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被秋雨洗白的太陽高懸在洛陽上空。洛陽的百姓紛紛聚集到茂名橋上,觀望洛水南岸的一堆濃煙烈火,是太子賢私藏於馬廄的大批武器被燒毀了,人們悄聲談論著這次宮廷事件的背景或真相,終於還是隔靴搔癢未及痛處,他們隻聽說太子賢是被他的一個男寵出賣的,他們還聽說太子賢的生母是天後的姐姐已故的韓國夫人,其實洛陽宮宮牆把帝王之家隱匿在很遠的地方,洛陽的百姓們當時還未曾聽說太子賢的驚世之作《種瓜謠》,更不知道在城外通往長安的官道上,右監門中郎將令狐智通押解的車輦上坐著太子賢一家,太子賢已經在貶逐的路上了。從前的東宮學者終於心如死灰,太子洗馬劉納言被逐至振州,官居三品的太子左庶子張大安被貶為普州刺史,唯有中書侍郎兼太子左庶子薛無超的反戈一擊使他留住了烏紗冠帽,太子賢在他以後的匆匆一生裏經常提及薛元超的名字,他記得東宮大搜捕就是在薛元超的指點下進行的,他記得薛元超從容坦然的表情,薛元超居然麵無愧色,這使太子賢深感人心之深不可測,太子賢每每回憶起薜元超走向馬廄的情景依然是心如刀絞。至於戶奴趙道生,太子賢後來羞於再提他的名字,當放逐之輦途經洛陽西市時,太子賢透過帳紗看見趙道生的屍首掛在木杆上示眾,看來我無緣親手扒他的人皮了,太子賢神情淒惻地自言自語,他說,這個賤奴死了仍然麵若桃花。緊接著太子賢就掩著嘴幹嘔起來,在劇烈的幹嘔聲中太子賢永遠訣別了洛陽城。就像熟通宮廷掌故的宦官們所猜想的那樣,太子賢事件牽連了與東宮來往密切的幾個皇室宗親,到了十月,蘇州刺史曹王李明和沂州刺史蔣王李煒果然被指為東宮謀反的同黨,李明被貶為零陵郡王,幽禁於著名的流放之地黔州,而李煒則幹脆被解除官職逐往道州。宮吏們對曹王和蔣王的遭際不以為怪,曹王和蔣王作了太子賢的陪綁者自然是不幸,但哪次宮廷事件不要犧牲幾個皇親國戚呢?皇城裏的現實是三尺堅冰,冰下的水流暗自洶湧,冰上的過客隻是留心著自己的腳步,沒有誰去深究曹王和蔣王與太子賢結黨謀反的動機和罪證,正如沒有誰去為曹王和蔣王的不白之冤平反昭雪一樣,宮吏們說,我們隻是奉旨辦事。
開耀元年的初冬之際,巴州的瘦山枯水迎來了被廢黜的前東宮太子李賢。廢太子賢從長安的大明宮來,從遠鄉異壤的百姓們聞所未聞的宮廷噩夢中來,因此當李賢瘦削而超拔的身影出現在巴州街頭時,巴州百姓們無不佇足圍觀,即使貶為庶人,李賢一舉一動透出的依然是儒雅和風流的帝王之氣,他的三個幼子像三棵樹苗偎依在父親膝前身後,憨態可掬天真爛漫,他們似乎對這次放逐的悲涼意味無所體會,他們不知道父親眼裏的巴州天空是什麽顏色,對於李賢來說,那不是太陽與星月的天空,那是一塊巨大的災難的黑網,它曾經罩住了他的同胞兄弟太子弘,現在他也成為網中一偶了,他已經無處逃遁。到達巴州的第一夜,賢的流徙之家在風聲猿嘯中徹夜難眠,賢與房氏秉燭長談,設想了從今往後生活的諸種艱辛磨難,也設想了光順、光仁、守義三個幼子代父受過的連坐之苦,賢已經無意顧盼自身,他最後對房氏說,我身臨巴州,心如枯木殘草,死不足惜矣。
房氏後來才領悟到,那夜燭下的談話已經是賢的遺言了。此後三月賢在寒廬裏麵壁而思臥床讀書,拒絕與任何人交談,賢創造了一個裝聾作啞的奇跡,唯有他的眼睛一如既往地散發著孤傲的悲哀的光芒,房氏懂得那點孤傲是賢與生俱來的血氣,那種悲哀卻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征戰者丟盔棄槍後的悲哀,因而也更加令人心碎。
賢至為鍾愛的守義曾經受母親之意纏求父親開口吟讀他的《種瓜謠》,賢當時隻是扼腕歎息,守義抱住父親嚎啕大哭起來,賢於是一手為幼子擦拭淚水,一手指著戶外說,肅殺寒冬不宜吟讀《種瓜謠》,等到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說吧。這年的春暖花開之季不屬於幽居巴州的李賢一家,遠在東都洛陽的武後這一年三易年號,嗣聖元年改為文明元年,文明元年又改號為光宅元年,這一年高宗已逝,賢的兩個兄弟走馬燈似地在紫宸殿的丹墀上稍縱即逝,武後柔軟的鐵腕把天子金冕在剩餘的親子頭上試戴數月,改變了中宗李哲和睿宗李旦的命運,而被廢為庶人的李賢的悲劇一生卻不可改變地走向了盡頭。武後的使臣丘神於春暖花開之際突然來到巴州,飄懸於賢頭上的那張黑網倏然收緊,收網的人來了,賢對幼子守義作出的許諾也就成了泡影。
賢把自己關在鬥室之中,而丘神也無意與庶人李賢同處一室而沾染了晦氣,因此丘神傳授的天後旨息是隔著板牆一句句滲入賢的耳中的。
李賢,天後想知道你現在是否承認與李明李煒結黨謀反之罪?庶人李賢沉默。李賢,為何以沉默抗拒天後的察問?你既然不作申辯,我將以你默認有罪奏報天後。
庶人李賢沉默,他緘口不語已逾三月之久。李賢,既然默認有罪,是否有洗心革麵悔過自新之願呢?依我看你對天後至今仍然輕慢無禮,你的謀反作亂之意就寫在你的臉上、身上甚至背影上,你天天這樣坐著苦思冥想,是在詛咒神明的天後嗎?庶人李賢沉默,這時候他開始在鬥室內來回走動,從板牆的孔隙裏可以看見他的蒼白的臉在幽暗裏閃出一點微光。李賢,天後將你於死罪中恩釋,你卻恩將仇報,處處與天後為敵,舊罪未泯又添新罪,既然如此天後也無法眷念母子之情了,李賢,你假如聰明,自擇死路而行吧。沉默的李賢此時猛然回首,他的暗啞乏力的聲音聽來仿佛平地驚雷,使板牆那側的丘神怦然心跳,現在就死嗎?李賢說,那好吧,現在就死吧。
碧落黃泉,一了百了吧。
好吧,現在就死。李賢說,我會讓你如願回宮交差的。丘神聽見了李賢抽解腰帶的父之聲,聽見了白絹跨過屋梁的沙沙的摩擦聲,丘神伏在板牆的孔隙前,耐心地觀望著李賢自縊前的每一個步驟,白絹容易滑脫,絹上可以打一個死結,丘神對著孔隙說,最後他聽見了自縊者踢翻墊腳凳的響聲,丘神就撣了撣紫袍上的些許灰塵,朝旁邊的隨從擊掌吩咐道,現在好了,準備車馬動身回京。被廢的太子李賢自縊身死的消息於文明元年三月傳回洛陽宮中,武後為次子賢的死訊哀哭不止,在貞觀殿上武後含淚斥責丘神錯領聖旨釀成惡果,在場的朝臣們在一邊卻噤若寒蟬,無人敢輕言丘神巴州之行的利弊得失。
幾天後在宮城南側的顯福門進行了李賢的舉哀儀式,文武百官排列於顯福門左右兩側,以三聲低泣和三聲大哭撫慰死者的在天之靈,朝臣們遙想當年太子賢英武的儀態和不羈的微笑,已經是模糊不清了,儀式隻是儀式而已,死者不在洛陽宮城,死者被草草葬埋於巴州荒涼的黃土之下,與追悼者本來就各處一界了。武後的憐子之情在李賢死後昭示於世人,庶人賢被追封為雍王,其妻室兒女接回洛陽宮中,而丘神以錯領聖旨之過左遷為疊州刺史,這是世人皆知的太子賢故事的結局。也許是一個流水落花無可非議的結局。
天後武照
泰山封禪大典是高宗帝王生涯裏最輝煌最美好的記憶,作為當年登臨神嶽的同行者,武後深知泰山封禪在高宗心中的位置,那是向普天生靈宣彰帝王功德的頌歌,在高山之頂俯瞰蒼茫國土聆聽百鳥啼囀是君臨天下最為淋漓的體驗,也是武後在洛陽宮之夜最具詩情的夢境之一,因此當永淳二年高宗欲往嵩山再度封禪時,武後露出會意的一笑。該封禪了,武後扳指計算著泰山封禪以來的匆匆流年,武後若有所思地說,十五年來國運昌盛百姓安泰,這是東嶽神山的保佑和庇護,陛下如今再往嵩山封禪,上蒼或許會再賜大唐十五年的太平盛世。但是十五年後的高宗已經是惡疾纏身弱不禁風了。十月秋高氣爽的天氣,天子聖駕仿照多年前封禪泰山時的儀式和行列,浩浩蕩蕩地離開洛陽宮,同行的武後注意到龍輦上的天子的儀容像風中落葉了無生氣,她憂心忡忡地對太子哲說,嵩山路途並不遙遠,隻怕你父皇的病體不能勉強成行,路上隨時準備歇駕停宿吧。
到了奉天宮,高宗的病症果然惡化,頭痛欲裂幾近失明。武後又召來太子哲說,封禪的人馬看來要原路返回了,準備下詔將封禪大典推延至明年正月吧。武後麵向奉天宮外的大片收割後的蓧麥田歎息數聲,她說,多好的天氣,多好的封禪季節,可是我們得準備回宮了。
太子哲驚異於母後預測天子生命的先知先覺的能力,母後的所有憂慮後來都一一被事實所印證,他注意到母後手中常年撚轉的那隻紫檀木球,太子哲常常妄自猜想那是母後用以預知人事的神器。高宗皇帝果然就是在封禪途中一病不起的。禦醫秦鳴鶴大膽而獨特的針灸瀉血術曾經使高宗的雙目恢複視覺,當時武後一手準備著刑杖一手準備著賞物。秦鳴鶴懷著忐忑的心情接受了武後賞賜的百匹彩帛,但他從皇後冷靜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種質疑,皇後不相信一根銀針可以拯救高宗日益枯萎的生命,皇後其實不相信禦醫,隻相信自己的判斷。無論如何,你們要讓天子龍體安然返宮。禦醫們記得皇後的命令強硬卻又透出非凡的理性,皇後說,我不求起死回生的靈丹仙藥,但要你們保證讓天子陛下活著回宮。秦鳴鶴等四名禦醫後來免於責罰,是因為高宗沒有像人們所憂慮的那樣駕崩於驛路上。高宗回到了洛陽宮,但秦鳴鶴的神針對高宗的病入膏肓之軀已經無濟於事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北風呼嘯之中人心浮動,百姓們踏著冰雪在洛陽宮前的街市上聚集或奔走,為了祈禱天子染疾之體早日康複,紊亂的令人眩暈的大唐年號再次更改,永淳二年改為弘道元年,更加令人躁動的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消息,高宗天子將親臨洛陽宮正門則天門,向洛陽百姓宣讀特赦天下的詔書。洛陽百姓們看見衰弱的麵目浮腫的天子出現在則天門的門樓上,天子宣詔的聲音細若遊絲,淹沒在臣民們虔誠的歡呼聲潮裏,百姓們無法清晰地看見天子臉頰駐留的回光返照之色,他們慶幸親睹天子龍儀的這個瞬間,沒有人預見到這個歡騰的節日般的冬日恰恰就是大唐第三代皇帝的駕崩之日。五天之後洛陽宮向天下發布皇帝大喪時,人們想起高宗駕崩當日在則天門親宣特赦詔書的情節,無不為此唏噓感歎,深居宮中的高宗是在最後一刻讓洛陽百姓瞻仰了他的帝王之儀。高宗駕崩的時候天後緊緊握著他的手,天後淚流滿麵,目光迷離而蒼涼,等到死者的手漸漸冰涼,天後放開了它們,以一襲白紗覆蓋了她的發髻和整個臉部。天後在白紗喪飾後麵睃視太子哲、殷王旦和禦醫宮人們,她說,天子陛下終於還是先我而去了,為什麽不讓我替天子陛下薨了呢?
太子哲和殷王攙扶著哀傷的母親,他們的哭泣聽來是單純而又空洞的,與天後之哀的內容不盡相同。天子之薨亦如風吹殘燭,風猛了,燭盡了,我們誰也留不住他。武後最後以喑啞的嗓音吩咐太子哲,節哀自珍吧,你該準備登基即位了。武後枯坐於高宗靈柩前守靈三個晝夜,其間未曾合眼休息,圍觀者無不為之動容,武後溺愛的太平公主跪地哀求母親下榻時,武後說,我現在不能入睡,我在細想許多家國之事,你是不懂的,你的兄弟們也是不懂的,所以你們可以高枕無憂,我卻必須在天子靈柩旁細細地想,該想的事太多了,我怎麽能閉眼臥眠呢?後來身受天子臨終之托的侍中裴炎前來晉勸天後時,天後突然大放悲聲,她說,天子既去,社稷已在飄搖之中,大唐前程就仗持裴侍中你們這些親臣了。侍中裴炎則以謙卑熨貼之語安撫著天後焦慮不安的情緒,微臣之力不值一提,侍中裴炎說,天子遺旨令微臣忠心輔佐太子,但朝政之舵還需聖明的天後把握左右,這是天子遺旨,這也是大唐永保太平盛世的保障,微臣對此堅信不移。天後在裴炎告退之後倚榻小憩了片刻,天後覺得極度疲憊,在靈堂充滿青煙和安息濃香的空氣中,天後聞見了遙遠年代裏的那個十四歲女孩身上的所有美妙而傷感的氣味,紫檀幽香和胭脂蔻丹,孤衾清淚和鸞鳳纏綿,宮中四十年何其漫長,一切恍若春秋一夢,夢醒已是華發初染心事蒼茫。疲憊的天後在高宗的靈堂一側倚榻小憩,似睡非睡間有淚水打濕她蒼白的雙頰。是年逾五旬的天後武照的淚,不是四十年前掖庭宮裏那個武才人的淚了。
開耀元年的初冬之際,巴州的瘦山枯水迎來了被廢黜的前東宮太子李賢。廢太子賢從長安的大明宮來,從遠鄉異壤的百姓們聞所未聞的宮廷噩夢中來,因此當李賢瘦削而超拔的身影出現在巴州街頭時,巴州百姓們無不佇足圍觀,即使貶為庶人,李賢一舉一動透出的依然是儒雅和風流的帝王之氣,他的三個幼子像三棵樹苗偎依在父親膝前身後,憨態可掬天真爛漫,他們似乎對這次放逐的悲涼意味無所體會,他們不知道父親眼裏的巴州天空是什麽顏色,對於李賢來說,那不是太陽與星月的天空,那是一塊巨大的災難的黑網,它曾經罩住了他的同胞兄弟太子弘,現在他也成為網中一偶了,他已經無處逃遁。到達巴州的第一夜,賢的流徙之家在風聲猿嘯中徹夜難眠,賢與房氏秉燭長談,設想了從今往後生活的諸種艱辛磨難,也設想了光順、光仁、守義三個幼子代父受過的連坐之苦,賢已經無意顧盼自身,他最後對房氏說,我身臨巴州,心如枯木殘草,死不足惜矣。
房氏後來才領悟到,那夜燭下的談話已經是賢的遺言了。此後三月賢在寒廬裏麵壁而思臥床讀書,拒絕與任何人交談,賢創造了一個裝聾作啞的奇跡,唯有他的眼睛一如既往地散發著孤傲的悲哀的光芒,房氏懂得那點孤傲是賢與生俱來的血氣,那種悲哀卻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征戰者丟盔棄槍後的悲哀,因而也更加令人心碎。
賢至為鍾愛的守義曾經受母親之意纏求父親開口吟讀他的《種瓜謠》,賢當時隻是扼腕歎息,守義抱住父親嚎啕大哭起來,賢於是一手為幼子擦拭淚水,一手指著戶外說,肅殺寒冬不宜吟讀《種瓜謠》,等到明年春暖花開之時再說吧。這年的春暖花開之季不屬於幽居巴州的李賢一家,遠在東都洛陽的武後這一年三易年號,嗣聖元年改為文明元年,文明元年又改號為光宅元年,這一年高宗已逝,賢的兩個兄弟走馬燈似地在紫宸殿的丹墀上稍縱即逝,武後柔軟的鐵腕把天子金冕在剩餘的親子頭上試戴數月,改變了中宗李哲和睿宗李旦的命運,而被廢為庶人的李賢的悲劇一生卻不可改變地走向了盡頭。武後的使臣丘神於春暖花開之際突然來到巴州,飄懸於賢頭上的那張黑網倏然收緊,收網的人來了,賢對幼子守義作出的許諾也就成了泡影。
賢把自己關在鬥室之中,而丘神也無意與庶人李賢同處一室而沾染了晦氣,因此丘神傳授的天後旨息是隔著板牆一句句滲入賢的耳中的。
李賢,天後想知道你現在是否承認與李明李煒結黨謀反之罪?庶人李賢沉默。李賢,為何以沉默抗拒天後的察問?你既然不作申辯,我將以你默認有罪奏報天後。
庶人李賢沉默,他緘口不語已逾三月之久。李賢,既然默認有罪,是否有洗心革麵悔過自新之願呢?依我看你對天後至今仍然輕慢無禮,你的謀反作亂之意就寫在你的臉上、身上甚至背影上,你天天這樣坐著苦思冥想,是在詛咒神明的天後嗎?庶人李賢沉默,這時候他開始在鬥室內來回走動,從板牆的孔隙裏可以看見他的蒼白的臉在幽暗裏閃出一點微光。李賢,天後將你於死罪中恩釋,你卻恩將仇報,處處與天後為敵,舊罪未泯又添新罪,既然如此天後也無法眷念母子之情了,李賢,你假如聰明,自擇死路而行吧。沉默的李賢此時猛然回首,他的暗啞乏力的聲音聽來仿佛平地驚雷,使板牆那側的丘神怦然心跳,現在就死嗎?李賢說,那好吧,現在就死吧。
碧落黃泉,一了百了吧。
好吧,現在就死。李賢說,我會讓你如願回宮交差的。丘神聽見了李賢抽解腰帶的父之聲,聽見了白絹跨過屋梁的沙沙的摩擦聲,丘神伏在板牆的孔隙前,耐心地觀望著李賢自縊前的每一個步驟,白絹容易滑脫,絹上可以打一個死結,丘神對著孔隙說,最後他聽見了自縊者踢翻墊腳凳的響聲,丘神就撣了撣紫袍上的些許灰塵,朝旁邊的隨從擊掌吩咐道,現在好了,準備車馬動身回京。被廢的太子李賢自縊身死的消息於文明元年三月傳回洛陽宮中,武後為次子賢的死訊哀哭不止,在貞觀殿上武後含淚斥責丘神錯領聖旨釀成惡果,在場的朝臣們在一邊卻噤若寒蟬,無人敢輕言丘神巴州之行的利弊得失。
幾天後在宮城南側的顯福門進行了李賢的舉哀儀式,文武百官排列於顯福門左右兩側,以三聲低泣和三聲大哭撫慰死者的在天之靈,朝臣們遙想當年太子賢英武的儀態和不羈的微笑,已經是模糊不清了,儀式隻是儀式而已,死者不在洛陽宮城,死者被草草葬埋於巴州荒涼的黃土之下,與追悼者本來就各處一界了。武後的憐子之情在李賢死後昭示於世人,庶人賢被追封為雍王,其妻室兒女接回洛陽宮中,而丘神以錯領聖旨之過左遷為疊州刺史,這是世人皆知的太子賢故事的結局。也許是一個流水落花無可非議的結局。
天後武照
泰山封禪大典是高宗帝王生涯裏最輝煌最美好的記憶,作為當年登臨神嶽的同行者,武後深知泰山封禪在高宗心中的位置,那是向普天生靈宣彰帝王功德的頌歌,在高山之頂俯瞰蒼茫國土聆聽百鳥啼囀是君臨天下最為淋漓的體驗,也是武後在洛陽宮之夜最具詩情的夢境之一,因此當永淳二年高宗欲往嵩山再度封禪時,武後露出會意的一笑。該封禪了,武後扳指計算著泰山封禪以來的匆匆流年,武後若有所思地說,十五年來國運昌盛百姓安泰,這是東嶽神山的保佑和庇護,陛下如今再往嵩山封禪,上蒼或許會再賜大唐十五年的太平盛世。但是十五年後的高宗已經是惡疾纏身弱不禁風了。十月秋高氣爽的天氣,天子聖駕仿照多年前封禪泰山時的儀式和行列,浩浩蕩蕩地離開洛陽宮,同行的武後注意到龍輦上的天子的儀容像風中落葉了無生氣,她憂心忡忡地對太子哲說,嵩山路途並不遙遠,隻怕你父皇的病體不能勉強成行,路上隨時準備歇駕停宿吧。
到了奉天宮,高宗的病症果然惡化,頭痛欲裂幾近失明。武後又召來太子哲說,封禪的人馬看來要原路返回了,準備下詔將封禪大典推延至明年正月吧。武後麵向奉天宮外的大片收割後的蓧麥田歎息數聲,她說,多好的天氣,多好的封禪季節,可是我們得準備回宮了。
太子哲驚異於母後預測天子生命的先知先覺的能力,母後的所有憂慮後來都一一被事實所印證,他注意到母後手中常年撚轉的那隻紫檀木球,太子哲常常妄自猜想那是母後用以預知人事的神器。高宗皇帝果然就是在封禪途中一病不起的。禦醫秦鳴鶴大膽而獨特的針灸瀉血術曾經使高宗的雙目恢複視覺,當時武後一手準備著刑杖一手準備著賞物。秦鳴鶴懷著忐忑的心情接受了武後賞賜的百匹彩帛,但他從皇後冷靜的目光中感受到一種質疑,皇後不相信一根銀針可以拯救高宗日益枯萎的生命,皇後其實不相信禦醫,隻相信自己的判斷。無論如何,你們要讓天子龍體安然返宮。禦醫們記得皇後的命令強硬卻又透出非凡的理性,皇後說,我不求起死回生的靈丹仙藥,但要你們保證讓天子陛下活著回宮。秦鳴鶴等四名禦醫後來免於責罰,是因為高宗沒有像人們所憂慮的那樣駕崩於驛路上。高宗回到了洛陽宮,但秦鳴鶴的神針對高宗的病入膏肓之軀已經無濟於事了。十二月二十二日,北風呼嘯之中人心浮動,百姓們踏著冰雪在洛陽宮前的街市上聚集或奔走,為了祈禱天子染疾之體早日康複,紊亂的令人眩暈的大唐年號再次更改,永淳二年改為弘道元年,更加令人躁動的是一個史無前例的消息,高宗天子將親臨洛陽宮正門則天門,向洛陽百姓宣讀特赦天下的詔書。洛陽百姓們看見衰弱的麵目浮腫的天子出現在則天門的門樓上,天子宣詔的聲音細若遊絲,淹沒在臣民們虔誠的歡呼聲潮裏,百姓們無法清晰地看見天子臉頰駐留的回光返照之色,他們慶幸親睹天子龍儀的這個瞬間,沒有人預見到這個歡騰的節日般的冬日恰恰就是大唐第三代皇帝的駕崩之日。五天之後洛陽宮向天下發布皇帝大喪時,人們想起高宗駕崩當日在則天門親宣特赦詔書的情節,無不為此唏噓感歎,深居宮中的高宗是在最後一刻讓洛陽百姓瞻仰了他的帝王之儀。高宗駕崩的時候天後緊緊握著他的手,天後淚流滿麵,目光迷離而蒼涼,等到死者的手漸漸冰涼,天後放開了它們,以一襲白紗覆蓋了她的發髻和整個臉部。天後在白紗喪飾後麵睃視太子哲、殷王旦和禦醫宮人們,她說,天子陛下終於還是先我而去了,為什麽不讓我替天子陛下薨了呢?
太子哲和殷王攙扶著哀傷的母親,他們的哭泣聽來是單純而又空洞的,與天後之哀的內容不盡相同。天子之薨亦如風吹殘燭,風猛了,燭盡了,我們誰也留不住他。武後最後以喑啞的嗓音吩咐太子哲,節哀自珍吧,你該準備登基即位了。武後枯坐於高宗靈柩前守靈三個晝夜,其間未曾合眼休息,圍觀者無不為之動容,武後溺愛的太平公主跪地哀求母親下榻時,武後說,我現在不能入睡,我在細想許多家國之事,你是不懂的,你的兄弟們也是不懂的,所以你們可以高枕無憂,我卻必須在天子靈柩旁細細地想,該想的事太多了,我怎麽能閉眼臥眠呢?後來身受天子臨終之托的侍中裴炎前來晉勸天後時,天後突然大放悲聲,她說,天子既去,社稷已在飄搖之中,大唐前程就仗持裴侍中你們這些親臣了。侍中裴炎則以謙卑熨貼之語安撫著天後焦慮不安的情緒,微臣之力不值一提,侍中裴炎說,天子遺旨令微臣忠心輔佐太子,但朝政之舵還需聖明的天後把握左右,這是天子遺旨,這也是大唐永保太平盛世的保障,微臣對此堅信不移。天後在裴炎告退之後倚榻小憩了片刻,天後覺得極度疲憊,在靈堂充滿青煙和安息濃香的空氣中,天後聞見了遙遠年代裏的那個十四歲女孩身上的所有美妙而傷感的氣味,紫檀幽香和胭脂蔻丹,孤衾清淚和鸞鳳纏綿,宮中四十年何其漫長,一切恍若春秋一夢,夢醒已是華發初染心事蒼茫。疲憊的天後在高宗的靈堂一側倚榻小憩,似睡非睡間有淚水打濕她蒼白的雙頰。是年逾五旬的天後武照的淚,不是四十年前掖庭宮裏那個武才人的淚了。