很難想象這種場景,因為他從生下來就是金尊玉貴,自己是不可能做小商販的,但不知女兒這麽說,他也覺得溫馨。
倒是鬱氏道:“你爹爹就是肯,我也不肯。當年我隨你外婆賣酥餅,真正買酥餅的沒幾個,還得賤賣才行。還有啊,收保護費的人可多了,想靠這個賺錢,除非你的手藝是真好,就這,還得有靠山,否則,來個大戶直接搶了方子去,你若不給,直接打死。”
隻有真正在底層生活過的人,才知曉下層人怎麽活著都不容易。
羅至正也是感慨。
卻聽女兒道:“朝堂上有爹爹這樣的官員在,百姓就會有好日子過,常言道大災後,反而大興,如今四處風調雨順,我看就是包青天也無用,非吳起商鞅才行啊。”
“這倒也是,你爹我也未必能夠啊。”
商鞅吳起以身當國,下場不可謂不慘。
……
羅至正覺得女兒有些見地,但是這樣的女子進宮卻被堙滅,可把他嫁給誰呢,也很難說。這世上的男子,若要才幹、相貌、家世,似乎都沒有及得上女兒的。
罷了,還是送她出嫁吧。
出嫁之後,最悵然若失的就反而不是妻子,妻子會難過,可是她還時常能看到女兒,尤其是女兒有身孕之後,她還能進宮去陪女兒。
甚至外孫子承運出身,他又是多麽的好看伶俐,自己是全然不知道。
大抵就是一入宮門深似海吧。
女兒在宸王妃這個位置上做的非常好,尤其是那次皇上病重,她和婆母洪貴妃服侍在前,鎮定自若,似乎是能夠掌控全局。
事實上也證明她的確做到了,至少承運代替其父在皇上麵前博得歡心,大皇子和二皇子倒下也有女兒的手筆。
她也順利的從宸王妃到了太子妃。
甚至從太子妃到皇後,每一步她都走的步履穩健。
偏偏鬱氏居然擔心的是後院私事,她擔心女兒容顏衰老之時,被女婿嫌棄。
羅至正搖頭:“到現在為止都還沒有,你就少操點心吧,也不見得每個皇帝都非要貪花好色的,再者,你看太子素來喜歡修道,人家心思就不在這個上麵。”
本來他還想孫輩中,就瑤娘生的孩子很好,自己若是招贅也不是不可以,但是見高玄策還是很有可取之處的。
鬱氏似乎一直都沒怎麽老,她學會了畫畫,和自己勉強算得上夫唱婦隨,尤其是回到高平老家之後,夫妻倆的關係更親近了幾分。
人嘛,總是要服老,可是他想年輕點,這樣就能照顧鬱氏了。
在這個家裏,兒子們再孝順,他們成家了就會有自己的小心思,唯獨夫妻是相伴到老,一起過很久的。有他在,鬱氏依舊是有靠山的人,雖然她還有個皇後女兒做靠山,但是無論如何,自己活的久一點,至少能做一碗酥山給她吃。
即便已經上了年紀的鬱氏,抱怨道:“這酥山吃了容易拉肚子。”
羅至正含笑:“那你不吃我送給旁人吃。”
“不許,還是我吃,你要做一輩子給我吃才行。”鬱氏對他撒嬌。
羅至正冷哼一聲,也繃不住笑了,輕聲道:“好。”
第169章 周王的番外
“兒子給母妃請安。”高玄穆認真的磕頭。
他是皇長子的次子,正跟大皇子妃叩頭,因為他養在林正妃膝下,所以請安都是在林正妃這裏請安。
比起生母來,他也更敬重這位嫡母。
嫡母並非那等妖嬈爭寵之人,反而待人寬厚,衣著樸實,沒有因為自己母妃搶權她就苛待自己,反而讓周圍的人都和善對待他。
林正妃讓他起來後,又道:“近來你讀書如何了?你們的功課放這裏我看看。若有不懂的,可以問問你大哥。”
大哥是嫡長子,原本地位尊崇,但父王卻很偏心小兒子。
這種情況,隨著父王登基,愈演愈烈,正宮林氏隻封了貴妃,自己的生母也封了貴妃。他再一次過來生母洪貴妃這裏請安的時候,這日雨下的很大。
但是他請完安後,母妃卻一點都不在意他,反而擔心道:“你三弟是個管不住的野馬,說是在外頭練箭,這麽大的雨,他若是著涼了,怎生是好?”
“下雨了,他肯定會躲雨,您就不必擔心了。”高玄穆就知道母妃一顆心都放在弟弟身上。
很快,高玄策進來了,他的鬢角微微潮濕,洪貴妃親自拿布替兒子擦,還道:“你說你萬一著涼了可怎麽辦?”
“有母妃照顧兒子,兒子怕什麽。”
見弟弟撒嬌,高玄穆冷著臉。
還是洪貴妃後來反應過來才道:“老一,你一向喜歡吃齋菜,你弟弟也茹素,正好我讓小廚房做了一桌子菜。”
桌上是道菜有九道是弟弟喜歡吃的,弟弟也不會在母妃麵前替他說一句好話,他們母子倆好,自己倒是成了局外人。
大抵是從小沒有養在母妃身邊,他終究是比不得弟弟在母親這裏得寵,即便他娶妻,自己娶的徐氏也比不得羅氏。
當然,弟弟和母妃的野心也到了控製不住的地步,他沒辦法,隻好勸他一一:“自古正本朔源,你若不爭,日後做個藩王也未必不好。衡王就是你的前車之鑒,你若真的要爭,到時候豈止是你自己受難,連母妃和我,甚至是你的王妃也跟著受罪。”
“一哥,早就上船了,現在船都到江心了,我怎麽還能下的下來?難道你的心底就完全沒有想法嗎?我並不信。若是你當,總歸母妃日後也能母憑子貴,我也認了,可林氏和母妃明爭暗鬥這麽久了,我不為我自己爭,也不能為母妃爭。這個事情你就別管了,若林氏倒黴了,第一個受益的也是你。”高玄策說的振振有詞。
高玄穆無語:“胡言亂語,什麽話都敢說。我何嚐讓你為我了,罷罷罷,你既然不聽,日後可別怪我。”
他是沒辦法說弟弟了,父皇秉性一個仁字,士大夫們哪個不支持立嫡立長,就是高玄策的老丈人羅至正當年都支持嫡長。
或者說你即便有野心,也該全部藏起來,趁著有機會再上,而不該現在這麽早就開始你死我活了,實在是讓人捏一把汗。
他自己也不能說完全不動心,但不屬於他的,他也不願意拿。
大哥禮賢下士,為人有儲君風範,林貴妃雖然隻封了貴妃,但是一直對他很好。甚至對徐氏也很好,不會像母妃因為喜歡弟弟,甚至連弟妹都偏愛。
因此,數年來,他一直冷眼旁觀,弟弟拚命掙軍功,他得到很多殊榮,可自己卻知道,越是這樣越被將來的新帝忌憚,以後死的更快。
他已經是勸不好了,隻能注重自己。
可兒子生了一個又死了一個,高玄穆想難道我真的不如弟弟嗎?為何他的妻子就一個接著一個的生呢。
高玄策在外打仗的這幾年,他和母妃的關係緩和了不少,母妃也經常擔心他的子嗣問題,甚至道:“徐家是有家學淵源的,她幾位姑母都那樣,你這後院的孩子少,未必和她就沒有幹係。”
“她定然不會的。”高玄穆雖然嘴上這麽說,實際上心裏已經很清楚了。
隻是後來他摔馬了,傷到命根子的時候,他想自己是不是天生就是再兄弟中不成的人了,頗有些心灰意冷。
可轉念想來,這樣也好,至少他和四弟一樣,日後如果被人牽連他也不會有事。
誰會想對付一個廢人呢?
之後,父皇病危,母妃開始侍疾,他有意識的察覺到大哥似乎是要宮變了,在宮裏長大的誰蠢呢?
可惜到底棋差一著,父皇徹底好了,大皇兄終究按捺不住,準備殺宸王,實際上很快就被父皇趕到,宸王半點事情都沒有。
高玄穆有時候很感慨,他以為不會做成的事情,似乎真的做成。
接著母妃被封為皇貴妃,甚至是皇後,他幾乎就是名副其實的皇長子了,這個時候,高玄穆身邊聚集了許多人,連羅家最有出息的羅敬淵也投靠他了。
母妃也過來提及讓他放過高玄策,甚至還希望他能封個肥沃之地就行了。
說實話,母妃是真的天真,他都不知道怎麽說好了。如果高玄策從此臣服也就罷了,偏偏父皇派他封禪他也去,正常情況應該退縮才行。
就是個莽夫,平日在外打仗打慣了,覺得誰拳頭大誰就就是真的厲害,可他從來沒想過那些將士還不是朝堂的人,如果他不是所謂派遣去的將軍,將士怎麽會聽他的話呢?
但最終連父皇也偏向他,居然讓自己打仗,打仗本就不是他的強項,他從未聽過當皇帝要上戰場的。
大概這些都是高玄策的讒言,絕對是他和父皇設局,讓他出去。
事實上也是果不其然,即便他已經認真了,可依舊不合父皇的意思,居然連自己的親王位份都被降了。
不僅如此,更讓他吐血的是高玄策居然封太子了。
而他還得就藩走人,不能待在京裏了,這給他的打擊其實挺大的,這個國家需要變革,而非窮兵黷武,明明是那些名將打下來的天下,最後卻讓高玄策撿漏。
一切都在父皇母後的偏心導致的。
可他到底是無能為力了,離開京城時,他往後看了一眼,突然惆悵起來。以前他以為直道而行時對的,現在看起來,終究是被偏心害了。
終其一生,他都被偏心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